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_吴向东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因素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ec3a9d45e518964bcf847ce4.png)
价值体系的构建, 消解价值观 冲突可能带来的不 良后果。 从 这个角度分析可 以看 出 ,构 建社 会 主义和谐社 会 ” “ 这一
的社会。但事实却是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 特别是走向 开放 和市场经济 以后 , 由于传统的价值体系被打破 , 西方 的
会正义是和谐社会 的重要 标志 。一个社 会 , 物质 成果再 丰
富, 但若不 能在 社会 成员之 间公平分 配 , 而是特权 、 等级 、 掠 夺等非正义 的活动和 现象 肆虐 , 这样 的社会 无论 如何也 不 能称之为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 社会 制度 是专制 社会 , 缺少 民主法治意识 , 也缺少公 平正义 精 神 , 天 , 今 我们 坚持 社会 正义就是要用制度来 保 障权利 公平 、 机会 公平 、 规则 公平 、 分配公平 , 用制度来 维护社会公正 , 以达到社会和谐 。 生态环境价值 。表现 为生 态 良好 , 与 自然 关系和谐 。 人
第3 l卷 第 5期
2 0l1年 5月
成
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
院
学
报
Vo . 1 31, No. 5
Ma . v 201 1
J u n lo a n n i e s y o r a fXin i g Unv r i t
文章 编号 :0 6—5 4 (0 1 O i0 3 2 2 1 ) 5—0 3 0 0 0— 2
首先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 的价值 理想 。
任何一 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 的价值观 。不 同的价值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意的几点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4b891fa4693daef5ef73d1e.png)
2012年第2期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意的几点问杨曼题(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党校江苏南通226300)【摘要]提炼挂会主义核心价值蜕,构建菩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巴成为推进马克恶主义中匿亿的具体实践所提出的亟待解决的时代性课题。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柱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客,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力、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实现。
提炼社会主义核,0价值琨的时代需求柬源于理论研兜和具体实践这两个方面。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坚转{}I度性、苷遣性、民族性、崇高性、方向性的基础上,注意其恩想内涵、价值认同、中国特色和语言表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o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厚则;注意点[中图分类号]:13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310(2012)02—0056一04A b st r ac t:E xt r a ct i ng s o c ia l is t c o r c val uesand bui l d i ng s oci al i st c ore val ue sys t em has beco m e阻i s8ue of t i m es t O pr om ot e C oucr et e pr acti ce adap t i ng M ar xi sm t o condit i onsi n C hi n s.E xt r act i ng s oc ia li st c o r e val ues i s t he col e cont entof bui l di ng s o c ia l is t cor e val ue sy st e m,w h i ch i s r elat ed t O t he deg r ee of i h c c o gnif i o n a nd acc ept an ce f or t he s o c ia l is tcor e val u e syst em of t he br oad m a ss es,a nd t he r eal i zat i on of t hegui di n g power,c ohesi on a nd l ea di ng pow er of t he$o-c i al i st c o r e val ue syst em.The dem a nd of extr act ing s o c ia l is t core vshl ef l eo m cⅪf r o m t hes e t w o aspect s of t he or et i cal静s ear ch and pr act i ce.Ext r act i ng s oc ia li st cor e val uv镕,s houl d pay aR enf i on t o i t s i deol og i cal cont ent,va l ue i d e nti f ie a-t i on,C hi nese charact er is t i cs a nd l ang uage expr essi on,based O i l i ns ti t ut i on,uni ver s al i t y,nat ional i s m,nobi li t y and di-re ct i onal i t y.K e y w or ds:soci al i s t cor e va l ue s yst em;s oci al i s tcor e val u es;ext r act;pr i nci p l e;cen cem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和目标。
价值观的形成与转变
![价值观的形成与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6c63d15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f.png)
价值观的形成与转变价值观是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信仰的判断和评价,它们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受到个体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们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认识和感知世界,从而形成对于事物的评价和态度。
比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温暖和爱护的教育,往往会形成积极乐观、关爱他人的价值观;而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受到虐待和冷漠,可能会形成消极、自私的价值观。
个体的生活经历对于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塑造了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其次,文化背景是价值观形成和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化对于道德、伦理和信仰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规范。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家庭的幸福和和谐被视为最高的价值,人们会坚守着家庭责任和义务;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被强调,人们更加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
文化背景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道德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通过社会化的途径传递给个体,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和世界观。
第三,教育方式也对于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个体接受知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
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生活,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取向。
同时,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也同样重要。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导师,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和日常行为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而社会教育则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传递各种价值观念,对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影响。
最后,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个体的经历,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比如,在传统社会中,儒家价值观对于个人的约束力非常强大,强调家庭的尊重和孝顺。
为中国梦提供价值支撑
![为中国梦提供价值支撑](https://img.taocdn.com/s3/m/bc9f5228a5e9856a561260aa.png)
为中国梦提供价值支撑——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吴向东教授2014年09月28日 11:31:26来源:《求是》2014/19 作者:李文阁魏天舒字号:【大中小】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掀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
为了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我们专门采访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向东。
记者: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的两个热词,甚至也是倍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两个词。
您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什么关系?吴向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已经成为我们当下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两个重大概念,为人们所广泛关注,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梦想,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理想、价值目标。
中国梦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要使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这实际也就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现代公民。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第一,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
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展开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建构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实现的制度安排。
价值教育书目
![价值教育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6f1530fe80eb6294dd886c31.png)
1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2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3李德顺新价值论4李德顺价值论5乐锋理性与躁动——关于青年价值观的思考6刘济良价值观教育7王玉(木梁)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8王玉(木梁)价值哲学新探9王玉(木梁)价值和价值观10江畅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研究11邬焜价值哲学问题研究12袁贵仁价值学引论1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14黄凯锋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15赵孟营跨入现代之门——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16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17柴毅龙尊道与贵德——中国人的价值观18江畅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19丁锦宏品格教育论20董小苹不同世界的中学生——中日美三国中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21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1拉思斯价值与教学2克劳德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论3拉蒙特价值判断4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5刘小枫经典与解释(9)特雷安塔费勒斯美德可教吗:政治哲学的悖论6图加林诺夫马克思主义中的价值论7芬德莱价值论伦理学——从布伦塔诺到哈特曼8克里夫·贝克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9 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10 James L.Jarrett The Teaching of Values: Caring and appreciation11 John Martin Rich Education and Human Values12 Education and Values: The Richard Peters Lectures13 M.Mascarenhas Value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Other Essays14 Norman A.Sprinthall Value Development as the Aim of Education15 Douglas Sloan Education and Values。
为什么中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为什么中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3b6b1d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f.png)
为什么中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吴向东
【期刊名称】《文化发展论丛》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理由,对于理解这个概念以及中国的文化历史与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认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理由,一是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理解与自我构建,二是为了引导中国社会价值秩序的构建,三是为了树立国家形象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页数】10页(P96-105)
【作者】吴向东
【作者单位】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8
【相关文献】
1.中西政治差异与"中国传统政治学"概念的提出——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一 [J], 唐国军
2.中国戏剧的第五次审美变迁——兼论戏剧现代性概念提出的当代意义 [J], 张福海
3.王稼祥是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第一个人——读《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 [J], 戴惠珍
4.泛众传播视域下全民国际传播素养的提升:概念提出及路径建构——兼论中国立
体全面的对外舆论主体生态 [J], 李沁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的文化动因及其当代价值 [J], 李张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d03045e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d.png)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核心价值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它对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人生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这种价值观念体系在个体的心理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还能够指导个体的人生轨迹。
那么,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形成和塑造的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会文化、个体经历等。
首先,家庭环境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个体的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价值观念传承以及家庭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对个体的核心价值观产生塑造作用。
例如,一个家庭注重孝道传统的价值观念,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很可能会形成尊重长辈、关心家人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社会文化也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集合体,它对个体的核心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人际关系模式以及社会规范等都会对个体的核心价值观产生塑造作用。
例如,一个重视集体主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往往会形成强调集体利益、注重团队合作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个体的经历也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和经历会对其核心价值观产生影响。
这些经历可能是正面的,如获得成功、得到认可等,也可能是负面的,如经历挫折、遭受失败等。
这些经历会让个体形成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例如,一个曾经历过挫折但最终成功的个体,往往会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核心价值观。
总结起来,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和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个体的核心价值观。
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个体的行为选择,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并给予个体正面的经历和支持,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健康形成与塑造。
北京师范大学吴向东教授报告——价值观与我们的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吴向东教授报告——价值观与我们的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ca1590fa551810a6f5248629.png)
钱会云案(2010年)
网上对《蜗居》男主角的评论: • 他有权、有钱、有才、有风度,有能力,男人中的精品 • 有情有义的好男人,他是让很多女人心动的男人。 • 如果我是海藻,如果能够遇见宋思明那样的男人,我想我 也会爱上他 • 心理畸形,变态 • 玩弄女性,这个男人太恶心了 • 他并不是寻花问柳,只是追求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
• • • • •
物欲主义 消费主义 焦虑 冷漠 荒诞、无意义、无力感
核心价值不彰显——价值失序、认同危机
19世纪40年代—20世纪30年代(各种价值 的激荡与冲突时期)
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新民主主义文化 价值秩序的形成与稳定时期)
•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价值秩序的极端 化时期) •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价值秩序的混乱、反 思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探索与重构时期 )。
2、价值观变迁的原因分析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 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 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 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 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 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 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 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 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市场经济价值观的二重性
超越市场经济价值观
趋利
拜物
泛化
中国价值观重构的方向——综合创新
四、现代价值体系之构想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新集体主义 人民功利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 社会主义民主与正义 实践理性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本 •公正 •和谐
参考书目:
1、《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 袁贵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吴向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马哲吴向东唯物史观与价值哲学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北京师范大学马哲吴向东唯物史观与价值哲学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https://img.taocdn.com/s3/m/33128631dd36a32d737581bb.png)
北京师范大学马哲吴向东唯物史观与价值哲学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一、专业的设置吴向东老师的唯物史观与价值哲学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吴老师在这一领域浸淫多年,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
这一个方向属于马克思基本原理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由于吴老师每一年只带一个博士生,在这里提供各位考生,要想报考这个方向,很有必要跟吴老师提前沟通。
二、考试的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215马克思主义哲学A③3322现代西方哲学A三、导师介绍吴向东,男,1966年11月生,江苏泰兴人。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人的哲学、价值哲学、政治哲学。
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专著1部,出版《论人的全面发展》等合著9部。
四、参考书目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
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
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
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
价值观的形成与坚持
![价值观的形成与坚持](https://img.taocdn.com/s3/m/bcdb027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e.png)
价值观的形成与坚持在我们的一生中,价值观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人们的价值观并非天生,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塑造。
本文将探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标准,反映了个人在情感、信念和行为上的倾向。
它涵盖了对道德、社会、文化、经济及个人生活的理解和看法。
价值观不仅决定了个人的选择与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貌。
二、价值观的形成1. 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场所。
父母的言行、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氛围都会对子女的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一个重视诚信的家庭中长大,他往往会将诚信视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2. 教育背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不仅传授知识,更通过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结意识和道德情操。
在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文化环境中,个人可以养成不同的价值观念。
3. 文化与社会环境个体的价值观也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社会规范会导致人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中,个体可能会吸收多种文化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人价值观。
4. 个人经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所遭遇的事件也会对其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挫折、成功、遇到的朋友,甚至是所读的书籍,都会促使个体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并进行调整。
三、如何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观点多元的时代,我们常常会面对各种挑战与诱惑。
以下是几种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坚持自己的价值观:1. 自我反省定期进行自我反省,评估自己的行为与决策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反省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内心的信念,并帮助我们校正偏离方向的行为。
2. 设定清晰的目标基于自己的价值观设定生活和职业的目标,使目标和价值观一致,可以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确保我们不偏离自己的信念。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纪念莫尔《乌托邦》发表500周年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纪念莫尔《乌托邦》发表500周年](https://img.taocdn.com/s3/m/6769b8d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1.png)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纪念莫尔《乌托邦》发表500周年吴向东
【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自莫尔发表《乌托邦》以来,社会主义已有五百年历史,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之后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清楚地看到,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不同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一种从抽象到具体,从革命到建设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变化,还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逻辑,即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与超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实践问题与境遇的解答与回应.其中,对实践问题与境遇的解答与回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逻辑中的主线和总纲.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吴向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8
【相关文献】
1.社会主义起点问题探究——纪念莫尔《乌托邦》发表500周年 [J], 王珊珊;
2.乌托邦:莫尔的理想国--纪念《乌托邦》发表500周年 [J], 蒲国良
3.乌托邦与社会主义关系释读——纪念莫尔《乌托邦》发表500周年 [J], 董四代;王海林
4.社会主义起点问题探究r——纪念莫尔《乌托邦》发表500周年 [J], 王珊珊
5.乌托邦:莫尔的理想国--纪念《乌托邦》发表500周年 [J], 蒲国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_吴向东
![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_吴向东](https://img.taocdn.com/s3/m/1e30e910a6c30c2259019e39.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3吴 向 东价值观是社会文化体系的核心,是个体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建着人们的精神家园,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在当代社会,价值观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现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也把价值观作为重要概念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并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理解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
因此,在理论层面上揭示价值观的内涵,探讨价值观的形成,分析价值观的功能,阐释价值观的冲突与选择,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追求和创造价值,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和评价价值。
在价值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各种价值的看法,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
价值观并不回答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也不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或者预测客观对象的未来趋势,而是反映客观事物对于人的意义或价值。
价值观不是关于某一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具有什么价值的看法,而是人们基于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对某类事物的价值以及普遍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所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好与坏、对与错、符合与违背意愿的总体观念,是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见解。
作为一种观念,价值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不仅追求某种客观真理,而且总是试图找到一种能够赋予人的生活以目的的价值。
它不仅要回答人与世界的实际关系是什么,还要回答人与世界的关系应该怎样。
前者属于真理观,后者属于价值观。
世界观包括和体现为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它们都包含真理观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是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提,意在强调世界观的同时突出世界观中人生观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中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
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
![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0327179484868762caaed57f.png)
两个意识
打开自我,改变现实 爱国奉献,无怨无悔
两个问题
该不该因别人这么做,你也这么做 该不该因别人不做,你也不去做
两句名言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荀子》 言之善者,在所日闻;行之善者,在所 能为。 ——《大戴礼记》
谢谢
指导员:刘起帆
打开自我,改变现实
改变思想(主要矛盾转化)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别人这么做,你也这么做 别人不做,你也不做
改变行为
打造和谐美好的氛围
爱国奉献,无怨无悔
不厚其栋,不能承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国家→集体→他人→自己
关注国家动态,参加公益活动(大学时)
打开自我,改变现实
爱国奉献,无怨无悔
价值观:社会主义本质之维
![价值观:社会主义本质之维](https://img.taocdn.com/s3/m/4d257c2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4b.png)
作者: 吴向东[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
页码: 55-61页
主题词: 价值观;社会主义本质;制度
摘要: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内容、价值合理性的理论阐释,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条件、手段和路径的探讨与说明。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它决定着社会主义运动的方向,调控着运动的过程,衡量着运动的结果。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它引导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为其提供合法性辩护,并引导着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变迁和创新,社会主义制度实际是围绕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种制度安排。
因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精神自我,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
理解这一点,对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实践建构具有重大意义。
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55c4f95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f.png)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Terms of Value Ideology
作者: 吴向东[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3-88页
主题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冲突;价值观意蕴;价值观路径
摘要:价值观冲突是思想文化矛盾的集中表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包含着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冲突及其影响的正视与认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中含有深刻的价值观意蕴,以及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以民主保证自由的实现,以法治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原则。
价值观对于个人、社会所具有的功能和意义,以及价值观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使价值观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路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讲人吴向东教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讲人吴向东教授](https://img.taocdn.com/s3/m/14e14efdaa00b52acfc7ca6c.png)
• 恩格斯 • 海伦妮·德穆特
马克思的精神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 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 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 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 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 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 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 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己
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是不取决于他个人的,也就是 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 的,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己活动。他的 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首先,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 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 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 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 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 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 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 强制劳动。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 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 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 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 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 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 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 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 愚钝和痴呆。”
二、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马克思 真实的马克思 发展的马克思
——阅读经典,与马克思亲密接触
三、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1、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1841年—184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建构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d68cae6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9.png)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建构
吴向东
【期刊名称】《科学社会主义》
【年(卷),期】2005()4
【总页数】3页(P3-5)
【关键词】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实证化;伦理社会主义
【作者】吴向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0
【相关文献】
1.批判与建构: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念探析——基于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视角 [J], 刘笑菊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我国公民责任观的建构——基于公民行为层面表述的视角 [J], 邹长青;许江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序 [J], 汪信砚
4.新时期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育研究》 [J], 李英华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明建设——评《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J], 强晓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3吴 向 东价值观是社会文化体系的核心,是个体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建着人们的精神家园,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在当代社会,价值观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现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也把价值观作为重要概念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并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理解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
因此,在理论层面上揭示价值观的内涵,探讨价值观的形成,分析价值观的功能,阐释价值观的冲突与选择,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追求和创造价值,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和评价价值。
在价值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各种价值的看法,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
价值观并不回答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也不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或者预测客观对象的未来趋势,而是反映客观事物对于人的意义或价值。
价值观不是关于某一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具有什么价值的看法,而是人们基于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对某类事物的价值以及普遍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所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好与坏、对与错、符合与违背意愿的总体观念,是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见解。
作为一种观念,价值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不仅追求某种客观真理,而且总是试图找到一种能够赋予人的生活以目的的价值。
它不仅要回答人与世界的实际关系是什么,还要回答人与世界的关系应该怎样。
前者属于真理观,后者属于价值观。
世界观包括和体现为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它们都包含真理观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是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提,意在强调世界观的同时突出世界观中人生观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中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
价值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把握价值观才能触及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内核,也只有从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高度才能把握价值观的实质。
价值观就其内容来说,包含三个基本方面:其一,价值原则。
它是关于什么是价值、为什么有价值以及价值秩序的基本观点,是形成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的基本原则。
一种价值观的性质是由它所包含的价值原则来规定的:宗教价值观以上帝为一切价值的源泉和最高价值,并以之作为衡量一切价值・22・3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形成与演变”(编号06JA720004)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编号2008JYJ W 015)的中期研究成果。
论文写作得到李景源、冯平、马俊峰等教授的帮助,特致谢意。
大小的标准;个人主义价值观是以个人的存在、权利、利益为其核心价值原则和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据;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则以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类的辩证统一为基本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
其二,价值规范。
价值原则总是渗透在一定的价值规范中。
“规范”的本意就是规则、标准或尺度,它明确规定“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一切价值观都要通过规范,诸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等,引申为在一定具体情景中如何行动的规则,才能具体指导人们的活动。
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价值规范。
其三,价值理想。
它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合乎自己愿望的未来目标或者理想价值。
它以对未来应然状态的把握和规定为内容,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价值信念和信仰是和价值理想同一序列的范畴。
价值信念是关于价值理想的信念,是人们对价值理想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
价值信仰不仅表示人们对价值理想的认同和确信,还意味着感情的皈依、真诚的信奉,表现了主体的最高价值追求。
价值理想、信念、信仰是价值观的典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观总是和特定的主体相联系,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
无论是个体的价值观还是社会群体的价值观,都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意识,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创造性把握。
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识是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
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主客体的分化、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对需要的把握。
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主体依据,自我意识是关于主体自身存在的意识。
对需要的意识本身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主体基于意识到的需要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判断、反思和整合,才形成一定的价值观。
不同的主体,其需要不同、自我意识不同,价值观也不相同。
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层次性;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观是在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价值活动基础上形成的。
物质生活和文化传统是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
价值观作为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页)社会生活以及包含着价值观的各种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在社会发展中积淀为一种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来说是一种客观的、无所不在的力量,成为影响与决定他们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
因此,每一特定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都是来自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政治法律制度、观念文化传统等因素濡染、熏陶和塑造的结果。
事实上,任何社会都给其成员和群体提供了一套价值观。
社会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某种价值观灌输给每个社会成员,不断地培养、调整或矫正他们的价值观,由此使个人的价值观和社会的价值观协调一致起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文化传统,如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形式,把社会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每个社会成员,促使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
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
实践活动是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活动,人们也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评价和体验价值的。
一个人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判断一旦被实践所证实,他的价值体验、价值情感就会得到强化,就会成为一种固定的态度和看法,形成一种价值观。
人们接受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也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加以选择和内化的过程。
在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不断形成对社会物质生活方式、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的理解和体会,并基于自己的经验选择,接受和认同它们所内涵的价值观。
没有经过实践活动的内化和吸收,社会所提供的价值观仅仅是外在・32・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的规范,还不能成为主体自觉的价值意识。
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表明,价值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属于一定时代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价值观也总是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回应着特殊的时代性问题,表现着一定时代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诉求,体现为时代要求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表征着特定的时代精神。
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价值观。
“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40页)抽象的、超历史的、一成不变的价值观是不存在的。
迄今为止,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主要是以民族共同体的形式来进行和表现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价值观自然也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该民族特色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价值理想,并通过历史的积淀和升华,使之成为该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的民族性表现着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气质。
恩格斯说:“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至它们常常是相互直接矛盾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3-434页)在阶级社会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因而价值观总是带有阶级的特性。
不同阶级由其阶级地位和经济利益所决定,有着不同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价值理想。
作为阶级的价值观,“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同上,第435页)。
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都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因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8页)。
二、价值观的功能在社会生活和主体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
作为世界观的重要内容的价值观,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核心,构建着个人的精神家园,回答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统摄着人的生存和发展,普遍地、深层次地制约、规范、引导着人的全部生活和实践活动。
作为社会意识本质内容的价值观,是社会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把握,统摄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从根本上制约、规范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价值观的功能具体表现为:第一,导向功能。
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理想、信念和信仰,是价值关系、价值存在的应然状态的展示和期盼,表现为对现实存在的批判性否定和超越,从而在主体的活动中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
目的性是人的活动的内在规定性,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首先要解决做什么和认识什么的问题。
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价值理想、价值目标,进而提供了价值选择标准,为人的行为选择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人们在活动中总是根据价值观提供的目标选择活动的对象;人们也总是根据价值观提供的价值尺度和标准评判具体事物,区分什么事物有价值,什么事物无价值,从而明了应该追求什么、避免什么,进而做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选择,确定行动的方向。
社会通过主导价值观不仅为自身提供了最高价值理想和奋斗目标,引领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方向,而且引导个体的价值取向,从而制约个体的价值选择和活动方向。
第二,规范功能。
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规范、价值标准,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
人们在有序的社会中生活,就需要一定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
价值观构成个体的心理定势,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以它为尺度去确定事物的好坏,确定行为的・42・《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正当与不正当,内在地规范、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方式。
社会也总是通过自己的主导价值观所包含的价值规范,告诉人们能够、应该、必须做什么,也告诉人们不能或禁止做什么,从而为人的活动提供规则、标准和模式,将人的活动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