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0046考前重难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1.假设: 是对问题的假定解释,是运用思维、想像,对研究的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初步设想或推测,是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的可能的答案或尝试性设想。
2.教育科学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
3.历史法:也称资料研究或文献研究法。
就是对有关教育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过程,包括对前人或同时代人的有关教育科研成果(已经发生并形成文字)的研究。
4.日记描述法:也称“婴儿传记法”即可记录儿童的一般发展状况,也可以侧重观察记录某个特定方面。
5.轶事记录法:最早是用于培训教师观察能力,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资料或信息。
6.连续记录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或阶段内,作持续不断地观察记录,观察者要按自然发生的顺序详尽的描述行为。
7.实例描述法:根据一些预先确定的标准,尽可能对锁发生的行为、事件及背景作详尽、连续的观察描述。
8.时间取样观察法: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的特定行为。
9.事件取样观察法: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所要观察的行为表现或事件,然后再观察过程中观察记录预定的行为表现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种观察记录方法。
10.调查法:通过各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周密地去了解教育工作的某一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已取得的成绩,经验与教训,弄清存在的问题。
11.教育实验法: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个案法:是对一个或少数个体(如儿童、教师、教育机构等)进行的系统的、深入的调查。
13.行动研究法:研究人员与教育实践工作者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或计划,用以指导教育实践或教育活动,同时又依据教改研究计划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正,完善计划或方案,不断提出新的目标。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研必背考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研必背考点目录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3)一、教育研究的含义、意义、类型 (3)二、教育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 (4)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准则 (4)四、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6)五、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8)六、教育研究方法及其层次 (9)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13)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3)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3)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14)四、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内容 (18)五、课题研究的设计 (18)六、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内容 (22)第三章教育文献检索 (23)一、教育文献概述 (23)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24)三、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 (25)四、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27)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 (28)一、教育观察研究的含义 (28)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29)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30)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32)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32)二、问卷调查 (34)三、访谈调查 (38)四、测量调查 (41)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45)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45)二、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47)三、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49)四、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 (52)五、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格式 (53)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56)一、教育行动研究概述 (57)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58)第八章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59)一、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59)二、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60)三、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63)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65)一、教育研究报告的主要类型 (65)二、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68)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的含义、意义、类型(一)教育研究的含义科学研究是指运用严密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范式,在前人已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认识客观世界本质属性以及规律的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重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填空1. 一个具有信度的研究程序,不论其过程是由谁操作, 或进行多少次同样的操作,其结果总是非常( ) 的。
2. 分层随机取样是指对由性质并非完全相同的部分组成的总体,按照性质不同分层,然后对各层次按()的方式选择样本。
3. 系统取样指从一个正确排列起来的总体序列中,每()间隔选择样本的方式。
4. 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假设,方法,时间表7部分。
5. 影响研究信度的因素主要有:(被试方面的因素)、主试方面的因素、研究设计方面的因素和研究实施方面的因素。
6. 一般来说,在自然环境中所进行的研究其结果的()较高;然而,在实验室环境中所进行的研究其结果的()较高。
7. 广义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是为()所拟定的比较详细的规划及付诸实施的全部过程。
8. 狭义的教育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者为了解答所欲研究的问题而说明对研究中各种变量()的一种简要的计划、结构、方法和策略等,即资料搜集与分析的程序。
9. 教育科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目的有两项:其一是通过研究设计,确定()研究数据的方式方法,实现采用合理、有效和经济的研究方法;其二是通过研究设计,提出实现研究目标的操作方案和研究过程,保证()研究的问题和达到研究目的。
10.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以按照方法中使用的手段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实证、数学方法、()表述四类基本方法。
二、名词解释(做)1.取样,2.自变量,3.因变量,4.中介变量,5.操作性定义,6.样本容量,7. 随机性原则,8.教育研究设计,9.信度,10. 效度。
三、简答题(选三题做)1. 研究设计的工作内容2. 列出4种随机取样方法3. 简单随机取样法4. 分层随机取样法5. 确定研究变量的主要工作内容6. 取样的原则7. 取样的一般过程8. 操作定义的原则9. 操作定义设计的基本方法10. 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方法四、选择判断题(参考)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一、引言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对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等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进行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的复习重点。
二、研究方法概述1. 教育研究的定义和意义2. 教育研究的分类和步骤3. 教育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素三、问题研究与假设1. 研究问题的确定与构建2. 假设的提出与验证3. 问题研究与假设的关系和作用四、研究设计与方案1. 研究设计的基本概念与要素2. 实验研究设计与非实验研究设计的区别与特点3. 研究方案的制定与评估五、数据的采集与处理1. 数据采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2.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3. 在线调查与个案研究的特点与方法六、数据分析与展示1. 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与目的2. 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与解读3. 结果展示与研究报告的撰写要点七、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1. 实证研究的特点与方法2. 质性研究的特点与方法3. 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优缺点比较八、伦理问题与研究伦理1. 伦理问题的定义与分类2. 研究伦理的基本原则与保障措施3. 研究伦理与教育研究的关系与意义九、实践案例分析1. 教育研究方法在实践案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2. 教育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在实践案例中的体现十、总结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的整理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加深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为未来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祝大家考试顺利!。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重点

第一章1:从历史,现实,理论三个角度评价其意义。
(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的三个纬度:历史,现实,理论)?P30答:在历史――现实――理论三维空间中把握教育问题,是我们分析研究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
第二章1:研究选题的基本标准及其运用。
P34—P36答: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有:一:问题必须有价值。
作为研究课题,首先必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三: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研究问题一定要具体适度,研究范围要明确界定,宜小不宜大,所含的研究问题要明晰,不能太笼统。
四: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
五:问题要有可行性。
所谓可行性,指的是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
可行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条件。
二是主观条件。
三是时机问题。
另外,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以下选题不当的情况。
一是范围太大,无从下手;二是主攻目标不十分清楚;三是问题太小,范围太窄,意义不大;四是在现有条件下课题太难,资料缺乏;五是经验感想之谈,不是科研题目。
2:课题论证报告的基本要求P34—P42答:(一)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有:一:问题必须有价值。
作为研究课题,首先必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依据实。
三: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研究问题一定要具体适度,研究范围要明确界定,宜小不宜大,所含的研究问题要明晰,不能太笼统。
四: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
五:问题要有可行性。
所谓可行性,指的是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
可行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条件。
二是主观条件。
三是时机问题。
另外,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以下选题不当的情况。
一是范围太大,无从下手;二是主攻目标不十分清楚;三是问题太小,范围太窄,意义不大;四是在现有条件下课题太难,资料缺乏;五是经验感想之谈,不是科研题目。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复习资料一、有关常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从古希腊到16世纪(直觉观察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20世纪以来(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教育研究的作用: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发展与完善理论(为什么);应用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就是什么);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的策略(如何改进);评价研究就是通过搜集与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与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怎么样);预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将会怎样)。
3、我国最早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著作就是罗廷光的《教育科学研究大纲》。
4、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能动性。
5、测验的基本类型:按行为目标,测验内容可以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个性测验四大类。
6、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通常就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其表现形式有: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
准实验设计就是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就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其主要类型有: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
真实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
真实实验设计,都有一个控制组,被试随机选择并随机分派到组。
7、教育人种学就是对特定情景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完整与科学的描述。
人种学研究具有现象学与自然主义的特征。
人种学研究必须以整体的、全局的观念瞧问题。
8、定量分析的概念与特点:定量分析就是赋予对象一种纯形式化的符号以反映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重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重点教育研究的含义: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的过程。
教育研究的意义:(一)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二)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三)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径教育研究的类型:(一)教育事实研究与教育价值研究(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一)直觉观察时期(古希腊时期——16世纪):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教育研究主要依靠不充分的直觉观察,对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并直接地认识教育现象,因此带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
(二)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主要有弗兰西斯·培根(经验论的代表)、笛卡儿(唯理论的代表)、康德(在唯理论立场上,试图把经验论与唯理论结合起来)和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科产生的标志性人物)。
(三)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有杜威、梅伊曼和拉伊等。
随着教育学的科学化和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教育研究也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四)教育研究的变革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1、科学研究渗透到自然和社会的广泛领域。
2、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产生了系统理论等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学科,科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增强。
3、当代科学走着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道路,产生了协调科学研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方法论,教育研究也不例外。
我国教育研究的特征:1、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2、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3、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脱节4、思维方式整体直观、整齐划一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1、教育研究主体不断扩大2、教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3、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更切合实际需求4、研究视角和方法多元化我国教育研究的问题:1、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元化、跨学科研究方法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自考重点

教育科学研究⽅法_⾃考重点1.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定的科学⽅法,遵循⼀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种认识活动。
2.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未知的探索,对原有理论体系、思维⽅式及研究⽅法有所突破。
3.教育科学研究的⽬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4.教育科学研究⽅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进⾏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式。
5.“观察与归纳为主的研究⽅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法的历史发展中第⼀个时期的特点。
6.英国的培根反对中世纪的教条主义,认为亚⾥斯多德的三段论不能胜任从实验到公理的科学发现任务,必须以归纳法取⽽代之。
归纳⽅法突出了经验的积累和分析,强调科学⽅法的经验性质。
7.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强调必须从教育实验中建构理论并亲⾃主持了长达8年之久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的教育实验。
8.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法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提⾼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
2,教育研究⽅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性。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
4,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9.根据研究的⽬的不同,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研究和开发研究。
10.依据教育研究的⽬的,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研究、发展性研究、⽐较与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11.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段收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的教育问题,这种研究⽅法是描述研究。
12.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定条件,⼈为地变⾰研究对象,从⽽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种研究。
13.⽐较研究按照⼀定的标准对彼此有关系的事物甲⼄对照分析,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从⽽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14.实验研究指研究者根据⼀定的理论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设验证假设的环境和条件,主动地控制研究对象,排除⽆关因素的⼲扰,探索教育活动相关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题型一、选择题二、辨析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六、材料分析题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1.教育科学研究的定义→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过程。
2.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①从研究目的看研究方法:教育基础研究、教育应用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预测研究(见附录)②从研究主体看研究方法:专业化的研究和非专业化的研究(见附录)③从研究方式看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式与实证研究方式(见附录)3.教育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或正确性,也指一项研究能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
效度可以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的结果能否被合理、精确地予以解释。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它情景的程度。
页脚内容1信度也叫可靠性,是指研究方法、研究条件及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可重复性或稳定性。
内部信度主要强调在同一研究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一致性。
外部信度主要强调的是某一独立的研究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情景中被重复进行。
二、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1.教育研究选题的来源选题的注意事项①从研读研究文献中选题①研究内容要避免完全重复别人的工作,要②从工作实践中发现课题立足与创新③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②选题范围不可过大④其他来源:参与导师课题、兴趣等等③最好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专长选题④研究问题的可行性2.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见附录)常量是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相同的特征或条件。
与此相反,变量是在一个研究中不同的个体体现出不同价值的特征和条件。
研究中重要的、并被广泛描述的变量,是自变量和因变量。
二者的关系:因变量的价值取决于自变量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它使被确定的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的操作或特征具体化。
在所有研究中,所研究的变量和条件必须有可供操作的定义。
本质上,变量的操作性定义是关于如何或用什么办法测量变量的描述。
页脚内容23.研究假设及举例运用(见附录)所谓假设就是指从理论的角度对被观察的现象做出预测。
三、教育文献的种类及教育文献查阅的主要方法①教育文献的三种等级1.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但储存分散,不够系统。
2.二次文献:就是对原始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3.三次文献: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和内容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
这类综述性文献全面,浓缩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
②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跟踪法)、综合查找法(见附录)四、调查研究1.问卷的类型与结构①类型通常分为两种:即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
自填问卷即由被调查者自己填答的问卷。
访问问卷页脚内容3则是由访问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口头回答来填写的问卷。
自填问卷依据发送的方式又可分为邮寄问卷和发送问卷两种。
邮寄问卷通过邮局把问卷表寄到改调查者手中,被调查者填完后,仍通过邮局寄回(寄回所需的信封、地址及邮票等由研究者事先准备好连同问卷一起寄给被调查者)。
发送问卷则由调查员(或其他人)将问卷送到被调查者手中(既可以集中分发,也可以逐一送到家中),回答者填完后,由调查者逐一收回。
②问卷的基本结构包括这样几个成分,即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结束语、编码等。
(见附2.问卷设计的原则(见附录)①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②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③明确问卷设计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④设计问卷时还应该考虑到资料处理、分析方法和问卷的使用方法等因素3.问题设计的形式分有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见附录)4.问卷法的优缺点①优点(1)问卷法与访谈法相比,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2)问卷法具有很好的匿名性页脚内容4(3)问卷法所得的资料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4)问卷法可以避免主观偏见,减少人为的误差②弱点1)有时回收率难以保证(2)要求被调查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3)问卷调查资料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5.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①第一种错误:概念抽象。
②第二种错误:问题含糊③第三种错误:问题带倾向性④第四种错误:问题有双重含义⑤第五种错误:问题提法不妥⑥第六种错误:问题与答案不协调⑦第七种错误:答案设计不合理五、教育实验研究方法1.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及其基本类型页脚内容5①特点:教育性,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以假设形式表现出来;研究者可以操纵或控制某些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境。
可重复性。
是一种特殊的实验。
②基本类型:研究目的: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实验情境: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实验设统操纵自变量的程度和内外效度的高低: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见附录)2.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①实验的准备阶段:选择和确定实验课题提出实验假设*选择实验模式和实验对象制定实验方案*(1)问题的提出。
(2)实验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3)实验的对象和方法。
(4)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操纵。
(5)实验的具体步骤。
(6)实验的组织与领导②实验的实施阶段:要体现正面教育性被试必须保持正常状态页脚内容6必须认真考虑所采用的手段和技术会不会产生不科学的结论进行试探性的实验③总结阶段:整理实验资料统计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1) 题目(6) 实验的过程与方法(2) 署名⑺实验的结果与分析(3) 前言⑻讨论(4) 实验的目标与原则⑼参考文献与附录(5) 实验的内容3.各种变量的选择与确定①自变量:称刺激变量、输入变量或实验处理,是指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有效性、可操作性②因变量:称反应变量、输出变量或实验结果,是指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可变性外依性、可测评性③无关变量:称为干扰变量、控制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自变量以外的因素——潜在性、多样性页脚内容7④无关变量的来源:第一,被试方面。
主要包括:性别、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家庭背景、参与动机、有关经验、性格特点、当时的生理状态、焦虑等。
第二,主试方面。
主要包括:主试的年龄、性别、外表、言谈举止、态度、暗示、“实验者效应”等,如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观念、教学策略、课外作业与辅导等。
第三,研究设计方面。
主要包括:研究方法本身的不完善、研究被试选择不当、测量工具不完善、研究程序安排不合理等第四,研究实施环境方面。
主要包括:温度、光线、声音、熟悉性、桌面好坏、房间阔窄等。
此外,在研究实施现场发生意外事件第五,数据处理方面。
主要包括:分类不合理、评分标准不统一或评分过失、统计方法使用不当等。
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方法:消除法、恒定法(如同一时间、同一房间)和平衡法。
4.各种实验设计的操作模式①实验设计是指实验的操作方法,指根据实验研究课题的性质和实验研究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对有关被试的选择和分组、自变量的操作、因变量的测量、无关变量的控制等问题所确定的具体操作程序。
实验设计符号说明:X—一种实验处理;O—一次测试或观察;R—被试被随机选择分配和控制;S:被试②选择实验设计模式:陈述研究假设→确定实验处理(自变量的变化)→列举总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确定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方法→判断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控制方法、控制过程和控制程度页脚内容8六、教育行动研究方法1.什么是教育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征(见附录)(1)在教育情境中研究。
(2)由教育行动者研究。
(3)研究教育行动问题。
(4)在教育行动中研究。
(5)为教育行动而研究。
3.教育行动研究案例(左图)4.勒温的螺旋循环模页脚内容9式七、教育叙事研究1.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Educational Narrative Research / Inquiry)是对教育生活中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育现象的描述与揭示,又称为“教育故事研究”或“教育叙事探究”2.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见附录)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形式之一,主要理论基础有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所借鉴的方法有人类学中的“田野考察”方法、社会学的实地考察方法等。
3.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见附录)①以教育事件或日常经验为研究对象。
②以“自下而上”为研究路径。
③以教育主题或结构为灵魂。
4.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它关注的不是“群”的一般性,而是“个”的独特性,不是从“群”中寻找“共性”,而是分析、解释甚至是体验每一“个”存在的现实性、可能性或必然性;它感兴趣的不是所谓“客观现实”的“真实性”本身,而是被研究者所看到、所体验到的“真实”;页脚内容10它采用的研究手段是研究者自身,依赖的是研究者本人的洞察力、直觉等不能言传的知识,研究者的态度是参与性观察,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对话,在时间、地点、情节和场景的共同呈现中创生叙事的经验品质;它关注教育现场,强调对故事细节进行整体性的、情境化的、动态的描述,原汁原味地呈现教育现象;它的解释性结论与具体情境相连,不具有普遍意义。
它不以确定的方式向读者提供证据、概念和结论,而把理解的权力还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重构结论;它重视叙事者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叙事者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它强调开放式的研究设计,在教育事件的呈现中,通过归纳而不是演绎的方式进行意义建构;它选取的研究样本虽然数量很少,但它从个体生活故事中所收集的资料却真实丰富;它对信度和效度有自己的标准,要求“研究者在进行自我反省时应该尽量开放自己,与历史对话、与被研究者对话、与资料对话、与自己对话,通过严格的自我反省来探寻最严谨的建构意义的方式。
”5.教育叙事研究的分类(见附录)从叙述的目的来看,教育叙事研究可分为两类: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叙事的人类学研究从叙述的内容来看,教育叙事研究可分为三种: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
从叙述的主体来看,教育叙事研究可分为两种方式:“展示”的叙事,即是教师的叙事、“讲述”的叙事,即是关于教师的叙事。
页脚内容116.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见附录)①教育叙事研究的阶段:从现场工作到现场经验。
从现场经验到现场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