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的比较与分析DOC

合集下载

重庆市-城市介绍

重庆市-城市介绍
旅游业已成为重庆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 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05
社会民生
教育状况
高等教育
01
重庆市拥有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知
名高校,提供各类专业学科的教育。
中等教育
02
重庆市的中等教育体系完备,包括各类中学和中专学校,满足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义务教育
03 年降雨量在1000-14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夏 季。
02
历史沿革
古代历史
古代巴渝文化
重庆市位于巴渝地区,拥有悠久 的历史文化传统,古代巴渝文化 对重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古代交通要冲
重庆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 是交通要冲,对于西南地区的经 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 作用。
近代历史
饮食文化
麻辣火锅
重庆火锅是重庆饮食文化的代表,以其麻辣、鲜香的特点而著名,吸引了无数 食客。
小吃文化
重庆的小吃也非常丰富,如酸辣粉、豆花米线、串串香等,这些小吃既美味又 具有特色。
民俗文化
川剧变脸
川剧是重庆地区传统的戏曲形式,其中最著名的表演之一是变脸,演员可以在瞬 间变换出多种不同的脸谱。
民间艺术
重庆市 城市介绍
汇报人: 2023-12-27
目 录
• 地理环境 • 历史沿革 • 文化特色 • 经济发展 • 社会民生 • 城市规划与建设
01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北省、湖南 省,南接贵州省,西靠四川省,北连 陕西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金融、 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也是国 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国际综 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

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地比较与分析报告DOC

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地比较与分析报告DOC

武汉与重庆总体规划的比较及分析一、城市简介1.武汉武汉是湖北省省会,简称汉,由武昌、汉口、汉阳合并组成,地处中国腹地中心,江汉平原东部。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立三镇地理特征,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占地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水域生态环境。

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是全国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

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中国铁路大型中转站及内河重要港口。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城市第三,在校大学生130万人。

水域: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

气候: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交通: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网辐射全国,也是中国最繁忙的国际空港之一。

教育:武汉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经济:2013年,武汉GDP超过9000亿元,以9051.27亿元“收官”,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再次稳居第四位。

旅游:武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市内遍布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景区16家。

文化: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

泱泱大武汉,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九省通衢”,物华天宝;为盘龙之城、黄鹤之乡、明清重镇、首义圣地;载录着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李白放歌的佳话;上演了北伐战争、“二七罢工”、“八七会议”、“浴血”抗日的史诗。

武汉文化之大气、之厚重,历来为世人瞩目。

2.重庆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简称“渝”,别称山城,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报告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报告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报告一、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大体区情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体量较大,是重庆市国民经济的骨干组成部份。

其幅员面积占全市%,集聚全市%的常住人口、%的经济总量,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区情概况。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主要散布在重庆主城区外的“一圈两翼”。

其中:万州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心、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重庆主城之外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黔江地处渝东南,武陵山腹地,渝鄂边区结合部,是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地。

涪陵、江津、合川、永川地处重庆“1小时经济圈”。

合川是建国后唯一不是“地域行政中心”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表1: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概况(2008年末数据)。

备注:到主城区里程是以高速公路从所在城市到重庆绕城的距离。

除黔江、江津外,其余为全程高速。

(-)区位交通。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均位于重庆与周边省区域中心城市的骨干道上,均与都市区构建起快速通道,交通方式均已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1. 万州区。

1917年设立海关。

经渝万髙速距重庆主城327千米。

318国道穿越全境,达万铁路、万州机场、渝万、万开、万云高速公路建成开通,鞍子坝客运中心、江南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建成投入利用,渝万城际铁路即将动工建设。

万州港是长江十大口岸之一,170() 万吨深水港码头已具雏形,万吨级船队可直达上海。

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大体形成。

2. 涪陵区。

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

经渝涪高速距重庆主城100 千米,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千米。

黄旗港集装箱码头年内将建成, 一期工程年吞吐能力集装箱2()万标箱、滚装船18万辆,海关已在涪陵设立办事处。

重庆一上海沿江高速、铁路等正在计划建设中。

着力打造重庆交通副枢纽。

3. 黔江区。

经国道319距重庆主城33()千米约5小时车程。

渝湘髙速黔江段年内通车。

经渝怀铁路距重庆江北站312千米,距怀化站30()千米,3小时内可抵达重庆主城,24小时内可抵达沿海省会城市。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研究述评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研究述评
国 内外城市企 业 、 业 、 产 旅游 、 环境 、 文化 、 象 、 人 等 品牌 形 个
典范以及城市 品牌 c 设 计典 范 的实践 _ , I 2 还是从 地 理型 、 J 空 间型 、 历史文 化型 、 济型 等城市 品牌 的理 论划分 , 庆城市 经 重 品牌形象塑 造与 国内外其 他城市相 比都 还存 在很 大的差距 。 随着知识和 全球 经济一 体化进程 的不 断推进 , 形象 定位 城市
本” 的精神理念 , 出重庆人 “ “ ” 传递 广”大 的开放胸 怀 和“ 双人
成庆 、 美好吉祥 、 手并进 、 向未来 ” 携 迎 的美 好愿景 。 12 重 庆 总体 城 市 形象 定位 设 计评 析 . 从 理 论 上讲 , 市 城
市 和地 区, 以期吸 引更 多 的资金 、 术 及人才等 生产要 素 , 技 借
A Re iw fS u isO Ur a ln g ve o t de n b n ia eOre tt n fCh n q inai o o o g  ̄g
WA NG l il t l ( eat n f oicl c neadl C oc i n e i fA tadSine , hn ig42 6 ) D0l a1 e 肾q g a D pr t li i c n w, h,q  ̄U i r t o r c csC o ̄l 10 me o p ta s e a r v sy sn e n 0
体 化 的精 神 与风貌 , 是城 市全方位 、 局性 的形象 , 全 包括城 市
近年来 , 随着三峡 库 区 的开发 、 重庆 市 的直 辖 以及 西 部 大 开发 战 略 的推进 , 重庆 在 城 市形 象 塑造 上 取得 了 明显进 步 , 步树立 了全方位 开发 、 度改革 的新形 象 , 无学 。 t l f nu A .c.08 3 (5 :11 —10 8 10 3 J t A hi Si20 ,6 2 ) 10 7 11 ,12 oma o

武汉的研究报告

武汉的研究报告

武汉的研究报告武汉是中国的中部地区,也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发展,武汉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之一。

本篇研究报告将介绍武汉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三面环水,是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城市。

武汉市辖区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100万。

武汉地处内陆,是中国内陆城市的中转站,具有交通优势。

武汉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十分发达,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

武汉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引擎。

特别是近年来,武汉在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同时,武汉还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拥有多家汽车生产企业和配套供应商。

此外,武汉在生物医药领域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从事医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数量庞大。

武汉不仅在经济上具有竞争力,在文化方面也有着丰富的资源。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此外,武汉还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武汉话、楚文化等,深受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

为了进一步推动武汉的发展,该市提出了未来发展规划,力争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内陆城市。

武汉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武汉还将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本投资。

同时,武汉还将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意设计和旅游等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强市。

总之,武汉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武汉将继续坚持创新发展,推进城市转型和升级,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的中心城市,为全球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服务功能
服务范围
区域金融中心、航 长江三角洲、 一级中心 运中心、贸易中心、 上海 全国甚至国外 国际投资中心
二级中心
三级中 心 四级中心
南京 杭州 苏州 无锡 常州 宁波
镇江 扬州 南通
省级经济中心、交通 本省及周边地区 中心 主要在地市范 制造业 围内
市域内 本城镇和乡村
五级中心 小城镇
读我国中部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 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有河流提供水源和水运条件,矿产丰富 (2)简述以该城市群为中心的地区吸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 利条件。
小结: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商业 呈团块状或条 状 区
特征 中心商务区 经济活动最繁忙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 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 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 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工业 聚集成片 区 住宅 占地面积大, 区 是城市的主要 功能区,工业 化后出现分化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将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同时 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具体划分标准为: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 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3,50万)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50万 ,100万)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是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逆城市化: 城市 区别: 郊区城市化:城市 郊区 农村、小城镇 发达国家 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中国大城市划分标准

中国大城市划分标准

中国大城市划分标准中国大城市的划分标准是根据城市的人口、经济、面积和行政管理等因素来划分的。

一般来说,中国的大城市主要分为四个等级: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

超大城市是指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目前中国有4个超大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

这些城市不仅人口众多,而且经济实力强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此外,这些城市还拥有很高的文化、科技和教育水平,是中国的国际化大都市。

特大城市是指人口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的城市,目前中国有7个特大城市,分别是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南京、杭州和苏州。

这些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方面都有较强的实力,是中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一线城市是指人口在100万到500万之间的城市,目前中国有15个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南京、杭州、苏州、沈阳、大连、青岛和宁波。

这些城市不仅拥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而且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中国的重要中心城市。

二线城市是指人口在50万到100万之间的城市,目前中国有超过100个二线城市。

这些城市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一定的实力,是中国地区性中心城市。

除了以上四个等级的城市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城市,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和五线城市等。

这些城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相对于以上四个等级的城市,它们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总之,中国大城市的划分标准是根据多种因素来综合评估的。

这些大城市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且也是中国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重要中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大城市在未来还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BG
3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包括平 面形态和立体形态
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BG
4
成都
BG
5
成都城市空间形态
(1)形态特点: 呈同心圆向外延展
(2)成 因: 地形平坦或城市规模不大
(3)形态优点:
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协作管 理,节省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
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 (4)形态缺点: 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加大工作地和居
卫星城和小城镇簇 拥在主城区周围
主城区的城市经 济发展、环境问 题和人为规划等
若干特大城市、大城 市与中小城市由交通 干线相连,形成城市 群或城市带
经济发达的国家 或地区,人口和 用地规模扩大
(二)城市景观特色
历活动史: 因分析素两座是城市的造主要成景观城差别市景 观特色不同的重要原因 提示:可以从建筑物的历史、高度、风格
住地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
(5)解决措施: 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
BG
6
成都
重庆
思考:成都和重庆属于哪一种布局形态?集中形 态还是分散形态?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成都:平原地区,地 势平坦开阔—城市用 地较为规整,形成集 中发展的城市形态。
重庆: 丘陵山区,地形 崎岖不平—城市用地比 较破碎,形成分散发展 的城市形态。
BG
14
城镇组群形态
嘉定
青浦
松江 金山
闵行 B奉G 贤
主体部分
南汇
城镇组群形态
16
城镇组群形态
分散形态
一城一区 布局形态
分散成组 布局形态
城镇组群 布局形态

城市布局形态

城市布局形态
• 定义: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
• 优点:便于设置于保证生活经济活动 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 缺点:远期用地会出现功能混杂和干扰的现象。
1.网络状
• 定义:由相互垂直的道路网构成,城市形
态规整
• 优点:方便布置各类建筑,能够适应城市
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而形成的城市形态
• 优点:中心城市有极强的支配性,而外围小城市 • 缺点: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配套设施、现有
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 布。 基础以及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 否则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案例:宁波选择泗门镇、观海卫镇、慈城镇、集士
港镇、溪口镇、西店镇以及石浦镇等七个镇开展卫 星城市的试点,通过着力完善试点卫星城市的配套 政策和管理权限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推进卫星城 市的加速发展。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卫星城市的制 度框架已基本明确。 ”
• 优点: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 中心部分 • 缺点:城市用地向环状中心的扩展压力
极大
案例:年来,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尤其是
环状道路系统的构建,武汉形成了环状城市 格局。目前,三环线已于2010年12月通车, 四环线已完成规划,外环线于2007年12月16 日通车。
5.卫星状
• 定义:一般是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
间被农田、山地、比较宽的河流、大片森林等分 割
• 优点: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
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
• 缺点: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较长,市
政建设和公用设施投资及经营管理费 用比较大
案例: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又
是丘陵地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 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全市形成了几个片区, 形成了组团状的格局。

城市形态的三种类型

城市形态的三种类型

城市形态的三种类型
城市的形态分为团块式、组团式和条带式。

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式。

城市形态是城市集聚地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综合反映。

1.团块式:这是平原地区比较常见的城市形态。

我国的成都、合肥郑州等都是团块状城市。

优点:便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管理,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缺点:设施集中,环境问题突出。

2.组团式: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

全市区形成了几个片区,各片区之间以河流、山岭等间隔。

优点:每个组团可以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

缺点:用地分散,联系不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3.条带式:兰州市位于黄河谷地,其发展被迫沿谷地向东西延伸,形成条带状格局。

条带状城市还有洛阳、西宁、宜昌等。

优点: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缺点:城市交通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运距较长。

构建宜居重庆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范本模板】

构建宜居重庆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范本模板】

构建宜居重庆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文章基于宜居城市评价的科学内涵,结合重庆当前的实际,阐述了建设“宜居重庆"的必要性。

运用SWOT战略分析重庆“宜居城市”建设内外部的优势和挑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把重庆建设为全国宜居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宜居重,SWOT分析,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职能向服务性的转变,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城市的主人翁就对城市生活各个层面的环境与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是城市的发展,出现了衣、食、住、行等涉及生活质量方面的许多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房价偏高、城市犯罪等.2007年5月30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公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宜居城市标准有六条,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

按照这一标准,宜居城市应当是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它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处于西部经济重镇的重庆,借助于直辖市的政策优势,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重庆有着1419万的城镇人口,443。

6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GDP为5096。

66亿元。

而重庆又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优越性,随着314战略的部署以及“五个重庆”的提出,把重庆打造成为一个全国宜居城市势不可挡。

有助于全面提升重庆市城市环境和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更适宜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环境.一、宜居城市的科学内涵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

他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武汉地区SWOT分析、【范本模板】

武汉地区SWOT分析、【范本模板】

一、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自2004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颁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后,全国各地相继对本地区物流业发展作出了规划,加快了物流业发展的速度。

武汉城市圈物流业的发展面临着来自着周边河南、安徽、江西、湖南等物流业园区的激烈竞争,所以有必要对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进行准确的SWOT分析,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自己的机遇和威胁。

(一)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1。

区位和优势武汉城市圈位于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地带,北靠河南,南接湖南,东邻安徽,其中心武汉市承东启西,迎南送北,自古就是重要的物流和客流中心,有“九省通衙"的美称.公路——快捷顺畅。

连接武汉城市圈的8条高速出口路,已建成6条,今年预计全部建成,实现城市圈“1小时交通”.阳逻长江大桥通车,与京珠、沪蓉高速串联,武汉“四环十三射”(快速出口路)的城市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武汉长江隧道即将贯通,下半年通车后汽车8分钟可通过长江。

武汉成为全国公路主枢纽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

水运—-充满活力。

阳逻新港一期工程和汉阳杨泗港货物吞吐量已达40万标箱。

已启动的阳逻新港二期工程和杨泗港二期改扩建工程,将使两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标箱。

启动汉江航道整治二期工程,使汉川至蔡甸42公里航道由4级升为3级.沌口商品汽车滚装码头投入运行。

鄂州五丈港码头与武钢球团厂铁路专用线形成水、铁联运。

今年将加快整合武汉、鄂州港,建设黄石、阳新、黄州、武穴、嘉鱼等港口码头,打造武汉航运中心.铁路——呼啸前行。

投资6亿元改造的新武昌火车站已投入运营;规划中的武汉火车站将于2009年建成;武(汉)广(州)客运、合(肥)武(汉)客运铁路专线正在建设之中;铁道部还将在汉投资修建全国最大编组站、集装箱货运站、武汉动车段.届时武汉将成为全国铁路客货枢纽中心。

航空——展翅翱翔。

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主体工程竣工,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 1 300万人次.2008年,还将开建第三航站楼及第二跑道,并加强与货运航空公司的合作,争取在6月份开通国际、国内全货机航班,实现全货机航班“零”的突破。

武汉城市功能与定位

武汉城市功能与定位
与 定 位 展 开研 究 。
关 键 词 : 汉 市 城 市 定位 城 市功 能 武 中 图 分 类号 : 0 文 献标 识 码 : F 7 2 A
文章编号 : 0 — 9 420 )7 2 8 0 1 4 4 1 ( 90 — 6 — 2 0 0 2 0世纪 8 0年代 , 中国进入 了改革开放新 的发展期 , 同全国一样 , 武 汉的经济也获得 了新 的发展活 力。但 是, 在整个 8 O年代 , 由于 国家的经 济政策与投资重点逐 步向东部沿海地 区倾斜 , 9 到 O年代初 , 国家基建投 资的5. 01 %放在东部 , 中部地 区只 占 2 .%, 而 66 作为 中部地 区最 大经济 中心 的武汉 , 因为缺 少国家投 资的拉动 , 而陷于近几 t年来 经济发展少 有 的困难 和不景气 时期 , 经济增长处于相对低 , 的状态 , 奋 武汉 在中 国经 济 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减弱 。 进入 9 年代以后 , O 由于 国家在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调整 , 即 在继续 开放开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 的同时 ,进一步开放 开发 中西部地 区, 国家投资重点向 中西部转移。 以上海浦东地区开发 、 工程建 设为 三峡 契机 的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开发 , 得处 于长江 中游地带 的武汉在国家经 使 济发展 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又重新凸 现出来 , 汉作 为中国重要工业基地 武 和中心 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 一些新的主导 产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开 始 在武汉形 成, 而且 , 由于 国家批准武汉为对外贸易 口岸 , 武汉作 为中国内 陆地区贸易中心 和转 口码头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增强。 武 汉 经 济 地 理 概 况 武汉位于 中国现代经济版图的几何中心 , 离北京 、 距 上海 、 广州I 大 - 经济中心各 10 0 0公里 。 国家最近提 出了武汉 8 1 + 城市阐实验区规划 , 说 明武汉在政府心 目中还是具备相 当重要的地位。 武汉应 明确定位为华中 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 、 物流商 贸中心 及现代制造业 中心 , 经济地位 在国 内处北京 、 上海 、 广州之后 , 与天津相 当。武 昌、 口、 汉 汉阳三 地围绕不同 三 的方向侧重发展 ,O年 内武汉 可建设 成常任人 口 10 l 50万 、 D I万亿的 GP 中部大都市。 以下将对武汉市所处的经济地理 环境 以及 战略规划做一下 概述 。 武 昌: 武汉现有 2 O多所大学 . 大部分校区都位于武昌 , 口、 阳也 汉 汉 有几家 : 武汉大学 、 中科技大学 、 华 华中农业大学 、 华巾师 范大学 、 中南财 经政法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理J 大学 、 湖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要保 持 和进 入全 固一流行列 , 武汉化 学院 、 中南民族学院 、 汉音乐学院 、 武 武汉体育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等院校的 目 是成 为本专 业国内一流 , 、 标 海 陆、 空部队院校 、 湖北商学院 、二 : 学院 、 1 武汉科技大学 、 武汉汽车工 业学 院 ( 还有些漏的 )等院校要 找准定位.不求 大,但求专 。大学并非一定求

武汉地理介绍

武汉地理介绍

武汉地理介绍武汉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本文将从武汉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以及著名的九省通衢等方面来介绍武汉的地理情况。

一、地理位置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理坐标纬度为30°22′N,经度为114°17′E。

三面环水,北依长江,东临汉水,与江西、安徽接壤,濒临鄂西山地。

其区位优势使得武汉成为了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中转站,不仅连接着华中地区各省市,也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

二、气候特点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气温高达30摄氏度以上,冬季气温可下降至0摄氏度以下,昼夜温差较大。

武汉年降水量较多,主要集中在夏季,而春、秋季相对较旱。

三、地形地貌武汉地势较为平坦,以长江为界,分为三镇。

武昌位于长江南岸,是武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汉阳位于长江北岸,是武汉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工业发达。

汉口位于长江两岸,是武汉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此外,武汉还有诸多湖泊,如东湖、西湖等,丰富了城市的自然景观。

四、九省通衢武汉地处三省交界,与湖南、江西、安徽等八个省份毗邻,因此被称之为“九省通衢”。

这使得武汉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了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九省通衢也使得武汉成为了一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

总结:就地理位置而言,武汉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三面环水,地理优势明显。

气候上,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地形地貌上,武汉地势平坦,长江、汉江等水系贯穿其中,城市风景秀丽。

九省通衢的地理特点使得武汉在多个领域具备了独特的优势,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

重庆和武汉,谁的面积更大,两座城市各有什么优点?

重庆和武汉,谁的面积更大,两座城市各有什么优点?

重庆和武汉,谁的面积更大,两座城市各有什么优点?重庆和武汉都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一个地处上游的成渝经济区,一个处于长江中游城市群。

从面积上看,重庆的体量要比武汉大得多,重庆的面积是8.24万平方千米,武汉的面积是8569.15平方千米。

相当于重庆是10个武汉的体量。

重庆和武汉具有许多共性,比如都是长江沿线的核心城市,无论是GDP总量,还是城市综合实力,交通枢纽度等方面,都是区域的领头羊。

当然,两座城市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和优势。

重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美誉度和知名度更高随着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的发展,短视频的加持使得重庆这座拥有独特气质的城市更是爆红网络,一段段记录城市独特风景与生活方式的短视频在各大视频平台风靡,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全年各个节点吸引了众多网友前来打卡,重庆也因此晋升抖音网红城市。

二:人口与腹地更具优势重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自身的总人口超过三千万,拥有广袤的面积和人口腹地。

同时,重庆和成都正在合力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

这意味着重庆的辐射能力已经深入了四川的部分城市,如广安、达州、泸州、南充等。

同时,对贵州的部分城市也有带动作用。

三:航空运输优势明显重庆江北机场是全国十大航空枢纽港口,是西部地区率先拥有三条跑道和三座航站楼的城市,也是国家规划的国际枢纽门户城市。

武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科教实力遥遥领先武汉拥有84所高校,其中2所985高校,7所211高校,在校大学生高达130万,在全国排第二。

在校研究生超过16万,每百人中就有1.34名研究生,占比位居全国最前列。

远远领先于重庆、成都、西安等西部城市。

二:铁路枢纽地位更高武汉特殊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它是连接中西部,沟通南方和北方的重要通道,已经率先建成了米字形的高铁网络。

武汉的几大高铁站是京⼴⼴铁、武⼴⼴铁、汉⼴⼴铁、武九⼴铁、武杭⼴铁、西武⼴铁、武青⼴铁、武贵⼴铁、武厦⼴铁等国家⼴铁⼴线的枢纽站。

三:生态环境优良武汉位于有着“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

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理特点独特。

近年来,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特点,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一.早期城市形态自古以来,重庆一直是一个交通要道和商贸中心。

早期的城市形态以山地城市为主,岸边建立了不少码头,在长江“江心洲”上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渡口。

在此基础上,重庆城市形态逐渐定型,进入了“上山下水”的发展阶段。

二.道路网络初建20世纪初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道路网络初见规模,市中心取代了渡口成为经济中心。

同时,重庆开始向西部高原发展,并开始建立铁路和高速公路。

这一时期重庆城市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版图进一步扩大。

三.现代城市形态1949年以后,重庆大规模建设,新城区层出不穷,城市形态逐渐迎来现代化进程。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小山城”被打破,在城市各个地方建立了大型的我中心住宅区。

20世纪80年代,破除了“小山城”的发展模式,开辟了“平川式”城市建设道路。

四.超高层建筑的兴起21世纪初,重庆城市形态进一步演变,出现了一连串的超高层建筑,并创造了许多国际高层建筑的纪录。

这一时期重庆被誉为“山地摩天城市”,深受全球瞩目。

五.未来城市发展趋势未来的重庆城市形态将呈现出五个方向:城市中心向北扩张,科技城的建设,市郊和农村区域改建,新城市的建设,和对生态保护的重覆式。

未来城市形态将更加多样化,规模更加扩大,因此需要增加多样化的基础设施,例如公路网,地铁等。

总之,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是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城市规模和发展过程中,重庆以其独有的地理特征抓住机遇,继承节英先烈的精神和大国重器的思想,在经济、文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未来,重庆将继续保持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

从武汉的形成发展看武汉在区域格局中的城市定位

从武汉的形成发展看武汉在区域格局中的城市定位

从武汉的形成发展看武汉在区域格局中的城市定位从经济角度看,城市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城市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定位,是由其在发展过程中与经济腹地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考察一个城市的缘起及发展。

是确定城市区域格局定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纵观武汉的发展,新中国建立之前,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明代中期以来,随着江汉平原的大规模开发而缘起,成为江汉平原的经济中心;二是汉口开埠,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三是张之洞督鄂,成为全国经济格局中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一、江汉平原开发:汉口的缘起与江汉平原经济中心的形成说起武汉,人们往往谈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从现代经济的角度看,盘龙城与今日之武汉已没有什么关系。

现代武汉是以汉口的码头贸易为先导形成的,其真正形成是在明代以降。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大规模开发,促进了汉口的缘起。

汉口的发展又促进了江汉平原的进一步开发,汉口成为江汉平原的经济中心。

1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大规模开发明代之前,江汉平原地区大部分为季节性洪泛区,人烟稀少,经济发展落后。

明代之初,由于战争影响,全国人口锐减,经济凋敞,主要人口集中于江南一带。

明王朝为了缓解江南地区人多地少,而其它地区地广人稀的矛盾,发展农耕,与民休养生息,采取了鼓励“狭乡”向“宽乡”迁徒的政策。

政府提供路费、生产生活资料,鼓励移民到“宽乡”开垦,开垦之田地为“己业”,并免除三年赋税。

在明王朝政策的引领下,长江中游的平原湖区由于土地肥沃。

易于开垦,耕种条件优越成为迁徒开垦的首选,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垸田围垦大兴。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抵御洪水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尤其是明代中期长江大堤形成以来,江汉平原更是出现了围垦的高潮。

清代初年,清王朝为尽快恢复经济,继承了明代鼓励迁徒开垦的政策,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再一次引发了江汉平原的大规模开发。

明代万历年间,江汉平原人口75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人,到清嘉庆年间,江汉平原人口猛增到1058万人,增长了13.5倍,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85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与重庆总体规划的比较及分析一、城市简介1.武汉武汉是湖北省省会,简称汉,由武昌、汉口、汉阳合并组成,地处中国腹地中心,江汉平原东部。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立三镇地理特征,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占地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水域生态环境。

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是全国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

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中国铁路大型中转站及内河重要港口。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城市第三,在校大学生130万人。

水域: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

气候: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交通: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网辐射全国,也是中国最繁忙的国际空港之一。

教育:武汉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经济:2013年,武汉GDP超过9000亿元,以9051.27亿元“收官”,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再次稳居第四位。

旅游:武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市内遍布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景区16家。

文化: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

泱泱大武汉,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九省通衢”,物华天宝;为盘龙之城、黄鹤之乡、明清重镇、首义圣地;载录着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李白放歌的佳话;上演了北伐战争、“二七罢工”、“八七会议”、“浴血”抗日的史诗。

武汉文化之大气、之厚重,历来为世人瞩目。

2.重庆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简称“渝”,别称山城,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

地处长江上游地区,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

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

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

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定重庆为战时陪都,1997年确定为直辖市后,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步伐加快,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农业农村和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并重庆拥有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

地势: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

气候:重庆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丰沛,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多云雾,少霜雪;光温水同季,立体气候显着,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难频繁重庆气候温和。

水文:流经重庆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阿蓬江、酉水河等。

经济:2013年,重庆市GDP达到12656.69亿,全市人均GDP为42976.8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交通:重庆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文化:方言文化: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为重庆方言的一大特殊现象;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劳动号子;陪都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成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成为内迁学校的集中地,陪都文化也成为重庆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奠基石。

二、城市定位武汉: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

重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分析:①区域中心城市为中国地理大区的区域中心,作为湖北省省会的武汉被选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城镇体系规划中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作为直辖市的重庆被选定为国家中心城市。

两大城市相比较,重庆在政治,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科教和文化发面的实力都胜于武汉。

②武汉有着3500余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历史上建城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重庆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历史同样极为悠久。

两者皆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③武汉近代就是工业重地,现在也是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庆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是中国汽车工业第三大生产基地,也是国防工业科研生产基地。

两大城市在工业制造业水平方面旗鼓相当,故定位相似。

④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拥有是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的天河机场,同时也是中国高铁客运专线网主枢纽,中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其公路路网密度163.20公里/百平方公里,拥有16条省道,并且作为中国内河的重要港口,也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交通部定点的水铁联运主枢纽港。

重庆地处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等运输方式发展很快。

武汉在交通运输方面略胜于重庆,故其为交通枢纽,重庆则定位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的地理位置⑤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2 所普通高校,70 万在校大学生。

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近12 万人。

各类科研机构106 所,国家实验室1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 个,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47 名。

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武汉·中国光谷”所在地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光通讯、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型材料等领域,科技开发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重庆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对富集。

重庆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67所高等院校,89万多科技人员。

在科教方面,武汉明显胜于重庆。

三、城市规模武汉:长江、汉水纵横交汇通过市区,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通称武汉三镇。

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13个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学工业区。

全市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千米。

2013年末建成区面积534.28平方公里。

截至2013末,武汉市常住人口1022万人。

户籍人口822.0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6.18万人;非农业人口555.60万人;户口待定人口0.27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6.30‰,其中,人口出生率11.28‰,人口死亡率4.98‰,人口净迁移率-3.06‰。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自治县)。

户籍人口3343万人,常住人口29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6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0万人。

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藏族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0万人、占总人口6%。

分析:相同点:依据城市规模等级全新划分标准,武汉和重庆市区常住人口均已达到1000万以上,故都为巨大型城市。

不同点:重庆的地域面积是82400平方公里,重庆市下辖19个区、17个县、4个自治县,武汉的地域面积只有重庆的十分之一,武汉市下辖7个中心城区,6个远城区;重庆的常住人口为2945万人,武汉则为其三分之一。

比较两大城市人口规模,重庆明显胜于武汉,但比较人口密度,武汉则明显胜于重庆。

其原因可归结于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科教水平,交通状况,政治地位等方面。

三、城市形态武汉城市形态演变:武汉市城市形态演变武汉市的空间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组团型、集中团块型(1996年)、放射型(2010-2020规划)。

建国初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交界处,成组团型发展。

之后形成了沿江、沿长江大桥两轴的发展,但还是较为集中;在发展受到限制后,开始逐渐转为集中团块型,形成了阳逻、吴家山、沌口、花山等“卫星城”;现在逐渐转为放射性,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在都市发展区构建轴向延展、组团布局的城镇空间,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由主城区向外沿阳逻、豹懈、纸坊、常福、汉水、盘龙等方向构筑六条城市空间发展轴。

整合新城和与之联动发展的新城组团,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和北部等六大新城组群。

武汉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特点是沿江发展,向四周辐射。

武汉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重庆城市形态演变:时代城市定位政治定位经济技术水平城市形态特征建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50-1978)工业中心1950-1954为西南军政中心工业经济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新型经济结构提出“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城市布局思路,现代城市骨架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至直辖前(1979-1996)经济中心计划单列市重工业占据主要位置、农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崛起城市形态向“有机分散、分片集中、多中心、组团式”的现代大都市方向演进直辖后(1997至今)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央直辖市经济、社会全面腾飞“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新格局重庆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分析:相同点:武汉和重庆都经历了经历了从组团型到放射型变化,沿江发展。

不同点:武汉和重庆都依据了自身城市的特点,依托“两江交汇、三镇鼎力”的自然格局,以长江、汉江及东西向山系为纽带,形成汉口、武昌、汉阳相对独立完整的城市动能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三镇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格局。

同时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

此发展是更理性的扩张和非蔓延性的增长,一个“六星拱卫,多轴多心”的城市未来正迎面而来。

重庆市按“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模式在顺应自身城市发展自然条件的同时,保持了特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并兼顾了保护生态环境,是构建生态城市的一种健康之路。

重庆也充分利用了山水相融的特点,地源热泵技术,水源热泵技术等新的生态建筑技术以开始运用于新建筑的建设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