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的比较与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形态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形态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ns,t.tsepc dt poierf ec rh s bi m n o l n gsaeya dtersac nr a dajs l m aue es e I i xet r d e nef eet l h e t f a i t tg eerho l e dut e esr— e e o v er o t a s pnn r n h et b a
m ent .
Ke r s GI e tro p t o m ; r a x a s n;re a h r ce ; u a y wo d : S; x e rs a i fr u b e p n i fa t l aa tr W h n i l a n o c
0 引 言
征 点 、 征线 或 特 征 面 的 比较 , 出 不 规 则 图形 特 征 的 特 得 近 似数 据 。常 用 的分 析 方 法 有 : 间 扩 展 分 析 、 市 空 城
空 间形 态测 度 分 析 和 空 间 相 关 与 移 动 分 析 等 。 本 研 究 中 , 市扩 展 的定 义 是 城 市 建 成 区 的 扩 展 , 市 建 成 城 城 区是指 城 市 中 已成 片建 设 、 政 公 用设 施 基 本 具 备 的 区 市
— —
刘 莹 ,王
祥 ,孟泉毅
( 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 湖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武汉 402 ) 302

要: 以武汉市为研 究对象, 于武 汉多时相航摄影像数据 , 基 借助 G S 术和空间分析 方法 , I技 以城 市用地扩展 速
度 和强度指数 、 形维数 、 分 紧凑度 为城 市形 态指标 , 实证分析 1 8 2 0 96~ 0 8年 间武汉城市建成 区外部形状 的变化 过 程 , 望为武汉规 划决策的制定以及相 关调控措施 的研 究等提供依据 。 期 关键词 :I ; G S 外部 空间形 态; 市扩展 ; 城 分形特征 ; 武汉 中图分类号 :2 8 P 0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2 5 6 (0 1 0 07 0 17 — 8 7 2 1 )4— 04— 4

重庆市-城市介绍

重庆市-城市介绍
旅游业已成为重庆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 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05
社会民生
教育状况
高等教育
01
重庆市拥有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知
名高校,提供各类专业学科的教育。
中等教育
02
重庆市的中等教育体系完备,包括各类中学和中专学校,满足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义务教育
03 年降雨量在1000-14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夏 季。
02
历史沿革
古代历史
古代巴渝文化
重庆市位于巴渝地区,拥有悠久 的历史文化传统,古代巴渝文化 对重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古代交通要冲
重庆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 是交通要冲,对于西南地区的经 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 作用。
近代历史
饮食文化
麻辣火锅
重庆火锅是重庆饮食文化的代表,以其麻辣、鲜香的特点而著名,吸引了无数 食客。
小吃文化
重庆的小吃也非常丰富,如酸辣粉、豆花米线、串串香等,这些小吃既美味又 具有特色。
民俗文化
川剧变脸
川剧是重庆地区传统的戏曲形式,其中最著名的表演之一是变脸,演员可以在瞬 间变换出多种不同的脸谱。
民间艺术
重庆市 城市介绍
汇报人: 2023-12-27
目 录
• 地理环境 • 历史沿革 • 文化特色 • 经济发展 • 社会民生 • 城市规划与建设
01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北省、湖南 省,南接贵州省,西靠四川省,北连 陕西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金融、 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也是国 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国际综 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

从空间组织角度说明武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从空间组织角度说明武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从空间组织角度说明武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引言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作为湖北省省会和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在中国的地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空间组织的角度探讨武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交通枢纽地位武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上。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武汉,享有交通四通八达的便利。

武汉距离中国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均在数小时之内的飞行时间,因此也成为了重要的空中交通枢纽。

此外,武汉还是中国铁路网的重要节点,通过高速铁路、普速铁路等交通方式,与全国各地紧密相连。

这种交通便利性使得武汉成为了企业和人才流动的重要节点,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区位优势武汉地处华中地区,被誉为“九省通衢”,其区位优势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武汉处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华北地区之间,连接了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因此可以说是连接全国各地的枢纽城市之一。

其次,武汉地处内陆,与沿海港口相比,武汉在海上运输的成本和时间上都更加优势明显。

加之武汉距离中国内陆重要的发展区域如成渝地区、长江中游经济带等都相对较近,这使得武汉对于区域经济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3. 产业布局武汉地理位置重要性在于其对于产业布局的影响。

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武汉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钢铁、化学制品等领域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

武汉地处湖北省,该省密集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交通条件为武汉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此外,武汉还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和创新源泉。

这种优势使得武汉的产业布局更加多元化和具有竞争力。

4. 文化交流武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还表现在文化交流方面。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文化中心,武汉吸引了众多的文化资源和活动。

武汉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如黄鹤楼、东湖等历史文化名胜,以及湖北武剧等地方特色文化表演。

武汉还设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为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国内十大城市定位与布局分析

国内十大城市定位与布局分析

1、最彻底成功的逆袭:深圳如果要推出一个城市来代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那必然是深圳,没有之一。

不必说出身于小渔村,即便十年前深圳也还只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窗口和试验区的形象。

当特区不特,十字路口迷茫的深圳人一边疾呼“深圳你被谁抛弃”一边并不曾放慢脚步,而是在产业升级、人口扩容、城市转型成功的基础上,在短短几年内被社会公认跨入了一线城市的行列,使得延续多年的“第四城”之争顿时烟消云散。

西方人在谈论二战后亚洲崛起的时候,常用“东亚奇迹”“汉江奇迹”“香江奇迹”这些词来指代二战后日本和四小龙通过来料加工、进口替代、产业升级等战略实现了产业层次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的高端化。

如果中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也有奇迹,深圳必然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因为深圳是目前内地唯一一个成功复制四小龙模式实现产业和社会发展高端化的城市,没有之一。

君不见佛山东莞还在腾笼换鸟,苏州无锡还在苦苦挣扎?也正是《抛弃》之后这10年,深圳摆脱了靠政策、靠香港的的印象,成功地在中华城市的银河系中找到了独一无二的特色和坐标。

可谓鲤鱼跃龙门,从南海渔民一跃成为比肩北上广的豪门,但绝不土豪。

中兴、华为、平安、招银、朗科、比亚迪、腾讯、联发科……虽然被称为山寨之都,却也是公认的、特色鲜明的创新之都。

这就是深圳,其浓厚的创业和创新氛围及由此形成的创业生态足以让上海广州甚至香港黯然失色。

如果中国也算有硅谷,那必然是在中关村和深圳之间选一个。

那么深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当年苏州风头正盛的时候,深圳官方曾组团去参访过,不想此后深圳反而心中有数了。

这个城市深知自己地盘有限,在粗放外延性发展方式盛行的情况下经济总量迟早会被苏州、天津、重庆等大块头超过,即便随后硬生生把这种情况的发生延迟了10年。

然而该来的迟早要来,如今形势已经非常明朗,比总量将不再是深圳特长,比质量比特色才是方向。

未来在扩充地盘无望的情况下,深圳需要继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做好中国的旧金山,即便城市规模不占优势,照样可以非常有活力,有创新,照样可以引领社会潮流,照样可以做国内的一线城市和全球性的世界城市。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武汉作为中国内地重要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水格局。

它的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有长江和汉江两大主要河流贯穿而过。

武汉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给城市布局和风水格局带来了独特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武汉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和商业重镇,城市布局充分体现了其军事防御和商业交通的特点。

而在风水理论上,武汉的水、山、地势等因素也对城市风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分析一下武汉的城市布局。

武汉城市的布局可以说是“三镇合一”,即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一,形成了今天的武汉大都市区。

在明清时期,这三镇分别是江南第一军事重镇、江南第一商业重镇和江南第一工业重镇,三镇的布局相互衔接,形成了商业、军事和工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这种布局也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和商业交通的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在武汉的城市布局中,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更是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里是武汉市中心,也是整个市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长江的水运资源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而汉江的汉口港更是成为了武汉的商业重镇。

整个城市布局在历史上都是以江为界、岛为市、江汉交汇的独特特点。

我们来看一下武汉的风水格局。

风水学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而山则是防御的象征。

在武汉的风水格局中,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是武汉的“聚宝盆”,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财富。

而在城市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有东湖、西湖、南湖、北湖等自然水体存在,这在风水学上称为“四水归堂”,有收天下之财、聚四方之气的意义。

这些水体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运输便利,也使得城市的风水格局更加完善。

武汉市的山势起伏也为城市的风水格局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在武汉市区内,有着诸多的小山丘,如武昌黄鹤楼、汉口龟山、汉阳古德寺等地标建筑,山水交融、山明水秀,为城市增添了不少景观和气息。

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理特点独特。

近年来,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特点,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一.早期城市形态自古以来,重庆一直是一个交通要道和商贸中心。

早期的城市形态以山地城市为主,岸边建立了不少码头,在长江“江心洲”上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渡口。

在此基础上,重庆城市形态逐渐定型,进入了“上山下水”的发展阶段。

二.道路网络初建20世纪初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道路网络初见规模,市中心取代了渡口成为经济中心。

同时,重庆开始向西部高原发展,并开始建立铁路和高速公路。

这一时期重庆城市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版图进一步扩大。

三.现代城市形态1949年以后,重庆大规模建设,新城区层出不穷,城市形态逐渐迎来现代化进程。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小山城”被打破,在城市各个地方建立了大型的我中心住宅区。

20世纪80年代,破除了“小山城”的发展模式,开辟了“平川式”城市建设道路。

四.超高层建筑的兴起21世纪初,重庆城市形态进一步演变,出现了一连串的超高层建筑,并创造了许多国际高层建筑的纪录。

这一时期重庆被誉为“山地摩天城市”,深受全球瞩目。

五.未来城市发展趋势未来的重庆城市形态将呈现出五个方向:城市中心向北扩张,科技城的建设,市郊和农村区域改建,新城市的建设,和对生态保护的重覆式。

未来城市形态将更加多样化,规模更加扩大,因此需要增加多样化的基础设施,例如公路网,地铁等。

总之,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是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城市规模和发展过程中,重庆以其独有的地理特征抓住机遇,继承节英先烈的精神和大国重器的思想,在经济、文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未来,重庆将继续保持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武汉作为中国内地的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武汉的发展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分析武汉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其GDP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武汉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武汉也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武汉长江大桥、汉口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广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支持。

3. 教育与科技: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城市之一,拥有多所著名高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这些高校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也孕育了许多科技创新企业。

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4. 生活品质提升:随着城市发展,武汉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的绿化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武汉还注重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二、未来趋势展望1. 产业升级:武汉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武汉将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2. 区域协同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武汉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交通、能源、产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武汉将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关于武汉调研报告

关于武汉调研报告

关于武汉调研报告武汉调研报告引言:武汉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地区,是该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武汉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武汉市的人口、经济、环境、交通等状况,并为武汉市政府提供有效的建议。

一、人口状况:根据调查,截至2021年,武汉市的常住人口约为1100万人。

随着城市发展和各类政策的推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武汉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二、经济发展:武汉市拥有多个工业园区,以汽车制造、光电技术和生物医药等为主要产业。

调研发现,武汉的经济增速较快,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然而,一些企业的发展仍面临困难,如用工成本上升和市场需求不稳定等。

对此,建议政府应继续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负担,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城市环境:武汉市的城市环境整体较好,有许多公园和绿化带。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如交通拥堵、噪音污染、水质问题等。

调研表明,市民对这些问题关注度较高。

因此,市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民生活品质。

四、交通状况:武汉市是中国的交通枢纽之一,拥有发达的陆上、水路、航空运输网络。

调研表明,市民对城市交通的发展还有一些期待,如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和更多的交通基础设施。

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方便市民的出行。

结论:通过本次调研,可以看出武汉市在人口、经济、环境和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武汉市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参考建议:1.继续改善营商环境,鼓励企业发展。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城市空气和水质。

3.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资,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4.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报告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报告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报告一、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大体区情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体量较大,是重庆市国民经济的骨干组成部份。

其幅员面积占全市%,集聚全市%的常住人口、%的经济总量,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区情概况。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主要散布在重庆主城区外的“一圈两翼”。

其中:万州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心、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重庆主城之外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黔江地处渝东南,武陵山腹地,渝鄂边区结合部,是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地。

涪陵、江津、合川、永川地处重庆“1小时经济圈”。

合川是建国后唯一不是“地域行政中心”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表1: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概况(2008年末数据)。

备注:到主城区里程是以高速公路从所在城市到重庆绕城的距离。

除黔江、江津外,其余为全程高速。

(-)区位交通。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均位于重庆与周边省区域中心城市的骨干道上,均与都市区构建起快速通道,交通方式均已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1. 万州区。

1917年设立海关。

经渝万髙速距重庆主城327千米。

318国道穿越全境,达万铁路、万州机场、渝万、万开、万云高速公路建成开通,鞍子坝客运中心、江南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建成投入利用,渝万城际铁路即将动工建设。

万州港是长江十大口岸之一,170() 万吨深水港码头已具雏形,万吨级船队可直达上海。

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大体形成。

2. 涪陵区。

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

经渝涪高速距重庆主城100 千米,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千米。

黄旗港集装箱码头年内将建成, 一期工程年吞吐能力集装箱2()万标箱、滚装船18万辆,海关已在涪陵设立办事处。

重庆一上海沿江高速、铁路等正在计划建设中。

着力打造重庆交通副枢纽。

3. 黔江区。

经国道319距重庆主城33()千米约5小时车程。

渝湘髙速黔江段年内通车。

经渝怀铁路距重庆江北站312千米,距怀化站30()千米,3小时内可抵达重庆主城,24小时内可抵达沿海省会城市。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研究述评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研究述评
国 内外城市企 业 、 业 、 产 旅游 、 环境 、 文化 、 象 、 人 等 品牌 形 个
典范以及城市 品牌 c 设 计典 范 的实践 _ , I 2 还是从 地 理型 、 J 空 间型 、 历史文 化型 、 济型 等城市 品牌 的理 论划分 , 庆城市 经 重 品牌形象塑 造与 国内外其 他城市相 比都 还存 在很 大的差距 。 随着知识和 全球 经济一 体化进程 的不 断推进 , 形象 定位 城市
本” 的精神理念 , 出重庆人 “ “ ” 传递 广”大 的开放胸 怀 和“ 双人
成庆 、 美好吉祥 、 手并进 、 向未来 ” 携 迎 的美 好愿景 。 12 重 庆 总体 城 市 形象 定位 设 计评 析 . 从 理 论 上讲 , 市 城
市 和地 区, 以期吸 引更 多 的资金 、 术 及人才等 生产要 素 , 技 借
A Re iw fS u isO Ur a ln g ve o t de n b n ia eOre tt n fCh n q inai o o o g  ̄g
WA NG l il t l ( eat n f oicl c neadl C oc i n e i fA tadSine , hn ig42 6 ) D0l a1 e 肾q g a D pr t li i c n w, h,q  ̄U i r t o r c csC o ̄l 10 me o p ta s e a r v sy sn e n 0
体 化 的精 神 与风貌 , 是城 市全方位 、 局性 的形象 , 全 包括城 市
近年来 , 随着三峡 库 区 的开发 、 重庆 市 的直 辖 以及 西 部 大 开发 战 略 的推进 , 重庆 在 城 市形 象 塑造 上 取得 了 明显进 步 , 步树立 了全方位 开发 、 度改革 的新形 象 , 无学 。 t l f nu A .c.08 3 (5 :11 —10 8 10 3 J t A hi Si20 ,6 2 ) 10 7 11 ,12 oma o

中国城市划分等级标准

中国城市划分等级标准

中国城市划分等级标准一、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大小和实力的关键因素。

根据人口数量,中国城市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超大城市: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

2.大城市:人口数量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的城市,如重庆、天津、武汉、南京和成都等。

3.中等城市:人口数量在100万至500万之间的城市,如西安、杭州、青岛、大连和宁波等。

4.小城市:人口数量在100万以下的城市,如珠海、海口、汕头和鞍山等。

二、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GDP和人均GDP等指标,中国城市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经济发达城市:GDP和人均GDP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

2.经济较发达城市:GDP和人均GDP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天津、重庆、苏州、杭州和成都等。

3.经济一般城市:GDP和人均GDP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西安、青岛、大连和宁波等。

4.经济欠发达城市:GDP和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汕头、海口、珠海和鞍山等。

三、行政级别行政级别是衡量一个城市地位和重要性的指标。

根据行政级别,中国城市可以被划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直辖市:全国共四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2.副省级城市:全国共十五个,包括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南京、杭州、西安等。

3.地级市和县级市:地级市通常辖若干县,县级市一般由地级市代管或由省直辖。

四、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是衡量一个城市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城市功能,中国城市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综合性城市: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功能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等。

2.工业城市:以工业为主要产业,如大连、青岛等。

3.商贸城市:以商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如南京、杭州等。

4.旅游城市: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如三亚、丽江等。

五、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衡量一个城市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区位条件,中国城市可以被划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沿海开放城市:位于沿海地区,具备港口和航运优势,如天津、青岛等。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服务功能
服务范围
区域金融中心、航 长江三角洲、 一级中心 运中心、贸易中心、 上海 全国甚至国外 国际投资中心
二级中心
三级中 心 四级中心
南京 杭州 苏州 无锡 常州 宁波
镇江 扬州 南通
省级经济中心、交通 本省及周边地区 中心 主要在地市范 制造业 围内
市域内 本城镇和乡村
五级中心 小城镇
读我国中部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 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有河流提供水源和水运条件,矿产丰富 (2)简述以该城市群为中心的地区吸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 利条件。
小结: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商业 呈团块状或条 状 区
特征 中心商务区 经济活动最繁忙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 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 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 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工业 聚集成片 区 住宅 占地面积大, 区 是城市的主要 功能区,工业 化后出现分化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将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同时 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具体划分标准为: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 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3,50万)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50万 ,100万)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是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逆城市化: 城市 区别: 郊区城市化:城市 郊区 农村、小城镇 发达国家 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分析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分析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摘要]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

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ppear "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urban problems serious; of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unreasonabl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s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transport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influence. In genera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leading factor. [Keywords]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引言:重庆主城区作为重庆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整体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高速发展的重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因城市发展过快,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城市问题。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7 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 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髙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

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四是发展模式粗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1、空间规划理念“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 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

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 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 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

武汉是中国城区面积最大的城市?

武汉是中国城区面积最大的城市?

武汉是中国城区面积最大的城市第一种意见:武汉是中国城区面积最大的城市,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大的城市.而面积最大的城市在中国,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第二种意见:中国最大的城市,无论是大小、总人口和管理行政单元数,非重庆市莫属。

重庆市幅员面积万平方公里,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3130万人。

下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市),有15个区(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黔江区、长寿区);4个县级市(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21个县(自治县)(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重庆以主城区为依托,各区、县(自治县、市)形如众星拱月,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群,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第三种意见:中国城区面积最大的城市〖武汉〗有学者说是淄博.淄博在公元前990年到公元前211年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无论是面积,人口,发达程度等等等等.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完全最大城市的有:淄博(779年),西安(221年),洛阳(40年),北京(134年). 现在来说武汉是中国城区面积最大的城市,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大的城市.而面积最大的城市在中国,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对"城市"的定义,是:只有城区,才能算是城市面积,而在中国的城市中的农村,在世界上的评价是:农村不是"城市"的一部分,那叫"农村面积". 所以,说淄博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这个说法还可以这样解释:从建国到1983年期间,淄博没有"县",下辖张店,淄川,博山,周村,临淄五区.又由于此城市的特殊历史,每个区都有自己不同的城区,称为"梅花城市".这样看来,淄博的确是中国城区面积最大的城市,在1981年的城区面积就比如今的武汉大.1983年后,桓台撤乡立县,而后又在1986年另立博兴,邹平二县,从而次于武汉,北京,为"中国第三大城市".其实,淄博现辖5区6县,那6个县基本都是城乡结合的,说是城区也行,说是农村也行.这是由于淄博市特殊的城区分布造成的.所以在某些学者看来,淄博,才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上海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算不上中国最大的城市.一、上海市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吗不是。

武汉城市功能与定位

武汉城市功能与定位
与 定 位 展 开研 究 。
关 键 词 : 汉 市 城 市 定位 城 市功 能 武 中 图 分 类号 : 0 文 献标 识 码 : F 7 2 A
文章编号 : 0 — 9 420 )7 2 8 0 1 4 4 1 ( 90 — 6 — 2 0 0 2 0世纪 8 0年代 , 中国进入 了改革开放新 的发展期 , 同全国一样 , 武 汉的经济也获得 了新 的发展活 力。但 是, 在整个 8 O年代 , 由于 国家的经 济政策与投资重点逐 步向东部沿海地 区倾斜 , 9 到 O年代初 , 国家基建投 资的5. 01 %放在东部 , 中部地 区只 占 2 .%, 而 66 作为 中部地 区最 大经济 中心 的武汉 , 因为缺 少国家投 资的拉动 , 而陷于近几 t年来 经济发展少 有 的困难 和不景气 时期 , 经济增长处于相对低 , 的状态 , 奋 武汉 在中 国经 济 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减弱 。 进入 9 年代以后 , O 由于 国家在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调整 , 即 在继续 开放开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 的同时 ,进一步开放 开发 中西部地 区, 国家投资重点向 中西部转移。 以上海浦东地区开发 、 工程建 设为 三峡 契机 的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开发 , 得处 于长江 中游地带 的武汉在国家经 使 济发展 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又重新凸 现出来 , 汉作 为中国重要工业基地 武 和中心 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 一些新的主导 产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开 始 在武汉形 成, 而且 , 由于 国家批准武汉为对外贸易 口岸 , 武汉作 为中国内 陆地区贸易中心 和转 口码头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增强。 武 汉 经 济 地 理 概 况 武汉位于 中国现代经济版图的几何中心 , 离北京 、 距 上海 、 广州I 大 - 经济中心各 10 0 0公里 。 国家最近提 出了武汉 8 1 + 城市阐实验区规划 , 说 明武汉在政府心 目中还是具备相 当重要的地位。 武汉应 明确定位为华中 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 、 物流商 贸中心 及现代制造业 中心 , 经济地位 在国 内处北京 、 上海 、 广州之后 , 与天津相 当。武 昌、 口、 汉 汉阳三 地围绕不同 三 的方向侧重发展 ,O年 内武汉 可建设 成常任人 口 10 l 50万 、 D I万亿的 GP 中部大都市。 以下将对武汉市所处的经济地理 环境 以及 战略规划做一下 概述 。 武 昌: 武汉现有 2 O多所大学 . 大部分校区都位于武昌 , 口、 阳也 汉 汉 有几家 : 武汉大学 、 中科技大学 、 华 华中农业大学 、 华巾师 范大学 、 中南财 经政法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理J 大学 、 湖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要保 持 和进 入全 固一流行列 , 武汉化 学院 、 中南民族学院 、 汉音乐学院 、 武 武汉体育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等院校的 目 是成 为本专 业国内一流 , 、 标 海 陆、 空部队院校 、 湖北商学院 、二 : 学院 、 1 武汉科技大学 、 武汉汽车工 业学 院 ( 还有些漏的 )等院校要 找准定位.不求 大,但求专 。大学并非一定求

【地理知识点】城市形态的三种类型

【地理知识点】城市形态的三种类型

【地理知识点】城市形态的三种类型
城市的形态分为团块式、组团式和条带式。

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式。

城市形态是城市集聚地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综合反映。

1.团块式:这是平原地区比较常见的城市形态。

我国的成都、合肥郑州等都是团块状城市。

优点:便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管理,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缺点:设施集中,环境问题突出。

2.组团式: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

全市区形成了几个片区,各片区之间以河流、山岭等间隔。

优点:每个组团可以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

缺点:用地分散,联系不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3.条带式:兰州市位于黄河谷地,其发展被迫沿谷地向东西延伸,形成条带状格局。

条带状城市还有洛阳、西宁、宜昌等。

优点: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缺点:城市交通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运距较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与重庆总体规划的比较及分析一、城市简介1.武汉武汉是湖北省省会,简称汉,由武昌、汉口、汉阳合并组成,地处中国腹地中心,江汉平原东部。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立三镇地理特征,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占地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水域生态环境。

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是全国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

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中国铁路大型中转站及内河重要港口。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城市第三,在校大学生130万人。

水域: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

气候: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交通: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网辐射全国,也是中国最繁忙的国际空港之一。

教育:武汉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经济:2013年,武汉GDP超过9000亿元,以9051.27亿元“收官”,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再次稳居第四位。

旅游:武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市内遍布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景区16家。

文化: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

泱泱大武汉,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九省通衢”,物华天宝;为盘龙之城、黄鹤之乡、明清重镇、首义圣地;载录着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李白放歌的佳话;上演了北伐战争、“二七罢工”、“八七会议”、“浴血”抗日的史诗。

武汉文化之大气、之厚重,历来为世人瞩目。

2.重庆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简称“渝”,别称山城,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

地处长江上游地区,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

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

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

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定重庆为战时陪都,1997年确定为直辖市后,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步伐加快,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农业农村和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并重庆拥有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

地势: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

气候:重庆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丰沛,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多云雾,少霜雪;光温水同季,立体气候显着,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难频繁重庆气候温和。

水文:流经重庆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阿蓬江、酉水河等。

经济:2013年,重庆市GDP达到12656.69亿,全市人均GDP为42976.8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交通:重庆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文化:方言文化: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为重庆方言的一大特殊现象;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劳动号子;陪都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成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成为内迁学校的集中地,陪都文化也成为重庆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奠基石。

二、城市定位武汉: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

重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分析:①区域中心城市为中国地理大区的区域中心,作为湖北省省会的武汉被选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城镇体系规划中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作为直辖市的重庆被选定为国家中心城市。

两大城市相比较,重庆在政治,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科教和文化发面的实力都胜于武汉。

②武汉有着3500余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历史上建城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重庆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历史同样极为悠久。

两者皆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③武汉近代就是工业重地,现在也是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庆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是中国汽车工业第三大生产基地,也是国防工业科研生产基地。

两大城市在工业制造业水平方面旗鼓相当,故定位相似。

④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拥有是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的天河机场,同时也是中国高铁客运专线网主枢纽,中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其公路路网密度163.20公里/百平方公里,拥有16条省道,并且作为中国内河的重要港口,也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交通部定点的水铁联运主枢纽港。

重庆地处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等运输方式发展很快。

武汉在交通运输方面略胜于重庆,故其为交通枢纽,重庆则定位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的地理位置⑤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52 所普通高校, 70 万在校大学生。

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近 12 万人。

各类科研机构 106 所,国家实验室 1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3 个,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 47 名。

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武汉·中国光谷”所在地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光通讯、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型材料等领域,科技开发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重庆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对富集。

重庆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67所高等院校,89万多科技人员。

在科教方面,武汉明显胜于重庆。

三、城市规模武汉:长江、汉水纵横交汇通过市区,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通称武汉三镇。

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13个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学工业区。

全市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千米。

2013年末建成区面积534.28平方公里。

截至2013末,武汉市常住人口1022万人。

户籍人口822.0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6.18万人;非农业人口555.60万人;户口待定人口0.27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6.30‰,其中,人口出生率11.28‰,人口死亡率4.98‰,人口净迁移率-3.06‰。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自治县)。

户籍人口3343万人,常住人口29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6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0万人。

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藏族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0万人、占总人口6%。

分析:相同点:依据城市规模等级全新划分标准,武汉和重庆市区常住人口均已达到1000万以上,故都为巨大型城市。

不同点:重庆的地域面积是82400平方公里,重庆市下辖19个区、17个县、4个自治县,武汉的地域面积只有重庆的十分之一,武汉市下辖7个中心城区,6个远城区;重庆的常住人口为2945万人,武汉则为其三分之一。

比较两大城市人口规模,重庆明显胜于武汉,但比较人口密度,武汉则明显胜于重庆。

其原因可归结于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科教水平,交通状况,政治地位等方面。

三、城市形态武汉城市形态演变:武汉市城市形态演变武汉市的空间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组团型、集中团块型(1996年)、放射型(2010-2020规划)。

建国初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交界处,成组团型发展。

之后形成了沿江、沿长江大桥两轴的发展,但还是较为集中;在发展受到限制后,开始逐渐转为集中团块型,形成了阳逻、吴家山、沌口、花山等“卫星城”;现在逐渐转为放射性,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在都市发展区构建轴向延展、组团布局的城镇空间,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由主城区向外沿阳逻、豹懈、纸坊、常福、汉水、盘龙等方向构筑六条城市空间发展轴。

整合新城和与之联动发展的新城组团,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和北部等六大新城组群。

武汉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特点是沿江发展,向四周辐射。

武汉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重庆城市形态演变:时代城市定位政治定位经济技术水平城市形态特征建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50-1978)工业中心1950-1954为西南军政中心工业经济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新型经济结构提出“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城市布局思路,现代城市骨架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至直辖前(1979-1996)经济中心计划单列市重工业占据主要位置、农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崛起城市形态向“有机分散、分片集中、多中心、组团式”的现代大都市方向演进直辖后(1997至今)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央直辖市经济、社会全面腾飞“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新格局重庆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分析:相同点:武汉和重庆都经历了经历了从组团型到放射型变化,沿江发展。

不同点:武汉和重庆都依据了自身城市的特点,依托“两江交汇、三镇鼎力”的自然格局,以长江、汉江及东西向山系为纽带,形成汉口、武昌、汉阳相对独立完整的城市动能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三镇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格局。

同时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

此发展是更理性的扩张和非蔓延性的增长,一个“六星拱卫,多轴多心”的城市未来正迎面而来。

重庆市按“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模式在顺应自身城市发展自然条件的同时,保持了特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并兼顾了保护生态环境,是构建生态城市的一种健康之路。

重庆也充分利用了山水相融的特点,地源热泵技术,水源热泵技术等新的生态建筑技术以开始运用于新建筑的建设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