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非子·喻老》全文、注释和鉴赏
《韩非子·喻老》全文、注释和鉴赏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传不用①。
故曰:“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冑生虮虱②,燕雀处帷幄③,而兵不归。
故曰:“戎马生于郊④。
”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⑤。
文公受客皮而叹曰:“此以皮之美自为罪。
”夫治国者以名号为罪,徐偃王是也⑥;以城与地为罪,虞、虢是也⑦。
故曰:“罪莫大于可欲。
”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⑧,韩、魏反之,军败晋阳⑨,身死高梁之东⑩,遂卒被分,漆其首以为溲器⑪。
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
”虞君欲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⑫,不听宫之奇⑬,故邦亡身死。
故曰:“咎莫憯于欲得⑭。
”〔注释〕① 遽传: 古代传递紧急公文的方式,用马叫遽,用车叫传。
② 甲: 古代作战时将士护身的战衣。
冑: 头盔,古代将士作战时保护头部的帽子。
虮: 虱子的卵。
③ 帷幄: 军队用的帐幕。
④ “戎马生于郊”至“知足之为足矣”: 引《老子》,除“罪莫大于可欲”一句外,皆出自今本《老子》第四十六章。
⑤ 翟: 通“狄”,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丰狐: 大的狐。
玄豹: 带赤斑的黑豹。
晋文公: 名重耳,晋献公的庶子,因受后母骊姬的迫害,出奔狄,驻十二年,并流亡到多个诸侯国,后回到晋国做国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⑥ 徐偃王: 名诞,徐国的国君,以仁义治国的典型。
⑦ 虞: 春秋时诸侯国名,位于今山西平陆东北。
虢(guó): 春秋时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陕县。
⑧ 智伯: 名瑶,春秋末期晋国的六卿之一,势力最强。
范、中行(háng): 范氏、中行氏都是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
⑨ 晋阳: 赵氏的封邑,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
⑩ 高梁: 晋国地名,位于今山西临汾东北。
⑪溲器: 饮器。
一说为小便器。
⑫屈产: 晋国地名,产良马,位于今山西石楼东南。
垂棘: 晋国地名,出玉石,具体地点不详。
⑬宫之奇: 人名,春秋时虞国的大夫。
⑭咎莫憯于欲得: 过失没有比贪欲更惨痛的了。
显学·《韩非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显学·《韩非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显学《韩非子》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
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世主以为俭而礼之。
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大毁扶杖,世主以为孝而礼之。
夫是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也。
今孝、戾、侈、俭俱在儒、墨,而上兼礼之。
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
宋荣子之议,设不斗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
夫是漆雕之廉,将非宋荣之恕也;是宋荣之宽,将非漆雕之暴也。
今宽、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礼之。
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
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今兼听杂学缪行同异之辞,安得无乱乎?听行如此,其于治人又必然矣。
今世之学士语治者,多曰:“与贫穷地以实无资。
”今夫与人相若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
与人相若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堕也。
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而欲索民之疾作〔51〕而节用,不可得也。
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52〕,世主必从而礼之,贵其智而高其行,以为轻物重生〔53〕之士也。
韩非子·难四原文和翻译
韩非子·难四原文和翻译韩非子·难四原文和翻译一卫孙文子聘于鲁,公登亦登。
叔孙穆子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也。
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过也。
子其少安。
”孙子无辞,亦无悛容。
穆子退而告人曰:“孙子必亡。
亡臣而不后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或曰:天子失道,诸侯伐之,故有汤、武。
诸侯失道,大夫伐之,•故有齐、晋。
臣而伐君者必亡,则是汤、武不王,晋、齐不立也。
孙子君于卫,•而后不臣于鲁,臣之君也。
君有失也,故臣有得也。
不命亡于有失之君,•而命亡于有得之臣,不察。
鲁不得诛卫大夫,而卫君之明不知不悛之臣。
孙子虽有是二也,•臣以亡?其所以亡其失,所以得君也。
或曰:臣主之施,分也。
臣能夺君者,以得相也。
故非其分而取者,•众之所夺也;辞其分而取者,民之所予也。
是以桀索岷山之女,纣求比干之心,•而天下离;汤身易名,武身受詈,而海内服;赵咺走山,田氏外仆,而齐、晋从。
则汤、武之所以王,齐晋之所以立,非必以其君也,彼得之而后以君处之也。
•今未有其所以得,而行其所以处,是倒义而逆德也。
倒义,则事之所以败也;逆德,•则怨之所以聚也。
败亡之不察,何也?一卫国的孙文子到鲁国进行国事访问,鲁襄公登上台阶,他也同时登上台阶。
鲁卿叔孙穆子快步上前对孙文子说:“各国诸侯聚会,敝国君主从来没有列在卫君后面。
现在您不比敝国君主后一步,敝国君主不知道有什么过错。
请您稍慢一点。
”孙文子没有回答,也没有悔改的神色。
叔孙穆子回来告诉别人说:“孙文子一定会灭亡。
忘记臣子的身份而不走在君主后面,有了错误又不改悔,这是灭亡的根源。
”有人说;天子失去治国之道,诸侯起而讨伐,所以才有商汤、周武王出现。
诸侯失去治国之道,大夫起而讨伐,所以才有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事。
如果做臣子却讨伐君主的人必定灭亡,那么商场、武王就不能称王天下,韩、赵、魏三家和田氏也不能立国了。
孙文子在卫国掌握了君主的权势,后来又不以使臣的身份对待鲁君,他名义上是臣子而实际上成了君主。
《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十六篇,十余万言。
王闻其贤,欲见之。
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
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
”王悦之,未任用。
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
今王不用,又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
不如以法诛之。
”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
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
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
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以书干.韩王干:触犯B.大王斩臣以徇.国徇:示众C.以售.其言售:实现D.乌足愍.哉愍:怜悯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B.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C.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D.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公子,他为韩国的削弱和韩王的“纳地效玺”而忧心,想为国效力却得不到重用。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译文与赏析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译文与赏析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题解】《外储说右上》主要内容是三段经文和相应的说文,“经一”、“说一”说明君主务必牢牢掌控权势。
赏罚毁誉如果对官吏都不起作用,这样的官吏要坚决铲除,把危害扼杀在萌芽状态,使君主能绝对控制官吏;“经二”、“说二”继承并发扬了申子的术治思想,将老子的无为思想移用到统治术上就是君主好恶不现,不使人臣窥测到真实意图,最后归结到“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
“经三”、“说三”主要阐述了韩非法治学说中的“法行所爱,不避亲贵”思想,并且进一步明确要明罚、必罚。
【原文】君所以治臣者有三。
【译文】君主用来统治臣下的方法有三种。
【原文】势不足以化,则除之。
师旷之对,晏子之说,皆舍势之易也而道行之难,是与兽逐走也,未知除患。
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说《春秋》也:“善持势者,蚤绝其奸萌[1]。
”故季孙让仲尼以遇势,而况错之于君乎[2]?是以太公望杀狂矞,而臧获不乘骥[3]。
嗣公知之,故不驾鹿;薛公知之,故与二栾博。
此皆知同异之反也。
故明主之牧臣也,说在畜乌[4]。
【注释】[1]蚤:通“早”。
[2]让:责备。
遇:对待、相待。
错:通“措”,举措。
[3]狂矞(yù):人名,周文王时代人。
臧获:古代奴婢的贱称。
[4]牧:统治、主管。
【译文】权势还不足以驯化的臣下,就除掉他。
师旷的回答,晏婴的议论,都是舍弃了利用权势这种容易的方法,而推行难以实行的方法,这就如同与野兽赛跑,不知道除去祸患。
祸患可以除去,这个道理在子夏解说《春秋》里:“善于把握权势的人,早早就杜绝臣下作奸的苗头。
”所以季康子因为孔子使用了和自己相同的权势就责备他,何况这些举措放在君主身上呢?因此太公望杀掉狂矞,而奴婢也不会去乘坐不听使唤的骏马。
卫嗣公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用鹿来驾车;薛公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和两个孪生子博弈。
这都是懂得君臣之间利害相反的表现。
所以英明的君主统治臣下,其说法在畜养乌鸦的故事中。
《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译文
《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译文《《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译文《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齐欲伐魏。
淳于髡(kūn)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qūn)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
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 译文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极其狡猾的兔子。
韩子卢追逐东郭逡,围绕着山追了三圈,翻山越岭追了五次。
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农夫看见了(它们)而抓获它们,没有费一点力气,就独自获得了利益。
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背后,坐收农夫之利呀。
"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们都回家休息了。
解释【通假字】:1、“罢”通“疲”,意思是乏、累。
2、顿:困顿、疲弊,这里指“使……困倦”。
弊:困乏、疲惫这里指“使……疲劳”“顿其兵”“弊其众”两句中的“顿”“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其兵顿”,“使其众弊”。
【逐字翻译】:1.天下之疾犬也(疾)快疾犬:跑的极快的狗2.各死其处(各)各自3.田父:农夫[1]4.顿:使......困倦5.谢:遣散7.擅:得到8.弊:疲劳。
这里是使……疲劳9.逐:追逐。
10.恐:担心11.疾:跑快12.顿:困倦,这里指“使……困倦”的意思。
13.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14.伐:讨伐、出兵齐欲伐魏与哪个寓言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犬兔相争农夫得利2、《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译文《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齐欲伐魏。
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圣人之所为恶夫异端尽力而排之者,非异端之能乱天下,而天下之乱所由出也。
昔周之衰,有老聃、庄周、列御寇之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说,纷纭颠倒,而卒归于无有。
由其道者,荡然莫得其当,是以忘乎富贵之乐,而齐乎死生之分,此不得志于天下,高世远举之人,所以放心而无忧。
虽非圣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无恶于天下。
自老聃之死百余年,有商鞅、韩非著书,言治天下无若刑名之贤,及秦用之,终于胜、广之乱,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
后世之学者,知申、韩之罪,而不知老聃、庄周之使然,何者?仁义之道,起于夫妇、父子、兄弟相爱之间;而礼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际。
相爱则有所不忍,相忌则有所不敢。
夫不敢与不忍之心合,而后圣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今老聃、庄周论君臣、父子之间,泛泛乎若萍浮于江湖而适相值也。
夫是以父不足爱,而君不足忌。
不忌其君,不爱其父,则仁不足以怀,义不足以劝,礼乐不足以化。
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无有。
夫无有,岂诚足以治天下哉!商鞅、韩非求为其说而不得,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
昔者夫子未尝一日敢易其言。
虽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
今其视天下眇然若不足为者,此其所以轻杀人欤!太史迁曰:“申子卑卑①施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②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尝读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谋而相感者,庄、老之后,其祸为申、韩。
由三代之衰至于今,凡所以乱圣人之道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终,奈何其不为之所也。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注)①卑:奋勉貌。
②礉(hé):严苛。
译文:圣人之所以厌恶异端尽力而排的人,不是异端的能使天下混乱,而天下的祸乱由此出现了。
从前周朝衰落,有老聃、庄周、列御寇的人,更为虚无淡泊的话,而对付那些猖狂浮游的说法,纷纷纭纭颠倒是非,而最终归于无有。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韩非子二柄》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二柄》原文及翻译原文: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
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
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
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刑名者,言与事也。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
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
”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
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
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
越官则死,不当则罪。
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
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
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
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
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则群臣为子之①、田常②不难矣。
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
”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有删减)【注】①子之:春秋战国时燕国的相国,他怂恿燕王效法尧舜将王位让给他,后来燕国差不多名存实亡了。
韩非子十过晋公子重耳翻译
韩非子《十过》《晋公子重耳》原文译文及赏析十过原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候,则亡身之至也。
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
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七曰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
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候,则削国之患也。
十曰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
十过译文:十种过错:第一种叫献小忠,这是对大忠的祸害。
第二种叫贪图小利,这是对大利的危害。
第三种叫行为怪僻,自以为是,对其他诸侯国没有礼貌,这是丧身中最严重的了。
第四种叫不致力于治理国家而沉溺于音乐,这是使自己走上末路的事情。
第五种叫贪心固执喜欢私利,这是亡国杀身的根源。
第六种叫沉溺于女子歌舞,不关心国家政事,这是亡国的祸害。
第七种叫离开朝廷到远方游玩,又不听谏士的规劝,这是使自己遭受危险的做法。
第八种叫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而又一意孤行,这是丧失好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
第九种叫内不量力,外靠诸侯,这是削弱国家的祸患。
第十种叫国小无礼,不听谏臣,这是断绝后代的形势。
赏析:韩非子的《十过》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文章,它通过描述晋公子重耳流亡的故事,展现了韩非子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在这篇文章中,韩非子不仅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还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向读者传达了领导者的行为规范和国家的治理之道。
韩非子在《十过》中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他指出,领导者不应该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应该具有远见卓识和全局观念。
晋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因为郑国君主对其无礼而记恨在心,最终报复郑国并夺取了其八座城池。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领导者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屈辱而放弃大局,而应该具备宽容和胸怀。
韩非子在《十过》中强调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他指出,国家治理应该以法律为依据,以公正为基础。
在晋公子重耳流亡的过程中,郑国君主因为个人喜好而没有给予重耳礼遇和尊重,这体现了郑国治理上的缺陷。
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
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韩非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
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
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生平经历: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
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那么宠名誉之人,急那么用介胄之士。
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发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懊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11、以下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疾:痛恨B.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恨:遗憾C.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毁:毁弃D.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遗:送给12、以下选项中,全都能说明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善著书〞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②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③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④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⑤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⑥秦王懊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13、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B.韩非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佞之臣所容,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最终发愤著书。
C.李斯因为与韩非出于同门,所以在秦王要处死韩非时,竭力为他说话,但最终没有成功。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我们看看下面的韩非子文言文翻译吧!韩非子文言文翻译《韩非子》【原文】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
•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
韩非子中的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中的原文与解析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韩非子》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政治学典籍。
本文将重点讨论《韩非子》中的原文内容和解析,通过深入分析韩非子的思想和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韩非子是一位具有犀利思辩能力的作者,他的著作充满了智慧和见解。
《韩非子》共有五十八篇,其中每一篇都涉及不同的主题和观点。
以下是其中几篇的原文摘录和解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韩非子的思想。
1.《解老》原文摘录:“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也。
”解析:韩非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政治威严和统治者威信的重要性的观点。
他认为,如果人民不畏惧政府的权威,那么社会秩序将失去稳定,治理将变得困难。
因此,政府应该建立起足够的威信,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五蠹》原文摘录:“取之有道,则财殖;财殖则富人;富人则彊国。
”解析:这句话表达了韩非子对于国家发展和繁荣的看法。
他认为,如果国家能够依法征收税收和资源,合理分配财富,那么就能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强大。
他的观点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以及财富的合理分配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
3.《外储说左下》原文摘录:“夫农之有犬虎也,则天下皆走而守其余音,而野人皆束缚而待之。
”解析:这句话描述了韩非子对于社会秩序和政府管控的观点。
他认为,如果农民拥有狗和虎等攻击性动物,那么全国的人们都会逃离农村寻求安全,让人恐怖蔓延。
他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法律和法规来限制人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以上仅仅是《韩非子》中的一部分原文摘录和解析,这些摘录展示了韩非子对于政治、社会和人性等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学和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今天的思考和理解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韩非子》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典籍之一,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深入研究和阐释《韩非子》中的原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韩非子的思想精髓,进而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政治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
老子韩非列传翻译赏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
老子韩非列传翻译赏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商君列传【原文】【注解】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①,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②,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③。
会座病④,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⑤,将奈社稷何⑥?”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⑦。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⑧,王色不许我⑨。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⑩,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①庶孽:旁支侧出或妾生之子。
②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一派。
主张循名责实,以推行法治,强化上下关系。
刑,通“形”。
指形体或事实。
名,指言论或主张。
③进:推荐、保举。
④会:适逢,正赶上。
⑤有如不可讳:倘有不测。
不可讳,亦作“不讳”。
死亡的婉转说法。
讳,忌讳,隐瞒。
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国家怎么办呢?有托付何人的意思。
社稷:国家政权的代称。
社,土地神。
稷,谷神。
以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故以代称国家。
⑦嘿:同“默”。
⑧言:指推举。
若:你。
⑨色:脸色,神情。
⑩疾:快,迅速。
?禽:同“擒”拘捕,捕捉。
?悖:荒唐,糊涂。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①,东复侵地②,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③。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④,其志不开悟矣。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原文与翻译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原文与翻译六微: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敌国废置。
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有六种隐蔽微妙的情况:一是君主把权势借给臣下;二是君臣利益不同而臣下借用外力谋私;三是臣下假托类似的事蒙骗君主;四是君臣利害关系彼此相反;五是等级名分上下混乱而导致内部争权夺利;六上敌国设谋按他们的意图任免大臣。
这六种现象是君主必须明察的。
△经一权借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
故臣得借则力多,力多则内外为用,内外为用则人主壅。
其说在老聃之言失鱼也。
是以人主久语而左右鬻怀刷,其患在胥僮之谏厉公,与州侯之一言而燕人浴矢也。
权借一权力和威势不可以让给别人去用。
君主失去一分权势,臣下就会把它当作百分去争。
所以臣下得到君主的权势,力量就会强大起来;臣下力量强大起来了,朝廷内外就会被利用;朝廷内外一旦被利用,君主就会受到蒙蔽。
有关的解说在:“说一”中老聃说的“鱼不可脱于渊”部分。
因此君主同臣下谈话的时间长,臣下就以此作为抬高身价的资本;近侍会卖弄主子赐给的一些小物品。
其中的祸患表现在:胥僮劝谏晋厉公,州侯手下的人异口同声为他解脱,燕人受骗用屎浴身。
△经二利异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
是以奸臣者召敌兵以内除,举外事以眩主,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
其说在卫人之夫妻祷祝也。
故戴歇议子弟,而三桓攻昭公;公叔内齐军,而翟黄召韩兵;太宰嚭说大夫种,大成牛教申不害;司马喜告赵王,吕仓规秦、楚;宋石遗卫君书,白圭教暴谴。
利异二群臣的利益不同,所以臣下没有一个是忠诚的。
所以臣下的利益确立了,君主的利益就失去了。
因此那些奸臣贼子,招致敌国军队来除掉国内私敌,用涉外事情来迷惑君主,假如能取得他的私利,就会不顾国家的忧患。
有关的解说,在“说二”中卫国某对夫妻祈祷求神赐福一段。
所以戴歇要议论诸公子,鲁国的三桓要合力攻打鲁昭公;韩相公叔要引进齐国的军队,魏臣翟黄要招韩军攻魏;太宰{喜否}要劝说大夫种,大成牛要开导申不害;中山国司马喜要私送情报给赵王,魏臣吕仓要劝秦、楚攻魏;魏将宋石要写信给楚将卫君,魏相白圭要开导韩相暴谴。
韩非之死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生于公元前280年,卒于公元前233年。
其人天资聪颖,自幼好学,尤善刑名之术。
及长,游学于诸侯之间,名声鹊起。
韩非子虽非韩国公子,然其才识过人,深得韩王重用,欲使之辅佐国政。
时秦国强盛,欲吞并六国,统一天下。
韩非子深知秦之野心,故劝韩王联齐抗秦,然韩王不听。
韩非子无奈,遂著《孤愤》、《五蠹》等篇,讽谏韩王。
然韩王不纳其言,反以韩非子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秦王政闻韩非子之名,欲招揽其为己所用。
韩非子知秦王政野心勃勃,不愿为其效力。
然而,韩非子见韩国衰败,心中忧虑,遂决意以自己的智慧辅佐强国,以图强国之兴。
韩非子遂投秦,秦王政待之甚厚,欲委以重任。
然韩非子深知秦王政多疑,不敢直言进谏,恐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韩非子以刑名之术,劝秦王政实行法治,以强国之策。
韩非子之策,虽深得秦王政赏识,然秦王政之臣李斯、姚贾等,俱怀嫉妒之心,恐韩非子之才超过自己,遂在秦王政面前诋毁韩非子,言其心怀异志,欲为韩国谋反。
秦王政信其言,遂将韩非子囚禁于秦国。
韩非子身在囹圄,心中悲愤交加,遂著《说难》、《解老》等篇,以抒发胸中块垒。
然秦王政终究不信任韩非子,欲以毒酒赐死。
韩非子知秦王政之意,遂上书自辩,言其忠心耿耿,并无二心。
然秦王政已信李斯、姚贾之言,决意杀之。
韩非子遂饮毒酒而亡,时年仅有三十四岁。
韩非子之死,使天下人士为之扼腕叹息。
其才智横溢,不幸生于乱世,空有强国之策,却不得其用。
韩非子之死,亦使后世学者感慨万千,叹其一生壮志未酬。
韩非子虽死,其《韩非子》一书流传于世,成为千古名著。
其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之发展,影响深远。
然韩非子之死,亦警示后人,智谋虽高,若不得明主,亦难展其才。
呜呼!韩非子之死,乃千古奇冤。
其人其事,至今仍为世人所传颂。
吾辈当以此为鉴,珍惜当下,勿使壮志未酬,空留遗憾。
《韩非子·存韩第二》白话译文
《韩非子·存韩第二》白话译文韩国侍奉秦国三十多年了,出门就像常用的袖套和车帷,进屋就像常坐的席子和垫子。
秦国只要派出精兵攻取别国,韩国总是追随它,怨恨结于诸侯,利益归于强秦。
而且韩国进贡尽职,与秦国的郡县没有不同。
如今我听说陛下贵臣的计谋,将要发兵伐韩。
赵国聚集士兵,收养主张合纵的人,准备联合各国军队,说明不削弱泰国则诸侯必定灭亡,打算西向攻秦来实现它的意图,这已不是一朝一夕的计划了。
如今丢下赵国这个祸患,而要除掉像内臣一般的韩国,那么各国就明白赵国计谋不错的了。
韩是小国,而要对付四面八方的攻击,君主受辱、臣子受苦,上下相互同忧共患很久了。
修筑防御工事,警戒强大敌人,积极储备物资,筑城墙,挖城河以便固守。
今若伐韩,不能一年就灭国。
攻克一城便要退兵,力量就被各国看轻,各国就将打垮秦军。
韩国背叛,魏就会响应,赵靠齐作后盾,如果这样,就是用韩、魏助赵,赵再借齐来巩固合纵,从而与秦争强,这是赵国的福气,泰国的祸害。
进而击赵不能取胜,退而击韩不能攻克,那么冲锋陷阵的士兵疲于野战,运输队伍疲于军内消耗,那就是集合困苦疲劳的军队来对付赵、齐两个大国,这是不合灭韩本意的。
全按贵臣的计策行事,那秦国必定成为各国的攻击目标了。
陛下即使同金石一般的长寿,那兼并天下的日子也不会到来的。
如今我的计策是:派人出使楚国,厚赂执政大臣,宣扬赵国欺骗秦国的情况,给魏国送去人质使其心安,率韩伐赵。
即使赵与齐联合,也是不值得担忧的。
攻打赵、齐的事完了后,韩国发一道文书就可以平定的。
这样,秦一举而两国成灭亡之势,而楚、魏也一定自动顺服了。
所以说“武器是凶残的东西”,是不可不慎用的。
拿秦和赵抗衡,加上齐国为敌,今又排斥韩国;而没有用来坚定楚、魏联秦之心的措施,这一仗如果打不胜,就会构成大祸了。
计谋是用来决定事情的,是不能不深察的。
究竟赵、秦谁强谁弱,不出今年就分明了。
再说赵国和其他诸侯暗地谋划好久了。
一次行动就示弱于诸侯,是危险的事;定计而使诸侯起心算计秦国,是最大的危险。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韩非子 二柄》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二柄》原文及翻译原文: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
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
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刑名者,言与事也。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
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
”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
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
越官则死,不当则罪。
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
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
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则群臣为子之①、田常②不难矣.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有删减)【注】①子之:春秋战国时燕国的相国,他怂恿燕王效法尧舜将王位让给他,后来燕国差不多名存实亡了。
《先秦散文·韩非子》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韩非子》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韩非子》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韩非子》原文鉴赏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散文家。
出身韩国贵族。
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与李斯同师事荀子。
见韩国日渐削弱,多次上书韩王,建议修明法治富贵强兵,终不见用,故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
受到秦王赢正的激赏,被邀出使秦国。
因李斯、姚贾谗毁,被药死于狱中。
韩非生当秦国统一全国的前夜、学术也趋于融会时期。
申不害的“术”,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在他综合为以“法”为中心的法家思想的集成,提出“抱法处势”挟之以术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接受了荀子的唯物论和老子的自然天道观、先王否定论,而有发展,认为“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
”(《喻老》)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进化观,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对政治、社会、人情、世俗的成败、毁誉、善恶、是法种种复杂的事实给于冷静精密异常的极有心计的剖析,所描绘的“各用计算之心相待”的人人争夺、倾轧、残害的冷酷世界,显示了注重现实和显明的世俗功利性特点。
韩非散文素以精密犀利、透辟严谨著称,语言浅近而不输文采,
大量的充满智慧的寓言结聚不可抗拒的说服力,精拔启人。
现存《韩非子》和《汉书·艺文志》著录篇数相同,但真伪混杂,文字讹误甚多,今选文以中华书局一九六○年版梁启雄《韩子浅解》为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发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疾:痛恨
B.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恨:遗憾
C.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毁:毁弃
D.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遗:送给
12、下列选项中,全都能说明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善著书”的一项是()
①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②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③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④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⑤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⑥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
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
B.韩非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佞之臣所容,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最终发愤著书。
C.李斯因为与韩非出于同门,所以在秦王要处死韩非时,极力为他说话,但最终没有成功。
D.秦王内心对韩非还是很喜爱的,所以在将其关入牢狱后又感到后悔,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1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4分)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15、翻译下面句子(10分)
①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5分)
②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5分)
参考答案
11、C(毁:诋毁)
12、D(①陈说韩非为韩国命运担忧。
④是说韩王处于困境才任用韩非。
⑥是说秦王后悔了,要赦免韩非,可惜他已死。
据此排除)
13 C(李斯出于嫉妒,而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
14、断句(4分)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15、翻译下面句子(10分,每个5分)
①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的人;形势危急时,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
②现在大王要吞并各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而不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啊。
参考译文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
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
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
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
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用来驾驭臣子,不能富国强兵寻求任用是贤能之士,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
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
他认为儒家用经典文献扰乱国家法度,而游侠凭借着武力违犯国家禁令。
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的人,形势危急时,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
现在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
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
有人把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
秦王见到《孤愤》、《五蠹》这些书,说:“唉呀,我要见到这个人并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遗憾了。
”李斯说:“这是韩非撰写的书。
”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韩国。
起初韩王不重用韩非,等到情势吃紧,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
秦王很喜欢他,还没被信用。
李斯、姚贾嫉妨他,在秦王面前底毁他说:“韩非,是韩国贵族子弟。
现在大王要吞并各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而不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啊。
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在秦国留的时间长了,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的祸根啊。
不如给他加个罪名,依法处死他。
”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下令司法官吏给韩非定罪。
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
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陈述是非,又不能见到。
后来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