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介绍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PPT课件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PPT课件
惊恐障碍(PD)——背外侧前额叶(DLPFC)功能异常, 两侧DLPFC兴奋性不对称(右>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右前额叶皮质氧灌注 增加,左侧前额叶皮质的灌注下降
强迫症(OCD)——前额叶皮质代谢亢进和灌注增加
.
5
.
6
.
7
抑郁症的rMTS治疗
• 最佳位点:背外侧前额叶(DLPFC)
• 方法:高频(>5Hz)刺激左侧DLPFC; 低频 (≤5Hz)刺激右侧DLPFC
• 参数对疗效的影响:高强度优于低强度;长时 优于短时
.
8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
• 高频(>5Hz)刺激左侧DLPFC——缓解情绪低 落,精神动力缺乏
• 低频(≤5Hz)刺激右侧DLPFC——缓解紧张、 担心、烦躁、入睡困难
需要量、行为及注意、疼痛和感觉过敏、易激 惹 • 双相中抑郁的特点:迟钝症状、强迫症状、精 神病性症状(自杀风险高) • 伴焦虑的抑郁大多非双相 • 治疗认知的偏差
.
15
妇产科的心理问题
• 好发时期: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及绝经 后
• 常见疾病:绝经问题、妇科肿瘤及妇产科手术 后、生育问题、月经问题
.
11
睡眠
• 非快眼动(NREM)睡眠和快眼动(REM) 睡眠
• NREM睡眠分为阶段一(S1)、阶段二 (S2)、阶段三(S3)、阶段四(S4)
• 各阶段大致比例:S1:5%、S2:50%、S3和S4 各10%、REM睡眠:25-30%
• NREM睡眠——生长发育;REM——学习、 记忆、情绪调节
• 心理因素:产后心理“退化”现象、不孕的心 理问题、pocs,经前期综合征
.
16

经颅磁刺激PPT课件

经颅磁刺激PPT课件
rTMS分为高频和低频两种,每次输出两个以上成串的有 规律的重复TMS,频率≤1 Hz称为低频rTMS或慢速 rTMS;刺激的重复频率>1H称为高频rTMS。划分主要根 据不同频率刺激的生理作用和风险,低频刺激会引起皮质 功能抑制并没有刺激风险,高频作用相反,高于10Hz容 易引起皮质兴奋性增高,同时副作用的风险也增高。
两个部分组成
设备
Power Generators 刺激线圈
设备
线圈 圆形线圈 蝶形线圈 静态液冷(低耗能) 动态液冷(高耗能)
线圈磁场分布于距离成反比,所以要贴近患者头 部
45度方向诱发最高刺激
技术原理
电磁现象:电流通过一个线圈可以产生磁力 线,磁力线可使临近的线圈内产生逆向电流。
技术分类
rTMS与TMS不同的是 1.在神经元不应期也能够进行刺激。 2.rTMS对皮层产生功能性的影响 高频刺激(15~25 Hz)可能增加局部代谢 低频刺激(1~5 Hz) 降低局部代谢
兴奋性的指标参数: 1.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s, MT)即TMS作用 于运动皮层可引起所支配肌肉收缩的最小强度; 2.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s)的波幅;
技术原理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用于治疗主要是通过改 变它的刺激频率而分别达到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 皮质功能的目的。
高频率、高强度rTMS,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总和,导致刺激部位神经异常兴奋,低频刺激的 作用则相反,通过双向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 之间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对rTMS 刺激的局部神 经通过神经网络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作用对多部位 功能产生影响;对于不同病人的大脑功能状况, 需用不同的强度、频率、刺激部位、线圈方向来 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ppt课件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ppt课件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前额叶皮质活跃
惊恐障碍(PD)——背外侧前额叶(DLPFC)功能异常, 两侧DLPFC兴奋性不对称(右>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右前额叶皮质氧灌注 增加,左侧前额叶皮质的灌注下降
强迫症(OCD)——前额叶皮质代谢亢进和灌注增加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5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 低频(≤5Hz)刺激右侧DLPFC——缓解紧张、 担心、烦躁、入睡困难
• 评估:HAMA,HAMD • 事件相关电位:MMN,N100,N200,
P3a,P3b等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9
精神分裂症的rMTS治疗
• 阴性症状——前额皮质活动度减低
• 阳性症状(顽固性幻听)——左右侧颞回区和 左侧颞顶区活动增强
• NREM睡眠——生长发育;REM——学习、 记忆、情绪调节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2
睡眠障碍
睡眠发动与维持障碍 过度睡眠障碍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与特定睡眠阶段有关的睡眠障碍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3
生理心理性失眠可能原因
• 睡眠结构的改变 • 个体和遗传素质的影响 • 个体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问题的影响 • 个体本能的问题——124 • 不正确的健康教育所产生的医源性问题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4
双相情感障碍
• 病理性抑郁情感主要反映——兴趣缺乏 • 非典型的躁狂和抑郁症状:性欲、食欲、睡眠
需要量、行为及注意、疼痛和感觉过敏、易症状(自杀风险高) • 伴焦虑的抑郁大多非双相 • 治疗认知的偏差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经颅磁刺激 (TMS)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ci stimulation,TMS) ——非创伤性、安全、无痛,1985年,AnthonyBarker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介绍ppt课件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介绍ppt课件

治疗参数
阳极刺激通常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 阴极刺激则降低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 ——已有样板显示阴极刺激可以用来治疗大脑特定区域过度兴奋引起的心 理障碍,阴极刺激可以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其达到一个稳定的级别。 伪刺激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控制刺激,在进行伪刺激时,刺激器发出一
个刺激电流,但是在剩余时间里刺激器不提供电流刺激,在伪刺激过程 中,病人不知道他们没有被电流持续刺激,如此一来,便为实验提供了 一个可控的条件,比如你可以进行双盲实验,如果没有伪刺激的功能, 则阳极或者阴极刺激的效果无法被证明。
tDCS的治疗技术
治疗设备
经颅直流电刺激仪 附件:①导线:有一对导线,以不
同颜色区分正负极,一般红色为正极, 蓝色为负极。
②电极片 ③电极帽 ④充电器
⑤电源适配器
治疗定位
1.矢状线(AB):鼻根(A)至枕骨隆突(B)过头顶的连线; 2.外侧裂(CD):矢状线后1/4点(C)和目外眦(D)的连线; 3.BROCA区(H):目外眦(D)与耳屏(E)连线中点(F)的垂 线,与外侧裂交点处(G)向上1cm(H); 4.WERNICKE区(J):乳突(I)向上与外侧裂交点处(J); 5.前额叶背外侧DLPFC(N):顶中央(K)沿矢状线(AB)往前 8cm(L),再在此点(L)作矢状线(AB)的垂直线,旁开6cm (N); 6.手区(O):顶中央(K)旁开6cm(O); 7.口舌区(P):顶中央(K)旁开7.5cm(P); 8.小脑(R):枕骨隆突(B)下1cm(Q),再旁开3cm; 9.前额叶(S):眶上缘以上区域(S);
治疗参数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使用时调节的参数包括:极性、刺激部位、电流强度 和电级片的面积: ①电流从阳极流向阴极,并形成一个电流环路。

经颅磁刺激技术简介 ppt课件

经颅磁刺激技术简介  ppt课件
结果发现: ①经颅重复磁刺激通过改变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善脑卒中后意识障碍; ②增加脑卒中意识障碍患者α频段的绝对功率; ③α频段相对功率值与Glasgow昏迷评分和JFK昏迷恢复量表评分评分呈正 相关。 结论:TMS作为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可改善脑卒中意 识障碍患者的脑功能活动,对意识障碍患者有促苏醒作用。
丘脑 其他皮质区 脑干调节系统
Pascual-Leone A,Amedi A, Fregni F, et al. The plastic human brain cortex. Annu Rev Neurosci.2005;28:377-401.
刺激模式
单脉冲模式
重复模式
刺激模式
TBS模式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影响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分泌(比如谷氨酸 、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多巴胺)
刺激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
干扰大脑功能、诱发神经网络振荡;
神经可塑性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还是突触的可塑性,是人类 学习记忆、疾病、衰老,神经生长、发育、修复的基础。
神经损伤可塑性
Synaptic regeneration
计算方法: CMCT=T1-T2
脑科学研究
RTPL-右颞顶交界区 1Hz 25min
场景1
场景2
右脑颞顶交界处——参与思考判断他人做某事 时的心理状态,影响是非判断,所以有人称它 是“道德罗盘”。
临床治疗 基于循证医学的rTMS临床治疗指南(2014年)
欧洲的专家团队根据2014年3月以前发表的rTMS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研究证据而编写的临 床治疗指南,为rTMS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循证基础。
PPT课件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介绍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介绍
非侵入脑刺激技术
——经颅直流电刺激
汇报人:XX
非侵入脑部刺激技术(NIBS)
指不依靠外科手术等有创操作,利用磁场或电场作用于大脑特 定部位,从而起到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
临床上,常见的非侵入脑部tD刺CS的激基技本知术识主要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和经颅磁刺激(TMS)两种。它们可以改变大脑皮质 的兴奋性,并调节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近年的研究还发现,tDCS对于精神障碍、成瘾、纤维肌痛症、外伤性脊 柱损伤、幻听等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tDCS不仅对于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有很好的效果,对于正常人的研究表 明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增强学习能力,并且其作用具有长效性。研究表 明,其影响持续时间从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甚至长达6到12个月。
tDCS的作用机制——对膜电位及离子通道的影响
tDCS正极与负极间形成的恒定电场能对大脑皮层神经元产生影 响,促使钠-钾泵转运及局部跨膜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有研究发现,
相关动物实验也显示,阳极刺激可使神经元胞 体 和树突静息电位阈值降低,使神经元放电增加, 反之阴极刺激则使得静息电位阈值升高,神经元 放电减少。另有离体实验结果显示,电压依赖性 钠通道和钙通道拮抗剂可阻断tDCS阳极刺激的 兴奋作用。
治疗参数
阳极刺激通常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 阴极刺激则降低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 ——已有样板显示阴极刺激可以用来治疗大脑特定区域过度兴奋引起的心 理障碍,阴极刺激可以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其达到一个稳定的级别。 伪刺激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控制刺激,在进行伪刺激时,刺激器发出一
有研究利用fMRI发现tDCS对初级运动 中枢的刺激,可增强皮质-皮质间、皮质皮质下(包括运动前皮质、顶叶、丘脑、尾 状核)运动神经网成分的连接活性。提示 tDCS可以调节局部皮层和脑网络的功能性 连接。

经颅磁刺激的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ppt课件

经颅磁刺激的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ppt课件
Merton用高电压经颅刺激大脑皮质,引出运动诱发电 位。然而电刺激经过颅骨和头皮的高电阻会产生疼痛 和灼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1982
Polson制作了磁场刺激器可以兴奋外周神经,首次记录 到肌肉收缩的诱发电位。
2020/1/16
4
TMS技术简介
发展简史
1986
英国Shef field大学的Barker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经颅磁 场刺激器,可以在颅外直接刺激运动皮质诱发身体对侧 手的运动。
Lefaucheur Jean-Pascal,André-Obadia Nathalie,Antal Andrea et al.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on the therapeutic use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2.Simone Rossi, Mark Hallett, Paolo M. Rossini, Alvaro Pascual-Leone and The Safety of TMS Consensus Group.
Safety, ethical considerations, and applic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clinical
病例对照研究的系 统综述 单个病例对照研究
可期待
2020/1/16
1.睡眠障碍 2.孤独症 3.运动性失语等
专家观点,临床医 生反映 尚未严格试验证明
28
临床应用
康复应用
TMS是康复评定和治疗的新手段。 帮助中风患者大脑的功能重组,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偏侧忽视、言语功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 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

概述
早在11 世纪人们就开始尝试利用电来治疗疾病,随着认识的发展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逐步成熟。

到目前为止,tDCS的临床疾病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

原理:主要采用25-35cm2电极,阴极和阳极之间通以1-2mA的微弱电流,流经大脑的刺激靶区域,使大脑皮层极化,起到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促进神经重塑和修复、改善脑部供血等作用。

技术特点
tDCS有两个不同的电极及其供电电池设备,外加一个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

刺激方式包括3种,即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

技术特点:非侵入性、安全性好、副作用轻微、耐受性好、同类产品中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

TDCS怎么用?——极性选择
阳极刺激:阳极电极置于目标脑区位置,兴奋;
阴极刺激:阴极电极置于目标脑区位置,抑制;
对照假刺激:给予非常短暂的电流刺激(约30s,使被试者产生与真刺激相同的主观感觉,电极放置位置与真刺激一致)
适应症
在神经康复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得到推广,研究发现,tDCS对于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失语症以及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及脊髓神经网络兴奋性的改变都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下背痛,焦虑抑郁,失眠等等效果显著。

安全性和前景
安全性:至今为止,尚未有tDCS诱发癫痫的报道。

通常认为tDCS是一种安
全的经颅刺激方式。

前景:是神经康复领域一项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无创性脑刺激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侵入脑刺激技术
——经颅直流电刺激
汇报人:XX
.
1
非侵入脑部刺激技术(NIBS)
指不依靠外科手术等有创操作,利用磁场或电场作用于大脑特 定部位,从而起到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
临床上,常见的非侵入脑部tD刺CS的激基技本知术识主要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和经颅磁刺激(TMS)两种。它们可以改变大脑皮质 的兴奋性,并调节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因其具有无痛、无损伤、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目前在 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
5
tDCS的作用机制——对膜电位及离子通道的影响
tDCS正极与负极间形成的恒定电场能对大脑皮层神经元产生影 响,促使钠-钾泵转运及局部跨膜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有研究发现, tDCS可以改变神经元静息电位,不同极性刺激可引起膜静息电位发 生超极化或去极化改变,使神经元兴奋性发生改变,进而达到调控 神经活动的目的。相关动物实验也显示,阳极刺激可使神经元胞体
顶皮层等。
参考电极:对侧眶上、肩上或颅外其他部位。
③电流强度:微弱直流电(1~2mA)
④极片的面积:5×7cm2
.
15
治疗参数
刺激方式:包括3种,即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 阳极刺激通常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 阴极刺激则降低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 ——已有样板显示阴极刺激可以用来治疗大脑特定区域过度兴奋引起的心 理障碍,阴极刺激可以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其达到一个稳定的级别。 伪刺激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控制刺激,在进行伪刺激时,刺激器发出一 个刺激电流,但是在剩余时间里刺激器不提供电流刺激,在伪刺激过程中, 病人不知道他们没有被电流持续刺激,如此一来,便为实验提供了一个可 控的条件,比如你可以进行双盲实验,如果没有伪刺激的功能,则阳极或 者阴极刺激的效果无法被证明。
11
02
tDCS的治疗技术
.
12
治疗设备
经颅直流电刺激仪 附件:①导线:有一对导线,以不同
颜色区分正负极,一般红色为正极,蓝 色为负极。
②电极片 ③电极帽 ④充电器
⑤电源适配器
.
13
治疗定位
1.矢状线(AB):鼻根(A)至枕骨隆突(B)过头顶的连线;
2.外侧裂(CD):矢状线后1/4点(C)和目外眦(D)的连线;
(N);
6.手区(O):顶中央(K)旁开6cm(O);
7.口舌区(P):顶中央(K)旁开7.5cm(P);
8.小脑(R):枕骨隆突(B)下1cm(Q),再旁开3cm;
9.前额叶(S):眶上缘以上区域(S);
.
14
治疗参数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使用时调节的参数包括:极性、刺激部位、电流强度
和电级片的面积:
.
9
tDCS的作用机制
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改变 NMDA 受体或GABA 的活性,从而起 到调节突触可塑性的作用。
对皮层兴奋性的影响:改变了局部PH值及离子浓度,从而改变运 动皮质的兴奋性。
仍在研究中……
.
10
tDCS的治疗作用
tDCS可以作用于特定脑区,引起大脑皮层统疾病的治疗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包括: 脑卒中、癫痫、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 脊髓损伤等神经性疾病的应用,并可用于改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认 知功能、吞咽功能等。
和树突静息电位阈值降低,使神经元放电增加, 反之阴极刺激则使得静息电位阈值升高,神经元 放电减少。另有离体实验结果显示,电压依赖性 钠通道和钙通道拮抗剂可阻断tDCS阳极刺激的兴 奋作用。
.
6
tDCS的作用机制——对双侧大脑半球兴奋性的影响
正常大脑两侧半球通过交互性半球间抑制达到并维持双侧大脑半球 功能匹配及平衡。半球间抑制表现为一侧半球初级运动区(M1)对 另一侧半球M1区的抑制,它可能是由发出抑制作用的M1区通过兴 奋性神经元经胼胝体与对侧抑制性酪氨酸能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而 实现的。
患 侧
.
健 侧
8
tDCS的作用机制——对局部皮层和脑网络联系的调节
脑功能是一个复杂网络体系,运动、记忆,或语言的产生,分散 于脑解剖的不同区,但相互间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过去对tDCS的研究 多以电极下局域效应作为关注点,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着眼于其 对皮质内及不同皮质间网络联系的活性调 节。
有研究利用fMRI发现tDCS对初级运动中 枢的刺激,可增强皮质-皮质间、皮质-皮 质下(包括运动前皮质、顶叶、丘脑、尾状 核)运动神经网成分的连接活性。提示tDCS 可以调节局部皮层和脑网络的功能性连接。
3.BROCA区(H):目外眦(D)与耳屏(E)连线中点(F)的垂
线,与外侧裂交点处(G)向上1cm(H);
4.WERNICKE区(J):乳突(I)向上与外侧裂交点处(J);
5.前额叶背外侧DLPFC(N):顶中央(K)沿矢状线(AB)往前
8cm(L),再在此点(L)作矢状线(AB)的垂直线,旁开6cm
①电流从阳极流向阴极,并形成一个电流环路。阳极易化神经元兴奋,阴
极抑制神经元兴奋。通过调节刺激电极与参考电极的极性,进而达到不同
的生理效应。
②刺激部位:
刺激电极:初级运动皮层区(M1)、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区(DLPFC)、初级
视觉皮层区V1)、唇舌区、左侧Broca区、左侧Wernick区、小脑、枕叶、颞
.
2
目 录 CONTENT
01 03 tDCS的治疗技术
tDCS与TMS的比较
02 04 tDCS的基本知识
tDCS的临床应用
.
3
01
tDCS的基本知识
.
4
tDCS的概念
指使用一对电极将恒定的、低强度的直流电(1~2mA)作用于 特定脑区,达到调节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技术,是一种非侵入 性神经刺激技术。
.
7
tDCS的作用机制——对双侧大脑半球兴奋性的影响
当发生脑卒中后,大脑半球间这种平衡遭到破坏,一方面患侧半球 因本身病灶使兴奋性降低,另一方面健侧半球对患侧半球过度抑制, 这可能是卒中后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卒中后功能恢复取决于 神经网络活性平衡,tDCS通过抑制健侧运动区兴奋或增加患侧运动 区兴奋,促使患侧半球与健侧半球兴奋性重新达到平衡,从而有利 于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
近年的研究还发现,tDCS对于精神障碍、成瘾、纤维肌痛症、外伤性脊 柱损伤、幻听等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tDCS不仅对于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有很好的效果,对于正常人的研究表 明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增强学习能力,并且其作用具有长效性。研究表 明,其影响持续时间从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甚至长达6到12个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