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简答题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2.ד是”改为“不是”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4.√5.√四、论述题(要点)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区域经济学考试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复习题区域经济学考试复习题一、简答题1.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学科,主要关注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贸易、投资等方面的问题。

2. 区域经济学为什么重要?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问题,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3. 请解释什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边缘”模式?“核心-边缘”模式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呈现出中心地区相对富裕、边缘地区相对贫困的现象。

中心地区通常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产业集聚效应和人才聚集,而边缘地区则相对欠发达。

4. 请列举几个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等。

5. 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经济体系通过市场、技术、资本等方面的联系和互动,形成一个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整体。

二、论述题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制定区域发展政策,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减小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发展特色产业,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与弊是什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益在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经济整体效益。

同时,通过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存在一些弊端。

一方面,一体化过程中可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加剧区域间的差距,造成中心地区过度发展而边缘地区相对落后。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2.√ 3.× 4.× 5.×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B.区位理论C.均衡增长理论D.非均衡增长理论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B.后向关联效应C. 集聚效应D.旁侧关联效应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C.开发的时效性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工业化后期阶段D.后工业化社会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2023年自考《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23年自考《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23年自考《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A. 地理位置B. 自然条件C. 人口规模D. 市场条件答案:D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是?A. 区域间关系协调发展B.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C.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D. 教育、文化协调发展答案:B3.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A. 由相邻地区之间开展合作B. 在区域内各国之间开展经济相互合作C. 同区域内的国家之间开展经济相互合作D. 同一产业在各地开展的合作答案:C二、简答题1.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答: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一定空间界限的地域经济单元中地方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 什么是区域经济合作?答: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方面开展相互合作,以实现对各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共同利益和目标。

三、论述题1. 以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为背景,简述培育新的增长点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答: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因此,培育新的增长点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培育新的增长点既可以通过发掘所在地区的特色产业,加强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来实现。

新的增长点的出现不仅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对所在地区的环境、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主题,简述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实施路径。

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区域内各经济体在空间和功能分工上的互补性和协调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的拓展,实现功能循序渐进的不断适应和提高。

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适度扩大市场和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2)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计划以及一些重大公共设施建设3)加强产业在区域内的协调发展4)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5)加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一、简答题1. 请解释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学科,它关注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地区内的经济联系以及地区发展的驱动因素等。

2. 请列举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包括:空间分析、计量经济学、地理信息系统(GIS)、经济模型、实证研究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能够帮助研究者分析和解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地区内的经济联系以及地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3. 请解释什么是地区差异?地区差异是指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由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历史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

地区差异的存在对于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4. 请解释什么是地区经济增长极?地区经济增长极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经济增长最为迅速、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动密度、较强的创新能力、优质的基础设施等特征,吸引了大量资源和人才流入,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

二、论述题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学科,它对于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格局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地区差异、地区发展和区域政策三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学进行探讨。

首先,地区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可以通过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因素来解释。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势和开放政策的支持,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地区差异的存在对于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资源配置、改善基础设施等手段来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其次,地区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地区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还涉及到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方面。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一、简答题(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3.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的概念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新增长理论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

(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⑥高科技指向(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考研区域经济学试题

考研区域经济学试题

区域经济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内部发展理论
2.循环与积累的因果关系
3.极化过程
4.距离衰减规律
5.转运经济
6.汤普逊的循环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区位论的内容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3.简述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4.简述中心——外围理论
5.简述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6.简述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论述区域经济发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论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全球化与当地化的关系
3.用区域经济学的原理解释中国大城市(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前景
及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习题

区域经济学习题

判断1.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2.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 )3.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同属于外向型经济。

( )4.从总体上看,1978年以前的中国城市化水平低、波动大、进程缓慢。

( )5.当企业作为区域合作主体时,通常把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

( )6.地区产业的聚集形成的个别企业平均成本下降属于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 )7.地区形象塑造与发展战略、规划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功能与实现方式上是不同的。

( )8.第二产业具有无限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 )9.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结构的变化说明在世界范围内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下降。

(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11.根据赫希曼非均衡增长理论,政府投资的重点应是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强劲的制造业。

( )12.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新开发的地区,行政原则起着主要作用。

( )13.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是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比重。

( )14.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相比较,基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更强。

( )15.基础设施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充分条件。

( )16.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同属于第三产业。

( )17.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不仅取决于基础设施总量,还与基础设施结构密切相关。

( )18.极化效应导致经济增长极自身的增长与发展。

( )19.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生产是第二产业的基本特征。

( )20.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的共同之处在于加工方都不择市场开拓和盈亏。

( )21.聚集效应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中的外部效应。

( )22.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

( )23.均衡增长强调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即所有部门都按照统一的比例和速度增长。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简答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简答

六、简答:1.“数字城市”具有哪些重要功能?答:(1)发展经济功能,即促进城市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强化服务功能,即为市民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活条件和提供全方位服务。

(3)改进管理功能,即以高科技手段为主进行管理并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

(4)科学规划功能,即根据城市发展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5)依法治市功能,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6)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即综合利用各种城市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答:综合化和分化。

3.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将进一步综合化和分化综合与分化是现代科学分展的两大趋势。

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是全方位、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很难用单一学科的理论进行全面解释,更不可能用单一学科理论提出的对策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的融合。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一种学科、每一种理论又都在不断深化、细化,在具体解决某个单一问题、单一问题的某一个侧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科学在发展中综合和分化并存的这种特性区域经济学也是一样的。

4.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将呈哪些重要特点?答: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21世纪世界经济将呈现如下特点:(一)经济全球化构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世界。

主要表现在:(1)各国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政策;(2)各国都把世界市场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3)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4)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成,全球性联系越来越密切;(5)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全球化;(6)全球性国际问题日益增多。

总之。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1)区域经济集团将遍及全球,跨区域多边合作由“松散型”向“深层次联合”发展;(2)区域经济集团仍以发展水平和程度相近的国家为主,南北型区域性集团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3)区域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相辅相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驱动力。

8377+8525+电大 简答题区域经济学

8377+8525+电大  简答题区域经济学

1.试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答:经济辐射理论比梯度推进理论有更强的解释力,在制定发展战略中有更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一,梯度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

梯度理论只反映了四类地区之间的线辐射和面辐射,而辐射理论补充了每类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点、线、面辐射的互动作用等内容。

第二,辐射理论形成的广泛而复杂的多元化辐射网络,以及这些网络的结点,是梯度理论无法解释的。

第三,依据辐射理论,可以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从全国范围到具体的每一个行政区,都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推动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第四,按照辐射理论,可以把若干地区的交界处形成的地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第五,辐射理论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解决就业问题,进一步研究解决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布局问题,研究制定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资源配置问题以及制定正确的扶贫战略。

2.论述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答:(1)处在高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这些区域所以能攀登上经济发展的高峰,主要就是因为它们占有了技术与经济上的优势,建立了一个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商贸发达的银行、信息、科研等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但问题是,无论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经历一个由创新到衰退,由技术密集型到简单劳动密集型的自然发展过程。

所有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原有的优势,普遍采用的一个重要战略是集中全国的精英,建立起一批新产业开发中心,把科研、开发与生产结合成整体,以加速创新的进程。

比如,美国建立硅谷就是这个战略的典型实例。

(2)处在中等梯度上的萧条区的发展战略。

对原先经济很发达,但由于没有能适应时代潮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致陷入了危机之中的新地区,惟一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是通过大力创建新部门,改造旧部门来改变地区产业结构。

比如美国对新英格兰地区的改造。

(3)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战略。

在这种类型的国家与地区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初级产业与一些衰退部门。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简答题

简答与论述:1、试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答;1.目标驱动机制。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

从其约束作用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

2.利益驱动机制。

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3.宏观调控机制。

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与方向。

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手段。

宏观调控机制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从宏观上为产业部门选择最适宜发展的地域,同时为地区选择最需要的产业部门。

4.市场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

2、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答: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2.进口替代战略3.出口替代战略4.工业赶超战略5.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答: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的到迅速提高,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为缺少农村生产的GDP和城市生产的GDP的分类统计数据,从数量上精确地研究城市化这一重大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困难的。

考虑到低效率的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农村,高效率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化过程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化的过程是同步的,或者可以说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研究城市化过程对经济增长贡献问题,转化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

经济增长,是从业人员增加和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由于每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了便于区别,这里称生产效率)和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提高总体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1978年到2008年,窝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从17.3%提高到了27.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2.2%提高到33.2%。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解释“区域经济”。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什么?3. 请解释“产业集聚”。

4. “人口迁移”是什么概念?5. 请解释“城乡差距”。

答案:1.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的经济总体。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收入水平等存在差异和不平衡现象。

3.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同类或相关产业企业在空间上相对密集地分布的现象。

4.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长期或短期的流动和转移。

5.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状态。

二、填空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包括()。

2.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是()。

3.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效应。

4. 人口迁移可以导致()。

5.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的政策支持。

答案:1. 投资、技术和市场2. 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3. 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4. 人口结构的变化5. 统一和均衡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策不当- B. 资源配置不合理- C. 技术进步不足-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B. 资源配置不合理2. 产业集聚的主要效应包括()。

- A. 规模经济效应- B. 技术创新效应- C. 人才聚集效应-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3. 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包括()。

- A. 市场规模的扩大- B.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 C.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4.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

- A. 城市的加快发展- B. 农村的产业升级- C. 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5.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与论述:
1、试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答;1.目标驱动机制。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

从其约束作用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

2.利益驱动机制。

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3.宏观调控机制。

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与方向。

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手段。

宏观调控机制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从宏观上为产业部门选择最适宜发展的地域,同时为地区选择最需要的产业部门。

4.市场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

2、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答: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2.进口替代战略3.出口替代战略4.工业赶超战略5.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答: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的到迅速提高,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为缺少农村生产的GDP和城市生产的GDP的分类统计数据,从数量上精确地研究城市化这一重大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困难的。

考虑到低效率的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农村,高效率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化过程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化的过程是同步的,或者可以说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研究城市化过程对经济增长贡献问题,转化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

经济增长,是从业人员增加和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由于每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了便于区别,这里称生产效率)和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提高总体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1978年到2008年,窝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从17.3%提高到了27.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2.2%提高到33.2%。

由于生产方式、装备水平等方面的重大差别,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重大差异。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中,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第一贡献者,三分之二的经济增长来源于三次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而且由于科技进步、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市场化的作用,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高,1990—2008年生产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1978——1990年1.7倍多。

可以认为科技进步确确实实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量。

从业人数增加是1978——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贡献者。

但是,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迅速下降到第三位。

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结构变动,1978——2008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5%。

从其变动情况看,有下降的趋势,由1978——1990年的14.4%下降到1990——2008年的11.3%。

从三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看,结构变动由第三位提升到第二位,高于人口增长的贡献。

4、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的?
答: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或者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但是,没有解释生产这种差异的原因。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在所有影响贸易前商品价格差异的因素中,要素禀赋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从而进一步发展了贸易理论。

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被认为是比较成本学说的完整化和现代区域贸易理论的开端。

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要素禀赋理论。

由于在俄林的研究中运用了他的导师埃利·赫克歇尔的成果,因此,人们将该理论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即要素禀赋论。

俄林把区域分工及区域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并由此决定了劳动了生产率的差异。

5、试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答:1.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2.区域基础设施机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4.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6、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答:1.本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

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

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

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力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

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
7、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是如何揭示城市的形式过程的?
答: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的衷心地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城市作为区域商业中心和加工工业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且进一步研究了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

以克里斯塔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廖什等人根据现实经济运行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克里斯塔勒认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履行着商品集散中心和加工中心的职能,在这个意义上城市称为中心地。

中心地理论研究的实在一个均质平原内,如何布局不同规模的多级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以有效地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流通。

克里斯塔勒分以下四个步骤来展开他的研究和分析:(1)确定单个企业市场区的形成。

(2)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

(3)多级市场区的网络的形成(4)市场区的网络组织形式。

8、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答: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如下4个条件:(1)有较高的区位商和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只能怪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企业。

主导产业是在较长时间内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因而必须是有发展前途的、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