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视角下的格律诗翻译

合集下载

梁文源格律诗的语意表达

梁文源格律诗的语意表达

梁文源先生集诗书画印艺术修养于一体,对传统文化“写意”理论深谙其中三昧,其诗歌创作注重写意,“始于意格,成于句字”,讲究“意在笔先”,强调文本的整体呈现以及主体在文本中的体现。

唐代刘禹锡在《视刀环歌》中慨叹“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可见,正是遣词造句将诗人分出高下。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心中有诗意的不一定写诗,而写诗的却不一定是真诗人。

因为,诗意的表达可以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呈现,而真诗人心中之“意”终究要“成于句字”。

因此,如何表达诗“意”,才是“诗”之所以是“诗”的关键所在。

读梁先生的律诗,可以从文字的表意、文字的意象以及诗歌的意格等三个维度欣赏诗人对语意的表达。

一文字的表意即语言的表面字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离开对语言形式的具体分析很难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意蕴及审美特征。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提出,写诗填词要用“诗家语”。

所谓“诗家语”,是诗人用凝练、含蓄、委婉、曲折以及音乐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主观情志的“诗性语言”,也有人称之为“诗语”。

明代诗人谢榛称“凡作近体,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朝霞散绮,讲之异茧操丝”,强调了律诗语言审美的四个维度,并称之为诗家“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矣”。

梁文源先生诗歌语言舒朗中见绵密,典雅中见鲜活,浅淡中见蕴藉,音韵和谐富有音乐节奏,读来犹如踏歌赏画,生趣盎然,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诗人高远超逸的情怀与饱满热情的诗意。

首先,用词准确、精炼、绵密,诵之如行云流水。

律诗对字句的准确精炼的要求留下许多佳话,“推敲”一词便是贾岛“苦吟”的典故。

杜甫《又示宗武》诗云“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牀”,也是反复琢磨。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刘昭禹》中记载刘昭禹尝与人论诗曰:“五言如四十个贤人,著一字如屠沽不得”。

梁文源先生的诗歌语言追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画面感、现场感和代入感,所以其诗歌语言就十分讲究准确凝练、生动形象、色彩鲜明、音韵和谐、富有节奏。

如《哈密歌梁文源格律诗的语意表达余亚梅内容摘要:梁文源的诗格律严谨、韵律优美、质朴典丽、含蓄蕴藉,其精准的文字表意产生“笔到景出,景出境生,境生移情”的审美效果;丰富的意象打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诗意阐释空间;独特的意识形象立体地展现了诗人光风霁月的皎皎君子情怀和理性从容、阳刚劲健的诗歌审美风格。

格律诗与当代格律诗

格律诗与当代格律诗

格律诗与当代格律诗陈鹏举一、格律诗我先讲格律诗,主要讲怎么写诗。

其实写诗没法教的,只能说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学格律诗,因为我们要往回走,文化需要追溯。

如果我们要回到屈原,我们必须翻过唐代,唐代是一个顶峰,是格律诗。

所以我们要把格律诗弄懂了才能回到汉代、和汉以前去。

就我本人而言,我觉得汉诗可能比唐诗更加漂亮,更加青涩,非常自然,非常本真,汉诗好像是中国诗的少年时代,非常英武之气的时代,所以汉诗非常自然,张口就出来了。

那么唐代的诗就是讲究格律吗?我现在还是要讲,包括我们已经写过那么多年的诗,包括我们现在开始学诗的,我们不能首先学格律、学平仄。

为什么呢?因为平仄这个东西,我们可以先放一放,我们先要把诗写出来,诗是什么东西,诗是内心的东西,你把你的感情写出来,先把诗写出来以后再调格律。

格律诗讲音律,就是我们朗读起来非常好听,这实际是技术层面的,不是诗本质的东西,本质就是诗。

诗是什么?诗就是大美。

格律诗是什么?格律诗和现在的白话诗是不一样的,格律诗是属于文言文体系的,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

因为是文言文体系的,所以它和白话文不一样的,所以现在许多人用词组入诗,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你要写现代诗就写现代诗,要写格律诗,就要依照文言文。

那么文言文和白话文有什么区别?一个基本的区别,就是文言文以字为单位,而白话文以词组为基本单位。

还有一点,当你写诗的时候,不是说你要把二十几个字压缩成七个字,也不能把三个字扩成七个字,而是出来便七个字,这就是诗句,这就是诗。

诗句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句子,而不是字数凑出来的五个字、七个字。

用一句句子表达了你的想法,而这个句子正好七个字。

如果你解决了你对诗的感觉,认为它是文言文的话,你不累的,你会感觉到很自然。

而如果你脑子里全是白话文的东西,用白话文创作,你会很累的。

我是反对用新韵的。

新韵是四声,是白话文体系里的东西,而五声是和文言文连在一起的。

这正是我反对新韵的理由。

必须尊重传统,你没有这些传统算什么格律诗啊。

“诗体移植”刍议——以汉语牡丹格律诗英译为例

“诗体移植”刍议——以汉语牡丹格律诗英译为例
声。 ” ¨ _ ( 聊 ’ 诗学 中常把 这 种 平 仄 递用 的 语 调 节 奏 单
收 稿 日期 : : 2 0 1 3— 0 8—0 8
位 称为 “ 顿” 。何 其芳 先 生 认 为 , “ 中 国古 代 格 律 音 节单 位 ,每顿所 占的时 间大致 相等 。但 它 和意 思
作者简介 : 李晓霞( 1 9 6 1一) , 女, 山西大 同人 , 副教授 , 主要 从 诗 的节 奏 主要 是 以很 有规 律 的 顿造 成 的” 。 “ 顿 是
故有 人持 汉 语 格 律 诗 “ 不 可 译 ” 之 观 点 。但 “ 不 数 目计算 ,可 长可短 。通 过 以上 诗 体对 比 ,可 见差 可译 ” 并 不是 一成不 变 的 。笔 者认 为 ,译 诗就 是发 异是 客 观存 在 的 ,这 也是 汉诗英 译 最大 的障碍 。然 现汉 英诗 词 的共性 ,寻找可 互译 的对 应基 础 ,变 通 而 ,分 析汉 语 诗 体 的 “ 绝” “ 律 ” 与 英 语 诗 歌 中 “ 可 译 性 ” 条 件 ,从 而 找 到 解 决 难 题 突 破 口 的 过 “ 行 ” 的基本构 成 ,不 难 发现 构 成这 两 种 诗 体 音韵
汉语格律诗 英译 中 “ 诗体移植” 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结合翻译 实践 ,论述 “ 以步代顿” “ 以韵代韵 ” “ 以平行 句 对应对仗 ”等 方法在翻译 汉语格律诗 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关键词 :牡 丹格律诗 ;英译 ;诗体移植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3 . 0 5 . 0 0 4
程 。其 中 ,“ 诗 体移 植 ” 法 是值 得 我 们探 讨 研 究 的 节奏 的基 本单 位有某 些 相通或 相似 之处 。汉语 近体 思路 和方 法 。 诗 讲究 平 仄 ,平 声 高 扬 、开 朗 、绵 长 ,而 仄 声 低

文体学视角下的英诗汉译——以马修·阿诺德的名诗《多佛海滩》为例

文体学视角下的英诗汉译——以马修·阿诺德的名诗《多佛海滩》为例

文体学视角下的英诗汉译——以马修阿诺德的名诗《多佛海滩》为例万兵【摘要】以英国著名诗人马修·阿诺德的名诗《多佛海滩》为例,通过对辜正坤教授的汉译进行分析,尝试运用文体学理论对其韵脚、诗体的选用和诗形、诗味、诗魂等被前景化特质的再现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为英诗汉译理论和批评研究提供启迪。

%Based on the stylistics theory,this paper analyses Gu Zhengkun’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great English poet Mathew Arnold’s poem Dover Beach from the aspects of rhyme,style and flavor etc.to enlighten the translation and criticism study of English poetry into Chinese.【期刊名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文体学;英诗汉译;马修·阿诺德【作者】万兵【作者单位】宁德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宁德35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一、引言文体学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这一理论的运用对英诗汉译及批评研究等问题有极强的解释力,而此方面的研究文章尚不多见。

本文以英国著名诗人马修· 阿诺德的名诗《多佛海滩》为例,通过分析辜正坤教授的汉译,对其韵脚、诗体的选用和诗形、诗味、诗魂等被前景化特质的再现进行探讨,旨在为英诗汉译理论和批评研究提供启迪。

二、原诗前景化特质的再现诗人从英吉利海峡遥望法兰西灯火明灭,英伦峭壁森森,月洗平沙,潮卷砾石,更有怒掷高滩之海浪。

两节诗写景动人,映衬诗人满腹悲愁,意境悲壮。

译者极力琢磨,充分兼顾中国读者的接受心理和阅读情趣,良苦用心足见一斑。

【精品】格律诗专题讲座

【精品】格律诗专题讲座

格律诗解写作与欣赏格律诗解写作与欣赏一、诗的本质一)本质与定义描述活着的心情,不计较音乐的描述。

1、心灵诉说与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文学体裁。

就其本质,与散文、记叙文、现代诗歌等一样,但有其独特性,所以存在下来。

好比超短裙和牛仔裤,表现的都是思想中、生活中那修长的大腿,直白与含蓄的区别,但是它有其独特性,不同的心境、思想状况有其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就是体裁。

如零下10度你穿超短裙在大街上走动,你就用错了体裁,别人也无法能真实地得出你的想法,最后一个结论,神经有点问题,不正常的也就不是诗了。

2、不计较音乐是专指这种体裁的侧重,可以忽略掉或者不依附音乐来渲染和表达,下面会对比地讲到。

二)格律诗的定义和认同1、定义:时代上指广泛兴盛于隋末—唐代的地位很高的正规文学体裁;本质是具有格律特征的诗体,而不是在格律束缚下的文体,格,规矩、框架,律,约束、规律,这里指字的声律以及文体格式,可以认为文律,而不指音律。

2、插说律的基本范畴1)律的广义内容:自上古五帝时期,直臣分执衡、权、矩、绳、法而共营天下,规律由此而专攻,天下大和。

仓撷造字、黄帝制琴而调音,至乐府囊之,科举盈之,于今索骥,乃律之由来。

万物运动有规律,侧重于文字表达方面的称为“文律”,着重于声乐表达方面的称为“音律”,文由字而成声,二者可相互补充,但侧重点不同,内容也不同。

2)声律:字的发声与规律,每个字都有它的声,声下未必有字,如:PIA。

可见文字有限,意境无穷,字是声与物体的结合品,当文字没出现之前交流和表达就是声,说CHIFAN(吃饭)你就动筷子张嘴,当文字出现之后,对着吃饭的口型和形态先会意地造这个“吃”,我们可以去查甲骨文字典,说NIU(牛),看着牛的形状造出了牛,茶杯掉地上发出PIA的声音,没造成功,今天我们就用接近的PA(啪)来代替它。

声音在文字之前已经分了,我想就是四声,或许还多一点,文字出现在书面上的时候,由于文字的表达功能限制,如阅读理解等,逐渐归类,各种方式的运用形成具有各自特征的声音规范模式,赋肯定是四声的,较早的古体诗歌也一样,到了格律诗,由于规矩的出现而产生了简单的划分归类。

文体学视角下的格律诗翻译

文体学视角下的格律诗翻译

文体学视角下的格律诗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从文体学的视角分析原文和译文在音律、词汇、意境等方面的文体特征,以期揭示在翻译中有效再现和再创造格律诗的文体特征之有效路径,为格律诗的翻译和研究提供启迪。

标签:翻译格律诗文体特征一、引言“文学文体学”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学学派,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文体学理论常用于小说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少见。

本文以杜甫的《春夜喜雨》和许渊冲的英译为例,从“音、形、义”三个层面探讨文体特征在翻译中的再现和再创造,以揭示文体学对格律诗翻译的指导作用,为格律诗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原文的文体风格Leech(1969)曾指出:“如果要对每一实例进行透彻的、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须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

”《春夜喜雨》属借物抒情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广为流传,用以歌颂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之人。

该诗是杜甫定居成都时,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所作。

彼时,作者常于田间亲自耕作,对大自然充满深厚的感情:感叹其孕育万物的力量,更钦佩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日,下起春雨,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春夜喜雨》。

全诗如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该诗属五言律诗,诗中四行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五言律诗格律严谨,颔联和颈联须是对偶句。

“随风潜入夜”对应“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对应“江船火独明”。

此外,每联的结尾字(即二、四、六、八行的末字)须押韵。

该诗各联的结尾字分别是“生”“声”“明”“城”,押“eng”韵。

五言律诗的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中或句尾,而非句首。

如“好雨知时节”的节奏形式为“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单音步在句中。

律诗借助“平仄”表达声律上的抑扬顿挫。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汉语格律诗英译中形式的趋同_以_春望_三个译解读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汉语格律诗英译中形式的趋同_以_春望_三个译解读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汉语格律诗英译中形式的趋同*———以《春望》三个译本为例段奡卉(洛阳理工学院,洛阳471023)提要: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一个阐释源语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

而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一方的意图被另一方识别。

然而,谈到格律诗翻译,则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不可译性”,其表现形式———韵式、平仄、对仗格律在译语中如何体现,成了所有译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春望》的英语译文为例,针对格律诗的表现形式,通过比较译文来分析格律诗形式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同时借用关联翻译理论说明格律诗的形式并非不可译。

译作只要达到对原作信度和效度的趋同,翻译就算成功。

关键词:格律诗;英译;形式;趋同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1)03-0121-4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Poetic Forms in English Translationin View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A Case Study of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Tang Poetry Spring ViewDuan Ao-hui(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China )According to Relevance Theory ,translation is an act of ostensive-inferential interpretation of source text ,is a kind of verbal communication.Translational success is relative to the degree of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relevant factors.But ,mentions of Chinese metrical verse ,the untranslatability is without any doubt an unavoidable Issue.Som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Tang poetry “Spring View ”are cited in the paper ,which is for a discussion of the intractability in translating classical Chinese metrical verse into English.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metrical verses ,the paper lays stress on the importance of poetic forms in English Translation.Within the framework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at if the translation is convergent to the original text.Key words :metrical verse ;English translation ;poetic forms ;convergence 中国诗词中的韵式、平仄、对仗格律在译语中难以体现。

文体学视角观照下唐诗《长相思》的英译

文体学视角观照下唐诗《长相思》的英译
T eS u e is Ieet 『 yw e h o t r h I f c I o . hn l l r m Myt uh s e h sledes , o gt1 t t e nls y h l rc 1 l
Fo I eo r f{ uzo . l Iot l f r o I ahu w h dey t G
T eh si Wu lo i O O . h i I w fnS ̄ W H n b I M n ns 】r n rw, yl g g I o adg oi gw o
My e l rths ln l s , f l e e l d sl c w e y e
和赵彦春 两位教授 对唐诗 《 长相思》 的英译文 。对唐诗 中被前景化特质 的保 留与 再现进行进 一步反 思,以 期抛砖 引玉,为唐诗 的翻译和研 究提供启迪 。 [ 关键 词] 唐诗 ;《 长相 思》;翻译 ;文体 学 [ 中图分类号 ]H 1. [ 35 9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 编号 ]10 ~30 (0 1 0 0 9 0 0 8 8 4 2 1 )2— 0 7— 6
S u l t yh sa d 】o e e ot s I im ubn l m s om , h l n u c t
Mygi n slgo n o , r  ̄ g I rwa dg w e r
G o l nl o e ak l oeeo . rw 1 t m sbc I ykfUw ic u my
第 1 9卷
第 2期
厦 门理 工 学 院 学报
J u n lo a n Un v ri fT c n lg o r a fXime i e s y o e h oo y t
Vo . 9 No 2 11 .

从功能文体学解读诗歌

从功能文体学解读诗歌

二、从功能文体学解读诗歌实例 根据系统功能理论,语言运用的过程和文体选择的过程是
同一过程。所有的语言选择都是有意义的,所有的语言选择都 是文体特征。对文体特征的选择是受语言运用环境制约的,在 情景语境的促动下,诗人从整个语言系统中选择适合于语境的 语言,从而形成成了适合语境的语篇文体。 弗罗斯特是美国跨越现代,当代两个时期的伟大诗人,他 的诗作多取材于农村生活,以新英格兰地区为背景,长于抒情 和叙事,风格质朴无华,淡而有味,曾经四次获得美国普利策 优秀诗歌奖。以广为后人传诵的《未选择之路》为例,本文尝 试运用功能文体学进行分析。 1.语境 语言总是在语境中运用,并在语境中起一定作用。语境可 以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指整个语言系统的社会 环境。《未选择之路》作于1 91 5年,是弗洛斯特创作生涯成熟
万方数据
职业技能
CAREER HORIZON
借助“微格教学’’手段 进行声乐教学中中声区训练的方法
张 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掌握 科学的歌唱方法和各种技巧,正确的方法和高难度技巧的获得, 又必须从中声区的训练着手。中声区是歌唱者嗓音发展的基础, 必须切实训练好。 “微格教学”是借助现代视听工具,以极少数学生为对象, 培养某种教学技能的方法。笔者结合声乐集体课的特点,在声 乐教学中运用“微格”技术进行了声乐技巧的训练。 “教学示范”是微格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在示范过程 中要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讲述教学基本问题和教学内 容;课堂上的训练要求是,中声区要做到吸气深,呼吸力求自 然,有弹性,积极向上,有支持点,喉头稳定松驰,不论唱高、 低不同的音,喉头的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声音要往外送,但 又要使声音从头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在这里提到喉 头稳定,选择u母音进行练习。用u母音作为稳定喉头的的发声 练习,是因为发u母音时,喉头处于歌唱发声时的最佳状态,喉 咙能够充分地打开,喉部肌肉自然放松。二要使自己的教学行 为对学生起到教学示范表演的作用。开始练习中声区时,笔者 选择u母音进行练习,从中央c起音,半音上行移调唱到有点 困难的音为止,再半音下行移调自然而放松的唱到能达到的最 低音。发声时以打哈欠的状态和微笑的歌唱状态一直保持在整 个练习中。三要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技能和歌唱技巧的训练。 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而是要自然自如,要求音色优美 和声音的灵活性。就是说声音要连贯、统一、圆润。练习时,笔 者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练习开始,进行u母音练习时,同 无声呼吸练习结合起来,要求用气息支持发声,发声时同打开 喉咙就是打哈欠的状态的练习结合,练习时要求喉头稳定、喉 部肌肉放松。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惯。经过一段时间 的u母音练习,再换到0母音进行练习,由u母音过渡到0母音 练习时,喉、咽腔打开的状态不变,只是嘴由小园形张开得稍 出现了表示人际意义的“词汇情态”词语,如“fajr”,“grassy” “same”暗示作出选择的艰难。主人公置身于一幅色彩斑斓的山 色风景画中,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使读者领略到对未选之路 的好奇以及~丝懊悔,余味无穷。 4.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特征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研究主位结构的意义主要在于了解和掌 握有关中心内容的信息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主位是话语的出 发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述位是说话者对这个出发点所作 的陈述。在语篇生成的过程中小句的主位结构体现着文章的谋 篇意义,反映着诗的主题特征。当一个句子独立存在时,它的 主位和述位是确定的。在一个语篇中,句子和句子的主位述位 之间存在着照应、衔接和过渡等多种关系,这些复杂的主位关 系就是“主位推进”。语言学家们通过认真研究,从大量的语言 材料中总结出主位变化的三种最基本的主位推进模式,即:同 一主位推进模式;线性主位推进模式和派生主位推进模式。该 诗的主位推进模式多种模式的综合。诗文以路开首,然后我面 对两条路,第~条蜿蜒消失在林中深处,第二条芳草如茵,我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作者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选择了第二条人迹稀少的路,从此人生天壤之别。给读者留有 无限的想象空间,或许第一条路有着别样风景。诗人以行人在 林中行走的普通话题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可能会有多 种选择,而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之一,错过则无法回头,借以告 诫读者选择时慎重。该诗韵律和谐,I良琅上口,耐人寻味。 功能文体学构成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拓展了文学 批评理论建构及发展的视角和思路,为诗歌分析提供客观的分 析标准,有效地使读者对诗歌的主观理解建立在客观的标准之 上。功能文体学的语言分析过程并非脱离语篇阐释的纯语言学 分析过程,分析与阐述互相交织。文体特征的错综复杂性要求 我们多视角,多方式分析文学作品。运用功能文体学分析诗歌, 使人们对诗篇内容、风格的把握和理解更加丰富、全面。诗歌 永远没有唯一的解读,因为诗歌本身就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意义 潜势。功能文体学的理论运用于文体分析时仍需要不断的深入 探讨,不断完善。 枯 大一些。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中、小音量练习巩固以后,再慢 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 而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 得正确的高音,反而会毁坏声带。 微格教学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在微格教学中“反馈评 价”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它包括:重放录像(音),自我评价, 相互讨论,老师总结。在反馈评价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要客观 地分析问题之所在,并找出问题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同 时老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和模拟教学中的成绩和特点,要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先进的声 乐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玲听学生唱出的每一个音。唱 不对的就及时纠正,再放录像【音),让学生听听自己所唱不 对和对的声音,有了对和不对的比较,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 的声音概念。在发声练习和唱歌中要求起音要十分柔和,既 不滞重也不能漂浮;接下去的音要保持起音同样的力度面不 能使劲,唱下行式的练习时最后一音千万不能降低部位,而 必须保持在起音相同的部位上,这不仅对调整呼吸使气息的 输送均匀以及稳定喉头位置起着决定作用,而且是下步转换 声区的必要准备。 声乐属于表演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学科, 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不断反复出现 的现象和不断调整巩固的过程。任何技能的掌握,都要经过不 断反复不断巩固的过程,美妙的歌声,不仅来自准确的声音概 念,还要通过持久的练习。要养成良好的歌唱运动习惯和思维 习惯,巩固声音概念。要想获得一个连贯、统一、圆润的中声 区,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得以掌握和巩固。源自■曩万方数据q

用现代汉语解析格律诗的语法关系

用现代汉语解析格律诗的语法关系

用现代汉语解析格律诗的语法关系郭颖诗词的格律是诗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因此,当我们研究古人的诗词的时候,就要同时了解一下诗词的格律。

而古代诗人在格律诗中语言的运用,其实和今天的现代汉语大同小异。

比如古时的静字、动字就是我们今天的名词、动词,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

如此,笔者试图运用现代汉语的一些知识来解析格律诗与其之间的语法关系。

一字,这里指的是在格律诗中出现的炼字。

诗词史上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诗人因为一字、一句、或一诗而得名。

可见一字、一句、一诗若炼得精、用得巧,会引发全篇生辉,千古传诵。

古人写诗,极其讲究炼字。

炼字的初级层次是简练,更高的层次是精警。

万不可轻视一二字的锤炼。

一句诗、甚或一首诗的成败高下往往取决于关键的一二字。

创作本来就是艰苦的劳动,古人有句曰“吟成一个字,拈断几茎须”。

为了诗中一字,在忘我的苦思中,竟然会拈断自己几根胡须。

这里既有诗词创作的艰苦,又有喜得佳句后的愉悦。

所谓“苦吟僧入定,得句将成功”正是。

诗词中出现的炼字,动词、副词和形容词常常是至关重要的。

一、名词炼字:表示人或者事物名称的单音词。

一般在诗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鉴别的方法是在名词之前加动词“有”字,解释合乎逻辑的就是名词。

例: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玉楼春·乙卯吴兴寒食》在此联中的“影”字是名词,亦为炼字。

在“影”字前面加动词“有”字为“有影”并念得通,说明此字为名词炼字。

看得出作者所致力的是对这一字描写的精工上。

其“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千秋影”(《青门引》),“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历来被词话家所欣赏,认为“含蓄、韵味”,时称“张三影”。

二、动词炼字: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或变化的单音词。

一般在诗句当中充当谓语,鉴别的方法是在动词前面加副词“不”字,解释合乎逻辑的就是动词。

例: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杜甫《送蔡都卫》在此联中的“过”字是动词,亦为炼字。

唐诗英译的文体学分析

唐诗英译的文体学分析

摘要:现代文体学作为连接语言学与文学的一门学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发展了很多的分支学科,如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认知文体学,语用文体学等。

文体学是运用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文学为特色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文体学的视角对唐诗英译的音韵及格律进行分析,以对拓展唐诗英译的新视角。

关键词:唐诗英译;文体学;分析唐诗,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学体裁的代表之一,诗有定行,行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韵,结构严谨,涵义深刻,最为简洁也最为凝练,也最能体现汉语语义衔接和连贯的特征。

唐诗题材广泛.意境开阔.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主要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乐府等。

绝句每首固定四句,可对仗亦可不对仗,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律诗每首固定八句,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而且对每句的字数、平仄、对仗、韵脚都有严格的规定,结构严谨,可谓是诗有定行,行有定字,字有定韵。

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涵无穷意象。

唐诗的音美、形雅、意浓。

因此。

翻译唐诗就要从意、形、音(韵)、对仗等几方面统筹兼顾,不能得“意”而忘“形”,也不能得“形”而负“义”(意)。

在翻译实践中要把唐诗从汉语译成英语,除了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忠实于原诗的思想本质和完整意象;还要借鉴原诗的字法、句法、风格,保持原作的“定行、定字、定韵”等语言风格特点,保留其音韵及神韵。

一、《登鹳雀楼》英译的文体学分析唐诗的“三美合一”对翻译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个严肃的译者,在译诗时应在“达意”的基础上再现原诗的美感。

这样,译文读者读译诗时才会获得和原诗大致相同的感受和反应。

《登鹳雀楼》是一首绝句,其平仄交错,对仗工整,声音铿锵.诗尽而意犹存。

这首诗为仄起式,前两句每两字为一个节奏单位。

第一句是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平平,平平后面跟着一个仄,首句不入韵。

第二句和第四句用平声韵脚.这是五言绝句常见的形式。

第二句是平起句。

平平跟仄仄,仄仄后面又是平,可谓错落有致。

后两句可按“二分法”分为“二三式”:前两字为一个节奏单位,后三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同时也是一个语法单位和语义单位,由此可见,诗的节奏和语法结构及语义单位是和谐统一的:节奏产生了音乐美,同时也要为语法结构服务,为语义的传达服务。

创作格律诗词之浅见

创作格律诗词之浅见

创作格律诗词之浅见樊旭东一、狭义上的格律诗词个人认为只有三种文体,即绝、律、词。

再宽泛一点可以包括曲。

因为他们有音、韵、意、气、律之共同特点。

二、音,即四声(平上去入,平声分为阴阳两部分)。

最基本的要求是完成格律诗后自已大声读出来,是否顺畅,如不顺畅,出现拗口、气顿、音结、舌僵等现象,一定是文字声音出了问题。

专业理论很深奥复杂,这是前人对汉字发音的总结归纳分类并根据人文发展不断调整形成的一整套音韵理论,包括音乐理论。

创作者须了解,不必深究。

针对五言须了解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及其反对批评者们的论述。

特别是上去入三声在狭义苛严的格律创作中要求很高,有些地方应细究深悟。

这一点我常常把握不好。

三、韵,格律诗必须押韵。

目前成为共识的是绝律依平水韵,词依词林正韵,曲从中原音韵。

当代出台了通韵、新韵等(统称新韵),并在不断地探索完善中。

格律诗不应该排斥新韵。

从事格律诗写作的应该知道在汉语言体系中各韵体系之优劣。

比如平水韵之“该死的十三元韵”是为什么?比如宋词多从广韵,而《词林正韵》是清人总结的。

应了解《中原音韵》根据人文历史变化对韵字作出的调整之好处,尤其是入声字分派到平上去入四部中对现代汉语发音的影响,特别是初学时经常在这些字的使用上出律,我亦常犯这些错误。

了解拼音化对汉语音韵的影响有利于新韵的创作。

应了解现在的新韵在格律创作中有哪些弊端(网上有许多评论性文章可以学习)。

全面地了解,至少大致了解各音韵体系的优劣,创作中才能主动避开其弊端,诗词便优美许多。

这方面我更是十分浅薄的。

四、意,即诗词的中心思想。

平俗浅薄涩晦凑乱虚逆(即喷青、逆潮流、反动思想等统称为逆)等等当为格律诗词之忌。

也包括有诗家认为不能用诗词去侮辱漫骂个人。

这是体现格律水平高低之关键,甚至要求辞不害意,便是这个原因。

个人认为,五绝的创作最能体现格律水平的高低。

五、气,即诗词之感情。

应浑然一体,或一气呵成,或抑扬顿挫有致等等。

大致分为:豪放、婉约等。

汉语格律诗的英译方法

汉语格律诗的英译方法

汉语格律诗的英译方法作者:赵萍霞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34期摘要:本文首先对汉语格律诗进行了界定,然后简要介绍汉语格律诗英译历史,界定“方法”一词;之后介绍了汉语格律诗英译的四种方法,分别是以韵体翻译的格律派、以自由诗体翻译的散体派、根据原诗内容进行创造性改写的创译派和散文诗译法。

关键词:汉语格律诗英译格律派散体派1.引言1.1汉语格律诗的界定本文拟谈汉语格律诗的英译,那么什么是“汉语格律诗”呢?根据王永义编著的《格律诗写作技巧》,格律诗又称近体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

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

格律诗分绝句、律诗、排律三种。

绝句为四行体,律诗为八行体,排律为十行以上的长篇体。

格律诗的成熟期在唐朝。

下文中所叙述汉语格律诗的翻译方法大致为唐诗的翻译方法,所举的例子多为唐诗中的绝句与律诗。

1.2唐诗英译历史关于唐诗英译的历史,马祖毅先生在他的《汉籍外译史》中有详细的论述。

在这本书中,他分别谈到了英国、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几个国家翻译介绍唐诗的情况。

其中英国、美国这两大英语国家的情况介绍得尤为详细,在此笔者不再赘述。

1.3“方法”(method)一词的界定关于“翻译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和分类。

除了经常提到的“直译”和“意译”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分类法。

例如,德莱顿(John Dryden)在他的Preface to Ovid’s Epistles中提到了著名的翻译三分法,即逐字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

他认为逐字译和拟作这两个极端都应避免,正确的方法是介于两者之间,即意译。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他的《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提到了八种翻译方法,即词对词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改写(adapt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free translation)、忠实性翻译(faithful translation)、地道的翻译(idiomatic translation)、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文学翻译之诗歌翻译

文学翻译之诗歌翻译

(2)三行体(tercet)
A. Tennyson: The Eagle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the lonely lands, Ring’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Is hung with bloom along the bough, a
And stands about the woodland ride b
Wearing white for Eastertide
b
Now of my threescore years and ten, c
Twenty will not come again,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丁尼生:《雄鹰》 他用弯曲的利爪抓住危岩, 靠近太阳的地方一片寂静, 他傲立着,与苍茫的世界齐鸣。 波涛汹涌的大海在他足下蠕动, 他从悬崖峭壁上举目巡风, 然后犹如一道闪电向下俯冲。 ——陈才宇译
1. 押韵 2. 节奏
(一)押韵
汉语中的绝句诗的押韵是在每一首诗的第一、 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 韵脚;但第一句的末一字可以用邻韵,也可 以不押韵。而第二、第四两句末一字,要同 属一个韵并且同是平声的字做韵脚。说绝句 第一句可不用韵也只是就五言绝句而言;但 七言绝句的第一句以用韵的为多,因为用了 韵可以增加美感。此外,一首诗用于韵脚的 字不能重复。下面分别以第一句不用韵和第 一句押韵的五言绝句为例,并各配以一种英 译。

论中国古典格律诗英译之非

论中国古典格律诗英译之非

论中国古典格律诗英译之非作者:余再山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4期收稿日期:20131216作者简介:余再山(1967-),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摘要:中国古典格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让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艺术爱好者感受其艺术价值,既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需要。

但由于中国古典格律诗的特殊性,将其以跨语系翻译的方式进行传播得不偿失:不仅有背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更与原作大异其趣,其结果就是翻译的格律诗不是格律诗。

对于不能英译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古典格律诗,我们大可不必为了所谓“推广”而损害其自身的艺术价值,要领略其艺术魅力的方法只有一个:学习汉语。

关键词:中国古诗;格律诗;英译中图分类号:I207.21;H059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4.035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7卷第4期余再山:论中国古典格律诗英译之非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其中的古典格律诗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

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中国的古典格律诗也通过翻译的方式被介绍到其他国家,其中尤以英译为甚。

这本来是一个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和方式,但由于中国古典格律诗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将中国古典格律诗以跨语系翻译的方式进行传播会得不偿失。

当年茅盾先生曾将经典唐诗的俄译本请苏联诗人欣赏,然而得到的总体评价是欣赏不出李白的诗有多少诗意。

与此相类似,当有人把《唐诗三百首》的英译本寄给美国学者后,反馈来的信息是:就英译文而言,这些诗可为二流诗歌。

这说明以跨语系翻译(本文以英译为例)的方式介绍中国古典格律诗并非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文体学视域下诗歌译本的对比与赏析

文体学视域下诗歌译本的对比与赏析

文体学视域下诗歌译本的对比与赏析作者:谢碧原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2期[摘要]《Spring and All》是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早期创作的同名诗集里的第一首诗。

此诗充满了强烈的本土特色,真实地展现了乡野早春的本来面目,完美地体现了威廉斯独特的个人风格。

本文尝试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以该诗的三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分别就语音层、词汇层、前景化方面对它们进行了浅要赏析,旨在把文体学引入诗歌的翻译中,以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从而使译者能更好地把握原诗的文体及美学价值。

[关键词]文体学诗歌翻译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Spring and All[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21-02谢碧原(1991-),女,四川宜宾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2013级在读硕士生。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是美国20世纪诗坛的一朵奇葩,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威廉斯创作的特点是坚持使用口语,用简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用松散的短句,反对复杂沉重过于致密的内部结构和晦涩的象征体系。

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粗糙、丑恶、平凡的事物均可入诗。

他还强调美国本土风格,用普通美国人的语言,写美国题材,建立有美国本土特色的诗歌。

他说:“我相信一切艺术都从当地产生,而且必须如此,因为这样我们的感官才能找到素材。

”《Spring and All》便是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了威廉斯诗学观念的自由诗。

该诗描写早春景象,但诗人笔下的春天却茫然、倦怠,大地一片荒凉、杂乱,给人以萧条无生气之感,丝毫不同于传统诗文里柔美、明媚的春天的样子。

然而这样的春天依然孕育着生机与希望,虽仍残留着冬天的痕迹,但这正是乡野早春的本来面目。

诗歌用词考究,修辞变幻莫测,其文体风格是表达主题意义和表现美学价值的重要途径。

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鉴赏《宿建德江》及其译文的文体特征

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鉴赏《宿建德江》及其译文的文体特征

【摘 要】本文将运用功能文体学的理论框架,对《宿建德江》及其许译版文进行功能文体的分析,重点对主位结 构、经验功能和人际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原文和译文的比较,旨在揭示古诗词翻译中的关键所在,通过比较汉语古诗词英译后在功能文体意义上的得失。

【关键词】功能文体学 翻译连贯 《宿建德江》◎ 邬华(女) 黄路(男)(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江西 南昌 330027)一、引言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文体,给人以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义美[1]。

诗人在写一首诗时,充分利用优美精练的语言,使读者能从语言的各个层面感受到它的语言之美。

传统上,语音和格律是研究诗歌的着眼点,辅以作者介绍和诗的背景,分析诗的布局、行数、比喻的用法、句式、标点等去探讨诗的文体特征。

[2]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探论原诗及英译版本的文体特点。

二、功能文体学与诗歌翻译功能文体学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文体学分支。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早在1965年就得到应用,Catford [3]就试图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思想为基础建立一个翻译研究模式。

近几年,很多翻译研究借鉴了系统功能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如Bell [4]、Baker [5]、Hatim [6]等。

而应用功能语言学进行诗歌及诗歌翻译分析在国外(如Hasan [7]、卫真道[8]、Butt [9])和国内(如黄国文[10][11])都有很成功的典型。

功能语言学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建立了把语言当作社会过程的理论,同时还试图发展一种分析方法,使分析者有可能对语言模式进行详细、系统的描写,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为文体学提供了分析资源,同时也提高了文体分析的可操作度。

[12]文体学从某个角度看意味着选择[13],这与系统功能语言学 “选择就是意义”的原则不谋而合。

早在20世纪60年代,Halliday 等学者就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文体与翻译理论的关系。

格律诗名词解释

格律诗名词解释

格律诗名词解释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

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

格律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

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

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它的句数是一定的。

如,律诗一般讲究平仄和押韵、押韵和对仗。

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格律诗。

如中国的近体诗(绝句、律诗)、西方的十四行诗、五行打油诗、四行诗、西班牙的八行诗、意大利的三行诗以及日本俳句等。

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各句字数相等。

(五言或七言)
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

(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

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

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
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
联必须对仗。

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当然古代诗人也存在颈联宽对的情况,如:杜甫《登楼》、李商隐《二月二日》、苏轼《寿星院寒碧轩》、黄庭坚《题星落寺》、杜牧《闰州二首》之一等作品。

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

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诗词格律英译研究

诗词格律英译研究

诗词格律英译研究深谙中国古典文化的人都知道,古代的文学诗词具有鲜明的学术特征,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明晰的格律形式结构使之风韵悠远、声音悦耳,其结构不仅是由句子、段落构成的,还受语言、音素、格律的制约。

由于古诗词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翻译者要综合考虑文学性与翻译性,特别是要注重格律的翻译,将古人写出来的顺口曲调目录移植到外文之中,才能达到文字的艺术效果。

近代来,诗词的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的重要内容,它大大丰富了英语技术学习者对诗词文本的理解。

但传统的诗词翻译方法也受到很多限制,从而推动了诗词翻译新理论概念的出现,将诗词翻译由“神”翻译及“灵魂”翻译演变为“技术”翻译。

在当代,诗词格律英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既融合了传统文化,又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是研究古代中国诗词与西方英语之间有效桥梁的重要研究领域。

一般而言,诗词格律英译包括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是理解原文,第二步是把握诗词的格律,第三步是把格律体系转换为英语文章的形式。

在翻译过程中,把注意力放在语言、音韵和格律的重新组成上,使外译文本的英文表达与原文的语义框架有机的衔接起来。

其中,诗词格律体系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特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古人写出来的顺口曲调引入英语文章,使得原诗词的风韵延续到了外文之中,才能达到文字的艺术效果。

在诗词格律英译中,句子的字数、句中字的重音、句子间的音韵关系以及句子间的突出等都可以从形式上来继承古代诗词的风格,而把握翻译过程中的语法结构,可以使外译文本的英文表达与原文的语义框架有机的衔接起来。

研究者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原文,从中抽取出共性、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有效地将原文的艺术特色融入到外语文本中。

在实际诗词格律英译研究过程中,传统的诗词翻译技巧应和现代的翻译学理论结合起来使用,根据古代文学的特殊性,采取合理的、有艺术效果的方式,在保留原文的核心表达的同时,也尽量把古代诗词的文学魅力和语言魅力表达出来,完美地翻译出古典诗词的英文表达,以此来促进外语的理解与传播。

格律诗的定义

格律诗的定义

格律诗的定义1. 格律诗呀,就像是文字的音乐!你看像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韵律多美啊!它是有着严格格律要求的诗歌体裁,每一个字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呢。

2. 格律诗难道不是诗歌中的艺术瑰宝吗?就好比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单却韵味无穷。

它对平仄、对仗、押韵都有特定的规矩哦。

3. 哎呀,格律诗就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像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么有意境啊!它可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有好多讲究呢。

4. 格律诗不就是诗人情感的精致容器吗?比如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那里面蕴含着多少情感呀!它要求严格,但也正因如此才更独特。

5. 格律诗,那简直就是文学殿堂里的璀璨明珠!像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多好听啊!它是一种高度规范化的诗歌形式呢。

6. 格律诗难道不是特别神奇的存在吗?比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多有味道!它对字句的雕琢细致入微呀。

7. 格律诗可不就是诗人手中的魔法棒嘛!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太美妙了!它有着独特的规则和魅力呢。

8. 格律诗啊,不就像一个严谨又迷人的世界!比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多有意蕴!它的格律是为了让诗歌更具魅力呀。

9. 格律诗,那真的是诗歌里的宝藏呢!像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太绝了!它对格式的要求可是很高的哟。

10. 格律诗就是诗歌王国里的皇冠呀!瞧瞧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多有气势!它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诗歌体裁呢。

我的观点结论:格律诗是非常独特且有魅力的诗歌体裁,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却能创造出无数美妙绝伦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体学视角下的格律诗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从文体学的视角分析原文和译文在音律、词汇、意境等方面的文体特征,以期揭示在翻译中有效再现和再创造格律诗的文体特征之有效路径,为格律诗的翻译和研究提供启迪。

标签:翻译格律诗文体特征一、引言“文学文体学”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学学派,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文体学理论常用于小说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少见。

本文以杜甫的《春夜喜雨》和许渊冲的英译为例,从“音、形、义”三个层面探讨文体特征在翻译中的再现和再创造,以揭示文体学对格律诗翻译的指导作用,为格律诗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原文的文体风格Leech(1969)曾指出:“如果要对每一实例进行透彻的、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须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

”《春夜喜雨》属借物抒情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广为流传,用以歌颂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之人。

该诗是杜甫定居成都时,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所作。

彼时,作者常于田间亲自耕作,对大自然充满深厚的感情:感叹其孕育万物的力量,更钦佩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日,下起春雨,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春夜喜雨》。

全诗如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该诗属五言律诗,诗中四行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五言律诗格律严谨,颔联和颈联须是对偶句。

“随风潜入夜”对应“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对应“江船火独明”。

此外,每联的结尾字(即二、四、六、八行的末字)须押韵。

该诗各联的结尾字分别是“生”“声”“明”“城”,押“eng”韵。

五言律诗的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中或句尾,而非句首。

如“好雨知时节”的节奏形式为“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单音步在句中。

律诗借助“平仄”表达声律上的抑扬顿挫。

该诗用韵形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选词上看,诗文通过一系列形容词和动词来展现夜的寂静,凸显春雨之柔情。

如“好”表达春雨的及时,“细”形容春雨的温柔细腻。

动词“知”“潜”“润”赋予春雨生命和情感,形容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

颈联中的“黑”和“明”形成强烈对比,一明一暗,表达夜的黑,烘托春雨的稠密。

该诗选用的名词多为具体名词,如“雨”“风”“径”“船”等。

具体名词再现事物的能力极强,是图景的构成元素。

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等元素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将春雨中的事物真实地展现给读者。

此外,律诗讲究句式工整、用词简洁。

该诗用词简洁,给人清爽之感,如同亲身经历了春雨的洗礼一般。

从意境上看,全诗突出一个“喜”字,契合诗题。

诗文虽未出现一个“喜”字,却将“喜”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语是诗意的载体,恰当的选词有利于渲染诗歌的意境。

“雨”“风”“径”“船”等事物的组合,勾勒出一幅具有意境的画面。

一“明”一“黑”的照应,如同将舞台灯光效果转移到了画面上。

“知”“潜”“润”为画面注入生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这寂静之夜,春雨悄然而至,滋润了万物。

天亮时悄然离开,只留下一片花团锦簇的清新场面,人们见了自会喜笑颜开。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人们也期待、喜爱这样的“好雨”。

题中的“喜”字虽然未在诗里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

三、文体特征在译文中的再现和再创造文体学是检验翻译的试金石。

在诗歌翻译中,能否处理好文本的文体问题至关重要。

《春夜喜雨》属五言律诗,文体特征较之英诗出入很大。

音律、选词及意境是诗歌的血肉,在格律诗的翻译中,保留诗歌的血肉是一大挑战,实现对等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译者须谨慎处理。

笔者认为,汉语格律诗与英诗在音律、修辞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译者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格律诗和英诗间的互译。

本文以许渊冲英译《春夜喜雨》为例,探讨文体学视角下格律诗的翻译。

许之译文兼顾了诗歌的音律、选词和意境,再现了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属质量上乘之作。

译文再现了原文的文体风格,紧贴英诗的语言特色,易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以下是许之译文:Happy Rain on a Spring NightGood Rain knows its time night;It will fall when comes spring.With wind it steals in night;Mute,it moistens each thing.O’er wild lanes dark cloud spreads;In boat a lantern looms.Dawn sees saturated reds;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一)音律再现音美韵步是由一个或两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非重读音节的排列组合。

三韵步行是由三个韵步构成的诗行。

许之译文多属三韵步行。

如:/ - / - / -Good Rain // knows its // time night;①- / - / - /It will // fall when // comes spring.- / - / - /With wind // it steals // in night,/ - / - / -Mute,it // moistens // each thing.在这两行诗中,每行都由三个音步(即韵步)组成,每个音步都包含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非重读音节。

三音步行巧妙再现了原文“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的节奏及音美效果。

格律诗凭借“平仄”标注诗中抑扬顿挫的节奏,英诗则通过非重读音节和重读音节的交替使用传达节奏。

译文第一行采用扬抑格,第二行采用抑扬格,既保留了原文平仄的节奏,又符合英诗的行文特点。

译文多采用三步抑扬格或三步扬抑格,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原文“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的节奏殊途同归。

五言律诗的押韵方式是在第二、四、六、八行压尾韵。

而英诗的押韵方式多样化,最基本的有双行押韵(aabbccdd)、隔行押韵(ababcdcd)、吻韵(abba cddc)和链韵(aba bcb cdc ded)。

该译文的押韵方式为“ababcdcd”,属隔行押韵。

译文的押韵方式虽与原文不同,但符合英诗的压韵规则,便于拉近译文与目标读者间的距离。

正如万兵(2010)所说:“一种语言的诗要用另一种语言中性质最接近的韵律来传达,而不能照搬原诗。

”许之译文成功地做到了此点。

由此可见,汉诗和英诗之间是可译的。

就音律的翻译而言,可将汉诗的“言”和英诗的“音节”对应,将汉诗的“顿”和英诗的“音步”对应。

以重读响音来译平声字,以非重读音来对译仄声字,实现押韵方式的对应。

(二)选词再现形美许之译文在选词上保留了原文的文体风格。

原文所用词语大都浅显易懂,符合写景抒情诗的特点。

译文也选用通俗易解的词汇来传达原文的意义,清新、愉悦的格调与原文相吻合,读者阅读译文时,可轻松畅游于文字之间。

译文中的名词多为具体名词,与原文的具体名词对应,如“rain”“night”“spring”“wind”“lanes”“boat”“lantern”等,一一再现了原文中的具体事物。

一方面,这些具体名词将真实事物填充进诗歌的框架,丰富诗歌的内容;另一方面,具体名词能激活读者脑海里的信息,构建出一幅应景的画面。

此外,具体名词营造的艺术意境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和阅读原文时近乎相同的审美感受。

作为写景抒情诗,原文多选用描述性形容词。

译文保留了此特点,选用对应的形容词描写夜深人静、春雨悄至、润物无声等场景。

如用“good”修饰“rain”,可谓匠心独运。

“good”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性好;用以修饰“rain”,则赞扬了春雨无私奉献的精神。

“Good Rain”之首字母大写,凸显了春雨夜间降临的神秘和润物无声的神圣。

“wild”和“dark”构成春雨悄至时的背景色彩,再现了春雨的稠密之景。

“saturated”从侧面体现了春雨带来的勃勃生机。

译文的动词具有拟人化色彩,保留了原文的修辞风格。

如“knows”体现春雨的善解人意:它在人们需要时降临,滋润万物,为世界增色添彩,后又悄悄离去。

“steals”体现了春雨的俏皮:它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在寂静之夜为人们送来惊喜。

概而言之,译文在选词方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突出了原文的风格,流畅地再现了原文的形美。

(三)意境再现意美诗之可译有个必要条件,即两种语言的总体美学功能须一致。

所谓一致,指意义和美学上的等值。

而美学功能主要指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的灵魂与魅力所在。

词语的选择影响着诗歌意境的营造。

译文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契合原文的意境。

“rain”“wind”“lanes”“boat”等意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雨中夜景图:夜深人静,春雨随风而来,润物无声,悄然而去。

从“lanes”到“cloud”,再到“boat”的空间转移使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再转移到江上。

空间上的转换拉长了画面,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译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雨俏皮可爱、无私奉献的品性生动地表现出来。

可见,译者在翻译诗歌时,要在保留原文修辞风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运用目标语的语言特色再现原文的意境。

除修辞外,译文还采用凸显的手法渲染意境,如第四行中的“Mute”位于句首,强调了春雨脚步之轻盈,渲染了寂静的意境。

最后两行“Dawn sees saturated reds;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则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dawn”作主语,充分体现了春雨无私奉献的品质。

人们还在熟睡时,春雨已完成使命,悄然离去。

黎明时分,整个城区成了花的海洋。

人们醒来后,能不为这美景所震撼么?至此,诗歌中“happy”的意境便“迸透”了出来。

是春雨复苏了万物,愉悦了世人。

故而可以说,译文所绘的春雨降临之场景,与原文意境吻合。

译文(除标题外)未曾出现一个与“happy”(“喜”)有关的词语,却能使读者联想到人们看到春雨如期而至时的愉悦,生动地再现了原文“喜”的意境。

四、结语格律诗音律严密,选词严谨,意境表达含蓄。

文体特征上的差异是汉诗与英诗互译的障碍,但诗歌之共性又决定了诗歌的可译性。

在进行诗歌互译时,译者须善于挖掘汉诗和英诗的相似或相通之处,方能填补文体特征差异造成的沟壑。

汉诗和英诗的音律虽有不同,但不乏对应之处。

如在汉译英时,可用英诗的“音节”代替汉诗的“言”,用英诗的“音步”代替汉诗的“顿”,反之亦然。

除音律外,译者在选词上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特点,渲染的意境亦须契合原文的意境。

因而笔者认为,文体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之一在于,它可以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使译者注重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再现和再创造原文的文体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