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2016.10.19长征足迹:传奇的数据

合集下载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背景介绍: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34年至1935年间。

这次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红军长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数据收集:在研究红军长征时,我们可以收集各种相关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红军长征的时间、地点、路线等基本信息;2. 红军长征中的战斗、行军、休整等事件的具体情况;3. 红军长征中的人员编制、兵力变化等相关数据;4. 红军长征中的物资、粮食、药品等供给情况;5. 红军长征中的天气、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6. 红军长征中的政治、军事、经济等背景信息。

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重要结论和发现,例如:1. 红军长征中的战斗胜负情况,分析战斗胜利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2. 红军长征中的行军速度和距离,分析红军长征的行军策略和战术;3. 红军长征中的人员伤亡和损失情况,分析红军长征的牺牲和付出;4. 红军长征中的物资供给情况,分析红军长征的后勤保障能力;5. 红军长征中的天气和地形对行军的影响,分析红军长征的环境适应能力;6. 红军长征中的政治、军事、经济背景对战役的影响,分析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

数据展示:为了更好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数据展示,例如:1. 制作数据图表,用直观的方式展示红军长征的各项数据指标;2. 制作地图,标注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和重要地点;3. 制作时间轴,展示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4. 制作动态图像,模拟红军长征的行军和战斗过程;5. 制作报告和论文,详细叙述红军长征的数据分析结果和结论。

数据应用:红军长征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1. 军事研究:通过分析红军长征中的战略和战术,可以为现代军事战略制定提供借鉴;2. 历史研究:通过分析红军长征的历史数据,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的背景和意义;3. 教育教学:通过数据展示和分析,可以将红军长征的历史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4. 旅游开发: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和重要地点,可以开发相关的旅游线路和景点。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一、引言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壮丽史诗。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许多艰难险阻,但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红军长征的背景红军长征始于1934年,当时红军在江西苏区遭受了国民党军队的严重打击。

为了保护红军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目标是到达陕北,与其他革命力量会师,形成统一的抗日根据地。

三、红军长征的路线红军长征的路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江西苏区到贵州、贵州到云南、云南到西藏、西藏到陕北。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战略考量。

1. 江西苏区到贵州红军从江西苏区出发,经过湖南、广西,最终到达贵州。

这一阶段的路线相对较为平坦,但由于敌人的追击和封锁,红军需要采取多种策略进行躲避和抵抗。

2. 贵州到云南红军从贵州进入云南,这一段路线非常险峻,有许多高山和深谷。

红军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地形的复杂性和气候的恶劣条件。

在这一阶段,红军需要进行有效的物资储备和补给,以应对长时间的行军。

3. 云南到西藏红军从云南进入西藏,这是长征过程中最艰难的一段路线。

西藏地势高峻,气候寒冷,红军需要克服高原反应和恶劣的气候条件。

在这一阶段,红军需要与当地藏族人民建立联系,获取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4. 西藏到陕北红军从西藏进入陕北,这是长征的最后一段路线。

陕北地区地形复杂,红军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山地和河流的交错。

在这一阶段,红军需要与其他革命力量会师,形成统一的抗日根据地。

四、大数据在红军长征中的应用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大数据分析可以为红军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和战略指导。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 路线规划通过对地理数据和历史资料的分析,可以确定最佳的行军路线。

大数据分析可以考虑地形、气候、敌情等多个因素,为红军提供最合适的路线选择。

2. 物资储备和补给通过对资源分布和需求预测的分析,可以合理规划物资的储备和补给。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背景介绍: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逃避敌人追击而进行的战略转移行动。

这次长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红军长征,对于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对红军长征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细节、战略决策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红军长征大数据的应用。

1. 路线分析: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红军长征的路线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还原。

通过采集红军长征相关的历史文献、地理数据、人员记录等多种数据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绘制出红军长征的详细路线图,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展示。

这样的分析可以匡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和难点,以及红军如何在敌人的追击下成功完成长征。

2. 人员分析:红军长征涉及了大量的人员,包括军事指挥官、士兵、群众等。

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红军长征中的人员进行深入的分析。

通过采集红军长征相关的人员档案、个人回顾录、照片等多种数据源,结合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红军长征中的个人经历、心理状态等进行分析和挖掘。

这样的分析可以匡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红军长征中的个体经历和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影响。

3. 战略决策分析:红军长征是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涉及到大量的战略决策。

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红军长征中的战略决策进行深入的分析。

通过采集红军长征相关的军事文件、指挥记录、战斗报告等多种数据源,结合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对红军长征中的战略决策进行摹拟和评估。

这样的分析可以匡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红军长征中的战略思维和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决策对红军长征的影响。

4. 影响评估: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这种影响进行评估。

通过采集红军长征相关的历史文献、社会经济数据、政治变革记录等多种数据源,结合数据分析和统计建模技术,可以对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进行量化和分析。

中国共产党内部对长征的记录与宣传

中国共产党内部对长征的记录与宣传

中国共产党内部对长征的记录与宣传作者:黎余来源:《红岩春秋》2016年第10期长征途中,在随时承受战斗、疾病、饥饿、严寒等人类生存极限的同时,红军将士也主动记录自己亲历的这一伟大事件。

《红星》报对长征的原始反映《红星》报作为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长征途中的惟一报纸,从1934年10月20日至1935年8月,共出版长征专号28期,记载了许多关于长征的重大历史事实,是研究红军长征的重要史料。

首先,《红星》报较为完整地反映了红军长征决策的曲折过程。

长征之初,1934年10月20日,《红星》报在《突破敌人封锁线,争取反攻敌人的初步胜利》的社论中指出,“红军必须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去开辟新的苏区”,到达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会议,决定中央红军改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

遵义会议召开后,1935年1月15日,《红星》报在《用我们的铁拳消灭蒋介石主力争取反攻的全部胜利!》的社论中强调,确定“建立川黔新苏区根据地”是“最近政治工作的中心”;2月19日,《红星》报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的社论中明确,“我们现在是在云贵川三省的广大地区中,我们就要在这里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3月4日,《红星》报在《准备继续作战,消灭周纵队和四川军阀》的社论中号召全体红军继续打胜仗,以“巩固遵义桐梓,完全奠定黔北新苏区的基础”,为“赤化贵州而战”;4月10日,《红星》报在《一切为着创造新苏区》的社论中指出,“把光明灿烂的新苏区在云贵川地区创造起来”;金沙江战役后,红军跳出包围圈。

5月20日,《红星》报又发表了《迅速渡过大渡河,创造川西北新苏区》的社论,及时传播党中央关于抢渡大渡河、创造川西北新苏区的战略决策;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7月10日,《红星》报在《以进攻的战斗大量消灭敌人创造川陕甘新苏区》的社论中指出,红军要“下定决心,用进攻的战斗争取与敌人决战的胜利,创造川陕甘新苏区”。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一、背景介绍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长途远征。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敌人的追击,但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长征任务,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红军长征大数据的意义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长征途中的情况、红军的行动和决策,以及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三、红军长征大数据的收集方式1. 档案资料:通过收集和整理红军长征期间的档案资料,包括红军指挥部的命令、战报、日记等,以及相关的政府文件和报纸报道。

2. 口述历史:通过采访当时参与红军长征的幸存者或其后代,记录他们的回忆和经历。

3. 军事地理数据:收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地理数据,包括地形、气候、交通等,以便分析红军的行军路线和选择。

4. 统计数据:收集与红军长征相关的统计数据,如红军的人数、装备、战斗损失等,以及与长征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数据。

四、红军长征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1. 路线规划分析:通过对红军长征途中的地理数据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评估红军选择的行军路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今后类似情况下的军事行动提供参考。

2. 战斗力评估:通过分析红军长征期间的战斗数据和统计数据,可以对红军的战斗力进行评估,了解其在长征途中的战斗表现和战斗损失。

3. 影响评估: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评估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包括对红军的士气和纪律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能力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农民和工人的影响等。

4. 历史研究: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对其大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为中国革命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五、红军长征大数据的挑战和前景1. 数据获取:红军长征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可能分散、不完整,收集和整理的难度较大。

长征老红军战士回忆录2016年9月5号重新整理

长征老红军战士回忆录2016年9月5号重新整理

飞夺泸定老红军—刘金山回忆录本人口述刘苏芳整理我于1908年出生在赣南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三岁母亲去世,所以母亲的形象一点也没有。

八岁时父亲也去世了,从此我成为一个孤儿。

家里穷,我沿街磕头讨到一张席子,邻里乡亲帮忙把我父亲埋了。

从此我成为一个孤儿。

这时地主就把我弄到他家里,放牛,劈柴,干杂活。

我还没有牛高,每天天不亮就要赶着牛上山,回来再砍一捆柴交给地主,没有砍柴回来地主就不给饭吃。

有一次饿极了,偷了地主家剩饭,给地主儿子看见还打了一架。

又把我弄到城里学打铁,师傅嫌我打的铁不好就用烧红的铁棍朝我身上乱打。

我受不了师傅的打骂又逃回老家,给地主干长工。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温饱,也没有说话的自由,只是不停地干活,不断地受鞭笞。

就是一个奴隶。

后来,毛主席领导的红军在赣南附近大山里活动,我们那里也受到影响,赣南许多地方都组织了农民武装暴动。

我那时不懂得什么叫革命,只知道出来跟着红军干就有饭吃,就不受地主恶霸欺凌,不受地主恶霸打骂。

(我是一次机会参加红军的,我和另两个长工给地主送货到赣州,给国民党抓住关进水牢,我们从水牢里逃了出来,在往山上逃得时候遇到红军,我裤子还被树枝挂烂,他们给了我一条裤子穿,刘亚楼把我带进红军部1929年10月我秘密参加了赣南地方农民游击队(当时共有二十多人,我也带了些穷人上山参加了农民游击队,领导人是前江西省委书记罗贵波,省委组织部长罗亦文)杀土豪劣绅。

十一月初决定组织赣南暴动。

暴动前夕,领导对我们说,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就看敢不敢杀土豪劣绅。

我重来没杀过人(但和地主儿子打过架)眼下杀得是骑在我们头上的恶霸地主。

我从懂事起,就受他们的欺凌打骂,现在要报仇了,所以也就不害怕了。

但是在拿刀前,我还是喝了酒壮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学会了喝酒学会了杀人)。

在这次暴动中我杀了六个反动恶霸地主,(没杀过人,第一个地主被砍了十几刀)夺了八九条枪,武装了自己以后我又带了不少受苦的农民弟兄参加了我们的队伍。

数字看长征

数字看长征

龙源期刊网
数字看长征
作者:
来源:《共产党员·上》2016年第10期
1934年10月到1935年11月,中央红军,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先后从赣南闽西、从川北嘉陵江、从豫东南、从湘西踏上远征之路。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双脚将踩出一段举世无双的壮举——1936年10月,当四支红色大军在黄土高原上紧紧相拥时,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辉煌的名字:长征。

■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长征共历时两年。

■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走遍大半个中国。

其中,中央红军经过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攻占县城100余座。

■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

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
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途中无一人掉队,无一人牺牲,可谓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长征红军的奇迹

长征红军的奇迹

长征红军的奇迹1934年,面对国共内战爆发及围剿形势严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被迫展开了艰难而危险的长征。

长征是一次具有极其重要历史意义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

长征红军以其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毅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一、敌强我弱,万难于前长征前,红军面临着敌强我弱的局面。

围攻、封锁和缴械的压力加大,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面对着国民党军的猛烈进攻,红军被逼迫撤退,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艰险。

二、集中力量解决单纯军事观点长征的艰险远非只是外在的山川峡谷,还包括内在的极度疲惫和各种病痛。

为了应对敌军的追击,红军采取大军团分解为小部队的策略,以求逃过敌人的围追堵截。

这种集中力量与突破孤立状态的战术,使红军在强敌的围堵下能够艰难维持队伍的完整。

三、艰难征途中的思想砥砺长征期间,红军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

饥饿、寒冷、疾病等成为常态。

然而,红军官兵在困境中保持着顽强的斗志和无比的奋斗精神。

思想的力量在长征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它不仅让红军官兵坚信胜利,更使他们能够随时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四、群众基础的重要性长征的成功还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红军在征途中,与当地农民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充分利用农民的力量和资源为自己提供援助。

群众的支持不仅为红军提供了粮食和衣物等物资保障,同时也传递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拥护和支持,成为红军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

五、长征的深远影响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是共产党高度集中统一领导下取得的一次战略性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长征的胜利不仅使红军官兵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更充分展示了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革命活力,为中共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长征红军的奇迹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举,也是中国人民意志和坚毅力量的集中体现。

他们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恶劣环境的折磨和身体健康的逐渐恶化,依然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长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勇气和鼓舞,激励我们在今天的实践中坚定前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一、引言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远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选择、行军情况以及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本文将探讨红军长征大数据的相关内容,包括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和应用场景等。

二、数据采集1. 历史文献数据:通过对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包括红军长征的军事史、政治史、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可以利用OCR技术将纸质文献转化为可搜索和分析的电子文本。

2. 地理数据:采集红军长征途中的地理数据,包括地形、地势、河流、山脉等地理要素。

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的地理数据。

3. 气象数据:采集红军长征期间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降雨量、风力等信息。

可以利用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获取。

4. 人口数据:采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地区的人口数据,包括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信息。

可以利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获取。

三、数据分析方法1. 空间分析:利用地理数据和人口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可以揭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地理环境对行军路线选择和战略部署的影响。

可以使用GIS软件进行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

2. 文本分析:对历史文献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包括关键词提取、情感分析、主题模型等方法,可以揭示红军长征的军事战略、领导人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3. 时间序列分析:利用气象数据和行军日志等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分析红军长征期间的天气变化对行军速度和战略决策的影响。

4. 网络分析:利用人口数据和行军路线数据,进行网络分析,可以揭示红军长征期间的人口流动和资源调配情况,以及红军与当地群众的关系等。

四、应用场景1. 军事研究:通过对红军长征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深入研究红军长征的军事战略、战术部署和指挥系统等方面的内容,为今后的军事决策提供借鉴和经验。

2. 历史研究:利用红军长征大数据,可以对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研究,为历史学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长征:缅怀先烈 不忘初心

长征:缅怀先烈 不忘初心

《长征》:缅怀先烈不忘初心作者:李宁《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5日06版)长征胜利已经过去了80周年。

在这80年间,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重走长征路,一遍又一遍地用影像去还原那段历程,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听着老一辈的故事成长起来。

追溯往昔,那次为了粉碎“围剿”而不得不闯出来的伟大壮举,已经在80年前画上了句号。

但是以长征精神为依托的中国梦,还在追逐和实现的路上。

中央电视台历时10个月摄制完成的八集电视纪录片《长征》,正是对长征的历史和精神的重新梳理,结合与时俱进的最新时代精神,站在今时今日的局势和视野下,重新审视长征,用最具创新意识的艺术表达,赋予它特定时代气息的内涵和洞见。

纵观《长征》的整体结构,时间线索依然是它的主轴。

从每一集的分标题便可窥见一斑:第一集《英雄史诗》是长征历史的总述和概括,让观众可以窥见全貌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集《路在何方》陈述事件起因,让观众对彼时的危机一目了然;第三集《伟大转折》重点聚焦于遵义会议,看这一关键节点如何起到一“会”定乾坤的功效;第四集《战史奇观》则还原了一路上几场巧妙而伟大的战役胜利;第五集《民心所向》讲述红军来到了人民中间,也走进了人民的心里;第六集《跨越极限》把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牺牲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七集《百川归海》终于把目光投向了三军会师的胜利时刻;第八集《永远长征》为观众呈现出了新时代新长征的征途仍在继续,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远。

《长征》的巧妙就在于,一系列八集之间互有时间先后和逻辑关联,但是每一集又各有侧重,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

关于创作过程,不可不谓之紧张。

导致紧张的,除了创作团队的时间,更是受访老红军们的时间。

漫漫80年的悠长岁月,长征亲历者们最年轻的也已经90出头,年长者甚至已过百岁。

曾制作过《孔子》《百年小平》《东方主战场》等知名作品的导演闫东接过这个任务时,最大的感觉是:这是一项使命——错过这一次,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趁一切还来得及。

长征,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

长征,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

长征,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作者:来源:《小康》2016年第20期长征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小康》杂志通过报道十名外国人的长征故事,以独特的视角、详实的资料,再次聚焦于“这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小康》记者谭海清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通过下面这些数据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奇迹的真谛: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其间共经过11个省,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其中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2万5千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11个月,转战9省,行程1万6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8000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长征开始时,中央红军、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12个主要负责人里面,5个人不到30岁,4个人不到40岁,3个人不到50岁。

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约86000人,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6000人。

整个红军约30万人参加长征,幸存下来的只有3万人。

关于长征的意义,毛泽东作过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而当邓小平之女毛毛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的回答是“跟着走”!长征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1937年10 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红星照耀中国》那里得来的。

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通过阅读这本书,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引言概述: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行动,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红军长征相关的大数据,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挖掘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五个部份的内容,详细阐述红军长征大数据的相关内容。

一、红军长征大数据的采集1.1 大数据的来源红军长征期间,有大量的文献、照片、录音等资料被留存下来,这些都是红军长征大数据的重要来源。

1.2 数据的获取方式通过对各类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进行调研和采访,可以获取到红军长征相关的大量数据。

1.3 数据的整理和分类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数据库,以方便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二、红军长征大数据的分析2.1 数据的量化和统计通过对红军长征相关数据的量化和统计,可以得到一系列的数字指标,如行军距离、时间花费、伤亡人数等,进而对红军长征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

2.2 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红军长征的数据呈现在地图、图表等形式上,使得数据更加直观、易于理解,有助于人们对红军长征的认识和理解。

2.3 数据的比对和对照将红军长征的数据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比对和对照,可以揭示出其独特之处,进一步深化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三、红军长征大数据的应用3.1 学术研究通过对红军长征大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为学者们提供研究红军长征的重要素材和参考依据,促进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3.2 教育教学将红军长征大数据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提高历史教育的有效性。

3.3 旅游文化利用红军长征大数据,可以为红军长征相关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提供支持,推动红军长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红军长征大数据的挖掘和发现4.1 发现历史细节通过对红军长征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可以发现一些之前未被注意到的历史细节,进一步还原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

4.2 发现人物轨迹通过对红军长征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还原红军领导人和红军战士的行动轨迹,了解他们在长征中的英勇事迹。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概述: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

本文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红军长征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揭示长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一、红军长征的背景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面临严重困境时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行动。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我们可以获取以下数据:1.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军事、政治和组织方面的实力;2. 国共合作的形势和矛盾;3. 敌对势力的态度和行动。

二、红军长征的过程红军长征是一次艰苦卓越的行军,为了更好地了解长征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以下数据:1. 红军长征的起点和终点,以及途中经过的城市和地区;2. 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和时间节点;3. 红军长征中的重大战役和战斗。

三、红军长征的影响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红军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军事实力的巩固和提升;2.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整体形势和国共关系的发展产生的影响;3. 红军长征对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意识形态的塑造。

四、红军长征大数据的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对红军长征的相关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应用,以实现以下目标:1. 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红军长征中的关键节点和决策;2. 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呈现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和战斗情况;3. 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红军长征历史事件的模拟和预测。

结论: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次战略行动。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忘初心再长征

不忘初心再长征

不忘初心再长征作者:李琳来源:《军营文化天地》2016年第11期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忘初心再长征”大型采访座谈活动在北京举行。

红军老战士、红军将帅后代、党史军史专家与100多位参加长征采访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共聚一堂,回顾长征历史,挖掘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标志着“不忘初心再长征”大型采访活动进入高潮。

今年7月至10月,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号召,遵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部署要求,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牵头组织,中国广播联盟、中广联交通宣传委员会20多家成员电台参与的“不忘初心再长征”大型联合采访活动成功举行。

100多位全国各地广播记者与党史军史专家一道,行程2万多里,遍访10多个省(市、自治区),探寻革命先辈长征路上的历史足迹,深入挖掘当年红军的感人故事,跨越时空悉心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采访组记者采写一路、震撼一路、传播一路。

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平台主阵地作用,在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国防时空》《央广新闻》等栏目进行直播和录播报道。

同时,中央台文艺之声、中华之声、乡村之声,以及民族之声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频率也同步推出相关报道。

中国广播联盟、中广联交通宣传委员会所属全国会员台也同步播出了相关报道。

座谈活动上,毛泽东主席嫡孙毛新宇少将在发言中称,人们熟知长征中的重大历史转折是遵义会议,其实转折是从通道会议到黎平会议,从猴场会议到遵义会议,再到扎西会议,这五个会议是一脉相承的,逐渐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构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正确领导下,红军转危为安,取得了长征胜利。

今天,我们更要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不忘初心的根本就是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为取得新的胜利不懈奋斗。

朱德元帅嫡孙朱和平将军认为,长征是探索中国道路最艰难的历史阶段,坚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精神,不畏艰难、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勇气,这就是长征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引言概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胜利。

而如今,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对红军长征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红军长征大数据的应用。

一、红军长征路径的数据分析1.1 红军长征的路线规划通过收集红军长征相关的地理数据、气候数据以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情报等,我们可以对红军长征的路线规划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红军长征选择的路径是否合理,是否避开了敌人的追击,以及对后续军事行动的影响等。

1.2 红军长征的资源调配红军长征期间,红军需要进行资源的调配,如粮食、药品、弹药等。

通过对当时的物资运输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红军是如何进行资源调配的,是否合理高效。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物流管理和资源调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3 红军长征的时间节点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期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战役。

通过对红军长征时间节点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红军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战略决策、行动和变化。

这对于研究红军长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军长征的人员数据分析2.1 红军长征的人员组成红军长征期间,红军的人员组成非常复杂,包括了共产党员、军队干部、农民群众等。

通过对红军长征的人员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红军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以及各个部队的编制和任务分配等。

这对于研究红军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具有重要意义。

2.2 红军长征的伤亡情况红军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许多战斗和艰苦的环境,伤亡情况不可避免。

通过对红军长征的伤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红军在不同战役中的伤亡情况,以及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这对于研究红军的战斗力和纪律性具有重要意义。

2.3 红军长征的人员动态红军长征期间,红军的人员动态是不断变化的,包括人员的流动、增减等。

有关长征的数字奇迹

有关长征的数字奇迹

龙源期刊网
有关长征的数字奇迹
作者:张壮年张颖震
来源:《高中生·快乐阅读》2010年第06期
长征中有两组数字令人肃然起敬:一组是反映红军将领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年龄数字;一组是反映长征艰苦卓绝历程的数字。

带领部队克服千难万险,转战十几个省,长驱两万余里,粉碎敌人围追堵截的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可谓奇迹。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的将帅中,中将以上的有2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人参
加过长征。

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几位元帅为36.5岁,几位大将为31.7岁,几十位上将为25.9岁,一百多位中将为23.8岁。

我们所熟知的萧华当时只有18岁,杨得志24岁,李先念25岁,王震26岁,杨尚昆27岁,罗瑞卿28岁,许世友29岁,陈云29岁。

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的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压倒一切、战胜一切的英雄主义气概,更是令世人赞叹和敬佩。

铭记红军丰功伟绩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铭记红军丰功伟绩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龙源期刊网
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作者:
来源:《源流》2016年第10期
9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
物馆,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
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个伟大壮举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

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红军长征是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艰难险阻,但最终成功完成了战略转移,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如今,借助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对红军长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挖掘其中的宝贵信息。

1. 数据收集与整理为了进行红军长征的大数据分析,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红军长征的时间节点、地点、行军路线、战斗情况等。

同时,还可以收集红军领导人的命令、日记、报告等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的照片、影像资料等。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2.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在收集和整理完数据之后,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模型建立,可以揭示出一些有意义的信息和规律。

例如,可以分析红军长征的行军速度、行军距离、停留时间等数据,以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策略和战术。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战斗数据的分析,评估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战斗力和损失情况。

为了更好地呈现分析结果,可以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数据转化为图表、地图、动画等形式。

通过可视化,可以直观地展示红军长征的过程和结果,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段历史。

3. 数据挖掘与发现除了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还可以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出一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和规律。

例如,可以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分析红军领导人的命令和日记,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决策过程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红军长征的数据进行分类、聚类等分析,以发现一些潜在的模式和规律。

4. 数据应用与研究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大数据分析,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例如,可以为历史学家提供更准确和详细的红军长征史料,帮助他们深入研究这段历史。

同时,还可以为军事战略学家提供有关战略转移和游击战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的军事决策和战略规划有所启示。

此外,红军长征的大数据分析还可以为旅游业和文化传媒产业提供参考。

长征奇迹:30万人同守一个秘密

长征奇迹:30万人同守一个秘密

龙源期刊网 长征奇迹:30万人同守一个秘密作者: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6年第09期1934年10月7日,中央红军主力各部陆续从战场上撤退,奉命到江西于都河流域北岸大集结,为突围转移做出征前最后的补充、休整。

于都县城内外,军旗猎猎,战马嘶鸣。

当时于都县的辖区面积比现在还小,人口有30万,是中央苏区建立最早、最巩固的“全红县”之一。

为了确保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安全集结、顺利转移,全县的男女老幼全都动员起来了。

据当地史料记载,长征前夕,有1万多于都子弟报名参军,1万多民夫参加了运输队、担架队,随红军突围长征。

当地老百姓还自发组成大批慰劳队,带着鸡蛋、猪肉、草鞋等慰问红军战士;妇女们组成洗衣队,帮红军洗衣服。

不少群众家里还主动担负了安置红军伤病员、抚养红军后代的任务。

有党史研究者做过估算,十万人马的部队,一日三餐就要上千担稻谷。

此外,每个红军战士的粮袋里最少还要带上3至5斤米。

当时,30万于都人民实行赤色戒严,严密封锁消息,并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使国民党的探子成了一无所获的“聋子”“瞎子”。

于都籍老红军曾福祥曾回忆说,当时国民党的飞机成天在苏区上空盘旋,一发现红军目标就狂轰滥炸。

为了不暴露目标,红军白天隐蔽在树林里,晚上才开始渡河。

为了确保红军安全渡过于都河,于都百姓协助工兵,每天下午4点钟开始架设临时浮桥,晚上8点以前完成,红军通宵达旦夜渡于都河,第二天早上7点之前又将浮桥拆除,分散隐蔽在河岸边,不留任何痕迹。

8万多红军主力在一个县城内外集结、休整了长达10天时间,之后安全顺利地跨过“长征第一渡”,国民党谍报部门却对此一无所知。

72年前,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被今天的党史研究者赞为奇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点访谈》20161019 长征足迹:传奇的数据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红军不怕远征难。

“不怕”,体现的是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难”,涵盖的是说不尽的枪林弹雨、围追堵截、忍饥挨饿、九死一生。

对这样一段传奇、一部辉煌的史诗,可以有无数种视角去观察,有无数种方法去研读,有无数种心境去感受。

今天我们就用提炼数据的方法,去感受悲壮的长征。

说起红军长征,其实一开始并不叫长征,叫西征。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说:“从中央和红军总部角度来看,1935年的5月,朱德在四川冕宁发了一个布告,这个布告讲万里长征,才出现了万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一、第二野战纵队从瑞金出发,开始实行战略转移。

“长征”一词进入史册,也应了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总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

红军长征创造的前所未有的辉煌,可以从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数字中来感受。

红军长征平均每天行军74里
参加长征的红军共有四路: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

从1934年10月10日开始到1936年10月22日结束,红军长征合计历时2年零12天。

四路红军长征的总里程65000里,全军平均每天行军74华里。

中央红军长征跨越了中国11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

《苦难辉煌》一书的作者,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说,从1934年长征开始,到1935年9月决定到陕北建立根据地,大的战略目标变换了7次,落脚点变换了7次,最后到达陕北。

中央红军平均年龄20岁
红军队伍是个充满朝气的年轻的队伍。

红军将领平均年龄不足25岁;师以上干部平均年龄二、三十岁;士兵这个阶层,年龄最大的是中央红军,平均年龄20岁左右,最小的是红二十五军,士兵的平均年龄还不到18岁。

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场遭遇战
长征途中,红军始终处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长征路也是一条战斗的路,一条流血的路。

长征途中共发生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长征途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红军英雄的故事。

纪实文学《长征》作者,军旅作家王树增说:“打娄山关的时候,先锋团的12团政委钟赤兵,腿被打断了,警卫员为了抢救他的生命,就用木匠的锯子把他的腿给锯下来了,他居然活下来了,一条腿走完了长征。


红军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40余支
从装备上看,国民党军队拥有飞机大炮,而红军装备简陋,长征出发时,红军拥有步枪25000多支、短枪2800多支;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数仅40多支,平均每支枪只有不到56发子弹。

红军就是凭借步枪、短枪、梭镖这样的武器打垮了国民党装备精良的百万大军,红军官兵不仅英勇无畏,指挥员的智慧也得到了发挥。

红军长征每前进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

各路红军出发时,总人数20.6万人,沿途补充的兵力约有4.2万人,最后到达陕甘的只有5.7万人。

在战斗中牺牲的红军营以上干部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其中,师职干部80多人。

在长征路上,每一场战役中都有红军战士献出生命,平均每前进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

王树增说,中央红军出发的时候,86000多人过了湘江,湘江战役打完了还剩30000多人,所以当地有这样的民谣:“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红军长征翻越大雪山40余座
长征,走过了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

在长征途中,最艰难的是翻雪山、过草地。

红军先后翻越了40多座山脉,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其中5座大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

初次攀登雪山,很多红军战士不懂高原反应是怎么回事,甚至连雪都没见过,他们衣着单薄,脚穿草鞋,一些人走得头晕
眼花,想歇一会儿,却再也没有起来。

红军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松潘草地。

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南北绵延200公里,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泥潭密布,暗沟交错,稍有不慎,人马就会被吞没。

在过草地的艰难跋涉中,饥饿也是很大的威胁。

红军官兵以野菜、草根、皮带充饥。

王树增介绍:“很多草是不能吃的,中毒就死了,必须是试吃过认为它没有毒才可以吃。

谁来吃?就是试吃小组的人来试吃,谁能到试吃小组?共产党员。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说:“有一个战士,他一个班14个人,最后到草地剩了7个人,6个人的皮带都吃完了,就剩了他的一个皮带,刚吃了一段,他就哀求大家不要吃了:这是我的战利品。

最后把这个皮带留下来了。

”红军战士周广才的这条没吃完的皮带现在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长征中,无论是将官还是士兵,都要同样面对饥饿和死亡。

金一南说,当邓小平的家人问他,长征是怎么走过来的,小平同志说了三个字:跟着走;还有人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胜利,小平同志也是三个字:一样苦。

一个军队最大的战斗力,在于士兵对长官的信任,把性命都托付给你。

红军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小平同志讲的,官兵上下一样苦,这是取得胜利的根源。

红军长征跨过大河近百条
在长征征途上,红军渡过了近百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其中大河24条。

河流既是军事障碍,也是发生惨烈战斗的地方。

金一南认为,包括突破乌江、突破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包括四渡赤水,完全是在敌人的夹缝中求生存,从来没有一个团体表现出这样英勇的战斗精神。

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习近平总书记说: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

这奇迹的创造,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苦难;它创造的奇迹,留给了世人辉煌的财富。

数据,是可以积累、可以延续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面无数的先烈付出牺牲才累积起来的。

现在,考卷交给了我们,应该如何增添历史数据,应该增添什么样的历史数据,每一个人都应该“心中有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