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影像资料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山水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赞美祖国山清水秀的诗《望洞庭》。

(书写课题,强调“庭”的写法)2.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强调“和,螺”等字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2.孩子们你们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呢?再读古诗,读出情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3.同学们,通过读,你能发现作者描写了哪些美景吗?(板书:湖光秋月)三、品词析句感悟美景1.你从哪里感受到湖光和秋月很美呢?“两相和”是什么意思?强调学习方法(注释)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一下“两相和”的画面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形容这样的画面的3.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4.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5.谁能把这种朦朦胧胧的美景读出来呢?指名读、男女读、齐读1.同学们,作者是哪个角度欣赏这样的美景呢?“遥望”:远望。

点题2.请同学们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3.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两句。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庭、潭”等5个生字,会写“镜、未”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这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优美,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悟古诗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洞庭湖的独特之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洞庭湖的景色。

谈话导入: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起领略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望洞庭。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理解“和”的意思,感受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的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体会“镜未磨”的比喻,想象洞庭湖湖面平静如未打磨的镜子的景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感受其生动形象的比喻。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景色描写中体会洞庭湖的宁静、优美。

探讨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的巧妙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6.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让学生对比欣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洞庭湖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洞庭》这首古诗,欣赏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今天,我们运用“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三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领略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白帝城独特的美景。

在古诗的王国里,山水诗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继续去领略祖国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

活动意图说明: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交流学习所得,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将内化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固着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板书设计】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教后反思】【作业设计】【字词小明星】一、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妈妈把盆里的一堆抹.(mā mǒ)布洗干净,然后在手上抹.(mā mǒ)上了护手霜。

2.爷爷年轻的时候开过磨.(mó mò)坊,学过磨.(mó mò)玉器的手艺。

二、读拼音,写词语。

yáo yuǎn yín pán jìng zi( ) ( ) ( )【阅读对对碰】一、先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 镜未磨。

, 一青螺。

1.这首诗是代诗人所作的《》。

2.诗歌从一个“”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和“”是遥望所得。

3.全诗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一面未打磨的镜子,还比作“”,而“”是对洞庭湖中的君山的比喻。

4.读了后两句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二、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背诵小能手】背诵《望洞庭》《早发白帝城》。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案设计篇1教学任务: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三、流汇报自学情况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

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1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1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词典,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洞庭》,并能正确默写。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中美景,想象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郊,岳阳市附近,有著名的岳阳楼,
是我国的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朝晖夕映,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古诗《望洞庭》。

2.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刘禹锡吗?(指名回答,师适当补充。

)。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 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鉴赏方法,诗句中的意象及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5. 鉴赏古诗:教师讲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品味。

6.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教师检查,确保全员掌握。

7.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洞庭》2. 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洞庭》。

2. 摘抄诗句中的美词佳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洞庭湖美景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 在古诗鉴赏环节,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个别辅导。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之望洞庭》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之望洞庭》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之望洞庭》,理解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秋夜景色,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学生能够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洞庭”、“湖光”、“秋月”等,并学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观察角度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1.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人的观察角度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字词的.引导学生关注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4.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中的画面。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句的内涵和美感。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诗句的意义、韵律美、意境美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古诗学习的要点和技巧。
4.总结古诗所传达的价值观,如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1.背诵《古诗三首之望洞庭》,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短诗,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家长参与评价,鼓励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分享所学古诗,增进亲子交流。
4.下节课前,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在本案例中,通过展示洞庭湖美景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创设了一个生动、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的创作背景之中。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思路并不是很开阔。我需要继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总结回顾阶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如,放学路上的夕阳、家乡的河流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望天门山》一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析:山红、水尽、天际、孤帆、日边等意象的描绘。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效的。当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然而,如何让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际”、《望洞庭》中的“潭面”,这些意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

望洞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望洞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望洞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读懂并正确表达《望洞庭》这篇古诗。

2.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3.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望洞庭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

2.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三、教学重点1.望洞庭古诗文的理解和表达。

2.对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1.古诗文的韵律感和文学意义的理解。

2.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提升。

五、教学方法1.集体诵读法。

2.配合图像展示。

3.团队合作探索。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导入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2.唤起学生对于水、湖的感性认识和描述体会。

2. 正文环节1.集体诵读古诗《望洞庭》。

2.集体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文学意义。

–第一句:洞庭山水翠橹天。

洞庭山水景色迷人,绿树苍苍郁郁葱葱,一直延伸到天边。

–第二句:云物异形常自然。

云朵变幻莫测,犹如一位魔法师施了魔法。

–第三句:先行夜合听蛙鸣。

夜幕降临时,先来到此地听明晰蛙鸣的声音。

–第四句:或疑洞庭非吴越。

或许不少人会认为这里的洞庭指的是“洞庭江”,而非吴越之地。

–第五句:更惟波上洛阳城。

波涛滔滔,仿佛是洛阳城的壮观景象。

3.小组探讨:1.学生分成小组,结合图片展示,探讨洞庭湖的有关地理特点。

2.汇报每组的研究成果:景色、动植物、产业等方面。

3. 总结环节1.由学生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集体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七、教学评估1.学生基本能够正确识读古诗《望洞庭》。

2.能够对古诗文的文学意义进行初步理解和表达。

3.对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多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增加阅读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及文学鉴赏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感悟古诗意境,学会赏析并运用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并通过欣赏优秀范例,学会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

3.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感悟诗境,学习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想象力大比拼(1)出示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还像什么?)(2)出示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觉得白雪还像什么?)看来你们的想象真丰富,用起比喻来都得心应手了!诗人刘禹锡也有个描写洞庭湖的绝妙比喻,不着急,先来欣赏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吧!2.欣赏洞庭湖风光,引出古诗,渗透写景方法。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

)(如果请你写洞庭湖的景色,你会选哪些景物来写呢?)二、感悟古诗(一)初诵读,明诗意1.师示范诵读:2.(出示带平仄符号古诗,配洞庭湖美景图)学生结合注释自由练习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提示诵读规则:平长仄短,入促韵长;3.指名诵读,相机指导:4.分组赛读。

(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二)再诵读,悟诗情(过渡:让我们一起领略秋夜洞庭湖的朦胧美吧!)1.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感悟“两相和”;(1)全班齐诵: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字给你什么感觉?小结:是呀!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画境,用得多妙呀!(2)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引读:刘禹锡遥望洞庭,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他不禁吟道……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是那么温柔,我们赞美道……2. 男女生赛读“潭面无风镜未磨”,欣赏本句中的艺术手法“比”,结合体会“镜未磨”;(湖上真的有一面铜镜吗?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镜未磨”?)3.分组诵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你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为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而不是其它东西?)(板书:抓特点、想象)(这两个巧妙的比喻也是饱含着诗人美好的情感,你体会到了吗?)(板书:融情)(对比这一句“遥望洞庭山水翠,银白湖中一君山”,刘禹锡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板书:生动形象)(三)知作者,说背景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2)教师小结:(多次被贬,他都没有放弃,无论面临多么绝望的境地,他始终没有放弃!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刘禹锡?)(是的,他始终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就算是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依然能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依然将洞庭湖的美景尽收心底。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保底目标(诗的内容诗意和感情属于非本体性内容阅读的方法及想象的过程是本体性的教学),2.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评:学情分析分析什么现实学情离教学目标有多远哪部分近,哪部分远哪部分需要扶梯子老师们乍一听可能认为:读诗歌想画面从低年级就开始提起,在我们印象中学生似乎已具备了这种能力,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在我们磨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被动接受美的概念,景是什么样的美不美并没有具体印象。

诗歌不像记叙和说明性的文体是写实的,诗歌是写虚的,他是想象的一个载体。

所以对学生进行“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指导是有必要的,因此目标制定是准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读诗歌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古诗的意境。

难点:通过想象,把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想出来、说出来、写下来。

三、前置学习活动1.自主读懂古诗,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

2.浏览洞庭湖的风光,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目标导学(了解学情,已有的能力和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么)这节课,咱们就通过《望洞庭》这首诗来学习想画面读古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两个任务。

(出示学习目标,生读)①读古诗,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古诗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把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1)读懂诗意(2整体构图(认知)(3)细化景物(实践)(4)诵读感悟(二)交流汇报,懂诗意(3)“白银盘、青螺”“白银盘”是什么样子的“青螺”又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词在这里指什么是啊,看似一句简单的比喻,却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用词之妙。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洞庭》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望洞庭》这首诗,了解诗的大意;(2)搜集有关刘禹锡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洞庭湖有哪些了解?2. 学习诗歌:(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教师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3)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感受。

3. 了解诗人:(1)学生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教师补充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

4. 应用拓展:(1)学生分组合作,创作以洞庭湖为题材的诗歌或画作;(2)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望洞庭》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2. 结合诗中的意象,画一幅洞庭湖美景的画;3.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协作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古诗三首:望洞庭

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一、标题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识记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识记并理解《望洞庭》中的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和想象。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图片、视频、古诗背景介绍等)•生字词卡片•古诗朗读音频•古诗背景资料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字词、古诗背景等基础知识。

•朗读法:通过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中的景象。

七、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5分钟)•播放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望洞庭》。

2、新课教学(35分钟)2.1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并尝试组词。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笔顺、意思,并出示相关图片加深理解。

2.2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0分钟)•教师范读古诗,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并概括每句诗的大意。

•引导学生理清古诗的层次,理解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

2.3 总结拓展(5分钟)•提问:诗人通过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最喜欢古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

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

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强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望洞庭》古诗插图或视频。

- 诗歌解析资料。

2. 学具:- 学生自备诗歌抄写本。

- 学生自备彩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3.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5.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新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设计

新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设计

新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

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见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板书:望洞庭)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他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望洞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遥望:远望。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打磨过的铜镜。

比喻月下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像没有磨过的铜镜。

3.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朗读节奏把诗读熟。

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1.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感呢?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2.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注释,发挥想象。

3.集体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湖光、秋月”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这是怎样的湖水?(湖光、秋月两相辉映,让诗人沉醉在这独特的宁静温柔之中。

清澈而平静的湖水。

)(2)抬起头,我们又看见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皎洁的秋月)师: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3)为什么是“潭面无风镜未磨”?(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安宁温柔。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教案三年级古诗《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望洞庭》。

2、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生能够学习古诗中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美丽的风景。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洞庭湖。

(展示洞庭湖的图片)2、你们看,这就是洞庭湖,它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水清澈,周围山峦环绕,景色十分迷人。

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看到了洞庭湖的美景,写下了一首诗,叫做《望洞庭》。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面的波光。

秋月:秋天的月亮。

两相和:两者相互融合,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用铜镜,铜镜没有打磨时,表面是不光滑的。

这里形容湖面在无风的时候,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

诗句的意思: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合,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打磨的铜镜。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望。

山水翠:山和水都是翠绿的。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君山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四)体会情感1、诗人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他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第五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第五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第五课时)《望洞庭》(第五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望洞庭》,准确默写诗句。

-深入理解诗句中字词的含义,如“和”“潭面”“镜未磨”“白银盘”“青螺”等。

- 掌握比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 借助多媒体资料、绘画等方式,直观地理解诗句描绘的景象。

-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特别是一些关键字词的解释。

例如“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中的“镜未磨”,原教材中注释为“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两种解释,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

可以举例,让学生想象平静的湖面像一面打磨光滑的镜子,又想象在烟雾朦胧时,湖面如同未打磨的镜子,模糊中带着一种神秘的美感。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比喻手法的妙处。

如“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通过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美丽与和谐。

在教学时,可以展示洞庭湖和君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种比喻的恰当性,然后让学生模仿这种比喻手法进行创作,如“仰望夜空星闪烁,黑丝绒上碎钻石”,加深对比喻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想象出洞庭湖的景色,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有限,对于古诗中描绘的宏大而又细腻的景色可能难以准确把握。

例如,如何让学生从“湖光秋月两相和”中想象出湖面上波光粼粼,月光洒在湖面上的宁静画面,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

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夜晚的湖泊或者池塘,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在秋天的夜晚,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柔和的月光洒在洞庭湖的湖面上,湖水反射出银色的光芒,月光和湖光就像两个好朋友,相互交融,和谐而美好”来启发学生的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1、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