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洞庭湖的山水描绘得生动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教材中,这首诗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它在前几课学习古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古诗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古诗鉴赏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和教师的引导,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但是,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洞庭湖的了解可能相对较少,需要在教学中补充相关的知识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意境。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洞庭湖的美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朗读指导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的第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望洞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的一篇古诗,本单元共包含四篇文章,均是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湖的美景再现于纸上。
通过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背诵能力强,而且乐于背诵,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但是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对一篇古诗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想象、朗读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读写“磨”,“螺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通过朗读与想象,理解古诗内容。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喜爱的感情,体会意境美(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四、说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秉持着快乐学习的宗旨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一方面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我采用配乐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以及发挥想象等方法。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我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欲上课伊始,我会采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请学生谈谈印象当中最美的景色,进而引出课题《望洞庭》。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印象最深的一处美景是哪里?这样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习的课题和内容,同时还形成了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逐南荒,在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豁达开朗的心境。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
它不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但是,他们对于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诗人情感的体会还比较薄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此外,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诵读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句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呈现出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讲授法:对于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难点句子,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洞庭湖的美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二、说教学重点: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赏析。
三、说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超拔高洁的人格。
四、教学课时: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同学们,这句诗写的是哪个湖泊是洞庭湖,那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跟洞庭湖有关的诗句呢学生可能答到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我们就再来接触一首跟洞庭湖词《念奴娇过洞庭》。
看看,作者通过写洞庭,抒发了他怎么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1、准备两分钟,让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配乐为《秋湖月夜》读音三万顷qǐng细斟zhēn扣舷xián扁舟pīan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细节感知,理解课文。
(其景其人其情)1、逐句分析上阕。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要理解全词,得读懂这么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要理解这句,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看。
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板书:心会)2、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悠然3、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景物特点:开阔静澄澈(板书)朗读上片。
4、逐句分析下阕。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
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分析:我们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其中那个金榜题名是多少人一生的梦,多少人为了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当上了官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人生一大喜事,但是丢了官呢,那又该是怎样的失意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愁会哀叹,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篇1:望洞庭古诗朝代:唐代刘禹锡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一作:山水翠)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篇2:望洞庭刘禹锡古诗望洞庭刘禹锡古诗《望洞庭》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诗人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案设计篇1教学任务: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三、流汇报自学情况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
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设计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挂兰峪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王小燕,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1、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热爱大自然。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材编排本单元文化主题为“热爱大自然、体会大自然”。
通过本单元五篇课文,使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最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而《望洞庭》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进而让学生感悟到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出示PPT4、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5、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6、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第1篇】【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的湖光和山*,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说教材:《望洞庭》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
这首诗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说学情:本班三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参与了我校的“经典诵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诵读一句古诗名句;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词。
已经有了一定古诗词及古诗名句的积累了。
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想象、感悟的能力,所以这节课同学们应该是游刃有余的。
说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4.拓展吟诵描写洞庭美景的诗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说教法学法:教法、学法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
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
本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刘禹锡去欣赏洞庭湖的山水美景,学习《望洞庭》。
学生齐读课题《望洞庭》2.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义。
(2)欣赏画面,感悟意境。
(3)感受语言美、音律美。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新人教版
1.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互动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古诗欣赏技能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古诗欣赏技能。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望洞庭》原文及译文:提供原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内涵,并附上译文,方便学生对照阅读。
-《宿建德江》原文及译文:同上,提供《宿建德江》的原文和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译文:同上,提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和译文,让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此外,本节课还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来描绘和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的学生中,他们的语文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文章。然而,对于古诗这种具有深层次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的文学形式,学生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宁国市二小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
望洞庭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2。
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4。
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
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望洞庭》.二、说学情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望洞庭》 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审美情趣的佳作。
在本单元中,这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的古诗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做好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但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体会。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感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洞庭湖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魅力。
部编《17、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附教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二、学情分析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认知能力上,均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单元选编的课文中感受其景色之美。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说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有以下几点:1、情境创设法:创设春天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好,通过诗词比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精推2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第【1】篇〗一、说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
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同时,作者别具匠心的把洞庭美景惟妙惟肖的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
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
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
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三、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读懂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4、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象。
5、感受洞庭湖月夜的景色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五、说教学准备:1、收集洞庭湖资料。
2、洞庭湖画面。
六、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激趣引题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一朵奇葩。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古时候,曾有许多文人墨客被那美景所陶醉,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
现在我们就来比比记忆力,看谁能在10秒中的时间里,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或平时积累的写景的诗。
倒计时:十、九、八……2、引题解题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多数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
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望洞庭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4、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 的其中一首,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描写了秋夜月光 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 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 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 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 人的艺术功力。
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 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之一《望洞庭》,下 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 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目录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新课导入,揭示课题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 2.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3.介绍诗人。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 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 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 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 《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 不例外。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 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 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第【1】篇〗望洞庭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4.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解释;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美景,通过对月亮、湖面、山色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句的解读、生字词的学习、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诗歌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掌握生字词。
2.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正确理解并解释一些较为复杂的诗句;将古诗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望洞庭》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自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诵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望洞庭》,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3. 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绘画: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 诗歌《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重点词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诗句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突出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望洞庭》。
2. 解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3. 写作:写一段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小学语文课《望洞庭》说课稿
小学语文课《望洞庭》说课稿小学语文课《望洞庭》说课稿【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
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
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引出题目——《望洞庭》并对洞庭湖做一下简介。
出示PPT
(二)初读感知,熟悉生字。
出示PPT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入初读感知环节。
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朗读古诗,准确掌握字音.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古诗意境。
多媒体出示古诗朗读,教师范读.
(三)再读古诗,提出质疑。
让学生自己默读并画出难以理解的古诗字词。
(四)整体回顾,理解诗意
1.通过读古诗,学生们对古诗大概的了解是什么?是如何理解诗人写这首古诗的意境?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望的意思是:遥望。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2。
对古诗逐句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在对古诗做全面分析了解的情况下,我做了如下预设:出示PPT
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展现了海面风平浪静的感觉。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翠"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遥望:远望。
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
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四句“白银盘里一青螺”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作者展开奇丽的想像,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这是这两句的诗意。
3。
总结,回顾本诗。
出示PPT
对本诗中的重点词义做一个整理,便于学生理解诗意。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么美的意境,让我们好多人都对洞庭湖充满了向往,那么这首充满意境的诗是出自何人之手呢?大家对他得了解又有多少。
我们应该要牢牢记住,这位诗人是如何描写洞庭湖的静态美的。
出示PPT
预设: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著名诗人。
(五)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入境吟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六)结束语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