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古诗三首的笔记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一、课文概述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包含了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稚子弄冰》和《村晚》。
这三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美好,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二、知识点总结作者及其背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
此诗为《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一首,该组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稚子弄冰》: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这首诗写儿童晨起玩冰的情景,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性格特点。
《村晚》:作者雷震,南宋诗人。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的景象。
诗句解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描绘了梅子成熟时节的晴朗天气和诗人山行溪游的情景。
其中,“梅子黄时”点明季节,“日日晴”写出了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通过对比来时路和归时路的景色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黄鹂的鸣声更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描述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线穿起来当钲的情景。
通过“脱”、“穿”等动词,生动展现了儿童的天真活泼。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写儿童敲击冰块发出的声音,以及冰块落地摔碎后的声响,表现了儿童顽皮的性格特点。
《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用“满”字和“衔”字,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农村晚景图,池塘里水满了,草也长满了,远山衔着落日,倒映在水中。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回家的情景,以及他随意吹笛的悠闲自得。
艺术手法意象运用:三首诗均大量运用自然意象,如梅子、黄鹂、稚子、冰块、池塘、落日、牧童等,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使诗歌呈现出生动的画面感。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笔记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
笔记
课本上给出了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
下面是我为你翻译的诗词笔记,希望能够帮到你:《题西林壁》是一首唐代文人王之涣所作的七言律诗,通过描写篱落外的景物来表达作者对人事物流转的思考。
这首诗写的是西林寺的围墙。
首句直接把读者拉到诗人的心境之中,通过描绘墙外的景物,抒发了对时光流转、人事易散的感慨。
第三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通过对鸟儿和云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压抑之情。
全诗表达的是人事如梦、时光流转的哲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唐代文人白居易所作的律诗,描绘了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祝福,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通过对草原的描绘,展现出辽阔无垠的草原景象。
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离别之难和难以舍弃的感慨。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全诗抒发了离别之苦和对友人的祝福。
《登鹳雀楼》是一首唐代文人王之涣所作的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登高俯瞰景色所引发的感慨和对江山变迁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世变迁和兵戈纷争的关注。
诗中描述了江山沉浮和人事如梦的哲思,反映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以上是对《题西林壁》、《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这三首诗的简要翻译和解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笔记1. 作者范成大,他可是南宋的大诗人呢。
2. 诗句理解- “昼出耘田夜绩麻”- “昼”就是白天,白天出去在田里除草,这“耘田”就是给农田除草的意思哦。
晚上呢,又忙着搓麻线,“绩麻”就是把麻搓成线,古代的人可勤劳啦,白天晚上都不闲着。
- “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里的“儿女”可不是单指儿子和女儿,是说村庄里的男男女女啦。
“各当家”就是各有各的活干,每个人都承担着家庭里的一份责任呢。
男的干田里的重活,女的干家里的细活,大家都很努力。
- “童孙未解供耕织”- “童孙”就是那些小孩子啦,“未解”就是还不懂得的意思。
这些小孩子还不懂得怎么耕田织布呢。
- “也傍桑阴学种瓜”- “傍”就是靠近的意思,他们虽然不懂耕田织布,但是也在桑树的阴凉下面学着种瓜呢。
你看,连小孩子都受到大人们勤劳的影响,在模仿着干活,多有趣的画面呀。
3. 主题和情感这首诗描绘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他们那种勤劳质朴的品质,从大人到小孩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 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他的诗常常很有画面感。
2. 诗句理解- “稚子金盆脱晓冰”- “稚子”就是小孩子,一大早,小孩子就从铜盆里把冰取出来。
“金盆”不是真的金子做的盆,可能是铜盆之类的,在古代铜器看起来金光闪闪的。
- 想象一下,早上起来,小孩子看到盆里结的冰,就迫不及待地想把冰拿出来玩,多天真可爱啊。
- “彩丝穿取当银钲”- 然后呢,小孩子用彩色的丝线把冰穿起来,当成银钲(一种乐器)来敲打。
这小孩子可真有创意啊,把普通的冰当成了乐器,好像在他们眼里,什么东西都能变成好玩的东西呢。
- “敲成玉磬穿林响”- 敲打的时候,冰块发出的声音就像玉磬(一种玉石做的打击乐器)一样清脆,这声音在树林里回荡。
这一句把冰敲出来的声音描写得特别生动,让人好像能听到那清脆的响声呢。
- “忽作玻璃碎地声”3. 主题和情感这首诗写了小孩子弄冰玩耍的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字词理解①昼(zhòu):白天②耘(yún)田:在田间锄草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ò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二、诗歌译文(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译文: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三、诗句赏析(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四、句子解析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两句表现了一个字——忙,白天忙,夜里忙,昼夜不停,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句通过儿童“学种瓜”的情景衬托“忙”,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
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五、重难点归纳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夏日的农忙?一是时间上,“昼”“夜”忙个不停;二是内容上,既要“耘田”又要“绩麻”;三是劳动者,村庄儿女,各忙其事。
2.诗的后两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也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第二首:《稚子弄冰》一、字词理解①稚(zhì)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古诗三首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课堂笔记如下:第一首:《登鹳雀楼》1. 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2. 诗歌描写的是作者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景物包括群山、滔滔黄河水和县城的建筑等。
3. 诗歌尾声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感。
第二首:《静夜思》1. 作者:唐代诗人李白2. 诗歌描写了作者在深夜时对故乡的思念。
3. 诗歌末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深切而长久。
第三首:《悯农》1. 作者:唐代著名历史人物李绅2. 诗歌描写的是农民在辛苦劳作中的艰难困苦和富贵人们的冷漠。
3. 诗歌末句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命的尊重和对农业的重视。
以上是古诗三首的简介和主要内容,老师还对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法进行了详细解析。
登鹳雀楼的描写堪称雄奇壮丽,将大自然的伟大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其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描写,不仅表现了黄河的辽阔和城市的孤独,还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孤独和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静夜思是一首极具个人色彩的抒情诗,表达了作者远离故乡怀念家乡的情感。
李白通过连续并列的景物,如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营造出静谧、感性的意境,使读者深入感受到作者孤独、思乡的情感,引起读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悯农诗歌通过描写农民艰辛的劳动和富贵人物的冷漠,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不公与残酷。
最后一句“谁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蕴含深刻的道理,表明农民作为社会基础和中坚力量的尊严和价值,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
古诗三首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的诗歌艺术和思想境界,具有很高的文学和价值意义。
读完这三首诗歌,我们更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刻。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重视文学艺术的修养,铭记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五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与知识点总结归纳古诗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
内容解析:诗意: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四季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其中,“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通过色彩对比,生动地勾勒出了初夏时节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而“日长篱落无人问,惟有蜻蜓蛱蝶飞”则通过动态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词汇积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蜻蜓蛱蝶等。
知识点总结:诗歌风格:范成大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意象运用: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如“梅子金黄”、“麦花雪白”等,营造出鲜明生动的画面感。
情感表达: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古诗二:《宿新市徐公店》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内容解析:诗意: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田园风光图。
诗人通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的描写,展现了农村春天的景象;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则通过儿童的嬉戏场景,为春天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词汇积累: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等。
知识点总结:观察细致: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十分细致,如“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篱落疏疏”,表现了农村的朴素与宁静。
情感饱满:通过描写儿童的嬉戏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描写手法:诗人运用白描手法,简洁明了地勾勒出春日田园的美景,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古诗三:《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内容解析:词意:这首词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
词人通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环境的清幽与宁静;而“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则通过对话场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和谐与温馨。
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
词汇积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等。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课堂笔记《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课堂笔记《古诗三首》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课堂笔记《古诗三首》篇1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
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
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
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
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古诗好有意思!五年级要学习三首古诗:《观沧海》、《登鹳雀楼》和《春夜喜雨》。
这些古诗超级有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我国传统文化。
《观沧海》是一首超级牛的诗,讲的是诗人看到大海的感觉。
他觉得大海好壮观,好神奇,也好豪迈。
我觉得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要为国家人民幸福而努力。
下一个是《登鹳雀楼》,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站在高高的楼上,看到了超级美的景色,他的心情也变得很激动。
我觉得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还要珍惜时间,珍惜生活。
最后一首是《春夜喜雨》,诗人在这首诗里形容了一个春天的夜晚,下着小雨,很美。
他觉得这雨意味着好运,也要感谢上天。
我觉得这首诗告诉我们应该乐观向上,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感恩。
老师说要我们朗读和背诵这些诗,说这样能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也能培养我们的文学情感。
我觉得学习这些古诗以后,会更懂得欣赏文学作品,也会对我国传统文化更感兴趣。
老师还说,我们可以去周围的湖泊或者山上去感受自然风光。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体会古诗里的美景了。
这个提议太酷了,我超期待和同学们一起去探险!
学习这几首古诗对我们小学生来说真是超级有好处的。
不止能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还能让我们更爱我们的国家和传统文化。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学习经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学!。
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1.作者简介-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2.诗句解析-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诗意: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赏析: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忙碌的劳动生活场景。
“昼”和“夜”形成时间上的对比,突出了农民的勤劳。
-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赏析: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模仿大人劳作的情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和勤劳好学。
“也傍桑阴学种瓜”充满了童趣。
3.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乡村农民男耕女织以及儿童学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忙碌和充实,流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稚子弄冰》1.作者简介-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诗人。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2.诗句解析-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钲来敲。
-赏析:这两句描写了小孩子玩冰的场景,“脱”字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取冰的动作,“彩丝穿取”则表现出孩子的聪明伶俐和对冰的喜爱。
-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诗意: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赏析:这两句进一步描写孩子玩冰的声音,“敲成玉磬穿林响”形容声音清脆悦耳,“忽作玻璃碎地声”则写出了冰碎时的意外和孩子的失望。
3.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稚子玩冰的场景,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和自得其乐,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村晚》1.作者简介-雷震,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2.诗句解析-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课堂笔记【字词积累】词语解释楼兰:诗中借指侵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闻:听说。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须:应当。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层次结构】结构梳理主题归纳《从军行》一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出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敌人的英雄气概,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写法借鉴】1.反衬手法的运用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从军行》这首诗以边塞的景物、思乡的感情,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2.夸张手法的运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作品】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五年级下册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 字词解释。
- 陂:池岸。
- 衔:口里含着。这里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 漪:水中的波纹。
- 腔:曲调。
- 信口:随口。
3. 诗句解析。
- 前两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池塘边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满满的,快要溢出来了。太阳落山了,就像被山咬住了一样,倒映在带着寒意的水波里。这画面就像一幅美丽的油画,有满满的绿色,还有那暖暖的夕阳和波光粼粼的水面,给人一种宁静又美好的感觉。
- 接着“彩丝穿取当银钲”,他用彩色的丝线把冰穿起来,当作银钲来敲打。你看这小孩多有创意啊,把冰当成乐器了,就像我们小时候拿着个东西就当宝贝,能玩出各种花样。
- “敲成玉磬穿林响”,敲打的声音就像玉磬一样,在树林里回响。这时候小孩肯定特别得意,觉得自己制造出了很美妙的声音,在树林里到处回荡呢。
1. 原文。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 字词解释。
- 稚子:幼小的孩子。
- 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磬: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 玻璃:这里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 诗句解析。
- 首句“稚子金盆脱晓冰”,一个小孩子一大早就从铜盆里把冰取出来。这小孩肯定是对这个冰充满了好奇,一大早就开始捣鼓这个东西。
- 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特别有趣。那些小孩子还不懂得从事耕种和织布的事儿,但是他们也在桑树的阴凉下面学着种瓜。你看,小孩子就是这样,看到大人做什么就跟着学,虽然他们还小,不能真的帮忙干那些大人的活,但是这种模仿的样子特别可爱,就像小跟屁虫一样,也想参与到家庭的劳动氛围当中。
五年级下册一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一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一、字词解释1.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 “长云”:层层浓云。
-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这里的“暗”是个使动用法,就是让雪山变得暗下来。
想象一下啊,那浓厚的云层就像一块大灰布,把雪山都给遮得暗暗的,就好像给雪山戴了个大灰帽子,看起来可压抑了呢。
2. 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城”:孤零零的城池,这里指玉门关外的某个军事据点。
- “遥望”:远远地望着。
这个孤城啊,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就像一个离家的孩子,眼巴巴地望着家的方向。
玉门关可是当时很重要的关隘哦。
3. 黄沙百战穿金甲- “黄沙”:沙漠里的沙子,这里指代战场环境很恶劣,到处都是黄沙飞舞。
- “百战”:多次战斗。
打了好多好多仗啊,数都数不清了。
- “穿金甲”:磨穿了铠甲。
铠甲都被磨穿了,这得打多少仗啊,战士们得多辛苦。
就像我们的衣服穿久了会破,他们的铠甲在战场上不停地被刀剑、沙子摩擦,最后都破了,可见战斗的激烈程度。
4. 不破楼兰终不还- “破”:攻破。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战士们心里想啊,要是不把敌人打败,就绝不回家。
这决心就像铁打的一样,超级坚定呢。
二、诗句赏析1.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诗人一上来就描绘了一幅很宏大又很苍凉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那长长的云,把雪山都弄得暗暗的,然后在这个背景下,有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就像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地图一样,先把大的环境给我们画出来。
这两句诗啊,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的那种辽阔和孤寂。
你看,那雪山、那长云、那孤城,多孤单啊,就像一个人站在大沙漠里,周围啥都没有,只有远处的一点希望(玉门关)。
2.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就特别有力量。
前面说战场上黄沙漫天,战士们打了那么多仗,铠甲都磨穿了,这是在描述战士们经历的艰难困苦。
然后突然来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下子就把战士们的那种英勇无畏、坚定的决心给表现出来了。
古诗三首五下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五下课堂笔记1.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 字词解释。
-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 “长云”:层层浓云。
-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 “孤城”:指玉门关。
- “穿”:磨破。
- “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敌人。
3. 解析与赏析。
-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一上来就描绘出了一幅特别宏大又有点压抑的画面。
你看啊,青海湖上空那层层的浓云,把雪山都遮得暗暗的,就好像给整个画面都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滤镜。
然后呢,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孤城就像是一个孤独的战士,在那广阔又危险的边塞坚守着。
这两句诗里有很多表示地点的词,像青海、雪山、玉门关,这些地方都离得很远,诗人把它们放在一起,就给我们一种边塞特别辽阔、战争范围很大的感觉。
-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就太酷了。
在那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战士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连身上的铠甲都磨破了。
这里的“百战”可不是真的就一百次战斗,而是说战斗特别多。
战士们都这么辛苦、这么危险了,但是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呢?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说不把敌人打败就绝不回家。
这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不把大BOSS打败就不退出游戏一样,这些战士们特别有决心,特别勇敢,这种精神真的很让人佩服。
1. 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 字词解释。
- “将晓”:快要天亮。
-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 “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 “五千仞岳”:指华山。
“仞”是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五千仞”形容山很高。
-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
- “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在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和《江雪》。
这三首古诗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美丽的意境。
下面是我对这三首古诗的笔记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登鹳雀楼》1. 诗人:王之涣2. 诗的主题:写诗人登上鹳雀楼后,远眺江山美景,感受到了浩渺的壮丽气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诗的写作手法:通过描述大自然的景色和历史的沧桑变迁,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慨,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家国情怀。
4.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以及人们对大自然的景色怀有敬畏之心。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表达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以及超越自己的努力和进取精神。
5. 诗歌意义:《登鹳雀楼》以独特的景色描写和巧妙的表达方式,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二、《夜泊牛渚怀古》1. 诗人:杨万里2. 诗的主题:写诗人在夜晚泊船时,回忆起古代文人们在这里的生活情景,展示了对古人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诗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景色和对古人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4. 诗句解析:- “牛渚西江夜,青枫楚浦秋。
”这两句描绘了夜晚的江边景色,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美丽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 “古人尚游子,邑人正沟洫。
”这两句描绘了古代文人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向往之情。
5. 诗歌意义:《夜泊牛渚怀古》以深沉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化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情。
三、《江雪》1. 诗人:柳宗元2. 诗的主题:写景诗,描绘了江上飘落的雪花和江水的景色,表达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3. 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和感受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古诗一:《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了诗人成功登上鹳雀楼后所看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第一段概括:诗人第一次登上鹳雀楼,看到了河山壮丽的风景和灵秀的花草。
详细内容:王之涣首先介绍了鹳雀楼的位置,在黄河边上。
接着描述从楼上可以看到的美景,古砌望断天涯路,但见长江天际流。
他形容长江如银河般流淌,绵延到天际。
诗人用“望断天涯路”表达了江水的广阔无边。
随后,他继续描述说,眼前的风景是多么的壮丽。
山不见底、天阔无垠,水天相接,江山一色。
这里的山高耸入云霄,高足以隐天光;江水宽广,曲折如丝。
他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自然风光的辽阔和恢弘。
反思与评价:通过描绘鹳雀楼的位置以及诗人所见到的美景,王之涣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自然景观的广袤和浩渺,形象地展示了壮丽的风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诗二:《白日依山尽》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对夕阳余晖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第一段概括:诗人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情景,形容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详细内容:王之涣首先描述了夕阳西下的情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他描绘了太阳在落山之前的最后余晖,夕阳的光芒照耀着山峦,让人感到美丽而壮观。
诗人接着形容了黄河入海的景象,黄河从高山流下,一直流到大海,形成了壮丽的风景。
接下来,诗人又描绘了大地的辽阔广袤,山川壮丽的景色。
他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对美景的极致追求。
反思与评价:通过描绘夕阳西下、黄河入海等景象,王之涣生动地表达了天地之间的壮丽景色。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自然景观的广袤和壮丽,使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展示了诗人情感的真挚和对美的追求。
五年级语文书下册第一课的批注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批注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三首经典的古诗,这些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对这三首古诗的课文批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
第一首古诗:《春晓》
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内容概述: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醒来后听到处处都是鸟儿的鸣叫声,联想到昨夜睡前听到的风雨声,猜想庭院里的花儿又被摇落了不少。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艺术手法:运用了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
第二首古诗:《咏柳》
作者:贺知章,唐代诗人,以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著称。
内容概述:这首诗以柳树为题,描绘了柳树在春风中的姿态,以及柳树与春天的关系。
主题思想:通过对柳树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柳树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三首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以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著称。
内容概述:这首诗以古原上的草为题材,描述了草的生长与枯萎,以及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
主题思想:通过对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离别的感伤。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将草的生长与人的离别相联系,情感深沉而真挚。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批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和艺术手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这些古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五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将进酒》
作者:李白
内容简介:这首诗是李白自嘲的作品,描述了他喜欢热闹、好饮酒的个性,并表达了自己要奋发向前的志向。
重点词汇:桮、黄鹤、一曲、三杯、白日依山尽
核心意思:我喜欢热闹,尤其喜欢喝酒。
今天,我要尽情畅饮,享受人生。
白日在山顶落下,黄鹤在天空翱翔,我要痛饮三杯,让自己豪情满怀。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内容简介:这首诗描写了登高远望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向往远方,渴望开拓的心境。
重点词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核心意思:白天在山顶落下,黄河向大海奔流。
如果想看遍千里之外的美景,就必须登高远望。
我站在鹳雀楼上,却仍觉得视野不够开阔,渴望更高更远的世界。
《悯农》
作者:李绅
内容简介:这首诗描绘了农民辛劳的生活,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呼吁。
重点词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田园
核心意思:春天是耕作的季节,夏天是种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冬天是储存的季节。
农民在田园里辛勤劳作,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我们应该同情他们,为他们呼吁。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的笔记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的笔记一、《古诗三首》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笔记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是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
范成大的诗歌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其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诗人范成大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为“中兴四大家”。
范成大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等。
2、《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中心思想《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通过描写、农村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农村儿童学种瓜的天真情趣,表现了劳动的乐趣,体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翻译(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诗翻译为: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句诗翻译为: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4、《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注释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干。
解:理解,懂得。
未解:不懂、不会。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前,树荫。
二、《古诗三首》之《稚子弄冰》的笔记1、《稚子弄冰》的作者《稚子弄冰》的作者是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是南宋诗人。
杨万里的诗歌语言通俗浅近、自然活泼、构思新巧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诚斋集》。
2、《稚子弄冰》的中心思想《雅子弄冰》这一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天真稚气的小孩子“玩冰”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3、《稚子弄冰》的翻译(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诗翻译为:小孩子早晨起来,将金属盆中的冰取出来,用彩线穿起来当钲来敲。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句诗翻译为: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五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 的笔记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笔记
古诗三首注释:
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古诗三首诗意:
《牧童》诗意: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没看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而来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饭后,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也没脱,就躺在月夜下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中心:表达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得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中心:表达了诗人对两个小孩子玩耍中透出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清平乐村居》诗意:茅草屋又低又小,茅屋旁的溪边上长满青青的草。
听见茅屋里有人带着醉意操着温柔的南方口音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是一对白发的夫妻。
老夫妻的大儿子在溪的东边锄豆田里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小儿子调皮可爱,他正在溪边趴着剥莲蓬。
中心: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图,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达诗人向往人情之美的生活之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①》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
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②,
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分析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三首古诗,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白居易的《忆江南》。
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
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独坐敬亭山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故名为
“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
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
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忆江南”,词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
时所留下的印象。
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
更重游。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
复相逢。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
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上。
在学
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
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
句子的意思。
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
着我,互相都看不够。
《望洞庭》中的“镜未磨”。
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
《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
氛围。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
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
松的、相互交流环境。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
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
发学生思考。
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
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
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
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
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
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
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