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__语文_古诗三首《望洞庭》

合集下载

望洞庭

望洞庭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禹谦娥【教学内容】内容一《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补充教材内容二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教材分析】《望洞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

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课导学案_2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课导学案_2

《望洞庭》教学设计授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唐刘禹锡)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一、教学目标:1.吟诵古诗,从经典中欣赏祖国河山;2.弄清洞庭,从地名中培养爱国情感;3.把握青螺,从诗眼中体悟古诗新韵。

二、教学重点1.吟诵古诗,把握诗意,学会生字:和、磨;2.抓住名词,体会诗韵,传承经典。

三、教学难点(谁)(在哪里)(怎么)望洞庭;望洞庭(什么)。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准备:1.毛泽东诗篇《七律·答友人》;2.《中国地图》、《河南省地图》、《湖南省地图》、《洞庭湖示意图》;3.关于描写洞庭、君山、岳阳楼及刘禹锡的著名诗篇及图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七律答友人一九六一年毛泽东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诗人领袖毛泽东笔下的洞庭——“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古诗《望洞庭》(板书)!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诵读古诗老师范读、老师领读、师生齐读、学生齐读、学生个别读(三)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刘禹锡(1)公元772年——842年,70岁(2)字梦得(3)祖籍河南洛阳人(借用《河南省地图》讲解)(4)唐朝诗人,被称为“诗豪”(5)与柳宗元并称“刘柳”(6)与白居易并称“刘白”(7)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其中《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都属于名篇。

2.写作背景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

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今安徽和县)这一次,是在秋天。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包括《望洞庭》、《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并背诵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理解古诗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美好情感,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含义,尤其是《题西林壁》和《雪梅》中所蕴含的哲理。

2. 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感知古诗的韵律美,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 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自主探究三首古诗的含义,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体会意境: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诵读积累:学生齐读三首古诗,背诵并积累名句。

7.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古诗和诗人,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句:望洞庭、题西林壁、雪梅3. 诗人:刘禹锡、苏轼、卢钺4. 重点词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画卷、只缘身在此山中、梅雪争春、骚人阁笔、评议短长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摘抄并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查阅资料了解诗人背景,写一篇短文介绍古诗和诗人。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以下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1. 《独坐敬亭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抑郁情感。

2. 《望洞庭》: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3. 《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词,诗人通过回忆江南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1. 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这三首古诗都是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古诗讲究韵律和节奏,学生需要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3. 学习古诗的翻译和注释:由于古诗的语言较为古老,学生需要学习古诗的翻译和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含义。

在课堂学习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认真听讲:学生需要认真听讲,跟随老师的讲解,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思想感情。

2. 积极发言:学生需要积极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做好笔记:学生需要做好笔记,记录老师的讲解和重点内容,
以便课后复习和巩固。

4. 练习背诵:学生需要练习背诵这三首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古诗三首 《望洞庭》

古诗三首 《望洞庭》

望洞庭
即洞庭湖, 位于今湖南省 北部。
题意:在洞庭湖看见的景象。
我会读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一幅什么画面?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仿佛看到一幅洞庭湖 湖光、秋月相互映衬的 画面。
湖光秋月两相和,
字典中“和”的解释:
√ ①平和,和缓;②和谐,和睦;
③结束战争和争执;④不分胜负; ⑤姓;⑥连带; ⑦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
提问:你觉得古诗中的“和”是什么意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人小组讨论:说说你眼前见到了哪些景物,这里藏着一个比喻 句,找一找,再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多音字

潭面无风镜未磨。

mò mó
他正要到村外的磨坊去磨面。
我知道“磨”字有两 种读音。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运用 “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 了诗句的意思,还通过想象领略了西 湖和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课后作业:
1.背诵《望洞庭》。 2.把古诗大意讲给身边的人听。 3.预习第18课。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互相映衬 指湖

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比喻: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镜子
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 平静得如同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四人小组讨论:说说这两句古诗是什么意思?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课导学案_4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课导学案_4

《望洞庭》教学设计文本解读《望洞庭》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组课文,这组课文的主题是“祖国的千山万水”,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诗人在《望洞庭》中以月夜遥望的视角,围绕山和水,通过奇妙的想象、新颖的比喻,独具匠心地将迷蒙、静谧的别样洞庭再现纸上,其艺术功底、文学底蕴表现惊人。

诗题《望洞庭》中一个“望”字不仅打开了视野,开阔了意境,还说明了诗人是带有感情的远眺洞庭湖,奠定诗歌情感基础。

全文紧扣“和”来展开,所以“和”为诗眼。

前两行写湖光、月色之“和”,微微泛起的湖光与清辉的月色融和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诗人没有直接描述,而是用了“镜未磨”这样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向我们展示了月光笼罩平静洞庭水的宁静画面,以“潭面无风镜未磨”来弥补“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通过这两行诗,茫茫月色与蒙蒙湖光交相辉映的和谐之感跃然纸上。

后两行诗写山水之和,诗人转移视野,目光从横无际涯的洞庭湖面集中到了君山一点。

山是翠色的,倒映在水中,水便也成了翠色。

“山”本是阳物,代表是“刚强”,诗人却以蕴含阴柔之美的“翠”字来修饰,一刚一柔,由此可见君山在诗人眼中是刚柔并济的景物。

不仅君山刚柔并济,君山与洞庭水,一山一水,一阳一阴,也体现了中国阴阳调和的和谐观。

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不仅从颜色、形状上描绘了洞庭水与君山,还巧妙地告诉了我们它们的空间位置关系。

如果细探“青螺”一词,联系同时代诗人描写的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湖中倒影的君山就像是镜中水仙青色的螺髻。

从此便可得知在诗人所处的时代(唐朝),“青螺”是指女子的一种发型。

既然“青螺”与女子有关,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皓月银辉之下,月光笼罩的洞庭湖上侧卧着一位仙女。

刘禹锡是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失败后他接连被贬,迁徙途中他多次来去洞庭,为我们留下了四首歌咏洞庭的诗章。

其中《望洞庭》就是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转和州刺史途中遥望洞庭的“收获”。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
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 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 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 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经典之作。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 宁静和谐、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吾乃诗仙也!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纵 情诗酒,以诗著称于世。 与诗人杜甫合称“李杜”, 后人言其书得自张旭,飘 然有仙气。传世之作有《 上阳台帖》等。著有《李 太白集》。
我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呢?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静夜思》
这首诗是已经50岁的李白离开长 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 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他 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 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 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 山、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 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李白与敬亭山的故事
一、初登敬亭山 二、踏迹谢太守 三、安家敬亭山 四、相看两不厌 五、扁舟敬亭下 六、山下哭老友
选自《邢少山博客——李白与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敬 亭 山 远 景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 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 两不厌, 只有/ 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独:独自一人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江南好,
一种。词可以歌唱, 每一首词根据格律, 都有一个曲调名,
风景旧曾谙。
成为词牌。《忆江
日出江花红胜火,
南》就是词牌。宋 朝时词创作的鼎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时期,因而有“唐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案1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案1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案1课文内容分析:《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妙,赞叹大自然漂亮体面的古诗。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汹涌澎湃的雄奇秀媚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显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爱慕之情。

《望洞庭》以轻盈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爱慕和赞叹之情。

三首诗都是写景的,有共同之处,可以重点教学第一首古诗,然后放手让同学自学另外两首。

学情分析:其次学段的孩子对古诗的学习有爱好,也有初步的办法堆积。

课程标准对其次学段古诗学习提出的要求是不做过多的说明,了解诗意为主。

所以,指导他们在朗读中感触诗的节奏和韵味,在想象与联系生活场景中理解诗的内涵、感触语言文字背后优美的画面,由景入情,由情促读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同学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图文对比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中关键词的意思,从而达到理解诗意,体味诗境。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楚、断”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触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堆积古诗学习的办法,感触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故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汹涌澎湃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古诗三首《望洞庭》

古诗三首《望洞庭》

古诗三首《望洞庭》《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望洞庭》。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

3. 理解并记忆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诗歌中的景物描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如“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镜未磨”等诗句中的比喻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洞庭湖美景欣赏(1)展示洞庭湖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湖光山色的美。

(2)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站在湖边,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2. 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

(2)讲述《望洞庭》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和描写。

3. 诗歌与自然的关系(1)讨论诗歌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如何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2)通过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以及自然如何影响他们的心情和想法。

(二)、朗读课文1.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1)教师首先展示正确的朗读姿势,手持课本,站立朗读,以身作则。

(2)朗读时,教师需注意每个字的发音清晰准确,特别是生字如“潭"、“磨”等,要重点示范。

(3)在朗读中,教师要把握好语调的起伏,如“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和”字要读出和谐之感,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未磨”则要带出一种朦胧美。

(4)对于诗句的停顿,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意义单元之间适当停顿,如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两句之间稍作停顿,以便学生理解诗意。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 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翻译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 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翻译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翻译
原文(1):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原文(2):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原文(3):
忆江南【唐】白居易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

2分钟
望洞庭(tí ng) 青螺(luó) 潭(tán)面
15分钟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好像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田螺
自学检测二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你能找到吗?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 像 .
像白色银盘. 像湖中的一颗青螺.
自学检测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生字。 •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理解作者的思 想感情和诗意. 3.情感价值观:感受洞庭湖的独特风光,培 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学会本课的生字。 • 2、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背诵。
刘禹锡(772-842),字梦 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 “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 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 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 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课堂小结:2分钟
•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当堂检测:8分钟
一、 比一比,再组词。 镜( ) 峡( ) 眉( ) 螺( 境( ) 夹( ) 媚( ) 累( (二)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 )
和: 潭面: 遥: 未: 磨: (2)这首诗是 朝诗人 写的。诗人以轻快的笔触, 描写了 的景色。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一句诗既用了比喻的手法,又用了 的手法,诗中的 “白银盘”指的是 ,“青螺”指的 是 。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读了这两句诗, 我的面前仿佛出现了: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无风的洞庭湖 平静得就像 ,我能感受到洞庭湖此时 、 的美。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读必背必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读必背必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词语盘点、日积月累汇总第一单元古诗词1.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第一单元读读写写洞庭江南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敬亭山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鲜明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突兀森郁读读记记翡翠凉爽高耸山涧透射寂静增添细碎马蹄柔嫩锦缎绵延绚烂白皑皑重重叠叠斑斑点点日积月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王士禛)*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第二单元读读写写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拨电话缓缓驶过闷闷不乐迷惑不解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读读记记拮据奔驰馈赠天津损伤晾晒竹签火候耽误赚钱熟练教导讲究受益沉重道谢眼神抱怨鼓励宽容梦寐以求走街串巷将心比心日积月累*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单元读读写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争先恐后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横七竖八读读记记筑巢摇篮乃至肥沃折腾忧患堤坝侵蚀崩塌毁灭植被经营扫帚腐烂土壤栖息捕食繁殖制服机翼惨祸关键欲出又止多灾多难随心所欲不折不扣枯枝烂叶异想天开机毁人亡轻而易举日积月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古诗三首》 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优秀课件

《古诗三首》 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优秀课件

课文讲解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望洞庭 [ 唐 ]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文讲解
要求:理解诗句大意。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怀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望洞庭湖洞庭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湖泊之一。

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内陆湖泊,它位于湖南省境内,与湖北省交界。

洞庭湖以其壮美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你介绍古代诗人在望洞庭湖时的一些感受,并通过三首古诗来展示他们对洞庭湖的独特理解。

诗一:《望洞庭湖》——刘禹锡白鹭洲对洞庭,雪山明翠裙。

两岸青楼女,相望引秋云。

冯唐无可奈,何时复归船?时人只嗤笑,不肯谢家贫。

刘禹锡是唐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丰富的诗才和卓越的政绩而闻名于世。

他在《望洞庭湖》中用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洞庭湖的景色和湖畔的楼台,给人视觉上以一种壮阔和宏伟的感受。

同时,他还通过描写两岸的楼台女子相互望着对方,引发了读者的遐想。

最后,刘禹锡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无助,暗示着他沉浸在洞庭湖美景中而无法离去的情感。

诗二:《洞庭波光》——陈陶波光洞庭秋,中有万顷波。

岸色满芳草,湖空入蓝莎。

四望无边树,千株共一波。

白鹭纷飞去,人归岁夜何?陈陶是五代时期的文学家,他的《洞庭波光》通过描绘洞庭湖秋天的风光给人以一种恬静和宁谧的感受。

他用简练而细腻的语言展示了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洞庭湖周围山岸美景的赞叹和对湖中白鹭飞翔的遐想。

最后一句“人归岁夜何?”则给人以思考,暗示着人们在壮丽的自然景色面前,对归宿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杜甫被誉为盛唐时期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以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和思考而闻名。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杜甫通过以黄鹤楼为背景描绘了扬州美丽的春景。

他将楼上的故友离开的情景与春天的盛景相结合,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感伤和对长江壮丽景色的赞叹。

通过景物的描绘,杜甫将个人的哀思和自然景物的壮丽融为一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古代诗人们在望洞庭湖时心灵都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中的生字词掌握不够扎实,影响了他们对整个诗句的理解。为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生字词的讲解和巩固,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在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洞庭》这首诗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洞庭湖美景的唐诗,通过优美的诗句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这首诗是了解古代诗人如何观察自然、表达情感的一个典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描绘手法、修辞技巧等,了解诗人如何将洞庭湖的美景展现得栩栩如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洞庭》这首诗的基本概念、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描绘自然美景诗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自然美景诗句。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3)分析诗的结构,掌握对仗和韵律。
(4)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具体举例:
-通过朗读、分组读、个人展示等形式,使学生熟练背诵《望洞庭》。
-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举例,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人教新课标.

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
的“汉寿城白春银望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 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词有各种不 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 子” ,还有“江城子” 、 “菩萨蛮”“卜 算子”“忆秦娥”“浪淘沙”等,词牌与 词的内容并无多大的关系。词按内容的长 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1字)、长调(91字以上)。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 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 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 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 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 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 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 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 同:
作者同属唐朝、景物同属江南、诗词内容同属借 景抒情。
• 异:
1、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2、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
热情颂景抒情;
3、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
员 称。 。唐 他代的中家湖晚庭光期是秋著 一名 个月诗 世两人 代相, 以和有 儒学“,相诗传豪的”书之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以下是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1. 《独坐敬亭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诗中描写了作者独自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的情景。

通过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感受到孤独和寂寥,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 《望洞庭》:《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描写洞庭湖美景的诗。

诗中描绘了洞庭湖的清澈、湖面如镜、山岛竦峙等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热爱。

3. 《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词。

词中描写了江南的美景和人物,通过回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赞美之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1. 理解诗或词的意境和主题:在理解和欣赏古诗或词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其意境和主题。

这需要学生对诗或词的描写和表达进行仔细的解读和感悟,从中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 掌握诗或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在古诗或词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这些词语和句子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能够帮助理解整篇诗或词的意义。

3. 体会诗或词中的美感:古诗或词往往具有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形象,充满了美感的元素。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认真体会这些美感元素,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和背景:在理解和欣赏古诗或词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和背景。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同时也能增加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希望这些笔记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18张PPT)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18张PPT)

湖光秋月两相和,
“两相和” 形象地描绘出水光 与秋月交相辉映,一派和谐、 宁静的画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
“镜未磨” 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把平 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贴 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美。
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 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 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 “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 才能两相协调。
一起解诗题
望洞庭
即洞庭湖, 位于今湖南省 北部。
题意:望洞庭湖看见 的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有怎样 的景色?
这是课后第2题哦!
和:指波光和 月色融为一体。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 磨成。这里是说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
湖光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
望洞庭
我来说说作者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 称“刘白”,有《陋室铭》 《竹枝词》《杨柳枝词》《乌 衣巷》等名篇。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 出停顿。
我会读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望。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 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远远地望着洞庭青翠的山水,如同白银盘
里放着一只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 螺,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美。
看到这么美的洞庭景色,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真想把这 枚青螺握在手 中呀!

《望洞庭》教案(15篇)

《望洞庭》教案(15篇)

《望洞庭》教案(15篇)《望洞庭》教案(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洞庭》教案1一、学习《独坐敬亭山》(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色, 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诗人又将视线移向远方: 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 自古闻名的君山了。这么苍翠, 这么小巧,蹲在皓月清辉的水 面上,正好似白银盘里的一只 小青螺呢!
读一读
波光粼粼 水平如镜 朦朦胧胧 水天一色 宁静和谐
银光闪闪 迷迷蒙蒙 月明星稀
风清月朗
皓月当空
风月无边
刘禹锡
你知 道吗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 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 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 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首联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颔联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
颈联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尾联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田螺
望洞庭
唐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背一背
望洞庭
刘禹锡 秋月 ,潭 面 。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 居易称作“诗豪”。他的 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 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 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洞 潭 磨 螺
读一读,写一写
洞dòng 庭tí ng 和hé
(洞庭湖) (庭院) (和谐)
潭tán
(潭面)
磨mó
螺luó
这首诗的妙处,全在于几个生动 的比喻。它们不但表现了月下洞庭的 迷人景色,而且映衬出诗人自己的形 象: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 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 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 如果不是站得高、看得远,如果没有 宽广阔大的胸怀,要这样视大为小, 举重若轻,那是不可能的。
望洞庭

遥望 无风 盘里 洞庭 白银 镜未 两相 磨
一青
山水色 和

螺 湖光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磨石) (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 秋月: 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 有磨秋水 是最平静的。诗人这次来观赏洞庭湖的风光,正 是在一个清秋月夜,而且是水面无风的时候。可 以想象,呈现在他面前的,会是怎样一片宁静、 和谐的湖光月色了。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说:这 很像是还没磨光的镜面啊!古代没有玻璃,镜子 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 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 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唐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 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 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 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 祖国的锦绣风光。下面我们再次边读读这 首诗,边领略它的美好景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