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异化劳动理论视阈下人的全面发展

合集下载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

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

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

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

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

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认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涵义异化劳动是一个综合概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表达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具有一种规律性的相互的关联。

而这种关联的核心就是对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关怀。

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出发点,而其落脚点也是人,即在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达到人的本质复归,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包涵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规定“物的异化”,即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表现为“人”的贬值和“物”的增值,其发展规律为:原初的劳动对象化——异化劳动——扬弃异化回归到非异化的劳动对象化;第二方面规定“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其发展规律为:原始的自由劳动过程——被迫的强制劳动过程——更高水平的自由创造性的劳动过程;第三方面规定“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其发展规律为:人的原初的类本质——人的异己的本质——复归到人类本质;第四方面规定“人同人相异化”,其为前三个规定的直接结果,涵义是人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和发展规律:原初的非异化生产关系——异化生产关系——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它对于反思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对于我们重新关注人的自身,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及人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思考人类的发展前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异化现象都具有非常深刻的价值和引导作用。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异化现象在私有制社会产生,但异化现象不是私有制社会独有的。

现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非公经济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在发展迅速,因此异化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时曾说过,“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现今我国社会存在着不少异化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物质文明与政治、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以及其造成的社会问题,并探讨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和探索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途径。

马克思所谓的“异化劳动”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失去了联系,劳动变得陌生化、无趣和单调乏味。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分割开来,使得劳动者无法实现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直接联系。

劳动者只是完成一种单一的劳动操作,而无法了解整个生产过程和产品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追求利润最大化,将劳动过程划分为细碎、机械化的动作,使得劳动过程变得重复、单调乏味,没有充分体现劳动者的创造力和个性。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和竞争关系,使得劳动者变成了生产工具,劳动过程只是为了获取报酬而进行,而不是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劳动。

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关系变得疏离和陌生化。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法避免的现象,它将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异化劳动导致劳动者的物质贫困和精神压迫。

因为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远低于他们实际贡献的。

异化劳动使得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职业专业化程度提高,劳动者之间的团结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异化劳动剥夺了劳动者对自己工作的控制和决策权,使得劳动者丧失了对自己生活的主动性和自由意志。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可以指导我们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途径。

我们应该重视和强调劳动的主体地位,使得劳动者能够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来,改变目前劳动者被动接受安排的现状。

应该推动劳动过程的人性化和个性化,让劳动者能够体现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从而增加工作的乐趣和满足感。

要重视平等和公正的劳动关系,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避免劳动从而导致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我们还可以借鉴和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如合作社、共同生产和自主工作等模式,来实现劳动者的自主和解放。

浅谈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在当代

浅谈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在当代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在当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感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一词在德语中是“Entfremdung”,源自拉丁语,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

而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他仍是在该词固有的基本含义上,在外化和分离的概念上来使用它的,如:“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并且他得出了“绝对精神”的异化的结论。

到了费尔巴哈那里,异化才第一次被赋予这样的引申的哲学含义: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想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

运用于考察人的本质,得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论。

而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他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在于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到了详细的阐释。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异化做了如下定义: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他扬弃了古典哲学中的异化观从而创造了异化劳动理论。

由于这部著作旨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因此,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但是,直到今天,马克思对于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18世纪的资本主义充满了诸多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因此,马克思把劳动与异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指出上述矛盾和对立存在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首先,关于主体和主体的本质规定,构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

马克思指出,“应当首先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他提出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是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劳动及其成果发展到较高程度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被消灭的情况下才能被消除其异化的性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考察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

分工造成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片面畸形发展,使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 年))和《资本论》(1867 年)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加成熟。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过程的分析,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同时,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发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尺度——自由时间。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性,必然性,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作者:孟庆波卢金云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扬弃异化的共产主义给予了科学的论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今天,我们要正确对待一定范围内的劳动异化现象,为克服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异化劳动以人为本社会主义荣辱观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既不像黑格尔讲的那样是绝对精神的异化,也不像费尔巴哈所讲的是宗教意义上的自我异化,而是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一经济事实出发,在应然和实然的层面上做出的以下四方面的规定:第一,从生产结果看,人创造出的东西应该供劳动者享受,与人相统一,至少不应与人对立;而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失去外部对象和生活资料。

“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地表现为异化,以至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第二,从生产过程看,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人应当在劳动中肯定自己,在劳动中感到幸福自由和愉悦。

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对工人来说成了对人的否定,工人在生产中感到不幸。

“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第三,从人的类本质看,“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实际上,异化劳动却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第四,从人际方面看,人本应与同类的他人在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彼此共荣和谐;然而现实生活中,人同类的异化也只有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包含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出发点是人和人类社会,其理论的落脚点也是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核心。

从异化劳动理论中解读人的全面发展

从异化劳动理论中解读人的全面发展

从异化劳动理论中解读人的全面发展作者:李思华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4期摘要: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提出的概念,简单的理解即指人自身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有害于自己。

将从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以及异化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原因来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通过对异化、异化劳动以及我国的诸多异化现象的分析,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关键词:劳动;异化劳动;和谐;发展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72-02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与此同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异化现象也层出不穷。

有的人认为这是与社会主义相违背的,于是就以此为借口来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也这样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灭异化现象及异化劳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本人认为,异化现象在当代中国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是巨大的,它对于我们重新把目光投向人本身,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及作用,人类发展前途,以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异化现象等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启迪和引导作用。

一、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的原意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思。

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其他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即指人类劳动活动丧失了自由自觉的含义。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从异化劳动维度浅谈人的全面发展

从异化劳动维度浅谈人的全面发展

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 如果这个集体成了压迫人们的力 量 ,人们有权推翻他。… 卢梭 的异化观给了古典哲学家们 冲破理论枷锁束缚的动力,并为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
质、 类存在作为审视现实经济关系的出发点。【马克思通 3 】
过 对 异 化 劳 动 的批 判 , 示 了资 本 主 义 社会 劳动 者 的 悲惨 揭
( )前马克思主义阶段主要哲学家的异化观 一
这一时期的主要哲学家代表人物是卢梭和黑格 尔。 他
们 赋予 了异 化 劳 动理 论 新 的内 容 , 人 的全 面 发展 理 论 的 对 展 开具 有 开 拓意 义 。 第 一 , 梭 的异 化 观 。卢 梭 的异 化 观 已 经触 及 到 异 化 卢
产 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 己的对象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异
化 劳 动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 四 个 方 面 : 一是 劳 动 者 与 劳 动产 品 相异化 ; 二是 劳动 者 与 他 的 劳 动 活动 相 异 化 ; 是劳 动者 三
思想的实质。他在 《 社会契约论 》中论述了公 民因为权利
转 让 而 带来 的消 极 作 用 , 他认 为 异 化 具 有对 抗 的性 质 , 因 而 要 加 以否 定 。 梭认 为 : 个 结 合 者及 其 自身 的 一 切权 卢 每
的发 展 具有 一 定 的积 极 意 义 。
马克思在 《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 文中认为 , 当 一 从 前 的资本 主义社 会的经济事实 出发 ,工人 生产的财富越 多 , 的产 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 , 他 他就越贫穷 。 工人创造 的产品越多 , 他就越变成廉价 的商品 。 物的世界 的增值同 人的世 界的贬值成正 比。[因此 ,劳动的产品作 为一种异 2 】 己的存在物 ,同劳动相对立 。 于是 ,工人对 自己的劳动的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健康而丰富的社会关系,使个体同世界直接发生联系,并成为真正全面的人类历史性存在,即自由人格。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格自由是真正的事实上的自由,因为奠基于经济前提之上的个人间的联系,使个人的自由与独创不再成为~句空话。

个人才能向完整的人格发展。

在人格的自由形成中,人格既创造着自己,也创造着别人,别人与我实现了真正的和谐,我创造的直接体现了我的人格的特定对象,直接是别人的存在,也是别人为我的存在。

这个对象既表现了我为别人,又表现了我为别人而自身存在的意义。

而别人也在创造着体现宜己人格的对象,这样我和别人也就互相创造着对方的存在和意义,互相提供着生活、享受、发展的对象和源泉。

这时,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对自己存在的全面占有,使人格成了自愿自觉的生命。

成了自由人,并用自己的全部创造。

去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人格力量。

≯蛳妇妇业誊鲁业蛳妇螺坐业坐业啦船业业船业业蛳船坐业业业盥姚蛳螺业业妇船始蛳盥业誊簟鲁螺妇糇常臻尝案掌囊囊崩尝寮英国对教育实施耄在荚国,政府没有成文的教育税收法规,但在政考府颁布的一系列有关税收的法规中,却明确规定教乏育属于非盈利性慈善事业,其收入不需向政府纳.9I税。

对于学校(大学、学院和中学)的收入,无论是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拨款,公司、企业和个人的赞菘助、捐款,还是通过学校和专家个人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培训和服务性活动得到的收入,只要是_jI用于学校的发展和办学,均无需向政府纳税。

互1.技术转让。

英国政府鼓励高等学校广开财源,章筹集办学资金,鼓励其与企业界建立密切的联系。

企互业界为高校的研究工作提供部分财力上的支持,并.}I提出研究课题,而高校的科技力量又为企业界提供轰了技术的保证。

零英国高等学校从事技术转让的途径是多种多样毒的,无论是哪种形式,学校将会在两个方面从技术转孽让中受益。

第一,通过技术转让,学校能将科研与生产嘉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科研与学术水平。

第二,技术转让叠使学校得以创收,并不断扩大科研的基础建设。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2)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2)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异化劳动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异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

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必要的阐述,然后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局限性,最后尝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性看待当前社会的异化现象,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异化现象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一)卢梭的异化观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是异化思想的首推者。

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异化问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的这一异化思想主要是从政治、经济、伦理和道德方面阐述的。

起初,他认为人们创造了财富的同时却给自己带来了不幸,这一社会事实就是异化,而私有财产正是产生异化的根源。

他在《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促进了风俗的淳厚》和《爱弥尔》中,批判了科学艺术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用来巩固王权的利器,并反过来驾驭人的异化现实。

(二)费希特的异化观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中,费希特首次用“外化”的概念,从哲学的高度说明了异化问题。

他企图利用这一概念来表现他全部的唯心主义哲学。

他提出了“自我”和“非我”两个概念,并且认为二者是对立的。

但是作为本原的自我具有外化自身的能动性,自我只有通过外化才能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从而才能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这一具有扬弃性质的过程正是费希特所说的外化,即异化过程。

自我外化为非我,从而否定自身,使原来与自我同一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东西。

费希特仅仅是注意到了外化及其结果,并没有更细致地考察结果背后的真实关系。

因此,在他那里,异化仅仅是一种自我异化。

(三)黑格尔的异化观黑格尔继承并且发展了费希特的异化理论,起初他在批判基督教“实证性”时,曾指出人们所创造的基督教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反过来排斥、压抑自己的力量。

后来,在《精神现象学》中,他认为“异化”就是“对象化”。

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大厦中,绝对观念成为了世界的本原,而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

论人的全面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人的全面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人的全面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张剑屏都匀来源:《文化研究》2014年第06期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能动地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同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研究加以借鉴。

关键词:人的全面异化;人的全面发展;马尔库塞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

本文拟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及主张作些扼要评介。

人的异化思想的由来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为探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新材料及新视角。

从此相关研究在西方不断掀起高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充当了推波助澜的主角。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个大概念,主要包括欧洲共产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流派,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在相关研究上建树最多,也是迄今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致力于将唯物辩证法改造成关心人的方法,从而创立了独树一帜的以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代表人物众多,最重要者为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关于人的全面异化与全面发展的主要思想与主张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当代世界著名哲学家与政治活动家,被誉为威震资本主义世界的“3M”(马克思、毛泽东、马尔库塞)之一。

(一)马尔库塞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马尔库塞通过解读,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质和方法提出了新见解。

1.认为劳动概念的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正是从劳动的异化来批判资本主义的荒谬性和揭示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的。

2.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就是人的原始自然性发展为具有社会历史性质的人的自然性的哲学人本主义问题,核心是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

他因此主张通过“总体革命”来彻底解决私有制下人的存在与本质相分离的矛盾。

3.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根本上是一种辩证法,马克思正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存在与本质的对立及扬弃,来批判和阐述资本主义人的异化与人的解放的。

[教材]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

[教材]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

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个人观点马克思关于“异化”概念的基本涵义指的是,人所创建的全部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峙的东西。

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概念,则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这就是说,人的异化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得到改变的。

关于人的异化,我的理解是,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人有分工不同、收入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等,有人坐办公室,月收入过万,有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其月收入却只能维持你基本生活,这些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而正是这些的不同,就是人的异化存在的表现。

马克思指出,在人类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活动中,人类自身存在表现为三大历史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

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人类生存的异化状态。

“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阶段是对异化形态的超越。

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异化的全面超越,是自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

这也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对异化的消除过程。

异化,这种错乱和颠倒是真实的,而不单是想象的,不单是存在于工人和资本家的观念中的。

但是很明显,这种颠倒的过程不过是历史的必然性,不过是从一定的历史出发点或基础出发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但决不是生产的某种绝对必然性,倒是一种暂时的必然性。

从一个比较大的方面来说,无论是从我的自身实际出发,还是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自身的本能的异化;二是人的思想、思维方式方面的异化。

关于本能的异化,大家都知道,本能是物种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并固定下来遗传给后代的反射活动。

它不是对简单刺激的局部性反应,而是按规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活动。

发育完全正常的动物,不经过学习、练习、适应、模拟或经验,即能表现出某种协调一致的复杂固定性行为。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境况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是他思考社会变革和解放的理论基础之一。

这一理论从多个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下面将从经济、社会、意识和人性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一理论的四重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经济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一种满足人的需要和创造价值的活动,而成为了一种追逐利润最大化、剥削劳动者的手段。

资本家通过不断压缩劳动者的工资和劳动时间来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劳动成为了一种强制、艰辛和无尽的重复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被分割和剥夺了价值,导致劳动者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被剥削的对象,失去了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自主性。

这种经济异化使得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失去了自身的尊严和满足感,成为了资本的奴隶。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社会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一种社会和谐的活动,而成为了一种社会分裂和阶级对立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使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异常疏离和竞争化,劳动者们变成了相互敌对和争斗的陌生人。

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和剥夺劳动产品的劳动过程,加剧了劳动者之间的社会隔阂和剥削压迫,导致社会分裂和阶级对抗的加深。

这种社会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孤立和疏离感,破坏了劳动者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关系。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意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一种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和自我发展的活动,而成为了一种迷失自我的状态。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操纵和篡改劳动者的意识,使劳动者认同自己被剥削的命运,并将自己的劳动力更多地奉献给资本家和资本积累。

劳动者沉浸在对劳动条件和劳动结果的无尽追逐中,忽略了自我的价值和自由的追求,失去了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被统治和被操控的对象。

这种意识异化使得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尊严,陷入了一种精神困境。

马克思异化劳动论域下以人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论域下以人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论域下以人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作者:王会来源:《卷宗》2016年第01期摘要:马克思的《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的重要著作,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思想开始变革的重要一个环节,该理论蕴涵了丰富的人本思想,这一思想借鉴并超越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异化思想,它与我国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提出了四个基本规定,结合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基本内容以及异化劳动与以人为本之间的关系,有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益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以人为本;价值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是后人根据马克思写于1844年的三个分散的手稿整理编辑而成的,并于1932年以德文原文发表了全部手稿。

《手稿》的问世后争议性一直很大,人们对它的研究思潮与日俱增,由于它的内容的重要性,使其成为马克思经济思想形成时期的特点,虽然它是一部不成熟的著作,但是,《手稿》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马克思在批判阶级古典经济学时,提出了自己的异化概念,即异化劳动。

异化在这一著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认真学习《手稿》中异化劳动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理解,并通过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以人为本的客观必然性,有着进步的历史意义。

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异化劳动强调了资本主义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对人性的无以复加的压抑和剥夺,马克思所发动的哲学革命正是起始于异化劳动学说。

马克思着重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劳动及其产品同工人的关系,以及资本家同人的劳动及其产品的关系。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马克思提出了对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共同构成了异化劳动的基本框架,具体体现在: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其生产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其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试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试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试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李静;贾恒欣
【期刊名称】《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4)003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马克思从考察人的本质入手,以实现一个人人能够得到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涵义以及扬弃异化、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这一理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正确对待异化现象,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页数】4页(P4-6,10)
【作者】李静;贾恒欣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幸福感 [J], 程苗苗
2.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 黎兆萍
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 黎兆萍;
4.试论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J], 陈勇军
5.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 [J], 孟庆波;卢金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异化劳动理论视阈下人的全面发展

论异化劳动理论视阈下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视阈下,探讨了异化、异化扬弃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异化过程包含着异化扬弃的过程、异化扬弃的过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异化的全面超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化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问题。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扬弃;人的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0)06-0035-04论异化劳动理论视阈下人的全面发展龙睿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异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有疏远、脱离、转让等意。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被提到哲学的高度。

黑格尔将“异化”理解为外化,并提出人的异化,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裂、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异化问题,提出异化劳动理论,指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异化劳动理论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的四种形式,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对异化劳动进行了系统阐述,构成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性著作也包含着丰富的人的异化的思想。

在该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到“现实的人”中,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考察人的异化,从而揭示出强制分工是人的异化的根源,而人类扬弃异化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生产力。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解释了普遍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的普遍异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人在普遍异化的同时获得全面和普遍的发展。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视域下的异化、劳动与自由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视域下的异化、劳动与自由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视域下的异化、劳动与自由李西祥【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7)001【摘要】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理论是对人的类本质及其社会历史属性的科学揭示。

基于这一理论,马克思阐释了人的本质的多维内涵。

在劳动这个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推动下,人自身的发展必将经历前异化、异化和后异化三个阶段。

前异化阶段对应的是原始社会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与自然之间基本上是一种天然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具有血缘和宗亲的互相依赖性。

异化阶段对应的是资本私有制,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使得整个社会成为资本主导下的物的王国,货币和资本反过来成为支配和奴役人的社会力量。

后异化阶段是指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超越资本统治的更高社会发展形态中,人的类本质得到了最为充分的绽放。

人不再受物的宰制,人与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及其对立也被消解,每个人的发展成为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的发展的这三重形态跃迁与人类社会的三大形态转换,二者深层契合并且有机统一。

究其实质,这是立足于劳动实践的人自身类本质力量的必然发展过程。

【总页数】9页(P9-17)【作者】李西祥【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相关文献】1.资本与劳动关系视域下的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J], 李锐2.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 黎兆萍3.工具理性视域下人的自由——兼论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 [J], 薛楠4.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域下手机异化原因及应对路径抉择 [J], 成玉皓5.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自由思想——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 [J], 鲍薇娜[1]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劳动创造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创造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创造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马克思思想史的一个考察【作者】吴焕新【作者简介】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6吴焕新,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马克思以人类社会实践和劳动创造为基石创建人的全面发展观,经历了从抽象表述到科学制定再到系统完善三个阶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深刻批判异化劳动,确立人类劳动新理念,是马克思萌发产生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劳动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全面科学地制定和创立了以高度丰富社会关系为核心的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论为科学依据,以充分发展人的创造能力为目的,系统地完善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

【关键词】人类实践/劳动创造/人的全面发展【正文】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xx)06-0137-04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划时代的运用创新和继承发展。

那么,当年马克思又是如何基于历史唯物论的形成发展来创立其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呢?一、批判异化劳动,确立人类劳动新理念,是马克思萌发产生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部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立场后的探索性著作,在研究异化劳动过程中,马克思开始了对人类劳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人的全面发展观作了抽象表述,使之开始冲破国民经济学和思辨哲学的思想束缚,从而成为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理论开端。

(一)马克思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是对人的发展的摧残和否定。

劳动异化范畴,是马克思当时既在理论内容上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原有含义,又赋予其唯物主义基础,进而力图从哲学经济学的理论高度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进行解剖而形成的一个核心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视阈下,探讨了异化、异化扬弃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异化过程包含着异化扬弃的过程、异化扬弃的过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异化的全面超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化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问题。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扬弃;人的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0)06-0035-04论异化劳动理论视阈下人的全面发展龙睿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异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有疏远、脱离、转让等意。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被提到哲学的高度。

黑格尔将“异化”理解为外化,并提出人的异化,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裂、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异化问题,提出异化劳动理论,指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异化劳动理论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的四种形式,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对异化劳动进行了系统阐述,构成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性著作也包含着丰富的人的异化的思想。

在该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到“现实的人”中,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考察人的异化,从而揭示出强制分工是人的异化的根源,而人类扬弃异化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生产力。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解释了普遍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的普遍异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人在普遍异化的同时获得全面和普遍的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是包含着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的研究的。

本文写作的目的就在于认清异化、异化扬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化现象,并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异化的过程包含着异化扬弃的过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1]这一思想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异化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一方面,异化使人丧失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约束人的自由,困扰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异化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通过调控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克服异化、扬弃异化。

其二,异化为异化的扬弃准备了物质条件、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

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通过异化劳动不断为克服异化、扬弃异化准备物质条件、积累财富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异化的产生和扬弃的过程,还是无产阶级不断壮大、不断开展斗争的过程。

“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实质上是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异化进行了剖析,即:异化是人类社会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是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

异化本身束缚了人的发展,但是对异化的克服和扬弃又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可见,异化虽然与自由相对立,但是其最终趋势是朝向自由的。

我们可以说,异化与异化的扬弃作为同一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其统一性表现为两者相辅相成,同时产生并同时消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对立性表现在两者产生至消亡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进行着“异化———调整实践活动,克服异化———异化……”的矛盾运动过程,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通过异化与异化扬弃的矛盾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

因此,异化与异化扬弃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而这一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纵观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异化现象从自然形成的分工出现后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人类社会在异化与克服异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作者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重庆工商大学助理研究员。

二、异化扬弃的过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谈到个人的发展时指出:“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2]这表明,普遍异化与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同一进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即:异化、异化扬弃的过程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他们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第一,异化与异化扬弃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了“外化劳动”这一概念,“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1]并在肯定“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1]的基础上,辩证地指出“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1]在这里,马克思不仅认识到私有制是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还进一步指出了私有制与异化劳动之间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异化的最典型代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并分析了异化产生的直接原因,“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3]因为,“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

”[3]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要强制分工还存在,人们从事劳动的性质、类型和劳动量等就是违背其自由劳动意愿的,这种情况下的劳动就是异化劳动。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强制分工是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

实际上,无论说私有制是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还是说强制分工是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两种说法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因为马克思早就指出“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这表明,分工和私有制是同时产生一对“孪生兄弟”,分工表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私有制表征的是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异化产生的原因是分工和私有制,即: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的生产力与从属于它的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分工不断扩大,私有制随之经历了奴隶主私有制,封建地主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有制。

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最典型的状态,与之相适应,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最为典型。

可见,异化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人在异化中的实践活动又推动了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异化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异化扬弃的基本条件。

要扬弃异化,必然要消除异化产生的原因,即:消灭私有制,消除强制分工。

分工和私有制是一对历史的范畴,它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又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而消亡。

因此,消除异化的根源还在于发展生产力,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客观而冷静地指出,异化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能消灭。

一是,“要使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3]二是,“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3]可见,扬弃异化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生产力。

只有发展生产力,形成全世界普遍交往的生产关系,才能最终消灭私有制,消除强制分工,并为异化扬弃准备物质条件、阶级条件和组织条件。

因此,异化扬弃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实现的。

需要首先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历史的维度来解析的。

这里的人是指共产主义社会达到全面发展状况的人,即是逐步实现“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体现马克思主义对终极关怀的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是建立在现实的人基础上的。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这表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进行的。

以此为依据,马克思主义将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

这一阶段,人没有独立性,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或受另外一些人控制,人的能力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人的生存能力极其低下、必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集体来与自然抗争的原始社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但不平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一部分受另外一部分人控制的奴隶社会和农民依附于地主而生存的封建社会前期。

与这一阶段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

第二阶段,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阶段。

这一阶段,社会形成了普遍的交换关系,但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空间随着交往关系的扩大而扩大,但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萌芽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阶段。

与这一阶段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人以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人在一定范围内不受外在力量的强制,按照自己的意志自主活动。

这一阶段就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描绘的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共产主义社会。

与这一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产品经济。

可见,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与三种由低到高的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而三种经济形态则正是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由此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每前进一步,人的发展就前进一步。

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