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理论内容简析及其评价
异化劳动
第三,从人的类本质方面,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互异化。“人是类 存在物,而自由的有意识的生产生活是人的类生活、类本质。”在这里, 马克思首先将人们的创造活动称为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展现人们的 自身意识,证明自己类的存在。但劳动实践异化了,人们的这种类本质 也就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 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 同样使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第四,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人与人相互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 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 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 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3、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 如果说劳动产品对我来说是异己的,是作为异己的力量同我相对立,那 么,它到底属于谁呢? 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 供其享用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
马克思指出: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 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如神原先不是人类 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尔后, 这种关系就变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4、消灭异化的途径
马克思强调要消灭异化就要消灭私有制, 如果没有了私有制,私有财产也不会存在, 异化的劳动也就随之消失了。
消灭私有制的方法是建立共产主义,实施 工人解放的政治斗争。
5、异化劳动理论的不足之处 第一,马克思看到了人的或者历史之外的关系或存在,但却无法解释它 的内在发展规律。 第二,马克思只是看到了异化劳动的消极作用,没有肯定其积极意义。 第三,马克思的逻辑存在一定的问题。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1. 引言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简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状态进行深入分析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从而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
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劳动不再是满足个人需要、实现个人价值的行为,而是为资本家创造更多价值的手段。
这种劳动关系使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和其他劳动者之间产生了种种异化现象,劳动者成为了自己劳动的客体而非主体,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的主观控制权。
这种劳动异化的状态使劳动者从劳动中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和自我认同,成为了被剥夺了人性的机械化工具。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劳动者需要通过战胜异化,重新实现对自己劳动的主体性和自我认同的理念。
【2000字】1.2 “异化消费”概念引入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人们对消费也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消费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化现象。
“异化消费”这一概念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指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行为也可能受到异化的影响,消费者在追求商品与服务的过程中可能失去自我意识,被商品化所控制,以致影响了个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消费不再是简单的满足需求,而成为了一种盲目跟风、追求短暂快感的现象。
2. 正文2.1 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主要围绕着人类劳动的本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变异展开。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变和适应自然,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变成了外在强制的、异化的过程。
这种劳动异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劳动的目的性被颠倒。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自身需求或自我实现,而是为了获取货币和生存,成为一种赚取生活费用的手段,劳动变成了一种客观的、陌生的存在。
劳动异化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异化论的基本内容劳动异化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人类劳动和社会生产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本文将从劳动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以及对劳动异化的解放等方面来探讨劳动异化论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的本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劳动使人类能够改变自然界,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求。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的。
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商品的生产,工人变成了雇佣劳动者。
这种劳动关系使得工人失去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和自主性,劳动变成了一种疏离的、无意义的活动。
劳动者只是执行工作任务,而丧失了创造力和主动性。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还表现在劳动产品的异化上。
工人所生产的商品不再属于他们自己,而是由资本家占有并获取利润。
工人与自己所生产的商品之间失去了直接的联系,劳动成果被剥夺。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还体现在劳动过程的分割和机械化上。
工人们被分割成不同的专业和岗位,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部分的劳动内容,导致工人们对整个劳动过程的认识和掌握变得模糊和有限。
机械化的劳动过程使得工人们的劳动变得枯燥乏味,缺乏挑战性和创造性。
三、对劳动异化的解放劳动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特征,但人类对劳动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为了实现劳动的解放,马克思主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工人不再是雇佣劳动者,而是劳动的主人。
他们能够参与劳动过程的决策和管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劳动成为一种自由和有意义的活动。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归全社会所有,而不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共同分享社会的财富。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过程也发生了变革。
简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
异化劳动理论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要的思想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现实。
接下来将对此做详细介绍。
(一)异化异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本义为脱离、转让、出卖、让别人支配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他认为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即异于人本身,而这种由主体即人本身所产生的独立物,又反过来会成为制约或压迫自己的一种力量。
他从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异化是精神的异化”在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力图从唯心主义观点阐述异化。
他说明了宗教的一个本质方面,他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使人本身的力量变成了凌驾于人之上的超自然的神的力量。
马克思在手稿中,在继承和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基础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社会种种异化现象,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
异化主要指具有自我意识及主体能动性的人亲手完成的创造物,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疏远,甚至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
(二)异化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所根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经济事实:“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这句话中,工人也成为了一种商品,事实上,在国民经济学中,“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便宜的商品。
”“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是成正比的。
”“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最后,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有产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恢复垄断是有难度的,工人也在竞争中被划分了出来。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人 在 实践 上 和理 论上 都 把类 —— 他 自身 的类 以及 其 他物 的类 —— 当作 自己的 对象 ;而且 因为— — 这是 同一种 事 物 的另 一 种说 法— — 人把 自身 当作 现有 的有生 命 的 类来 对待 ,因 为人 把 自身 当作 普 遍 的因 而也 是 自由 的存在 物
劳动是 人 的本 质 属性 ,是 人 和动 物 最根 本 的 区别 —— 人 通 过 劳动 创造 产 品 , 而把 自己 的本质 对 象化 , 从 使对 象 发 生 存在 形式 的转 变 。按 照传统 理论 , 对象 化是 一切 劳 动 的
根 本 特 征 , 在 现 实 劳 动 过 程 中 , 动 对 象 化 却 表 现 为 丧 但 劳 失 对 象 或 被 对 象 所 奴 役 。马 克 思 发 现 , 成 这 种 “ 论 ” 形 悖 的
“ 产 生 活 ” 在 资 本 主义 社 会 的 “ 化 劳 动 ” 程 中 生 . 异 过
必 然 构 成 对 抗 性 的 生 产 关 系 。因 此 . 要 以 “ 化 劳 动 ” 只 异 为 中 心 , 住 人 性 和 异 化 问 题 , 可 以 用 “ 动 主 体 — — 人 抓 就 劳 的 本 质 ” 异 化 来 说 明 各 种 形 式 的 社 会 异 化 , 示 资 本 主 的 揭 义 社 会 中 人 的 异 化 与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之 间 的 矛 盾 ,从 而 揭
第2 1卷 第 4期 20 0 9年 1 2月
重 庆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u a fC o g igRa i o r lo h n qn do& T ies y n V Unv ri t
V0 . . I 21 NO 4 De的“ 异化劳动 " 理论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劳动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及其内涵,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重内涵,即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劳动者与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自身的异化以及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异化。
这四重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特殊性和问题,为我们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关系被破坏,劳动成为了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力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被剥夺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劳动不再是一种自主的活动,而变成了一种被迫的、无情的劳动。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智慧都被异化为资本家的财富和权利,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失去了控制和支配权,这导致了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疏离和沮丧,使其成为了一种被压迫和被摧残的存在。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自身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被异化和破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面临着长时间的劳动、低工资的待遇、恶劣的工作环境等种种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劳动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疏离和沮丧。
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成果,也无法享受到自己应有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这使得劳动者在自身的存在和生活中感到了不满和焦虑,从而使得劳动者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变得紧张和矛盾。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其他劳动者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也变得疏离和冷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劳动者都是独立的个体,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变得功利和利益性,社会关系也变得冷漠和疏离。
劳动者无法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共同利益和命运,无法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团结和合作,这使得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关系变得脆弱和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特殊性和问题,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讲解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讲解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讲解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异化劳动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被剥夺了它的本质。
这种剥夺表现为“劳动的异化”。
一、劳动异化的概念及其含义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即是劳动者被逐渐剥夺了和劳动相关的人性属性、能力、与自然界相互联结的关系,而与产品、雇主、机器相互结合,人的活动转变成了一种物化的东西。
因为劳动被迫变成一种商品,从而剥夺了本来应该是合理的自由和个性化的工作体验。
异化劳动导致的结果是人变得像产品那样没有生命,没有创意,简单地完成着为了生存而必须完成的任务。
二、劳动异化的原因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是因为私有制造成的,而不是劳动本身的问题,劳动的本质不在劳动本身,而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在工业化时代,“专业分工”使得工人们的工作流程分离,并且根据拥有资产的个人机器起了越来越多的作用,结果是工人永远都看不到完整的工作,而是一边一遍地重复着单调的任务,看不到整个工作的意义,只能看到完成时所得到的金钱收益。
三、影响首先,劳动者的人性被剥夺,被迫为了赚钱而工作,并忽略了劳动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价值。
因此,劳动者迅速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兴趣,同时也减少了对企业的忠诚度,缺少工作乐趣,最大化能力使用是不可能的,进而工作热情降低,工作质量就会大幅下降。
其次,商品化的目的使得劳动本身成为了一种奢侈品,有些人无法负担也做不到适应这种要求。
这种做法会减少劳动者的数量,导致用工难度加大,而且会使得劳动工资趋于极度不平等。
最后,异化劳动的唯一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利润,而不是工人的利益和发展,所以企业也不能长期获取更多的利润,因为员工界限已经强调了的,民意和法律也会对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的阻力。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讲解描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不道德的一面,异化劳动是导致许多人感到毫无价值感,缺乏工作乐趣的原因。
我们必须寻求更加公平、更加人性化的价值观来确保劳动的本质得以保留,使人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引言马克思是近代西方哲学和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19世纪时,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指出,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活动已经被异化,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疏离。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略论,并探讨其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是货币交换的形式之一。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源,而工人则失去了所有的生产工具。
为了生存,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工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生命时间拱手让给了资本家,从而过着压抑和痛苦的生活。
为了找到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工人所做的产品并不属于他们自己。
实际上,产品属于资本家和他们的收入。
在工人完成产品的生产后,产品被视为资产,而工人则将产品的价值作为工资领取。
然而,工人所生产的东西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资本家的。
这种积极的财富转移是工人的劳动行为在异化过程中的表现。
工人将自己与自己所生产的东西播种出来,并将自己的生命力投入到创造资本家的财富中去。
此外,马克思还通过比较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与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社会劳动情况,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的劳动责任和劳动形式。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迫使人过度劳累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通过人与自然环境进行的自然交流,而是成为了资本家的工具,被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生产已经变得无序且单一化了。
而工人所做的事情被视为日复一日单一且乏味的,这样的劳动会导致工人的生产疲劳和身体损伤。
工人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而不是将精力用于创新和改进。
这种疏离导致了工人的精神疲劳和心理疾病。
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还强调了社会关系中的异化。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或生活方式。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一) 第一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这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归劳动者自身所有,而归资本家所有,并被资本家用来继续作为支配劳动者的手段。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其结果是导致工人的赤贫,并且工人生产劳动越多,他就被剥削得越多,就越是贫穷。
以至于说到“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二) 第二重规定: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即在生产中,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此,工人在自己劳动过程中感觉到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
(三) 第三重规定: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这是从第一、第二规定中抽象出来的。
正是因为劳动产品、劳动活动都异化了,所以人的类本质也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
而在异化劳动中,人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在异化劳动中成为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这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把工人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消失了,人成为一种经济动物。
工人的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没什么区别。
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动物是直接从自然界索取,而人是从经济社会中非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去获得。
(四) 第四重规定: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当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不直接归工人所有时,他必定归另外的人所有; 当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时时,实际上就是同另一个人相异化。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简要解读
228作者简介:刘婷婷(1997— ),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晦涩难懂,其精髓和核心则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四重规定的阐述。
此前,当马克思思想转向费尔巴哈之后,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时,他意识到人类思想的形成植根于“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剖析要从政治经济学开始,由此转向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基本的“二律背反”的批判上提出的。
所谓二律背反是指两个内在矛盾的命题可以同时得到证明。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
但是,他又同时对我们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
”一方面,古典经济学家提出所有价值、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这个层面上,按照自然法的原则,劳动成果就应该属于工人。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提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一部分,并且是最小的那部分,是为了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一部分,即工资,也就是劳动的价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马克思给出的回答是因为国民经济学的前提是劳动,并且这个劳动不是一般劳动,而是自相矛盾的劳动。
“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
人就被当作机器的附庸,失去了人的类本质,而是就像一个机器那样,而工人的工资就是机器的必要运转的“维修费”,除此以外,不会再多一分一毫。
显然,对工人而言,这样的待遇必然是极其不公平的。
马克思认为这种自相矛盾的劳动就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劳动,也就是异化劳动。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规定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富含深刻的内在逻辑性。
首先,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异化。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于并没有掌握生存资料,因此工人对产品并没有支配权。
工人越努力生产产品,归属于他的产品就会越少,因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就越发处于不利地位。
生产的劳动产品数量越多,劳动者的生活就越倍受压迫。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犀利批判和深刻思考的产物。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被剥削和异化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被认为有着四重内涵,包括生产关系的异化、工作过程的异化、劳动者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异化。
本文将逐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并阐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在意义。
我们来谈谈生产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劳动者置于一种异化的状态之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们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他们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所需。
这种被剥夺的状态使劳动者们无法真正参与生产关系,而仅能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他们控制着生产过程,并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这种生产关系的异化使劳动者们对生产过程和生产资料失去了控制权,同时也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有权。
劳动者们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一种被动和异化的地位,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而利润则被资本家所霸占。
我们来说说工作过程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作过程也同样受到了异化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过程被分割成了细小的、单一的劳动分工,劳动者们只能在相对简单的环节中进行劳动,而整个生产过程则无法完全掌握。
这种劳动分工的细化和单一化使劳动者们丧失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掌控能力,他们的劳动被细化成了机械重复的动作,而失去了劳动的创造性和个性化。
工作过程的异化不仅使劳动者们的劳动变得单调乏味,而且也剥夺了他们对自己劳动的成果和价值的认识和体验。
这种异化使劳动者们的工作变得枯燥乏味,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而成为了纯粹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刻板的劳动。
我们来谈谈社会关系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也受到了异化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关系被冷漠、利益和竞争所主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和无情。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内 在本 性 的 体 现 。劳 动 是 人 所 特 有 的对 象 性 活 动 。人 通 过 劳 动 使 自己 的 本 质 力 量 转 化 为 对 象 物 。 马 克 思 指 出 :在 生 产 中 , 客 体 ” 人 化 , 消 费 中 , 主 体 化 。① 对 象 化 劳 动 是 指 人 们 在 对 自然 界 改 在 物 ” 造、 占有 、 用 的 过程 中 , 动 的 实 现 。劳 动 的 对 象 化 是 劳 动 的 肯 利 劳 定 方 面 , 任 何 社 会 物 质 生 产 的 共 同 内 容 , 人 类 赖 以生 存 、 展 是 是 发 的 自然 基 础 , 而 是 永 恒 的 。人 的对 象 化 生 产 活 动 不 是 生 产 外 在 因 的对 象 化 客 体 而 是 生 产 人 自 己 , 象 化 的 最 终 对 象 就 是 人 本 身 。 对 这是外化变成 内化 , 从人 出 发到 对象 又从 对象 回到人 的过 程 。 是 人 正 是 在 这 样 的 活动 中实 现 自己 的 生 存 和 占有 自己 的本 质 。 劳 动 作 为人 类 的 自由 媒 介 , 其 发 展 的 一 定 历 史 阶段 上 被 异 在 化 了, 人类 的 本 性 也 就 被 异 化 了 。异 化 ” 本 含 有 脱 离 、 让 之 意 。 ” 原 转 在 历 史 上 , 异 化 真 正 提 升 为 一 个 哲 学 概 念 来 运 用 的 做 法 最 早 开 把
个 领 域 都 是 人 的 一 种 特 定 异 化 , 生 产 过 程 中 的 异化 , 而 即劳 动 的 异
马 克 思 的 异 化 劳 动 理 论 及 其 与 共 产 主 义 学 说 的 关 系 , 于 我 们 研 究 马 对 克 思主 义理论 , 立共产 主 义理 想具有 重 大意 义。 树 【 键 词 】 动 对 象 化 异 化 共 产 主 义 关 劳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简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由于劳动的性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压迫而感到被剥夺、被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是一种物化、异化和疏离感,他们与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以及与自然的关系都呈现出一种异化的状态。
这种异化不仅导致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自主性,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社会性和人类性。
马克思强调,异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存在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普遍现象。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中的不平等、剥削和疏离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审视当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处境和心理状态,反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影响,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重新定义劳动价值与社会关系。
在当今社会中,异化劳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劳工权益、社会分配不公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结果、劳动过程、他人和自身之间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劳动过程变成了异化的劳动过程,劳动者变成了被剥削的对象。
这种劳动的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还表现在劳动者与其劳动行为、他人以及自身之间的关系。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丧失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被迫为资本家利润最大化而劳动,导致劳动过程变成了单调、机械和重复的劳动,没有创造性和满足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困境,强调了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结果之间的疏离,为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劳动者遭受的剥削和异化问题提供了启示。
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中劳动问题的本质,为构建人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简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种关于现代工业社会中劳动者处境的分析理论。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不再是为了自己的满足或自由发展,而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即资本家的利润。
这种状况造成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力以及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扭曲和异化。
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一种自由和创造性的活动,而是一种被迫的、机械化的重复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力也成为了商品化的工具,而不再是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劳动状态不仅仅对劳动者个人的生活和幸福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和不公平。
马克思呼吁劳动者应当意识到自己的异化劳动状态,并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和解放。
通过消除异化劳动状态,劳动者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和创造力,实现自己的自由发展和人格完善。
2. 正文2.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涉及到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处的特定境遇,以及这种境遇对劳动者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与人类本质的异化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异化。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产品的控制权和生产的结果与劳动者自身的脱离感,劳动产品成为异己的存在。
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表现在劳动者丧失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劳动变成一种单调重复、机械化的工作,使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受到压制。
劳动者与人类本质的异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劳动成为一种异己化的存在,使劳动者失去了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劳动者之间的异化体现在竞争和对立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之间缺乏合作和团结,相互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和竞争,使得劳动者处于分裂和孤立的状态。
这些异化现象使劳动者丧失了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能力,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被剥削者。
述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述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包括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等四个方面,针对造成异化劳动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异化劳动必须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从政治上解放工人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现象以及探讨社会主义劳动异化现象是否存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以前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
直到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才把“异化”当作哲学概念引进哲学领域。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劳动。
一、异化劳动的内容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的社会属性,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
由此出发,《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四个方面全面阐述其异化劳动的规定性:(一)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即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并越受其对象(产品)的奴役和统治。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应属于劳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重要理论之一,包含了四重内涵:劳动者的异化、产品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以及劳动过程的异化。
通过研究这四个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于人类解放的呼吁。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失去了自我,产品变成了异化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劳动过程本身也因为资本主义的目的性而变得异化。
通过这篇文章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以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劳动者、产品、人与人、劳动过程、概念、结论1. 引言1.1 引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刻的批判之一。
异化劳动理论涉及到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经历的种种异化现象,包括劳动者本身的异化、产品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以及劳动过程的异化等方面。
通过对这四重内涵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过程究竟是如何影响着劳动者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行。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展开讨论,探究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遭遇的各种异化现象,以及这些异化现象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马克思的理论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对社会的深刻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将为后续论述奠定基础,为读者提供研究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为文章的正文部分做好铺垫。
2. 正文2.1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了自身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从而使其与自身劳动成果产生了隔阂和疏离,最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甚至产生了产品本身的异化现象。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09366014 行政管理叶铭彬(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后来它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等不同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一步。
异化最初是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
在马克思之前,已经有许多哲学家对之进行研究探讨,马克思从人的劳动出发克服以往异化理论的错误和缺陷,催生了关于异化概念含义根本性的变革,第一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异化,是指在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
必须指出的是,异化必须是“人自己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
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
由此可见,所谓异化劳动就是指人类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了统治和支配人们的一种外在力量。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在规定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
由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生产的产品归生产资料所有者——资本家占有。
于是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相对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造成的结果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 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由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甚至连工人自己都成为了商品,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
于是,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在这种劳动中,工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
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通过自己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改造整个自然界。
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
该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其后续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基础性意义。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手稿》的写作背景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的异化、物的异化、人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四个方面。
随后,文章将详细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如何成为一种压迫人的力量,导致人的自我异化和全面异化。
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入评析,本文旨在揭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他对于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追求。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的关键性著作。
这部作品写于1844年夏天,马克思当时正身处巴黎,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并试图通过哲学的方式去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是他早期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理解其后续哲学和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
《手稿》开篇,马克思便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他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认为它仅仅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被异化了,变成了与劳动者自身相对立的力量。
这种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还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分离,以及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分离。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构建的一个全新哲学体系的基础。
通过这个理论,马克思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矛盾,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全面压迫。
他进一步指出,要消除这种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劳动异化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异化论的基本内容引言:劳动异化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现代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人与劳动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本文将从劳动的本质、劳动异化的概念、劳动异化的原因以及对策等方面,对劳动异化论的基本内容进行阐述。
一、劳动的本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有目的的交往。
劳动不仅是人类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更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
劳动的本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造出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
2.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劳动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通过劳动,人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劳动异化的概念劳动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过程和劳动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和支配权,劳动变成了一种压迫和剥削的手段。
劳动异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者失去了对劳动产品的控制。
他们生产的产品被剥夺了自己的所有权,成为了资本家的私有财产。
2. 劳动过程变得单调乏味。
劳动者被迫长时间进行重复单一的劳动,失去了对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和探索性的追求。
3. 劳动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强制。
劳动者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违背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成为了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
4. 劳动者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利益化,劳动者之间的合作变成了竞争和利益的追逐。
三、劳动异化的原因劳动异化的产生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相联系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存在。
私有制使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劳动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强制和剥削。
2. 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立。
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矛盾,劳动关系变成了一种剥削和压迫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化劳动理论内容简析及其评价【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最直接的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的经济事实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推导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虽然,异化劳动理论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和黑格尔绝对精神异化观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的作用上,其历史价值和历史局限性则是共存的。
只有深入研究异化劳动的内在联系,才能明白其真正的历史地位,以及价值和意义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规定;资本主义;简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异化劳动。
将“异化”与“劳动”结合起来,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创造。
这一概念被视为马克思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关键理论。
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 [1],运用异化劳动理论来剖析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交换关系等等。
并且,马克思正是对异化劳动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后,才走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殿堂”。
所以,异化劳动理论是基础性的、过渡性的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马克思对科学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2],是一部闪烁着天才思想的著作。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情况时,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结合起来,这样既克服了黑格尔异化观的思辨性又克服了费尔巴哈异化观的神秘性,从而找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
这个出发点就是显而易见的经济事实: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再经过逻辑推论,具体地得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第一,从现实的直接的结果看,劳动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了。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 [3]工人同自己劳动成果的关系如同费尔巴哈所批判的人与宗教的关系。
“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给自己的就越少。
” [4]工人的劳动越多,他所丧失的就越多。
这些外化的产品成为他外部的存在,并拥有独立的力量,成为了与其自身相异的敌对的客体。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是一个普遍的且习以为常的经济事实。
劳动者为资本家生产了奇迹,却为自己生产了极度的贫困潦倒、疾病和死亡。
他成了自身对象的奴隶。
这样的奴隶状态达到了极点,并把工人一生一世,甚至世世代代都锁在了奴隶的圆柱上。
因为,他不作为工人,就永远无法维持生命机体的存在,不可能维持家庭的延续;可是另外一面,他不作为“肉体的主体”也同样无法作为“工人”而存在,只有死亡。
原来,工人——作为人的存在,与自己的劳动对象——作为人的需要的物质基础,竟然是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而工人,就是奴隶的现代称谓。
第二,从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来看,他们与自己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了。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 [5]这样的劳动,并不是为了满足劳动工人自身的需要,相反是消耗自身的需要来满足资本家的需要。
实际上,不仅工人的劳动不是他的,甚至连工人的休闲也不是他自身的。
因为,工人肉体的满足和作为生命有机体的需求——自然也包括工人的休闲娱乐(如果,工人有休闲时间的话)——都只不过是为了再生产出自己的异化物、对立物所做的必要准备和补充而已。
除了豢养的动物,还有什么东西是身处这样的境地呢?进一步言,就算是放生的牛马也都比工人的生存、劳动条件“自由”,至少,它们没有工厂主和工厂主的监工、以及克扣工资的规章制度。
结果是,工人不再按自身的客观需要吃、穿、住、行、生殖,反而是按资本家利润实现的最大化领取面包、工资、生产劳动和租赁房屋。
工人与真正的奴隶比起来,后者都可能比前者更能感到幸福,毕竟在奴隶主的眼里,他们是会说话的工具;而在工厂里、在车间里、在流水操作线上,工人只是机器部件的延伸,是不能说话的工具。
直到今天,有的公司还有规定上班时间,公司职员禁止交流,违者开除。
鸟儿根据本能需要做巢,有意识的工人、有目的的类存在物却只能根据资本家的意愿尺度进行劳动生产!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人自主性、能动性的唯一表现就是,“只要肉体的强制或者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6]。
可问题是,这样或那样的劳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工人连自由活动的野生动物都算不上,只能算作家养的牲口;而牲口的劳动,是不存在享受的!第三,从人的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 [7] “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 [8]人是类存在物,是有目的的人,但异化劳动把人的第一需要的生命活动变成了只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与动物何异呢?通过劳动改造自身、改造世界,结果反倒成为压榨自身的罪孽。
人之为人的那种本质规定性竟然把人“规定”为了动物。
所以,一方面,劳动让工人的社会生活与工人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相异化;再一个方面,扭曲的、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就只能成为同样扭曲的、抽象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了,而不再是劳动者自己享受生活和生命的形式。
因而,人便不再是人了。
第四,从社会和交往关系上看,人与人的、同样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相互异化了。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比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 [9]这时候,人与人的异化,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吃苦、牺牲、劳动的都是工人,而享受、占有、休闲的都是资本家。
劳动者和剥削者的对立,恰好是通过劳动者与自身的对立表现出来的。
“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只有通过与其他人的关系异化才能表现出来。
” [10]不管是人同自身关系的异化,还是人同和自然界的异化,统统表现出这样的状况,即他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个与他不同的人发生的关系仅是分裂的,而且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
在《资本论》中,劳动者与剥削者的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就是雇佣关系,就是劳动力的买卖关系。
二、四个规定的逻辑关系按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的阐述,四个规定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联系。
“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 [11]由此可见,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是显然的、无可置疑的结果,是某种原因的自然“暴露”。
所以,对这个结果的追问,答案就只有在劳动工人与自身劳动过程的关系当中去寻找。
“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 [12]所以,第二个规定是第一个规定的原因和根据;第一个规定是第二个规定的物化结果,是劳动者与自己劳动活动相异化的必然表现。
劳动产品是劳动生产的结果;倘若,工人的劳动过程和劳动行为没有发生“自我异化”,那么,怎么会有劳动产品和劳动者本身的异化呢?“我们现在还要根据在此以前考察的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推出他的第三个规定。
” [13]这样,第一个规定和第二个规定共同推论出第三个规定,归根到底还是第二个规定推导出来的。
最后,人与自身关系的异化,还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异化。
第四个规定是前三个异化的直接结果。
综合起来,第二个规定即人与自己劳动活动的异化是最本源的异化,它是导致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与自身的类本质和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的“第一推动力”。
“产品的异化根源于劳动活动的异化,产品和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同自己的本质异化,进而又造成了人与人的全面异化。
” [14]马克思在谈完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后,紧接着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并且认为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私有财产的占有形式一旦确定,私有财产又成为了劳动异化的原因。
“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 [15]所以,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就成了相互因果的关系。
作为劳动的成果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就如同孪生兄弟一样,时一同“来到人世”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总表现着另一面,不可分割。
三、异化理论的局限性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无疑具有深刻的内涵。
其论述的思维深度和哲学功底的深厚都令人惊讶,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比起来,确实要伟大得多;哪怕形式上看起来显得有些凌乱和破碎,但其自身的逻辑关联性则十分紧凑。
如果,站在《资本论》的角度,或者是站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异化劳动理论就有严重的不足性。
尽管,异化劳动理论把马克思带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入口”,但终究还没有进去,此时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基点仍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第一,揭示了现象,解释不了本质;第二,由于第一点,那么在“异化思想”的窠臼里,就算是对现象的解释也会出现循环论证。
第一,四个规定的关键在于第二条,即人与生产活动本身的异化。
表现这种异化的是:(1)在劳动的过程中,没有幸福和享受的感觉;(2)他们的劳动是被强制的;(3)物质的劳动生产竟成了他们维持动物机能运转的手段。
这三点内容都只是对“劳动异化”的表象描述。
既然,生产劳动成了工人活下去的唯一手段,也姑且算作一种目的,可为什么还要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呢?既想活下去,为什么又要逃避活下去的唯一手段呢?为什么劳动必然是强制的呢?劳动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可不可以是非强制的呢?一句话,为什么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是必然的?难道这能够用异化的现象来解释异化的原因吗?第二,谈到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问题。
在异化劳动理论的范围内,马克思只能给出这样的答案:异化劳动导致私有制;后来,又相互作用。
就算按照这个逻辑,那么有两点:其一,异化劳动如何导致剩余财产,也就是剩余财产最开始是怎样积累起来的;其二,什么导致了劳动的异化。
不管怎么回答,答案断然不是第二条的规定。
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先天不足,这是异化劳动理论内核不可能克服的矛盾,不可逾越的理论高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表达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更多地倾向于旧哲学,其唯心主义成分比唯物主义成分更多。
纵然,马克思的研究已经触摸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但却依然是模糊的和含蓄的。
因为,人本主义的影响太过浓厚以致于马克以为,费尔巴哈的发现为他自己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打下真正的基础” [16],“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 [17],由此可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总体上还停留在表象和道德的水平上。
对剥削制度的义愤填膺,这当然是种高尚的行为。
道义上的谴责,经常成为科学认知的先导,但未必是理论上的正确。
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扬弃,是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过渡到剩余价值论的重要环节、中间环节,是飞跃的一块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