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

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

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①但不同的是,马克思并不把异化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而是走出精神世界进入现实经济生活,把异化劳动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认为异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具体的人,异化的扬弃也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思想,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直接来源之一。费尔巴哈用人的类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单行本.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本质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让人类的历史成了人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在他看来,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上帝不过是人本质的外化。人们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赋予上帝,又让上帝来统治自己。人们奉献给上帝的越多,留给自己的越少。然而,费尔巴哈只是通过宗教本质的异化来说明人本质的异化,他关于异化的论述还停留在纯粹的精神领域中,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则是在沿用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物”的基础上,把着眼点转移到经济分析上,把抽象的人过渡到现实的人即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物质生产的劳动者上。

二、异化劳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2.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劳动活动和劳动者的关系相异化。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是不自愿的一种被迫的强制活动。劳动也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3.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的对象,即人通过意识改变生命。然而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关系被颠倒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随之丧失,人变为同动物一样的存在,最终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4.从人际方面来看,人与人关系的相异化由于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其结果也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马克思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马克思还认为,本质上任何异化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只不过这种异化了的社会关系失去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本来所具有的真实面貌,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歪曲。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创立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从理论层面上讲,异化劳动理论

为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从现实层面上讲,异化劳动理论为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思想关照,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思想启示。

(一)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主线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异化劳动理论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充分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这在人与社会的层面为唯物史观的创制做好了铺垫。异化劳动理论充分揭示了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因为异化劳动的存在,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得不到对自己的肯定,劳动也不能使人获得自由。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世界本身而不是抽象的理性和自我意识出发,在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研究的前提下得出了结论。世界在本质上是实践着的,人能通过感官感知,世界历史是人的劳动活动的结果,不是没有规律、自然而成的。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人类通过劳动生产活动改造自然,进而改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劳动而逐渐生成、发展演变,劳动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异化理论揭示了人与社会的本质,说明是人的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历史观的唯物主义的飞跃。

其次,异化劳动理论对异化劳动四种形式的分析解读初步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在论述《手稿》中所阐述的观点时,已经认识到劳动资料与人的结合其实就形成了“生产力”,由于整个社会异化现象的根本在于劳动的异化,这使马克思认识到决定人们行动和社会发展的力量不是人的精神力量,而是由“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②,并且这种力量也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马克思在《手稿》中还对“材料要素”、“劳动要素”、“机器”和“人”等几个要素做了探讨,强调了人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生产资料的作用、人的作用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产生的是各种关系复杂多元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实际上是私有制社会的生产关系。虽然他在这时对生产关系概念的界定还很模糊,但是异化理论所包含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这些概念本身正是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在对扬弃异化包括在经济领域和意识领域两方面的表述上,实际上是在论述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虽然《手稿》中并未出现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但是它的主要内容已经基本形成了。

最后,通过对劳动、资本和地租之间关系的分析,论述了社会发展和运动的规律。马克思认为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发展壮大起来。劳动者“在他进入过程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