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11563e20b4e767f5bcfce48.png)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
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
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
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
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
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认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https://img.taocdn.com/s3/m/8914918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f.png)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1. 引言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简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状态进行深入分析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从而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
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劳动不再是满足个人需要、实现个人价值的行为,而是为资本家创造更多价值的手段。
这种劳动关系使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和其他劳动者之间产生了种种异化现象,劳动者成为了自己劳动的客体而非主体,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的主观控制权。
这种劳动异化的状态使劳动者从劳动中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和自我认同,成为了被剥夺了人性的机械化工具。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劳动者需要通过战胜异化,重新实现对自己劳动的主体性和自我认同的理念。
【2000字】1.2 “异化消费”概念引入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人们对消费也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消费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化现象。
“异化消费”这一概念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指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行为也可能受到异化的影响,消费者在追求商品与服务的过程中可能失去自我意识,被商品化所控制,以致影响了个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消费不再是简单的满足需求,而成为了一种盲目跟风、追求短暂快感的现象。
2. 正文2.1 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主要围绕着人类劳动的本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变异展开。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变和适应自然,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变成了外在强制的、异化的过程。
这种劳动异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劳动的目的性被颠倒。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自身需求或自我实现,而是为了获取货币和生存,成为一种赚取生活费用的手段,劳动变成了一种客观的、陌生的存在。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67624d0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2.png)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项核心观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的剥削和劳动者的异化现象。
不过,许多人对于“异化劳动”这个概念并不清楚,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解释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
1. 劳动过程中的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只被雇用了他们的劳动力,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是资本家所不关心的。
这就意味着,工人的劳动并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是为了生产资本家需要的商品而存在。
这样的劳动被称为“抽象劳动”,其结果是这个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像一件商品一样被物化了。
在这个过程中,工人的个人能力和个性都被抹杀,他只是成为一种生产工具。
这样使得工人与他们创造的产品分离出去,工人对于这些产品没有任何的感知和主观的情感,工人的劳动也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力学行为,这就是劳动过程中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到了破坏,生产活动只是为了满足利润和市场需求,这导致了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工作完全失去了控制权。
因此,工人的劳动过程渐渐地变成了一种让人感到枯燥与单调的劳动。
他们必须在枯燥无味的生产线上不停地重复同样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却不是他们自己决定的。
另外,工人的劳动往往被细分和精细划分,使得工人们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外效果内空心,而又被要求快速完成任务,使得工人无法在工作中感到任何的乐趣和自我实现的满足。
这就是劳动过程中的异化。
3. 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生产不再是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这导致了一种现象:工人所生产的产品,却不是为工人或其他人使用的,而是为了卖给别人赚钱。
因此,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变得微弱甚至消失了,工人们的产品不再是他们自己需要的东西,也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或自豪感。
他们只是生产出一种可以给资本家带来利润的商品而已,这就是产品的异化。
4. 社会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人财产的存在和私有制的制度安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对陌生和互不关心。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6dd49d202768e9950e73874.png)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马西子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中一个重要转变是马克思的批判研究领域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
在西方工业革命的社会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现象日益严重。
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批判研究,提出异化劳动理论。
他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作出规定:即劳动者和他生产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行为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世界范围内异化理论研究的杰出成果,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异化;劳动;意义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8-0274-02作者简介:马西子(199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
一、异化劳动产生的社会背景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发展迅速,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社会分工明确,机器替代人类,资本主义高度发达。
这为异化劳动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矛盾日益突出,激起了劳动者的反抗情绪。
这主要表现在资本家剥削日益严重,占有劳动者大量劳动成果;无产阶级依附于机器却受它支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通过劳动获取的报酬也越来越少。
究其原因,源于私有财产的局限性。
私有制的存在使得个人倾向占有财富,劳动与资本形成对立。
原本资产阶级将其视为对抗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使自身陷入矛盾状态。
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经济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经济关系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原因,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缺陷来看,消除这种现象就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马克思认识到,消除私有制的前提是必须清楚地认识私有制的性质。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e93c58a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3.png)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社会历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为我们理解社会现实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是指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遭遇的四种不同形式的异化现象。
下文将对这四种内涵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重内涵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物化异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往往被剥夺了个人的所有权,成为了资本家的财产。
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成为了商品,而商品的交换往往是在资本家的支配下进行的,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失去了控制和支配权。
这种物化异化不仅使劳动者无法享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还使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成为了资本家对其的剥削资本,使劳动者与他们的劳动成果发生了断裂,失去了劳动的满足感和价值认同感。
第四重内涵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社会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个体,而是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孤立的个体。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竞争和剥削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敌对,并且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为了利润最大化,使得劳动者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
劳动者不再是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社会成员,而是被迫成为了一个孤立的存在,使得劳动者的心灵与社会之间发生了断裂。
使得劳动者感到孤独和无助,对社会产生了不信任和不满的情感。
通过上述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
与此马克思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异化的根源和实现的路径,指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够实现对劳动者的真正解放,建立人类的新型社会。
对这四重内涵的深入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的问题。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434e0b5b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5.png)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劳动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及其内涵,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重内涵,即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劳动者与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自身的异化以及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异化。
这四重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特殊性和问题,为我们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关系被破坏,劳动成为了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力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被剥夺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劳动不再是一种自主的活动,而变成了一种被迫的、无情的劳动。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智慧都被异化为资本家的财富和权利,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失去了控制和支配权,这导致了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疏离和沮丧,使其成为了一种被压迫和被摧残的存在。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自身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被异化和破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面临着长时间的劳动、低工资的待遇、恶劣的工作环境等种种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劳动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疏离和沮丧。
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成果,也无法享受到自己应有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这使得劳动者在自身的存在和生活中感到了不满和焦虑,从而使得劳动者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变得紧张和矛盾。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其他劳动者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也变得疏离和冷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劳动者都是独立的个体,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变得功利和利益性,社会关系也变得冷漠和疏离。
劳动者无法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共同利益和命运,无法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团结和合作,这使得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关系变得脆弱和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特殊性和问题,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a44c373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5.png)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也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劳动观。
它提出了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迁等重要观点。
本文将从四重内涵来探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第一重内涵:劳动与人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种关系,人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掌握和应用自然界的资源,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资本主义的存在,人们的劳动变得越来越无趣、枯燥、单调。
人们在劳动中不再感受到自由和创造的快乐,劳动变成了一种荒废和虚无的状态。
这种情况导致了劳动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使得人们逐渐丧失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荣需要依赖于自然界的资源,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不仅是单纯的物质关系,而是包括了所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规律和自然环境。
现代社会中,由于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剥夺变得越来越大,这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空气、水源、土地等资源的恶化已经对人类生存和繁荣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重视自然保护,倡导可持续发展。
第三重内涵: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变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还阐述了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变迁对劳动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
不同的生产方式有不同的劳动方式和劳动形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资本主义制度强调为了利润和效益,企业会将劳动者变成机器,使劳动不断细化和强化,从而导致了劳动的异化。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倡导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那就是人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我们要重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劳动不再是单纯为了生产和经济利益,而是始终以人为本,符合人类的利益和需要。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e53867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a.png)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引言马克思是近代西方哲学和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19世纪时,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指出,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活动已经被异化,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疏离。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略论,并探讨其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是货币交换的形式之一。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源,而工人则失去了所有的生产工具。
为了生存,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工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生命时间拱手让给了资本家,从而过着压抑和痛苦的生活。
为了找到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工人所做的产品并不属于他们自己。
实际上,产品属于资本家和他们的收入。
在工人完成产品的生产后,产品被视为资产,而工人则将产品的价值作为工资领取。
然而,工人所生产的东西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资本家的。
这种积极的财富转移是工人的劳动行为在异化过程中的表现。
工人将自己与自己所生产的东西播种出来,并将自己的生命力投入到创造资本家的财富中去。
此外,马克思还通过比较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与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社会劳动情况,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的劳动责任和劳动形式。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迫使人过度劳累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通过人与自然环境进行的自然交流,而是成为了资本家的工具,被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生产已经变得无序且单一化了。
而工人所做的事情被视为日复一日单一且乏味的,这样的劳动会导致工人的生产疲劳和身体损伤。
工人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而不是将精力用于创新和改进。
这种疏离导致了工人的精神疲劳和心理疾病。
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还强调了社会关系中的异化。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或生活方式。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3525b2e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8.png)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现实情况进行深入观察和
分析,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劳动中的内在矛盾和压迫。
马克思将异化劳动理论概括为四个
方面的内涵。
第一重内涵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关系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创造的
产品不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被资本家所占有和支配。
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产品实现了对劳动者劳动的实际支配。
劳动者失去了对劳动产品
的支配权,也就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享有权。
通过占有劳动产品,资本家对劳动者进
行压迫和剥削,使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剥夺。
第二重内涵是劳动者与自己劳动的关系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再把自
己的劳动作为自己的自由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手段,而是把劳动看作是一种必须卖身的活动,是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报酬而进行的劳动。
劳动不再是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和自愿,而是
被迫和强制进行的,劳动者成为资本家雇佣的劳动工具。
第三重内涵是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之间的
关系变得敌对和竞争。
由于资本家雇佣劳动者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会以尽可
能少的雇佣人数和最低的工资水平来获取更大的利润。
这就使得劳动者之间的就业机会变
得稀缺和有竞争性,劳动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争夺工作机会和资源的竞争关系。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480713614791711cc7917b7.png)
异化劳动理论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一) 第一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这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归劳动者自身所有,而归资本家所有,并被资本家用来继续作为支配劳动者的手段。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其结果是导致工人的赤贫,并且工人生产劳动越多,他就被剥削得越多,就越是贫穷。
以至于说到“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二) 第二重规定: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即在生产中,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此,工人在自己劳动过程中感觉到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
(三) 第三重规定: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这是从第一、第二规定中抽象出来的。
正是因为劳动产品、劳动活动都异化了,所以人的类本质也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
而在异化劳动中,人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在异化劳动中成为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这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把工人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消失了,人成为一种经济动物。
工人的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没什么区别。
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动物是直接从自然界索取,而人是从经济社会中非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去获得。
(四) 第四重规定: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当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不直接归工人所有时,他必定归另外的人所有; 当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时时,实际上就是同另一个人相异化。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简要解读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简要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84df66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1.png)
228作者简介:刘婷婷(1997— ),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晦涩难懂,其精髓和核心则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四重规定的阐述。
此前,当马克思思想转向费尔巴哈之后,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时,他意识到人类思想的形成植根于“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剖析要从政治经济学开始,由此转向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基本的“二律背反”的批判上提出的。
所谓二律背反是指两个内在矛盾的命题可以同时得到证明。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
但是,他又同时对我们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
”一方面,古典经济学家提出所有价值、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这个层面上,按照自然法的原则,劳动成果就应该属于工人。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提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一部分,并且是最小的那部分,是为了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一部分,即工资,也就是劳动的价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马克思给出的回答是因为国民经济学的前提是劳动,并且这个劳动不是一般劳动,而是自相矛盾的劳动。
“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
人就被当作机器的附庸,失去了人的类本质,而是就像一个机器那样,而工人的工资就是机器的必要运转的“维修费”,除此以外,不会再多一分一毫。
显然,对工人而言,这样的待遇必然是极其不公平的。
马克思认为这种自相矛盾的劳动就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劳动,也就是异化劳动。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规定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富含深刻的内在逻辑性。
首先,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异化。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于并没有掌握生存资料,因此工人对产品并没有支配权。
工人越努力生产产品,归属于他的产品就会越少,因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就越发处于不利地位。
生产的劳动产品数量越多,劳动者的生活就越倍受压迫。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3fc8997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4.png)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犀利批判和深刻思考的产物。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被剥削和异化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被认为有着四重内涵,包括生产关系的异化、工作过程的异化、劳动者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异化。
本文将逐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并阐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在意义。
我们来谈谈生产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劳动者置于一种异化的状态之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们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他们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所需。
这种被剥夺的状态使劳动者们无法真正参与生产关系,而仅能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他们控制着生产过程,并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这种生产关系的异化使劳动者们对生产过程和生产资料失去了控制权,同时也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有权。
劳动者们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一种被动和异化的地位,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而利润则被资本家所霸占。
我们来说说工作过程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作过程也同样受到了异化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过程被分割成了细小的、单一的劳动分工,劳动者们只能在相对简单的环节中进行劳动,而整个生产过程则无法完全掌握。
这种劳动分工的细化和单一化使劳动者们丧失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掌控能力,他们的劳动被细化成了机械重复的动作,而失去了劳动的创造性和个性化。
工作过程的异化不仅使劳动者们的劳动变得单调乏味,而且也剥夺了他们对自己劳动的成果和价值的认识和体验。
这种异化使劳动者们的工作变得枯燥乏味,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而成为了纯粹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刻板的劳动。
我们来谈谈社会关系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也受到了异化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关系被冷漠、利益和竞争所主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和无情。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6e8686f48d7c1c708a14593.png)
内 在本 性 的 体 现 。劳 动 是 人 所 特 有 的对 象 性 活 动 。人 通 过 劳 动 使 自己 的 本 质 力 量 转 化 为 对 象 物 。 马 克 思 指 出 :在 生 产 中 , 客 体 ” 人 化 , 消 费 中 , 主 体 化 。① 对 象 化 劳 动 是 指 人 们 在 对 自然 界 改 在 物 ” 造、 占有 、 用 的 过程 中 , 动 的 实 现 。劳 动 的 对 象 化 是 劳 动 的 肯 利 劳 定 方 面 , 任 何 社 会 物 质 生 产 的 共 同 内 容 , 人 类 赖 以生 存 、 展 是 是 发 的 自然 基 础 , 而 是 永 恒 的 。人 的对 象 化 生 产 活 动 不 是 生 产 外 在 因 的对 象 化 客 体 而 是 生 产 人 自 己 , 象 化 的 最 终 对 象 就 是 人 本 身 。 对 这是外化变成 内化 , 从人 出 发到 对象 又从 对象 回到人 的过 程 。 是 人 正 是 在 这 样 的 活动 中实 现 自己 的 生 存 和 占有 自己 的本 质 。 劳 动 作 为人 类 的 自由 媒 介 , 其 发 展 的 一 定 历 史 阶段 上 被 异 在 化 了, 人类 的 本 性 也 就 被 异 化 了 。异 化 ” 本 含 有 脱 离 、 让 之 意 。 ” 原 转 在 历 史 上 , 异 化 真 正 提 升 为 一 个 哲 学 概 念 来 运 用 的 做 法 最 早 开 把
个 领 域 都 是 人 的 一 种 特 定 异 化 , 生 产 过 程 中 的 异化 , 而 即劳 动 的 异
马 克 思 的 异 化 劳 动 理 论 及 其 与 共 产 主 义 学 说 的 关 系 , 于 我 们 研 究 马 对 克 思主 义理论 , 立共产 主 义理 想具有 重 大意 义。 树 【 键 词 】 动 对 象 化 异 化 共 产 主 义 关 劳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0ddf502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1.png)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面临的异化现象,指出了这种异化的根源和内涵。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由于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存在,导致了劳动的异化,表现为劳动者与自身劳动产品、与自身劳动过程、与自己的人性和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探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劳动者与自身劳动产品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实际上并不属于他们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
这意味着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剥夺了自己的所有权,劳动产品不再是劳动者自己的产物,而是资本家的私有财产。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失去了控制权,劳动的结果并不能满足劳动者自己的需求。
这样一来,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异化,劳动产品成为了劳动者的异化物,劳动者与之失去了联系和认同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还阐述了劳动者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存在,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异化。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只是一种被剥削的工具和资源,与资本家之间只是一种物化的利益关系,劳动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存在。
劳动者无法在劳动中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社会也无法认同和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自我实现。
这样一来,劳动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异化,劳动者失去了对社会的认同和归属感,社会也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疏远。
述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述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210402a6c30c2259019e45.png)
述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包括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等四个方面,针对造成异化劳动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异化劳动必须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从政治上解放工人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现象以及探讨社会主义劳动异化现象是否存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以前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
直到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才把“异化”当作哲学概念引进哲学领域。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劳动。
一、异化劳动的内容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的社会属性,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
由此出发,《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四个方面全面阐述其异化劳动的规定性:(一)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即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并越受其对象(产品)的奴役和统治。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应属于劳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简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
![简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https://img.taocdn.com/s3/m/55bc1f024b35eefdc8d33391.png)
异化劳动理论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要的思想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现实。
接下来将对此做详细介绍。
(一)异化异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本义为脱离、转让、出卖、让别人支配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他认为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即异于人本身,而这种由主体即人本身所产生的独立物,又反过来会成为制约或压迫自己的一种力量。
他从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异化是精神的异化”在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力图从唯心主义观点阐述异化。
他说明了宗教的一个本质方面,他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使人本身的力量变成了凌驾于人之上的超自然的神的力量。
马克思在手稿中,在继承和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基础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社会种种异化现象,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
异化主要指具有自我意识及主体能动性的人亲手完成的创造物,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疏远,甚至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
(二)异化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所根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经济事实:“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这句话中,工人也成为了一种商品,事实上,在国民经济学中,“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便宜的商品。
”“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是成正比的。
”“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最后,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有产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恢复垄断是有难度的,工人也在竞争中被划分了出来。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2b6833d5727a5e9856a61f8.png)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09366014 行政管理叶铭彬(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后来它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等不同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一步。
异化最初是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
在马克思之前,已经有许多哲学家对之进行研究探讨,马克思从人的劳动出发克服以往异化理论的错误和缺陷,催生了关于异化概念含义根本性的变革,第一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异化,是指在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
必须指出的是,异化必须是“人自己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
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
由此可见,所谓异化劳动就是指人类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了统治和支配人们的一种外在力量。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在规定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
由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生产的产品归生产资料所有者——资本家占有。
于是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相对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造成的结果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 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由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甚至连工人自己都成为了商品,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
于是,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在这种劳动中,工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
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通过自己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改造整个自然界。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b5f2fc10722192e4436f62a.png)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
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
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
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
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
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
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
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803c38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d.png)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启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人资本的所有权和生产过程的分工,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以及劳动过程逐渐失去了联系,因此产生了一种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被资本家占有和掌控。
劳动者无法在生产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产品变成了一种商品,劳动者与之完全断裂。
2. 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在工作中被迫按资本家的意愿进行劳动,并且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获取工资和生存。
工作过程变成了机械的重复和标准化,劳动者失去了自主性和乐趣。
3. 人际关系的异化:在分工和竞争的环境下,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和陌生化。
劳动者之间不再是同事和同伴,而是竞争对手,彼此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利益交换和互相利用。
异化劳动对劳动者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包括精神上的压抑和物质上的剥削。
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过程和产品的控制权,感觉自己变成了一种被动的工具。
这种异化劳动现象不仅剥夺了劳动者的尊严和自由,也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人类的疏离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给我们启示了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利润和生存。
我们应该关注劳动的质量和意义,而不仅仅是数量和效率。
2. 强调劳动者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鼓励劳动者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实现个人价值。
劳动者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工具。
3. 倡导建立合作和共享的劳动关系,促进劳动者之间的团结和互助。
我们应该努力消除利益冲突和竞争,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
总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提醒我们关注劳动的人本性和社会影响,呼吁改变劳动关系和重建人与劳动的和谐关系。
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
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
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
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
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
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①但不同的是,马克思并不把异化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而是走出精神世界进入现实经济生活,把异化劳动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认为异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具体的人,异化的扬弃也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思想,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直接来源之一。
费尔巴哈用人的类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单行本.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本质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让人类的历史成了人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
在他看来,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上帝不过是人本质的外化。
人们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赋予上帝,又让上帝来统治自己。
人们奉献给上帝的越多,留给自己的越少。
然而,费尔巴哈只是通过宗教本质的异化来说明人本质的异化,他关于异化的论述还停留在纯粹的精神领域中,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则是在沿用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物”的基础上,把着眼点转移到经济分析上,把抽象的人过渡到现实的人即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物质生产的劳动者上。
二、异化劳动的主要表现形式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2.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劳动活动和劳动者的关系相异化。
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是不自愿的一种被迫的强制活动。
劳动也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3.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的对象,即人通过意识改变生命。
然而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关系被颠倒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随之丧失,人变为同动物一样的存在,最终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4.从人际方面来看,人与人关系的相异化由于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其结果也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
马克思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
”马克思还认为,本质上任何异化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只不过这种异化了的社会关系失去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本来所具有的真实面貌,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歪曲。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异化劳动理论的创立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从理论层面上讲,异化劳动理论为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从现实层面上讲,异化劳动理论为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思想关照,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思想启示。
(一)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主线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异化劳动理论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充分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这在人与社会的层面为唯物史观的创制做好了铺垫。
异化劳动理论充分揭示了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因为异化劳动的存在,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得不到对自己的肯定,劳动也不能使人获得自由。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世界本身而不是抽象的理性和自我意识出发,在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研究的前提下得出了结论。
世界在本质上是实践着的,人能通过感官感知,世界历史是人的劳动活动的结果,不是没有规律、自然而成的。
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①人类通过劳动生产活动改造自然,进而改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劳动而逐渐生成、发展演变,劳动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
异化理论揭示了人与社会的本质,说明是人的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历史观的唯物主义的飞跃。
其次,异化劳动理论对异化劳动四种形式的分析解读初步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论述《手稿》中所阐述的观点时,已经认识到劳动资料与人的结合其实就形成了“生产力”,由于整个社会异化现象的根本在于劳动的异化,这使马克思认识到决定人们行动和社会发展的力量不是人的精神力量,而是由“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②,并且这种力量也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
马克思在《手稿》中还对“材料要素”、“劳动要素”、“机器”和“人”等几个要素做了探讨,强调了人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生产资料的作用、人的作用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产生的是各种关系复杂多元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实际上是私有制社会的生产关系。
虽然他在这时对生产关系概念的界定还很模糊,但是异化理论所包含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这些概念本身正是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在对扬弃异化包括在经济领域和意识领域两方面的表述上,实际上是在论述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虽然《手稿》中并未出现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但是它的主要内容已经基本形成了。
最后,通过对劳动、资本和地租之间关系的分析,论述了社会发展和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认为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发展壮大起来。
劳动者“在他进入过程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之前,他自己的劳动就同他相异化而为资本家所占有,并入资本中。
”①工人将异化劳动的整个生命力和劳动力而不是作为满足手段的劳动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的费用,而是维持劳动者最低生活,使劳动者不致死绝的费用。
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家不但得到了能够补偿劳动者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而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产生增值,这个新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异化作为一种否定现象的产生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随着这种能力的发展,异化最终也会被扬弃,所以人类社会经历“非异化——异化——异化的扬弃”这条道路是不可避免的。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必然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劳动发展的历史,劳动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劳动关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要导致劳动和资本的分离。
劳动和资本之间经过统一、对立和同自身对立这三个阶段之后,如果劳动和资本的对立突破那个零界点,就会导致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灭亡。
马克思从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中看到了共产主义产生的必然性,批判了以往各种虚假的共产主义,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图景。
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马克思进一步形成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二)为反思现代人物化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思想关照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普遍异化的分析之后,我们看到异化、物化现象是现代性的消极表现,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无法跨越的阶段。
我国目前正走在现代化道路上,毫无疑问,也无法回避现代性固有的各种问题。
上述对异化、物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特征的分析和新表现形式的解读,为我们反思现代人物化的生存方式提供了参考,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模式有助于我们反思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减少异化现象的产生,走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从农业小生产转变为机器化大生产,从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使得人的发展由对人的盲目崇拜转变为对物的依赖,社会物质交换日益频繁,社会关系也日益纷繁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