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合集下载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

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具体规定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具体规定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具体规定作者:郑智尹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11期摘要: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首先用“异化”概念来说明人与劳动的关系,进而深入到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以及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提出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即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这四个规定对于我们研究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异化劳动理论;工人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50-02一、对“异化”概念的各种解释“异化”概念是近代欧洲哲学的概念。

霍布斯第一个用异化来说明社会政治问题。

他在《利维坦》里说:“因为由于国家里每个个别的人所给予他(指君主)的这种权威,他就可以使用每个人转让给他的足够的权力和力量,凭首这种权力和力量所引起的恐惧,把大家的意志都引向国内和平和互相帮助,来反对国外敌人。

”[1]这里所说的权力转让,原文是estrangement,可译为异化。

黑格尔是第一个从严格的哲学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的人。

他用“异化”概念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自然哲学》中指出:“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

”[2]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隐秘就在于:“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的、转换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

这就是宗教之秘密。

”[3]费尔巴哈还认为黑格尔哲学也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绝对哲学就是这样将人固有的本质和固有的活动外化了和异化了,这就产生出这个哲学加给我们精神的压迫和束缚。

”[3]与资产阶级学者不同的是,马克思用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内容充实和阐发了异化概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继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异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劳动异化涵义、等方面逐步进行阐述分析的。

关键字:异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手稿》马克思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科学理论的主要思想资料的实录。

“异化劳动”是《手稿》中的中心范畴,是马克思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发现。

对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重温,对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促使我们对能够对异化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

一、对“异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探析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理论,并对异化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异化(alienation),该词源自拉丁文alienatio,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在哲学史上,卢梭第一个用“异化”思想来解释人类历史的,认为人类在发展中创造了文明,但文明却导致了人类的堕落。

它被提上哲学的高度是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进行探讨,并把异化及其扬弃看作是否定性的辩证法,看作是一切事物运动的自我运动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被用之说明主体的对象化,外化、分化;费尔巴哈也使用了“异化”的范畴,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观点[1]。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和继承了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把劳动视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赋予“人类是类存在物”的新的涵义,马克思从抽象二、“劳动异化”的探析(一)劳动异化的真正涵义黑格尔曾经指出,从花朵开放,花蕾消逝到结出果实,“他们在有机体中不但不相互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个的生命。

”异化劳动理论也正像花蕾到花朵再到果实的发展过程一样,贯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这个有机同一体中,因而对于“劳动异化”的正确理解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逻辑的一把钥匙。

浅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浅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浅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有其时代原因,同时也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观点。

异化劳动作为一个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价值,值得我们去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关键词] 手稿;异化;异化劳动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它的问世使当时的工人运动有了思想武器,使当时正在经历磨难的工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异化劳动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德国等其它的欧洲国家也在大规模的进行当中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资产阶级取代了封建贵族和封建势力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

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提升了工业生产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各个阶级之间以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被剥削阶级在剥削阶级的压迫之下生活贫困不堪。

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一大批新兴工厂纷纷建立,先进的生产方式不断吞噬传统的生产方式并扩大生产,这使得大量传统工厂纷纷破产,大量传统生产方式从业者纷纷失业,而新兴工厂却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来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批量的工人为了生存被迫进入工厂,但是,工厂所需工人是有限的,这便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大量的工人为了能够进入工厂而降低要求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资本家对这样的现象是十分乐见其成,他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完全不顾工人的生活条件,不断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并降低工资标准。

工人的工资不断减少,使得他们的整体购买力水平不断下降,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一、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这一现象。

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并以此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私有制。

从而指出,只有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可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复归”。

与马克思思想比较,其前的哲学家们也提出过关于人的异化的各种观点,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再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

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甚至联想到具体的人的劳动与异化会有怎样的关系。

马克思也正是从这一基本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

首先,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他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他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1],并指出当时的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2]马克思用这样的逻辑得出的一个结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 [3] 然而,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是异化的一个方面,那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行为)本身必然也是异化了的。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劳动活动应该是劳动者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东西,但是被异化后,“劳动对工人来讲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4],由于这样的劳动不是自愿的,为此劳动者受尽摧残,“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马克思将以上两个方面归结为“物的异化”。

在此之上,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

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

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探讨了“异化劳动”概念。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对劳动的探讨、劳动的本质和异化、异化劳动对人的影响、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深入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可以帮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中劳动的现状,同时也可以对未来劳动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异化劳动导致工人与所生产的产品、与自己的劳动、与其他人以及与自然界的关系被割裂,从而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劳动的真正意义,以期建立一种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模式。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马克思、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未来发展、理解、影响、探讨、概念、重要性、深入、反思、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代表作之一。

这部手稿深入探讨了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异化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不公。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他认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劳动力被资本家占有和控制,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和割裂。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迫进行机械重复的劳动,失去了对自己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创造性,最终导致了对自身、对劳动、对社会和对自然的异化。

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思考,了解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

这部手稿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现状以及对未来劳动发展方向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2 概述“异化劳动”概念的重要性“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它揭示了现代社会劳动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失去人性的现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马克思是在吸收前人成果主要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异化思想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认为作为主体的既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也不是费尔巴哈主张的自然人,而是具体的人,即在生产领域中结合成一定生产关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并且认为异化的本质乃是劳动的异化。

标签:马克思;手稿;异化劳动思想[一、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来源(一)黑格尔系统的异化理论最早提出系统异化理论的是黑格尔,他指出绝对的精神是超过所有存在的,是所有事情的本源。

黑格尔同时也指出绝对精神是能动的,产生异化这一现象的主体为精神,异化这一过程也都是在精神的范围中进行的。

人通过劳动创造的实物会脱离自身,产生出异化这一现象,这不是客观事物的异化,而是人自我意识的异化。

虽然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见解深刻,但是,他对劳动异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精神劳动的层面,劳动的创造也只是在抽象的主观意识层面生成的,这就使他的异化理论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束缚中。

(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费尔巴哈批判地接受了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提出了人并不是神的异化,而神是人的异化的理论。

费尔巴哈认为人们对神的崇拜其实一种自我崇拜的表现,人在崇拜神的同时也会把自己的人格与本质融入里面,让神具有人的性格,简单说来就是人们是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塑造神的。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克服自身的异化,就一定要摆脱宗教思想、脱离神的影响菜可以实现。

虽然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基础是人,也属于是唯物范畴之中,但他的异化理论只是在宗教的范围内,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因此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其异化思想。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的提出马克思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系统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异化理论的。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一)工人工资马克思对工人工资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工人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作者:吴婷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1期摘要马克思曾在自己早期的创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思想,即异化劳动。

这是他把异化与外化、对象化的概念作出至关重要区分而产生的创造性思想。

他认为,劳动是人本质的自由活动,但在雇佣劳动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被异化。

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来深入分析了这一现象,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1异化的理论渊源异化最初是经济和法律用语,黑格尔从它经济的作用中发现了质朴的哲学的光彩,首次把它当作哲学概念引入哲学领域。

他指出,绝对精神是主体在历史地发展中的异化,而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扬弃了这种异化,重新回归其自身。

这种不断异化又不断回复自身的运动,体现出了黑格尔异化观的本质,即自我的扬弃。

费尔巴哈是首次用异化的概念对哲学和宗教进行批判的人,他从人本质的自我异化出发来阐释宗教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在进行《手稿》的创作时,以国民经济学为依据,他以哲学的维度观察经济的现实,并把两者结合起来,继而发现了被华丽幕布所掩盖的现实: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极端对立。

他在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中发现了资本主义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进一步把劳动和异化相联系,明确地得出了异化劳动的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异化的现实。

2《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2.1异化与外化、对象化的关系马克思在谈论异化劳动之前,把它与对象化、外化的概念做出了重要的区分。

外化,本是指理念的东西转化为现实化的物质,它没有体现出现实化的东西对自己内在理念的支配,这是一个中立的概念。

异化则与外化相反,因为异化不仅主张了现实化就是对象化,还意味着现实化与非现实化是矛盾和对立的。

而劳动产品本是劳动的对象,它作为关于对象的劳动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但是这种对象化现在却变成了一种异己的东西,同劳动相对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论述及其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论述及其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论述及其意义1844年,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这是当时政治经济学的新概念,也是马克思关于劳动激励机制的重要思想。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逐渐形成的,它将劳动过程中原本在人的自然力量中的价值删除,而其价值取代为有形的物质实体,即货币,把自由的劳动人变成卑贱的奴隶,他分析了异化劳动的成因,指出货币价值是劳动人受剥削和异化劳动的根本原因,他还论述了个人及社会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者所经历的异化劳动进行反思后,将实现共同物质利益和共同观念利益,以实现社会公正、消除劳动人之间的竞争,挽回人类贫穷和无尊严的实质性困境的方法。

异化劳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两个重要概念组成,一是指劳动人受到的财富分返少,工作极其苦难;二是指劳动人受到的剥夺、把持,而它成为一种被剥削、被抢劫的方式,从而实现了财富分配的不公。

异化劳动不仅指资本家对劳动人进行剥削,更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赋予劳动者的特殊性质,这种形式的剥削了精神意义上的自由,精神上的剥夺使劳动人在“重复性操作”中失去自我表达的财富,只有当这种做法受到足够的考虑,而不仅仅局限于方法的改进,才有可能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得到改善。

“异化劳动”的伦理意味深远,表明第二代资本主义制度使劳动者陷入一种充满苦难的、下层地位。

此外,马克思认为,由此造成的痛苦不仅仅是财富分配不公,还是对生存经济基础的受剥削和对自身工作内容的局限,他提出了“物质利益与精神观念价值”的观点,强调“以德报怨”,即通过共同分享物质收益、意识形态财富、互相尊重和尊敬来取代货币富裕,最终创造出一种新的应有关系,消除劳动者的竞争,去异化劳动的苦难,挽回人类的贫穷地位。

从经济学和人道主义的角度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提出了一种重新认识工人的根源,批评了货币主义的不公正分配,以及必须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以及改变社会关系来消除“异化劳动”的剥削,把该过程变成人们和谐相处,开创新的社会关系方式,为走向人类文明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

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

一、“异化劳动”的主要理论来源《手稿》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的批判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作为核心内容的“异化劳动”是其一切理论的出发点。

异化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换言之,异化就是指人丧失其本真的完满状态而成为与其本质相悖的状态,它泛指一切颠倒或扭曲的现实。

马克思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考察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到黑格尔是为资本主义进行哲学的辩护,进而对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作出了区分,并且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称为“异化劳动”,这无疑是对黑格尔的否定性解读。

同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是高度赞扬的,但是马克思不再从人自身以及从个体和类的矛盾中探求异化,而是把着眼点转移到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把“劳动”视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从抽象的人过渡到现实的人的研究显然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

由此可见,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对其既吸收精华又进行批判,既从劳动中看到了异化,也从异化中看到了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该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处处可见的劳动异化现象,即“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劳动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它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都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从生产结果上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中的劳动异化理论探析

马克思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中的劳动异化理论探析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探析□鲁毅郑雯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内容之一。

对它的把握,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整个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劳动异化理论的历史源流做出一番梳理,再讲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并指出它是对传统的异化理论的超越,并做出评价,最后指出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劳动异化理论历史源流异化劳动当代意义(武汉大学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段的后果。

二、对异化的进一步论述那么,既然异化是一个历史现象,也可以通过历史过程而消除,通过对资本家的的消灭而实现对异化的克服。

理论上这是完全可行的。

正如马克思提出的对资本主义的消灭而创建社会主义社会一样。

然而,历史现象一旦深入人的内心就会形成一种难以消除的后果。

资本社会或者大工业社会对人类的影响比它在经济过程中即人的劳动过程中使人丧失其对象、丧失自我的影响大得多。

这一影响反映在人的思维、行动、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我们可以正当地认为,这是一种对人的类本质的影响,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改变。

这一点也是马克思提及过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懂得按照任何尺度进行生产",③人是一个类存在物,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人能够超越个体把握到整个人类的普遍性,马尔库塞进一步指出了这一人类的普遍本性,即人的多向度的存在本性。

多向度性正是人的二重化本性的体现。

双重性,如同前面说过的那样,并非严格地指出人的双面性,而是人的超越性,人总是超越于其当下的存在而用另一种视角来对待自我。

人的双重化存在体现为人的多向度性。

然而,无论这种多向度在数量上如何繁多,它始终是一种双重性。

失去这种多向度性就沦为单一性,即人的异化存在,马尔库塞称之为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具有一种机械的认同感,人云亦云,于己无超越,于社会无批判,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社会对人是一种吞噬,一种淹没,人在社会中就像零件在机器中的一样,整个社会不需要有例外和意外,任何人都只被要求严格地遵从社会的规范行事,对社会保持一种认同即可,创造也是有限制和被压抑的。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038文化纵横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马克思在研究了一般商品生产的异化问题之后, 在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而完整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 ”,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但在当时由于种种原因 ,手稿并未发表, 直到1932年手稿才得以公开问世。

但在马克思之前就有了异化这种现象,从黑格尔提出以异化为中介阐述自我意识发展的开始,把自我意识的外化理解为异化,“自我意识”被认为是异化的出发点,体现了他异化理论的唯心主义特征,同时历史的局限性在他的理论中显现出来。

在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讨论了异化理论。

但他描述的只是宗教方面,也就是说他认为是人创造了上帝,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马克思对前辈们提出的异化理论中不足的方面进行了批判,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最能代表同时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异化理论内容。

在马克思提出异化理论之前,大家都认为异化现象是神秘的,因此集体陷入利益化现象的外部描述。

马克思能把确定的异化现象的实质性找出来,也就是说他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的将“异化劳动”的观点作为了他自己异化概念的出发点。

马克思哲学的异化理论为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个任务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也进一步构成了马克思所倡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依据。

私有财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关系进行了分析,首先写到私有财产的起源及其与异化劳动的关系。

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

马克思对这一事实作了精辟的分析,问题在于:人是这样使自己的劳动外化、异化的?这种异化优势怎样由人的发展的本质引起的?马克思明确认为,“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就已经成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

”马克思从工人方面考察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产生的关系,这一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作者:李玲英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事实出发,在借鉴和吸收前人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剖析了劳动的本质和劳动异化的根源,提出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榨。

关键词:马克思;手稿;异化劳动一、异化的概念与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异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是经济上所说的“转让”、“出卖”的意思。

在17世纪、18世纪,荷兰思想家格老秀斯在《战争与和平的法规》一书中,以“转让”的意义使用着这一概念来探讨人类的起源和性质。

后来,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将异化理解为人亲手创造出来的利维坦怪兽(国家权力)独立于人,并转过来支配人。

自此,异化从单纯的经济概念转变为政治概念。

在19世纪,异化概念转变为哲学范畴,费希特从“自我论”出发,认为异化即“非自我”,是“自我”的异化,黑格尔则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异化就是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和客观对象,费尔巴哈则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异化即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宗教中的神乃人所造,人把自己的一切长处都集中到一个偶像上,使人达到真、善、美的化境,并对它顶礼膜拜其实,这个偶像就是人自己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以经济事实和现实社会中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异化是异化劳动的本质,这与黑格尔“绝对精神”异化观和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观完全的不同。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劳动异化,在研究中,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与动物的类本质有显著区别,人的类生活赋予了人能够自由自觉的劳动以满足其需要的性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被异化,劳动已不再是满足人们自己需要的活动,而成为了他们维持自身肉体生存的手段,人变得和动物无异。

马克思把异化的研究对象从抽象的精神与宗教拉回到了现实之中,这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特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异化理论解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异化理论解读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增加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创新的重要性:人类社会要进步,要发展,必须要创新,没有创新社会将止步。

资本主义也会陷入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怪圈,由此可推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这是由于资本主义产生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补充: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是一种权力而不是义务,权力具有主动性意识性和独立性,而义务具有被动性。

劳动的就是由主动变为被动的一个过程。

劳动的异化使人不像人,人变得像工具一样,人的本质消失,人的创新能力消失马克思认为的劳动异化过程(一)劳动产品异化:“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是“劳动的现实化”,在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下,资本家迫切需要更多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的异化和劳动者的异化也越加严重,这是一个人逐渐物化而逐渐异化的前提过程。

(二)劳动的异化:“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劳动者自身的劳动被当成商品,变成了人力资本,劳动变成了义务而不是权利,劳动成为被迫的行为。

(三)类本质的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做现有、有生命的类对待”,“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这个阶段人失去了自主性,失去了意识,失去了独立性。

(四)人的异化:人变成了工具,变成了牟利的用品,人变得不再像人。

(五)人与人的异化:“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人对物的关系,人奴役了人,所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本质剖析。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作者:葛晓宇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14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急剧变化的青年时期完成的一部著作,继《莱茵报》后,这一时期的马克思,试图建立一个公开发表自己哲学政治观点的新阵地。

“从何处来”这一问题马克思认为是要从理论中寻找的,但是面对当时社会主义理论混乱的状况,未来社会走向何处?不能从既有的理论中教条的推断出来,恰恰需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寻找新世界”。

在《莱茵报》时期,由于对现实问题的接触,马克思实现了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转变,亦即彻底否定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和民主主义立场,并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自然描述的逻辑和人的类本质异化与复归的批判逻辑。

①紧接着,马克思在恩格斯和赫斯以及普鲁东的影响下开始研究经济学,并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重要概念。

一、“异化劳动”的主要内容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之中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

大概解释说来就是,资本主义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劳动者越进行生产活动,得到更多产品,他们就越受到自己产品的支配,成为被动的客体,就好比一只蚕被自己所吐出的丝所束缚。

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个表现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本身的对立。

第二个表现是“劳动者与自身劳动之间的异化”。

第三个表现是“劳动者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第四个表现是“人同人相异化”。

二、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的辩证关系虽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不是一部研究美學的专著,但是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所以越来越引起美学界的重视,特别是其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具有很重要的美学意义。

马克思曾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从理论上看,异化劳动也是劳动,因而具备产生美的首要条件,只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分离,而劳动过程和过程中的体验还是一样存在的。

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它是实用的,并非自然的都是美。

所以我们在看待“异化劳动”时,要用一分为二的态度。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作者:张婷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7年第11期[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包括赫斯的“金钱异化”理论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并由此提出“异化劳动”这一概念。

劳动本应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但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却发生了异化。

所以,劳动的异化即为人的本质的异化。

作为过程存在的异化劳动有其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工人同自身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自身劳动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理论虽有不成熟之处,但它作为马克思主义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正确认识异化劳动理论,有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手稿一、“异化”概念的源与流在拉丁文中,“异化”是一个多义词,有着权利或财产的让渡,关系的疏远,精神错乱,精神病等多重含义。

作为哲学术语,“异化”一词在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和启蒙思想家那里开始出现并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直至马克思为其赋予了新的意义。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第一次涉及到了异化的实质。

《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将异化视为一种有损个人权利的否定活动,即为放弃权利和转让权利,并揭示了人的活动及产品成为异己的东西这一事实。

卢梭在使用这一词语时主要强调的是他的否定意义,当他看到社会不平等现象时,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社会关切感,因而主张公民在财产上一律平等。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对“异化”的内涵和外延都予以了丰富和扩展。

作为哲学概念的“异化”第一次被黑格尔引入到了哲学领域。

黑格尔认为,所谓异化,就是指主体的活动和它的产物变成了异己的,反对自己的力量,它反过来支配主体。

到了费尔巴哈,他不再用异化来推演哲学体系,而是首次运用“异化概念”来分析宗教。

他认为,宗教是人本质的外化,上帝智慧又是人智慧的外化,可上帝却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第5期田常红: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1·第36卷第5期萍乡学院学报2019年10月V ol.36 NO.5Journal of Pingxiang University Oct.2019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田常红(萍乡学院,江西萍乡 337000)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异化引申为哲学和社会学名词。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及其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反过来统治劳动者,形成异于劳动者的一股外在力量。

马克思通过剖析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劳动异化的主要根源,而相对固定的社会分工则是造成劳动异化的最终根源。

异化劳动主要体现为人与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自己的劳动本身相异化,人与自己作为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直观自身,消灭私有制,是去除异化劳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49(2019)05-0033-03卡尔•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彻底地批判。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引申为哲学和社会学名词,主要指事物的主体随着自身活动的发展,从中分裂成事物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反过来反对主体,成为反对主体的力量。

马克思在文中诠释,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及其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反过来统治劳动者,形成异于劳动者的一股外在力量。

马克思通过剖析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异化劳动的主要根源,而相对固定的社会分工则是造成异化劳动的最终根源。

在异化的过程中,劳动者失去了主动性,成为大生产中犹如机器一样的部分,个性被忽略,甚至被抹杀,得到的只是异己的畸形发展。

一、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一)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人生产出产品,但产品反过来支配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这一现象。

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并以此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私有制。

从而指出,只有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可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复归”。

与马克思思想比较,其前的哲学家们也提出过关于人的异化的各种观点,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再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

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甚至联想到具体的人的劳动与异化会有怎样的关系。

马克思也正是从这一基本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

首先,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他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他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1],并指出当时的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2]马克思用这样的逻辑得出的一个结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 [3] 然而,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是异化的一个方面,那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行为)本身必然也是异化了的。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劳动活动应该是
劳动者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东西,但是被异化后,“劳动对工人来讲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4],由于这样的劳动不是自愿的,为此劳动者受尽摧残,“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马克思将以上两个方面归结为“物的异化”。

在此之上,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人类的特性在于其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生命活动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而异化劳动则将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即自己的本质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而已。

最后,马克思指出了人同他的类本质的相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即人与人的异化。

“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

”[5]
既然“异化”了的人不是合理的,那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便是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引出来的一个必然要回答的问题。

黑格尔曾将劳动引入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述,“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但是黑格尔却唯心的将劳动抽象化为“精神劳动”,从而又回到了他的“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虽然站在唯物的立场上,但是却陷入了形而上学,他将人的本质归为“理性、爱情、友谊”等等。

他错误的将黑格尔的观点
全部否定。

马克思则在前两者之上,提出了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即生产劳动。

《手稿》中的这一结论虽然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科学论断仍有距离,但是已经有了浓重的历史唯物主义色彩,为其日后的科
学论断的做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思维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要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6],从而指出了人的自然属性,也就是人是普遍的自由的存在物。

随后的论述中,马克思强调了“应该避免重新将‘社会’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

” 在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已经相当接近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科学论断了。

但是,在手稿中,马克思并没有就此展开,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因此,也可以看出,《手稿》是一部不完备的著作。

马克思还从思维角度阐述了人的本质。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它的生命活动。

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7]即人是有意识的。

马克思用蜜蜂、海狸、蚂蚁等动物造巢穴为例,说明了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尺度和需要来活动,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这种
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

二、异化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虽然马克思没有谈及社会主义社会中异
化问题,但是,通过实践证明,要实现完全扬弃异化,实现共产主义,我国必须经历现阶段的发展。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开始,从对它的批判中指明了扬弃私有制才是消灭异化的途径,实现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办法,并在这一过程中较为全面的阐述了人的本质的问题。

马克思指明了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从而阐述了如何克服异化劳动,实现“人的真正的复归”。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本质的真正的占有。

共产主义是向人自身,即合乎人性的复归。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但同时,由于我国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导致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异化劳动现象,这并不是表明社会主义建设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这恰恰符合马克思的论述,即私有制的存在必然导致异化。

异化劳动现象产生于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因此具有历史阶段性,也是暂时的。

在现阶段,我国异化劳动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私有制企业中工人仍面对较为单一的劳动形式,面对不自由的分工,不能自由全面的发展自己,当然,这一点也体现在公有制的企业中。

并且在私有制企业中,工人与雇主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异化;其次,由于强调物质生活的提高,出现了许多拜金主义者,这些人过分追求财富和权势,以致被物所统治,成了金钱的奴隶,忘却了这些只是手段,发展自己才是目的。

再次,在精神方面,由于各种新鲜事物的涌入,社会生活日趋复杂
化,许多人表现出了信仰危机,精神空虚,沦为感觉主义者。

以上种种表现,都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异化劳动现象。

但这并不是在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相反,这种现象是必然的,也是暂时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大大改善了我国人民的生存条件,有利的解决了现阶段的各种矛盾。

只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我国的异化劳动现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扬弃。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

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