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项目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4.04.24•【字号】教职成[2014]323号•【施行日期】2014.04.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项目的通知(教职成〔2014〕323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各有关省属职业院校: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4〕17号),在各地、各学校推荐申报的基础上,我厅组织专家对申报的440多个项目进行了认真评审,确定334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立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76项,规划项目179项,青年教师项目77项。
现将名单予以公布,并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立项项目的研究工作。
各省辖市、省属直管县(市)教育局,各有关省属职业院校要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的意见》(教职成〔2006〕446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积极开展研究与实践,确保高质量完成立项项目的研究任务。
二、切实加强对立项项目的管理。
省教育厅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项目立项编号ZJC14001至ZJC14021的青年教师项目给予一定的项目研究资助;对项目立项编号ZJB14001至ZJB14015的规划项目由项目主持人所在学校给予一定的项目研究资助,省教育厅结项工作后予以等额补助。
各地教育局、职业院校要将立项情况及时通知项目承担学校和项目主持人,并督促其认真实施。
项目主持人所在职业院校要加强对项目的日常管理,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项目主持人和参与人要按照《意见》有关规定和立项申请书中所确定的项目研究内容开展研究,建立完整的研究工作档案,提高项目的水平和效益。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例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根据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要求学生在学习了《工程结构》、《施工技术》、《建设法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前需课程之后,重点掌握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从课程的设置与开设可以看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几乎是前期所有课程的一个综合,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建筑类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经济与法规等的相关知识,即所谓的“全才”。
因此,本门课程综合性强,专业性强,实践性更强,力图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工程实践、计算机上机等教学环节,加强项目管理理论学习,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完成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活动,再以实践充实理论,培养学生工程项目管理的综合能力及素质。
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为2.5+0.5,本门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各门专业课程,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就是对整个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质量、进度、成本等各个目标的控制和管理,学生只有把实践能力和管理技能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完成整个工作任务。
但是,从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及学生生源等方面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因此,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课程开设的现状分析1.1我系《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开设的现状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大多都是近几年从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毕业的学生,大多都是从学校走出来又直接进入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呈现出学历高、理论知识强,而实践相对薄弱的状态。
对我系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后,发现本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态度目标,即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本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目前我系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堂教学为主,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高职院校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作者:刘璐赵春红来源:《理财·市场版》2024年第02期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需要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育人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相互融合,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课程学情分析及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是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应目标就业岗位是二级造价师、预算员。
与本课程纵向衔接的先修课程有识图、施工、计量计价、招投标、BIM技术概论等,后续课程是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
课程内容涵盖二级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1+X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设工程数字化计量与计价”(模块三)以及山东省数字工程造价应用技能竞赛(理论知识竞赛)中的重要考核内容。
本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建设全过程的造价管理能力,由于学生未来就业会与建设资金的管控密切相关,因此,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思政体系设计及元素挖掘与融合一、课程思政体系设计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五方面思政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哲学基础理论,选择思政核心素养(见图1),建立“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职业行为,为建筑行业培养爱党爱国、励志修德、强能善技、诚信法制、慎思笃行的“能干、善管、有情怀”的新时代数字工匠。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通过分析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挖掘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进行有机融合,打造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五年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和综合化-最新文档
五年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和综合化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职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的岗位技能能力,因此高职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一定要服从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市场需求。
随着建筑行业的日渐规范,适应工程建设市场需要的五年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体魄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大学专科水平的,面向生产第一线应用型、技术型的专门人才。
围绕这一目标,很多高职院校大同小异,在设置该专业课程的时候采取“三段式”的教学程式,但是从培养效果和用人单位对于已毕业学生的信息反馈来看,与培养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笔者结合参与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心得和调查研究,对于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作出如下探索。
一、现有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存在的缺陷和不足1.现有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培养程序安排学用不结合,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是按照学科体系组织教学,一至三年级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四年级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五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即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程式。
按照这种程式教学存在学用不结合的问题,如学生学习文化课不知今后用在哪里;专业基础课也面向很多专业设置,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用不结合的现象;专业课程学习存在系统性不够,技术实训投入不够,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现有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单一,不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就业率很多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出入,课程设置存在过多重复的问题,过分偏向于工程预算的编制,过多的安排土建、装饰、安装、市政等预算课程,使得培养对象过分的集中于相关专业的施工企业,限制了一部分同学进入咨询、开发、评估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3.现有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实践环节投入不足,系统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很多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环节仅仅局限于预算的编制,对于组织、管理、施工等实训投入不够,使得学生在预算编制后实训的时候理论知识不够踏实、系统性不强。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标准实施评价
l 0 负 责汇 总标准执行确认 资料 、 记 录工程项目执行
标准的情况 , 并进行 评价 1 l l 负责收集 对工程 建设标准的意见 、 建 议, 并提交
标准信息管理
.
材料管理计划 资
料
工作业计划
度 成 本 控 5 . 课程l 6 : 土方与基 础 工程
资料计划管理 资料收集整 理 资料使用保 管 资料归档移交
员
3 负 责建立施 工资料台帐 , 进行施 工资料交底 4 负 责施工资料 的收 集 、 审查 及整理 5 负 责施工资料 的往 来传递 、 追溯及借 阅管理
性 审 查
务分析, 获取 “ 4 个工作 领域 ” ; 以完 成工作领域 的工作 为 目标 , 通 过 主要工作 职 责分析 , 寻求与 工作 领域 对 接 的程课 , 使完 成
岗位任 务 的职 业能力 与教学 内容 相一致 。在研究 “ 初 学者一 高 级初 学者 一 有能 力者一 熟 练 者一 实践 专家 的五 阶段职 业 成长 模式” 的基 础 E, 考虑 到各 个职 业岗位 的职业 成长 阶段有 不同 的岗位 基本 能力 、 通用能力 ( 关 键能力 ) 成长要求 , 结合高 职的 特点 , 在学 校 主要培 养前 三个 职业 成长 阶段 的能力 , 并为后两 阶段 “ 熟 练者一 实 践专家 ”的可持 续发 展打 基础 。 并 按照 从 自 由人到职 业 人 的规 律 、 人 的认 知规律进 行设 计, 最终 形成 项 目
标 准 员
6 l 负责提供管 理数据 、 信息资料 7 l 负责施工资料的立卷 、 归档。 8 负 责施工资料 的封存 和安 全保密工作 9 负 责施工资料的验收与移交 资料信息 系统管理 l O . 参与建 立施工资料管理 系统 1 l _ 负责施工资料管理 系统 的运用 、 服务和管理 标准实施计划 1 . 参与 企业标 准体系表 的编制 2 负 责确定工 程项 目 应执行 的工 程建设标准 , 编列 标准强制性 条文, 并配置标准 有效版本 3 . 参 与制定 质量安全技术标 准落实措施 及管 理制度 施工前期标准 实施 4 _ 负责组织工程 建设标准的培训 5 . 参 与施工图会审, 确认 执行标准的有效性 6 . 参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 专项施工方 案、 施工质 量 计划 、 职业健康安 全与环境计 划, 确认 执行标准 的有效性 施工 过程 标准实施 7 _ 负责建设标准实施 交底 8 . 负责跟踪 、 验证 施工过程标 准执行情况 . 纠正执 行标准 中的偏差 , 重大问题提 交企业标准化委员会 9 . 参 与工程 质量、 安 全事故调查, 分析标准执行 中的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在“十二五”期间,XXX致力于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工作,注重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学设施的投入。
为“十三五”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申报了两个五年高职专业:《电气化铁道技术》和《多媒体设计与制作》。
此外,学校还开发了10个新专业,包括机电产品检测技术应用、3D技术应用、机械设备安装与CAD设计、市政工程施工、工程机械表面处理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铁道信号、铁道供电、会计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等。
学校还整合了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技术、烹饪和建筑施工等常设专业,并细化了专业方向。
此外,学校连续5年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选派教师进入企业锻炼、激励教师在职进修、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培训,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五年内,学校引进了45名教师,培养了14名省级专业带头人和61名骨干教师,达到了“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83%。
此外,学校还由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创建了15个专业教师工作室,熔炼优秀教学团队,承担了课题研究、指导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训练等任务。
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调整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及家长、社会其他机构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所有专业均建立了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组织机构。
学校还举办了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校企合作论坛,并与XXX(山东)空调有限公司共建了校企合作基地,成立了徐州市“XXX”。
这些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在“十二五”期间,XXX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三五”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我们成功申报了“XXX”项目。
作为“教育部与XXX(XXX支持中国工程技术教育创新项目”的子项目,该项目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由学会协助XXX)公司向我校捐赠了XXX(XXX)系列软件23个系列、125个节点,价值一百万美元。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作者:赵发军王婷荷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23年第12期摘要:职教20 条提出1+X 证书制度,该制度聚焦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分析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市场建设需求,探究可行的课证融通体系构建依据及实施策略,提出“课证融通”实施保障措施,旨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高职教育的“课证融通”之路,为职业教育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作出贡献。
关键词:1+X 证书;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一、绪论(一)研究现状课证融通已逐渐成为1+X试点工作必选路径,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关注点,但涉及建筑类专业的相关研究较少。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国外发展得比较完善、推行得也比较成功,相比之下,我国虽然对“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进行了相关研究,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缺乏整体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继续深入地探索和试验。
(二)选题意义为了更好贯彻《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X证书制度要求及全国职教大会精神,我校作为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结合自身的行业优势,依据1+X制度标准,选取实践性很强的建筑类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
(三)创新程度及应用价值1、创新程度。
选题创新:以建筑类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优化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
理念创新:深入融通根基探寻生长式融通,提出了“双课联动、三阶深入”课证融通新理念。
方法创新:以课证融通撬動教学改革,形成了三教改革的新动力。
路径创新:以课证融通拓展第二课堂功能和形式,形成了课证融通的新路径。
2、应用价值。
院校方面:在本校范围内,辐射建筑类专业建构“课证融通”式课程体系,然后经过反复实践、调整与完善,形成同类课程及专业可借鉴、可复制的“课证融通”式课程体系。
社会层面: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实施,实现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程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互认衔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合,满足社会、市场、企业和学习者需求[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背景1.1专业基本情况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骨干专业之一,本专业成立于2019年。
现有2019级、2020级、2021级学生,共985人。
目前该团队有教师35人,其中专任教师32人,通识教育教师5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建筑工程重点专业群核心专业,带动了建设工程管理、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的发展,形成了优势共享、资源共享、良性发展的专业群,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
1.2行业背景建筑业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建筑业对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关联产业发展、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山东省五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型建筑建材产业,紧抓全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亮点纷呈。
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建筑业保持平稳增长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同时,贵安新区的建设和大健康、大数据等产业的发展提振了内部需求,有力促进了XX建筑业快速发展。
当前,全社会对健康、环保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居民对住房及办公房屋的节能、安全、保温、隔音等性能比较关注。
随着全省城镇化示范小城镇建设深入推进,省内建筑市场需求将向绿色环保方面转变,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或引进各大科研机构节能低碳的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新型建材产品的推广和运用,鼓励企业使用新型环保材料,促进建筑业和建材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为绿色环保的现代新型建筑业企业。
预计到2020年,全省新型建筑业总产值达4500亿元以上,占建筑业总产值90%以上,年均增速达13%;新型建筑业增加值达2150亿元以上,占建筑业增加值90%以上,年均增速达12%,占GDP比重8.5%左右;新型墙材产能达600亿块以上,工程使用比例达95%以上;重点扶持100个新型建筑业龙头骨干企业。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名单
南京大学
陈健、陈启美、袁杰、王自强、徐骏
4 地方高校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苏州大学
5
建设高水平物理教学团队,提升物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 与探索
苏州大学
6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创新
苏州大学
7
构建“学做融合”常态化实践教学模式,强化机械类人才创新 能力培养
东南大学
8 深化精品课程建设,创建“三元”结构的新型大学物理课程 东南大学
滕皋军、杨小庆、谢波、孙子林、王慧萍
姜斌、陈复扬、陆宁云、齐瑞云、王晶
沈超、王峰、宋言东、袁兴国、刘洋、徐锋、石月荣
序号
项目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成果主要完成人
37 创新虚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常州工学院
李江蛟、邬华芝、潘雪涛、周祥才、张美凤、陈志伟 、何一鸣、庄燕滨、张建生、干为民
38 生物类人才培养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扬州大学
梁建生、魏万红、张彪、王幼平、金银根、潘志明、 王汉林、陆建飞、杜坤、王爱勤
48 航海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杨泽宇、施祝斌、汤国杰、孙自力、刘芳武、朱永祥 、季本山、王琪、薛仕中、乔红宇
49 紧贴行业,校企共育,路桥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蒋玲、盛海洋、周传林、樊琳娟、张文斌、李建才、 夏卫国、罗云军、刘求龙、李永成
50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安宇、徐建俊、沈佩琼、张洪斌、邓纯余、陈鸣鸣、 黄君录、张加亮、周友兵
51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双链双融”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津津长发食品 李海林、蔡健、华景清、王和才、司文会、洪如松、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项目棚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
吉海 军 石 枫 胡小 勇 ( 西 安职 业技 术学 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7 7 )
一
式. 最初 的考虑是“ 原装引进 、 原装试点 、 原装推广 ” , 但 实践证 明“ 原装 引进” 容易 . “ 原装试 点” 难 于持续 . “ 原装推广 ” 几 乎无法实施 。其原 因 主要在于高等职业 教育课程与经济 发展 、 国情状 态紧密相关 , 决定高 职的经验只能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 尤其在课程领域 只能在借鉴 的基 础上大胆改革 . 办出特色 1 . 3 专业建设 的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没有面向工作 岗位 长期 以来 . 由于受普通 高等教育培养 目标定势 的影 响 . 人们对 高 等职业教育培养 目标的定位往往重“ 高” 而轻“ 职” , 但这个 “ 高” 又看不 到“ 高” 在 哪里 . 因为 目前“ 高职 ” 有许 多专业与 “ 中职” 相似, 没有 体现 出与 “ 中职” 的具体 区别 高职 的定位 问题 直接影 响到培养 目标 的制 定. 而培养 目标又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出发点 因此 目 前 高职定 位不 清. 已经严重影 响到 了高职 的课程改革 1 . 4 教师没有转变思想 主动进行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的历史较短 .大部分从事高职教育 的管理者 、 教师等都是从普通教育转型而来 , 教育思维存在学科教 育的定势。虽 然 大家都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 中的职业教 育 . 应当突 出其 职业性和实践性 但 由于学科教育 的定势 思维 给高职教 师留下 了深刻 的烙印 . 使得教师很少转变思想 . 主动进行课 程改革 。 1 . 5 教学环境无法满足课改要求 教学环境可 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 . 高职课程改革 的过 程 中为加强实践性 教学 . 需要 建成一批相应 的校 内实训基 地 、 实训 中心 或实训室 但 由于课程改革对实验实训要求较高 , 设 备的投入较大 , 目 前很多高 职院校因经费 紧张 . 投入不足 . 造成实验 室实训条件无 法满 足课改需求 。 1 . 6 课程改革 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第一 . 对教师课改 的激励机制不够 . 教师是否参 与课改 与其薪酬 、 收入没有 关系 . 课改成果也与教师职称评定关系不大 。因而 目前在高 职院校一线教师对课改 的“ 参与度 ” 并不高 。事实上 除了观念 、 方法 问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摘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探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目前,建筑技术人才数量上质量上短缺是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必须适应建筑行业用人的需求,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培养出一批能从事城镇建筑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资料整编等符合城镇化进程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2011)确定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有8个,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主要岗位有6个,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
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职业岗位需求调研,目前区域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群主要有两类,如图1所示。
(一)初次就业岗位。
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建设行业初次就业人员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必须持证上岗。
(二)迁移岗位。
我国建设行业已建立房地产估价师、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房地产经纪人和建造师等八类执业资格制度,基本形成以教育评估、执业实践、资格考试、注册管理、继续教育和信用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
浅谈装配式建筑发展背景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
2018.06 总第502期人文社科· 60 ·一、引言作为培养建筑技术类人才的高校,为适应并引领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趋势,加快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建筑产业化的专业人才,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定位和目标的确定根据建筑行业的企业调研,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建筑行业各类单位,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监理及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主要就业方向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的管理、工程试验与检测等。
具体岗位有: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测量员、资料员、预算员、监理员等。
而装配式建筑建设流程,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装配式建筑的建设流程更全面、更精细、更综合,增加了技术策划、工厂生产、一体化装修等过程。
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的必要基本知识。
由于在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也需要一定的质检员、技术员、钢筋翻样、试验员等,在设计及咨询单位,需要一定的绘图员、BIM 建模师助理。
不同的岗位要求学生所掌握的核心职业能力也不同,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就会有所改变。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并投入使用,要求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岗位在不断重新组合,一劳永逸的就业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所以从业者需要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迅速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行业或职业的要求。
通过调研和邀请专家对装配式建筑施工企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析,深入掌握岗位所需的能力及知识结构,由此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按照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要求,明确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加大实习实训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建筑技术施工的相关理论解决工程项目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建工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的保障措施1.实训条件的保障。
学校受自身的条件限制,不可能做到完全模拟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我们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解决学生的装配式施工实训。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作者:吴美琼王虹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3年第12期【摘要】结合国家骨干院校建筑工程技术重点专业建设,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主要工作职责进行了分析,从而确定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五阶段课程体系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64-03一、课程体系开发思路通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程课,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
在研究“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特点,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阶段“熟练者—实践专家”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见图1),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
(一)职业岗位能力主要工作职责分析。
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岗位调研,得出岗位群主要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准,分析岗位群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见表1)。
2.参与建立材料、设备管理制度(二)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
具体见表2。
(三)以完成“4个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岗位能力分析,进行课程设置。
具体见表2。
2.参与制定管理制度。
3.参与图纸会审、技术核定。
4.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落实施工作业计划。
施工组织策划 1.课程8:建筑构造与识图2.课程9:建筑工程制图3.课程10:CAD与天正建筑4.课程22:建筑施工组织设计1.负责组织测量放线、参与技术复核2.参与制定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3.参与现场经济技术签证、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4.参与制定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计划5.参与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6.参与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7.参与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措施8.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 1.施工技术管理2.施工进度成本控制3.质量安全环境管理4.工序质量控制5.材料质量控制1.课程7:建筑工程见习2.课程11:建筑材料与检测3.课程12:建筑力学与结构4.课程15:建筑工程测量6.课程17: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7.课程18:钢结构工程施工8.课程19:防水与装饰工程施工9.课程20:建筑节能技术10.课程21:建筑设备与识图11.课程23: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4 竣工验收1.负责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2.负责施工资料的立卷、归档。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技术课程体系探究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技术课程体系探究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趋势。
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BIM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建立一套完整的BIM技术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建筑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技术课程体系,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BIM技术的重要性BIM技术是一种以建筑物为中心,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建筑学和工程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并为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阶段提供全方位信息支持的技术。
相比传统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方法,BIM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度、更完善的信息共享和更高效的协同性能,可以大大提高建筑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在当前建筑行业中,BIM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掌握BIM 技术已经成为建筑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也是未来从事建筑行业工作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建立起合理、科学的BIM技术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BIM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1.核心课程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BIM技术的核心课程应包括BIM建模、BIM协同设计、BIM施工管理等内容。
BIM建模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各类BIM软件的使用技巧,包括Revit、Archicad、Tekla等。
BIM协同设计课程则是学生了解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BIM技术实现不同专业的协同设计和信息共享。
BIM施工管理课程则是教授学生如何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进度管理、资源管理、碰撞检测等内容。
2. 专业拓展课程除了核心课程之外,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还应设置一些与BIM技术相关的专业拓展课程,包括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管理、结构设计原理等。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实践课程BIM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的技术,因此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应设置一些实践课程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中外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中外建筑赏析》是五年制高职建筑相关专业的艺术欣赏课程,是一门选修课程。
其任务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美术欣赏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
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
二、参考学时72学时。
三、学分5学分。
四、课程目标学校美术教育,是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体系中通过美术活动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学科,其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
艺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艺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艺术作品。
而是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去培养学生的种种美术方面的能力和品质。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艺术欣赏主要通过欣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掌握多少美术史论和多少美术技法理论,其根本目的是学会用一种美好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未来。
五、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工程项目课程体系。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课程体系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强调多元化。
以建筑装饰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
广东高职学校-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发展现状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前身为原茂名市建设中等专业学校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2004年以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招生,该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拥有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好的实验实训条件、较丰富的教学资源,拥有一批年龄结构合理、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建有工程测量实验室和测量实训场、建筑材料实训室、土工实验室、土木工程实训基地、2个专业制图教室、力学实验室、3个建筑工程专业应用软件(结构软件、施工软件、预算软件)计算机室、美术室及招投标实训室等13个实习实训场所。
实验室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约36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155万元。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实践动手要求相当高的专业,我们在建设好校内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院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
现在正式挂牌成立的校外实训基地有茂名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茂名市设计院、电白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茂名建筑集团三公司、广东亨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茂名市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茂名市造价管理中心等15家。
这些校外的实训基地承担起我院该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的校外实训工作,能够满足专业的实习需要。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拥有一支具有丰富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现有专业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8人,中级职称教师5人,双师型教师10人,国家一、二级注册建筑师、结构师5人。
专业教师全部拥有大学本科或以上的学历,现有硕士研究生教师8人。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于今年获得2010年度省级精品课程,这是学院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的第一个突破,并以此带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专业建设发展定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发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院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国家建筑行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作者:原筱丽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5期摘要:产教融合是一种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纵观市场发展的趋势,可以发现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合作紧密度欠缺等问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来说,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提高学生就业后的工作水平具有重大影响。
为推进产教融合教学,服务社会发展,本文就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高职教育的导向就是为了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现代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相关教育部门也对高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产教融合的重要地位。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将校企联合育人、双业联合对接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一、产教融合高职教育中产教融合模式实施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做到“学”与“做”同步进行,才能使得其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不断提升,进而凸显岗位特征,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提出了高职教育“五个对接”内涵的建设要求,校企合作应以此为规范,达到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发展的目标[1]。
对于院校来说,通过借助企业平台,能够将基础科研成果变为生产力,而对于企业来说,通过高职院校能够获取高素质技能人才,从而提高生产效能并为自身创造利润。
我校为深入发展产教融合教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完善,为坚持校企合作,先后与多个市/区签订了政校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室内外几十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
为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开展了技能大赛,建立了大赛工作机构,积极承办省市赛项,逐步建成了集教学、培训、比赛、创业为一体的实训基地。
为加大学生培训工作,我校开展了“雨露计划”,并坚持以研促教,目前院校在研课题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融入专业资格证书制度确立课程体系。
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走工学、产学结合的道路,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加强核心课程的实训内容,使课程内容体现最新技术,使学生能力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最新要求,构建项目课程体系,使课程方向体现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课程内容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建立以“滚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共存的技能训练机制。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结合专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和指导下,本专业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结合培养建筑施工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施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结合专业岗位和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
课程内容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理论教学体系为:公共课模块、职业技术课模块、选修课模块。
公共课教学模块提供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等基本技能;职业技术课教学模块主要通过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实验、制图、测量等专业基本技能,以及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选修课教学模块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加强学生专业岗位技能训练,人文素质与专业拓展为辅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技能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结合国家骨干院校建筑工程技术重点专业建设,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主要工作职责进行了分析,从而确定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五阶段课程体系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一、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通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程课,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
在研究“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特点,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阶段“熟练者—实践专家”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见图1),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
(一)职业岗位能力主要工作职责分析。
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
岗位调研,得出岗位群主要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准,分析岗位群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见表1)。
(二)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
具体见表2。
(三)以完成“4个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岗位能力分析,进行课程设置。
具体见表2。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建筑行业的项目特点,构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见表3)。
与传统学科性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
业课截然不同,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而是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构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其中,课程27“员级实务”主要针对学生考取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资格证而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
课程28“综合实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完成该实训课程。
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以尽快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重要复杂的工作,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应充分调研,听取教育专家、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的意见,并依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完善课程标准,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晓平,陈淑娟,李光.构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