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1《整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1《整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e88dd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66.png)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1《整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1《整式》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四则运算、及数轴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章节。
整式是代数表达式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代数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整式的定义、分类和基本运算,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和运用整式进行简单的数学问题求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有理数、四则运算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整式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式的概念和运算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整式的定义,能正确识别各种整式。
2.掌握整式的基本运算规律,能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整式的定义和分类。
2.整式的基本运算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整式的目的。
同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和操作,使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和运用整式。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整式的定义、分类和运算规律等内容。
2.准备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入整式的概念。
例如:已知两个一次函数的图像分别为y=2x+1和y=3x-2,求这两个函数的交点坐标。
2.呈现(10分钟)介绍整式的定义、分类和基本运算规律。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例子,使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整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整式的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检验学生对整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计算一道购物优惠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整式进行计算。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整式的应用领域,例如物理中的运动方程、化学中的反应方程等。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e2001631126edb6e1a100b.png)
教材分析
1.教师关注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从教学情境设计来看,教师注重让学生感受角的两种定义性,激发学生探索研究角的几种表示方法的强烈愿望,营造出积极探索的学习氛围,为本节课的有效学习创造的良好的条件。
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创设了一系列能使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索中自然地发现角的定义,角的几种表示方法等。
2.教师关注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是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中,不论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还是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都能以问题为引领,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明确活动的目的,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机会。
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这节课教学设计较好,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既有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的吸收,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注重了基本数学方法的培养与数学思想的渗透,课件中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对角的认识深入浅出,更加容易对角
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82eeb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9.png)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结构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知识点连贯:教材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然,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
2.层次分明: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注重实用:教材中安排了大量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点分布及难易程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等。
其中,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是基础知识点,难度适中;一元一次方程是本册的重点和难点,难度较高。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逐步适应数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与技巧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技巧:1.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2.情境教学: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提高学习效果。
4.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四、实践能力培养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实验探究: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过程,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多与实际生活相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参与数学课外拓展活动,如数学竞赛、数学俱乐部等,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德育元素融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注重德育元素的融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数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新)第一章 有理数 教材分析
![初中数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新)第一章 有理数 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b861e17cd184254a35359b.png)
•数及其运算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本章 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三学段“数与式”的起始内 容,是在前两个学段已经学习了自然数、正分 数与正小数,并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了解了负 数的意义,在理解有关数的概念、掌握数的运 算的过程中初步建立起数感和符号意识,在此 基础上第三学段通过对相反意义的量的讨论, 引入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等一系列概念, 学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比较有理数的 大小,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的 法则和运算律,从而完成数系的第一次扩充, 形成有理数集的初步知识。本章是中学数学学 习最重要的基础内容,是学生继续学习代数式、 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等数学内容及其他相关学 科的基础.
• 本章的主要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 绝对值的概念及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有理数的分类方法,减法转化为加法,除法转化为乘法等.
•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本章, 数轴是联系数与形的桥梁, 主要
体现在:
•
1.利用数轴表示有理数;
描述性的表述更利于 初学者理解概念
小结中给出准确定义,有利于学生 后续学习,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学生 对有理数概念形成完整认识,是一 种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
• 全书还有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原教材中概念形
成和巩固以及例题的分析与解决时,总会给学
生“留空”,让学生通过学习自主完成填空的
任务. 实践证明,这种“留空”不利于基础不
二、本章重点、难点及数学思想
•本章重点是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及运算. 本章难点 是负数的概念,绝对值的概念及对有理数运算 法则的理解,特别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 初中代数学习中运算贯穿始终,运算能力是运 算技能与逻辑能力的结合,它体现在对运算法 则和运算律的理解与使用、及选择简捷合理的 运算途径上,这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题目的结 构特点,灵活选用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进行计 算。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学情与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学情与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5cb1bebceb19e8b8f6bac6.png)
第一章(令狐云国)本章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一)学情分析《有理数》作为第三学段的开篇,是在小学前两个学段的学习基础上,借助生活实例引入负数,通过添加负数这一类“新数”,使数的范围扩张到有理数,再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数轴的几何直观等,通过具体实例的归纳,将正数和负数之间的运算归结到正数之间的运算,进而定义有理数的运算,得出运算法则,并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本章的知识及其思想方法也是后面学习“整式的加减”、“整式的乘除”、“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自然数、正分数及其运算等内容,并掌握了相关的运算律,本章进一步将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
数轴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产物,它将“方向”与“符号”对应,“距离”与“绝对值”对应。
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乘方等内容的学习中,运算是核心内容,还可以将其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迁移到“以字母表示数”后的学习内容中去。
因此,有理数的运算和运算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二)教材分析:1.核心素养本章是初中的第一章,核心是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通过对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的运算和运算律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通过数轴及相反数、绝对值的学习,让学生在体验数形结合思想的同时,提高其数学抽象的能力。
2.本章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3.课时安排本章教学需20课时,具体分配如下:1.1正数和负数1课时1.2有理数5课时1.3有理数的加减法4课时1.4有理数的乘除法5课时1.5有理数的乘方4课时章末复习1课时4.本章重点本章的重点是通过有理数的运算和运算律的教学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d784b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a.png)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整数与小数基础七年级数学上册首先夯实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与小数基础。
教材通过复习和巩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规则,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概念打下坚实基础。
二、分数与比例概念在掌握整数与小数的基础上,教材引入分数与比例的概念。
学生将学习如何表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等。
三、代数初步知识代数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将开始接触代数表达式、代数方程等基本概念,学习如何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建立代数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将为学生后续的代数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在数据收集与处理方面,教材将介绍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如何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基本概念。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数据的价值,学会用数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几何初步入门几何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上册中也开始初步引入。
学生将学习点、线、面等基本几何概念,以及角、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六、知识点难度递增随着学习的深入,教材的知识点难度会逐步递增。
这种递增既体现在知识的复杂度上,也体现在问题的解决难度上。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挑战精神和自学能力。
七、思维能力培养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材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教材还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八、练习设计合理教材中的练习设计既考虑了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练习题目的类型和难度分布合理,既有基础题也有提高题,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他们的挑战欲望。
同时,练习题目的呈现方式也多样化,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证明题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和解题速度。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4dac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2.png)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结构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整体结构清晰,内容设置遵循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图形与几何等,这些内容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知识点分布与难度本册教材涉及的知识点广泛,包括数与式的四则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图形与几何等方面的内容。
每个知识点都有不同的难度层次,从基础知识点到重点难点,都有详细的讲解和例题。
其中,方程、不等式和函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数与式的四则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4.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建议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问题;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规律,掌握解题方法;4.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如使用多媒体课件、数学软件等,提高教学效果。
五、习题与复习题解析本册教材的习题和复习题设计得较为丰富多样,覆盖了各个知识点的不同难度层次。
通过练习和复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习题和复习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解答数学问题。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和方法的总结,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规律。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二篇)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a8774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b.png)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一、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
第一章有理数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
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为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____=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20f5bc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0.png)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
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完整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c19a9a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0.png)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完整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三章几何图形初步;第四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以及几何图形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以及几何图形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以及几何图形的知识。
2.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整式的加减运算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解温度、身高等概念,引出有理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有理数的定义、性质以及运算规则。
通过示例演示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动手操作,巩固知识点。
3.操练(15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难度可分为基础、提高、挑战三个层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f58c2f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f.png)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本文对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进行了分析总结。
该教材
内容丰富,覆盖了七年级上学期的各个数学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
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
教材结构
教材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整数、代数初步、分数、小数、比
例和百分数、图形初步。
每个单元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了相关知识
点的研究内容,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内容特点
1. 清晰易懂:教材内容简明扼要,叙述清晰,易于学生理解和
掌握。
2. 实用性强:教材中的例题和题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
又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3. 强调实际应用:教材内容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将
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
4. 渐进难度:教材内容难度由浅入深,设计合理,适合学生的
研究进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研究建议
1. 阅读教材前,先预:在开始研究每个单元之前,先读一读该
单元的引言和目标,了解将要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2. 理解基本概念:数学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学科,理解基本概念
对于后续知识的研究至关重要,要仔细理解教材中的定义和性质。
3. 多做练:通过大量的练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及时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寻求解决方法,可以向老师请教,也可以参考其他数学研究资源。
通过对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
到该教材内容全面,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按照教材的指导,结合适当的学习方法,不
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7c3dc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d5.png)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简介本文对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材是学生研究数学的重要依据,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内容概述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 整数与小数2. 分数与比例3. 代数初步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5. 几何初步优点分析综合性强本教材将数学知识分成不同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目标和重点。
通过教材的研究,学生能够系统地研究并掌握各个模块的数学内容,形成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知识结构合理教材中的知识难度逐步递增,循序渐进。
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利,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被鼓励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本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合理的练设计教材中的练设计注重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同时也设置了一些拓展性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不足分析内容偏重理论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过于注重理论,缺乏实际生活应用的示范和引导。
这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欠缺。
缺乏足够的例题教材中的例题较少,不够充分,这可能限制了学生在自主研究时的能力培养。
可视化呈现不够充分教材中的可视化呈现较少,多数内容都是以文字形式呈现。
增加适量的图表、图像等可视化元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总结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综合性强,知识结构合理,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练习设计合理。
然而,教材中内容偏重理论,缺乏足够的例题和可视化呈现。
建议配合更多的实际应用示范和增加适量的图表可视化元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人教版7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7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5e05dc26fff705cc170a8c.png)
麻秀珊
一、教学方法分析
• 听法指导 • 思法指导 • 写法指导 • 记法指导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材章节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本章主要内容: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 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 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 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有 效数字的理解 3.本章地位及作用
谢谢大家!
四、具体教学策略
• 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 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 认真学习。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 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相应的数学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提高学 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进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 的非智力因素。 • 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 固。 • 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材章节分析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本章主要内容: 列代数式,单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去括号 法则,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 2.重点与难点 重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难点:对单项式系数,次数,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 3.本章地位及作用
三、教材章节分析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本章主要内容: 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2.重点与难点 重点: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解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本章地位及作用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cb5ad72af90242a995e5c5.png)
案例: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材分析
立体整合教材:(第1章有理数为例)
一、横向整合教材内容
(一)单元知识按照教材编排逻辑顺序的层递性关系。
(1)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利于对负数进一步的认识,为学习有理数运算做准备;绝对值可以促进对数轴概念的理解,也是数的的小比
较,数的运算的基础。
(2)加法、乘法主要掌握符号法则(合理性),掌握减法、除法如何由加法、乘法转化而来。
(二)不同的知识模块间的联系
(1)整式的加减、乘除法充分利用“数式通性”,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来研究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例如:有理数的加减与整式中合并同类项之间的联系(系数相加减);有理数的乘除与整式的乘除之间的联系;有理数中分数的表示与分式之间的联系(表示形式);有理数的乘法分配律与二次根式的加减之间的联系。
(2)从“数到式”共同体现类比、抽象、概括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逐步掌握“特殊-一般-特殊”“具体-抽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学情与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学情与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1beede81c758f5f71f6706.png)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令狐云国)本章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一)学情分析“几何图形初步”是初中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章,介绍图形与几何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图形.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体、面、线、点等,要在本章中从现实具体物体中抽象、归纳出来,直线、线段、射线、角及有关的概念在本章中得到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被广泛应用于后续的教学中.本章的教学属于初中几何图形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对于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影响深远.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了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为本章的“几何图形初步”的学习作好了一些铺垫,本章内容的学习也是后面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相关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其中直线、射线、线段和角都是重要而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有关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和性质、表示、画法、计算等,都是重要的几何基础知识,是学习后续图形与几何知识以及其他数学知识的必备基础.因此,本章重点内容是几何与图形的基本概念和线段、角的基本知识,概念的抽象性是教学的主要难点,应该予以重视.(二)教材分析1.核心素养本章的核心是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和性质、表示、画法、计算等.因此本章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与几何直观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2.本章目标(1)通过从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抽象,了解几何图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以及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点等概念.(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制作立体模型,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符号表示;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了解它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了解平面上两条具有相交与不相交两种位置关系;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的中点等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符号表示,会比较角的大小,认识度、分、秒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计算角的和与差.了解角的平分线、余角、补角的概念,知道补角和余角的性质.(5)初步认识几何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初步应用几何图形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兴趣,通过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3.课时安排本章教学需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4.1 几何图形 4课时4.2 直线、射线、线段 3课时4.3 角 4课时4.4 课题学习 1课时章末复习课 1课时4.本章重点本章的重点是几何与图形的基本概念和线段、角的基本知识.5.本章难点概念的抽象性是本章教学的主要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教材分析+课时安排+作业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教材分析+课时安排+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11387c5901020206409c35.png)
第一章有理数单元教学内容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 1 -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5)若│a│=│b│,则a=b,或a=-b或a=b=0.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 2 -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课时划分1.1 正数和负数 2课时1.2 有理数 5课时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第一章有理数(复习) 2课时- 3 -1.1正数和负数第一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四、课堂引入- 4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五、讲授新课(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1,…就是3,2,3,…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0.5,13做性质符号.(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 5 -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5)、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6)、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7)、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六、巩固练习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七、课堂小结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 6 -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八、作业布置1.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1、2、3题.九、板书设计1.1正数和负数第一课时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1,…就是3,2, 0.5,31,…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3符号.2、随堂练习。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整式加减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整式加减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9fa3a5a58da0116d17492a.png)
注重用好课本。 注意通过例题加深对概念的强化。 大家注意观察书本上的例题编排都是采用
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式,所以建议大家练 习题目的编排也采用这样的方式。
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列式表示实际问题的 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书上对 于这块内容做了大量的设计和侧重。
19
注意加强整式的化简求值和整式变形 (特别整体代换)的练习,酌情补充添 括号的内容。
10
以整式为知识载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用字母表示数,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第一 次飞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11
整体印象
一次飞跃 两种思想
(字母表示数,高度抽象化的过程) (化归思想、替换思想)
三种能力
(数学符号化的能力、抽象思维能 力、正确的运算能力.)
12
三.整体教学建议;
(一)课时建议(8课时):
5
需要补充的内容是有关能运用整式的加 减运算对多项式进行变形.要求:
内容 A
B
整式
了解整式的 有关概念
了解概念、 C理解法则、 会运算、会变形
整式 的加 减运 算
理解整式加 、减运算的 法则
会进行简 单的整式 加、减运 算
能运用整式的加 减运算对多项式 进行变形,进一 步解决有关问题
20
四.具体教学建议.
(一)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为学生留 出探索交流的空间与机会。特别要用好 书本上所设置的“思考”、“探索”、 “归纳”的栏目,以及“数学活动”、 “课题学习”等栏目,使学生经历形成 概念、法则的探索过程,有效改变学生 的学习方式。
2“思考”、2“探究”、4“方框”、3“云图”、 3“数学活动”、2“选学”
21
(二)各课时教学建议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9e1ab1a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d.png)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更复杂数学运算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加法的运算律以及加法运算的优先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可能存在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2.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
3.能够运用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有理数加法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教学案例和习题。
3.的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加法实例,如购物时物品的总价、烹饪时食材的配比等,引导学生关注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加法有什么运算规律吗?”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有理数加法的定义和运算方法,讲解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
结合案例,让学生了解加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并加以运用。
4.巩固(5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一些有关有理数加法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和图形认识初步四章内容,供七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共需约6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第一章有理数 18课时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8课时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9课时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6课时
一、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
本册书在全套教科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主要内容是整个七~九年级教材体系的重要基础,书中的某些思想方法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一)从知识内容上来看,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是整个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基础;整式的加减是在学生已有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习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学好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内容也能为今后学好有关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打好基础;图形认识初步中所学习的如何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如何把握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以及图形的表示方法,对几何语言的认识与应用等也都是整个“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
(二)从数学思想方法来看,整册教科书中体现的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化思想;许多性质、运算律呈现时体现的从特殊对象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想;“有理数”中利用数轴研究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中体现的数形结合思想;“一元一次方程”中解方程的化归思想和程序化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方法不仅在本册书中,而且在后面其他各册书也都是带有一般性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科书内容及学习目标
第一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要性、有理数的意义,能够从事有理数的运算,体会“数的扩张”的一致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首先,从实例出发引出负数,接着引进数轴、想反数、绝对值等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有理数(特别是负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有理数运算作准备,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律,这是本章的重点。
在本章,有理数加法和乘法都是在介绍运算法则——着重是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引入运算律;减法和除法则是着重介绍如何向加法与乘法转化,从而利用加法与乘法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进行运算;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分散安排在相关内容中。
本章的难点是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特别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学生能认识到运算法则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可以了,重要的是用法则进行运算,并运用有理数运
算解决问题。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以及整式加减运算等。
在本章引言中,教科书以20XX年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为背景,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设计了几个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用到用字母表示数、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以及对式子进行化简等,为引出单项式、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等概念和法则提供背景,使学生感到学习这些概念和运算是实际的需要。
本章的合并同类项是重点也是难点,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知识基础,整式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把整式化简,要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掌握同类项的概念,会辨别同类项,准确地掌握判断同类项的两条标准(字母和字母指数);其次,要明确合并同类项的含义是把多项式中同类项合并成一项,经过合并同类项,多项式的项数会减少,这样多项式就得到简化;最后要使学生明确“合并”是指同类项的系数的相加,把得到的结果作为新的系数,要保持同类项的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对于本章的重点、难点,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全章的主线。
而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
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
教科书首先从一个行程问题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用含x的式子表示有关数量并进一步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体验到方程的特征及从算式到方程的变化;接着从讨论解方程的需要出发,认识等式的性质,从而自然地产生解方程的方法;接下来,教科书又结合两个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分别讨论了“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在对另两个实际问题的讨论中引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进而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和一般步骤。
另外,为切实提高利用方程解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最后一节安排了“再探究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选择了三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设置若干个探究点,提供给学生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
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教科书首先通过引言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俯瞰图和 4.1节开始的实物照片入手,展示现实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和将要学习的图形与几何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接着,教科书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长方形物体入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物体的外形抽象出几何体、平面、直线、点等概念以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让学生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和想象几何体的展开过程,认识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示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
并进一步从线与线相交成点,面与面相交成线,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角度
进一步认识基本几何图形:点、线、面、体,并初步引入几何图形的集合观点。
在此基础上,学习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知识。
本章的内容是以后学习的主要基础,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学习来发展空间观念,一些主要的概念、性质等式本章的重点内容,虽然许多的概念之前有初步的了解,但比较分散,现在要比较系统地学习,要进一步加深认识。
另外对图形的表示和画图、作图,对几何语言的学习、运用等,都需要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这些对于今后的学习都很重要,同时也是本章的难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多从实物和模型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几何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可以结合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图形和几何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意概念的定义和性质的表述,逐步使学生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概念、性质。
这些不仅是学好本章的关键,对于学好以后各章也是很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