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陶课程提升小学生对于民族文化感知力优势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陶课程提升小学生对于民族文化感知力优势的探究
内容提要:美术课堂作为对学生美术教育的主阵地,不仅承担着对于学生美术素养培养的责任,更是承担着提升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与感悟的责任。面对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与新媒体的普遍应用,如何将其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学生不仅仅作为观赏者与资料搜集者的角色?笔者尝试利用软陶课程将民族元素融入,以学校活动为平台-学以致用。最大限度地拉近民族文化元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更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感知力。
主题词:软陶课程民族文化小学生感知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纵观当下国家对于非遗的保护与重视,对于传统节日的大力宣传与支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新修订版中也提升了对于此的要求,无不体现出国家对此的重视。而随着新媒体的普遍运用,如何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感知力,不仅仅停留在观赏者,资料搜集者的位置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民族文化与学生之关系
美术课堂作为学生美术教育的主阵地,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幻灯图片,视频、录像等形式让学生体会民族文化的魅力,我们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去美术馆参观展览,或是请民间艺人向学生展示民间传统工艺......但这些的发起者与引导着似乎都是我们教师,学生作为受众群体,除了学生自己能够购买这些民
间工艺品以外,并不能参与其中,感觉学生和这些民族文化还是有一道无形的墙。同时作为一所拥有1000多学生的学校来说,虽然学生并不算多,如果请老艺人,直接交流的机会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就会少之又少。而学生也会因为无法尽情参与其中而将所看所听很快忘却。
从另一方面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生所接触到的很多都是及参与性与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游戏与电影,在这种情势的对比下,那些虽是承载着历史的民间国艺品有些显得不够枪眼。加之课堂并不能完整地让学生参与制作、实践,这就更加影响了学生的感知。二、通过软陶课程引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感知(一)学生通过软陶课程爱上塑型艺术
学生对于玩”泥”有着天生的本能,学生在对泥进行塑造的过程中,不但是对三维空间中立体型塑造的一种感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对情绪的宣泄。在陶艺教室成立以来,在这里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同时”爱上”这里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现在在课余时间,总会有学生找到我,询问我关于课程的问题。
1.软陶与陶艺在塑型上的共同点
直接让学生感受陶艺,在实施起来无论是在客观的教室配备上还是在学生的操作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例如:传统陶艺学习周期与制作周期较长,教室设施配备不够完善等等,而软陶相对其来需要的工具以及烤制方式来说就会比较简便以及方便,而且软陶的制作过程周期相对较短,但它的塑型呈现效果与传统陶艺有着相似的
地方,同样需要通过揉、捏、压等方式进行塑性,加之上述对于初接触陶艺的小学生了来说的优势,所以,以软陶作为陶艺课程学习的前期部分,会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塑型的乐趣。
2.将学生喜欢的事物以软陶的形式进行塑造体会创作的乐趣
在课题的选择上,以接近学生生活的课题入手,比如从《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见图一)过度到《兔爷》(见图二)。因为前者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不仅是学生,很多来校参观的老师,校长,甚至是教授,都对这些小课题展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不再需要教师过多的情景导入,学生不但能够学到制作的一些技法,学习了很多的花条的制作方法,还学会了增加填充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真的爱上了这门课程。(二)学生通过软陶课程感知民族文化1.民族文化在软陶课程中的渗透
陶艺的内涵丰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内容包罗万象。而软陶这种材质可以随创作者心意,风格多变。在课程的设置上,抛开了以往只关注陶艺作品本身的限制,而是将目光转移到更加广阔的民族文化领域。在学生会用一些方法制作周围感兴趣的事物之后,课程逐渐将关注点放到了民间小玩具,具有民族风格的摆设上以及学生之前仅是听说但是并不关注的传统节日上。《利用软陶感受传统节日--冬至》
时临”冬至”,于是在我们的软陶课中,先由老师来简单开启”冬至”这个传统节日,而学生思考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个节日。
当题目一出,学生中先是一段平静,然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的声音开始此起彼伏,有的想要知道传统的节日”冬至”这一天人们都要做什么?为什么要有这一天?有什么是这一天一定会出现的?随
着这样的问题,教师开始出示相关的资料。(配合住校学生,教师帮助学生查找一些资料,学生做资料的筛选与整理)。学生通过讨论,查找资料,发现冬至的时候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饺子,而随着各地文化的不同,会有所变化,比如有些地方会在这一天吃汤圆等等,而代表的含义大多是祝愿日子”红红火火”!对于节日,学生们逐渐有了自己的了解与认识。学生利用软陶,制作出在冬至的传统食品--饺子。将它制作成中国结的挂饰(见图三)。而”冬至”这一天学生们虽然没有吃到饺子,可是却在心里留下了一片温暖的回忆。
2.学生参与到民族文化的学习当中
随着学生的发展,课程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课堂的参与者,同时也有了交流者,引导者的身份,他们会主动参与设计作品,会参与分析作品的制作过程,更会像小老师一样引导那些有问题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预想到的制作的困难。(三)学生通过学以致用创意运用民族元素感知民族文化
1.内心自发--《做个礼物送给他/她》
“三八节做个项链送给妈妈和老师吧!”“香港的小朋友来访问交流,我们做个软陶的小礼物送给他们吧!”这些话可能乍一听起来并没有什么,但是这确实学生自发的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中的
最好例证。在”三八节”时,我们做项链送给老师,送给妈妈!同时我们学校作为外事接待学校,经常会有交流活动,而学生们也很是喜欢与交流的小朋友互换礼物,但以往学生都是通过”买”来送。而随着软陶课程的逐步推行,学生逐渐产生了我来做个小礼物送给小朋友的念头。
2.因势利导--《做个具有民族元素的礼物送给他/她》
如何将课堂所学真的能够让学生有所用,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同时学以致用也是我们学校童心文化的一部分。既然学生有了做礼物的念头,那么正好我就因势利导,将制作礼物的主题中加入了一条,最好做个具有民族特点的礼物,这样既能体现你的制作水平,更能体现你的审美水平。
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学生之间逐渐形成共识,学生们作为小助教和交流的小朋友一起制作了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软陶青花瓷盘送给他们。这些都是具有民族元素,无论是他们拿回家送给妈妈还是送给交流的小朋友,他们都要去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这其实就是一个回顾的过程,让他们一次次加深对于民族文化的印象,同时也是向他人的一个宣传,这种传播不是一个任务,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同时这也是民族文化在学生幼小心灵渐渐扎根,将会成长埋下的一颗小小的种子,这个种子可能不会马上显现他的威力,但是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来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孩子明天的一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