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面价值和摊余成本

合集下载

不同类别的资产的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摊余成本计算汇总

不同类别的资产的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摊余成本计算汇总

不同类别的资产的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摊余成本计算汇总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收回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期末摊余成本的计算用公式表示如下: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现金流入(实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其中: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实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若债券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则各期现金流入为零(最后一期除外)。

【单选题】20×8年1月1日,甲公司购买一项债券,剩余年限为5年,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买价为90万元,交易费用为5万元;每年年末按票面利率可收得固定利息4万元,债券在第5年末兑付可得到本金110万元,不得提前兑付。

债券实际利率为6.96%。

该债券20×9年末的摊余成本为()万元。

A.94.68B.97.61C.92.26D.100.40『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20×8年1月1日: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10贷:银行存款95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520×8年末计提利息:借:应收利息 4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61贷:投资收益 6.6120×8年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95+2.61=97.61(万元)20×9年年末计提利息:借:应收利息 4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79贷:投资收益 6.79(97.61×6.96%)20×9年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97.61+2.79=100.40(万元)【单选题】甲公司于2009年1月1日发行面值总额为1 000万元,期限为5年的债券,该债券票面利率为6%,每年年初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发行价格总额为1 043.27万元,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实际利率为5%。

新金融工具准则下金融资产摊余成本、利息收入和账面价值

新金融工具准则下金融资产摊余成本、利息收入和账面价值

新金融工具准则下金融资产摊余成本、利息收入和账面价值孙 洁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摘要:自2017年4月财政部发布新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的分类、计量和列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期末利息收入的确认、公允价值的变动及账面价值的列报内容繁杂,使广大会计人员云里雾里。

本文通过案例,针对不同的金融资产,总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金融资产;摊余成本;利息收入;账面价值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4-0199-02根据新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企业根据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三类:(1)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下分别简称为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

第三类金融资产后续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持有期间的每个报告期,公允价值即为其账面价值。

本文主要对第一类和第二类金融资产的计量和列报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第一类金融资产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利息收入的确认我们知道,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期末利息收入的确认采用实际利率法。

在实际利率法下,债券所处的减值状态不同影响利息收入计算的基数和实际利率的金额。

在新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下,金融工具的减值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该模型下,债券初始确认后根据信用风险增加的显著程度由轻到重,将债券的减值状态分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1.处于第一阶段的债券不存在购入或源生的信用减值的金融工具,在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并未显著增加,期末确认损失准备时只需考虑未来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且该预期信用损失不影响利息收入的确认。

利息收入=账面余额(不扣除信用损失准备)*实际利率,此处的账面余额指债权投资的成本加减利息调整,摊余成本=账面余额-债权投资减值准备,期末账面价值=期末摊余成本,下面举例说明。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三者区别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三者区别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和账面净值的区别账面价值是指某科目(通常是资产类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备抵项目后的净额。

如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减去相应的坏账准备后的净额为账面价值。

1、账面余额:资产类“某某”的账面余额就是该账户的期末余额,表现为期初余额(借方)加上本期发生的会计分录中含有“某某”的借方金额再减去贷方金额;而负债类“某某”的账面余额就是该账户的期末余额,表现为期初余额(贷方)加上本期发生的会计分录中含有“某某”的贷方金额再减去借方金额。

2、账面价值: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的计算。

它是等于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累积折旧、累积摊销。

账面余额是指某科目的账面实际余额,不扣除作为该科目备抵的项目(如累计折旧、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等)。

对企业的债务而言,其账面价值通常就是该债务的账面余额;而对于债权来说?如果为债权计提了减值准备?则账面价值是账面余额与减值准备之差。

自产产品用于集体福利:发放职工福利时: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贷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自产产品用于在建工程以及捐赠,在会计上并未做收入的确认,而在用于职工福利时是做收入处理的,这是会计准则的规定,在新会计准则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关于“应付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里规定:企业以其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的,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还应结转产成品的成本。

涉及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2、如下记忆:a、自产产品用于在建工程(增值税非应税情况),本企业并未得到任何利益,所以不做收入处理;b、自产产品用于捐赠,对企业来说也没有所得,完全是损失,所以也不确认收入;c、自产产品用于集体福利,是向职工支付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取得职工的劳动,很多企业提高福利的确是一种让职工有归宿感的方式,所以自产产品用于集体福利是有所得的,要确认收入。

根据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税可以分为:1. 生产型增值税。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摊余成本的区别与比较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摊余成本的区别与比较

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收回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期末摊余成本的计算用公式表示如下: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现金流入(实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其中: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实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若债券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则各期现金流入为零(最后一期除外)。

【单选题】20×8年1月1日,甲公司购买一项债券,剩余年限为5年,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买价为90万元,交易费用为5万元;每年年末按票面利率可收得固定利息4万元,债券在第5年末兑付可得到本金110万元,不得提前兑付。

债券实际利率为6.96%。

该债券20×9年末的摊余成本为()万元。

A.94.68B.97.61C.92.26D.100.40『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20×8年1月1日: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10贷:银行存款95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520×8年末计提利息:借:应收利息 4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61贷:投资收益 6.6120×8年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95+2.61=97.61(万元)20×9年年末计提利息:借:应收利息 4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79贷:投资收益 6.79(97.61×6.96%)20×9年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97.61+2.79=100.40(万元)【单选题】甲公司于2009年1月1日发行面值总额为1 000万元,期限为5年的债券,该债券票面利率为6%,每年年初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发行价格总额为1 043.27万元,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实际利率为5%。

2009年12月31日,该应付债券的账面余额为()万元。

举例说明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之异同

举例说明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之异同
例 3:甲公司属于核电站发电企业,2010 年 1 月 1 日正式 建造完成并交付使用一座核电站,全部成本为 500 000 万元, 预计使用寿命为 40 年,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 定,企业应承担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2010 年 1 月 1日预计 40 年后该核电站核设施弃置时,将发生弃置费用 30 000 万元(金额较大)。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相关期间 通货膨胀等因素下确定的折现率为 5%。已知:(P/F,5%,40)= 0.142 0。
损失。而资产的账面价值通常是指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或 少,到期时其摊余成本(账面价值)即为债券面值;如为折价购
累计摊销)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因此,摊余成本与账面 买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不考虑减值因素,在投资持有期
价值从概念上说肯定是不能等同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在 间随着折价的摊销,其摊余成本(账面价值)会逐期增加,到期
□□□□□□□□□□□□□□□□□□□□□□□□□□□□□□□□□□□□□□□□□□□□□
平 衡 模 型 1—— —平 衡 的 数 学 公式:
固定资产 (原值)+原材料+周 转材料+库存商品 (即完工产品)+
表4
账户平衡关系表
单位:元
模型1等式左方账户金额
左方合计 模型1等式右方账户金额 右方合计
固定 资产
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 成本即为账面价值。如为溢价购买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
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 企业将其划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不考虑减值因素,在投资
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 持有期间随着溢价的摊销,其摊余成本(账面价值)会逐期减

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是指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收回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一般情况下,摊余成本等于其账面价值,但也有两种特殊情况:(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若仅仅是公允价值的暂时性下跌,那么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时,不需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的金额,此时摊余成本不等于账面价值。

(2)贷款。

已经计提损失准备的贷款,摊余成本也不等于账面价值,因为其摊余成本要加上应收未收的利息。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摊余成本=期初长期应付款账面余额-期初未确认融资费用余额分期收款确认收入:摊销成本=期初长期应收款账面余额-期初未确认融资收益余额应付债券摊余成本=应付债券账面余额持有至到期的摊余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分期购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摊余成本=期初长期应付款账面余额-期初未确认融资费用余额如果是弃置费用部分,其实就是根据期初的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利率来计算每期应该记入到财务费用和增加预计负债的金额。

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1+实际利率);一次还本、分次付息债券的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1+实际利率)-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老师这里有个摊余成本的例题,如果您能熟练掌握这个例题,相信对摊余成本的计算应当是没有什么问题了!这里以最好理解的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为例来进行讲解:比如,甲企业07年购买3年期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1000万,票面利率8%,实际支付价款1200,实际利率为6%。

那么,购入时候的分录: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1000-利息调整200贷:银行存款1200那么第一年进行摊销的时候,第一步按照票面价值乘以票面利率确认应收利息80第二步按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1200*6%=72第三步倒挤出利息调整80-72=8分录如下:借:应收利息80贷:投资收益72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8票面价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实际利率倒挤计算利息调整的金额。

浅探账面价值与摊余成本的关系

浅探账面价值与摊余成本的关系

浅探账面价值与摊余成本的关系作者:王兰来源:《商业会计》2014年第11期(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摘要:账面价值与摊余成本的关系一直是会计中的难点问题,在会计处理中,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本文分相等和不等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在会计核算中能正确地理解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的关系。

关键词:账面价值摊余成本相等不等账面价值是资产或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对于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其账面价值就是其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摊余成本是在实际利率法下产生的计量属性,是计量利息收入(或分摊利息费用)的基础。

摊余成本是会计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特别运用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收入的确认、可供出售金融债券利息收入的确认,同时也可将以分期收款的方式销售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情况下对“未确认融资费用”的确认理解为是对摊余成本的运用。

下面分两种情况讲解账面价值与摊余成本之间的关系。

一、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相等的情形(一)持有至到期投资2011年1月1日,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公司)购入B公司当日发行的面值600 000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8%、每年12月31日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包含交易费用)为620 000元。

其他资料如下:(1)2011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630 000元。

(2)2012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590 000元。

假定华联公司将该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完成上述会计处理(不考虑所得税、减值等因素,小数保留到整数位)。

(说明:本例题是根据刘永泽编写的《中级财务会计》[例4-31]改编而成。

)解析: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在该资产入账时即计算实际利率。

该题中,正常的现金流量如图1所示:设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r,则可列出等式:48 000×(P/A,r,3)+600 000×(P/F,r,5)=620 000(元),采用插值法,可以计算得出r=6.74%,则有如下账务处理:(1)2011年1月1日: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600 000——利息调整 20 000贷:银行存款 620 000(2)2011年12月31日。

资产的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摊余成本区别

资产的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摊余成本区别

资产的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摊余成本都是用于描述资产价值的会计术语。

这些术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在会计中的含义和应用场景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账面价值(Book Value)是指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价值,即其市场价值减去负债后的价值。

账面价值反映了资产在报表上的实际价值,但并不一定等于其实际市场价值。

其次,账面余额(Book Value In Hand)是指资产在报表上记录的余额,即该项资产已经收到或已经支付的价值。

账面余额反映了该项资产的实际价值,但它受到该项资产在报表上的登记日期的限制。

第三,账面净值(Book Value Net)是指资产的账面余额减去该项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后的价值。

账面净值反映了该项资产减去其折旧或摊销后的实际价值,但它受到该项资产折旧或摊销方法的影响。

最后,摊余成本(Carrying Cost)是指一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价值,即其市场价值减去负债后的价值,以及该项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后的实际价值。

摊余成本反映了该项资产在报表上的实际价值,但它受到该项资产折旧或摊销方法的影响。

综上所述,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和摊余成本都是用于描述资产价值的会计术语。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描述的角度不同,以及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

在会计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术语对于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至关重要。

会计实务: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有什么关系?

会计实务: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有什么关系?

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有什么关系?
摊余成本(amortizedcost)是指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调整后的结果。

账面价值(carryingvalue、bookvalue)是指某科目(通常是资产类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备抵项目后的净额。

账面余额是指某科目的账面实际余额,作为不扣除该科目备抵的项目(如累计折旧、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等)。

一般情况下,摊余成本等于其账面价值,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若仅仅是公允价值的暂时性下跌,那么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时,不需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的金额,此时摊余成本不等于账面价值。

(2)贷款。

已经计提损失准备的贷款,摊余成本也不等于账面价值,因为其摊余成本要加上应收未收的利息。

(3)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就是摊余成本;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不等于摊余成本。

例如:2011年1月2日甲公司以2055万元购入A公司2011年1月1日发行的3年期债券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面值2000万元,票面利率为5%,实际利率4%,
则2011年12月31日摊余成本=2055*1.04-100=2037.2万元。

假如在2011年12月31日市场公允价值是2040万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则账面价值就是2040万元。

(4)假如发生减值,当然也不等了。

(5)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债券投资,影响账面价值的有公允价值变动和资产减值。

如何理解资产的账面余额、账面净值和账面价值

如何理解资产的账面余额、账面净值和账面价值

如何理解资产的账面余额、账面净值和账面价值?
账面价值是指某科目(通常是资产类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备抵项目后的净额。

如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减去相应的坏账准备后的净额为其账面价值。

账面余额是指某账户的账面实际余额,不扣除该账户备抵项目(如累计折旧、摊销及相关资产的减值备等)金额。

举例说明如下:
某项存货的账面余额为100万元,已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则该项存货的账面余额为100万元,账面价值为90万元。

固定资产原价100万元,已计提折旧40万元,已计提减值准备10万元。

账面余额100万元
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原价-累计折旧=100-40=60(万元)
账面价值=原价-累计折旧-减值准备=100-40-10=50(万元)
账面价值是指某科目(通常是资产类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备抵项目后的净额。

如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减去相应的坏账准备后的净额为账面价值。

账面余额是指某科目的账面实际余额,不扣除作为该科目备抵的项目(如累计折旧、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等)。

对企业的债务而言,其账面价值通常就是该债务的账面余额;而对于债权来说?如果为债权计提了减值准备?则账面价值是账面余额与减值准备之差。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三者的区别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三者的区别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和账面净值的区别账面价值是指某科目(通常是资产类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备抵项目后的净额。

如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减去相应的坏账准备后的净额为账面价值。

1、账面余额:资产类“某某”的账面余额就是该账户的期末余额,表现为期初余额(借方)加上本期发生的会计分录中含有“某某”的借方金额再减去贷方金额;而负债类“某某”的账面余额就是该账户的期末余额,表现为期初余额(贷方)加上本期发生的会计分录中含有“某某”的贷方金额再减去借方金额。

2、账面价值: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的计算。

它是等于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累积折旧、累积摊销。

账面余额是指某科目的账面实际余额,不扣除作为该科目备抵的项目(如累计折旧、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等)。

对企业的债务而言,其账面价值通常就是该债务的账面余额;而对于债权来说?如果为债权计提了减值准备?则账面价值是账面余额与减值准备之差。

自产产品用于集体福利:发放职工福利时: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贷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自产产品用于在建工程以及捐赠,在会计上并未做收入的确认,而在用于职工福利时是做收入处理的,这是会计准则的规定,在新会计准则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关于“应付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里规定:企业以其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的,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还应结转产成品的成本。

涉及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2、如下记忆:a、自产产品用于在建工程(增值税非应税情况),本企业并未得到任何利益,所以不做收入处理;b、自产产品用于捐赠,对企业来说也没有所得,完全是损失,所以也不确认收入;c、自产产品用于集体福利,是向职工支付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取得职工的劳动,很多企业提高福利的确是一种让职工有归宿感的方式,所以自产产品用于集体福利是有所得的,要确认收入。

公允价值、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的区别

公允价值、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的区别

公允价值、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的区别公允价值也就是市场价值,也可以是合同或者协议价值(但是合同或者协议价值不公允除外)。

站在税法角度,如果不能确定市场价值,可以按照成本×(1+成本利润率)来确定。

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账面余额-资产折旧或摊销-资产减值准备账面价值是指某科目(通常是资产类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备抵项目后的净额。

如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减去相应的坏账准备后的净额为账面价值。

账面余额是指某科目的账面实际余额,不扣除作为该科目备抵的项目(如累计折旧、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等)。

账面净值是指(通常是资产类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备抵项目后再减掉(减值)准备对固定资产来讲: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的原价-计提的减值准备-计提的累计折旧(即:固定资产净额)账面余额=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累计折旧。

与此相关的还有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即“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净额”。

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对于企业其他的资产,只涉及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的概念。

账面价值都是减去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账面余额都是各自账户结余的金额。

例如: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固定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长期债券投资的账面价值是:账面余额扣减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其中,账面余额=面值+应计利息+尚未摊销的溢价(或-尚未摊销的折价)。

------------------------------------------------------------------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收回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期末摊余成本的计算用公式表示如下: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现金流入(实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其中: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实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若债券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则各期现金流入为零(最后一期除外)。

举例说明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之异同

举例说明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之异同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2007 年 1 月 1 日,借:持有至到期 投资—— —成本 800 000、—— —利息调整 35 617;贷:银行存款 835 617。
2007 年 12 月 31 日,借:银行存款 40 000;贷:投资收益 33 425,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6 575。
2008 年 12 月 31 日,借:银行存款 40 000;贷:投资收益 33 162(829 042×4%),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6 838。
□□□□□□□□□□□□□□□□□□□□□□□□□□□□□□□□□□□□□□□□□□□□□
平 衡 模 型 1—— —平 衡 的 数 学 公式:
固定资产 (原值)+原材料+周 转材料+库存商品 (即完工产品)+
表4
账户平衡关系表
单位:元
模型1等式左方账户金额
左方合计 模型1等式右方账户金额 右方合计
固定 资产
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 成本即为账面价值。如为溢价购买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
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 企业将其划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不考虑减值因素,在投资
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 持有期间随着溢价的摊销,其摊余成本(账面价值)会逐期减
原材料
低值 易耗品
库存商品 (产成品)
生产成本 长期待 (在产品) 摊费用
实收资本 累计折旧
生产成本(即在产品)+长期待摊费 1 006 000 200 100 23 050 452 931.42 20 735.25 31 200 1 734 016.67 1 717 650 16 366.67 1 734 016.67

摊余成本法

摊余成本法

摊余成本法摊余成本法是一种会计准则,用于计算并报告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

它基于假设,即资产的成本将在其使用寿命内均匀分摊。

摊余成本法在确定资产成本和价值时,考虑了时间价值的影响。

在摊余成本法中,资产的初始成本是根据购买价格、运输费用、安装成本以及任何与资产相关的直接费用来确定的。

这些费用累计计入资产的初始成本。

然后,资产的初始成本被分摊到其预计使用寿命的每一期间。

资产的摊余成本计算公式如下:摊余成本 = 初始成本 - 累计折旧摊余成本法中的折旧是一种计量方法,它将资产的初始成本平均分摊到其预计寿命内的不同会计期间。

折旧的目的是在资产使用寿命内,反映资产的减值或易耗性。

通常,折旧按直线法进行计算,即将资产的初始成本分摊到其预计寿命的每一个会计期间。

按直线法计算摊余成本的折旧额度如下:折旧额 = (初始成本 - 预计残值) / 预计使用寿命摊余成本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预计残值。

预计残值是指资产在其预计使用寿命结束后的估计价值。

它取决于资产类别和特定资产的情况。

预计残值在计算摊余成本和折旧时起到重要的作用。

摊余成本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能够提供对资产价值的准确反映。

它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法来报告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折旧费用。

摊余成本法的缺点是,它忽略了资产价值在市场上的波动以及通货膨胀对资产价值的影响。

摊余成本法在会计实践中广泛应用于固定资产的计算和报告。

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准确和一致的方法来计算资产的价值和折旧费用,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资产状况。

此外,摊余成本法也有助于提供对外界的透明度,在财务报表中准确反映和披露资产的价值和折旧情况。

总之,摊余成本法是一种会计准则,用于计算并报告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

它考虑了时间价值的影响,并通过将资产的初始成本分摊到其预计使用寿命的每个会计期间来计算摊余成本和折旧费用。

摊余成本法在会计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并为企业提供了准确和一致的方法来计算资产的价值和折旧费用。

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

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

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账面净值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就是长期股权投资所有明细科目的余额加总,成本+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要注意的是,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不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明细科目。

准则的规定,在新会计准则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关于“应付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里规定:企业以其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的,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还应结转产成品的成本。

涉及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2、如下记忆:a、自产产品用于在建工程(增值税非应税情况),本企业并未得到任何利益,所以不做收入处理;b、自产产品用于捐赠,对企业来说也没有所得,完全是损失,所以也不确认收入;c、自产产品用于集体福利,是向职工支付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取得职工的劳动,很多企业提高福利的确是一种让职工有归宿感的方式,所以自产产品用于集体福利是有所得的,要确认收入。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务工具的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有何关联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务工具的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有何关联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务工具的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有何关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务工具的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有何关联一般情况下,摊余成本等于其账面价值,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务工具则有点特殊,因为摊余成本不包括暂时性的公允价值变动,即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说,如果期末公允价值发生了变动但不需计提减值的时候,计算摊余成本时不考虑由于公允价值的暂时变动的影响;而当资产发生了减值,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时,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就应考虑在内。

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解:1.因为在资本市场上公允价值变动是正常波动,所以会计上出于稳健性要求不会因公允价值波动而随意调整摊余成本。

但是资产减值损失是会计上所承认的损失,所以要调整摊余成本。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务工具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经偿还的本金+(-)按实际利率法对折价(溢价)进行调整的金额-已经发生的减值损失。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不含公允价值变动金额。

即:公允价值变动但未构成减值时,此变动不影响摊余成本;发生减值时,按“减值损失”的数额对摊余成本产生影响,即包括前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借方的公允价值暂时性下跌。

3.但应注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务工具计算公允价值变动额是用其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比较,而不是用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比较。

案例:2016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0000元(含交易费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A公司同日发行的5年期公司债券12500份,债券票面价值总额为1250000元,票面年利率为%,于年末支付本年利息(即每年利息为59000元),本金在债券到期时一次性偿还。

甲公司没有意图将该债券持有至到期,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实际利率为10%.案例:2016年1月1日,甲公司购入A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250000贷:银行存款1000000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2500002016年12月31日,A公司债券的公允价值为900000元(不含利息),A公司仍可支付债券当年的利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账面价值和摊余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它是典型的"脚踏两条船",在采用摊余成本核算时,还要考虑公允价值的变动.其实在本质上它是按照摊余成本进行计算,在资产计量上还是按照公允价值进行的.以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可以计提减值准备。

1.股票投资:不涉及摊余成本的计算。

账面余额=一级科目结余的金额,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计提的减值准备。

2.债券投资:由于溢价、折价或者交易费用计入了“利息调整”明细科目,需要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涉及摊余成本的计算。

摊余成本不包括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有债券类涉及到摊余成本的问题,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的差异主要在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数),因为公允价值的变动是不影响摊余成本的,但影响账面价值。

简单的说,如有分录中“资本公积”数还有差额,那么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就不等,差额就是资本公积的数,如果资本公积都转出了,余额为0了,那么账面价值和摊余成本就会相等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比较特殊,它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了资本公积,而不是计入损益,所以在价值大幅贬损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以便把这个大幅的价值贬损额反映到利润表中去。

可供出售的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不一回事。

因为这个时候帐面价值要考虑一般的公允价值变动,而摊余成本就不考虑了。

因为他们隶属不同的计量属性。

谨记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应是在摊余成本基础上调整至公允价值,且只适合债权投资;股权投资只有公允价值。

2.初始计量通常只有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类。

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的,摊余成本是不考虑公允价值暂时性变动部分的账面价值,如果真正发生减值了,那么此时账面价值就是它的摊余成本四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摊余成本四类金融资产包括:(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账款;(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账面价值是为了与当期的公允价值进行比较的,而摊余成本则是为了衡量投资收益的。

所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不需要考虑摊余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贷款以及应收账款的处理非常相似,并且其账面价值与摊余成本时刻相等。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中,股票是没有摊余成本的,债券有,并且不一定等于账面价值。

比如,可供出售债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应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这将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但不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可以理解为我还没有赚回的钱。

比如,2000年1月1日购入平价发行的5年期债券,面值1000元,支付价款1000(包含交易费用),票面利率10%,此时实际利率也是10%,年末支付利息,最后一年末支付最后一年的利息并且归还本金。

2000年12月31日,收到利息100元,此时的摊余成本=购入价格*(1+实际利率)-利息,还是1000元。

这1000元在时间坐标轴从左向右看是摊余成本,从右向左看是未来的本金和利息在此时的现值。

也就是,摊余成本是这个时点上我还没有收回的投资,是未来收到资产在此时的现值。

1.金融资产账面价值的就算公式?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投资金额+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持有至到期减值准备贷款应收款项:成本-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票: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值变动-减值准备债券: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2.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计算公式?原价-折旧-减值准备3.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计算公式?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摊余成本:初始投资金额+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初始投资成本+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摊余成本1、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

那么借了多少钱呢?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实际付的钱。

2、“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元。

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由实付数调为票面数——实际付的钱+ -摊销掉的(朝面值方向调)3、投资者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比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

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比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

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

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应收利息(实际利率计算)与实收利息(票面利率计算)差额4、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也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

“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也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5、摊余成本就是,把收到的钱和付出去的钱分为本金和利息两部份。

本金冲帐面,利息确认投资收益或是利息的支出。

6、一个万能的公式解决所有跟实际利率有关的内容:摊余成本=实际支出+(实际应收利息-现金流入)7、实际利率法讲白了就是把当时在贷方的那个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那个二级科目,一步步调整到借方,最后归0,当然如果一开始在借方,就调到贷方,那你每一期应该调整多少呢,这个就需要计算,根据实际利率(投资收益)跟票面利率(应收利息)来计算,这个算出来的差额就是你这一期调整理的数额。

所以呢,其实摊余成本就好象是利滚利,好比是假如我们这个钱不是买对方的债券,而是用来投资其它的东西,我们一开始的10000,实际利率10%算到一年后我们有多少钱呢,然后对方支付给我们的利息就好比是我们在这一年中,收回的钱,所以最后,摊余成本又得把这部分扣除,算出来的就是真正的年末的本金和。

8、如果你借钱,摊余成本就是你目前还要还多少钱给人家。

如果你投资,摊余成本就是人家目前还欠你多少钱没还。

9、债券折价,每年付的息不够还实际产生的利息,利息未还清的部分追加本金,下年计息基础增加;债券溢价,每年付的钱大于按照市场利率实际产生的利息,相当于将利息都还了,多余的部分还了本金,下一年的计息基础也减少。

摊余成本=应付本金余额=帐面价值=实际支出+实际(应收)利息-现金收入期初本金+期初本金*折现率(即当年利息费)-当年还款额=下年初本金=期初本金-当年还本额=长期应付款余额-期初未确认融资费用余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算公允价值变动时,一般是计提减值,是按照要求计算的这个时点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比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较特殊,账面价值不一定等于摊余成本,如果之前有公允价值变动,公允价值变动的部分计入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面成本和摊余成本就相差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数额,如果之前没这科目,或者这个科目余额是0,账面价值就等于摊余成本,你第一个红字的地方,之前没有出现公允价值变动,没有转入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科目,所以2055。

5,是这个时点的摊余成本,也是公允价值变动前的账面价值,经过这个时点之后,公允价值变动了25.5,转入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这以后的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就不相等了,相差25.5,后面的计算如果涉及到投资收益的计算,就要用摊余成本,如果涉及到资产减值的计算就用账面价值,按照这个道理,你第二个问题,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是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比较,第五问的利息调整是先按照摊余成本计算出投资收益82.22,取差额算出利息调整17.78,2014年12月31日的摊余成本是2055.5-17.78=2037.72,这个时候的账面价值按照1问时候说的道理,应该和这个时候的摊余成本相差25.5,所以2037.72-25.5=2012.22,其实你也可以换个角度理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都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了,2013年12月31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2030,说明这个时刻的账面价值就是2030,2014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就是2030减去2014年的摊销数17.78,因为2013年12月31日债券的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相差了25.5,到2014年12月31日,摊余成本减去了2014年的摊销数17.78,要想这个时点的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还相差25.5就要账面价值也减去相同的摊销数。

说的不知道你清楚了没有。

计算公允价值变动用账面价值,计算投资收益,用实际利率*期初摊余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不一定等于账面价值,其他的金融资产用摊余成本计算的,账面价值等于摊余成本顺便说下第七个问:你看之前两个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一个在借方一个在贷方,都是25.5,这样这个科目余额是0,按照我说的第一个问的道理,账面价值又和摊余成本相等了,1900是2014年12月31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就是这个时点的摊余成本,所以1900就是2014年12月31日的摊余成本,也是这个时点的账面价值,到2015年12月31日,中间也没有吹按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所以2015年12月31的摊余成本也就是这个时点的账面价值,如果在某一个时点上给了摊余成本要你和公允价值比较计算减值,你要把摊余成本调整为账面价值,调整的依据就是之前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为什么会有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是多少?比如说我花100万购买面值为125万的债券,票面年利率为4.72%。

意味着:我投入100万,将获得每年125*4.72%=5.9万的利息,及125万元的本金。

说明:我投入除了按4.72%收取利息外,到期时候我还额外收到25万元的本金。

而这额外的份额并非我到期时候的一次性收入,而是因为我今天的投入100万,被投资公司在经后期间給予我的收益(只不过这份收益并未按每期利息给我而已)。

根据权责发生制,我们要做的就是把25万额外的收益摊到每一个会计期间。

也就是说,我们每期的收益并非5.9万,而是(5.9万+25万应摊销至当期的金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