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数学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数学教学
摘要:数学教学应该认真学习和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提高和转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引导者、解惑者。不仅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转变教学方式重在素质教育,
一、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思想的传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如建模思想、统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主要体现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二、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
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培养理性精神。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
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增加课堂互动。
三、巧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巧妙地运用教学手段,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也可结合课堂内容提出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认识过程中,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数学排列组合时,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典型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
四、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变为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交流、协调关系。注重同学生的交往;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五、强化备课组功能,搭建新课改网状平台。
新课改无论是对学校管理还是对教师个人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形势下,教师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加强集体的力量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工作的教师所必须认识和执行的。教改组工作可以宏观上给各校教师教学研讨提供参考信息,但各校还要根据自身情况作校本教研。
为了细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各校必须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目前各校师资力量良莠不齐,特别是青年教师是一支生力军,很多学校占有很大比例,他们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不少教师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他们有较多的新时代的工作能力,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良好的外语基础、更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等,但他们很多是独生子女,有时还缺少与他人合作的习惯等。因此,通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一方面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精神。本学期中,对调研的所有学校,我们都强调了集体备课问题,在同题开课时,一方面希望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要求教学中能体现集体备课的智慧。
六、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传统的课程过于追求学术化,专门化,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经验阅历,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同时,机械的、“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新课程改革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教学大纲。国家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某一阶段的的学习结果作出最低、共同的要求。比原有的教学大纲更重视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这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调开了方便之门。就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也如现在有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运用到了这一目标,层次性问题。
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强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亦具有目的性价值。当学生面对问题,花时间精力解决,结果可能“一无所获”,但是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是具有真实意义地,并不是一无所获的。这样的评价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