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眩晕附篇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三节眩晕
4.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损伤脾胃,水湿内停,积 聚成痰,上扰清窍
5.跌扑损伤
头脑外伤,瘀血停滞,阻滞经脉, 气血不能上荣头目
二、病因病机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
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 清窍
2.病位:主要在脑(清窍),与肝、脾、
肾关系密切。
3.病性:虚、实
诊断
眩晕
一、概述
(一)定义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 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 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出现,统 称眩晕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 船,旋转不定,站立困难,更重 者可见昏倒。
一、概述
(二)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 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临床表 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本 节辨证论。
及心脏情况
3. 辅助检查:
(2)、颈椎X线或颈椎CT、头颅多普勒了解椎-基 底动脉情况
(3)、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助于诊断是否为 梅尼埃综合征
(4)、血常规、血液检查,助于诊断是否为贫血
(二)病证鉴别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 可为中风病先兆,中风病以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 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 特征,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扑不 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謇等表现。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1)暴怒伤肝,肝阳上亢,阳升风动
(2)长期抑郁,气郁不畅,化火损伤 肝阴,肝阳上亢
(3)肝火灼津,炼液为痰,肝阳夹痰 上扰
2.年高肾亏 (1)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 盈脑 (2)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 (3)房劳过度,损伤肾精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15/27
(三)分证论治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了遇募塔怒加重。腱麻震,颤。塞
壁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病机析要:肝阳上亢,扰动清窍则眩晕,头痛且胀;肝阳上亢
,心神不宁,故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肝肾阴虚,筋脉失养, 故肢麻震颤。
中医内科学眩晕
16/27
中医内科学眩晕
23/27
5.肾精不足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 健忘,心烦Vl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 。舌红苔薄,脉弦细。
病机析要: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故眩 晕,耳鸣,健忘;肾精不能养肝,肝阴不足,故视力 减退,两目干涩;肾精不足,故腰酸膝软,遗精;阴 虚内热,心神不安,故心烦口干,少寐。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原因之一,而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 汤治疗。宋代以后,深入丰富了对眩晕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 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造成”,首次提出 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
元代朱丹溪强调“无痰不作眩”,《丹溪心法·头眩》记载:“头眩,痰 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 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中医内科学眩晕
4/27
另外,脑为元神之府与心藏神功效又亲密相关,故一 些神志异常病证须与心藏神功效失调相参,如痫病、 癫狂等。
脑系病证治疗当分虚实,虚者补之,如补肾生髓、 健脾养血、养肝潜阳等治法,实者泻之,如息风、化 痰、开窍、活血、化瘀、通络、清热等治法,临床上 可针对不一样病证,辨证施治。
学习关键点:
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判别,头痛分经用药特点,分证论治;眩晕概念,无 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分证论治;中风概念,诊疗,中经络与中脏腑判 别,中经络分证论治;痴呆概念,诊疗;关键点,与郁证判别,分证论治; 癫狂概念,分证论治;痫病概念,病机关键,与癫狂、中风、厥证判别,分 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病例三
年轻女性,以阵发性眩晕为主 要症状。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眩晕的原理
1
祛风定痛
针灸能调节气血循环,平衡阴阳,缓解眩晕症状。
2
理气开窍
通过刺激经络,针灸可以改善眩晕引起的疏通不畅问题。
3
调整脏腑功能
针灸可以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中药治疗眩晕的方剂和功效
四神汤
祛除风寒湿邪,舒筋活血,改善眩晕症状。
安宫牛黄丸
清热解毒,平肝定痛,缓解眩晕引起的头痛 症状。
保持平静心态。
预防和治疗。
晕。
眩晕的疾病防治常识注意事项
注意饮食
少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适 量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改善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 良好的睡眠习惯。
避免久坐
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容易引 发眩晕,起身活动有助于缓 解症状。
经典中医文献对眩晕的阐述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内科学对其有深入的认识。本课件将介绍眩晕的 定义、症状,以及中医对眩晕的分类和治疗方法。
眩晕的病因和病机
1 内因外因共同作用
眩晕的发生常与内部病理变化和外部刺激有关。
2 气血失调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或郁滞可导致眩晕症状的出现。
3 脏腑功能失调
五脏、六腑的不协调运作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眩晕常见病症之一,需从五脏、六腑的角度进 行分析。
将眩晕与其他热病、寒病进行比较,探讨其病 因和病机。
提出补益治法,强调调理脏腑功能对眩晕的重 要性。
眩晕的病例分析与诊断
病例一
中年女性,以头晕耳鸣、眼花 为主要症状。经过针灸治疗, 症状明显好转。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精品】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细目一:概述一、眩晕的概念及源流1.眩晕的概念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敌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2.眩晕的源流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索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饮致眩学说。
《景岳全书》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治疗弦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
此外,还指出:“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二、熟悉有关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认识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三、眩晕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
如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眩晕的常见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虚,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头脑外伤。
二、眩晕总的病机及与虚、火、风、痰、瘀的关系及转化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理性质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或痰火上蒙、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眩晕多属实证。
中医内科学——眩晕
张氏从阴阳互相依存原理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 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 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啕目惊心、焦思不释、 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 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 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 疗痰饮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于 《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 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 第一次提出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 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症状表现,而非主要证候。
眩晕
中医药大学 卢老师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临证加减调护0源自 概 述定义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 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 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 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04 类证鉴别
中风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 或不经昏仆,仅以喁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 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 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喁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中医内科学——眩晕
精不足, 髓海失养而导致的眩晕。 常用药 : 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 龟板、鹿
角胶、紫河车滋肾助阳, 益精填髓;杜仲、枸杞子、菟 丝子补益肝肾; 牛膝强肾益精。
加减:
1.若中气不足, 清阳不升, 兼见气短乏力, 纳少神疲, 便 清下坠, 脉象无力者, 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2.若自汗时出, 易于感冒, 当重用黄芪, 加防风、浮小麦 益气固表敛汗;
3.若脾虚湿盛 , 腹泻或便溏, 腹胀纳呆, 舌淡舌胖, 边有 齿痕, 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 当归宜炒用;
中风
头痛为其先兆表现, 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口舌歪
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 斜, 半身不遂, 失语, 或不经昏
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仆, 仅以外僻不遂为特征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 现, 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 表现。
晕厥 厥证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四肢厥 冷为特征, 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 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遇劳即 精血不足 发, 伴两目干涩, 腰膝酸软, 或面色晄白, 神疲乏力,脉细 气血亏虚 或弱者,。
病程短, 或突然发作, 眩晕重, 视物旋转, 伴呕恶痰涎, 头痛, 面赤, 形体壮实者。
痰湿所致者, 头重昏蒙 , 胸闷 呕恶, 苔腻脉滑;
瘀血所致者, 头昏头痛, 痛点 固定, 唇舌紫暗, 舌有瘀斑;
若痰郁化火, 头痛头胀, 心烦口苦, 渴不欲饮, 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者 , 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 热。
5. 瘀血阻窍证
主证:眩晕, 头痛,
兼证:健忘, 失眠, 心悸, 精神不振, 耳鸣耳聋, 面唇紫 暗,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中医辨证施治的眩晕认识
针灸疗法
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缓解 眩晕症状
中药治疗
根据辨证施治,使用中药调理身 体,改善眩晕病情
Hale Waihona Puke 太极气功通过练习太极拳和气功调理身体 气血,缓解眩晕
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1 养阴清肝
2 祛湿化痰
使用滋养阴液的中草药来平衡肝阳上亢
采用温阳化湿的中药来排出体内湿气
3 益气活血
中耳疾病 血液循环障碍 焦虑和抑郁
中医病理学的眩晕认识
1 肝阳上亢
肝阴不足,阳气上升,导致眩晕
2 痰湿内蕴
体内湿气过重,阻碍气血流通,引发眩晕
3 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脑供血不足,引发眩晕
中医证候分类的眩晕认识
气虚证
气虚、脾胃虚弱导致眩晕
阴阳失衡证
阴阳不调引起的眩晕症状
湿热郁闭证
体内湿热堆积引发的眩晕病情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通过本课件学习,您将深入了解眩晕的症状、分类、病因和病理机制,并掌 握中医眩晕的认识、辨证施治、药物治疗和保健措施。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 常见但令人困惑的健康问题。
眩晕症状和分类
旋转性眩晕
感觉自己或周围的物体在旋转
非旋转性眩晕
觉得头晕或不稳,但没有旋转感
眩晕病因和病理机制
内耳疾病 脑干和小脑功能异常 药物副作用
运用益气补血的中草药来改善气血不足引发的眩晕
预防和调护眩晕的中医保健措施
1
调节饮食
避免辛辣食物和煎炸食品,多吃健脾养
保持足够睡眠
2
胃食物
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对于调
护眩晕有益
3
草药保养
饮用中药汤剂或泡制草药浴对于预防眩 晕症状有效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doc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细目一:概述一、眩晕的概念及源流1.眩晕的概念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敌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2.眩晕的源流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索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饮致眩学说。
《景岳全书》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治疗弦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
此外,还指出:“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二、熟悉有关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认识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三、眩晕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
如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眩晕的常见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虚,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头脑外伤。
二、眩晕总的病机及与虚、火、风、痰、瘀的关系及转化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理性质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或痰火上蒙、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眩晕多属实证。
中医内科学——眩晕经典.ppt
最新.课件
17
二、病证鉴别 1. 眩晕与中凤
病证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眩晕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 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
者相似, 眩晕之甚者 舌歪斜诸症。
可以仆到。也有部分
中风病人, 以眩晕、
中风
头痛为其先兆表现, 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口舌歪
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 斜, 半身不遂, 失语, 或不经昏
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仆, 仅以外僻不遂为特征。
肝胆病证 眩晕
☆概述
目录:
☆病因病机
☆诊察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最新.课件
2
【概述】
一概念: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 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 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 则昏倒等症状。
脾胃虚弱, 眩晕, 兼有纳呆、乏力、面色晄白等症 气血不足 状。
脾失健运, 眩晕, 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痰湿中阻
肾精不足 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最新.课件
21
2. 辨标本虚实
虚证 实证
阴精亏虚
髓海空虚
脾胃虚弱
气虚清阳不升 气血乏源
血虚清窍失养
损伤脾胃
痰湿内生 痰阻中焦
清阳不升
瘀血停留 阻滞经脉 气血不能上荣
清 窍 扰 被
眩晕
清 窍 失 养
最新.课件
14
2、病机小结
➢ 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 跌仆损伤
➢ 基本病理, 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 或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 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痰饮有关
汉代张仲景认为, 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 因素之一,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 治 》说 :“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 泽泻 汤主之”。
而《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 作眩”, 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
3、从风火立论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 所谓风气甚, 而头目眩运者, 由风木旺, 必是金衰不能制木, 而木复 生火, 风火皆属阳, 多为兼化, 阳主乎动, 两动相搏, 则 为之旋转。” 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概述】
一概念: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 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 “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定, 不能 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则昏倒等症状。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 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称之为“眩冒”。 (二)病因病机 1、属肝所主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 肝”。 2、因虚致病:与髓海不足、血虚因素有关 《灵枢·海论》曰:“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 眩冒”。《灵 枢·卫气》说:“上虚则眩”。 《景岳全书· 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 虚者居
证 作, 眩晕重, 视物旋 瘀血所致者, 头昏头痛, 痛 点固定, 唇舌紫暗, 舌有瘀 斑;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
虚者:滋养肝肾, 补益气血, 填精生髓。
实证:平肝潜阳 , 清肝泻火 , 化痰行瘀。
• 主证:眩晕, 耳鸣, 头目胀痛,
• 兼证:口苦, 失眠多梦, 遇烦劳郁怒而加重, 甚 则仆倒, 颜面潮红,急躁易怒, 肢麻震颤,
1. 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 甚则仆倒。
2. 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 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 面色苍白等表现晕厥的可能。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跌仆损 伤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 眩晕与中凤
病证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眩晕 中风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 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 者相似, 眩晕之甚者 舌歪斜诸症。 可以仆到。也有部分 中风病人, 以眩晕、 头痛为其先兆表现, 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口舌歪 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 斜, 半身不遂, 失语, 或不经昏 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仆, 仅以外僻不遂为特征。
亢
、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
状。
脾胃虚 眩晕, 兼有纳呆、乏力、面
弱, 气 色晄白等症状。
血不足
脾失健 眩晕, 兼见纳呆呕恶、头痛
运, 痰 、苔腻诸症。
虚 病程较长, 反复发 精血不足
证
作, 遇劳即发, 伴两 目干涩, 腰膝酸软,
气血亏虚
或面色晄白, 神疲
乏力,脉细或弱者,
。
实 病程短, 或突然发 痰湿所致者, 头重昏蒙 , 胸闷呕恶, 苔腻脉滑;
2、眩晕与晕厥
病证
症状
眩晕 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
表现, 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 事的表现。
晕厥 厥证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四肢
厥冷为特征, 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 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 测血压、查心电图、超声心动、检查眼底、肾 功能等, 有助于明确诊断高血压病及高血压危 象和低血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清阳不升
瘀血停留 阻滞经脉 气血不能上荣
清 窍 扰 被
眩晕
清 窍 失 养
2、病机小结
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 、跌仆损伤
基本病理, 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 或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 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病位:头窍,
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三:讨论范围: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 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 梅尼埃综合征、
高血压病、 低血压、 脑动脉硬化、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临床表现以眩晕 为主症者, 均可 参考本节有关内 容辨证论治。
贫血、
神经衰弱等,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忧郁恼怒太过
2.年高肾亏:年高、多病、体虚、房 劳过度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 ……甚则耳鸣 眩转”。
5、外邪致病
《灵枢·大惑论》中说:“故邪中于项, 因逢其身之 虚,…… 人于脑则脑转, 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 眩以转矣”。
6、现代认识:血瘀致眩,如跌仆损伤。
(三)治疗原则 《医学正传·眩运》言:“ 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 治宜清痰降火为先, 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 者, 治宜滋阴降火为要, 而带抑肝之剂。” 指出眩 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 治疗眩晕亦当分 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 辨证治之。 (四)为中风之先兆 《医学正传·眩 运》还记载了“ 眩运 , 中风之 渐也”, 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3.病后体虚:久病体虚、忧思劳倦、 失血
4.饮食不节:嗜酒无度、过食肥甘、
5.跌仆损伤,瘀血内阻:跌仆坠损、 头脑外伤
二.病机
肝阴耗伤
情志不遂: 年高肾亏: 病后体虚: 饮食不节:
跌仆坠损 头脑外伤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风阳易动
阴精亏虚
髓海空虚
脾胃虚弱
气虚清阳不升 气血乏源
血虚清窍失养
损伤脾胃
痰湿内生 痰阻中焦
亦可发为眩晕。
Ø 病性:以虚者居多, 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
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
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
Ø转化: Ø
气血亏虚
阴亏于下
Ø
脾胃虚弱痰湿中阻
痰火上蒙
火盛伤阴
Ø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
风阳
Ø 肾精不足 两虚
久病入络
Ø 精不化气
阴损及阳
瘀血
肾阳不足
阴阳
中风晕厥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 查颈椎 X 线片, 经颅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诊断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脑动脉硬化, 必 要时作 及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 检查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 有助于诊断梅 尼埃综合征。检查血常规及血液系统检验有助 于诊断贫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相关脏腑
肝阳上 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
肝乃风木之脏, 其性主动主升, 若肝肾阴亏,
水不涵术, 阴不维阳, 阳亢于上, 或气火暴升, 上扰头
目, 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虚弱,
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 或脾失健运, 痰浊中阻, 或风阳
夹痰, 上扰清空, 均可发为眩晕。
肾主骨生髓, 脑为髓海, 肾精亏虚, 髓海失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