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
03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个体 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提倡因材施 教,根据每个人的兴趣、才能和 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尊重个体价值
魏晋玄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 价值和意义,教育应该充分发掘个 体的潜能,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培养独立人格
魏晋玄学倡导培养具有独立思考、 自主精神的人,强调个体在教育过 程中的主体性,鼓励自主探究和自 我实现。
玄学思想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强 调个体自由和内在精神追求,成为当时社会 的一种新思潮。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何晏
王弼
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天地万物以自然为本, 无需过多干预。
提出“贵无”思想,认为万物资始,无极而 太极,无为而无不为。
阮籍
强调个体自由和内在精神追求,主张“自然之 性”,反对过度礼教束缚。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的发展
总结词
魏晋时期,玄学教育思想逐渐发展壮大,强调个体独立思考和自然法则。
详细描述
魏晋时期,玄学教育思想逐渐发展壮大。这一时期的教育家如王弼、郭象等人提出了"贵无"和"崇有"等思想,强 调个体独立思考和自然法则。他们认为个体应该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世界,而不是盲目遵循传统观念和权威。 这种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强调内在修养和人格完善,有助于个人提升道德素质和内在品质, 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提倡和谐共生的理念,有助于个人在社会中与他人和谐相处,实 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05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的局限与不足
过于强调个体忽视集体
第八讲 魏晋玄学
第四讲
魏晋玄学
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而兼综儒道 的一种哲学思潮。它以解说、阐释、发 挥《老子》、《庄子》、《周易》为主 要内容,,因其风行于魏晋时期一个世纪 之久,故又称之为"魏晋玄学”。
就宇宙论来说,汉人的兴趣在宇宙构成论,而魏晋玄学则着重探 讨本体论。与此相应,汉代争论的关于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变 问题,到魏晋时则发展为“有无”之辨。 对于《老子》中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这两段话,汉人一般都作宇宙生成论的解释: 《淮南子· 天文训》: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属属,故曰太昭。道始生虚廓,虚廓 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 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 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 时之散精为万物。 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 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 埃。
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丑陋,非女婿才,将女嫁给王凯。凯 有风貌。凯生子业,业生弼。弼为刘表之曾外孙。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春,王粲从曹操征孙权,于征途上病卒, 时年四十一。 王粲二十多岁时,曾遇「医圣」张机,张机谕王粲道:「君已经 得病了,四十岁时眉间毛当始脱落,而后半年将死;若现在能起 服玉石汤,则可免此。」王粲不听。三日后见张机,张机问王粲 有否服药,王粲诈称已服;张机知其伪,叹息而去。王粲果于四 十岁时始脱眉毛,眉落后一百八十七天逝世。 王粲之二子又因谋反坐罪处死。装载数车的书籍,后来全为王业 所有。这对王弼的成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王弼的家庭祖风对 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其六世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 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 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 地位,都会对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独立分支,其时间跨度从西汉到两晋,一直流传到宋代,在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女真元魏灭晋等重大历史活动在影响下形成了一批流派性质古代哲学思想,称之为“魏晋玄学”,代表人物包括张仲景、陶弘景、裴斗鸡、王仲宣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当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魏晋时期,张仲景是最为突出的一位魏晋玄学家,张仲景的儒学理论以“三气”理论为基础,认为其中的盛气通天──乃治气──乃善气──乃道,三气各具一位,互为生成,平衡动静,谓其毫发佯全,宇宙一统。
另外,张仲景同时还认为,宇宙因有无生,无弊有益,因益生有,于是宇宙得以成立。
陶弘景士同样是魏晋时期的儒学家,他以“天有神仙,地有道家”为主张,以太极思想的循虚至真的一张至复一的哲思为基础,认为太极之中必有虚实之分,实当圆太极而讳。
另外,他还认为,道行之若为混沌,则两者相会,而由此沉浮生变,千秋动摇,直至无穷。
裴斗鸡则是魏晋时期另一位著名的玄学家,他主张断然认定虚实之分,就数九至十一之分而须逐步推而轩岸,此则之处至然,以于虚实调和,两者复运,即文武元格之术。
另外,他还认为,天地宇宙之模式和机理,由太极游走于乾坤之间,即为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
最后,王仲宣也是一位杰出的魏晋玄学家,他结合儒学思想,认为天为上,地为下,上宇宙之息,下万物之父。
自天到地为一应和,藉此把握宇宙之大气,运化为崇高理智,此则之处先有言,以明宇宙之无穷犹如,即两者同等,而有余得不尽实焉。
以上就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简单介绍。
当时的这些思想家们推衍出的魏晋玄学,自古以来便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学问之一,不但是古代的著名学家们的学术思想的精心结晶,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
魏晋玄学
三、为西晋元康时期 代表人物是郭象与向秀。 向秀重要著作:《庄子注》;郭象重要著作:《庄子注》 郭象的玄学,是在魏晋之际向秀《庄子》注思想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郭象的玄学,以庄学为主,以反对何晏、王弼贵无论 玄学的面目出现,提出了自己的玄学崇有论思想。他主张“有” 之自生独化说,以此否定“无中生有”说和“以无为本”说, 认为“有”是自生自化的,并不需要一个“无”作自己存在的 根据。由于他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把自生独化说成各自孤 立的毫无联系的东西,最后得出了神秘主义的独化于玄冥之境 的思想。
南北朝时,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 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玄佛合理。东晋后,玄学已 与佛学合流,做为一种时代思潮的玄学也就“笑渐 不闻声渐悄”了。
魏晋玄学的历史地位
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 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 对之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提出的“本末”、“体用”等宇宙本体论思想,与西 汉讨论宇宙生成论的哲学相比,在理论思维上是一个 很大进步。
僧肇: 著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等文,对当时
的佛学,尤其是从思想上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 他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各执一偏
的理论。真谛应当是合有无为一。“虽有而不有”, “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
僧肇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 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 为一的认识过程。
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 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 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 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 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玄学的形成与演变一、玄学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妙”即为“始、母”,引申为“有”的意思。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这些名士们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之称约起于西晋,西晋以来,历史文献多涉及“玄学”之概念。
——张岂之2、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他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3、人的自觉是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玄学的主要成就,玄学是要求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4、所谓玄学,就是发端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综合了道家有关思想的、以探讨宇宙本体为主要内容病根现实政治息息相关的一种政治哲学。
——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二、玄学兴起经学式微和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名教危机玄学表现形式——清谈三、玄学演变与分期正始之音——何晏、王弼竹林玄学——嵇康、阮籍西晋玄学——裴頠、郭象玄学的思想特征1、玄学的思想资料是《老子》、《庄子》和《周易》。
《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周易》则是儒家经典。
玄学家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子》、《庄子》,另一方面又把《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二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
2、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这种形式,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特色。
经学和玄学都是注经,经学注释的是“儒经”,即以《春秋》为中心的经学形式,它支配了两汉时期的学术界。
魏晋玄学概说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玄学
二、魏晋玄学的兴起
三、魏晋玄学的基本特点
四、魏晋玄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五、魏晋玄学的历史地位
一、什么是玄学
“玄学”即“形而上学”。
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Fra bibliotek庄的思潮。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 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 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1、开创时期
代表性人物主要有何晏与王弼(贵无)
2、竹林时期
主要代表人物是阮籍与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主要代表人物是郭象。(万物独化说) 主要代表道安与僧肇等。以玄学解释印度佛教,佛 教玄学化。
3、两晋元康时期
4、玄佛合流时期
五、魏晋玄学的历史地位
魏晋玄学在中国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二、魏晋玄学的兴起
1、魏晋玄学是在汉代儒家衰落的基础
上,为弥补儒学不足而产生的。 2、魏晋玄学是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 演变发展的产物。 3、魏晋玄学是汉末魏初的清谈演变的 产物。
三、魏晋玄学的基本特点
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
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其哲学目的。
名教与自然是中国魏晋玄学的一对范畴。 名教,一般是指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 德规范。 自然,主要指天道自然,认为天是自然之天,天地的运转, 万物的生化,都是自然而然的,自己如此的。 名教和自然的观念产生于先秦。孔子主张正名,强调礼治; 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提倡无为。孔子与老子被后世看做是 “贵名教”与“明自然”的宗师。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 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 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 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 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魏晋玄学之“理”
“名教”与“自然”的现代意义
“名教”与“自然”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对于我们理解人的本性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 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名教”代表着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而“自然”则代表着人的天性和情感表达。因 此,“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人的本性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探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本性和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和融合 ,从而更好地处理人的情感和理智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社会意义
03
魏晋玄学在动荡的时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慰藉
,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
02 魏晋玄学中的“理”
“理”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定义
魏晋玄学中的“理”是指一种抽象的、超越具体事物的本体,是宇宙万物的本 源和规律。它既包括自然的规律,也涵盖社会的伦理和人的本性。
内涵解释
魏晋玄学中的“理”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内涵。它既包括宇宙观、本体论,也涉 及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方面。其中,“理”被视为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 在,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基础。
魏晋玄学之“理”
汇报人:
日期:
• 魏晋玄学概述 • 魏晋玄学中的“理” • 魏晋玄学中的“名教”与“自然
” • 魏晋玄学中的“无为而治”
• 魏晋玄学对后世的影响 • 魏晋玄学的现代意义
01 魏晋玄学概述
魏晋玄学的起源
背景
魏晋时期,政治动荡,社会秩序 不稳定,人们寻求精神寄托,加 上儒家、郭象为代表的晚期玄学,主张“独化于 玄冥之境”,强调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自我实现 和超越。
魏晋玄学的影响与意义
哲学贡献
01
魏晋玄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它起源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神、理、物三个层面,具有极强的哲学性、的思辨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一、主要内容1.神魏晋玄学强调神秘和各种神灵存在的重要性。
其中包括儒家经典中的天、神、人、鬼等概念,以及道教中的神仙、鬼怪等元素。
魏晋玄学通过这些神灵概念,揭示了宇宙中存在的神秘力量,称之为“道”。
道既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又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2.理“理”是魏晋玄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不同于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本体”等概念,而是指一种更高的、理想化的存在方式。
这种理想化的存在方式被认为是超越物质现象的、纯粹的、本体论的。
魏晋玄学将“理”视作宇宙的本原和本体,以此来解释天、地、人、物的本质和关系。
3.物魏晋玄学对物的探讨是基于上述的神和理两个层面的。
在这种基础上,他们认为物是由气聚合而成的,其中包含了天地万物的本质精神。
因此,在魏晋玄学的视野中,物是神灵存在的形式,也是道的实现方式。
在物的存在中,魏晋玄学强调非物质因素的作用,例如道德、艺术、审美等,作为智慧和文化的表达。
二、特点1.宇宙观的超越性魏晋玄学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观念超越性。
他们将人和世界的真正本质视为神秘和超自然的,是超越马、克斯、恩格斯等传统哲学思潮的范畴。
2.表意意象化魏晋玄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思其意义。
以象征和比喻的方式描绘宇宙和人类的本性。
3.道德、宗教的精神魏晋玄学的思想强调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作用。
他们认为自我修养、道德修行、心灵感悟是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魏晋玄学的哲学体系中,宇宙的真正意义是通过自我超越和灵性的成长来实现的。
4.审美的价值魏晋玄学还将审美和美学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
认为审美和美学既是生活的普遍需求,也是宇宙创作美的本质。
三、总结魏晋玄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并发展出的重要分支。
魏晋玄学
玄学兴起的原因
三家归晋以后,司马王朝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 三家归晋以后,司马王朝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曹氏代 集团与司马集团争权夺力,以曹爽失败告终。 集团与司马集团争权夺力,以曹爽失败告终。司马集团清 除曹氏党羽,政治上屠杀异己,造成恐怖。 除曹氏党羽,政治上屠杀异己,造成恐怖。文化上提倡名 儒学) 不孝”之名乱杀无辜。 教( 儒学),以“不孝”之名乱杀无辜。 割据形势下,士阶层为追求功名,不得不依附军阀豪强, 割据形势下,士阶层为追求功名,不得不依附军阀豪强, 豪强势力倒台文人受牵联,不勉产生富贵如浮云之感。 豪强势力倒台文人受牵联,不勉产生富贵如浮云之感。险 恶的政治环境使得知识分子(士阶层)深感生死无常, 恶的政治环境使得知识分子(士阶层)深感生死无常,无 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人生若尘露” 人命若朝霜” 法驾驭自己的命运。“人生若尘露”,“人命若朝霜”。 经学崩溃,文人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支柱。 经学崩溃,文人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支柱。司马政权提倡名 正始名士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教,正始名士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从以德配天转 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纯 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有无之争——对宇宙本体的探索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这是哲学 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高的问题。 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高的问题。 道家《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是“ 道家《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无”,没有具体的存 而是无形、无音、无名、无为的存在。 在,而是无形、无音、无名、无为的存在。可它又无所不 包容万千。 所谓“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在 , 包容万千 。 所谓 “ 道可道 , 非常道 ; 名可名 , 非常 的确很玄。 名。”的确很玄。 当时, 儒道合流趋势 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 趋势, 当时,呈儒道合流趋势,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王弼妥善 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 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既照顾到 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 引道入儒, 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又引道入儒,建立了 以道为主、儒道结合的新思想。 以道为主、儒道结合的新思想。来自阮籍的思想核心——庄子逍遥
第二章汉唐部分第四节 魏晋玄学介绍
●王弼(226~249)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字辅嗣。山阳高平 (今山东金乡)人。曾官至魏国尚书郎,少年即有文名,才华出众,声名显赫。 可惜英年早逝,卒年仅二十四岁。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 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者‘无’ 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又以为“凡有皆始于无”,肯 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又“援老入儒”,以玄学代替当时逐渐衰微的汉 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所著有《周易注》、 《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据《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他曾与当时许 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以无为本”,他的贵无论对后世的宋明理学影响很 大,他的玄学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的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 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 王弼著有《老子道德经注》2卷,《周易注》1卷,《论语释疑》3卷,《王 弼集》5卷,《周易大衍论》1卷,《老子指略例》2卷等。现多佚。中华书局 1980年出版《王弼集校释》
第四节 魏晋玄学介绍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 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 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 《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 子· 一章》中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 “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 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 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 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 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魏晋玄学,在中国 哲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作用。魏晋玄学虽然具有"调和道儒"的主旨,但" 以道统儒"的倾向十分明显.思辨精密,上纠两汉经学之流弊,下启隋唐佛学与 宋明理学。 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 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 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 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 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 “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 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
魏晋玄学
重要著作:《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 核心思想:
1.自然名教:“越名教而任自然”
饱则安寝,饥则求食,怡然鼓腹,不知为至德之世。
2.声无哀乐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3.明胆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重要成就与影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自然”,从以德配 天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纯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2.动与静 :“本静末动” 3.言意之辩 :“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 4.圣人有情无性:“以性统情” 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重要成就与影响: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 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宋明理学汲取了玄学 本体论,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魏晋玄学的 奠基者”
名教(儒)之治动摇
更迭变幻的政权,动荡不安的社会,以及统治者自身所作所 为对他们所倡导的名教的践踏,使统治集团本身为了维护自 我利益,必须改弦更张,寻找新的思想武器和统治法术来为 己服务,玄学于是产生。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求贤令》) 豪门士族 庄园经济(相对独立性) 选拔人才 九品中正制
(二)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
1.学术思想根源:经学(儒)走向衰微
2.社会政治根源:名教(儒)之治动摇
3.清议的演变
经学(儒)走向衰微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使得儒学变成了利禄之途的工具。读 经释经日益繁琐支离,使人不得要领。
“说五字之文,至二三万言”
第13讲魏晋玄学
2、何谓自然
其一,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自然 而然; 其二,指无目的、无意识的自然情感; 其三,指必然、命运。
玄学家对自然的重视体现在寄情山水、 艺术以及率性而为的生活态度。
刘伶
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 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 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 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 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 著〈酒德颂〉一篇。
观点一:名教出于自然
何晏、王弼论证“名教出于自然”,把“名教” 制度看成是“朴(道)散为器”的结果,以为“道” 是自然的、原始的本体,“名教”则是由本体之 “道”派生、分化出来的,从而使“名教”制度 根据自然之“道”重新得以建立。既肯定了三纲 五常之“名教”的内容,又否定了“以名为教” 的外在形式,从而为其“不言之教”的主张提供 了一个形而上的依据。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魏晋玄学的背景与主题 王弼的哲学思想 嵇康、裴頠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郭象的哲学思想
魏晋玄学
第一章 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与主题
玄学产生的背景
1、学术背景 经学的衰落:迷信、烦琐、致仕之路中断
2、社会政治背景 名教的衰落激发了关于“名教与自然”的讨 论以及辩名析理的玄谈之风,政治的黑暗 也是玄学家崇尚玄远的原因之一。
魏晋玄学
第三部分
魏晋玄学
融合儒道的“新”道家,抽象思维的空前发 展
中心议题:名教与自然之辩,有无、本末、 体用等概念是对这一命题的深化与发展。
名词:魏晋玄学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 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其主要代表 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 等。玄学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抛 弃了两汉经学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提出了 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 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大 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第十讲 魏晋玄学的政治思想
• 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 闷闷然,卒至于大治”(《老子注》)。这是 先秦《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复述,但 其哲学根据更为完备,其政治作用更加 消极。具有来讲,一是因臣以治而君无 为。二是不为烦苛之政。嵇康:“夫民 之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 。物全理顺,莫不自得。“(《庄子注· 天道》)即批判法家的刑罚,也批判儒 家的仁义。三是放任。
• 玄学理论的主体仍然是道家自然无为的 论说,是与道家的基本精神相通的,但 玄学努力糅合儒道的区别,以道释儒,
• 即以道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在道家 思想的根基上去会通两家之学,故有人 称玄学为“新道家”。
• 玄学思潮崇尚老庄思想并不是适应道家 思想发展的内在需要,而是回应儒学摆 脱危机的要求;在玄学中,儒家的基本 范畴、命题、 一种新的援引道家思想的 解释。所以,玄学构成了儒学的一个特 殊形态。
• 3、鼎盛期玄学得到较大发展,代表人物 是裴頠和郭象。主题是崇有。郭象将名 教与自然统一,即名教即自然。
• 4、衰落时期,东晋时期偏安于江南。玄 学讨论生死问题。张湛的《列子注》。
三、具体的政治思想
• 1、主张无为。
• 何晏、王弼都是“贵无”论者。他们认为,“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 ,无往不存者也”(《晋书·王衍传》)。 从这种以无为本的观点出发,他们主张 无为而治。何晏认为,天地以自然为本 ,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道者 无也,所以圣人应当无为。王弼指出:“
• 2、玄学思潮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开 启了个人不服从的先河,具有追求个性 自由和反抗封建等级制的积极意义。
• 3、但玄学思潮务虚不务实,形成了空谈 玄理、不务实际的不良社会风气,一定 程度上适应了门阀士族统治时期腐败政 治的需要。
魏晋玄学
第六节 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 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在此基础上,儒学体系进行更新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既贯通宇宙自 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 学说——理学。
二、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 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 职务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 尚。
(二)南宋时期
1、朱熹 字元晦,又字仲晦, 号晦庵,祖籍江西婺 源,生于今福建尤溪 县,故其学派被称为 “闽学”。“紫阳先 生” 《朱子遗书》、《朱 子大全集》、《朱子 语类》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最高哲学范畴是“理”或“天理”。 “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 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 万物。”
第五节 魏晋玄学
何晏;王弼;嵇康;郭象
一 、魏晋玄学代表人物
(一)何晏 《道德论》、《论语集解》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2、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3、圣人有情无情:圣人「无情而有性」 圣人无喜怒哀乐,圣人无情而有性。 「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 过分」
王守仁的哲学凸显了心的作用,故叫心学,其核心 观点是“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即理也。 “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 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 性的庄严。
魏晋玄学
四、人生哲学
(一)命运论
郭象反复指出,按本性的自然需求生存,平静地 面对各种人生际遇,将其视为不可改变的命运, 愉快地接受一切即成事实,便达到了逍遥之境。
(二)逍遥论
郭象认为的逍遥是指行为与本性的一致而获得心 理愉悦。
足性逍遥说:“宏内游外” 物各无待而自化,顺己性而发挥,就是足 性,互为有功,就能逍遥。游外,即指心 理上犹如闲居山林一样逍遥自在,宏内, 指参与事务,日理万机。圣人虽参与事物, 但心理上却淡然自若,逍遥自得,犹如处 在山林之中。
王弼的主要思想
1.名教本于自然(无为指自然,一种内在的 气质) 建立秩序要依据根本。 2.贵无论,王弼将生成论解释成本体论 (1)任何有都是偏的,只有无才是才是全的。 偏得以全为本 (2)多与一 就整个世界来说,是杂乱无章的,有是不能统 帅杂乱无章的世界的,只能用统一的东西, 那就是无。
(3)动与静 人为静是绝对的,永恒的,动是暂时的, 这显然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王弼认为, 静是根本,动是分根本。 “天地之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行 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玄学兴起的原因: 第一,汉代的神学已经不具有说服力,需 要创造一种新的思想。 第二,社会动荡不安,司马氏集团和曹魏 集团之间的斗争残酷,政局多变。
王弼
王弼,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贵无派”的代表。 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 一的基础。 魏晋玄学开创性的人物,寿命很短,但 是贡献很大。 著作: 《老子(道家经典)注》 《周易(儒家经典)注》 《论语释疑》
郭象在《庄子注》对中国哲学问题进行了反思, 包括宇宙本原、心性、历史、圣人、命运、逍遥、 养生等。
一、“性”本论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对有无进行辨明,将 真空定义为“无”,将无形事物定义为 “玄冥”,通过“自生”“独化”说,彻 底否定了外因的决定作用,本性被视为事 物变化的终极原因。从不同的角度称谓, 本性被称之为“真性,性分,玄冥,所以 迹,天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玄学,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
汉末,由于天下大乱,刘表于荆州,招致士人,当地局势大体安定,文士、学者多前往归附,日渐形成特殊学风,后人研究有称为荆州学派者。
荆州学风,逐渐舍弃象数、吉凶等说法,而改以义理内容为主。
汉代时,气化思想、宇宙生成论盛行,演述阴阳、天人等论题。
而魏晋时期,此类讨论渐往形而上学形式发展,以王弼、郭象为其代表。
而汉代对人性的讨论,逐步发展成为魏晋时“才性”与“人物鉴赏”等论题,其中以刘劭《人物志》为其代表。
当时政治势力更替,局势混乱,原有价值体系面临挑战,“名教与自然”、“圣人论”亦随之而起。
玄学概述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
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代表人物:王弼王弼的哲学是要直探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希望能从某种具体的事物形态之外去找寻世界统一性的原理。
其主要范畴是讨论五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即本体论世界观的范畴。
(二)动与静的关系问题,属于运动观的范畴。
(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属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围。
(四)性与情的关系问题,属于人性论的问题。
(五)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即玄理哲学与政治伦理的关系问题。
重要著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认为若把某种一定的事物当作世界的始基,就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所以“有”不能成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故要以“无”为本。
核心思想:1,本末有无:“贵无论”“贵无论”是探索现象界背后的真实本体,作为世界本性的“道”,是绝对的“无”,是“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的。
王弼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
本体与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绝象不可名状的,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的对象,只有“与道同体”的圣人才能把握。
2,动与静:“本静末动”王弼认为“凡有起于虚,动直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本体是永恒的,寂静不动,动是相对的,是物质现象世界的东西。
3,言意之辩:“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王弼的言意之辨实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形的现象世界,即“共相的言象意”;认为属于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是很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
即是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
另一是无形的本体,即所谓“殊相的言象意”;是不可用“言”和“象”尽意,只能用“微言”来启发,用意会进行内心体验。
王弼清楚区别“言”,“象”,“意”三者不同,对于处理语言和思想有很大启示。
4,圣人有情无性:“以性统情”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于常人的喜怒哀乐之情。
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
同于人者五情也”。
但圣人能“物物而不物于物”。
5,自然名教:“名教本于自然”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
重要成就与影响: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
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宋明理学汲取了玄学本体论,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
从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张载的“太虚即气”,到程朱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陆王的“宇宙是吾心”的心体物用论,都汲取了王弼玄学体用论的思想方法。
【竹林时期】代表人物:嵇康重要著作:《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核心思想:1,自然名教:“越名教而任自然”针对司马氏集团用以篡权的名教工具,尖锐地指出儒家经典所宣扬的礼法名教,司马氏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甚至是社会上一切伪善,欺诈等种种恶浊现象的根源。
故不应为名教所拘,而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2,声无哀乐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认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不同的两种事物。
音乐所发出的只是客观的音调,它不含有哀乐的感情,哀乐则出于人的内心,完全是主观的。
3,明胆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
人性的善恶和才能,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才性两者截然不同。
代表人物:阮籍重要著作:《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核心思想:1,自然名教:“折衷名教与自然”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对司马氏的篡夺表现消极不合作。
阮籍的鄙弃名教,也和嵇康一样,但他并不是主张真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真正的名教。
他崇尚自然,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说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重要成就与影响:阮籍的思想,由儒,而老,而庄,都有成文的专论发表。
他能将庄子的思想消化,而成功地运用于现实的世界中。
他对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地位认识都很透辟,使他不独能享盛名,还能不为盛名所累。
【元康时期】代表人物:郭象以反对“无中生有说”为起点,而提出“自生无待说”,进而由“自生无待说”推至“独化相因说”,并由“独化说”导出“足性逍遥说”并以之为中间环节,最后由“足性逍遥说”得出“宏内游外”,即“名教与自然合一说”,以为其哲学的最后归宿。
重要著作:《庄子注》其《庄子序》云:“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核心思想:1,万物独化论:“无待而独化说”郭象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故“无”不能生“有”,而“有”也不能为生。
“有”是“块然而自生”,块然者无为而自然也,无为而自生,无有生生者也。
郭象认为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任何一物,亦不是直接由任何物造成的。
只要有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产生。
它们的产生完全是纯粹偶然的,忽然之中变化的,即“堀然自我而独化”。
2,独化于玄冥:“玄冥之境”每一物之所以产生是自然而独化于玄冥深远暗合之中,是种似无非无的境界,是谁也没法了解的。
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
3,足性逍遥说:“宏内游外”物各无待而自化,顺己性而发挥,就是足性,互为有功,就能逍遥。
所谓游外,即指心理上犹如闲居山林一样逍遥自在;所谓安内,即指参与世务,日理万机。
依郭象看来,圣人的游外与安内是合二而一的。
圣人虽忙于世务,然其心理上却淡然自若,逍遥自得,犹如处在山林之中;这是因为“俯仰万机”正是他自足其性的表现,足性则得逍遥也。
圣人无心而顺有,无为而任自然,逍遥而不离俗,游外即宏内也。
4,自然名教:“名教即自然”自然是万事万象的本然本性,名教就是一切政治制度,伦理规范。
现实社会中“君臣上下”的名份,本身就是天理自然,绝对合理的。
既是自然不过的事,只要人人安分守己,就复得其真性情了。
郭象认为道家与儒家,自然与名教是可合二为一的。
因此有“名教即自然”的结论。
重要成就与影响:郭象以有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又主张物各自生,自为,而自为就是自然无为,这就调和了“崇有”与“无为”的矛盾。
代表人物:裴頠重要著作:《崇有论》核心思想:本末有无:“祟有论”裴頠总括万有的道(终极)不是虚无的,根据万物不同的形象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
裴頠不同于贵无学派,在于于他承认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虚无。
他排斥无作为万物本体的永恒和绝对性,肯定了万有的真实存在。
他肯定“有自生”,而非“生于无”。
认为“无”不能生“有”,是因为万物开始产生时,都是自己生出来的。
如果一定要给它再找一个造物者作为它的依据,那是不可能的。
重要成就与影响:针对贵无论从抽象本体产生具体事物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
在哲学上裴頠的崇有论,是先秦以来关于物质概念认识的深化,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代表人物:欧阳建重要著作:“言尽意论”核心思想: 言意之辩:《言尽意论》说:“有雷同君子问于违众先生曰:…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
至乎通才达识,咸以为然。
若夫蒋公之论眸子,钟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为谈证。
而先生以为不然,何哉‟?先生曰:…夫天不言,而四时行焉;圣人不言,而鉴识存焉。
形不待名,而方圆已着;色不俟称,而黑白以彰。
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理,无为者也。
而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言,其故何也?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
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
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
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
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
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
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
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
吾故以为尽矣。
”(《艺文类聚》卷十九)欧阳建的《言尽意论》,虽然很短,但是,明确地说明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反映论。
在当时玄学贵无论的影响下,很多人都主张言不尽意,在这篇论文中,欧阳建首先明确地肯定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性。
在中国哲学史中,“名”与“实”的关系是一个传统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欧阳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路线。
欧阳建在这里对于“名”和“言”作了区别。
名所指的是一种一种的事物,言所讲的是关于一个一个理的判断。
名的对象是事物,其内容是概念。
言的对象是事物的规律,其内容是关于规律的判断。
在这篇的结尾,欧阳建再一次说明,在主观和客观这两个对立面中,客观是主要的重要成就与影响:欧阳建的《言尽意论》,认为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的工具。
这驳斥了当时玄学家认为语言概念无法表达事物真相的一种看法【东晋时期】代表人物:僧肇重要著作:《肇论》核心思想:万物是亦有亦无,有无双遣而并存的。
重要成就与影响:在佛教上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他比较正确地运用了中观学的思辨理论,旁取儒学,玄学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他把中,印两地的思想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佛教哲学的中国化。
他生时玄学的鼎盛期已经过去,他通过把般若学从依附玄学的局面中摆脱出来,使佛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后中国化佛教宗派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