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晋玄学的兴起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7ebbc0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78.png)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时期(公元三世纪至公元四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那时玄学思想开始流行。
这种思想主要指对超自然现象的研究和思考,包括占卜、预测未来、修炼内功等。
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产生的历史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的发展: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黄金
时期,许多哲学思想都开始涌现。
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仁政
”,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开始怀疑传统的“仁政”思想,开始寻找
新的出路。
这就为玄学思想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2.社会环境的变化: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
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人们常常希望通过玄学
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宗教信仰的影响: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传统
的中国信仰相结合。
这种结合使得许多玄学思想得以流传和
发展。
4.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玄学思想,
如《周易》等。
这些思想在
魏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相结合。
总之,魏晋时期玄学思想流行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宗教信仰的影响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玄学的起源与发展从魏晋到现代的思想演变
![玄学的起源与发展从魏晋到现代的思想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570bda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8.png)
玄学的起源与发展从魏晋到现代的思想演变
玄学,作为古代中国独有的哲学体系,自魏晋时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贯穿了中国思想史的长河,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将探讨玄学的起源、发展以及从魏晋到现代的思想演变过程。
魏晋时期的玄学起源
魏晋时期是中国玄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玄学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开始独树一帜。
玄学强调超越表象现实,追求心灵与宇宙的融合,倡导内在修养与超验境界的追求。
唐宋时期的玄学发展
唐宋时期,玄学进入了繁荣期,形成了多元化的学派和思潮。
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和谐的玄学理念。
明清时期的玄学复兴
明清时期,玄学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玄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
玄学成为社会精英和文人士大夫的重要思想武器,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气。
现代玄学的思想演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玄学思想也在不断演变与更新。
现代玄学更注重实践性和现实应用,强调心灵修养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体现了传统玄学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玄学的发展历程虽然曲折,却始终秉承着追求真理、探索人生意义的初衷。
从魏晋时期到现代,玄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心灵食粮和精神指引。
玄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从魏晋时期到现代,其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玄学思想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将继续激励着人们对生命、宇宙与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浅论魏晋玄学
![浅论魏晋玄学](https://img.taocdn.com/s3/m/36a50c064431b90d6c85c7d2.png)
QUN WEN TIAN DI群文天地·2011年第11期魏晋南北朝长期处于战乱,国家也处于长期分裂的状态中,而此时期的玄学被称为“魏晋南北朝艺术的灵魂”,是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玄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玄学在中国文化、哲学等多方面都有过诸多影响。
一、时代背景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王朝衰微,爆发了黄巾起义,促使汉王朝灭亡。
而随后的魏晋南北朝,全国长期处于战乱和分裂,虽然西晋实现过统一,但也仅仅是短暂统一。
此外,从社会思想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这就使得思想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也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个体价值,这推动了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等多样化的发展。
正是在战乱与分裂、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以及社会思想活跃、个性价值得到充分重视的社会背景下,玄学产生了。
二、玄学的产生玄学出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玄远、深远的意思,体现了无穷万物变化的奥秘,玄学是种智慧的哲学。
魏晋玄学大多被认为源自刘邵的《人物志》,代表人物有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阮籍、嵇康,西晋时期的郭象,东晋时期的葛洪、王坦之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一)魏晋玄学的产生是儒释道文化糅合的结果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以及黄巾起义给东汉王朝毁灭性打击,东汉政权最终土崩瓦解,因此上层统治的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天人感应”的神学论也随之消散。
此时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入世儒学,逐渐脱离现实社会,失去了其原有的旺盛生命力,两汉经学走向了死胡同,这为玄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佛学自西汉末年有西域传入中国。
作为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佛学的传播者势必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魏晋玄学中盛行的老庄学说。
汉末、魏晋时期的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生命脆弱等现象,使人们期望安宁的生活,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与老庄相结合,被人们接受,并给予长期处于痛苦、不安的人们以极大的精神和心灵慰藉。
关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资料
![关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0ee559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5.png)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
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
魏晋玄学简论
![魏晋玄学简论](https://img.taocdn.com/s3/m/72c003f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4.png)
魏晋玄学简论一、魏晋玄学兴起的背景、分期及影响区域魏晋玄学是在经学的衰落过程中兴起的,这也是一个玄学反对神学经学的过程。
自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始,儒学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儒学走向了经学化,经学走向了神学化。
在形式上,经学异常繁杂,对一部经典的注释甚至需要用上百万字。
这种繁琐化的倾向在更早的时候即已初见端倪,东汉的班固对即对这一现象评价说:"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
" 并且指出:"此学者之大患也。
"在内容上,经学与谶纬阴阳学说相结合,参杂了很多神学思想。
东汉的统治者以谶纬为钦定法典,举凡制作礼乐、更定年号、祭祀营建等,都"应合图谶"。
谶纬学说之中虽然有一些天文、历法的知识,但是从总体上看来,谶纬基本上是荒诞不经的迷信谬说。
经学的繁琐化与神学化使其难于被掌握,在面临实际问题时缺乏说服力。
并且以经学为尊的东汉政权迅速腐朽,社会呈现动荡之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腐朽的经学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新的思想也在其中应运而生。
这些,都造成了儒学的衰落,为玄学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根据一般的观点,魏晋玄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期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思想上提出了"贵无论",试图以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将"玄学"上升到哲学的范畴。
第二期是以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为代表的"竹林玄学",他们将前一期的"贵无论"推向了极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公开否定儒家礼制,宣称"非汤武而薄周武"。
试析贺昌群的魏晋玄学兴起研究
![试析贺昌群的魏晋玄学兴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40cb9e8524de518964b7de4.png)
试析贺昌群的魏晋玄学兴起研究贺昌群(1903—1973),字藏云,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家、文学史家。
贺先生虽然出生贫苦,在校求学时间也不是很长,可是终其一生严以律己,治学笃实、勤奋、严谨,涉猎广泛,成果丰硕。
在宋元戏曲、中外交通史、敦煌学、简帛学、汉唐土地制度等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主要代表作有《魏晋清谈思想初论》、《魏晋南北朝史初稿》、《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等。
在继鲁迅、汤用彤、陈寅恪等大家之后,作为后起之秀的贺昌群先生又是一位对于魏晋玄学有着精深研究的学人。
贺先生的《魏晋清谈思想初论》一书,不啻为此领域的一部经典之著。
下面笔者将着重来分析与思考一下贺先生在魏晋玄学兴起方面的研究,主要的文本依据是贺先生的《魏晋清谈思想初论》。
一、从汉魏间学术流变的基础上谈玄学之兴起众所周知,一种思潮的形成,绝非凭空而生,而是有着极其深远的社会渊源和学术渊源的。
贺先生认为:“每一时代皆有其时代之特性,当其特性在发展之时,往往与其前之一代之传统势力,发生参差之反应作用,申言之,即必然承继其传统之一部分,同时革弃其传统之一部分,复增入其他新异之部分,此历史演变之恒律也。
”贺先生依照此番宏论,开展了其对于魏晋玄学之学术的内在学术理路的探讨。
首先,外来方术之兴起。
方术之谓,在我国的历史上是源远流长的,但是直到战国时期,方术在东方的齐国和燕国才有大规模的发展,并且影响越来越大。
当时的代表人物,当首推齐国的阴阳家邹衍。
后来,六国虽然被来自西方的强秦所灭,但是东方之方术,却未因此而湮没,相反却得到了专制帝王的崇信与宏扬,声势越来越强,影响也越来越大。
先是有秦皇,接着是汉武,后又有东汉光武的“图谶天下”,真是一波更甚一波。
但是在此不得不要求强调的是,在东汉中叶以前所谓的方术都是我国所自产,虽然有阴阳、推步、图谶、纬侯等内学和风角、遁甲、望云、省气、验察、妖祥等之余波。
也产生了任文公、郭宪、高荻等方术名家。
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推荐下载
![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推荐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dc908bb3b9d528ea80c77917.png)
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汉初需要修生养息,此时的黄老之学强调的是“清静无为”;东汉末年时弊是繁琐、虚伪和腐败,因此这时的黄老之学强调的是简约、真诚与公正。
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是官方哲学,表现出的是一元化的倾向,而东汉末年黄老之学是官方哲学的批判者,因人而异,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路数。
但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黄老形名学,一般以士族知识份子为载体,对汉末社会进行批判;二为黄老方术,一般以下层知识份子和民众为载体,具有宗教的色彩。
①形名学汉魏之际的形名学,一般被称之为“名理学”。
“名理”一词始见于马王堆帛书《经法·名理》,是“循名究理”治国之术的简称。
在政治上,对黄老哲学必然有所侧重。
如果强调虚静无为,则呈现出所谓的道家色彩;如果强调循名责实,则表现出名法倾向。
这两方面往往因时代条件形式不同而有所侧重。
汉代经学否定了黄老之学,但仍然离不开以“名”治国,不同之处是将冷酷的刑名变为热情的名教,用表达儒家伦理纲常的“名”为标准教化人民,改造社会。
东汉中期之后,名教之治引起弄虚作假、欺世盗名之风蔓延,汉末社会批判的思潮对名教的唯名弊端展开批判。
然而汉末社会批判思潮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而是随着汉末社会的大崩溃一同死去。
②道教西汉末年道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即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旗帜。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后汉书·皇甫嵩传》:“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
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后汉书·刘焉传》引典略言张鲁:“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
又使、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d0aa2a165ce05087632138c.png)
浅谈魏晋玄学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动荡时期,处在当时的文人们思想各异,而受那时的思潮影响,玄学成为了一道文人之风。
魏晋玄学是继两汉经学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一种意识形态,与两汉经学相比,它提出并探讨了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的“有”、“无”、“独化”等本原、本体类问题,以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和江左玄学的思想为代表,较为全面的发掘和彰显了玄学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思辨性,对当时及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产生发展影响现实意义题纲:一魏晋玄学的产生:时代背景代表作二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体思想三魏晋玄学的影响:近代评论的转变创作形式四魏晋玄学的现实意义:玄学中人对学儒精神的认识现实意义魏晋玄学的产生玄学的产生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汉末随著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名教理论开始破产。
到了党锢之祸发生后,传统的价值体系也开始崩溃,“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
在思想价值体系崩溃的同时,士族社会开始形成,而在士族知识分子之间,一种相对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开始行成。
在这个阶层平面,它要求在学术上平等交谈,自由聚会;在思维方法上尊重理性;在人性论上要求“自然”;在政治上要求君主“无为”。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https://img.taocdn.com/s3/m/b969fce3a45177232f60a2c8.png)
魏晋玄学玄学的形成与演变一、玄学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妙”即为“始、母”,引申为“有”的意思。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这些名士们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之称约起于西晋,西晋以来,历史文献多涉及“玄学”之概念。
——张岂之2、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他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3、人的自觉是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玄学的主要成就,玄学是要求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4、所谓玄学,就是发端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综合了道家有关思想的、以探讨宇宙本体为主要内容病根现实政治息息相关的一种政治哲学。
——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二、玄学兴起经学式微和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名教危机玄学表现形式——清谈三、玄学演变与分期正始之音——何晏、王弼竹林玄学——嵇康、阮籍西晋玄学——裴頠、郭象玄学的思想特征1、玄学的思想资料是《老子》、《庄子》和《周易》。
《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周易》则是儒家经典。
玄学家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子》、《庄子》,另一方面又把《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二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
2、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这种形式,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特色。
经学和玄学都是注经,经学注释的是“儒经”,即以《春秋》为中心的经学形式,它支配了两汉时期的学术界。
从玄学的兴起背景和社会影响看魏晋玄学的现代意义
![从玄学的兴起背景和社会影响看魏晋玄学的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34ed55e804d2b160b4ec06d.png)
从玄学的兴起背景和社会影响看魏晋玄学的现代意义魏晋玄学,起源于魏正始年间,正如我们在历史中接触到的,从东汉末年开始,统治阶级内部以及社会的矛盾问题开始日益显露,汉代儒家经学的衰落、黄巾起义等背景也预示了新的统治阶级思想的诞生,实际上,当时确实也是法、道、墨、名等思想并起,而经过学人不断地清谈讨论,得出了玄学最适合解释解决时局与理想问题的结论。
又由于曹氏统治集团唯才是举的用人思路,决定了魏晋玄学的兴起。
概括地说,玄学是在乱世产生,它具有老庄(黄老)思想中无为的思想特征,同时对老庄的天地自然观进行了重新解释,认为“有依于无”,即我们所说贵“无”思想;同时正如道家的特质决定,仅靠老庄之“无为”不可能达到治世的目的,因此,再结合儒家的名教礼法,解释为“名教出于自然”。
这样,可以说,玄学一方面满足了统治阶级对于思想、贤能以及维持统治秩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当时学者、文人对于形而上追问的渴望。
所以说,魏晋玄学的兴起与时代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
联想到现代中国社会,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思想的提出和完善,已经使得玄学等国学早已衰落退出了治国思想的地位;国际交流竞争的加强、国内发展形势的复杂同时也决定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从本质上不可能解决时下的社会问题。
但是,不占据统治地位不能代表没有作用,举个例子来说,老庄思想推崇“自然”,其中最浅显的含义,即自然世界就与现代社会的环保思想不谋而合。
要探讨玄学可以在当代社会做出的贡献,就不得不进行纵向比较,从纵向来总结玄学对当时社会的贡献。
前面已经提到,玄学对魏晋时期的作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两方面:治世与治学。
首先是统治思想作用,曹魏统治时期,对于汉刘王朝儒家的礼教与用人制度必然有所排斥,从这个角度说,为示以两统治的不同,必须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统治思想做出修正,而魏开国之时,“清谈”这种下至讨论蝼蚁,上则辩及宇宙的的思想交流之风日盛,玄学又是当时感悟自然、看清事物本质的最理想思想,由此被曹魏所采用。
魏晋玄学的兴盛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兴盛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244cd7c02768e9951e7385d.png)
魏晋玄学的兴盛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摘要:魏晋时代,在中国历史上虽是一个混乱、动荡的时代,但在精神上却是较为自由、解放的,它富于智慧和浓于热情。
由于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使得玄学之风大盛,也形成了其重视个体意志,提倡自由表达的社会风气关键词:魏晋风骨名士玄学个性张扬每每一提到魏晋时期,那些诸如“魏晋风骨”、“魏晋情怀”这样的词就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相对于汉的敦实厚重、三国的慷慨悲歌、唐的繁盛、宋的清丽,魏晋作为一个特殊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它率性洒脱,玄远放况。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放荡的时代,同时又是精神上最自由最富于情怀的时代。
迄今,竹林七贤们那白衣飘飘、迎风伫立的背景还在文人的情思中挥之不去。
一、何为魏晋玄学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融合道家和儒家思想为主的哲学思潮,它所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本末有无的理论。
以“清谈避俗”“议而不治”为基本特点。
魏晋玄学的兴起极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和思想价值,是非常值得我们后人肯定和研究的。
二、魏晋玄学兴起的背景玄学在那个时代的兴起有其独特的原因。
从政治上看,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热衷于军事斗争,文人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这一场场的争斗硝烟中,人民丧亡流徙,中原人口,万不存一。
《三国志·魏书·杜畿》言杜恕上疏云:“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
”1可见当时社会之混乱,生命之无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大夫想要出仕是很困难的事情。
并且,除兵祸战乱之外,政治方面的迫害,也是导致文人们隐遁的一大原因,《晋书·阮籍传》曰:“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2当时的政治斗争极为残酷,造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士人稍有不慎就会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惨遭杀害。
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得士人的希望完全破灭,为避免罹谤遇祸,不得不消极避世。
所以他们只能将自己放到那虚无的玄学世界中去自我陶醉,自我麻痹。
从社会上看,世家大族把持权柄,门第观念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严重的;那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贵族时代。
魏晋玄学思想兴起
![魏晋玄学思想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f257478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c.png)
02
郭象《庄子注》
郭象是魏晋时期著名玄学家,其《庄子注》对庄子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发挥。
03
CHAPTER
玄学主要观点与论争焦点
本末问题
探讨宇宙本体与现象界之关系,即“本”与“末”的关系。玄学认为,“本”是宇宙的本体、本质,而“末”则是现象、表象。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有无问题
讨论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即“有”与“无”的关系。玄学主张,“无”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有”则是万物存在的表现。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本体。
当代价值体现与现实意义
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对现代社会治理中政府角色的定位有重要启示,即政府应减少过度干预,让市场和社会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玄学思想中的“自然”观念,对现代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有积极意义,倡导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治理方式。
魏晋玄学思想中的“名教”观念,提醒我们在社会治理中要重视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的作用,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方法论意义
04
CHAPTER
玄学在文学艺术领域影响
1
2
3
魏晋时期,随着玄学思想的兴起,书法风格发生显著变化,由汉代的规整严谨转向自由奔放、个性张扬。
书法风格变革
绘画艺术在魏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且注重表现画家的个性和情感。
绘画题材拓展
魏晋时期出现了大量关于书画理论的探讨和著作,对后世书画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审美追求个性化
05
CHAPTER
玄学在哲学史上地位评价
继承“道”的观念
魏晋玄学继承了先秦道家关于“道”作为宇宙本原和万物之始的观念。
发展“自然”与“名教”之辩
玄学在道家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
魏晋政治环境中的玄学探索
![魏晋政治环境中的玄学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56876a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7.png)
魏晋政治环境中的玄学探索【摘要】在魏晋时期,玄学在政治环境中崛起,成为重要的思想流派。
各种玄学流派如道家、儒家、佛家等在此时期形成并相互竞争。
玄学思想不仅影响政治决策,还对社会风气产生深远影响。
玄学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实践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魏晋政治环境中的玄学探索对后世思想产生重大影响,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玄学在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后世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的玄学探索不仅是政治环境的产物,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宝贵遗产。
【关键词】魏晋政治环境、玄学、兴起、流派、政治决策、社会风气、思想、政治实践、意义、影响、历史进程、地位。
1. 引言1.1 魏晋政治环境概述魏晋政治环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尝试的时期。
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和社会动荡,以及人民对政治、社会和宗教信仰的追求,这些因素都为玄学思想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玄学流派在社会上逐渐形成,而每一派别都有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
这些流派的兴起不仅丰富了玄学思想的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政治的走向。
玄学的思想深刻影响着政治决策和社会风气,为当时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动力。
魏晋政治环境中的玄学探索是一个开创性和创新性的过程,它为后世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对玄学在政治实践中的运用,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玄学的思想和价值在历史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玄学在魏晋政治环境中的兴起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思想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统治者的能力不足、社会秩序混乱、外患不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出质疑,并寻求新的思想体系来解决问题。
玄学的兴起也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推动。
他们认为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因此转而向玄学寻求答案。
第十一讲 魏晋玄学
![第十一讲 魏晋玄学](https://img.taocdn.com/s3/m/6ac986d77f1922791688e8e4.png)
第十一讲魏晋玄学(一)玄学的形成1、玄学释名玄:黑色——深奥,玄谈、玄风三玄:《老》、《庄》、《易》2、玄学的形成社会政治危机:宦官与外戚,农民起义思想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到东汉末崩溃学术上,今古文经学之争,需要新的学术方法人的觉醒,《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归,人生无常“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服食之风:“五石散”:礜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钟乳文史自觉的时代: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哲学:不满足于探索现象(宇宙论),进一步探索世界的本质(本体论)士大夫的自觉与清议之风清议(激扬名声到谈论朝政)察举与征辟品评人物高下。
王符《潜夫论•相列》:“人身体形貌,皆有象类,骨法角肉,各有分部,以著性命之期,显贵贱之表。
”由品评人物到议论国事党锢之祸——由清议到清谈3.玄学的特点1)以老庄为重点。
2)会通自然与名教。
3)以“本体论”为中心。
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试图调和儒道,会通名教与自然,并以有关“本末有无”的本体论问题为讨论中心的一种哲学思潮。
(二)玄学的阶段1、正始玄学何晏、王弼:“以无为本”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名教出于自然得意忘言: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周易略例•明象》2、竹林玄学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3、元康玄学郭象:注《庄》独化;“物各有性,性各有极。
”适性即逍遥。
名教即自然。
4、东晋玄学以后玄佛合流:《般若经》性空的观点与玄学贵无类似,以玄学释佛,形成六家七宗(三)关于魏晋风度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1、人生态度:名士风流,真性情阮籍《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864b57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6.png)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时期,儒家经学的衰落更加明显。
同时,魏晋时期的改制运动也为玄学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魏晋玄学吸收了道家的精神和思想,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宇宙人生的哲学问题,通过修辞和论辩的方式进行学术社交活动。
它的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魏晋玄学的发展魏晋玄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分别以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和江左玄学为代表。
正始玄学注重对“有”、“无”、“独化”等本原、本体类问题的探讨,竹林玄学则更加注重对人性、道德、自由等问题的思考。
元康玄学强调“心即是佛”,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发展。
江左玄学则更加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都在不同的方面对魏晋玄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魏晋玄学的影响魏晋玄学对当时及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思想影响了文化、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和一种意识形态。
近代的评论也对魏晋玄学的价值做出了重新评价,认为它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魏晋玄学的思想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
魏晋玄学的现实意义魏晋玄学中的人对学儒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们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发展,注重人性、道德、自由等问题的思考,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这些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庸之学的批判和“无为而治”的政治观点的提出为代表。
在竹林时期,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玄学家更加注重人性的探讨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元康时期的玄学家则更注重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发展,提出了“因循”政治哲学和“各尽其能”的人才观。
而江左玄学则更加注重实践和行动,强调“真人无己,天地为公”的理念。
这些阶段的玄学发展,都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721969b127d3240c8547ef44.png)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之乱,使得天下战乱不断。
在这种分崩离析的时代,不但政治、经济在发生着变化,思想上也发生着变化。
随着大一统思想——经学的衰退,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即玄学开始建立起来。
魏晋玄学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儒学的裂变、黄老思想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以及魏晋时期社会思想的转变三个方面给予分析,透析出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关键字】魏晋玄学;两汉经学;原因一、儒学的裂变《列子·杨朱篇》将这一层意思进行解释:伏羲已来三十余万岁,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失,但迟速之间耳。
在人生飘忽不定的冷酷现实面前,那些所谓的三皇五帝之道、圣王治国建业以及儒学所倡导的立德、立功、立言都显得那么苍白。
在董仲舒时期形成的一套宇宙论系统图式的五行、阴阳、“天人感应”等观念最后在今文经学家手中被演绎为所谓的谶纬神学,这种神秘主义思潮在西汉末年大为流行,再经过东汉政府的官方化,将思想文化界弄得乌烟瘴气。
后起的社会大动乱,使人们对于儒学的信仰动摇了,儒学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一)经学的失落经学,在儒术独尊的两汉,毫无疑问具有国家宪法一样的地位。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受到了冷落。
不仅是一般的士子对经学不感兴趣,就连上层统治者也对经学不重视。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曹髦巡视太学,这位年轻的帝王,以经学史上一系列自相矛盾的问题不停问经学大师,使得经师无以作答,最后以“古意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详尽”之语搪塞过去。
在这种情势下,经学的没落成为必然趋势。
(二)名教危机名教即是礼教,是我国儒学体系中很重要的内容,而两汉则是名教体系的定型时期,它的标志则是“三纲五常”的提出。
随着儒学的衰落,名教也在此时陷入了危机之中。
1.非君论“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
”然而,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他认为无君无臣,则天下太平,而若君臣设立,则天下弊端丛生。
而鲍敬言的理论更为激烈,主张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乌托邦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魏晋玄学的兴起
【摘要】
汉末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天下分崩离析,由魏、蜀、吴并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再由本晋的统一到十六国割据,再到南北政权并立。
在这大一统不在的情况下,不但政治、经济发生着变化,思想也发生深刻的变化。
两汉经学的逐渐走向衰落,一种新的思想体系———魏晋玄学开始建立起来。
魏晋玄学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予以分析,首先从政治经济的外在社会环境入手,阐述玄学兴起的外在原因,其次从儒学自身的衰落入手阐述老庄之学兴起内在原因。
关键词:玄学魏晋两汉经学
(一)
汉代经学的盛行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一种文化的盛行需要一种与之相应的文化载体,当文化载体发生变化的同时,文化也相应的发生变化。
在汉末战乱的冲击下,文化载体遭受巨大损失,许多书籍付之一炬,长安、洛阳昔日的繁华已不在,主导文化丧失权威,儒学维护正统社会伦理秩序的功能被削弱和扰乱。
在战乱时期由于国家政治需要,一些治国用兵的经世致用之才哪怕不仁、不孝也可以为用。
在曹操二十八年的求贤令明确的说:“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这明显违背了儒家的伦理要求,不能适应社会政治需要经学正逐步走向衰落。
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许多豪门士族,这些豪门在经济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有一定的破坏和抵制作用。
他们利用特权兼并土地,荫占户口,势力不断壮大。
中央皇权和地方的豪族地主之间常常发生矛盾,但他们又有相互依赖的一面。
因为这些士族豪门有其独立的庄园经济,脆弱的中央政权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不得不去拉拢他们。
曹魏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方法,和这种豪门士族有很大关系。
九品中正制刺激了士家大族的发展,做官变成了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
儒学也在这种环境下悄悄地发生变化。
在汉代“公卿之位,未有不从经术进者”,做为儒者都有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他们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有很强的功利进取之心。
可是到了魏晋时期,在门阀制度下,士人的生活动力减弱,创造力下降,通经者很少,造成了“举秀才,不知书”状况。
士人思想走向窒息、堵塞。
在门第保护下的士族文人,富与贵是既得的,不需要像传统儒家要求的那样通过长期的,从为学修身开始的终身道德伦实践。
正所谓平夷的道路,难有动人的景色,做为社会文化精英的士人思想是如此,经学的衰落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正是在魏晋这种中央政权不断削弱,而地方势力不断扩张的情况之下,削弱了中央政府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为多元化的文化生长提供了契机和空间,玄学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
此外,和豪门士族对应的经济形式是庄园经济,庄园经济有一种特点,就是相对独立性,它有自成一统的分散个体化的特点。
在这种状况下,士人更注重的不是国家而是自己的家族,以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种思想倾向很适合老庄思想的流行。
(二)
上面我们主要讨论了魏晋玄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下面我们着重从儒学自身发展及思想内在的发展角度探讨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
儒经乃载道之文,圣贤之法尽在经典之中,学者重在经典之义理,而两汉经学发展到末期,困于章句,走上繁琐考据的道路。
这主要与其释经的方法有关,两汉经学分为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前者重在发掘经中的微言大义,后者重于历史名物制度的考证。
尽管前者侧重义理,但二者走的是同一种道路,即用文字训诂释经的道路。
这种章句之学以博见长,学者皓首穷经不能终其业,许多士人在注经中空费了一生,他们忽视了儒学经世致用的精神,学者拘泥于字义的训诂和阐发,忽视了义理的探讨,正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汉代经学还出现了一种弊端:因为灾异学说和图谶纬书堕落成粗糙庸俗的神学。
儒学神学化,流于庸俗。
这反而对儒学自身产生了伤害。
谶纬神学过于粗俗,而且和政治关系密切,成为统治者为现行制度和政策做合理性的根据。
学术要独立于政治,经学的神学化和过多的政治色彩,扼杀了自身学术发展的自由。
在经学衰落的过程中,玄学以一种高雅的、追求简易和较少的政治色彩学术思潮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玄学的兴起就不是偶然的了。
儒道关系一直是学者探讨魏晋玄学的一个切入点,在魏晋时期,道与儒关系如何,本文以为在这时期从表面上看确实道高于儒,因为道家思想开阔远大,在天人宇宙关系上远非儒学可比。
学者学习老庄放下手章句之学,迎面看世界,旷达的人生尽在眼前。
但是自从儒家确立为正统以来,在中国的士人心中儒学就一直发挥着它指导人生的作用。
礼在儒家哲学有重要的地位,魏晋的旷达之士渺视礼法,看似是对儒学的反动,实则一片苦心,出于无奈。
玄学代表人物阮籍有言:“礼岂为我辈设”,这个礼指的是名教的的束人之礼,但并不否认礼的内在情感,也就是人的本性,史书载阮籍“性至孝,母终……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从孔子提倡礼制开始,就最注重礼制中的情感所在。
玄学名士不得善终者众多,他们反对假名教,认为其虚有其表,放任旷达的本性,尽管有时行为过于风流,但正是以他们自有方式体证个体存在,注重内在感情阐发的行为。
一方面他们强烈追求倘佯在浸透着苦难的社会生活之外的,无负累的自然生活之中,既超越纲常规范为内容的名教生活。
另一方面精神扎根在儒家名教土壤中难以解脱。
所以这种超越又不可能是完全的超越。
简单的说就是既放任又恪守伦理,虽企迈高远却每落尘俗。
儒学发展有一个弱点,在伦理道德上而言,多是先秦以前生活经验的总结,在宇宙与人的形而上思路上未能探微,缺乏一个终极立足点,缺乏一个对伦理道德给予一个有力的最终依据。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反映了儒门对终极问题的回避。
对于这个终极问题,魏晋开始重视,开始追问,并为日后的宋明理学的兴起打下了前奏。
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对《论语》的注释中,都巧妙的转入对天人关系的探讨。
“性者,人之所以爱生也,天道者,无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何晏《论语集解》。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论语八佾》。
王弼注曰:“时人弃本崇末,故(孔子)大其能寻本礼义也”
儒家在宇宙形而上最终立足点的缺失,正好由道家思想来弥补。
虽不及后世宋明理学那般精致,但这种开始已相当不易,玄学授道入儒,以《老》、《庄》、《易》注释儒家经典,不但扫除了缠绕在两汉经学上的象数支离,而且在一定程序上弥补了儒家在宇宙与天人思想上的缺陷。
儒学在玄学中艰难前行,看似没落,其实正在不断吸收营养,为后世宋明理学的兴起开启了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