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脉法简介
中医脉诊学-基础知识汇总(一)【精辟论述】
中医脉诊学-基础知识汇总(一)【精辟论述】一、脉学的起源中医脉学起源于两千五百年以前。
有关脉学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素问》及公元前5世纪秦越人(扁鹊)的《八十一难经》。
在这两部经典著作中,有关脉学的论述颇多。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这里着重地讨论了以脉诊决死生的临床意义,认为脉道是血液归聚的地方,借其气的推动作用而血液在经脉中运行。
所以,脉之盛衰者,以候气血的虚实,故知长脉象表示健康状态,短脉象表示气虚,数脉象表示热烦,大脉象表示病情发展,上部脉盛者表示邪壅于上,下部脉盛者表示邪壅于下,故腹满而胀。
代脉象表示气衰,元气衰弱,细脉象表示气虚,涩脉象表示血少气滞而出现心痛,脉来混乱如涌泉,弦急而长,为病势加剧,必形色败坏;若脉来微微似有而不甚应指,如弦绝的样子,是将要死亡的象征。
《难经·第九难》中曰:“何以别知藏府之病耶?然:数者,府也;迟者,藏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藏府之病也。
”这是从迟脉、数脉以辨藏府之疾病。
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在很早以前就能够运用诊脉的方法来测知人体疾病的性质、轻重及预后,并能够根据脉象的异常变化来区别和推断各藏府的多种病变。
同时,在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中,有关诊脉的方法记载亦很多,其中有三部九候,人迎脉口诊法,寸口诊法,尺寸诊法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扁鹊对脉学的贡献很大,立论最早,因此在《史记》中有记载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惜无专书流传后世,甚为遗憾。
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传世的第一部脉学专著,他整理了我国历代名医的脉法精华,并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和实践心得,将脉学的种类分析归纳为24种,并采取了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明确了寸、关、尺三个诊脉部位,为中医脉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行脉诀的详解
五行脉诀的详解
五行脉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诊断方法,它是根据脉搏的跳动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五行脉诀:
1. 五行脉诀的基本概念
五行脉诀认为,人体的内脏与五行元素相对应,而脉搏的跳动与五行元素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可以了解内脏的健康状况和疾病。
具体来说,心与火相对应,肝与木相对应,脾与土相对应,肺与金相对应,肾与水相对应。
2. 五行脉诀的脉象分类
根据五行脉诀,脉象可以分为五大类,分别是:
* 浮脉:轻按即能感受到脉搏跳动,多见于表症。
* 沉脉:重按才能感受到脉搏跳动,多见于里症。
* 迟脉:脉搏跳动缓慢,多见于寒症。
* 数脉:脉搏跳动加快,多见于热症。
* 滑脉:脉搏跳动圆滑流畅,多见于痰湿、实热等症。
3. 五行脉诀的诊断方法
在诊断时,医生会先确定患者内脏所属的五行元素,然后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感受脉象。
通过对比患者内脏五行元素与脉象五行元素的对应关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内脏的健康状况和疾病。
例如,如果患者的肝有问题,而其脉象表现为弦脉,则说明患者肝火旺盛或者肝气郁结。
4. 五行脉诀的治疗方法
根据五行脉诀的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治疗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食疗等。
例如,如果患者肝火旺盛,医生可能会给患者开一些清肝泻火的中药或者食疗方子。
总的来说,五行脉诀是一种综合性的诊断方法,它涉及到人体的内脏、五行元素和脉象等多个方面。
通过掌握五行脉诀,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之图解性质的脉图
图解性质的脉图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图解性质的脉图。
脉图性质的书或脉书所附的图,大多数是图解或图表。
出现最早又佚失了的“手检图”,按李时珍据《脉经》第十卷的残文所恢复的就是属于图解性质。
标题是“气口九道脉”。
文为:“手检图日:脉为五脏华盖,日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其下他又自附案语说:“李濒湖日: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岐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
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论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以泄千古之秘藏云。
”手检图虽失传,其名固出自《脉经》,李氏于此不提《脉经》与王叔和一字,但诧为岐伯秘授黄帝,又谓自撰手检图”“泄千古之秘”云云,语涉玄虚,且带有方术炫世之陋习,亦是可晒的。
《脉经》原文缺冲、任、督、三脉,错简于第二卷之末,李氏移来补录于此,但原文任冲二脉均有两说,李氏只时《脉经》的第二说写明引《脉经》,这亦不符合著作之法。
另外,《脉经》原文还有“阴络”、“阳络”两脉,李氏的九遭图中亦未安排出来。
更重要的是《脉经》第十卷标题下写明是“手检图三十一部”,但李氏却未能恢复出三十一部之数,基于以上各种情况,李时珍所提出的气口九道图,是不够理想的。
脉分功能脉法和器质脉法
脉分功能脉法和器质脉法功能脈法也稱為傳統脈法,即是通過摸脈了解病人的五臟功能狀態。
具體來說就是陰陽、表裏、寒熱、虛實。
人體的疾病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外感和內傷雜病。
所以張仲景著《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壹個治療外感疾病,以六經辨證為主,壹個治療內傷雜病,以病脈癥並治為主。
《傷寒論·平脈法第壹》曰:“脈有陰陽,何謂也?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沈、澀、弱、弦、微,此名陰也。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這個是首辨陰陽。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少陰之為病,脈沈細,但欲寐。
”這是講表裏,“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著,大青龍湯主之。
”這個是講外寒內熱。
“寸口脈浮為在表,沈為在裏,數為在腑,遲為在藏”。
這個也是講表裏,在臟,在腑。
壹、功能脈法的技術要點:就是抓有余和不足。
臟腑的功能從臟腑辨證的角度看主要就是有余(陽)和不足(陰)。
因為我們從臟腑陰陽氣血的角度看,人之所以有病,就是五行或五臟失衡。
偏盛或者偏衰。
或者說是陰陽的偏盛偏衰。
治療就是調整其陰陽,調平衡。
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的“謹查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更具體來說就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折之,不足補之”。
那麽如何定有余和不足?從脈象上如何把握?首先,我們應該從三部脈的最高點或最大和最低點或最沈入手。
最高謂之有余,最低謂之不足。
因為高者氣有余,低者血不足。
所以《內經》有:“善診者,查色按脈,先別陰陽。
”而古人的陰陽“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也就是說只要知道最高。
最低就行了。
不壹定要具體到數字。
正如三個人,站在壹起,我們只要知道誰最高,誰最低就行了,而不需要具體知道三個人的具體身高是多少。
另外,《內經》還有:“獨大者病,獨小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之說。
也就是查獨。
最高點或最低點就是查“獨”。
治療的方法就是最高點要降,要抑之,最低點要升,要舉之。
然後根據五行生克乘侮制化規律進行處方用藥,使脈達到平衡,則病可愈。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中医把脉是阳气的运行和五行变化在脉络中的反映,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掌握把脉的技巧与方法,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
掌握了以下这些把脉口诀,就能更快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了。
一、参阳非阳把哪脉,手上阳脉下阴脉。
这句话告诉我们把脉时要先辨别是阳脉还是阴脉。
阳脉有手阳明、手太阳、足阳明、足太阳四经;阴脉有手厥阴、手少阴、手心主、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三阳六经,只有辨别清楚了阴阳,才能继续辨别其它。
二、左右比较脉同异,缓急来微调查之。
把脉时,一定要始终贯彻左右比较的原则,不同体现出来的不同感觉,提醒我们注意疾病的缓急、病位以及寒热等不同情况,能够帮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三、盯上道下四脉把,归根经常要细察。
把诊是要抓住四个关键部位,即足厥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太阳,通过把诊掌握疾病的中心和局部,就可以明确真相,进一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和后果。
四、远中近三类脉,远为风木最难准。
远端、中部和近端三类脉,其中最难以准确诊断的就是远端的脉象,需要观察患者平常所处的气氛,面色,以及一些生活细节,以达到更准确的把诊结果。
五、总之脉来问病,四见缓急状况是。
把脉还不能局限于阳,阴,比较,关键部位和难以诊断的地方,而更复杂的病态应该视为风险项,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收集症状信息,搜寻病灶,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解读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综上所述,掌握把脉口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但把脉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诊断过程。
中医领域丰富的把诊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精通才能准确把握,从而确诊疾病,并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万家脉口诀
万家脉口诀
一、脉象总论
1. 脉为血脉,气血之先,以阴阳之理,决生死之分。
2. 凡诊脉之道,先调自安,然后以指按其脉,消息盈虚。
二、寸口脉
1.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非独寸口以为候。
2. 左手寸口,主心及小肠;右手寸口,主肺及大肠。
三、脉象主病
1. 浮脉:主表证,为阳;沉脉:主里证,为阴。
2. 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
四、脏腑脉象
1. 心脉洪大而散;肝脉弦长而直;脾脉缓和而软;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实而滑。
2. 六腑之脉,浮则为阳,沉则为阴。
五、五行脉法
1. 金行脉,其声促;木行脉,其声长;水行脉,其声濡;火行脉,其声急;土行脉,其声缓。
2. 五行相克,以制其太过;五行相生,以济其不及。
六、四季脉法
1.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强则为太过,弱则为不及。
2. 春得冬脉多寒;夏得秋脉多湿;秋得夏脉多热;冬得四季脉多劳。
七、妇人脉法
1. 妇人经产孕乳,各有所宜之脉。
凡妇人病,未诊病脉,必先问经期、孕育及乳汁。
2. 妇人经闭不行,宜审其是血滞还是血虚。
八、小儿脉法
1. 小儿三岁以上,可以用大指按其虎口,以察其三关。
若见纹纹见于皮肤之间者,则为病。
2. 小儿之病在肺,多因气滞所致。
宜用刮痧、按摩等手法治疗。
道家太素脉法
道家太素脉法太素脉法——道家无极养生系列中医人最神往的精准病命预测道家太素脉法朱引山先生,道号:罗山授箓道长道家无极养生系列课程原创人道家太素脉法神妙而神奇在学习中和世传脉法之异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形象思维的一门艺术,古人把无形的能量用可见的意象来表达。
比如把天地能量用八个卦象来形象化的分类,这就是所谓的:类象,道家太素脉法既是以触觉的感知力来直读的脉象技术。
人类的认知有两套模式,一是元神,另一个是识神。
识神是逻辑思维、经验判断,是由长期的后天教育、环境暗示、媒体引导,从外部世界加载而入,为“我”所用的认知模式。
元神是本能和直觉。
中国文化里常常提到的“心法”“悟性”,比如书画、古琴、中医、武术的高阶,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物我一体”,都是在直觉和本能的层面讲的。
朱引山先生传授的道家太素脉法通过无极桩和丹道修炼法门来达到《易经》:“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中国古代的圣贤认为,对于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认识,非思维所得,非有为可近,乃是当心灵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与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时候,自然而通达一切。
朱引山道家太素脉法通过修炼丹道,开启先天元神触觉模式,类象直读。
初学者即可出手不凡,老行家更是炉火纯青。
太素脉法渊源现在流行的道士张太素所撰写的太素脉诀,不是道家脉学的真髓,然而他已是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道家内部所传承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心授,并散落在道籍玄典之中。
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辩证疾病所在及疾病形态,道家丹道脉法被称为太素脉法,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而是根据列子《列子天瑞》中五太之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即“太素者行之始也”而立名称呼的,人身有病,而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称为太素脉,太素脉在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晋以后逐渐隐晦起来,西晋战乱后,几乎毁战火,王叔和编其残轶,使医统正脉一线不绝,厥功传矣,集先贤诊法,著成《脉经》,后期学者以河图之精义,发叔和之奥者,于营卫循行之道,深至意境,论理精辟,引证博雅,而于金元后鲜有明家,皆与明洪武禁学天文历法相关。
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
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五行脉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人体脉搏的变化来推测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
五行脉是基于五行学说而建立的一种脉诊方法。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了宇宙的运行规律。
在人体中,五行元素也存在着相应的表现,即五脏。
五行脉的推算公式主要包括五行脉象和五行脉理。
五行脉象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和节律来判断人体五脏的功能状态。
五行脉理是通过分析脉搏的弦紧、滑数、沉弱等特征来推断病情的变化。
我们来介绍五行脉象的推算公式。
五行脉象主要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和节律来判断人体五脏的功能状态。
具体方法如下:1. 木脉象:脉搏弦紧有力,节律均匀,如弦之有劲,代表肝脏功能正常。
2. 火脉象:脉搏滑数有力,节律快速,如弦之有滑,代表心脏功能正常。
3. 土脉象:脉搏沉缓有力,节律稳定,如鼓之有力,代表脾脏功能正常。
4. 金脉象:脉搏沉细有力,节律缓慢,如丝之有劲,代表肺脏功能正常。
5. 水脉象:脉搏沉弱有力,节律缓慢,如水之有劲,代表肾脏功能正常。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五脏功能的健康状况,为后续的诊疗提供参考。
我们来介绍五行脉理的推算公式。
五行脉理主要通过分析脉搏的弦紧、滑数、沉弱等特征来推断病情的变化。
具体方法如下:1. 木脉理:脉搏弦紧有力,代表肝郁气滞,可能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
2. 火脉理:脉搏滑数有力,代表心火旺盛,可能出现口干、口疮等症状。
3. 土脉理:脉搏沉缓有力,代表脾气虚弱,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4. 金脉理:脉搏沉细有力,代表肺气不足,可能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5. 水脉理:脉搏沉弱有力,代表肾气亏虚,可能出现腰膝酸软、遗精等症状。
通过分析脉理的特征,我们可以进一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依据。
总结起来,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主要包括五行脉象和五行脉理。
五行经络十四通任督通经项目理念介绍及手法
五行经络十四通任督通经项目理念介绍及手法经络内连脏腑、外连四肢头面、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以通为用,该手法运用五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对人体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进行疏通,改善经络结节,畅通气血运行,濡养全身,平衡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该手法分为七套组合,分别为:肺大肠通脉、肝胆通脉、脾胃通脉、心小通脉、肾膀胱通脉、心包三焦通脉、任督通脉,每套手法40分钟,分为背部,四肢部位经络疏导,而背部经络疏导是七套通络项目中均会用到的。
背部手法:1.取适量的背部通脉疏导油在手心打开,在背部分三段抹开,包臀部经掖下拉至肩在肩胛周围打三圈2.整个部位分为三段打圈到腰包臀打圈三次经掖下拉至肩后包肩滑至风池风府并点按一次,用虎口揉按颈肌三次,拇指上下揉捏肩部斜方肌三次3.拇指滑斜方肌三次后双掌根交替向外滑颈肩斜方肌三次4.双手拇指交替短推肩胛骨缝分三段每段三次,从上往下推后双手虎口交替滑肩胛骨缝三次后换另一侧5.双手拇指交替从下往上推肩胛骨缝,分三段,每段三次后换另一侧6.双手跪式从大椎两侧推膀胱至腰部两次后分五段,每段两次后包臀三次经掖下至肩胛周围打三圈7.背部大安抚三次,由大椎开始分段至腰部包臀三次经掖下拉至肩胛周围打三圈8.站腰侧,握拳用小鱼际从腰部至肩部大椎推督脉后分五段,每段推三次9.双掌交替横推背部,由腰部至肩头来回一遍后双掌根至环跳部打圈三次,往下轻,往上重督脉手法:1.用手掌分三段在督脉上来回打圈五遍,回到肩胛周围打三圈2.点按督脉的穴位:哑门大椎身柱命门阳关腰俞各三遍后放松安抚3.用经络板凹凸面从上往下先长推督脉两遍后分五段短推督脉,每段五次后单手安抚,共两遍4.用经络板宽面从上往下先长推督脉两次后分五段短推督脉,每段五次后用手安抚,共两遍任脉:1.取适量任脉流注元素于掌心抹开,双手交替推天突至中极一遍2.从中腕穴沿乳根穴推至掖下在胸部周围打圈,共三遍3.双手同时安抚胸部三次,双掌同时压滑前韧带一次后在胸前交替滑动至中府穴掌压三次4.用手掌推任脉滑回前胸做疏导手法5.在整条任脉上打圈一分钟6.用经络板分五段从天突往中极滑,每段三次,一手用经络板,一手安抚7.经络板从天突至中极推滑任脉,从前胸做疏导手法,一手用经络板推,一手安抚8.四手指从上至下在任脉上打圈,然后用手掌交替推一次,后在腹部打圈拉至掖下滑至肩9.双拇指从上至下点按锁骨下三个穴位和任脉,用手掌来回交替推三次。
“五行脉法”“古医脉诀”
“五行脉法”“古医脉诀”火气之象如尖峰,金星脚大头小圆,木气直长是定然,水脏波形是为彰,中土常来平缓是。
各象都以土为正,象中带土是可喜,若是无土为真藏,真藏显露气将绝。
缓来带弦木克土,脾不运化水气停,缓中尖峰会化洪,顶峰之气化圆了,此是火气强实矣。
金形若是缓来生,肺中有疾不必治。
弦中波形是带滑,孕妇洋水定可多。
圆而疾者为之滑,滑中有缓最可喜,此是孕妇六甲期。
沉者为肾主水气,沉圆缓力最为佳。
六宫正常皆缓和,其形丰满微带力,三部上下皆如此,不尖峰时缓成洪,处在金水火形间,这是体健男子人,女人却是微弱小,平衡之期百年寿。
硬直强来是为凶,缓中带来定会吉。
数者过速迟者寒,代者促结皆不接。
有力为强无力弱,强者为实弱者虚。
缓中撒金肺气损,敛气宣之可化矣。
如来见短两头缩,相生兼脉不要怕,元气将复定有期。
相克之时不为吉,调以母子来解除。
万物之气土为正,土生万物是可知。
若是土气金水火,相合为一和有神,万年长青寿期长。
木弦之象不能要,皆因主饮水停的。
滑者为水是过强,此是圆珠数有力。
弦者带缓要微弦,若是在春正是吉。
洪大之脉要带缓,若是在夏不为怪。
毛象是说散金象,若是带缓正在秋,不必用药可自然。
一年四季缓为正,过缓之时是大的,或呈强面有力了,或见兼中带个弦,或是脉兼带了圆,这些兼象都要理。
肺病最忌洪脉的,此时泻脾才解除。
肝病定怕散金气,参差不齐又兼弦,此时补肾消金气,补土埋金是可治。
心病最怕散气波,神不守舍将会绝,此时补肝消水气,还要理肺保木期。
五劳之病皆为脏,是因虚损而谓之。
七伤之证多为腑,皆因积聚而来的。
半天脉来一点滴,鱼游似有又似无,应指硬来沉即散,鸟啄三五急又停,此是五脏皆无气,神医也难下手时凡内伤证,左脉常细而涩,右脉多浮而大(原注:疟病之脉,亦两手不一)。
盖阳气下陷,不能生阴,故血枯而左脉细涩;脾胃亏损,不能生金,故气虚而右脉浮大。
凡内伤证,左脉常细而涩,右脉多浮而大(原注:疟病之脉,亦两手不一)。
盖阳气下陷,不能生阴,故血枯而左脉细涩;脾胃亏损,不能生金,故气虚而右脉浮大。
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
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是一门专注于中医学的课程,主要涉及脉搏诊断方面的高级技术和知识。
在这门课程中,学员将学习如何通过触摸和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进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我们将介绍脉搏的基本知识。
脉搏是人体血管中血液流动产生的一种有规律的跳动感觉。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脉搏的跳动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病理状态有密切关系。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频率、力度、深浅等特征,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疾病发展等情况。
在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中,学员将深入学习五行理论在脉搏诊断中的应用。
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将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通过观察脉搏的特征来判断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
学员将学习如何根据脉搏的特征来判断患者所属的五行属性,从而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还将介绍脉搏诊断的常见病症。
学员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脉搏的特征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常见疾病,如心脏病、肝病、肾病等。
通过分析脉搏的变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还将教授学员一些高级的脉搏诊断技术。
例如,学员将学习如何通过脉搏的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如脉搏的硬度、滑润度等。
学员还将学习如何通过脉搏的观察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如脉搏的颜色、形态等。
这些高级技术将帮助学员提高脉搏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还将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机会。
学员将有机会观察和分析真实患者的脉搏,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将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实践能力。
灵枢五行脉高级班课程是一门专注于脉搏诊断的高级课程,通过学习脉搏的观察和触诊技术,学员将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这门课程将为学员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成为优秀的中医脉搏诊断专家。
五行脉法简介
五行脉法简介田胜利. 何春梅二脉法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在几千年的中医理论体系和实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历来脉理玄妙,形似难辩,不易被临床医家掌握。
本人不揣疏浅,概览众家几结合中医五行、五脏理论,摸索出一套较适合临床实践的脉法,较为客观,便于初学,现简介如下。
1 察脉单元,融理五行脉象即脉搏形象的比喻,含有主观成分,且单脉名目较多,往往使临床医家“心中易了,指下难明”,更由于临床病情的复杂性,兼脉远多于单脉,非几十种脉象可概括,因此掌握传统脉象就比较困难。
为准确简明地掌握脉象,古人提出六字决,八纲脉,位、数、形、势等脉象中的基础脉。
虽有助于脉象的触类旁通,但仍失于脉象之案臼。
吸取这些基础脉的精髓,分析各种脉象共有的组合单元即脉单元,并通过五行归类,明确脉单元与生理、病理变化间的关系,即五行脉法。
一般讲,繁杂的脉象都由脉搏和脉体组成。
脉搏包括数和势,数即搏动的速率、节律;势即搏动动止的态势(包括内外跳动强度和往来流利程度)。
脉体由长度(长短)、宽度(粗细)、性质(软硬)组成。
这些脉单元由于五脏生理、病理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繁芜的脉象。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稿”(《尚书·洪范》),脉搏的数归属五行“火”,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心”的功能。
心脉有神则数从容和缓;阳亢火旺,君火为之张则数;少少不足则心火搏动血脉无力,或阴寒内盛则脉凝泣而不行,表现为迟;君火受戕既久,脏气贯彻不利,行中一止,则节律失常。
脉搏的势归属五行“水”,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肾”的功能,由肾水中龙雷之火的变化表现出来。
水盛阳弱则阴气内盛,由内向外跳动无力脉势趋静;阳盛阴弱则阳气浮动,由内向外跳动疾躁,由外向内力减,指下但感脉来往流利,脉势滑躁。
脉搏的长度归属五行“金”,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肺”的功能,由肺中宗气的变化决定。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宗气充沛可见脉长;气有余化火,激荡气血,伸张脉道也可见长。
五脏五行的脉象
五脏五⾏的脉象
⽈:余闻之,见其⾊,知其病,命⽈明;按其脉,知其病,命⽈神;问其病,知其处,命⽈⼯。
余愿闻见⽽知之,按⽽得之,问⽽极之,为之奈何?⽈:夫⾊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抨⿎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
故根死则叶枯矣。
⾊脉形⾁不得相失也,故知⼀则为上,知⼆则为神,知兰则神且明矣。
⽈:愿卒闻之。
⽈:⾊青者,其脉弦也;⾚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者,其脉⽑;⿊者,其脉⽯也。
见其⾊⽽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之脉,则病已矣。
夫精明五⾊者,⽓之华也。
乃五脏五⾏之神⽓⽽见于⾊也。
脉者,荣⾎之所循⾏也。
尺者,谓脉之⽓也,循⼿阳明之络⽽变见于尺肤。
脉内之⾎⽓,从⼿⼤阴之经,⽽变见于尺⼨。
此皆胃腑五脏所⽣之⽓⾎,本末根叶之出候也。
形⾁,谓尺肤也。
知⾊、脉与尺之三者,则神且明矣。
青、黄、⾚、⽩、⿊,五胜五⾏之⽓⾊也。
弦、钩、代、⽑、⽯,五脏五⾏之脉象也。
如影响之相应者也,故⾊青者其脉弦,⾊⾚者其脉钩,见其⾊⽽得脉之相应,犹坤道之顺承天也。
如⾊青⽽反见⽑脉,⾊⾚⽽反见⽯脉,此阴阳五⾏之反胜,故死。
如⾊青⽽得⽯脉,⾊⾚⽽得代脉,此⾊⽣于脉,得阳⽣阴长之道,故其病已矣。
⽈:五脏之所⽣,变化之病形何如?⽈:先定其五⾊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中医脉诊,有二十七种脉象,可以分为五种来帮助理解
中医脉诊,有二十七种脉象,可以分为五种来帮助理解中医脉诊,有二十七种脉象,可以分为五种来帮助理解。
我们中医,诊断方法不象西医那么丰富多彩。
相对于西医器械检查、化验的日新月异来说,几千年来,中医诊断,依然还是“望、闻、问、切”四诊法而已。
而在这四诊法之中,尤其以“切诊”、也就是通常说的“看脉”最是复杂深奥。
据《平湖脉学》记载,列出的脉象就有二十七种之多,它们分别是:”缓、浮、濡、沉、伏、牢、微、细、弱、迟、涩、结、散、代、虚、芤、革、数、动、滑、弦、紧、促、实、洪、长、短”。
光看名字就很长一串了,那么,对初学者来说,有什么比较快捷的方式掌握脉诊吗?答案是没有!不错,对于脉诊而言,绝对没有便捷速成的方法,任何“几分钟让你掌握看脉”的说法,绝对是无稽之谈。
但是,没有速成捷径,也不代表没有归纳总结的方法。
在我看来,脉象之所以让新手望而却步,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太过抽象,二是过于繁杂。
脉象,顾名思义,只是一种“象”,也就是一种“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感觉。
怎么把这种抽象的感觉总结为自己的认知,这就是脉诊的熟练过程。
脉象的繁杂,也就是说名目繁多,二十七种脉象,千古以来,有几人全部熟练掌握?我估计很少。
所以,在我看来,对刚接触“脉象”的朋友们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简化门类。
根据我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关于这二十七脉象的简化学习,我认为,一开始,可以将其缩减为如下“五种脉”:1、缓脉:缓脉,也就是和缓、不快不慢、不浮不沉的正常脉象。
想要知道其它“异常脉象”,当然就得先掌握好正常状态。
而这个“缓脉”就是我们人正常状态下的脉象。
只有心平气和、阴阳平衡、气血通畅的人,才会诊得“缓脉”。
其特点是:速度为“一息四至”,跳动淳厚有力,如大江之水,绵绵不绝。
2、浮脉:顾名思义,浮就是“浮”起来的意思,七言脉决云“浮如木在水中浮”。
一根木头漂浮在水面,任何外力加在它上面,都会有“下沉”的趋势,也就是根基不实而有虚浮之感,多数因为外邪充促经脉而成。
中医数术考五运六气脉法
中医数术考五运六气脉法中医数术——考五运六气脉法中医数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观察天时地利人和,运用数字和数学关系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
其中,五运六气脉法是中医数术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文将针对五运六气脉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五运六气脉法的概述五运六气脉法是中医数术中的一种运用五行学说和脉学进行诊断的方法。
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万物皆由五行构成,即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元素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而脉学是中医中通过观察人体脉搏来判断人体状况的一种方法。
五运六气脉法将五行学说和脉学相结合,认为人体脉搏的变化受五运六气的支配,通过观察脉搏的细微差异,可以了解人体所处的五运六气状态,以此来辨证论治。
二、五运六气脉法的原理五运六气脉法的原理基于五行学说和脉学。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而且五行呈现出周期性的运行规律,即五运。
同时,五行又会与四时、八卦、中脘脉等相结合形成六气,六气是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体现。
通过观察人体脉搏的细微差异,可以了解人体所处的五运六气状态。
例如,木运对应春季,脉搏在春季会呈现出旺盛有力的特点;火运对应夏季,脉搏在夏季会呈现出急促的特点;土运对应长夏季节,脉搏在长夏季节会呈现出缓慢有力的特点;金运对应秋季,脉搏在秋季会呈现出洪大有力的特点;水运对应冬季,脉搏在冬季会呈现出缓慢而无力的特点。
通过观察和分析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所处的五运六气状态,从而进行辨证论治。
三、五运六气脉法的应用五运六气脉法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辨证: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所处的五运六气状态,进而辨证论治。
例如,脉搏紧绷有力可能反映出五运六气中的火运状态,而脉搏缓慢无力可能反映出五运六气中的水运状态。
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找出适合的治疗方法。
2. 调理养生:五运六气脉法也可以用于调理养生。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自身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以适应不同的五运六气状态。
关于太素脉法的故事
关于太素脉法的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太素脉法,是一种源自古代的中医养生方法,它强调平衡人体的五脏六腑,调整人体的气血流通,以达到调理身心健康的效果。
据史书记载,太素脉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医圣扁鹊,被传承至今。
传说在很久以前,扁鹊医师曾在山中修炼,一天,他在山中遇到了一个仙人,仙人见他执着钻研医术,便传授了他太素脉法的奥义。
太素脉法是通过按摩穴位、调养气血、调和五脏六腑,从而增进人体健康的一种方法。
扁鹊医师后来将这一方法传承下来,并教授给了他的学徒,使其广为传播。
有一个叫小明的年轻人,从小身体就不好,时常感到乏力,食欲不振。
他的父母带他到了各大医院看病,但效果甚微。
听说了太素脉法的神奇效果,他决定学习这种古老的医术,以求康复。
他找到了一位精通太素脉法的老中医师,请他传授太素脉法的精髓。
老中医师告诉小明,太素脉法是一种以调理气血为主的养生方法,通过按摩穴位、精神调养和饮食调理,帮助人体恢复健康。
他示范给小明看,首先是微揉手腕的“关元穴”,然后是刺激足底的“太溪穴”,再到拍打膝盖的“梁丘穴”。
这些穴位的刺激和按摩,可以调和气血,促进身体健康。
小明的身体日益健康,他开始将太素脉法传授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他在社区里开设养生班,教导大家如何通过太素脉法来调理身体,保持健康。
许多人受益于太素脉法,他们的身体、心灵都得到了平衡和舒缓。
有一天,小明听说一个同龄人患有重病,病情日益恶化。
他决定用太素脉法为其治病救人。
在循循善诱下,病人终于得以康复,令所有人感到惊异和感激。
这件事情让小明更加坚信太素脉法的神奇力量,他决定把这种传统医术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太素脉法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养生方法,它通过调理气血、按摩穴位、调整饮食等方式,帮助人体恢复健康,保持身心平衡。
正如扁鹊医师所说,“以柔克刚,以欢克忧,以安克危,能使人身心康泰。
”太素脉法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平脉法(三)——五行脉法
平脉法(三)——五行脉法作者/吴雄志先生导读: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这五法是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
标本法属于理,聚类法属于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是方和药。
抓独法直接把方抓出来,即先证后诊——用抓独法直接把方确定,再用四诊去证实,而不是根据四诊的资料来辨证。
平脉法就更奇特了,以脉定药,以药定方。
把脉定在人身上的几个穴位,进一步确定药物;药物一旦确定,方就可以确定。
五行脉法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
右手的寸、关、尺,指肺、脾、肾,五行是土生金,金生水。
左手寸、关、尺,指心、肝、肾,五行是水生木,木生火,代表冲脉。
火有三,君火是左寸脉,相火是左关脉,命火是左尺脉。
把五行定在左右手上,右手、左手的寸、关、尺,分别是肺、脾、命门,心、肝、肾。
右手主气、主水,土生金,金生水,“气升水布”;左手主火、主血,水生木,木生火,“火降血下”。
气、血、水、火,实际上就是阴阳。
《伤寒论·平脉法》讲:“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讲脉的相克关系。
纵,指骄纵,乘其所胜;横,指横逆,反乘其所不胜;逆,子乘母。
顺,母乘子。
脉的生克乘侮包含了以下几点:第一,四时乘侮。
四时脉为: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夏天应见洪脉,脉反沉,是水来克火。
因洪脉是心脉、火脉,沉脉是肾脉、水脉,所以夏天脉反沉,就是水来克火,叫作“纵”。
第二,脏腑乘侮。
比如右手关脉候脾胃,如见弦脉,就是木来克土。
第三,脉证乘侮。
如咳嗽因肺病,见脉弦,就是木火刑金。
五行脉的生克乘侮,可见于四时乘侮,可见于五脏乘侮,也可见于脉证乘侮。
四时五脏脉法见于《伤寒论·平脉法》、《素问·藏气法时论》。
其中,“春弦秋浮,冬沉夏洪”,是四时脉法;“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是五脏脉法。
第六节五行脉
第六节五行脉我们上课已经两周了,同学们只要按着郁脉、脉势、脉性来把脉诊断病机,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出入了。
平时上午把脉时,大家总是围着我,先让我把然后我写完一系列脉诊记录,其他同学再把。
这样也不是不好,个人觉得,听完这些理论后,刚开始实践的时候是需要人来带你,但我觉得时间不要超过一周不然你的思维将会被固化。
因为毕竟我不是老师,功力实在有限,我觉得通过讲课,已经把我学到的全“抖落”给诸位了,说句不好意思的话,我还真是“黔驴技穷”了,呵呵。
我把完脉,写好诊断,你再来把脉,长时间这样,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自己一整套辨证思维的培养。
所以大家一定要逼着自己硬着头皮独立把脉接诊。
刚开始,放下面子,打开局面是最难的。
我刚开始接诊时,总是有病人为难我,我问诊,他一句话也不说,只说一句:“你是中医,你先把脉吧我当时还真有点生气。
别说这种病人,就是那种很信任我的病人让我说一说他的病情,我都是根据自己把脉分析出的病情,怯怯地问:有这种情况吗?这种语气确实很没有底气,不过这是大家必须要经历的,过不去这关,不但自己的脉术精进很小,自己的信心以及与病人的交流能力都没什么进步,这是不行的。
所以找师兄、师姐带自己,确实是一个捷径,就像宛金说的,当年就是小熊师兄带的她帮她上了一个台阶。
但师妹也说,当时师兄带了她一周就被老师叫去侍诊了,她也只好自己硬着头皮独自接诊了。
后来想想,她说这对于她还真是一件好事,不然她会一直依赖小熊师兄,不会独自分析,所以她说这也是福祸相因吧。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五行脉。
五行脉,大家知道五行是什么?木、火、土、金水。
“五”是这五种物质,“行”是它们运动时所展现出的特性。
所以五行,我的理解就是五种最基本的状态,世间万物都能归类到这五种状态上。
哪五种状态?你去想象这五种物质给人的感觉。
为了能更好地给大家这种抽象词汇直观的感觉,宛金师妹写了些文字,大家看屏幕。
我代为朗读一下。
木,是一种植物,给人是绿色的、青色的印象,很干干净的颜色。
脉法捷参—8字五行脏腑脉法篇
脉法捷参—8字五行脏腑脉法篇中医是治疗疾病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尤其是在外感内伤诸病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效果。
其中,给人治病,诊断是第一步,用药是中间过程,疗效是最终目的。
如果起步就错了,那用药肯定是没有效果,自然也不会得到患者的信任和百姓的支持。
学习诊断,首先我非常推崇诊脉,脉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快看透人体的一门技术,所以可以看成这个顺序,宇宙——自然——人体——疾病——中医——诊断——脉法,为了研究透这个脉法,我参考和详细分析了很多古代名医的著作,比如李士材《诊家正眼》,张景岳《景岳全书·脉神章》,滑寿《诊家枢要》等。
当然,也只有这些实实在在被认可的中医名家给出的指导,才是学习脉法最为正确的道路。
书中所述皆是精华,甚至把不同医家论述、论点互相结合,做一个终极的总和。
具体证明案例,建议参考李士材《医宗必读》和李延罡《脉诀汇辨》中的医案,会有很具体的说明。
首先介绍一下“8”字脉学。
“8”字脉学法:天一生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所以人体最开始形成的就是肾(水),水生木,木生火,自下而上。
心火居君位,不能下至阴,所以把部分权利分给了肾,即肾中相火,我们也可以当做是龙潜海底,居于右尺。
相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以此为循环,没有终点。
左手的火克右侧金,木克土,水克火,而右手的水制火,金制木,土制水,所以也是互相克制,保证了没有一强独大的可能存在,同时也保证了人体的中正安和。
知道了这个顺序,我们再来看脉,就是一个循环流通的动态过程了,同时也要把里面的生克关系搞得非常熟练才行。
因为我兼通命理四柱,对这些简单的五行关系非常熟悉,所以运用起来就很容易上手,这是诊脉的第一步,即把左三部和右三部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非常形象的动态五行气血流注图。
诊脉的流程:1.医生先调整好自己的呼吸;2.男子尽量先摸左手的脉,遇到女子,则尽量先诊右手脉;3.以中指在高骨处定关,再同时下前后二指,定尺和寸。
首先需要做整体的把握,即浮中沉,轻举在皮毛,中寻于血脉,重按至筋骨。
中医:不容错过的“五脉与五行”干货之一(收藏)
中医:不容错过的“五脉与五行”干货之一(收藏)岐·黄·学·社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加贴切生活①脉学名词,五脏之脉。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洪),脾脉代(缓),肺脉毛(浮),肾脉石(沉)。
是谓五脏之脉。
”五行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脉弦钩(洪) 代(缓)毛(浮)石(沉)五脏各有它自己的本脉:心脉浮大而散、肺脉浮涩而短、肝脉沉弦而长、肾脉沉滑而软、脾脉在中迟而缓,正常情况下都应该是从容而和的。
如果五脏的脉发生了不正常的情形,没有从容和缓的现象,就有性命上的忧虑:照四诊心法所云,甚至可知死期在何时。
“心绝之脉,如操带钩,转豆躁疾,一曰可忧。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新张弓弦,死在八日。
脾绝雀啄,又同屋漏,覆杯水流,四日无救。
肺绝为何,如风吹毛,毛羽中肤,三日而号。
肾绝伊何,发如夺索,辟辟弹石,四日而作。
”五色配合五脉在《四诊心法》中说:“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
”在诊断之时,色与脉应该相合,如果发现这个病人表现有青色,应是属于肝病,肝病的脉应该是弦脉;病人表现有赤色,应是属于心病,心病的脉应该是洪脉;病人表现有黄色,应是属于脾病,脾病的脉应该是缓脉;病人表现有白色,应是属于肺病,肺病的脉应该是浮脉;病人表现有黑色,应是属于肾病,肾病的脉应该是沉脉。
这些都是正常的色脉表现。
如果色脉不合,有会死的也有没事的:“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五色配合四时春弦、夏洪、秋毛、冬沉。
而四时的和平之脉,应该是缓而和匀的。
②即五决。
诊断学术语。
决,判断。
临床要结合五脏脉象的变化,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
《素问·五脏生成篇》:“诊病之始,五决为纪……。
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交替等五脉常见病交替脉:系节律规则而出现强弱交替变化的脉搏,是由左心室收缩力强弱交替所致,为左心衰竭、心肌严重损害的重要体征之一,见于高血压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脉法简介
田胜利、何春梅二
脉法就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在几千年的中医理论体系与实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历来脉理玄妙,形似难辩,不易被临床医家掌握。
本人不揣疏浅,概览众家几结合中医五行、五脏理论,摸索出一套较适合临床实践的脉法,较为客观,便于初学,现简介如下。
1 察脉单元,融理五行脉象即脉搏形象的比喻,含有主观成分,且单脉名目较多,往往使临床医家“心中易了,指下难明”,更由于临床病情的复杂性,兼脉远多于单脉,非几十种脉象可概括,因此掌握传统脉象就比较困难。
为准确简明地掌握脉象,古人提出六字决,八纲脉,位、数、形、势等脉象中的基础脉。
虽有助于脉象的触类旁通,但仍失于脉象之案臼。
吸取这些基础脉的精髓,分析各种脉象共有的组合单元即脉单元,并通过五行归类,明确脉单元与生理、病理变化间的关系,即五行脉法。
一般讲,繁杂的脉象都由脉搏与脉体组成。
脉搏包括数与势,数即搏动的速率、节律;势即搏动动止的态势(包括内外跳动强度与往来流利程度)。
脉体由长度(长短)、宽度(粗细)、性质(软硬)组成。
这些脉单元由于五脏生理、病理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繁芜的脉象。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稿”(《尚书·洪范》),脉搏的数归属五行“火”,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心”的功能。
心脉有神则数从容与缓;阳亢火旺,君火为之张则数;少少不足则心火搏动血脉无力,或阴寒内盛则脉凝泣而不行,表现为迟;君火受戕既久,脏气贯彻不利,行中一止,则节律失常。
脉搏的势归属五行“水”,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肾”的功能,由肾水中龙雷之火的变化表现出来。
水盛阳弱则阴气内盛,由内向外跳动无力脉势趋静;阳盛阴弱则阳气浮动,由内向外跳动疾躁,由外向内力减,指下但感脉来往流利,脉势滑躁。
脉搏的长度归属五行“金”,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肺”的功能,由肺中宗气的变化决定。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宗气充沛可见脉长;气有余化火,激荡气血,伸张脉道也可见长。
宗气不足,推动气血无力,脉道拘细则短。
脉博的宽度归属五行“土”,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脾”的功能。
脾主统血,可运化,脾阳虚不化,湿浊雍滞脉道则粗;脾虚失摄或化生精微不足,血气衰少则脉细。
脉搏的性质归属五行“木”,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肝”的功能,木性刚强,喜条达,主藏血,其功能正常则脉体的濡养而柔与端直,肝气虚弱或少阳温煦不足则脉濡软弯曲;肝阴不足,肝火灼津则脉硬直。
当然上述机械地套用五脏理论与五行特点归类分析脉单元就是不客观、不充分的方法,仅为运用中医生理、病理方法研究脉诊抛砖引玉,为临床上理解、应用脉单位提供方法,决不就是为深人研究脉诊及其机理设下栓桔。
2 五行分部,平脉辨证
早在《内经》中就提出“察独”,渗透到独取寸口,可理解为抓住独变部位的脉象,推断出该部所在主脏腑经脉发生的病变,就是最简明凭脉辨证的一种方法。
现在推广开来,结合寸口六部的五行属性及脉单元的五行归属,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分析六部的平衡协调状况,得出病本及病机的演化过程,推断病证。
具体讲,察两寸口一致的脉单元,根据其五行属性,得出病本,再察脉单元不一致的部位,根据五行关系,推理病机演变。
在此过程中,通过“举”比较其阳分,“按”比较其阴分,“寻”鉴别胃气及气化之机,最后综合出辨证。
一般说,两手脉象一致为平人,相生为病轻,相克为病重。
相胜的脏其特性往往表现于被制者的部位。
但在临床上,必须消息掌握,结合其她中医诊断,即能总结经验,提高技术,又可深人
研究该脉法。
3 典型病案
例1孙某,左脉细硬,右脉体软稍粗,寸不足,可知为木克脾土,清阳不升之中风先兆,主诉右手中食指麻木,逍遥散加黄芪、葛根、丹参、川芍、地龙、桑寄生加减治愈。
例2张氏,女,左寸关脉硬细,右寸关脉硬长,两尺脉沉粗,由内向外跳疾躁,分析可知病因肝木失与而起,子盗母气而致水亏阳亢,两尺如斯;木火炽盛,侮金则肺气只宣不肃,故右寸关长,克土则精髓生化不足则左寸关细,故而可见肝区气滞之痛证及脾肾证候。
西医诊断:高血压、肋间神经痛、慢性胃炎等。
主诉终日肋痛难忍,触物则惊呼。
方用旋复花汤与逍遥散加乳香、没药、黄芩、桅子加减,七剂定痛,后依脉调理,临床痊愈。
按 :上述验案以脉单元辨证用药为主导,其她诊断从略或未录。
4 小结
王叔与《脉经》以后,脉学专著及在脉法论述浩如烟海,但很少具有突破性发展,却仅使观点更加班驳,内容更加繁芜,真伪难辨,其术趋于神秘,难于普及。
原因在于研究方法以古籍为重,而不知脉法以病理为本,舍本逐末,佳释考古,只能造成认识上的分裂。
以卢子矫为代表的古脉法研究,虽然旨在要恢复脉诊与中医生理、病理认识的直接联系,简化脉行,使之既便于普及客观化,又为今后脉学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
当然本脉法临床应用时间不久,本文仅作扼要介绍,有待进一步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