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脉法简介

合集下载

中医脉诊学-基础知识汇总(一)【精辟论述】

中医脉诊学-基础知识汇总(一)【精辟论述】

中医脉诊学-基础知识汇总(一)【精辟论述】一、脉学的起源中医脉学起源于两千五百年以前。

有关脉学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素问》及公元前5世纪秦越人(扁鹊)的《八十一难经》。

在这两部经典著作中,有关脉学的论述颇多。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这里着重地讨论了以脉诊决死生的临床意义,认为脉道是血液归聚的地方,借其气的推动作用而血液在经脉中运行。

所以,脉之盛衰者,以候气血的虚实,故知长脉象表示健康状态,短脉象表示气虚,数脉象表示热烦,大脉象表示病情发展,上部脉盛者表示邪壅于上,下部脉盛者表示邪壅于下,故腹满而胀。

代脉象表示气衰,元气衰弱,细脉象表示气虚,涩脉象表示血少气滞而出现心痛,脉来混乱如涌泉,弦急而长,为病势加剧,必形色败坏;若脉来微微似有而不甚应指,如弦绝的样子,是将要死亡的象征。

《难经·第九难》中曰:“何以别知藏府之病耶?然:数者,府也;迟者,藏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藏府之病也。

”这是从迟脉、数脉以辨藏府之疾病。

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在很早以前就能够运用诊脉的方法来测知人体疾病的性质、轻重及预后,并能够根据脉象的异常变化来区别和推断各藏府的多种病变。

同时,在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中,有关诊脉的方法记载亦很多,其中有三部九候,人迎脉口诊法,寸口诊法,尺寸诊法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扁鹊对脉学的贡献很大,立论最早,因此在《史记》中有记载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惜无专书流传后世,甚为遗憾。

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传世的第一部脉学专著,他整理了我国历代名医的脉法精华,并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和实践心得,将脉学的种类分析归纳为24种,并采取了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明确了寸、关、尺三个诊脉部位,为中医脉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行脉诀的详解

五行脉诀的详解

五行脉诀的详解
五行脉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诊断方法,它是根据脉搏的跳动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五行脉诀:
1. 五行脉诀的基本概念
五行脉诀认为,人体的内脏与五行元素相对应,而脉搏的跳动与五行元素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可以了解内脏的健康状况和疾病。

具体来说,心与火相对应,肝与木相对应,脾与土相对应,肺与金相对应,肾与水相对应。

2. 五行脉诀的脉象分类
根据五行脉诀,脉象可以分为五大类,分别是:
* 浮脉:轻按即能感受到脉搏跳动,多见于表症。

* 沉脉:重按才能感受到脉搏跳动,多见于里症。

* 迟脉:脉搏跳动缓慢,多见于寒症。

* 数脉:脉搏跳动加快,多见于热症。

* 滑脉:脉搏跳动圆滑流畅,多见于痰湿、实热等症。

3. 五行脉诀的诊断方法
在诊断时,医生会先确定患者内脏所属的五行元素,然后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感受脉象。

通过对比患者内脏五行元素与脉象五行元素的对应关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内脏的健康状况和疾病。

例如,如果患者的肝有问题,而其脉象表现为弦脉,则说明患者肝火旺盛或者肝气郁结。

4. 五行脉诀的治疗方法
根据五行脉诀的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治疗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食疗等。

例如,如果患者肝火旺盛,医生可能会给患者开一些清肝泻火的中药或者食疗方子。

总的来说,五行脉诀是一种综合性的诊断方法,它涉及到人体的内脏、五行元素和脉象等多个方面。

通过掌握五行脉诀,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之图解性质的脉图

中医诊断之图解性质的脉图

图解性质的脉图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图解性质的脉图。

脉图性质的书或脉书所附的图,大多数是图解或图表。

出现最早又佚失了的“手检图”,按李时珍据《脉经》第十卷的残文所恢复的就是属于图解性质。

标题是“气口九道脉”。

文为:“手检图日:脉为五脏华盖,日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其下他又自附案语说:“李濒湖日: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岐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

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论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以泄千古之秘藏云。

”手检图虽失传,其名固出自《脉经》,李氏于此不提《脉经》与王叔和一字,但诧为岐伯秘授黄帝,又谓自撰手检图”“泄千古之秘”云云,语涉玄虚,且带有方术炫世之陋习,亦是可晒的。

《脉经》原文缺冲、任、督、三脉,错简于第二卷之末,李氏移来补录于此,但原文任冲二脉均有两说,李氏只时《脉经》的第二说写明引《脉经》,这亦不符合著作之法。

另外,《脉经》原文还有“阴络”、“阳络”两脉,李氏的九遭图中亦未安排出来。

更重要的是《脉经》第十卷标题下写明是“手检图三十一部”,但李氏却未能恢复出三十一部之数,基于以上各种情况,李时珍所提出的气口九道图,是不够理想的。

脉分功能脉法和器质脉法

脉分功能脉法和器质脉法

脉分功能脉法和器质脉法功能脈法也稱為傳統脈法,即是通過摸脈了解病人的五臟功能狀態。

具體來說就是陰陽、表裏、寒熱、虛實。

人體的疾病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外感和內傷雜病。

所以張仲景著《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壹個治療外感疾病,以六經辨證為主,壹個治療內傷雜病,以病脈癥並治為主。

《傷寒論·平脈法第壹》曰:“脈有陰陽,何謂也?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沈、澀、弱、弦、微,此名陰也。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這個是首辨陰陽。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少陰之為病,脈沈細,但欲寐。

”這是講表裏,“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著,大青龍湯主之。

”這個是講外寒內熱。

“寸口脈浮為在表,沈為在裏,數為在腑,遲為在藏”。

這個也是講表裏,在臟,在腑。

壹、功能脈法的技術要點:就是抓有余和不足。

臟腑的功能從臟腑辨證的角度看主要就是有余(陽)和不足(陰)。

因為我們從臟腑陰陽氣血的角度看,人之所以有病,就是五行或五臟失衡。

偏盛或者偏衰。

或者說是陰陽的偏盛偏衰。

治療就是調整其陰陽,調平衡。

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的“謹查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更具體來說就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折之,不足補之”。

那麽如何定有余和不足?從脈象上如何把握?首先,我們應該從三部脈的最高點或最大和最低點或最沈入手。

最高謂之有余,最低謂之不足。

因為高者氣有余,低者血不足。

所以《內經》有:“善診者,查色按脈,先別陰陽。

”而古人的陰陽“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也就是說只要知道最高。

最低就行了。

不壹定要具體到數字。

正如三個人,站在壹起,我們只要知道誰最高,誰最低就行了,而不需要具體知道三個人的具體身高是多少。

另外,《內經》還有:“獨大者病,獨小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之說。

也就是查獨。

最高點或最低點就是查“獨”。

治療的方法就是最高點要降,要抑之,最低點要升,要舉之。

然後根據五行生克乘侮制化規律進行處方用藥,使脈達到平衡,則病可愈。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中医把脉是阳气的运行和五行变化在脉络中的反映,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掌握把脉的技巧与方法,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

掌握了以下这些把脉口诀,就能更快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了。

一、参阳非阳把哪脉,手上阳脉下阴脉。

这句话告诉我们把脉时要先辨别是阳脉还是阴脉。

阳脉有手阳明、手太阳、足阳明、足太阳四经;阴脉有手厥阴、手少阴、手心主、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三阳六经,只有辨别清楚了阴阳,才能继续辨别其它。

二、左右比较脉同异,缓急来微调查之。

把脉时,一定要始终贯彻左右比较的原则,不同体现出来的不同感觉,提醒我们注意疾病的缓急、病位以及寒热等不同情况,能够帮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三、盯上道下四脉把,归根经常要细察。

把诊是要抓住四个关键部位,即足厥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太阳,通过把诊掌握疾病的中心和局部,就可以明确真相,进一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和后果。

四、远中近三类脉,远为风木最难准。

远端、中部和近端三类脉,其中最难以准确诊断的就是远端的脉象,需要观察患者平常所处的气氛,面色,以及一些生活细节,以达到更准确的把诊结果。

五、总之脉来问病,四见缓急状况是。

把脉还不能局限于阳,阴,比较,关键部位和难以诊断的地方,而更复杂的病态应该视为风险项,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收集症状信息,搜寻病灶,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解读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综上所述,掌握把脉口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但把脉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诊断过程。

中医领域丰富的把诊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精通才能准确把握,从而确诊疾病,并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万家脉口诀

万家脉口诀

万家脉口诀
一、脉象总论
1. 脉为血脉,气血之先,以阴阳之理,决生死之分。

2. 凡诊脉之道,先调自安,然后以指按其脉,消息盈虚。

二、寸口脉
1.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非独寸口以为候。

2. 左手寸口,主心及小肠;右手寸口,主肺及大肠。

三、脉象主病
1. 浮脉:主表证,为阳;沉脉:主里证,为阴。

2. 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

四、脏腑脉象
1. 心脉洪大而散;肝脉弦长而直;脾脉缓和而软;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实而滑。

2. 六腑之脉,浮则为阳,沉则为阴。

五、五行脉法
1. 金行脉,其声促;木行脉,其声长;水行脉,其声濡;火行脉,其声急;土行脉,其声缓。

2. 五行相克,以制其太过;五行相生,以济其不及。

六、四季脉法
1.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强则为太过,弱则为不及。

2. 春得冬脉多寒;夏得秋脉多湿;秋得夏脉多热;冬得四季脉多劳。

七、妇人脉法
1. 妇人经产孕乳,各有所宜之脉。

凡妇人病,未诊病脉,必先问经期、孕育及乳汁。

2. 妇人经闭不行,宜审其是血滞还是血虚。

八、小儿脉法
1. 小儿三岁以上,可以用大指按其虎口,以察其三关。

若见纹纹见于皮肤之间者,则为病。

2. 小儿之病在肺,多因气滞所致。

宜用刮痧、按摩等手法治疗。

道家太素脉法

道家太素脉法

道家太素脉法太素脉法——道家无极养生系列中医人最神往的精准病命预测道家太素脉法朱引山先生,道号:罗山授箓道长道家无极养生系列课程原创人道家太素脉法神妙而神奇在学习中和世传脉法之异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形象思维的一门艺术,古人把无形的能量用可见的意象来表达。

比如把天地能量用八个卦象来形象化的分类,这就是所谓的:类象,道家太素脉法既是以触觉的感知力来直读的脉象技术。

人类的认知有两套模式,一是元神,另一个是识神。

识神是逻辑思维、经验判断,是由长期的后天教育、环境暗示、媒体引导,从外部世界加载而入,为“我”所用的认知模式。

元神是本能和直觉。

中国文化里常常提到的“心法”“悟性”,比如书画、古琴、中医、武术的高阶,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物我一体”,都是在直觉和本能的层面讲的。

朱引山先生传授的道家太素脉法通过无极桩和丹道修炼法门来达到《易经》:“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中国古代的圣贤认为,对于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认识,非思维所得,非有为可近,乃是当心灵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与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时候,自然而通达一切。

朱引山道家太素脉法通过修炼丹道,开启先天元神触觉模式,类象直读。

初学者即可出手不凡,老行家更是炉火纯青。

太素脉法渊源现在流行的道士张太素所撰写的太素脉诀,不是道家脉学的真髓,然而他已是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道家内部所传承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心授,并散落在道籍玄典之中。

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辩证疾病所在及疾病形态,道家丹道脉法被称为太素脉法,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而是根据列子《列子天瑞》中五太之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即“太素者行之始也”而立名称呼的,人身有病,而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称为太素脉,太素脉在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晋以后逐渐隐晦起来,西晋战乱后,几乎毁战火,王叔和编其残轶,使医统正脉一线不绝,厥功传矣,集先贤诊法,著成《脉经》,后期学者以河图之精义,发叔和之奥者,于营卫循行之道,深至意境,论理精辟,引证博雅,而于金元后鲜有明家,皆与明洪武禁学天文历法相关。

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

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

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五行脉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人体脉搏的变化来推测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

五行脉是基于五行学说而建立的一种脉诊方法。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了宇宙的运行规律。

在人体中,五行元素也存在着相应的表现,即五脏。

五行脉的推算公式主要包括五行脉象和五行脉理。

五行脉象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和节律来判断人体五脏的功能状态。

五行脉理是通过分析脉搏的弦紧、滑数、沉弱等特征来推断病情的变化。

我们来介绍五行脉象的推算公式。

五行脉象主要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和节律来判断人体五脏的功能状态。

具体方法如下:1. 木脉象:脉搏弦紧有力,节律均匀,如弦之有劲,代表肝脏功能正常。

2. 火脉象:脉搏滑数有力,节律快速,如弦之有滑,代表心脏功能正常。

3. 土脉象:脉搏沉缓有力,节律稳定,如鼓之有力,代表脾脏功能正常。

4. 金脉象:脉搏沉细有力,节律缓慢,如丝之有劲,代表肺脏功能正常。

5. 水脉象:脉搏沉弱有力,节律缓慢,如水之有劲,代表肾脏功能正常。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五脏功能的健康状况,为后续的诊疗提供参考。

我们来介绍五行脉理的推算公式。

五行脉理主要通过分析脉搏的弦紧、滑数、沉弱等特征来推断病情的变化。

具体方法如下:1. 木脉理:脉搏弦紧有力,代表肝郁气滞,可能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

2. 火脉理:脉搏滑数有力,代表心火旺盛,可能出现口干、口疮等症状。

3. 土脉理:脉搏沉缓有力,代表脾气虚弱,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4. 金脉理:脉搏沉细有力,代表肺气不足,可能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5. 水脉理:脉搏沉弱有力,代表肾气亏虚,可能出现腰膝酸软、遗精等症状。

通过分析脉理的特征,我们可以进一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依据。

总结起来,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主要包括五行脉象和五行脉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脉法简介
田胜利、何春梅二
脉法就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在几千年的中医理论体系与实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历来脉理玄妙,形似难辩,不易被临床医家掌握。

本人不揣疏浅,概览众家几结合中医五行、五脏理论,摸索出一套较适合临床实践的脉法,较为客观,便于初学,现简介如下。

1 察脉单元,融理五行脉象即脉搏形象的比喻,含有主观成分,且单脉名目较多,往往使临床医家“心中易了,指下难明”,更由于临床病情的复杂性,兼脉远多于单脉,非几十种脉象可概括,因此掌握传统脉象就比较困难。

为准确简明地掌握脉象,古人提出六字决,八纲脉,位、数、形、势等脉象中的基础脉。

虽有助于脉象的触类旁通,但仍失于脉象之案臼。

吸取这些基础脉的精髓,分析各种脉象共有的组合单元即脉单元,并通过五行归类,明确脉单元与生理、病理变化间的关系,即五行脉法。

一般讲,繁杂的脉象都由脉搏与脉体组成。

脉搏包括数与势,数即搏动的速率、节律;势即搏动动止的态势(包括内外跳动强度与往来流利程度)。

脉体由长度(长短)、宽度(粗细)、性质(软硬)组成。

这些脉单元由于五脏生理、病理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繁芜的脉象。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稿”(《尚书·洪范》),脉搏的数归属五行“火”,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心”的功能。

心脉有神则数从容与缓;阳亢火旺,君火为之张则数;少少不足则心火搏动血脉无力,或阴寒内盛则脉凝泣而不行,表现为迟;君火受戕既久,脏气贯彻不利,行中一止,则节律失常。

脉搏的势归属五行“水”,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肾”的功能,由肾水中龙雷之火的变化表现出来。

水盛阳弱则阴气内盛,由内向外跳动无力脉势趋静;阳盛阴弱则阳气浮动,由内向外跳动疾躁,由外向内力减,指下但感脉来往流利,脉势滑躁。

脉搏的长度归属五行“金”,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肺”的功能,由肺中宗气的变化决定。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宗气充沛可见脉长;气有余化火,激荡气血,伸张脉道也可见长。

宗气不足,推动气血无力,脉道拘细则短。

脉博的宽度归属五行“土”,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脾”的功能。

脾主统血,可运化,脾阳虚不化,湿浊雍滞脉道则粗;脾虚失摄或化生精微不足,血气衰少则脉细。

脉搏的性质归属五行“木”,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肝”的功能,木性刚强,喜条达,主藏血,其功能正常则脉体的濡养而柔与端直,肝气虚弱或少阳温煦不足则脉濡软弯曲;肝阴不足,肝火灼津则脉硬直。

当然上述机械地套用五脏理论与五行特点归类分析脉单元就是不客观、不充分的方法,仅为运用中医生理、病理方法研究脉诊抛砖引玉,为临床上理解、应用脉单位提供方法,决不就是为深人研究脉诊及其机理设下栓桔。

2 五行分部,平脉辨证
早在《内经》中就提出“察独”,渗透到独取寸口,可理解为抓住独变部位的脉象,推断出该部所在主脏腑经脉发生的病变,就是最简明凭脉辨证的一种方法。

现在推广开来,结合寸口六部的五行属性及脉单元的五行归属,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分析六部的平衡协调状况,得出病本及病机的演化过程,推断病证。

具体讲,察两寸口一致的脉单元,根据其五行属性,得出病本,再察脉单元不一致的部位,根据五行关系,推理病机演变。

在此过程中,通过“举”比较其阳分,“按”比较其阴分,“寻”鉴别胃气及气化之机,最后综合出辨证。

一般说,两手脉象一致为平人,相生为病轻,相克为病重。

相胜的脏其特性往往表现于被制者的部位。

但在临床上,必须消息掌握,结合其她中医诊断,即能总结经验,提高技术,又可深人
研究该脉法。

3 典型病案
例1孙某,左脉细硬,右脉体软稍粗,寸不足,可知为木克脾土,清阳不升之中风先兆,主诉右手中食指麻木,逍遥散加黄芪、葛根、丹参、川芍、地龙、桑寄生加减治愈。

例2张氏,女,左寸关脉硬细,右寸关脉硬长,两尺脉沉粗,由内向外跳疾躁,分析可知病因肝木失与而起,子盗母气而致水亏阳亢,两尺如斯;木火炽盛,侮金则肺气只宣不肃,故右寸关长,克土则精髓生化不足则左寸关细,故而可见肝区气滞之痛证及脾肾证候。

西医诊断:高血压、肋间神经痛、慢性胃炎等。

主诉终日肋痛难忍,触物则惊呼。

方用旋复花汤与逍遥散加乳香、没药、黄芩、桅子加减,七剂定痛,后依脉调理,临床痊愈。

按 :上述验案以脉单元辨证用药为主导,其她诊断从略或未录。

4 小结
王叔与《脉经》以后,脉学专著及在脉法论述浩如烟海,但很少具有突破性发展,却仅使观点更加班驳,内容更加繁芜,真伪难辨,其术趋于神秘,难于普及。

原因在于研究方法以古籍为重,而不知脉法以病理为本,舍本逐末,佳释考古,只能造成认识上的分裂。

以卢子矫为代表的古脉法研究,虽然旨在要恢复脉诊与中医生理、病理认识的直接联系,简化脉行,使之既便于普及客观化,又为今后脉学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

当然本脉法临床应用时间不久,本文仅作扼要介绍,有待进一步实践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