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经典.ppt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经典.ppt
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混淆
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从而迷惑考生。
(2017·全国Ⅱ卷第 1 题对应文段)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 原文 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 选段 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
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演示课件
• 需要补充提醒的是——
•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正确
选项时,往往运用“似非而是”的手法,
即在语言形式上“远离”文本原句,而 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相符。 • 为达到相应的效果,往往在变换句式 时运用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 换、归纳或发散。
演示课件
三、八大设误陷阱 -25-
1.偷换概念
-26-
命题者错置相关信息,把属于甲的特点或行为说成乙的特
点或行为,或者前面的条件属于甲而后面的结果却属于乙。
(2016·浙江卷第 8 题对应文段)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 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 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 原 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 文 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 选 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 段 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 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 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 有着惊人的一致。
演示课件
-27-
试 题 选 项
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 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 端做法。
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从而迷惑考生。
(2017·全国Ⅱ卷第 1 题对应文段)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 原文 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 选段 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
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演示课件
• 需要补充提醒的是——
•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正确
选项时,往往运用“似非而是”的手法,
即在语言形式上“远离”文本原句,而 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相符。 • 为达到相应的效果,往往在变换句式 时运用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 换、归纳或发散。
演示课件
三、八大设误陷阱 -25-
1.偷换概念
-26-
命题者错置相关信息,把属于甲的特点或行为说成乙的特
点或行为,或者前面的条件属于甲而后面的结果却属于乙。
(2016·浙江卷第 8 题对应文段)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 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 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 原 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 文 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 选 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 段 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 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 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 有着惊人的一致。
演示课件
-27-
试 题 选 项
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 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 端做法。
2020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超实用.ppt
考 什 么 ?
应试基础必备
·论 述60类0分文基本础的三考点要&素考:法论点 论据 论证 ·论述类文本的类型:立论文 驳论文 ·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引论 —本论 — 结论 ·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 :并列式 层进式 对比式 总分式 综合式 ·论述类文本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 比喻论证 , 因果论证 , 类比论证 ,
(1)选项的部分内容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 转换。 (2)不少选项的叙述不再是较多的照搬原文或 稍加改造,不再纠缠于考察局部的、字面上词语 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 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 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括了一定的因果推断 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 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为核心的依据。
解题方法探究
解题方法:勾划——比照——分析。
解题前提:心静
做题首先要心静。心不静则神不凝。俗 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题的最大 障碍是浮躁。只有平心静气,总揽全局,方 能洞悉秋毫,明辨是非,否则你连文章写的 是什么都云里雾里,结果只能雾里看花,越 看越花,误入陷阱,不能自拔。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解题六大秘诀
——注意转述的准确
A、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态度 B、注意语意的完整
C、语意关系是否一致
D、注意指代内容是否准确
E、注意修饰语
F、逻辑是否一致
是否绝对,是否以偏概全,是否混 淆概念
所谓双合,就是符合文意,符合 题意。
高考论述文阅读题
洞察十大雷区 提升应试技能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
,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 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
2020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超实用.ppt
2、已然与未然(记笔记)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 “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
从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上看,有把 “或然”说成“必然”和把“必然”说成 “或然”两种错误。“或然”是指可能 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必然” 是指一定发生的事情。
【对位信息】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
实论验,和实观际测上证里实斯的走理得论比。这可更是远,。未且他不认然说为弦在
——注意转述的准确
A、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态度 B、注意语意的完整 C、语意关系是否一致 D、注意指代内容是否准确 E、注意修饰语 F、逻辑是否一致
是否绝对,是否以偏概全,是否混 淆概念
所谓双合,就是符合文意,符合 题意。
高考论述文阅读题
洞察十大雷区 提升应试技能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
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 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
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 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 、数据(多个数据) 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 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 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 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 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1)选项的部分内容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 (2)不少选项的叙述不再是较多的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不再纠缠于考 察局部的、字面上词语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 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 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括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 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为核心 的依据。
2020高考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精品PPT课件
做题一定要聚精会神,全身心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 做题一定要有耐心、细心、信心。 信心来自熟悉,熟悉各类型文章的特征, 熟悉各种陷阱,熟悉解题的规律和方法。
第2题论证题,学生失分很严重,要加 大复习力度。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因果关系,学生 经常弄不清,要重视。
选项中的正确项如何让学生去理解透彻, 进行归类,非常值得探究。
论述类备考的宏观思路和具体操作系统
4、坚持零敲碎打和集中专练结合。 每周至至少做两篇,且题应该和高考难度相当。
5、讲解过程中要少演绎,重归纳,多给学生时间,让学 生分析讨论,总结做题的方法。特别是难以理解的题目, 一定要讲透,讲明白,让学生明白其理。
14
特别关注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一定要树立文本意识,答案只在文章里,依据是文章,一定要小 心先入为主。
2.命题强调了阅读的整体性与开放性,点对点的简单对 比减少。
3.题型设置形成新格局,三道题由点到面,由文内到文 外,形成一个合理的梯度:表述正误——理解正误—— 拓展分析。
4.思维含量增大,强调对文本内容的深层理解,重视逻 辑分析。
5.Ⅰ卷,难度大大高于Ⅱ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本特点: 1、题材多元化 2、层次清晰化 3、思辨性很强 4、社会责任意
考纲说明: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知识要点 词义理解 句意理解 文意理解 信息筛选 据文推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习策略
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选材范围:
第2题论证题,学生失分很严重,要加 大复习力度。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因果关系,学生 经常弄不清,要重视。
选项中的正确项如何让学生去理解透彻, 进行归类,非常值得探究。
论述类备考的宏观思路和具体操作系统
4、坚持零敲碎打和集中专练结合。 每周至至少做两篇,且题应该和高考难度相当。
5、讲解过程中要少演绎,重归纳,多给学生时间,让学 生分析讨论,总结做题的方法。特别是难以理解的题目, 一定要讲透,讲明白,让学生明白其理。
14
特别关注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一定要树立文本意识,答案只在文章里,依据是文章,一定要小 心先入为主。
2.命题强调了阅读的整体性与开放性,点对点的简单对 比减少。
3.题型设置形成新格局,三道题由点到面,由文内到文 外,形成一个合理的梯度:表述正误——理解正误—— 拓展分析。
4.思维含量增大,强调对文本内容的深层理解,重视逻 辑分析。
5.Ⅰ卷,难度大大高于Ⅱ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本特点: 1、题材多元化 2、层次清晰化 3、思辨性很强 4、社会责任意
考纲说明: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知识要点 词义理解 句意理解 文意理解 信息筛选 据文推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习策略
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选材范围: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ppt课件
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其标志性语 词往往是“认为”、“以为”、“感到”等。
③ 抓住文中运用的材料。
论述文,文中运用的材料ຫໍສະໝຸດ 不论是事实还是 文献资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 往蕴含了作者的好恶感情。因此,从分析材 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 径。
第十五页,共16页。
④.抓住作者的评述。
围。 第三步:回到原文,分析本句、上下句,寻
找要点。 第四步:从不同角度摘录语句,整合归纳,
组织成句。
第十一页,共16页。
答案的语言组织: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采用摘句法进行 压缩。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在各层意思不可缺 时,采用合并法――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提取精要,找准角度,独立归纳。
①看问题。②看要求。
③看分值。④看有无字数限制。
第四页,共16页。
3. 整理答题的思路:
提问的角度与文本阐述的角度是什么关系, 应该怎样把它们接上轨才符合答题的要求; 需要引用文章的哪些材料,需要对原材料作 什么抽象、概括、引申或转述的工作。
4.组织答题语言: 题干对答题语言有什么特殊要求,该分几点
★如在段首,答案从本段寻找(阐述);若在段末, 既要考虑本段(归纳),还要考虑下一段(领起); 若在段中,一般在该句前后寻找(解说)。
第三步:从修辞入手来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 深层意义。一般要找出比喻的“本义”。有时还需结合文 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第八页,共16页。
(三)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题的解答
第九页,共16页。
常见设问形式:
1、某某的原因是什么?
2、某某有哪些(相同、不同)特点?
3、概括文意回答某某问题。
③ 抓住文中运用的材料。
论述文,文中运用的材料ຫໍສະໝຸດ 不论是事实还是 文献资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 往蕴含了作者的好恶感情。因此,从分析材 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 径。
第十五页,共16页。
④.抓住作者的评述。
围。 第三步:回到原文,分析本句、上下句,寻
找要点。 第四步:从不同角度摘录语句,整合归纳,
组织成句。
第十一页,共16页。
答案的语言组织: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采用摘句法进行 压缩。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在各层意思不可缺 时,采用合并法――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提取精要,找准角度,独立归纳。
①看问题。②看要求。
③看分值。④看有无字数限制。
第四页,共16页。
3. 整理答题的思路:
提问的角度与文本阐述的角度是什么关系, 应该怎样把它们接上轨才符合答题的要求; 需要引用文章的哪些材料,需要对原材料作 什么抽象、概括、引申或转述的工作。
4.组织答题语言: 题干对答题语言有什么特殊要求,该分几点
★如在段首,答案从本段寻找(阐述);若在段末, 既要考虑本段(归纳),还要考虑下一段(领起); 若在段中,一般在该句前后寻找(解说)。
第三步:从修辞入手来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 深层意义。一般要找出比喻的“本义”。有时还需结合文 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第八页,共16页。
(三)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题的解答
第九页,共16页。
常见设问形式:
1、某某的原因是什么?
2、某某有哪些(相同、不同)特点?
3、概括文意回答某某问题。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PPT课件
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纲传真
新课程高考说明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本 考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包括 “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
“理解”的考查内容有: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分析综合”的考查内容有: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关于双合:
▪ 所谓双合,就是符合文意,符合题意。
▪ 符合文意指在做题时将每一个题支逐一进行比 照,比照该题支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哪些字句变 了,而意思变了没有,而不只是看文字是否相同。
▪ 符合题意是在比照符合文意的前提下看看该题 支是否符合本道试题题干的意思,要将题干的意思 中的几个要点和题支进行分析,完全符合题干要点 的才是正确答案。
知识 词义 句意 文意 信息 据文 要点 理解 理解 理解 筛选 推断
能级 理解B 理解B 分析 分析 分析
要求
综合C 综合C 综合C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的特点
1.试题稳定性 2.内容陌生性 3.文本规范性 4.设题整体性 5.答案唯一性 6.思路确切性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四步解题法:
解题方法探究
▪ 【试题】下列表述符整合原体文意思的一项是
() ▪ C.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
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1、
▪ [对位信息] 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 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 的杀虫剂。
▪ 【试题】 (四川卷第5题)根据文意,下列对溴 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
解题方法探究
▪ 解题方法:勾划——比照——分析。 ▪ 解题前提:心静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纲传真
新课程高考说明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本 考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包括 “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
“理解”的考查内容有: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分析综合”的考查内容有: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关于双合:
▪ 所谓双合,就是符合文意,符合题意。
▪ 符合文意指在做题时将每一个题支逐一进行比 照,比照该题支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哪些字句变 了,而意思变了没有,而不只是看文字是否相同。
▪ 符合题意是在比照符合文意的前提下看看该题 支是否符合本道试题题干的意思,要将题干的意思 中的几个要点和题支进行分析,完全符合题干要点 的才是正确答案。
知识 词义 句意 文意 信息 据文 要点 理解 理解 理解 筛选 推断
能级 理解B 理解B 分析 分析 分析
要求
综合C 综合C 综合C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的特点
1.试题稳定性 2.内容陌生性 3.文本规范性 4.设题整体性 5.答案唯一性 6.思路确切性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四步解题法:
解题方法探究
▪ 【试题】下列表述符整合原体文意思的一项是
() ▪ C.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
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1、
▪ [对位信息] 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 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 的杀虫剂。
▪ 【试题】 (四川卷第5题)根据文意,下列对溴 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
解题方法探究
▪ 解题方法:勾划——比照——分析。 ▪ 解题前提:心静
2020高考语文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课件(共49张PPT)
三.“蒙”得正确,做得轻松
从考题来说,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 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 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 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做 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即“对位、比 较和确认”三步走。
二.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
3.选材范围 (1)社会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 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 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 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其二,“人学”成为“人民学”。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追念普希金 的文学成就时,使用了“人民性”这一新词,并阐明了三大内涵: 表现小人物,吸取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后来,托尔斯泰、契 诃夫等俄国作家大多成为这种忧国亲民文学的旗手,影响了为工农 大众服务的“普罗文艺”。深重的人间苦难、非同寻常的阶级撕裂 和民族危亡,构成了文学新的背景和动力。不过,即便是《双城记》 《复活》,也因社会性强和下层平民立场被学院精英们无视,这与 它们在别处广受推崇的情形,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比。
一.《考纲》解读
新课标《考试说明》将“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作为高考 语文科的必考内容,主要考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义的理解能 力,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对文章结构、思路、中心和 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考查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包 括分析、判断、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历了深重的人间苦难、非同寻常的阶级撕裂和民族危亡的国 家和地区,可能会出现“人民学”的作品。 B.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骆驼祥子》与普希金的某些作 品,都具有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说的“人民性”。 C.20世纪“自我学”和“人民学”在屡遭扭曲后仍然持续更新、 含容统一,成为了“人学”的一体两面。 D.文学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应当建立在准确理解与合理运用的基础 上,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要与时俱进。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分析概括PPT课件
得主的偏颇认识;(2分)
• ②提醒中国作家关注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缺陷;(2分)
• ③表达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忧思。(2分)
总结失误
缺少审题意识 • ①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 ②理解错误,心中无底
缺少文体意识 • ③只图简单,答案缺漏
• ④惟恐答漏,多多益善
缺少规范意识 • ⑤主次不分,表意不明
参位失考明答老案人:在穷③困潦文倒学的作际品遇中应,该依有然丰关心富自的己寓
的收藏品,发现德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
意国,、在深最刻为的艰难思的想时,候留,国给民读对者艺再术的思追考求的依空然 间没看不有。丧见(失的2财。分他富)所,即收藏伟的大的不仅民是族精艺术神品—,—更只是要一信种仰
还在,民族复兴就有希望。
• 参考答案 • ①在媒介施政过程中要处理好公共问
题与个人问题、问题解决与政策讨论、 监督与献策的关系。 • ②对传媒而言,“媒介施政”仅是其 主体效能的一部分,不能随意扩大。
温馨提示
• 注意点: •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层次的分
析是不遗漏要点的保证。 (3)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 概括段落大意要注意关键句。要抓 住主要,舍弃次要,要特别注意主 旨句。
实战演练
• 5.形成“媒介施政”趋势的相关背 景有哪些?请分点陈述。(6分)
参考答案 ①“媒介化社会”的出现, ②施政部门缺乏足够的社会信任, ③人们对社会事务的诉求往往付诸媒体。
6.作者认为,在媒介施政的过程中要 注意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6分)
高三语文备课组
分析概括类考题的常见设问形式
1、某某的原因是什么? 2、某某有哪些(相同、不同)特点? 3、概括文意回答某某问题。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示课件
考点解读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4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5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演示课件
命题规律
年份/ 卷别
选篇出 处
题 材
题型 和分
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的时间) 、数据(如多数、 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 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 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演示课件
•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 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 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命题规律
题
年份/ 选篇出 题 卷别 处 材
型 和 分
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2017全 国Ⅱ
①下列关于原文
内容的理解和分 ·筛选并整合
析,正确的一项 文中的信息;
万明《明 代青花瓷 崛起的轨 迹》
历文史化、3单题道选,9分
是
②下列对原文论 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 方法; ·归纳内容要
(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 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 否合理。
• 审查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 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 系,特别注意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 当等。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 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不只是单纯地筛 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 课件的一项是
命题规律
题
年份/ 卷别
选篇出 处
题 材
型 和 分
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①下列关于原文
内容的理解和分
2017全 国Ⅲ
陆 《 愁留 》邵明 住乡文社化会、3单题分道选,9
析,正确的一项是 ②下列对原文论 证的相关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③根据原文内容,
所对应的内容找出来。
演示课件
3.比——比题文,看异同
(1) 比对词语
•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 优先比对:
•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 概念之嫌。
•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 人”“凡”“全”“部分”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
大或缩小现象。
• ③程度词、频率词 、时间词(如 “总是” “偶 尔”“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 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 必然、已然与未然,或演示然课件与必然,说法绝对等。
演示课件
• (7)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 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 是文章(段落)的结论 (观点)所在。
• 1.读——②读题干,明确考查问题。 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如果要选的是 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
• 2.找——找依据,发现信息来源。 • 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把选择项在原文中
下列说法不正确
演示课件的一项是
·筛选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 ·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
法; ·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 意思
命题分析预测
1.近几年侧重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等考 点,2017年三套全国卷均体现了对2017年《考试大纲》 新增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整体 上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考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选材上以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为主,其 中政论文大多是针对当下社会的主要问题的思考,考生 平时要多注意这方面的阅读和积累,提高阅读素养和思 维能力。 3.单项选择题仍为重要的考查形式。
演示课件
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
•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 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①下列关于原
曹明德
《中国参
与国际气 人 3道
2017全 候治理的 文、 单选
国Ⅰ
法律立场 环 题,9 和策略: 境 分
以气候正
义为视角》
文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正确的 一项是
②下列对原文 论证的相关分 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③根据原文内 容,下列说法不
演示课件正确的一项是
·筛选并整 合文中的信
息; ·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 方法; ·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中 心意思
比题文----看异同 比细节---看用词有无差异 比关系---看逻辑是否严密 比结论---看推论是否成立 比肢演干示课-件--看肢干是否对应
• 1.读——①读原文,明确主旨思路。 快速阅读文章,抓关键词句,作简要勾画。
• 关键句子有: 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 句、 段首句、含义深刻句、富有特色句等,理 清思路,整体把握。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专用)
演示课件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 -2-
会科学现象的文章。
一、复习风向标
2018年的《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 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 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 论证方法。”从命题形式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三 个题目。近几年考查的侧重点在对文本信息的筛选 整合、对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上,2017年高考试题新 增了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
演示课件
二、阅读指导
• 解题前提:心静 心不静则神不凝。只有平心静气,总揽
全局,方能洞悉秋毫,明辨是非,否则,你 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云里雾里,结果只能雾 里看花,越看越花,误入陷阱,不能自拔。
演示课件
三步解题法:
读
找 三步 阅读
比
解题方法探究 读原文,明确主旨思路 读题干,明确考查问题
找依据,发现信息来源
•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 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 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 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 (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 (6) 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
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 表明前后 意思相同。
考点解读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4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5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演示课件
命题规律
年份/ 卷别
选篇出 处
题 材
题型 和分
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的时间) 、数据(如多数、 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 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 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演示课件
•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 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 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命题规律
题
年份/ 选篇出 题 卷别 处 材
型 和 分
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2017全 国Ⅱ
①下列关于原文
内容的理解和分 ·筛选并整合
析,正确的一项 文中的信息;
万明《明 代青花瓷 崛起的轨 迹》
历文史化、3单题道选,9分
是
②下列对原文论 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 方法; ·归纳内容要
(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 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 否合理。
• 审查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 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 系,特别注意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 当等。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 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不只是单纯地筛 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 课件的一项是
命题规律
题
年份/ 卷别
选篇出 处
题 材
型 和 分
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①下列关于原文
内容的理解和分
2017全 国Ⅲ
陆 《 愁留 》邵明 住乡文社化会、3单题分道选,9
析,正确的一项是 ②下列对原文论 证的相关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③根据原文内容,
所对应的内容找出来。
演示课件
3.比——比题文,看异同
(1) 比对词语
•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 优先比对:
•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 概念之嫌。
•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 人”“凡”“全”“部分”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
大或缩小现象。
• ③程度词、频率词 、时间词(如 “总是” “偶 尔”“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 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 必然、已然与未然,或演示然课件与必然,说法绝对等。
演示课件
• (7)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 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 是文章(段落)的结论 (观点)所在。
• 1.读——②读题干,明确考查问题。 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如果要选的是 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
• 2.找——找依据,发现信息来源。 • 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把选择项在原文中
下列说法不正确
演示课件的一项是
·筛选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 ·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
法; ·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 意思
命题分析预测
1.近几年侧重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等考 点,2017年三套全国卷均体现了对2017年《考试大纲》 新增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整体 上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考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选材上以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为主,其 中政论文大多是针对当下社会的主要问题的思考,考生 平时要多注意这方面的阅读和积累,提高阅读素养和思 维能力。 3.单项选择题仍为重要的考查形式。
演示课件
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
•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 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①下列关于原
曹明德
《中国参
与国际气 人 3道
2017全 候治理的 文、 单选
国Ⅰ
法律立场 环 题,9 和策略: 境 分
以气候正
义为视角》
文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正确的 一项是
②下列对原文 论证的相关分 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③根据原文内 容,下列说法不
演示课件正确的一项是
·筛选并整 合文中的信
息; ·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 方法; ·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中 心意思
比题文----看异同 比细节---看用词有无差异 比关系---看逻辑是否严密 比结论---看推论是否成立 比肢演干示课-件--看肢干是否对应
• 1.读——①读原文,明确主旨思路。 快速阅读文章,抓关键词句,作简要勾画。
• 关键句子有: 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 句、 段首句、含义深刻句、富有特色句等,理 清思路,整体把握。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专用)
演示课件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 -2-
会科学现象的文章。
一、复习风向标
2018年的《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 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 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 论证方法。”从命题形式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三 个题目。近几年考查的侧重点在对文本信息的筛选 整合、对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上,2017年高考试题新 增了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
演示课件
二、阅读指导
• 解题前提:心静 心不静则神不凝。只有平心静气,总揽
全局,方能洞悉秋毫,明辨是非,否则,你 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云里雾里,结果只能雾 里看花,越看越花,误入陷阱,不能自拔。
演示课件
三步解题法:
读
找 三步 阅读
比
解题方法探究 读原文,明确主旨思路 读题干,明确考查问题
找依据,发现信息来源
•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 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 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 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 (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 (6) 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
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 表明前后 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