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人生论》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精选多篇) 《培根的人生论》读后感
【英国】培根/原著刘烨/编译
我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培根的人生论》。

这本书是由英国学者培根所写的,由著名学者刘烨先生翻译的,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

《培根的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

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

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培根的人生论》的文字优美且充满睿智,它是以一种优美与庄严的韵律,以超人智慧的论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广为读者所喜爱。

因而,我认为《培根的人生论》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培根的人生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论学习》、《论称赞》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论时机》。

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

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所以说(更多请搜索)我们要善于寻找时机,当机遇来临时更应该善于抓时机。

再比如说这里面讲的《论习惯》,人的性格影响人的思维;人的言论多取决于他的知识和思想,但行为却多取决于他们长期养成的习
惯。

确实是这样,有一位名人曾说过: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好的习惯不仅能促使一个人成功,而且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一个人受用一生。

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品质。

不光是我所说的这两个方面,这本书还谈到好多好的方面,不光是对我的一些启示,而且从这些内容方面可以看到培根对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

从“论真理”、“论死亡”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情于哲学的培根。

从“论权位”、“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谊官场的培根。

从“论爱情”、“论友情”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

从“论逆境”、“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

从“论狡猾”、“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培根人生论》是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凝聚了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古典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

但即使放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其中的观点也使我们受益良多。

我们生活在一个群居社会,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

因此必须懂得如何得当地待人接物,那么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细节上的一丝不苟可赢得很高的称赞。

因为细节更容易被人注意,而施展大才
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

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声誉。

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

”礼仪是微妙的东西。

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

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信任。

因此在交际中要掌握分寸,既要直爽又能不失礼。

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善念。

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

如果人不具备这种品格,那么就如同卑贱的鼠辈,既可怜又可憎。

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

意大利有句嘲讽话:“过分善良,就是傻瓜。

”的确,人性中仁善的倾向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傻子,我们就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变得太轻信和软心肠。

轻信和软心肠常常诱使老实人上当,因此行善还要靠理智的指引。

当今社会的贫富差异依旧显而易见,有的人风餐露宿,有的人却高床暖枕;有的人家徒四壁,有的人却腰缠万贯。

不过一个人的需要其实是有限的,超过这种需要的钱财便是多余之物,也就是说过多的财富是无用的。

对一个人而言,财产达到了某种程度后,便不是他能消受得了的。

他可以储藏财富,也可以分配或赠送它,或者用它换取富翁的名声。

但是对于他本人而言,这种巨大的财产只是身外之物,
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我们更应当用正当的手段谋求财富,慎重地使用,慷慨地用以济世,而到临死的时候应当潇洒地与之分手。

立足于经济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从现实生活的消费到网络世界的消费,消费可谓无处不在。

因此我们要量力而为,在日常消费中应以个人的财力为制约。

支出应有度,要管理得当。

如若不得已产生债务时,大可不必急于一下还清。

一次还清债务可能重走借贷的老路,因为一旦发现自己能够轻易摆脱债务的负担,那么难免会旧病复发。

一点一点地偿还债务会使人养成节俭的习惯,这无论对自身的心灵还是财产都会有益处。

总之,对待自己的经济开支应该始终小心翼翼。

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却是成功的首要因素。

幸运之机好比经济市场,稍一耽搁,就瞬息万变。

机会老人先给我们送上了他的头发,如果我们没能一下抓住,等再抓的时候就只能碰到他的秃头了。

因此能够在做一件事的开端善于识别时机,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智慧。

在任何事情上我们要学会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在开始做事前要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抓住时机。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过:“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

”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么它常常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显现的。

面对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面对逆境所需
要的美德是坚韧。

一切幸福都绝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一切逆境也都绝非没有慰藉与希望。

如同最美好的刺绣是以暗淡的背景衬托明丽的图案,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镶嵌于明丽的背景上。

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而被释放出光辉的。

当我们遇到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我们得到疏导,朋友的良言忠告能使人心灵健全,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生病。

所以,友谊对人生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没有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

友谊的奇特作用在于: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那么你将得到两份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那么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友谊不但能使人摆脱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清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思绪而进入光明与理智的思考,这不仅是因为朋友给予的忠告,而且任何一种平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着我们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人与人的交往贵在以诚为本,无谓的猜疑不仅有损感情,更可能使人迷失自我。

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在黑暗中起飞。

这种心情是迷陷人、乱人心智的,它会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

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利益,那么我们尤其要警惕由他人流传而来的猜疑,因为这很可能是恶意的挑拨。

猜疑易使君主变得暴戾,使智者陷入重重困惑。

猜疑者未必是由于怯懦,却往往是由于缺乏判断力。

猜疑的根源产生于对事物的缺乏认识,所以多了解情况是解除疑心的有效方法。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不论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会幻现而华丽。

真理犹如珍珠,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不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颜六色的浮光。

一个人若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只围绕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生在人间,却等于步入了天堂。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前言:培根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么这一生就没有遗憾!”人生就像是一条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人生是一本未写完的书,无论我们怎样翻着它,但是仍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

人生更是一个谜,但答案却要等到生命的终结才能揭晓。

在此之前,无论你是谁,甚至是天才也无法预见到。

所以,我们更应该笑对人生,活着就要活出真自我。

人生是充满希望的阳光。

这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因为有了新生命的诞生,世界才会有新的能量。

就如人体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会显得健康,生气勃勃。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

”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在我未读这本书之前,总以为欧洲是个永远思想落后于中国的地方,英国人太教条好面子,不爱创新;德国人沉迷于时代的气势,衰则哀,盛则狂;美国人是快餐哲学,讲究现在实用,不顾未来发展。

但当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的时候,豁然发现,原来世界的真理是一样的,就是敢于发掘的问题。

在欧洲,培根做到了。

“站在高岸上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行船是愉快的;站在保垒中观望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比能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视来路上的层层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的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

其中,“论求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求知”,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

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
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

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

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爱迪生、瓦特等,他们每个伟大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而出的。

如果当初牛顿对一个苹果掉地的现象不加以理会,他就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了。

正是那种对知识的追求,才促使他去解开这个谜,寻找到知识的真谛。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真正工作学习的时间就更短了,我们只有把短暂的生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

当然,我们不用像爱迪生那样一天做上二十几个小时,也不用像诺贝尔那样从爆炸中跳出来。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珍惜分分秒秒,不断钻研,寻找真理,造福于人类,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他讨厌“假”与“恶”,“没有一种罪恶比虚伪和背义更可耻,说慌都往往是这样的人:他们在上帝面前是狂妄的,在凡人面前却怯
懦”;同样推崇“真”、“善”、“美”,“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是“世界
公民”,心与五洲四海相通;如果他对其他的痛苦不幸有同情之心,那么他十分美好的心犹如那能流出汁液为人治疗伤痛的珍贵树木;如果他能原谅宽容别人的冒犯,就能证明他的心灵乃是超越了一切伤害的;如果他并不篾视别人对他微小的帮助,那就证明他更重视的乃是人心而不是钱财。


由此发现,其实培根的观点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道德标准几乎是相通的,只是表达上有所不同,所以真理是相同的,只是有不同的解释罢了。

培根的理论善于互相贯穿,互相证明,互相表现:“形体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

创造它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其实,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人性的评价:
“天性虽然隐而不露,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

即使勉强施以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之后更加猛烈。

只有在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在私生活中,人的天性最容易显露,在一时激动之下也易显露天性,因为激动使人忘记压制。


“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


在他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未来处事的成败则取决于后天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决定人生的走向。

这些,也是我们学子们有目共睹的,升中学,升大学,就像这样,我们的成功决定在我们良好的自理自立习惯中。

“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的。

一个人具有优良的素质,能在必要时发挥这种素质从而推动幸运的车轮转动,这就叫潜能。

精明的人往往带有一点“傻气”(而不是呆气)意外的幸运会使人狂妄、冒失,然而经过磨炼的幸运则使人成为伟器??好的幸运使人羡慕,而战胜厄运更令人惊叹。

真正的伟人是象神一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纣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暗淡的花朵映纣于明丽的背景。

”这里说明处事的态度,把成功归结于幸运,是你继续成功,是你成熟的标准,这里洽同于中国传统典范——君子。

“能否获得称赞或者获得多少称赞,常被认做衡量一个人的才华。

品德的标尺。

其实,这都犹如镜中的幻影,因为这些称赞常常来自庸众。


“善于在做一件事的开端而识别时机,这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人的天性是愚昧多于才智,而做作的表情常能打动愚者的心。


道德是藏于君子心中行动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我们也是培根的道德典训,道德的真理,由我们自己来给自己评价。

光阴似箭,一个人的生命再长,在时间长河中也只不过是那么一瞬间。

在这人生的一瞬中,你将如何度过呢?是奢求?是奉献?还是混日子算数?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培根论人生》这本书吧。

读了这本书,你一定相信:“把握今天定胜过明天!”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大家早上好,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我读《培根人生论》后的一些感受。

不是说你每看了一本书,你就会比以前更高了一个层次,也不是说你看了很多的言情小说,你就对爱情有更深的了解,更不是说你看了数不清的名人传记,成功就近在咫尺。

由于我的阅历有限,自然是没那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天后,看完了《培根人生论》,就将人生理解得与众不同,将人生看得透彻明白。

但读了书后,我当然还是有些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一些见解。

真理如珍珠般璀璨
培根他这样说到:使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受欺骗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的困难,也不仅由于真理使人的幻想破灭,而且是由于假象更适合人性中喜欢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恶习。

是的,当今社
会中大多数人似乎已经没有那种再想追根究底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想法了,人们似乎更加愿意相信谎言和假象的东西。

就算明明知道是被欺骗了,但是仍然愿意接受谎言带来的暂时性的利益。

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不再思考,不再频繁地去质疑,不再对什么事都抱有怀疑,坚信专家所说的,相信政府所说的,相信国家所说的。

“那些欺诈的行为,像蛇一样无法立足,只能下贱地靠肚皮爬行”,“没有比虚伪和背信弃义更为可耻的罪恶了!”培根把这样的描述给了骗子和虚伪的人。

这个社会是需要真理的,因为真理是衡量我们堕落的判断与情感的尺度,更是衡量我们自身的尺度。

就我而言,我这个专业而言,将来大多数都将成为培育祖国的花朵的人,所以我们要更加坚信真理,诚信守时,对小学生做好良好的榜样。

珍惜上帝赐予的逆境
从书中培根的话语之间,我看到他对逆境最深刻的思考。

这些让我想到现在大多数的80后、90后,被人们称作为垮掉的一代,不切实的非主流。

因为很多这一代的人,都是从温室里出来的花朵,是在父母手心里捧着、呵护着、宝贝着长大的。

我们没有像上一辈那样,小时候温饱都成问题,我们是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也是尽一切可能满足我们。

我们也没有像他们那样有着坎坷人生,经历过大风大浪,我们则是从小到大都过着幸福的生活,享受着父母用血汗带来的快乐。

所以我们没有他们那样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不知道拼搏努力,成功
似乎也来得比他们容易。

但我们应该知道这样太过安逸的生活,最终是会导致我们走向深渊。

正如培根所说“所有的幸福中都包含着隐患和苦恼,而所有的逆境中也包含着安慰与希望”。

我们这代人就是应该需要不断地尝试,面对更多的挑战,不能胆怯畏缩。

要明白,当逆境来临的时候,那可是上天对我们的恩宠,我们是必须迎刃而上,发挥坚韧不拔的美德。

“最美丽的刺绣需要用黯淡的背景把明丽的图案给映衬出来,而绝非是用黯淡的图案刺绣与明丽的背景上。

”培根让我们从这样的句子中去认识人生,让我们在苦难的逆境中挖掘出美好的品质。

我们要明白,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长,才能变得更加强大,就像大树要经过狂风暴雨才能扎根于大地中一样。

这就是培根关于逆境给我带来的最大感悟。

仁慈善良在哪里
读这本书的期间,生活中发生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那就是小悦悦事件。

司机的残忍,路人的冷漠,让我不寒而栗。

究竟这个社会是怎么了,道德在哪里去了。

当时我正在阅读培根的关于仁慈,他说:“仁慈善良,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是神性的一种。

如果人不具有这种品格,人类只不过是一个忙碌而有害、可怜而可憎的家伙,比一只寄生虫好不了多少。

”这个社会的少数人们,已经是比培根口中的寄生虫还要可怕。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
会中,我们需要停下匆忙的脚步,冷静认真地思考我们的生活,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人。

友谊地久天长
这本书中的论友谊,是我感触最深的,也被我反复读了好几遍。

我一直都认为朋友是
人生中最重要的,没有朋友的人,就如培根所说“没有友谊的人将终身孤独??寻找一个真正的朋友,如果找不到,这个世界就如同一片旷野,那种孤独是悲惨而可怜的。

无论是谁如果天性爱好孤独,其性格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

”所以,我一直真心地对待我的朋友,重视我的朋友。

在书中作者用很大的篇幅论述友谊,并且在字里行间里,我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地看重友谊,明白友谊的价值,并且真诚地对待朋友。

在看了培根的论友谊后,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原本以为至高无上的君王是从来不需要友谊,但我现在懂得,任何人都是离不开朋友的。

朋友的良言忠告,使我们不会掉进万丈悬崖,虽然有时告诫我们的话尖锐得无法入耳。

有时候,当我们分辨不清真伪,看不清楚事实,也许和朋友做一个小时的促膝交谈,就能比自己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使人想出头绪,理清思路。

当我们把自己的快乐告诉朋友,那么欢乐就将会双倍增加,而如果我们把忧愁想朋友倾吐,那么我们的忧愁就会减半。

友谊就是这样神奇,“所以人生中的友谊,就好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既能是黄金
加倍,又能使黑铁划真金”。

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某种好处而去交友,并且指望从朋友那里只索取,不回报。

我们要懂得真心实意地对待我们的挚友,为他们分担痛苦与忧愁。

但请记住,一定不能为了某些利益而背信弃义,这是最可耻的行为,是永远得不到原谅的行为。

培根是这样总结的友谊:一个人如果平生没有任何的朋友,那么他做不好任何事情,只有退出人生舞台。

强大的习惯
很多人都说态度决定一切,我却想说习惯决定成败。

养成一个习惯很难,但要是想改掉一个习惯,那可是难上加难。

习惯的力量有多强大,《培根论人生》中,培根引用了马基雅弗利曾经说过的一句很妙的话:不要相信性格的力量,也不要相信言词的大胆,除非它们有习惯作为支撑。

无论做什么事,天性、诺言的力量都没有习惯的力量强大,到最后的时候,一定会是开始做些什么,后来依然是做什么的。

所以不要忽视细小的习惯,它也许就是决定你成败的关键。

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养成各种各样的好习惯,可以肯定的是,习惯如果从幼年就开始养成,是最为完美的。

这里让我联想到我的专业,学小学教育的我,更应该重视这方面。

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学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让他们在关键的时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他们以后的人生打下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