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汉语词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ww.nordridesign.com
• 在讨论古今词义的异同时,我们应当注意:所谓 “古”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同样属于古代汉语, 先秦的情况就与汉魏六朝不同,汉魏六朝又与唐 宋不同。而且“古”和“今”也不是一刀两断, 截然分开的。有些古义,先秦以后就消失了,只 是作为词素在双音节词中保存它的原意。有些今 义,唐宋以后就出现了,不过,当时还不一定是 常用义。也有些词,古今意义的发展情况,由于 缺乏必要的资料,我们还不能完全明白。
A、词义褒贬的变化
www.nordridesign.com
• 复辟:(古)失去君位的帝王重新上台掌权恢复统治, 褒义。《明史· 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 复辟。”今义则指“国家政权落到旧制度的代表手 里”,即被推翻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地位或被消灭的 制度复活,是个贬义词。
• 明目张胆:(古)有胆识,敢作敢为,褒义。《宋 史· 刘安世传》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 (今)形容公开地、大胆地做坏事,贬义。
2、选择比较好的字典和辞书

www.nordridesign.com
在解释古代词义方面,《说文》所讲的词义基 本上时可靠的。《词源》、《辞海》在字义的 解释上比较慎重,其修订本在词义训释方面又 有较大提高。例如教材说举“劝”、“给”等 例。《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辞典》古今兼 收,材料空前丰富,也是比较好用的工具书。 《王力古汉语字典》在义项的设立上比较科学。
www.nordridesign.com
• 醒:指“酒醉后恢复常态”,今有酒醒。《楚 辞· 渔父》“世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在本义基础上 的一种比喻用法;今主要指“睡眠状态的结束” • 睡:(古)坐着打磕睡(打盹儿)。《说文》: “睡,坐寐也。”《史记· 商君列传》:“孝公既 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今) 不管是坐着睡还是躺下睡,白天睡还是夜晚睡, 都可以叫做“睡”。
www.nordridesign.com
C、词义的转移
www.nordridesign.com
• 指一个词的今义和古义所表达的概念完全改变,词义 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 去了。
• “脚”,原指小腿。中古以后,“脚”指踝骨以下部 分,当“足”字解。今义则把原来的“小腿”转移到 小腿以下的部位了。
• 金:先秦泛指金属。 《左传· 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 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故 以铸三钟。”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 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 用铜。楚王担心赏赐给郑国的铜会用来制造武器, 所以与郑盟誓。 甲骨文中没有“金”字,金文中有了“金”、 “铜”,但没有“银”、“铁”,郭沫若认为 “铁”出现于春秋时期。到了“铁”、“锡”、 “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 了。如《史记· 文帝本纪》:“不得以金、银、铜、 锡为饰。”“金”词义范围逐渐缩小。(现在 “五金”、“金工”、“金属”等复合词里的词 素还保留古代词义的痕迹。)
3、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
www.nordridesign.com
•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除了查阅字典辞书外,有时候 还需要自己动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比较归纳。任 何一个词的古义,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具有时代 性,也具有社会性。例如“再”字,《左传》共见 47次,都是“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其他先 秦古籍也没有例外,这就证明了《说文》“再,一举 而二也”的解释是正确的。有些语言事实甚至是前 人所没有发现的,只要进行深入研究,必然续有发 现。
B、词义缩小
www.nordridesign.com
• 指一个词的今义比古义所表达的概念外延小,今义包含在古义 之中。
• 宫:上古泛指房屋。“宫”、“室”是同义词,先秦都指房屋。 秦汉以后。“宫”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宫”、“未 央宫”。现在除了某些叫“宫”的旧有名称外,只有某些化娱 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宫”的词义范围越来越 缩小了。
www.nordridesign.com
• “兵”,本指兵器。《说文》:“兵,械也。”贾 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收 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成语“短兵相接”之 “兵”,都指兵器,今义是指士兵、战士,把 “兵器”转移到持兵器的人。
• 转移就是由甲义引申出乙义,而当乙义产生之后, 甲义就不复存在了。
B、词义轻重的不同
www.nordridesign.com
• 诛:古义较轻,表示用言词责备。《周礼· 天官· 大 宰》:“八曰诛,以驭其过。”郑玄注:“诛, 责让也。”贾公彦疏:“诛以驭其过者,臣有过 失非故为之者,诛,责也,则以言语责让之,故 云以驭其过也。”《广雅· 释诂》:“诛,责也。” 成语“口诛笔伐”之“诛”,即此义。后来“诛” 发展出“杀戮”之义,词义变重,今义多用,并 形成“诛戮”一词。
通论——词汇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 A、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www.nordridesign.com
• 这主要属于基本词汇:风雨雷电、日月风霜、东 西南北等。 • 另外,复音词例如:芍药、梧桐、凤凰、仓庚、 蟋蟀、苍蝇、参差、窈窕、踊跃、逍遥、翱翔等。 • 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 极少数。
• 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因为” 的意义,《晏子春秋· 内篇》“王曰:‘何坐?’曰:‘坐盗。” 上例的“坐”当“犯罪”讲。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 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上例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 义缩小了。
三、辨析古今词义异同应当 注意的几个问题
www.nordridesign.com
• 1、注意词义演变的时代性 • 词义是随着时代的转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同, 词义就有可能有变化。
• 例如:“尸”在山谷指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以 臣下或死者的晚辈充任。《仪礼· 士虞礼》:“祝迎 尸。”郑玄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字形 象,心无所系,立尸而注意焉。”后世改用神主和画 像,“尸”的制度不复行,这一古义就消失了。现代 “尸”专指尸体。
二、古今词义的演变
www.nordridesign.com
• 古今词义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词义范围的变化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1、词义范围的变化
• • • •
www.nordridesign.co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词义范围的变化,是指词义所概括的客观对象的外 延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三种情况: A、词义的扩大 指一个词今义比古义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大,古义 包含在今义之中。 诗:古代专指《诗经》,《论语· 为政》:“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现代泛指一般诗歌, 词义的范围扩大了。 河:古代专指黄河。《诗经· 魏风· 伐檀》“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左传· 僖公33年》及诸河,则在 舟中矣。(今)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www.nordridesign.com
• 词义的感情色彩是词的附加意义,表现了人们对 客观事物的爱憎喜恶,即主观评价的好坏,以及 对词义轻重程度的判断。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表现了古人和今人对词义所概括的对象的态度。 这种差异有两种表现形式:词义褒贬的变化和词 义轻重的不同。
www.nordridesign.com
• 爪牙:(古)武臣,泛指辅佐君主的人,褒 义。《诗· 小雅· 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汉书· 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 也。”/(今)指亲信、党羽,即供人驱使的 人、坏人的帮凶、走狗,贬义。 • “谤”:古代是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 个中性词。《国语· 周语上》:“厉王虐,国 人谤王。”“谤”的今义是指“诽谤”、 “毁谤”、“造谣中伤”,成为贬义词了。
THE END
www.nordridesign.com
• B、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www.nordridesign.com
• 这是指一个词的现代意义和它的古代意义毫无关 系。 • 例如教材所举“该”字,现代是“应当”的意思, 而古代当“完备”讲。“抢”字,现代指“抢 劫”,古代是“突过”、“撞”的意思,并且读 音也不相同。 • 突过:《庄子· 逍遥游》抢榆枋檀树;撞击:《战 国策· 魏策》以头抢地尔。都和“抢劫”的意思无 关。 • 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 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C、古今词义的同中有异

www.nordridesign.com
这是指古今词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某些 相同之点,又有一些不同之处。
• 《左传· 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敌国”,不 是指与“我相为仇敌的国家”,而是指“与我地位相匹 敌的国家。”成语有“势均力敌”。
• 《孟子· 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吝 惜,舍不得。
www.nordridesign.com
• 贼:本指杀人劫货,犯上作乱的人,词义很重, 《左传》:“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补讨贼, 非子而谁?”这里的贼是太史董狐对攻杀晋灵公 的赵穿的称呼,后来“贼”专指小偷,词义变轻。
• 诬:古义本指讲话夸大其辞,虚妄不实,词义较 轻。《说文》:“诬,加也。”段玉裁注:“加 与诬皆兼毁誉,言之毁誉不以实,皆曰诬也。” 后来发展出“诬蔑”、“毁谤”、“诬陷”之义。 《汉书· 孙宝传》:“吏民未敢诬明府也。”颜师 古注:“诬,谤也。”今义为捏造事实冤枉人, 词义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