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喷泉》改进实验介绍

合集下载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水的奥秘”,详细内容为“奇妙的喷泉”。

通过本章学习,使幼儿了解水的喷射原理,探索喷泉形成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喷泉是由水的喷射形成的,了解喷泉的基本原理。

2. 能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发现喷泉形成的条件。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践,发现喷泉形成的条件,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喷泉实验装置、水、色素、玻璃瓶、漏斗等。

学具:每组一份喷泉实验材料,包括玻璃瓶、漏斗、水、色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喷泉,引导幼儿观察喷泉的形状、颜色、喷射高度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喷泉实验,使幼儿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并展示实验操作步骤。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小组进行喷泉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实验要领。

4. 探索活动(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喷泉喷射得更高?”引导幼儿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探索喷泉喷射高度与液体压强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喷泉形成的条件:液体、封闭空间、压力差。

2. 喷泉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材料→倒入液体→封闭空间→产生压力差→形成喷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喷泉实验,使喷射高度达到30厘米。

2. 答案:将玻璃瓶装满水,用漏斗加入色素,将封闭瓶口的橡皮泥捏紧,迅速移开漏斗,使瓶内产生压力差,喷泉即可形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使幼儿了解了喷泉的形成原理,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大型喷泉,引导幼儿观察喷泉的喷射原理,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同时,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设计喷泉实验,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神奇的喷泉科学实验教案托班

神奇的喷泉科学实验教案托班

神奇的喷泉科学实验教案托班教案标题:神奇的喷泉科学实验教案(托班)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例如形状、流动性和重量。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索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材料:1. 透明的塑料瓶子2. 水3. 食用色素(可选)4. 小漏斗5. 小容器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水源,例如自来水龙头、水瓶等,并引发他们对水的好奇心。

探索:1. 向幼儿解释喷泉是如何工作的,即通过将水从瓶子中喷射出来形成喷射流。

2. 展示透明的塑料瓶子,并鼓励幼儿观察其形状和大小。

3. 借助小漏斗,帮助幼儿将水倒入塑料瓶子中,观察水的流动性。

4.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例如:“如果我们在瓶子里加入食用色素,会发生什么?”或者“如果我们在瓶子里加入更多的水,会有什么变化?”5. 根据幼儿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实验,例如加入食用色素观察颜色变化,或加入更多水观察喷射流的高度变化。

总结:1. 组织幼儿回顾实验过程,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结果。

2.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喷泉会喷射水流,以及不同因素对喷射流的影响。

拓展活动:1. 鼓励幼儿在室外或浴缸中进行类似的喷泉实验,观察不同环境对喷射流的影响。

2.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实验,每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喷泉实验,并向其他小组展示结果。

评估: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提出能力。

2. 与幼儿进行简短的讨论,了解他们对喷泉实验的理解程度。

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例如使用透明的塑料瓶子以避免意外破裂。

2. 在实验前提醒幼儿不要尝试将塑料瓶子当作玩具或投掷物。

3. 鼓励幼儿团队合作,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

4. 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适当调整实验的难度和要求。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实践和观察,帮助幼儿探索水的特性和喷泉的工作原理。

通过这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幼儿不仅可以培养实验探索能力,还可以学习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技巧。

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喷泉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喷泉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喷泉教案【含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学生将能够: - 学习喷泉的原理和构造 - 熟悉常见的物理量,如压力、流量等 - 了解水的物理特性,如表面张力、粘度等 -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2. 教学准备2.1 材料及器材喷泉实物模型、水桶、水泵、透明水管、水嘴、水流测量器、水压计、洗手液、水2.2 教学环境室内教室或室外场地,要求空气流通,并保证学生活动的安全性3. 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教师先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喷泉的样子,引导学生讨论喷泉的外形、水流方向、高度等特点,增加学生对喷泉的兴趣。

3.2 实验探究学生在团队中合作,搭建出一座简单的喷泉模型。

操作步骤如下:1. 确定水桶放置的位置,并将水泵放置于水桶底部 2. 连接水泵和透明水管,并将透明水管的另一端固定在水嘴上 3. 测量水嘴到地面的高度,以及水流出水嘴的高度、形状等特征 4. 更换不同大小的水嘴,并观察水流的变化 5. 通过更改水桶高度、水泵功率等参数,观察水流特征的变化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出影响喷泉水流高度和特征的因素,并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实验结果。

3.3 知识拓展通过讲解喷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喷泉的多种形式,并鼓励学生在班级内设计自己的独特喷泉。

3.4 教学反思本次科学活动,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喷泉的构造和原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实验中,部分学生对操作不够熟练,甚至无法完成简单的拼装任务。

因此,需要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提前熟悉相关实验器材和操作流程。

4. 思考题1.为什么喷泉的水流可以达到很高?2.如何改变喷泉的水流高度?3.喷泉有哪些使用场景?5. 小结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学生在戏中体验物理原理的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喷泉》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喷泉》
02 加强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实验技能的训练和 实验安全的指导,以确保幼儿能够规范、安全地 进行实验操作。
03 家园共育
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进行与喷泉相关的亲 子实验和探索活动,以促进家园共育和幼儿全面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艺术欣赏:喷泉造型和灯光秀欣赏
喷泉造型欣赏
展示各种喷泉的照片或视频,让孩子们欣赏不同造型的喷泉之美。引导他们注意喷泉的高度、形状、水流的变化 等,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灯光秀欣赏
介绍一些著名的灯光喷泉秀,如拉斯维加斯的贝拉吉奥喷泉或迪拜的音乐喷泉等。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这些壮观 的灯光秀,让孩子们感受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可以讲解灯光如何与喷泉的水流、音乐等元素相配合, 营造出令人惊叹的视听效果。
02 03
制作过程
指导孩子们按照一定步骤组装喷泉装置,例如,使用塑料瓶作为水池, 吸管作为喷水管,橡皮泥用来密封接口等。鼓励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发挥 创意,尝试不同的设计和组合。
测试与调整
让孩子们用水测试他们的喷泉装置,观察其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这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本次教Biblioteka 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优点 01
实验环节设计巧妙,幼儿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探索 02 喷泉形成的原理。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培 03 养了幼儿的科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不足
• 教学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 · 教学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02
教案设计与实施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水的变化》,详细内容为“奇妙的喷泉”。

通过学习水的喷射原理,使幼儿了解自然界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掌握简单的喷泉实验操作。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喷泉的形成原理,实验操作。

难点:理解喷泉形成的原因,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喷泉实验装置,水,色素,试管,漏斗,小石子等。

学具:每组一套喷泉实验装置,水,色素,试管,漏斗,小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公园里的喷泉,引导幼儿思考喷泉为什么会喷射出美丽的水花。

2.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讲解喷泉的形成原理,让幼儿了解液体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b. 演示喷泉实验,让幼儿直观感受喷泉的形成过程。

3. 随堂练习(5分钟)a. 幼儿分组,每组进行喷泉实验操作。

b.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b. 邀请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喷泉的形成原理2. 喷泉实验操作步骤3. 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家庭喷泉实验。

a. 准备材料:矿泉水瓶、水、小石子、针等。

b. 操作步骤:参照课堂实验,在家中完成喷泉实验。

c. 答案:实验成功,观察喷泉的喷射高度与水的压强关系。

2. 家长反馈:记录幼儿实验过程,分享实验心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课堂实验,分析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设计出更高、更美的喷泉,激发幼儿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直观性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指导5. 作业设计与家长反馈的实用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喷泉的形成原理和实验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竺丽萍 喷泉实验及其改进与创新

竺丽萍 喷泉实验及其改进与创新

喷泉实验及其改进与创新章丘七中 竺丽萍实验一:根据N a O H 溶解C O 2,减小瓶内气压,在内外压强差作用下在空气中形成喷泉 实验步骤:1. 检验喷泉装置气密性2.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集满干燥的二氧化碳,用橡胶塞塞紧备用3. 滴管内事先吸入N a O H 溶液备用4. 取一只大小合适的烧杯,加入足量的N a O H 溶液,然后滴入几滴石蕊试液,备用。

5. 取下橡胶塞,用预备好的双孔橡皮塞塞紧圆底烧瓶6. 将该圆底烧瓶固定在铁甲台上,将玻璃管下端通入预先准备好的烧杯N a O H 溶液中7. 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使少量N a O H 溶液竟如烧瓶,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烧瓶内出现喷泉实验二:加热氨水使烧瓶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喷泉 N H 3·H 2O === N H 3↑ + H 2O 实验步骤:△杯进行加热,使浓氨水分解为氨气和水。

2、待瓶内气体大量聚集后,气压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液体顺导管喷出,形成喷泉。

实验三:彩色喷泉的制作(1)利用N H3、酚酞试液、F e C l3溶液、石蕊试液形成彩色喷泉,进行编号为①的实验。

(2)利用C O2、酚酞N a O H溶液、紫色石蕊试液、B a(O H)2溶液彩色喷泉,进行编号为②的实验实验步骤:1、用干燥圆底烧瓶收集足量的N H32、用三孔橡皮塞,准备三根玻璃管,一端成尖嘴状,一端插入烧瓶内,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三根玻璃管末端插入实验用的装有酚酞试液、F e C l3溶液、石蕊试液的矿泉水瓶中3、同时挤压矿泉水瓶4、更换瓶内气体与矿泉水瓶中溶液继续进行编号②的实验总结如下表。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喷泉的基本原理及构成部分。

2.观察喷泉的表现形式并描述。

3.通过操作喷泉实验,促进幼儿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喷泉的基本原理和构成部分(1)喷泉的基本原理喷泉是指在自然界或人工环境中,将液体起泡、喷射形成水柱或雾气的景观。

在喷泉的制作过程中,被注入的压力和液体特性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2)喷泉的构成部分喷泉主要由水泵、水源、喷泉装置和装饰经构成四大部分。

喷泉装置包括喷嘴、凸保护架、灯光、控制系统及其它零配件。

2. 喷泉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喷泉式样及设置下,喷泉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常见的形式包括下列几种:(1)直喷式直喷式是指水柱从喷嘴嚓出直达空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具有冷风、雨淋、雪漫、霜透等特点。

它不仅能定位,控制水流高度也能组合成各种形态。

(2)喷水雾泡式喷水雾泡式是指水流顶部注入空气形成大量水雾气泡的一种表现形式。

具有富有生机、易于操作的特点,有利于布置各类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3)形态式形态式的喷泉是指在做造型的基础上,注入空气以形成气泡,水柱穿入气泡中间,形成奇特的形状或各种造型。

3. 喷泉实验操作本次实验主要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探究喷泉的基本原理和构成部分,让幼儿亲身体验喷泉带来的视觉愉悦和生动趣味。

(1)实验材料•喷泉装置:水泵、塑料水管、喷嘴、弯管、三通管、安装架等零配件。

•实验工具:手动工具(剪刀、钳子、扳手等)、塑料夹、量杯等(2)实验步骤1.根据喷泉结构原理,不同的结构和形态的组装方法略有不同,实验前还需要提前准备对应配置,然后按照讲解步骤进行安装。

2.通过控制水流和空气的有机组合,操作监视水流高度,维持适宜状态的运行状态。

三、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幼儿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以往科学教学中,直接口说知识点、板书呈现模拟实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孩子自我探究的需求。

本次采用操作实验的方式,是让孩子获得了更亲近科学的体验和切身感受,激发了幼儿观察发现、探究探索、动手实践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喷泉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喷泉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治学之法2013-06“学导练”与我的教学文/刘团结新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这个问题曾一度困惑着我,从我校教学改革,推广使用“学导练”学习流程以来,我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把“学导练”学习流程转化为导学案,学习环节分为三部分:(1)学———自主学习找重点;(2)导———合作学习攻难点;(3)练———典型训练促提高。

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既有学习的方向,又能自主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质量有了更高层次的提高。

下面是我对学导练从编写到使用的几点看法:首先是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的编写,必须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去读,能很容易地读懂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并且学习目标尽可能的要少,从而很容易地理解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

如果目标写的难于理解,条数太多,将会影响本节课主要任务的完成。

自主学习找重点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不能用一些偏点、难点影响本节课的重点,如果这样的话,解决不了主要问题,学生就不会很好地完成任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就不会很好。

如何引导学生解决好本节的重难点,教师肩负着引导作用。

不妨我们试一下下面几个方法:(1)通过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对重难点的学习;(2)引导学生养成通过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己准确地寻找本节课的主要任务;(3)利用好小组教学,通过小组长组织本小组的成员集体学习,准确地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合作学习攻难点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对本节必须掌握的问题和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有所准备,对学生没有提出的重难点,教师必须进行检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精心的讲解,对与本节无关的问题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本节课不需要掌握。

总之,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好本节的主要任务。

典型训练促提高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前几个环节的掌握情况,题组训练必须具有针对性,题量不宜太多,如果当堂能够批阅改错,效果会更好。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6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6

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6在中班科学教案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项目 - 奇妙的喷泉。

这个实验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亲身实践,了解液体的特性和压力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个实验的步骤和背后的科学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一瓶矿泉水、一根细的塑料管、一张打孔器、水盆或大碗。

接下来,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进行实验。

首先,用打孔器在矿泉水瓶的底部打一个小孔,然后将细塑料管的一端插入这个小孔中。

当准备工作完成后,让孩子们将矿泉水瓶放在水盆或大碗的底部,确保矿泉水瓶的底部放在水面之下。

然后,让孩子们用力吹气进入塑料管的另一端。

当他们吹气时,会发现在水盆中会突然喷出一个类似喷泉的水柱。

这个实验的背后原理是:当孩子们用力吹气进入塑料管时,气体会从塑料管中迅速排出,同时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域。

而在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则会将水推入底部的小孔,然后通过塑料管喷出。

换句话说,气压差驱动了水的喷出。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他们会发现随着吹气的力量增加,喷出的水柱的高度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气压差随着吹气力量的增加而增大,推动水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使得喷出的水柱更高。

此外,孩子们还可以观察到吹气的角度对喷水效果的影响。

当他们改变吹气的角度时,会发现水柱的方向也会相应改变。

这是因为气体通过塑料管时产生的气流方向不同,会对水的流动方向产生影响。

除了观察实验现象以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一些相关的科学概念。

例如,通过解释气压和液体压力的概念,可以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会有喷水的现象发生。

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解释说,当我们用力吹气进入塑料管时,形成的气压差会推动水从小孔中喷出。

在实验结束后,老师还可以与孩子们进行探讨和总结。

可以询问孩子们是否在家或其他地方看到过类似的喷泉现象,他们对此有什么新的想法或发现。

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个实验和液体特性的理解。

通过中班科学教案中的奇妙的喷泉实验,孩子们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学习到关于液体特性和压力的一些基础概念。

中班科学精品教案奇妙的喷泉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精品教案奇妙的喷泉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精品教案奇妙喷泉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中班小朋友们探索奇妙喷泉现象。

教学内容选自教材第五章《水乐趣》中第三节“奇妙喷泉”。

我们将一起解喷泉形成原理,观察不同类型喷泉,并亲手制作一个小喷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喷泉形成原理,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兴趣。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幼儿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喷泉形成原理。

2. 教学重点:观察不同类型喷泉,动手制作小喷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喷泉实验器材、图片、视频、制作小喷泉材料。

2. 学具:每组一份喷泉实验器材、制作小喷泉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们一起观看喷泉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喷泉形态、颜色和动态,激发幼儿对喷泉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图片和实验,讲解喷泉形成原理,让幼儿解到喷泉是由于水压和重力作用产生。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喷泉实验,让幼儿观察并记录不同类型喷泉现象。

4. 动手制作小喷泉(10分钟)指导幼儿按照步骤制作小喷泉,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喷泉形成原理2. 不同类型喷泉3. 制作小喷泉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喷泉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喷泉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参与实验和制作过程。

但在讲解喷泉形成原理时,部分幼儿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1. 组织幼儿参观大型喷泉,让幼儿亲身体验喷泉魅力。

2. 引导幼儿探索更多与水相关科学现象,如浮力、水循环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特别关注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

我选择教材中关于喷泉章节,因为这个话题本身就具有很强趣味性和探索性,能够吸引孩子们注意力。

同时,我将教学内容分为观看视频、讲解原理、实验操作和制作活动等几个部分,这样组织方式有助于孩子们逐步深入理解喷泉奥秘。

神奇的喷泉实验改进

神奇的喷泉实验改进

《神奇的喷泉》实验改进一、实验背景实验来源《空气的热胀冷缩》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本课有两个重点内容,分别是“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热胀冷缩的现象的解释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科书设计了两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热胀冷缩。

第一个实验:玻璃管中颜色水的移动来显示空气的热胀冷缩。

如果空气膨胀多了,颜色水会流出弯玻璃管;空气收缩多了,颜色水会流进球形烧瓶里。

第二个实验:用气球的膨胀或收缩来显示空气的热胀冷缩。

在课堂作业本第15页还设有一个实验——《神奇的喷泉》,本次主要改进该实验。

实验目的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科学概念空气的热胀冷缩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做出正确判断,知道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

存在的问题《神奇的喷泉》实验中用热水使烧瓶内空气膨胀,将有色液体从导管口推出形成喷泉的实验方式,因为热水对空气的加热较慢,实验现象不明显,形成的喷泉效果不好,很有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二、实验改进方案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实验原理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器材玻璃管、橡胶塞、打孔器、酒精灯、红墨水、烧杯、圆底烧瓶、冰水混合物、热水等实验过程1.把直玻璃管中间位置放在酒精灯外焰上不停地转动加热,待玻璃管开始软化,在火焰上缓缓拉开,再用手轻轻一掰,分成两根尖嘴细玻璃管,实验备用;2.用打孔器给橡皮塞打孔;3.取一根制成的尖嘴玻璃管插入橡皮塞;4.用冰水混合物中的冰水加红墨水制成红色液体;5.红色液体倒入圆底烧瓶,加上橡胶塞;6.往大烧杯内加入开水,.实验装置示意图:三、实验注意事项1.保证装置的密闭性;2.玻璃管口尽量浸入烧瓶底部,不要碰到瓶底;3.实验时,烧瓶的球形部位瞬间浸没到水中。

四、本实验方案的优点实验用细口径的玻璃管,且利用冰水混合物中的冰水(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烧瓶内空气的温度,大烧杯内加热水(80℃以上),使烧瓶内外形成更明显的压强差,使得喷泉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喷泉实验策划书范文3篇

喷泉实验策划书范文3篇

喷泉实验策划书范文3篇篇一《喷泉实验策划书范文》一、实验主题“神奇的喷泉”二、实验目的通过进行喷泉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体压强变化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加深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实验原理氨气等气体极易溶于水,当圆底烧瓶内充满氨气后,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尖嘴导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打开止水夹,氨气迅速溶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急剧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

四、实验用品1. 仪器:圆底烧瓶、带尖嘴导管的橡皮塞、铁架台、止水夹、烧杯。

2. 药品:氨气(或氯化氢气体等)、水。

五、实验步骤1. 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确保装置不漏气。

2. 在圆底烧瓶中收集满氨气(或其他合适气体)。

3. 将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瓶口,倒置烧瓶,使尖嘴导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4. 用铁架台固定好烧瓶。

5. 打开止水夹,观察实验现象。

六、注意事项2. 收集气体时要确保纯度,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3.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气体泄漏。

七、实验拓展1. 可尝试使用不同的气体进行实验,观察喷泉的效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控制喷泉的高度和持续时间。

1.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原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篇二《喷泉实验策划书范文》一、实验目的通过进行喷泉实验,直观地展示气体溶解性与压强变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二、实验原理氨气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在圆底烧瓶中,当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后,氨气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强急剧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

三、实验用品1. 仪器:圆底烧瓶、带尖嘴的玻璃管、胶头滴管、铁架台、止水夹。

2. 药品:氨气(或氯化氢气体)、水、酚酞试液(可选)。

四、实验步骤1. 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在圆底烧瓶中收集满氨气(或氯化氢气体)。

3. 关闭止水夹,向烧瓶内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若需要观察颜色变化)。

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喷泉

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喷泉

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喷泉奇妙的喷泉在中班科学活动中,我设置了一项有趣的实验——奇妙的喷泉。

这个活动旨在通过观察和探索,让孩子们对物理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首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些小型喷泉的图片和视频,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然后,我向他们解释了喷泉是如何工作的,即水从喷泉的底部被泵到顶部,然后以喷泉形式从中间的喷口喷出。

接下来,我将孩子们分成小组,并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些材料,如塑料瓶、彩色纸、剪刀、胶水和染料。

然后,我让他们思考并互相讨论如何制作一个自己的喷泉。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实验。

他们首先用剪刀将塑料瓶的底部剪掉,然后将彩色纸剪成各种形状的花瓣,并用胶水将它们粘在塑料瓶的顶部。

接着,他们将染料倒入塑料瓶里,并小心翼翼地将喷口盖上。

当所有小组完成后,我们将喷泉放在一起,同时打开喷泉的开关。

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他们制作的喷泉喷出了五颜六色的水柱,宛如一个小型的彩虹。

他们兴高采烈地欣赏着这些奇妙的喷泉,同时还为自己的成果而感到骄傲。

在活动的最后,我组织了一个小小的比赛,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喷泉参赛,看哪个喷泉的水柱最高。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成果,非常投入。

通过这个奇妙的喷泉活动,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物理原理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他们还学会了团队合作,并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这样的中班科学活动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

通过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实验和探索,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神奇的喷泉绘本故事教案

神奇的喷泉绘本故事教案

神奇的喷泉绘本故事教案第一节,故事导入。

在故事开始之前,老师可以向孩子们介绍喷泉的概念,并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站在一个美丽的喷泉前。

老师可以让孩子们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景象,比如喷泉中水花的形状、水流的方向等。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对喷泉的概念,并引起他们对喷泉的兴趣。

第二节,故事讲解。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一个小男孩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探险,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喷泉。

喷泉中的水流不仅可以治愈伤痛,还可以带来好运。

小男孩和他的朋友们决定利用这个神奇的喷泉帮助村庄解决困难,让村民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参与进来,比如让他们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者让他们描述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这样可以增加孩子们对故事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节,角色扮演。

在讲解完故事之后,老师可以让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比如小男孩、他的朋友们以及村民们。

通过角色扮演,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并且能够在扮演的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节,创作绘本。

在角色扮演之后,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动手创作绘本,让他们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绘画,并且可以在绘本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巩固对故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节,分享讨论。

最后,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绘本,并且进行讨论。

孩子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想法,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其他同学的不同见解。

通过分享讨论,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通过这样一节完整的教学过程,孩子们不仅可以听到一个精彩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绘本创作和分享讨论等方式,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孩子们能够对喷泉这个神奇的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奇妙的喷泉》及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奇妙的喷泉》及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奇妙的喷泉》及教学反思[精选五篇]第一篇: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奇妙的喷泉》及教学反思《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奇妙的喷泉》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奇妙的喷泉》含反思!活动目标:1、在探索中发现和了解喷泉形成的简单原理。

2、乐于探索,积极参与喷泉小实验。

3、感受喷泉给生活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1、材料:饮料瓶、盖子、一次性杯子、管子。

(在饮料瓶身和一次性杯子上钻好洞)2、喷泉的视频和图片。

活动过程:一、第一次探索,交流发现。

教师:小朋友,你们见过喷泉吗?“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在哪里见过?教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喷泉游戏。

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这些材料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的,看看哪个小朋友能利用这些材料玩出喷泉。

教师:师请坐得端正的小朋友上来操作。

(请个别幼儿操作,其他幼儿观赏)教师:谁来说说,他是怎么玩出喷泉的?(幼儿回答)二、第二次探索,了解喷泉的形成。

发书,师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仔细观察操作示意图。

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已经玩出了喷泉,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示意图,看看刚刚小朋友的玩法是不是和示意图上的一样,然后仔细观察,研究一下:喷泉为什么会喷出水来?教师:现在杨老师在请几个小朋友上来按示意图来操作一下。

三、喷泉的形成。

教师:喷泉为什么会喷出水来呢?教师:原来水位的高低落差、还有水的压都会形成喷泉。

教师:怎么样才能让你的喷泉喷得更大呢?教师小结:原来,水的压力、水位落差,喷泉就喷得高喷得大了。

四、欣赏各种各样的喷泉,感受喷泉的千姿百态。

教师:老师这里有些地方的喷泉,小朋友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欣赏视频喷泉)教师:喷泉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美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人们都喜欢到喷泉下嬉水游戏,非常开心。

小朋友们知道吗?喷泉还可以净化空气呢,在喷泉周围的空气特别干净,喷泉能把空气中的灰尘赶走,对我们的健康有利。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手册》第四章“水的故事”,详细内容为“奇妙的喷泉”。

通过本章学习,使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认识水的循环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自制作喷泉,感受水的流动和喷发。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掌握简单的喷泉制作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喷泉制作方法,了解喷泉形成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制作喷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喷泉模型、水、色素、注射器、瓶子、气球、剪刀、胶带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喷泉制作材料,包括瓶子、注射器、气球、色素、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喷泉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喷泉现象,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喷泉是怎么形成的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喷泉制作方法,引导幼儿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喷泉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知识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喷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公园、广场等。

六、板书设计1. 喷泉形成原理2. 喷泉制作步骤3. 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喷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喷泉的形成原理,掌握了喷泉制作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对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

同时,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延伸到家庭、社区,激发他们对科学活动的持续兴趣。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其他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5. 随堂练习的指导与反馈6.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喷泉形成原理的讲解和喷泉制作方法的掌握。

神奇的喷泉科学实验教案 -回复

神奇的喷泉科学实验教案 -回复

神奇的喷泉科学实验教案 -回复实验名称:神奇的喷泉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喷泉现象,让学生了解关于液体的压力、空气压力以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材料:1. 一个小喷泉泵2. 透明的塑料水管3. 一个空的塑料瓶(短颈的瓶子最佳)4. 水5. 食用色素(可选)6.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拿起一个空的塑料瓶,并在它的底部开一个小孔(约直径为2-3毫米)。

2. 将透明塑料水管插入瓶子的小孔中,确保水管适合并能够保持稳定。

3. 用水将塑料瓶填满,直到水管完全浸没在水中。

4. 将小喷泉泵插入水管的另一端,并将其打开。

观察喷泉现象。

5. 如果想要彩色喷泉,可以在水中加入几滴食用色素并搅拌均匀。

实验记录:1. 记录所观察到的喷泉高度。

2. 观察喷泉是否稳定。

如果不稳定,请记录任何变化或波动。

3. 如果使用了食用色素,请记录所使用的颜色。

实验讨论:1. 为什么喷泉会出现?(提醒学生思考关于液体和气体的压力)2. 为什么喷泉的高度会受到影响?(提示学生思考液体压力和重力的关系)3. 喷泉中的彩色水柱有什么含义吗?(让学生思考颜色对喷泉现象的影响)实验延伸:1. 通过改变水管的长度会如何影响喷泉高度?2. 通过改变瓶子的孔的大小会如何影响喷泉高度?3. 使用不同形状的瓶子会如何影响喷泉现象?4. 使用不同压强的喷泉泵会如何影响喷泉高度?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结束后,关闭小喷泉泵并小心移除水管。

2. 监督学生使用小喷泉泵以避免水溅出或其他意外发生。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液体的压力和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并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科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中班第四章“水的奥秘”,详细内容为“奇妙的喷泉”。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探索不同材料的喷泉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喷泉的形成原理,理解喷泉现象与水压的关系。

2. 能够观察并描述不同材料喷泉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能够动手操作,制作简单的喷泉,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喷泉现象与水压的关系,动手制作喷泉。

教学重点:观察不同材料喷泉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喷泉模型、塑料瓶、气球、注射器、水、色素、剪刀、胶带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塑料瓶、气球、注射器、水、色素、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看喷泉表演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喷泉的特点。

提问:喷泉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喷泉形状?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喷泉的形成原理,引导幼儿理解喷泉现象与水压的关系。

演示使用不同材料制作喷泉的过程,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喷泉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幼儿用学具制作喷泉,观察不同材料喷泉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制作的喷泉,描述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喷泉形成原理图解2. 不同材料喷泉特点列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家庭喷泉,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答案:幼儿根据实验过程,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制作家庭喷泉的过程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中,幼儿对喷泉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操作。

但在理解喷泉形成原理方面,部分幼儿还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公园里的喷泉,让幼儿实地观察不同类型的喷泉,进一步了解喷泉的奥秘。

奇妙的喷泉中班科学教案反思

奇妙的喷泉中班科学教案反思

奇妙的喷泉中班科学教案反思
奇妙的喷泉中班科学教案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是一节以“奇妙的喷泉”为主题的科学课。

在这堂课中,我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探究和实践,让他们了解了喷泉的工作原理,并通过亲身体验,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
我也有一些反思和收获。

首先,我认为本次教学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亲身体验”。

孩子们通
过自己亲手制作喷泉、观察水流、调整水流等操作,不仅加深了对知
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在实践
过程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自己思考和尝试解决。

这种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时间安排上不
够合理。

由于时间紧张,我在讲解原理时可能有些匆忙,并没有给孩
子们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和思考。

其次是教学材料的准备方面。

虽然我
提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和资料,但还是有些孩子因为缺少材料而无
法完成任务,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我认为本次教学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
学习到了科学知识,并且培养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这个过程,我也更加深入地理解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

只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自主探究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欲望。

总之,本次教学活动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通过反思和总结,我相信下一次我会做得更好。

科学小实验神奇的喷水教案反思

科学小实验神奇的喷水教案反思

科学小实验神奇的喷水教案反思教案标题:科学小实验神奇的喷水教案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压力原理,并能够解释喷水实验中液体喷射的原因。

2. 学会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培养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喷水器、水桶、塑料瓶、水、针等。

2. 实验工具:计时器、尺子、温度计等。

3. 幻灯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一个喷水器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知道喷水器是如何工作的吗?为什么水能够从喷水器中喷射出来?”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实验步骤:1. 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探究液体压力和喷水原理。

2. 分组进行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套实验材料。

3. 实验前准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实验操作:a. 将塑料瓶装满水,用针在瓶盖上戳一个小孔。

b. 将喷水器浸入水桶中,确保其底部完全浸没在水中。

c. 将塑料瓶的瓶口对准喷水器的喷嘴,并轻轻按压瓶子。

d. 记录喷水的高度、喷射时间和水的温度等数据。

5. 实验观察与记录:学生观察喷水的情况,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数据。

6. 实验讨论与分析: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喷水的原因,并与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发现。

7. 整理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整理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观察结果和结论等。

教学反思:1. 在引入部分,可以提供一些与液体压力和喷水原理相关的真实生活例子,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 在实验步骤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更多的实验变量,例如水的温度、喷水器的形状等,以进一步探究其对喷水效果的影响。

3. 在实验讨论与分析环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喷水实验中液体压力的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目的
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科学概念
空气的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做出正确判断,知道得出科学结
论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
存在的问题
《神奇的喷泉》实验中用热水使烧瓶 内空气膨胀,将水从导管口推出形成喷泉 的实验方式,因为一般热水对常温下空气 的加热较慢,实验现象不明显,形成的喷
泉效果不好,很有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实
验效果。
二、实验改进方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实验类型
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原理
空气的热胀冷缩
实验器材
玻璃管、橡胶塞、打孔器、酒精灯、红墨水、烧杯、
圆底烧瓶、冰水混合物、热水等
实验过程
1.把直玻璃管中间位置放在酒 精灯外焰上不停地转动加热, 待玻璃管开始软化,在火焰上 缓缓拉开,再用手轻轻一掰, 分成两根尖嘴细玻璃管,实验 备用;
四、实验方案的优点
本实验用细口径的玻璃管,且利用冰水混合 物中的冰水(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烧瓶内空 气的温度,大烧杯内加热水(80 ℃ 以上),使 烧瓶内外形成更明显的压强差,同时在水中加入 红墨水,使得喷泉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本实验操 作简单,取材方便。
《神奇的喷泉》实验改进
一、实验背景
二、实验改进方案
三、实验注意事项 四、实验方案的优点
一、实验背景
实验来源
《空气的热胀冷缩》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 二单元第4课,本课有两个重点内容,分别是“空气也 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热胀 冷缩的现象的解释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科书设计了 两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热胀冷缩。第一个实验:玻璃 管中颜色水的移动来显示空气的热胀冷缩。如果空气 膨胀多了,颜色水会流出弯玻璃管;空气收缩多了, 颜色水会流进球形烧瓶里。第二个实验:用气球的膨 胀或收缩来显示空气的热胀冷缩。在课堂作业本第15 页还设有一个实验——《神奇的喷泉》,本次主要改进 该实验。
2.用打孔器给橡皮塞打孔;
3.取一根制成的尖嘴玻璃管插入橡皮塞;
4.用冰水混合物中的冰水加红墨水制成红色 液体;
5.红色液体倒入圆底烧瓶,加上橡胶塞;
6.往大烧杯内加入开水,实验装置示意图:
三、实验注意事项
1.保证装置的密闭性; 2.玻璃管口尽量浸入烧瓶底部,不要碰到瓶底; 3.实验时,烧瓶的球形部位瞬间浸没到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