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研导学案

合集下载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亦步亦趋
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 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不敢越雷池一步
原意是要坚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后比喻做事谨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来 的规定或限度。
无与伦比
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分蘖(niè)
稻、麦、甘蔗等植物发育的时候,在幼苗靠近土壤的茎节上生出分枝。
4.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 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 人类。
请在以上四句话中任选一句,展开说说你的感受或评论。
1960 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73 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4 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979 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①以事写人,以追述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发现“天然杂交稻” 的杂种第一代——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 用——寻找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孕株——研究证明培育杂交 水稻切实可行——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从国内到国际引种 推广杂交水稻——培育超级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一场新的 “绿色革命”。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 还理解了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精神品 格。
2000“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 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2001 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 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 000亿公斤的水稻,而 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写作对象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情况看,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
雷锋
钟南山
焦裕禄
邓稼先
➢ 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 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写作类型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导入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 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 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袁 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 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
读文积累-字音
笼罩 zhào 籼稻 xiān 稻菽 shū
土壤 rǎnɡ 分蘖 niè 一蔸 dōu
田埂 ɡěnɡ 贬斥 biǎn 饥馑 jǐn
淤泥 yū 花蕊 ruǐ
笼屉 lónɡ

笼络 lǒnɡ 量杯 liánɡ

量变 liànɡ
应允 yīnɡ

应酬 yìnɡ 屏息 bǐnɡ

屏幕 pínɡ
扎裤脚 zā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课时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文体知识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 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 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 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20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20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杂交水稻之父”是谁吗?为什么他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和赞誉 呢?
教学过程
写作背景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他研究杂交水稻50多年, 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 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 袁隆平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悉心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 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全文分析
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性格。袁隆平等杰出劳 动者的模范事迹,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从发现天然杂交稻,到发明杂交水稻,再到创建 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为确保我国粮食 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深入田间地头的身影是美丽的,他投身实 验、反复研究探讨的身影也是美丽的,而他热爱劳动,用劳动收获粮食、消除饥饿 的举动是崇高的,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
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 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 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这几组数字记录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亩产量、增产情况等,并与一般水稻做对比,有力地说明了杂交 水稻的优越性,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也体现了通讯报道的真实性。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体常识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 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 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 新闻体裁。
解读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 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以此为正标题, 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国家最高科技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是中国五个 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 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 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 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鉴赏语言
小组讨论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通俗易懂。如,“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 谓;“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②真实准确。文章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具体的时间,增强 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如,产量占90%以上、 增产20%左右、1961年7月的一天等。 ③生动传神。如,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 ④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⑤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如,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 的追随者。
整个60年代,他经历过特殊时期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 地震,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 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 性不育野稻,40岁的袁隆平惊喜地发现这就是他寻找10年之久 的目标,并为它起名“野败”。野生败育的稻子成了成功的先 锋。“野败”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从此杂交水稻登上了 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到今天,那一株幸运之稻,已经演化为 覆盖全国农田近60%的后代。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04
袁隆平的人文精神
坚守信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信科学兴农
袁隆平认为科学是农业发展 的关键,不断探索、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我国 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
VS
弘扬传统文化
他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提倡尊老爱幼、 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以身 作则,为社会树立了良好榜 样。
乐观向上,坚韧不拔
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 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推动 农村经济发展。
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 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社 会作出积极贡献。
无私奉献,团结协作
01
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智 慧和力量,为了国家 和人民的利益不惜付 出。
02
重视团结协作,与团 队成员共同开展研究 和推进工作,发挥集 体智慧和力量。
03
倡导互帮互助,与他 人分享经验和成果, 促进共同进步和发展 。
1930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 西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士
袁隆平在农业科学领域的贡献
建立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的理论和技术 体系,使杂交水稻研究成为世界领先 水平
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提高了人 民的生活水平
为世界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 越贡献
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意义
积极向上
袁隆平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即使在遭受挫折和困难时,也能够坚定信念,继续前 进。
坚韧不拔
在科研工作中,他以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为我国杂交水稻 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爱众生,回报社会
心系民生
袁隆平非常关注民生问题,用自 己的科研成果为解决我国粮食短 缺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捧白米,九洲人民无饥馑;万里稻香,五月金风送功臣。袁隆 平将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上,他这样做,有什 么价值和意义?
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引领着 人类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正在引导一场新的“ 绿色革命”。
课堂小结
时光如川,又是一年稻丰时。已经许久没有见到袁隆平的身影, 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泞的田埂里。每至黄昏,炊烟升起,那是 人间对他的惦记。在袁隆平老先生的辛勤劳动下,我们的世界变 得丰富而充盈。斯人已去,我们当怀着敬意,在新时代传承他的 精神,用智慧、汗水、情感、责任心,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践行 他的宏愿,发扬他的热忱。
工作态度
创新是科学家的 灵魂和本质
1964年袁隆平寻 找并发现了水稻雄性 不育植株。
不畏权威 勇于创新 创新精神 学术精神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1992年袁隆平发 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 稻的文章。
实事求是 捍卫真理 科学精神 道德操守
1986年以来,袁 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 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 想,并一步步取得突 破。
目标远大 不断进取 崇高理想
个人理想
(二)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除了选取典型事例, 还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产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的效果。本文作者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使 袁隆平的形象“立”在我们面前?
第一段:“眯”“打量”“跨”“走”“蹲”等词写出了袁隆平细心 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第六段:“放”“走”“观察”“停留”“屏气”“伸”“抚摸”等 词写出了袁隆平对试验田有新发现的欣喜之情。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
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 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单人击物输通入讯您 的,封也面很副常标见题。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⑥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体现 了他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的精神。

四、文本探究
2.课文写了哪几类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 平哪些方面的品质?(提示:对应小标题及其内容)
①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②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③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④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 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 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终于找到了。 具体展现了袁隆平作为一位优秀科 学家难能可贵的创新、执着的精神

(2)选取Leabharlann 体、典型的事例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明确:(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
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2)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五、重点探究
(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 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 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工作方法 学术品格 道德操守 理想志向
展--评
四、文本探究
3、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并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
样的结构将袁隆平的一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列小标题组织材料,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层层展
开,运用了多种叙述方法。

多种叙述方法补充:
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第4.1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4.1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梳理文本,理解品质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第四部分“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 平的心愿? ①一个梦-----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 ②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③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念都每 是一 飘缕 自炊 人烟 间 的 怀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语言建构与运用
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 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 通讯的一般方法,积累素材
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 讯。
赏析标题,合作探究
1.文章的标题是如何构成的?有什么好处?
① 正标题:引用了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的诗句,意为 “高兴地看到大片庄稼犹如浪涛滚滚”,表达了对袁隆 平的赞美之泉,突出了其意在研究、培育杂交水稻方面 的卓越成就;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 性。
主要事迹三: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 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捍卫真理,力排众议
主要事迹四: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 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 人民作贡献)→挑战自我,不断进取
2
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 不止一个,而是 一个集体中的若 干人,或是同一 时空范围内的几

2024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4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部编版必修上册

课前 自主学习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曾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 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著有长篇小说《前尘》, 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 《采访死亡手记》等作品。
写作背景 2001年2月,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此殊荣,是 因为他敢于挑战权威,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袁隆平 被国际稻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对我国粮食增产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 术奖后,沈英甲为介绍袁隆平的先进事迹所写的人物报道。
物的主要事迹,明确“一团火”精神的实 者行文思路以及运用细节
质。
刻画人物的手法。
3.学习《“探界者”钟扬》多方面、多渠 3.精读课文,注意其中表
道采集材料,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人物的方 现 作 者 观 点 和 态 度 的 语
法,以及以事写人、以言写人、以彼衬此的 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写作手法。
和主要品质。
知识链接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人物通讯一般有一 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 的人物。人物通讯既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篇 幅较短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等。
写作人物通讯时需要注意:(1)要抓住吸引人的故事——精彩的故事 情节使人物更丰满;(2)要写打动人的细节——典型的细节使人物更鲜活; (3)要有个性化的语言——富有个性的语言使人物更生动。
示例二:中学生也应该如袁隆平一样尊重但不崇拜权威,孟子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勇于质疑应该是我们必备的素质, 这跟自身的知识积累多寡没有关系。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也还 是毛头小子,但比萨斜塔的一次实验胜过权威上千年的声音。对待权威, 我们应该尊重,但不可迷信。

第4.1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4.1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发现特 异稻
(欣喜)
护理特异稻 试种特
研究
(满怀希望) 异稻
计算
(失望) (自信)
发现 真理 (收获)
02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创新)
问题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是如何解决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困难 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稻无优势; 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
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
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
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
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
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
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
最是风流
!”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任务情境
一生守望稻田,只为造福全人
类。袁隆平是“
02“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创新)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问题 他是如何解决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①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 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②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 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文本分析 ②通过细节描写,真实且细致地刻画了袁老的形象。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 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 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 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小组合作学习
文中还记叙了一些事情,用波浪线划出属于新闻背景的这些事。思考作者为何 要加入这些事,在这篇人物通讯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一、写袁隆平遇到的困难与质疑,解释他研究杂交稻的原因,客观真实地展示了袁隆平研 究遇到的外界压力和阻力; 二、补充介绍了国内研究条件与基础,为袁隆平研究成功做了铺垫; 三、这些背景使读者能更充分地理解袁隆平研究工作的不易,同时也增添了本则通讯的知 识性与可读性;
采用正副标题结合的形式。 正标题:(1)引用诗句,既揭示内容,又含有赞扬之意,富有诗意;(2)“喜 看”突 出表现袁隆平的杰出成就,也有袁隆平获奖心情;稻,点明研究对象;(3)“千重浪” 形象地描绘了水稻研究的广阔远景,鼓舞和振奋人心。 副标题:点明人物和学术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新闻通讯本文有哪些具体事件,选取这些典型事例突出了袁隆平哪些方面 的品格?
人物通讯应该选取怎样的人物来描写?
1.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2.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3.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4.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人物可以反映出一种道理或事实。
读通讯,观社会
种子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一粒种子吸引着世界眼光,更关系到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今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杂交水稻援外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说:半个世 纪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 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 自1979年起,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课后作业】 结合袁隆平和钟杨的事迹,思考为何一再强调种子的重要性?为何要育“中国 种”?我们面对怎样的挑战,你认为应该怎么继续发扬“种子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1.了解袁隆平的经历及成就。

2.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4.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5. 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文章脉络,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培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自读、研读相结合,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 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一、走近作者: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二、掌握文体知识:(1)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

同时通讯又具有二者没有的特点:可以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

(2)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

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3)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三、了解主人公袁隆平:(1)生平: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贡献: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64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1973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1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3)荣誉: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至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1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

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3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2000年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

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袁隆平是国家高科技“八六三”计划生物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撰有《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论文,主编《杂交水稻》一书。

2001至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2019年9月17日,获得“共和国勋章”。

(3)颁奖词“心灵富豪”颁奖词: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感动中国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四、了解背景: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五、解题:1.正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2.副标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六、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稻菽.(shū)饥馑(jǐn)田埂(gěng)稻穗(suì)掖.(.yē).着颁.(bān)发阐.(chǎn)明贬.(biǎn)斥一蔸(dōu)花蕊(ruǐ)籼(xiān)稻粳(jīng)米分蘖(niè)撒(sǎ)播屏.(bǐnɡ)气淤.(yū)泥2. 释义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

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饥馑:饥饿,饥荒。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亦步亦趋: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

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意是要坚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

后比喻做事谨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来的规定或限度。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七、内容解读:(一)理清脉络: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二)人物形象: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三)文章主题: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四)写作特点:1.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例如:“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再如:“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

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这几句话,通过袁隆平的目光(突然停留)、行动(马上标记)、心情(欣喜异常)三个细节,就把袁隆平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难能可贵的创新品质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2.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