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测定

合集下载

天然药物化学黄酮类结构解析天然药化结构鉴定

天然药物化学黄酮类结构解析天然药化结构鉴定

黄酮类化合物在其他天然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05
CHAPTER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展望
01
02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
针对黄酮类化合物在预防和治疗重大疾病方面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为其临床转化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探索黄酮类化合物在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衰老等方面的药理活性,揭示其作用机制和靶点。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优化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提高提取效率和纯度,降低生产成本。
开发新型的分离纯化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印迹技术等,实现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快速、高效分离。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修饰与新药研发
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改善其药理活性、代谢特性及稳定性,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基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新药研发,发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提取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可通过柱色谱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实现。
分离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02
CHAPTER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解析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是由2-苯基色原酮组成,通常包括A、B、C三个环。
母核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常有羟基、甲氧基、烃基等取代基,这些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对化合物的性质和生物活性有重要影响。
天然药物化学黄酮类结构解析与天然药化结构鉴定
目录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解析 天然药化结构鉴定技术 黄酮类化合物在天然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展望
01
CHAPTER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通常具有多个酚羟基,并具有C6-C3-C6的基本碳架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33
2019年6月16
感谢您的观看
34
(三) C环质子
1. 黄酮类
O
3 H
O
2019年6月16
感谢您的观看
H-3, 6.3
35
2019年6月16
感谢您的观看
36
2. 异黄酮类
O 2H
3
O
H-2位于羰基位,同时受羰基和苯环的负屏 蔽作用,且通过碳与氧相连,故较一般芳香 质子低场,δ7.6-7.8。 若用DMSO-d6作溶剂,则δ8.5-8.7。
2019年6月16
感谢您的观看
37
3. 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
1) 二氢黄酮
O
H 2
3 H
O
H-2, dd, δ5.2,
Jtrans = 11Hz (反偶), Jcis = 5Hz(顺偶)
两个H-3, 分别为dd峰,中心位于δ2.8 ,J = 17Hz(偕偶),5Hz(顺偶)及J = 17Hz(偕 偶),11Hz(反偶)
2019年6月16
感谢您的观看
23
2019年6月16
感谢您的观看
24
2.7-OH黄酮
HO
8O
6
5 O
H-5 7.7-8.2 (d, J=9Hz) H-6 6.4-7.1(dd, J=9, 2.5Hz) H-8 6.8-7.0 (d, J=2.5Hz)
H-5较H-6、H-8低场,是由于羰基的负屏蔽 效应的影响。
2019年6月16
感谢您的观看
2
2. 薄层层析(TLC)
1)硅胶薄层 用于弱极性黄酮较好。 常用甲苯:甲酸甲酯:甲酸(5:4:1); 苯:甲醇(95:5)或苯:甲醇:冰醋酸 (35:5:5)等。

黄酮的检测方法和理化性质

黄酮的检测方法和理化性质

黄酮类化合物理化性质不论在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面还是在其结构测定的研究方面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显色反应都发挥着谱学技术所替代不了的作用。

下面仅就其与分离和结构测定密切相关的性质进行简要介绍。

一、性状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

游离的各种苷元母核中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族光性外其余则无光学活性。

苷类由于在结构中引入糖的分子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OH、OCH3等的种类、数目以及取代位置有关。

以黄酮为例其色原酮部分原本元色但在2位上引入苯环后即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

因而显现出颜色。

一般情况下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显灰黄黄色。

查耳酮为黄橙黄色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因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或共轭链短故不显色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或显微黄色异黄酮。

显然在上述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尤其在7位及4’位引入OH及OCH3等助色团后则因促进电子移位、重排而使化合物的颜色加深。

但OH、OCH3引入其他位置则影响较小。

花色素及其苷元的颜色随pH不同而改变一般显红pH 7、紫pH85蓝pH 85等颜色。

二、溶解性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和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一般游离苷元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醋酸乙酯、乙醇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溶液中。

其中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因分子与分子间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性分子。

故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溶解度稍大。

至于花色苷元花青素类虽也为平面性结构但因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故亲水性较强水中溶解度较大。

黄酮类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将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而羟基经甲基化后则增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例如一般黄酮类化合物不溶于石油醚中故可与脂溶性杂质分开但川陈皮素56783’4’六甲氧基黄酮却可溶于石油醚。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测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测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测定作者:佚名来源:发表时间:2006-04-12 浏览次数:299 字号:大中小一、利用紫外光谱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由两个主要吸收带组成。

出现在300~400n 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Ⅰ,出现在240~28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Ⅱ。

不同类型的黄酮化合物的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峰形和吸收强度不同,因此从紫外光谱可以推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峰位(nm)组内区别组间区别带Ⅰ带Ⅱ(峰位)(峰强)黄酮310~350 250~280带Ⅰ不同Ⅰ、Ⅱ皆强黄酮醇350~385 250~280异黄酮310~330(肩峰)245~275带Ⅱ不同Ⅰ弱Ⅱ强二氢黄酮(醇)300~330(肩峰)275~295查耳酮340~390 230~270(低强度)带Ⅰ不同Ⅰ强Ⅱ弱橙酮380~430 230~270(低强度)当向黄酮类化合物的甲醇(或乙醇)溶液中分别加入甲醇钠(NaOMe)、乙酸钠(Na OAc)、乙酸钠-硼酸(NaOAc-H3BO3)、三氯化铝或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试剂能使黄酮的酚羟基离解或形成络合物等,导致光谱发生变化。

据此变化可以判断各类化合物的结构,这些试剂对结构具有诊断意义,称为诊断试剂。

黄酮和黄酮醇类(一)黄酮、黄酮醇类在甲醇中的UV光谱特征黄酮或黄酮醇的带Ⅰ是由B环桂皮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带Ⅱ是由A环的苯甲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

黄酮和黄酮醇的UV光谱图形相似,仅带Ⅰ位置不同,黄酮带Ⅰ位于304~350nm,黄酮醇带Ⅰ位于358~385nm。

利用带Ⅰ的峰位不同,可以区别这两类化合物。

黄酮、黄酮醇的B环或A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不同将影响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和形状。

例如,7和4′位引入羟基、甲氧基等含氧取代基,可引起相应吸收带向红位移。

又如3-或5 -位引入羟基,因能与C4=O形成氢键缔合,前者使带Ⅰ向红位移,后者使带Ⅰ、带Ⅱ均向红位移。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 ①与标准品或与文献对照PPC或TLC得到的Rf或 hRf值(Rf100) ②分析对比样品在甲醇溶液中及加入酸、碱或金 属盐类试剂后得到的UV光谱 ③1H-NMR ④13C-NMR
⑤MS
一、层析在黄酮类鉴定中的作用
1. 纸层析(PPC) 苷类成分可采用双向展开,第一相展开采用醇性
H-2与H-3为反
O 2 H H O3 OH (2S, 3S)二氢黄酮
式双直立键,
J=11Hz H-2 δ 4.9 H-3 δ 4.3
3-OR苷化,供电子能力下降,两个氢的δ值升 高(向低场位移),可用于判断二氢黄酮醇苷中
糖的位置。
4. 查耳酮
d, 7.3-7.7, J=17Hz O d, 6.7-7.4, J=17Hz
OH O OH HO O O Al3+ O HO O OH
HO
OH
AlCl3
OH O O Al O
3+
HCl/H2O
O O Al3+
形成络合物的能力: 黄酮醇3-OH >黄酮5-OH(二氢黄酮5-OH)> 邻二 酚羟基 > 二氢黄酮醇5-OH 邻二酚羟基和二氢黄酮醇 5-OH 在酸性条件下不与 AlCl3络合; 但不在酸性条件下,五者皆与Al3+络合; 形成络合物越稳定,红移越多。 4)二者相减可检测邻二酚羟基。
182.5~182.7(s) 146.1~147.7(s)
136.0(d)
111.6~111.9(d) (=CH-)
黄酮醇类
橙酮类
2.3’, 4’-二氧取代黄酮类化合物
2' OR OR 6' 5'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鉴定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鉴定

Rf规律:极性小的化合物Rf大
极性大的化合物Rf大
苷元>单糖苷>双糖苷 Rf规律与左边相反 母核相同,二-OH>三-OH>四-OH>五-OH黄酮
主要应用:苷元的分离鉴别
黄酮苷及花色素类的分离鉴别
纸层析(PC):采用双向纸层析。 苷元: 平面型分子: 黄酮(醇)、查耳酮的Rf小, 几乎留在 原点不动(Rf < 0.02); 非平面型分子: 二氢黄酮(醇)、二氢查耳酮的Rf大, 因亲水性较强(Rf 0.10-0.30)。 层析检查方法: ①观察荧光,用紫外光灯照射看到有色斑点,NH3处 理 产生明显的色变。 ②用2%AlCl3甲醇液喷雾,UV灯下呈亮黄色荧光斑点 。
一、 薄层色谱法
(1)硅胶薄层色谱: 用于分离与鉴定弱极性黄酮类化合物 (2)聚酰胺薄层色谱:分离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苷与苷元。 展开剂:具有较强的极性,大多含有醇、酸或水 如:乙醇-水(3:2), 水-乙醇-甲酸-乙酰丙酮(5:1.5:1:0.5)
一般采用吸附薄层,吸附剂大多用硅胶和聚酰胺。
分离苷元常用展开剂:甲苯 -甲酸甲酯 -甲酸;氯仿-甲醇等。
(乙醇/水)
二、纸色谱法(PC)
PC适于分离各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苷
类的混合物。
黄酮苷:一般采二向 HOAc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和结构鉴定
第一相展开采用醇性展开剂 如: BAW n-BuOH: HOAc:H2O=4:1:5上层 TBA t-BuOH: HOAc: H2O=3:1:1 水饱和n-BuOH 层析行为: Rf值: 苷元>单糖苷>双糖苷 一般:苷元在0.70以上,而苷则小于0.7。 第二相展开采用水性展开剂 如:2~6% HOAc水溶液 3% NaCl 水溶液 HOAc:浓HCl:H2O= 30: 3 : 10

天然药物化学-黄酮类鉴定

天然药物化学-黄酮类鉴定

黄酮或黄酮醇类当有5 OH无 OH时 加入AlCl /HCl后带 向红位移35 55nm. 后带I 35~ 黄酮或黄酮醇类当有5-OH无3-OH时,加入AlCl3/HCl后带I向红位移35~55nm. 如仅向红位移17 20nm,则表示有6 含氧取代.当有3 17~ OH时 如仅向红位移17~20nm,则表示有6-含氧取代.当有3-或3-和5-OH时,加入 /HCl后 向红位移50 60nm. 50~ 环上有邻二酚羟基时, 样品+AlCl AlCl3/HCl后,带I向红位移50~60nm.当B环上有邻二酚羟基时,将"样品+AlCl3" 样品+AlCl /HCl"光谱比较 则后者带I 较前者向紫位移约30 40nm. 光谱比较, 30~ 和"样品+AlCl3/HCl"光谱比较,则后者带I 较前者向紫位移约30~40nm.如果仅 向紫位移约20nm, 20nm,则 环上有邻三羟基. 环上有邻二羟基时( 向紫位移约20nm,则B环上有邻三羟基.当A环上有邻二羟基时(不包括能产生氢键的 OH),也可由同法根据带II的位移情况作出鉴别,但没有充分的例子来说明A II的位移情况作出鉴别 5-OH),也可由同法根据带II的位移情况作出鉴别,但没有充分的例子来说明A环邻 位二羟基系统中向紫位移的范围. 位二羟基系统中向紫位移的范围.
黄酮
4'-甲氧基黄酮 甲氧基黄酮
3',4'-二甲氧基黄酮 二甲氧基黄酮
红移, 带II红移 红移 A环上取代基增加 环上取代基增加 无影响,或影响甚微 带I无影响 或影响甚微 无影响 (192页表 页表5-8) 页表
黄酮或黄酮醇的羟基 被甲基化或苷化
带I向紫位移 向紫位移
1. 3-OH (黄酮醇 甲基化或苷化使带 (328—357nm) 与黄酮的带 的波 黄酮醇)甲基化或苷化使带 与黄酮的带I 黄酮醇 甲基化或苷化使带I 长范围重叠(且光谱曲线的形状也相似 且光谱曲线的形状也相似) 长范围重叠 且光谱曲线的形状也相似 2. 5-OH甲基化使带 和带 都向紫位移 甲基化使带I和带 甲基化使带 和带II 都向紫位移5~15nm,4'-OH 甲基化或苷 , 使带I 向紫位移3~10nm 化,使带 向紫位移 3. 其他位置上的羟基取代对甲醇中的紫外光谱几乎没有影响 黄酮或黄酮醇的酚羟基被乙酰化后,原来酚羟基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 黄酮或黄酮醇的酚羟基被乙酰化后, 响几乎消失.(槲皮素五乙醚化物的 光谱与黄酮很相似). 响几乎消失 槲皮素五乙醚化物的UV光谱与黄酮很相似 . 槲皮素五乙醚化物的 光谱与黄酮很相似

5.4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5.4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第四节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与对照品或与文献对照PC或TLC得到的Rf 分析对比样品在甲醇溶液中及加入酸、碱或金属盐类试剂后得到的UV光谱解析样品及其衍生物的NMR谱进行MS测定一、色谱法的应用1.纸色谱(PC):双向色谱:用于分离黄酮类及其苷的混合物第一相:醇性展开剂(分配作用)n-BuOH-HOAc-H2O (4:1:5上层,BAW)t-BuOH-HOAc-H2O (3:1:1,TBA) Rf: 苷元>单糖苷>双糖苷第二相:水或水性展开剂(吸附作用)2%~6% HOAc、3%NaCl、HOAc-浓HCl-H2O (30:3:10)Rf: a.苷元在原点附近,糖链越长,Rf 越大b.苷元:黄酮(醇)、查尔酮<二氢黄酮(醇)2.硅胶薄层色谱(TLC):用于鉴定弱极性黄酮类化合物较好。

黄酮苷元展开系统:甲苯-甲酸甲酯-甲酸(5:4:1)-----常用苯-甲醇(95:5)苯-甲醇-醋酸(35:5:5)氯仿-甲醇(85:15,70:5)黄酮衍生物(甲醚化或乙酰化)展开系统:苯-丙酮(9:1)苯-乙酸乙酯(75:25)3.聚酰胺薄层色谱:主要用于分离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

常用展开剂:乙醇-水(3:2)水-乙醇-乙酰丙酮(4:2:1)水-乙醇-甲酸-乙酰丙酮(5:1.5:1:0.5)水饱和的正丁醇-醋酸(100:1,100:2)丙酮-水(1:1)丙酮-95%乙醇-水(2:1:2)二、紫外光谱在黄酮类鉴定中的应用一般程序:测定样品在甲醇溶液中的UV及可见光谱;测定样品在甲醇溶液中加入各种诊断试剂后得到的UV及可见光谱。

常用诊断试剂:NaOMe, NaOAc, NaOAc/H3BO3, AlCl3, AlCl3/HCl1.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中的(1)黄酮及黄酮醇ⅡⅠ主讲教师:朱宇红天然药物化学(2)查耳酮及橙酮ⅠⅡ(3)异黄酮及二氢黄酮ⅡⅠ2.黄酮(醇)加入诊断试剂后的(2)醋酸钠((3)(4)(5)3-OH, 5-OH二、黄酮类化合物OO76OH5HO8(1)A 环上芳氢(6-H :δ 5.7~8-H :δ 5.7~(1)HO8765A环上的芳氢5-H:δ 7.96-H:δ 6.7(2)H-3’,5’ 较为高场)~7.9(d, J≈8.5~7.1(d, J≈8.5 2,,3,,45,6OR2,,3,,45,6OROR (2)(d, J≈8.5 )(d, J≈2.5 )(3)(4)糖上的质子化合物糖上的H-1’’ 黄酮醇3-O-葡萄糖苷 5.70-6.00黄酮醇7-O-葡萄糖苷 4.80-5.20黄酮醇4'-O-葡萄糖苷黄酮醇5-O-葡萄糖苷黄酮醇6及8-C-糖苷黄酮醇3-O-鼠李糖苷 5.00-5.10二氢黄酮醇3-O-葡萄糖苷 4.10-4.30二氢黄酮醇3-O-鼠李糖苷 4.00-4.20三、黄酮类化合物四、黄酮类化合物五、结构鉴定例题:1H-NMR (DMSO-。

黄酮类成分的鉴别

黄酮类成分的鉴别

黄酮类成分的鉴别
黄酮类成分的鉴别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显色反应:黄酮类化合物可与某些试剂反应,表现出颜色变化。

例如,铝盐与黄酮类化合物生成黄色络合物;氯化锶与黄酮类化合物生成绿色~棕色~黑色沉淀;硼酸与黄酮类化合物生成亮黄色;草酸与黄酮类化合物生成黄色并有绿荧光;枸橼酸与黄酮类化合物只显黄色。

2.还原试验:镁粉和浓盐酸与黄酮类化合物反应,可生成紫-蓝-红色。

3.金属盐络合反应:某些金属盐,如AlCl3、Pb(OAc)2、Mg(OAc)2,可与黄酮类化合物生成络合物,表现出颜色变化。

4.荧光分析法:在紫外光的激发下,黄酮类化合物可发出荧光,表现出颜色变化。

5.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分离和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和组成。

6.质谱法:质谱法可用于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醇类(3OH) 异黄酮类
B 环 3’,4’ 有 OH ,带Ⅱ为 双峰(主峰 伴肩峰)
Ⅰ弱Ⅱ强B环上 有-OH, OCH3对 带I影响不大
二氢黄酮 (醇)
查耳酮类
220-270
(低强度)
查耳酮 2’-OH 使带 I 向红移 影响大
370-430(34个小峰)
橙酮类
2、加入诊断试剂后引起的位移及其在结构测定中的意义
1、A环质子
(1) 5,7-二羟基黄酮类
HO 6 OH O
HO H 8 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
O
H-6 d H-8
J= 2.5 Hz δ ppm 5.70 ~ 6.90
6.30 ~ 6.50 6.00 ~ 6.20
H 6 OH O
5.90 ~ 6.10 5.75 ~ 5.95
黄酮、黄酮醇、异黄酮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
甲氧基质子信号一般在:ppm 3.50 ~ 4.10 可通过NOE核磁共振技术及二维技术确定基位置
异黄酮 H-2 黄酮 H-3 苷中糖 端基质子
H-2',6' H-3',5'
H-5
甲氧基 乙酰氧基上的质子 质子 H-8 H-6 (7--OH) 芳香族 脂肪族 H-8 H-6 (5,7-二 -OH) 6 5 4 3 2 1
2. 取代图式的确定方法
3. O-糖苷中糖的连接位置
4. 双糖苷及低聚糖苷中苷键及 糖的连接顺序
2. 取代图式的确定方法 根据芳香碳的信号特征来确定取代图式。
129.0 126.3 118.1 133.7 125.2 125.7 131.6 131.8 163.2
O
156.3 124.0

黄酮类成分的结构特征,鉴别方法,含量测定方法

黄酮类成分的结构特征,鉴别方法,含量测定方法

黄酮类成分的结构特征,鉴别方法,含量测定方法黄酮类成分是指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苯并杂环上结合的若干羟基和其他官能团。

它们的化学结构具有苯并杂环的骨架,苯环上有一个或多个羟基,还可能存在甲基、苯基等官能团。

其中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异黄酮、黄酮苷、异黄酮苷等。

鉴别方法:黄酮类成分的鉴别方法主要包括色谱分析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方法。

含量测定方法: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色法、HPLC-MS法等。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之一,通过建立样品和标准品的响应因子曲线,可以准确地测定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天然产物化学全套 -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天然产物化学全套 -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B
6' 5'
OR'
~ 7.10, d, J ≈ 8.5 Hz ~ 7.90, d, J ≈ 2.5 Hz ~ 7.90, d, J ≈ 8.5, 2.5 Hz
25
第四节 分析:
检识与结构鉴定
二、紫外光谱
OH HO O OH
黄酮或3-O-苷 I=410-359=51nm,4'-OH
O-Glycosyl OH O
II=271-259=12nm,7-OH
I=387-359=28nm,B环有邻二OH AlCl3/HCl与AlCl3相比, I=402-433= -31nm, B环有邻二OH AlCl3/HCl与MeOH相比,
(但不包括5, 6-位)
O
注:与其在甲醇溶液中的光谱进行比较
19
第四节
检识与结构鉴定
二、紫外光谱
4、三氯化铝及三氯化铝/盐酸(AlCl3及AlCl3/HCl)

AlCl3可与下列结构系统络合,引起相应吸收带红移。
O O
OH
OH OH O O
OH

生成的铝络合物的相对稳定性顺序: 黄酮醇3-OH > 黄酮5-OH > 二氢黄酮5-OH > 邻二酚OH > 二氢黄酮醇3-OH
3
处理、喷2%AlCl3甲醇溶液(UV下检查)等
第四节
检识与结构鉴定
一、色谱法
(一)双向纸色谱法

第一向展开 —— 分配作用

展开剂:醇性溶剂,
如 n-BuOH-HOAc-H2O(BAW, 4:1:5上层)

Rf值:苷元>单糖苷>双糖苷, 一般苷元 > 0.7,苷 < 0.7
4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31邻二
+28,B邻二
HO O
OH OH
OR OH O
芦丁紫外图谱
芦丁甲醇液
1 359.50 2 257.50
芦丁甲醇钠
2 411.00 3 328.00 4 272.50
分析: 1. 3-OH是否取代,苷和苷元 2. 带Ⅰ红移52,强度增强,
示4′-OH 3. 328处有吸收,:示7-OH
游离
芦丁乙酸钠
2 384.50 0.494
4 273.50 0.751
芦丁甲醇液
1 359.50 2 257.50
分析:带Ⅱ红移16,示有-OH(5~20), 由红移幅度示6或8位无含氧基取代
芦丁乙酸钠
2 384.50
0.494
4 273.50
0.751
芦丁乙酸钠/硼酸
2 379.00
0.609
4 261.50
水溶性大的Rf值较大。二氢黄酮>黄酮
用水性展开剂展开,对同一类型苷元的黄酮苷 其Rf值依次为:
双糖苷>单糖苷>苷元
色谱检识---纸色谱
2.醇性展开剂(如BAW)展开,分配色谱
如分子中羟基数目越多,极性越大,则Rf值越小;相 反,羟基数目越少,则Rf值越大。
用醇性展开剂展开,对同一类型苷元的黄酮苷其Rf值
三、红外光谱
1、 C=O 1700 cm-1 (强峰)
2、 醇 : 酚:
OH OH
3350 cm-1 3300 cm-1
3、 苯环 : 1600 cm-1 1500 cm-1
四、1H-NMR的应用: ——是分析黄酮结构的重要方法
测定黄酮溶剂:氘代溶剂
氘代溶剂
CDCl3 DMSO-d6:溶解范围广,信号分辨力强,可以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鉴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鉴定


依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位或3-位)、 以及三碳链是否成环 分类:
O
O OH
O
O OH
O
O
O
O
黄酮
黄酮醇
二氢黄酮
二氢黄酮醇
2 4
O O OH O
O
4'
OH
2' 1' 6'
1
O
β α
6
O
黄烷-3-醇
异黄酮
二氢异黄酮
查耳酮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


依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位或3-位)、 以及三碳链是否成环 分类: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1、柱色谱法
(2)聚酰胺柱色谱:适于分离黄酮类化合物
洗脱规律:a羟基多,吸附强,后洗出 b由先至后:异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黄酮醇 C芳核及共轭双键多易吸附

优点:不脱尾,不可逆吸附鞣质
缺点:弱碱性,破坏黄酮
聚酰胺的再生:5%NaOH
OH
大豆异黄酮

已烯雌酚
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黄芩苷、木犀草素等 止咳、祛痰、平喘作用

六、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抗氧化作用
OH OH HO O H
OH
H OH
(+)-儿茶酚

抗癌作用
OH OH HO O OH OH O
槲皮素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 显色反应
一、性状
固体,具旋光(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醇、黄酮苷) 黄色、淡黄色、无色
黄酮类6(or 8)-C-糖苷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确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确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确定一、结构与分类根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联接位置以及三碳链是否成环可将黄酮类化合物分为:1.黄酮类2.黄酮醇类:黄酮基本母核的3位含有羟基或其他含氧基团。

3.二氢黄酮类:黄酮或黄酮醇类的C2、C3位双键被氢化。

4.异黄酮类5.查耳酮类:三碳链(C环)不成环,其2′-羟基衍生物是二氢黄酮的同分异构体,二者可以转化。

6.花色素类:是一类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色原烯衍生物。

是形成植物蓝、红、紫色的色素。

二、理化性质(一)性状2.旋光性:黄酮苷由于在结构中引入糖分子,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3.颜色:与交叉共轭体系的有无及助色团(羟基、甲氧基)的数目、类型以及位置有关:黄酮、黄酮醇:灰黄—黄色;查耳酮:黄—橙黄色二氢黄酮及醇:不显色;异黄酮:浅黄色7位及4′位引入-OH及-OCH3等助色团后,因促进电子移位,使化合物颜色加深,如果其他位置引入助色团则影响较小。

联想:二氢=二清=双清,清除颜色,所以没有颜色。

(二)溶解性1.游离黄酮类: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中,不溶或难溶于水中。

花色素>二氢黄酮(醇)/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离子型的花色素类虽然是平面型结构,但以离子形式存在,有盐的通性,溶解度大2.黄酮苷类:易溶热水、甲乙醇,难溶于亲脂性溶剂(三)酸碱性1.酸性: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

7,4′-二羟基>7或4′-羟基>一般酚羟基>5-羟基2.碱性:黄酮类分子中氧原子有未共用电子对,表现出微弱的碱性。

黄酮类化合物溶于浓硫酸中生成的盐,常常表现出特殊的颜色,可用于鉴别。

黄酮类可以与生物碱沉淀试剂生成沉淀。

【执业药师考试】黄酮的提取与分离、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鉴别与结构鉴定

【执业药师考试】黄酮的提取与分离、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鉴别与结构鉴定
本题思路: 18.用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依靠 A.吸附作用 B.分配作用 C.分子筛作用 D.酸性大小 E.离子交换作用
【score:1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19.从下列中药中分离黄酮类成分,可采用氧化铝吸 附柱层析的是 A.黄芩 B.银杏叶 C.葛根 D.槐米 E.陈皮
本题思路: 2.用碱溶酸沉法从花、果实类药材中提取黄酮类化合 物,碱液宜选用 A.5%NaHCO3 B.5%Na2CO3 C.5%NaOH D.10%NaOH E.饱和石灰水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3.从黄芩中提取黄芩苷多采用的提取方法是 A.水浸泡酸沉淀 B.碱水提取酸沉淀 C.甲醇提取 酸沉淀 D.乙醇提取酸沉淀 E.丙酮提取酸沉淀
黄酮的提取与分离、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鉴 别与结构鉴定
(总分:111 分,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最佳选择题(总题数:63,score:63 分) 1.黄酮苷类化合物不能采用的提取方法是 A.酸提碱沉 B.碱提酸沉 C.沸水提取 D.乙醇提取 E.甲醇提取
【score:1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12.若仅需提取黄酮多糖苷,最常用的提取溶剂是 A.沸水 B.酸水 C.乙醇 D.醋酸乙酯 E.氯仿
【score:1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13.从总黄酮乙醇浸膏中萃取黄酮单糖苷,用 A.石油醚 B.醋酸乙酯 C.氯仿 D.乙醚 E.苯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 ) NaOAc 为 弱 碱 , 仅 使 酸 性 较 强 者 , 如 7,4’-OH解离。
2.加入诊断试剂后引起的位移及意义
1)甲醇钠(NaOMe)对UV的影响 所有羟基都可成盐引起红移,主要用于
确定4'-OH。 (1) 4'-OH I带红移 40-60nm,且强度不降。 (2) 3-OH,但无4'- OH I带红移50-60nm, 强度降低。 (3) 7-OH 320-330nm有峰。 (4) 3,4'二OH; 3,3',4'三OH;3',4',5'三OH 随时间延长吸收强度降低。 (1)-(3)为与甲醇溶液比较; (4)为自身比较。
O
s,6.5-6.7 6.37-6.94(D M S O -d6)
(四) 糖上的质子
1. 单糖苷类 糖与苷元相连时,糖上1?-H与其它 H比较,一般位于较低磁场区。因OR (R=苷元) 不表现供电子,仅表 现吸电子的诱导作用,端基H受两个 O的诱导,处于低场(4.0-6.0)
1)葡萄糖位于不同位置时端基H化学 位移的区别: C3-OR 1?-H的 值约为5.8
OH O
OH O
2) 醋酸钠(NaOAc)对UV的影响
醋酸钠的碱性比甲醇钠弱,只能使7-OH和4'OH解离。市售的醋酸钠经熔融脱除微量醋酸后,其 对UV的影响与甲醇钠相似(指4 ' -OH和7-OH)。当市 售的醋酸钠未经熔融时,由于含有微量的醋酸,限 制了4 ' - OH的解离,故多用于7-OH的确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
①与标准品或与文献对照PPC或TLC得到的 Rf或hRf值(Rf100)
②分析对比样品在甲醇溶液中及加入诊断试 剂后得到的UV光谱

检识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化学方法

检识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化学方法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天然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其分离纯化和结构表征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与分析,常用的化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化学方法,适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和检测。

其原理是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和吸附作用,通过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迁移速度差异,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检测。

薄层色谱法具有样品用量小、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等优点,是检测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

2.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效率的分离和检测方法,适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其原理是利用样品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和吸附作用,通过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迁移速度差异,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果好、检测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是检测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

3.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一种高分辨率、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分离和检测方法,适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其原理是利用样品在气相和液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和吸附作用,通过不同物质在气相和液相中的迁移速度差异,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检测。

气相色谱法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操作简便等优点,是检测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

4. 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准确性的分析方法,适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和定量分析。

其原理是利用物质在质谱仪中的分子离子生成、离子荧光和质谱检测,通过离子质荷比的比较和分析,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检测。

质谱法具有结构表征准确、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是检测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

以上列举了几种常用的化学方法,用于检测和分析黄酮类化合物。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黄酮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卫生部规划教材天然药物化学(第5版)

黄酮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卫生部规划教材天然药物化学(第5版)

黄酮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卫⽣部规划教材天然药物化学(第5版)黄酮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法:谱学特征——解析:UV 1H 谱13C 谱MS化学⽅法、⾊谱⽅法----辅助⼿段⼀、纯度检查:1、TLC:三种以上展开剂,与标准品共层析(Rf、斑点颜⾊、形状相同)2、测定mp:熔距1—2℃测定混合mp(与标准品):纯度不够,mp↓⼆、紫外光谱测甲醇光谱:黄酮化合物的UV 光谱特征,对区分各种类型的黄酮具有意义加诊断试剂:当加⼊诊断试剂时,通过光谱的改变⼜可推测基本结构中OH取代情况,提供结构信息优点:1、规律性强2、测试技术合理3、样品⽤量少特征:母核有两个吸收带(⼀)、黄酮化合物在MeOH 中的基本光谱母核====取代基的影响:⼀、位置A环取代:影响带Ⅱ的峰形和峰位,对带Ⅰ基本⽆影响B环取代: 影响带Ⅰ的峰形和峰位,对带Ⅱ影响很⼩,只影响其峰形。

注意:当5位有取代基时即影响带Ⅰ⼜影响带Ⅱ,因为5位取代基可与4位羰基形成亲电系统,⽽4位羰基⼜直接参与两个共轭系统。

⼆、种类---OH :使峰红移;---OCH3 :或---OH 甲基化,或糖苷化,则红移减⼩三、数量有加和性,取代基数⽬越多,影响越⼤。

--OH 数⽬增加,则红移更多1、黄酮、黄酮醇类:同:UV光谱相似,2个主峰,峰形及峰强度相似。

异:Band Ⅰ峰位不同黄酮:304~350 nm黄酮醇:352~385 nm (C3-OH游离)黄酮醇:328~357 nm (C3-OH被取代)2、⼆氢黄酮、⼆氢黄酮醇、异黄酮类同:苯甲酰系统相同,桂⽪酰系统被破坏Band Ⅱ吸收强,Band Ⅰ吸收弱,可作为Band Ⅱ的肩峰或低强度峰出现。

异:Band Ⅱ的峰位不同异黄酮:245~270 nm (270-25)⼆氢黄酮、⼆氢黄酮醇:270~295 nm (270+25)3、查尔酮、橙酮类同:Band Ⅰ为主峰,强度⾼,Band Ⅱ弱或为肩峰异:Band Ⅰ峰位不同查尔酮:340~390 nm橙酮:370~430 nm1、判断结构类型峰强:BandⅡ= BandⅠ黄酮BandⅡ>BandⅠ⼆氢黄酮、异黄酮BandⅡ<BandⅠ查⽿酮、橙酮2、判断C3—OH 的存在状态有C3—OH BandⅠλmax >350 nmC3—O糖苷BandⅠλmax <350 nm注意:黄酮及黄酮母核上的羟基甲基化或苷化时,将引起相应吸收带向紫移,带Ⅰ紫移更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测定作者:佚名来源:发表时间:2006-04-12 浏览次数:299 字号:大中小一、利用紫外光谱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由两个主要吸收带组成。

出现在300~400n 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Ⅰ,出现在240~28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Ⅱ。

不同类型的黄酮化合物的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峰形和吸收强度不同,因此从紫外光谱可以推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峰位(nm)组内区别组间区别带Ⅰ带Ⅱ(峰位)(峰强)黄酮310~350250~280带Ⅰ不同Ⅰ、Ⅱ皆强黄酮醇350~385250~280异黄酮310~330(肩峰)245~275带Ⅱ不同Ⅰ弱Ⅱ强二氢黄酮(醇)300~330(肩峰)275~295查耳酮340~390230~270(低强度)带Ⅰ不同Ⅰ强Ⅱ弱橙酮380~430230~270(低强度)当向黄酮类化合物的甲醇(或乙醇)溶液中分别加入甲醇钠(NaOMe)、乙酸钠(N aOAc)、乙酸钠-硼酸(NaOAc-H3BO3)、三氯化铝或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试剂能使黄酮的酚羟基离解或形成络合物等,导致光谱发生变化。

据此变化可以判断各类化合物的结构,这些试剂对结构具有诊断意义,称为诊断试剂。

黄酮和黄酮醇类(一)黄酮、黄酮醇类在甲醇中的UV光谱特征黄酮或黄酮醇的带Ⅰ是由B环桂皮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带Ⅱ是由A环的苯甲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

黄酮和黄酮醇的UV光谱图形相似,仅带Ⅰ位置不同,黄酮带Ⅰ位于304~350nm,黄酮醇带Ⅰ位于358~385nm。

利用带Ⅰ的峰位不同,可以区别这两类化合物。

黄酮、黄酮醇的B环或A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不同将影响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和形状。

例如,7和4′位引入羟基、甲氧基等含氧取代基,可引起相应吸收带向红位移。

又如3-或5 -位引入羟基,因能与C4=O形成氢键缔合,前者使带Ⅰ向红位移,后者使带Ⅰ、带Ⅱ均向红位移。

B环上的含氧取代基逐渐增加时,带Ⅰ向红位移值(nm)也逐渐增加,但不能使带Ⅱ产生位移。

有时(例如3′,4′-位有2个羟基或2个甲氧基或亚甲二氧基)仅可能影响带Ⅱ的形状,使带Ⅱ歧分为双峰或1个主峰(Ⅱb位于短波处)和1个肩峰(sh)或弯曲(Ⅱa位于长波处)。

A环上的含氧取代基增加时,使带Ⅱ向红位移,而对带Ⅰ无影响,或影响甚微(但5-羟基例外)。

黄酮或黄酮醇的3-,5-或4′-羟基被甲基化或苷化后,可使带Ⅰ向紫位移,3-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328~357nm)与黄酮的带Ⅰ的波长范围重叠(且光谱曲线的形状也相似),5-OH甲基化使带Ⅰ和带Ⅱ都向紫位移5~15nm,4′-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向紫位移3~10nm。

其他位置上的羟基取代对甲醇中的紫外光谱几乎没有影响。

(二)利用诊断试剂对黄酮、黄酮醇类化合物UV光谱的影响检出羟基位置1.甲醇钠(NaOMe),主要是判断是否有4′-OH,3、4′-二OH或3、3′、4′-三OH。

2.乙酸钠,较为突出的是判断是否有7-OH。

[举例说明]3.乙酸钠/硼酸主要判断A环或B环是否有邻二酚羟基(5,6-二OH除外)。

[举例说明]4.三氯化铝及三氯化铝/盐酸,为判断有无邻二酚羟基,3-OH、5-OH提供信息。

(三)异黄酮、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在甲醇中的UV光谱特征这三类化合物都有苯甲酰系统,而无桂皮酰结构,所以它们的紫外光谱都有强的带Ⅱ吸收,异黄酮带Ⅱ吸收在245~270nm,而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的带Ⅱ在270~295nm,一般只受A环的含氧取代基的影响,A环含氧取代基数增加,吸收峰向红位移。

(四)利用诊断试剂对异黄酮、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的UV光谱的影响判断羟基位置1.甲醇钠①带Ⅱ向红位移,示A环上有羟基。

②如有5,6,7-或5,7,8-三羟基或3′,4′-二羟基,则吸收带将随放置的延长而逐渐衰退。

③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带Ⅱ向红位移的大小取决于是否有游离的5-OH。

2.乙醇钠①乙醇钠使7-羟基异黄酮的带Ⅱ向红位移6~20nm,但6-位有含氧取代基时,乙醇钠几乎不能使带Ⅱ产生移动。

4′,5,6,7-四羟基异黄酮的紫外光谱随时间延长而衰退。

②乙醇钠使5,7-二羟基二氢黄酮和5,7-二羟基二氢黄酮醇带Ⅱ向红位移34~37nm,而其相应的5-去氧化合物则移动51~58nm。

5,6,7-三羟基二氢黄酮的紫外光谱随时间延长而衰退。

3.乙醇钠/硼酸不能用NaOAc/H3BO3对异黄酮、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的紫外光谱的影响来检查B环邻位二羟基,因为它们的B环与主要发色团缺少有效的共轭。

但它们中的A环有6,7 -二羟基时,加入NaOAc/H3BO3后使带Ⅱ向红位移10~15nm。

4.三氯化铝和三氯化铝/盐酸①异黄酮、二氢黄酮(可能也包括二氢黄酮醇)的A环如有邻二羟基(6,7-或7,8-,不包括5,6-),则带Ⅱ在AlCl3中比在AlCl3/HCl中向红位移11~30nm。

②有5-羟基的异黄酮,其带Ⅱ在AlCl3/HCl存在下与在甲醇中的光谱相比,向红位移10~14nm,而有5-羟基的二氢黄酮和有5-羟基的二氢黄酮醇类的带Ⅱ在同样情况下向红位移20~26nm。

目标检测: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测定现在多依赖于谱学的综合解析,而化学方法和色谱方法已降至辅助地位。

未知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多在测定分子式的基础上,利用PPC或TLC得到的Rf值或hRf值与文献比较或分析对比样品在甲醇溶液中及加入各种诊断试剂后得到的紫外及可见光谱进行剖析。

同时,对于化合物的颜色反应,以及在提取分离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如溶解度、酸或碱中的溶解情况、铅盐沉淀等)也应注意分析。

但这些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并曾导致得出过一些错误结论。

质子核磁共振(1H—NMR)因为可定量测定H的个数,以及根据质子的化学位移和芳香氢核之间的自旋偶合所提供的信息(裂分数目及偶合常数大小),可确定黄酮母核上的取代模式。

近来由于仪器分辨率的不断改进,加以同核去偶、溶剂位移以及核磁共振技术的使用,1H-NMR谱的测定对分析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但是正如以后谈到的那样,在黄酮类化合物的1H-NM R谱上,有时要想确切指认每个信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例如当黄酮类母核的A-环上只有一个芳香氢核时,要想与H-3信号区别,就是十分困难的问题。

解决这种问题,13C 核磁共振(13C-NMR)技术有很大的优势。

加上各种取代基位移及苷化位移效应的发现,使得图谱的解析工作大大简化。

因此,13C-NMR技术在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质谱(MS)技术,尤其场解析质谱(FD-MS)与快速原子轰击质谱(F AB-MS)及串联质谱(MS-MS)的出现与应用,使其成为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质谱技术的优势是只需要微量的样品就可获得有关整个分子结构及其主要碎片结构的重要信息)。

实际工作中常常根据需要,灵活、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和手段,并辅以必要的化学方法,以求结构鉴定获得满意的结果。

二、色谱法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别中的应用纸色谱(PPC)适用于分离各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苷类的混合物。

混合物的鉴定常采用双向色谱法。

以黄酮苷类来说,一般第一向展开采用某种醇性溶剂,如n-BuOH-HOAc -H2O(4∶1∶5上层,BAW)、t-BuOH-HOAC-H2O (3∶1∶1,TBA)或水饱和的n-BuOH等,这些主要是根据分配作用原理进行分离。

第二向展开溶剂则用水或下列水溶液,如:2%~6%HOAc、3%NaCl及HOAc-浓HCl-H2O(30∶3∶10)等。

它们主要是根据吸附作用原理进行分离。

黄酮类化合物苷元一般宜用醇性溶剂或用C6H6-HOAc-H2O(125∶72∶3)、CHCl3-HOAC-H2O(13∶6∶l)、PhOH-H2O(4∶1)或HOAC一浓HCl-H2O(30∶3∶3)进行分离。

而花色苷及花色苷苷元,则可用含HCl或HOAC的溶液作为展开剂。

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纸色谱上用紫外光灯检查时,可以看到有色斑点,以氨蒸气处理后常产生明显的颜色变化。

此外还可喷以2%AlCl3(甲醇)溶液(在紫外光灯下检查)或1%Fe C13-1%K3Fe(CN)6(1∶1)水溶液等显色剂。

黄酮类化合物苷元中,平面性分子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用含水类溶剂如3%~5%HOAC展开时,几乎停留在原点不动(Rf<0.02=;而非平面性分子如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二氢查耳酮等,因亲水性较强,故Rf值较大(0.10~0.30)。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羟基苷化后,极性即随之增大,故在醇性展开剂中Rf值相应降低,同一类型苷元,Rf值依次为:苷元>单糖苷>双糖苷。

以在BAW中展开为例,多数类型苷元(花色苷元例外)Rf值在0.70以上,而苷则小于0.70。

但在用水或2%~8%HOAC,3%NaCl或1%HCl 展开时,则上列顺序将会颠倒,苷元几乎停留在原点不动,苷类的Rf值可在0.5以上,糖链越长,则Rf值越大。

另外,糖的结合位置对Rf值也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在双向PPC展开时常常出现在特定的区域,因此可推测它们的结构类型以及判定是否成苷以及含糖数量。

除PPC外,TLC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也日趋广泛。

一般采用吸附薄层色谱,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与聚酸胺,其次是纤维素。

硅胶薄层色谱;用于分离与鉴定弱极性黄酮类化合物较好。

分离黄酮苷元常用的展开剂是甲苯-甲酸甲酯-甲酸(5∶4∶1),并可以根据待分离成分极性的大小适当地调整甲苯与甲酸的比例。

另外尚有苯-甲醇(95:5)、苯-甲醇-醋酸(35∶5∶5)、氯仿一甲醇(8.5∶1.5∶7∶0.5)、甲苯-氯仿-丙酮(4O∶25∶35)、丁醇一吡啶-甲酸(40∶10:∶)等分离黄酮苷元的衍生物如甲醚或醋酸乙酯等中性成分,可用苯-丙酮(9∶1)、苯-醋酸乙酯(7.5∶2.5)等为展开剂。

聚酸胺薄层色谱:适用范围较广,特别适合于分离合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

由于聚酸胺对黄酮类化合物吸附能力较强,因而需要可以破坏其氢键缔合的溶剂为展开剂。

在大多数展开剂中含有醇、酸或水。

常用的展开剂有乙醇一水(3∶2)、水-乙醇-乙酸丙酮(4∶2∶1)、水-乙醇-甲酸-乙酸丙酮(5∶1.5∶l:0.5)、水饱和的正丁醇一醋酸(100∶1∶100∶2)、丙酮-水(1∶1)、丙酮-95%乙醇-水(2∶1∶2)、95%乙醇-醋酸(100∶2)、苯-甲醇-丁酮(60∶20∶20)等。

Stahl总结前人的工作,介绍了一些黄酮苷元和黄酮苷用硅胶、聚酸胺与纤维素三种薄层色谱和四种混合溶剂作为展开剂所得到的hRf值。

三、紫外及可见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别中的应用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是鉴别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程序如下:(1)测定样品在甲醇溶液中的UV光谱;(2)测定样品在甲醇溶液中加入各种诊断试剂后得到的UV及可见光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