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篇一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使其在人生道路上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1.2 教学目标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能够做出正义的行为。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人生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

第二章:得道多助2.1 教学内容介绍“得道多助”的含义,即正义的事业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

分析正义事业得到帮助的原因,如正义、公平、道德等。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得道多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的含义及其原因。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的原则。

第三章:失道寡助3.1 教学内容介绍“失道寡助”的含义,即不正义的事业会得到少数人的支持和帮助。

分析不正义事业得到少量帮助的原因,如利益、恐惧、道德败坏等。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原因。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失道寡助”。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避免陷入“失道寡助”的境地。

第四章:道德观念的培养4.1 教学内容介绍道德观念的含义及其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分析如何培养和提高个人的道德观念。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观念。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观念。

第五章:人际关系与人生道路5.1 教学内容介绍人际关系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良好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人际关系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用法;(2)学会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实例,提高运用成语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站在正义、仁义的一方,会得到众人的支持与帮助,反之,则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2)学会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分析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由来,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实例,并进行分析。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问题。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及其解释;2. 举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行分析;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问题的能力;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个人经验和看法,提高学生运用成语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站在错误的一方则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社会公益活动、团队合作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二章:得道多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得到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遇到困难时,朋友、家人、社会的支持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得道多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三章: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失道寡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避免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错误、不道德的一方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欺骗他人、违背道德等行为,说明会失去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失道寡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九年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学习目标1、2、3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举例说明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教学步骤:1. 引入主题: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分析案例:举例说明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3.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看其是否能运用这一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章:孟子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让学生理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1. 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讲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方法:1. 讲解法: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案例分析法:讲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步骤:1. 介绍孟子:讲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解孟子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孟子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历史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引导学生从这些例子中吸取教训。

教学内容:1. 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分析这些例子中的教训。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讲解法:分析这些例子中的教训。

1. 介绍例子: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懂得站在正义、仁义的一方,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的一方,必然陷于孤立。

2.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并背诵《孟子》片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孟子论证方法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

2. 对孟子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语、句式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孟子》片段。

2. 参考资料: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历史和现实例子。

3. 投影仪或黑板:用于展示重点内容和例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孟子》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文:逐句讲解《孟子》片段,解释生僻词语、句式,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3. 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孟子是如何运用论证方法的,如举例、对比等,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论证技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例子,探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5. 案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历史和现实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课堂练习1. 翻译《孟子》片段,确保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

2. 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和结果。

3. 让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理,分析一些历史和现实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篇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
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

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以进攻一方为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
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第3段从防守的一方来论述,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作者以攻守两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说明“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第4段由战争转向治国方略,得民心,得“人和”才能得天下。

最后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

七、反馈练习。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