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⑵》期末名词解释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汇总:1、西昆诗派(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立文。
“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此集共收诗人十七人,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2、半山诗(王荆公体):“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他晚年的诗风化奇崛于寻常之中,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
他的这种诗被称为“半山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列宋诗诗体时有“王荆公体”。
3、苏门四学士:元祐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下,时称苏门四学士。
4、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在此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等,共二十五人。
《宗派图》显示的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1)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2)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3)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
5、山谷体: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列黄庭坚的诗为“山谷体”。
6、简斋体: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有《简斋集》。
他的诗被称“简斋体”。
7、“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倡导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
8、六一风神: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其特点是:(1)偏于阴柔之美。
(2)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
(3)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
(4)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9、东坡体:苏轼的诗歌世称东坡体,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整理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第七编——明代文学(诗歌、散曲、散文、长篇小说、拟话本小说、小说批评、明杂剧、传奇)1)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冯梦龙对宋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加工、编辑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集、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二拍”指凌濛初应书商要求编写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共七十八篇。
2)小品:原为佛教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明代后期用来指一般文章、以区别那些关于国家政典和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包括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
3)传奇:唐宋时指文人用文言文创作的短篇小说、元代和明初是元杂剧的别称、明清指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是明清主要戏剧形式,它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而来。
4)拟话本:鲁迅首先提出的、指明代文人摹仿宋话本而作的短篇白话小说,主要供案头阅读、如“三言二拍”。
5)童心说:晚明李贽提出的,他把文学作为其反传统和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之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6)台阁体:以宰辅权臣扬士奇、扬溥和扬荣为代表,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共丽,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除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7)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主张学习唐宋的散文法度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归有光:提倡传统儒教之“道”、重视文学抒情作用、其散文名篇皆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
8)临川派与吴江派:两派斗争激烈、争论焦点在如何处理戏曲音律和词曲关系,前者以汤显祖为代表、反对模拟、提倡“灵气”、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讲究才情和辞藻,后者以沈景为代表,主张“协律”、“本色”,从实践上看临川派的主张更合理。
临川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名剧、即《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其中《牡丹亭》成绩最高,因汤显祖号玉茗堂主人又称“玉茗堂四梦”。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⑵》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著名的散曲套数《不伏老》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自叙之作,作者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并将自己喻为“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2、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和高文秀的《双献功》就是以他这核心人物的优秀剧本。
3、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4、歌颂士子与妓女之间的爱情是元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如著名剧作家石君宝的《曲江池》歌颂李亚仙和郑元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马致远的剧作《青衫泪》也歌颂了妓女裴兴奴与诗人白居易之间的爱情。
5、元代剧作家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神,朴实而又优雅,赢得了无数的赞誉。
6、元代很多杂剧改编自唐传奇,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改编自陈玄祐的《离魂记》。
7、明代剧作家朱有燉的杂剧《继母大贤》和关汉卿的《蝴蝶梦》都写了兄弟争死,继母保全前妻之子的故事,这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一个题材。
8、孟称舜将其《古今名剧合选》所选杂剧分为婉丽、雄爽两类,分别命名为《柳枝集》与《酹江集》。
9、明代作家王九思的杂剧《杜子美沽酒游春》借杜甫之口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不平。
10、明代徐复祚的杂剧《一文钱》刻画了一个贪得无厌、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卢至的形象,剧中还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显示出佛教对晚明文人的影响。
11、明代剧作家冯惟敏的杂剧《不伏老》写梁颢八十二岁中状元的故事,是戏曲史上首部以科举考试为表现对象的作品。
王衡的杂剧《郁轮袍》也借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故事,写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12、许潮的剧作多以文人的游宴雅集为题材,如《兰亭会》一剧写王羲之、谢安等上巳集会修褉,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风雅的倾慕”。
13、明代作家吕天成的杂剧《齐东绝例》写舜父瞽瞍杀人后,舜负父而逃,以及皋陶发誓不杀瞽瞍后,舜在众人劝说下归来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1)这是陈师道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9.简斋体:(1)即指陈与义的诗歌特征。
(2)陈与义先后学习黄庭坚、陈师道及杜甫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3)其创作风格重意境、重白描,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
10.诚斋体:(1)这是杨万里的诗歌特征。
(2)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采用白描手法写诗。
(3)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
(4)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11.易安体:(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2)其词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音调优美。
(3)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4)其作词有倜傥的丈夫气,柔中有刚。
(5)她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12.稼轩体:(1)这是辛弃疾创立的词体。
(2)他很有才情,无论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都是刚柔相济。
(3)喜议论好用典,是其显著特征。
(4)他的词是典型的英雄词,有报国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13.樵歌体:(1)又叫“朱希真体”,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诗歌特征。
(2)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
(3)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14.词源:(1)是宋代词人张炎的作品。
(2)他精通音律,于词学颇有心得。
(3)他在书中精研词的音律、作法,评论诸家得失,多有胜解,堪称宋代词论第一力作。
:诸宫调:15.诸宫调(1)是宋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
(2)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杂以说白,表演长篇故事。
(3)它的语言通俗生动,在艺术上超越了以往的各种说唱艺术,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期末复习--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期末考试样题(1)
1《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期末考试样题(1) 元明戏曲部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元代剧作家 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 创作的《宝剑记》,演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沈璟的《义侠记》演英雄 的故事。
3、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亭》是根据元代剧作家 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剧中描写了蒋世隆与王瑞兰、陀满兴福与蒋瑞莲聚散悲欢的爱情故事。
4、明代剧作家 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世俗享乐;吕天成取材于《孟子》的杂剧《 》则通过对舜等古圣贤的戏謔,表现了晚明人对传统的挑战。
5、 的杂剧《霸亭秋》写杜默落第后在霸王庙哭诉,都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6、梁辰鱼创作的传奇《 》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
7、在元杂剧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称为 。
8、明代剧作家 的杂剧《桃源三访》集中体现了他对戏曲婉丽风格的理论主张。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梧桐雨》一剧的艺术成就。
2、简述梁辰鱼《浣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
三、论述题(两题必选一题回答,共20分)1、试论王实甫《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到价值。
2、试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明清小说部分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三国志平话》 2、“三言”二、 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1、为什么说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真正走向成熟?2、《西游记》的故事内容可分为哪三个部分?三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三、 论述题(两题必选一题回答,共20分)1、以周进、范进的故事为例,分析说明《儒林外史》是如何揭露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迫害的?2、以武松形象为例,分析《水浒传》人物塑造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是指在中国历史上的古代时期所创作、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多个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个名词需要解释,分别是“古文”和“古乐”。
一、古文: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
古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古代的史书、典籍,如《史记》、《楚辞》等;另一种是鲜明的个体风格的作品,如《论语》、《庄子》等。
古文在语言表达上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它以含蓄、写景、抒情为主要特点,形式上以古文体为主,常运用象征、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人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古文作品在体裁上丰富多样,有诗歌、散文、训诂、碑铭等,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
二、古乐:古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广泛流传的音乐作品。
古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秦时期,当时乐器主要是以吹奏类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各种种类的乐器。
古代乐曲中经常伴奏有歌唱,因此古乐通常是以歌曲为主要表现形式。
古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还在宗教、礼仪、庆典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乐在文化传承中起到承载历史、记录情感与价值观念的作用,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古乐的形式多样,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祭祀音乐等,体现了古代社会各个
层面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总体而言,古文和古乐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式,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期末名词解释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的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
南戏是以宾白和曲牌联套相结合、以歌舞故事为主体的早期戏剧表现形式。
南戏产生后,很快向南北流布,衍变为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四大声腔”,影响直达元明清乃至今天。
南戏是在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南戏以曲牌连缀的形式讲述长篇故事,综合了当时众多的艺术形式,诸如宋杂剧、傀儡戏、歌舞大曲、唱赚以及诸宫调等。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即“明清传奇”)。
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汉族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诸宫调,是说唱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属于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
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
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由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艺人孔三传来到文艺演出百花竞放的东京,最先创造了诸宫调。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
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
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
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
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据宋王灼《碧鸡漫志》卷而载:“熙丰、元祐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
”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同光体―--由宋诗派在清末民初演化而来,其活动年代主要在光绪中期以后,一直延续至民国。
同光体诗人崇尚宋诗,强调学古而不呆板摹古,要有开拓创造,他们师法“力破余地”的精神。
同光体分为以陈衍、郑孝胥为代表的闽派,以沈曾植为代表的浙派,以陈三立代表的赣派。
谴责小说-----指清末出现的大量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黑暗的作品。
它们对现实肆意夸大,言过其实;暴露有余,批判不足;情绪渲染强烈,理性和冷静的立场不彰。
鲁迅认为这样的作品称不上讽刺文学,为之另立名目,称其为“谴责小说”。
代表作品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
鸳鸯蝴蝶派----是产生于清末民初的一个小说流派,这一派小说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失望于政治革命,沉溺于个人的趣味世界,由此而痛苦、迷茫以致颓废堕落的心路历程。
以上海为大本营,主要阵地是《礼拜六》,故此又称“礼拜六派”,主要成员有周瘦鹃、徐枕亚、包天笑、王纯银、刘半农等。
梅村体DD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创作的把李商隐诗色泽农丽的特色,元白长篇叙事诗善于铺排、流丽婉转的风格和“初唐四杰”抒情歌行的结构方式结合起来的以人物命运为中心,注重情节,腾挪跳跃,挟以沧桑浮沉之感,极尽俯仰变幻之能事的诗作被称作“梅村体”。
《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
神韵说DD清代诗人王士G本司空图、严羽之说提出。
“神”是指表现到恰到好处的诗味,“韵”是把诗引向一种余意不尽、悠闲淡清的境界。
合起来讲,所谓“神韵”,就是要使诗歌所表现的对象具有一种远景美。
艺术上,神韵说要求诗人将情感进行加工。
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效果。
格调说-----清代诗人沈德潜为匡正王士G“神韵说”的弊病而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
沈氏认为诗歌创作要本于诗教,“原本性情,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要求蕴籍,他推尊唐诗,偏袒七子派,尤重诗歌声音的美。
桐城派-----在清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魁、姚鼐等继承发展,使桐城派成为清代最大的散文派别。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名词解释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诗风转向刚健清新,并且,他们四人都喜好写骈文,有着很好的艺术特色【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
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李杜】特指李白和杜甫,二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成就最高,且生当同时,交谊深笃,故唐人习惯将其并称。
【“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
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精选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精选
名词解释:
1 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看来这种类型的人是你喜欢的对象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
2 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其三,“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
3 山谷体——是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字山谷他的诗的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1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中国古代文学(二)
中国古代文学(二)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贞观时期宫廷诗风较之前代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诗歌意境的拓展,表现出对“大”的事物的普遍兴趣;其次,诗歌中体现了南朝宫廷诗所缺少的强烈个性色彩;第三,不少大臣开始自觉地用诗歌来干预政治。
2、上官体:也称龙朔变体,是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
(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3、文章四友:指高宗武后朝的四位宫廷诗人,即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他们都工于律诗。
4、“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5、“汉魏风骨”:即主张诗歌创作要继承建安文学的传统,要有“风骨”,有“兴寄”(34页)6、“兴寄”:它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7、“风骨”:它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8、盛唐气象:是后人对盛唐诗歌时代特征的一种概括,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完美,技巧精纯,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浪漫的青春旋律。
9、大历诗风:承盛唐余绪,缺少新变。
“气顿衰颓”多追求冷寂闲谈,低回感伤的情调。
10、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而齐名。
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汇编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汇编1.诗言志:《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歌永言”。
就是说诗是人的心灵的表现。
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 .《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 .《论语》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4.《论语》的“尽善尽美”说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⑵》期末名词解释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⑵》期末名词解释汇编一、元明戏曲部分1、《王粲登楼》:是元曲大家郑光祖所作的最能表现作者个人艺术风格的文人事迹剧。
描写的是王粲因与当朝丞相蔡邕之女订有婚约,并由王粲的傲慢及由此而引起的王粲与蔡邕之间的恩怨情仇的故事,表达了对文怀才不遇境地的感慨。
此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人的赞赏。
2、院本:戏曲名词,金元时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是北方的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一种形式。
演时用五人,作品均已失佚,仅《南村辍耕录》载有院本名目七百余种。
元以后亦称宋杂剧为院本,以别于元杂剧。
或泛指短剧、杂剧、传奇等等。
3、元曲四大家:对元代四位著名杂剧家的合称。
一般是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或称“关马郑白”。
见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何良俊《回友斋从说》。
4、董西厢:金代一位下层文人董解元根据唐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利用当时流行的诸宫调形式而作的一本《西厢记诸宫调》,使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至此得到极大的丰富。
尤其重要的是,“董西厢”在情节、结局、人物塑造等方面,都较《莺莺传》作了较大的修改,并由此而成为王实甫所作《西厢记》的蓝本。
5、《大雅堂乐府》:明代剧作家汪道昆所作,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剧目分别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和《远山戏》。
这是汪道昆因“厌听繁音”而将风流遗事改作为杂剧,以此满足自己的欣赏要求,来传达一种文人的雅兴与情调。
这当中,以杂剧为游戏的态度非常明显。
6、《四声猿》:明代徐渭所作,即《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史》、《女状元》四剧。
关于四声猿的命名,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另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听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吟。
其中《狂鼓史》最突出地体现了徐渭内心的悲愤。
《四声猿》处处流露出“真性情”,作者在剧本长度、音律等方面的随心所欲,使元杂剧的创作格式真正被打破,明杂剧完成了它的蜕变,从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涵盖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的原因,文学名词繁多。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名词的解释:1. 诗: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古人用韵文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境。
主要分为诗经、楚辞、汉赋、曲子和绝句等。
2.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集,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北方地区的民歌,雅是宫廷音乐,颂是祭祀的歌颂诗。
3. 楚辞:指楚国人创作的一类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为主题。
楚辞以辞章多变、意境深远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4. 汉赋: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形式,起源于汉代。
汉赋以描写事物、表达感情、抒发思想为目的,以华丽辞藻和形象瑰丽见长。
5. 曲子:是古代戏曲的歌唱部分,形式上分为南曲和北曲。
南曲是江南地区发展起来的曲艺形式,以细腻的情感和哀怨的曲调为特点;北曲则是北方地区的曲艺形式,以豪放奔放的音乐和明快的节奏为特色。
6. 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是四行诗,每行五、七个字,用字简练,表达含蓄,富有音韵美。
7. 陋室铭:是荀子的其中一篇文章,借用辞章简约的写作风格,表达了内容之丰满。
8. 悼亡文:是古代文学中一种以悼念逝者为主题的作品,常见于祭文、碑文和墓志铭等。
悼亡文常以真情实感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惋惜。
9. 雍正《御制诗》:是清朝雍正帝的御选诗集,雍正帝个人选定和修改了一些诗词,供后世参考。
10. 《三国演义》:古代长篇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斗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以上是对一些古代文学名词的简要解释,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
这些文学名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特点、文化氛围以及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文章由榕巨互金搜集整理2009-10-20 23:20:03|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1。
唐宋八大家⑴基本含义:唐宋八大家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家。
⑵主要成员: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⑶名称由来:明朝中叶茅坤编成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时“唐宋八大家”之说遂已定型,同时被奉为古文写作的典范。
2。
西昆体⑴历史地位: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⑵得名由来:“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⑶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⑷主要特点: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3。
昆体功夫⑴基本性质: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⑵主要特点:①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②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③大量用典4。
宋初“三体”诗⑴主要派别: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三派:①一是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②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③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闲情逸趣。
⑵基本性质:宋初“三体”诗,即指三个诗派。
5。
西昆诗派⑴基本性质: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⑵得名由来:①当时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体。
②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
③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
⑶主要特点: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声律文采、藻饰、用典,人们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6。
太学体⑴产生背景:石介在反对杨亿的精巧之文时,不适当的将杨刘的文学追求视为威胁儒家思想的异端。
⑵理论主张:他在主讲太学期间,片面强调文体复古,鼓励了古文中险怪奇涩的太学体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2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代表人物有曹操、曹植等“三曹”“七子”,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五言形式,形成了梗概多气的诗风,多表现为功业意识,抒发理想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生命意识,感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具有悲凉古直的特点。
总体风格清峻、通脱、骋词、华靡,语言刚健爽朗,意境宏达开阔,是文学自觉时代的突出标志。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其现存的诗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
其诗内容分为四类,纪事、述志、游仙、咏史,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其诗风格苍凉朴拙,如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体裁上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
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的诗人,文学家。
其诗歌分前后期,前期诗歌抒写其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后期诗歌表达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野田黄雀行》。
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表现在两方面,一、其文采富艳,将风骨与文采完美结合;二、其五言诗影响深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三、曹植注重诗歌技巧,集抒情、结构、炼字于一体。
代表作有《洛神赋》、《七步诗》等。
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对正始时期整体诗风的概括,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正始之音抒发了诗人政治理想的幻灭和普遍存在的危机感,多为抒发个人忧愤的诗,表现了诗人苦闷、孤独的心情和鄙弃世俗,高蹈隐逸的性情。
如阮籍“颇多慷慨之词”,嵇康“多抒感愤”。
并且由于老庄哲学盛行,诗歌与玄理相结合,词理遥寄深远、意味深长。
代表作有《咏怀诗》《幽愤诗》。
太康诗风太康诗风是对西晋时期整体诗风的概括,代表诗人有潘岳、陆机等,诗歌以繁缛著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陆机的《西北望高楼》;(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如陆机拟古诗《猛虎行》(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⑵》期末名词解释汇编一、元明戏曲部分1、《王粲登楼》:是元曲大家郑光祖所作的最能表现作者个人艺术风格的文人事迹剧。
描写的是王粲因与当朝丞相蔡邕之女订有婚约,并由王粲的傲慢及由此而引起的王粲与蔡邕之间的恩怨情仇的故事,表达了对文怀才不遇境地的感慨。
此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人的赞赏。
2、院本:戏曲名词,金元时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是北方的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一种形式。
演时用五人,作品均已失佚,仅《南村辍耕录》载有院本名目七百余种。
元以后亦称宋杂剧为院本,以别于元杂剧。
或泛指短剧、杂剧、传奇等等。
3、元曲四大家:对元代四位著名杂剧家的合称。
一般是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或称“关马郑白”。
见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何良俊《回友斋从说》。
4、董西厢:金代一位下层文人董解元根据唐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利用当时流行的诸宫调形式而作的一本《西厢记诸宫调》,使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至此得到极大的丰富。
尤其重要的是,“董西厢”在情节、结局、人物塑造等方面,都较《莺莺传》作了较大的修改,并由此而成为王实甫所作《西厢记》的蓝本。
5、《大雅堂乐府》:明代剧作家汪道昆所作,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剧目分别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和《远山戏》。
这是汪道昆因“厌听繁音”而将风流遗事改作为杂剧,以此满足自己的欣赏要求,来传达一种文人的雅兴与情调。
这当中,以杂剧为游戏的态度非常明显。
6、《四声猿》:明代徐渭所作,即《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史》、《女状元》四剧。
关于四声猿的命名,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另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听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吟。
其中《狂鼓史》最突出地体现了徐渭内心的悲愤。
《四声猿》处处流露出“真性情”,作者在剧本长度、音律等方面的随心所欲,使元杂剧的创作格式真正被打破,明杂剧完成了它的蜕变,从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7、南戏(永嘉杂剧):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是北宋末年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时称“南戏文”、“南曲”、“南戏”。
由于南戏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元之前曾将所有戏剧杂伎表演形式称为“杂剧”,故早期南戏流传外地,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喜杂剧”。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收录于《永乐大典》的《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戏文较高地保留了原始面目。
《张协状元》是一本负心剧;《宦门子弟错立身》是描写豪门出身的延寿马与戏剧演员王金榜的爱情故事;《小孙屠》表现的重点则是家庭伦理、兄弟之情。
9、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这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也是在明清两代的戏曲舞台上一直非常活跃的四个剧本。
四大南戏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的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的创作影响深远。
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10、明传奇:是从南戏发展而来的长篇体制的戏曲形式,剧本的创作主体是文人,它即是为舞台演出而作,同时也有大量作品是作为个人抒情言志逞才的手段而创作的。
表现出对现实、历史的关切,对作品个性、情感的张扬,在体制上也表现出规范化的特点。
11、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作品,为明代传奇写作巨手汤显祖所作。
“四梦”之中,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
而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
在舞台上,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也是常见剧目,从其剧作完成之初,直到今天,汤显祖的忧伤表现出不息的生命。
12、《宝剑记》:李开先所作,故事取材于小说《水浒传》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然剧本所写故事与小说不同,最引人注目的不同是关于林冲受迫害的原因。
林冲与高俅等人的冲突,不是因为高衙内图谋其妻,而是因为林冲反对高俅等祸国殃民的奸臣。
民众乐道的衙内的荒淫,转换成士大夫所关注的忠奸斗争。
一个原来充满市井味道的草莽英雄故事,敷演成了士大夫的歌唱。
13、《鸣凤记》:为王世贞门人所作,其中“夫妇死节”一出为世贞亲笔。
剧本表现嘉靖时夏言、杨继盛、邹应龙、林润等十位忠义之士与奸臣严嵩父子的斗争。
剧本虽以政治时事为创作对象,但在情节的组织安排上,注意对事实的剪裁与组织。
《鸣凤记》作者在严嵩父子伏法后不久,就把这一震动朝野的政治事件搬上了舞台,开启了此后的时事剧创作。
14、《博笑记》:沈璟所作,由相对独立的十个喜剧构成一部市井生活画卷,塑造了一批市井细民的形象。
他们或善或恶,或亦善亦恶,以此讽刺、揭露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15、吴江派:沈璟对音律的重视,对本色的提倡,得到当时及身后不少剧作家的响应,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流派——吴江派。
主要作家有沈璟、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若、卜世臣、沈自徵等人。
其中吕天成、卜世臣更是“衣钵相承,尺尺寸寸宁其榘矱者。
”16、汤沈之争:汤沈之争是20世纪中期以来戏曲史、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研究结果表明,汤沈二人在戏曲创作理论上确实存在着不同意见,汤显祖对于剧本的写作,重视“立意”与“才情”,而沈璟则从场上之曲出发,强调合律。
当然,两人的分歧,仅只是创作观点的不同,并不能被视为带有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
他们二人仅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剧本的写作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回应了当时曲坛的需求。
17、折子戏:折子戏,相对于整本戏而言,指从全本戏中拆出的、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折(出)。
折子戏演出的鼎盛时期在清代,但其源头却在明代。
折子戏的风行,是清代曲坛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着中国戏曲发展的又一度变迁:演员的场上之曲正日益成为曲坛的主流。
二、明清小说部分1、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即已具雏形,被推称为后世小说章回之祖(王国维语)。
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
2、志怪:即记神鬼怪异之事。
神鬼怪异之事本来并不存在,是人们虚构的想象的产物,在魏晋南北朝时大量出现。
志怪小说篇幅虽短,有简短的故事,且多数作品情节完整,优秀之作人物形象鲜明(当然一般都还缺乏性格),但内容简单,艺术描写比较粗糙,几乎还没有什么细节描写。
3、唐传奇: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时才使中国古典小说真正走向成熟。
唐传奇一般都文辞华丽,很有文采。
题材扩大,篇幅大大加长,铺展为几千字的规模,能比较完整地、丰富地反映生活,写出生活流动发展,从中展示出人物的命运;情节完整、生动、曲折,艺术描写趋于深入、细腻。
注意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更加丰富了复杂的社会内容。
4、英雄传奇小说:鲁迅先生曾对“英雄传奇小说”下过如下的定义:“叙一时故事而特置重于一个或数人者。
”这类小说的特点是,由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的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来看,却比历史演义反映的生活面要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了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5、历史演义小说:指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此类小说被称为历史演义小说。
其特点是:既有史实的依据,又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6、拟话本:是文人摹拟话本体制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指文人由编辑加工话本进而自己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意识地模仿话本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有的学者认为,对一些世代累积形的话本小说,如果改动比较大的,也不妨视为“拟话本”。
7、三言:明天启年间冯梦龙编刻的《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三言”,每集收作品四十篇。
“三言”各书都既收宋元话本,又收明代话本小说和文拟作的短篇白话小说。
8、二拍:明代凌蒙初编辑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二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二拍”,每集收作品四十篇。
9、谴责小说:多直露的谴责而少含蓄的讽刺。
鲁迅称为:“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躁,笔无藏锋,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相去之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10、话本:宋元时期,话本小说大放异彩。
话本来自民间,产生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艺术。
这里所说的“话”是故事的意思,“说话”就是讲故事。
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和开拓。
11、《三国志平话》:《三国志平话》内容简单,文笔粗劣,人名地名颇多错别字,但它有鲜明的民间传说色彩,其中的因果报应和迷信思想也相当重。
《三国志平话》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它已初步具备了《三国演义》的故事轮廓,是《三国演义》创作的重要基础。
正是在此基础上,罗贯中创造、加工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
12、《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其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描写的是我国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但却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即“拥刘反曹”。
《三国演义》的战争场景的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很到位。
应该说明的是,《三国演义》就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内容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既不同于历史著作,也不同于根据生活而纯出于虚构的一般的小说。
13、毛氏父子评改本:清初康熙年间,江苏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仿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西厢记》之例,修改、评点《三国志演义》。
毛本的加工,主要在回目的修改调整上,增删了一部分情节,删改了一些多余的诗词赞语,文字上也作了不少润色加工,使情节比原来更加紧凑,文字也更精练、流畅,但也加强了作品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以及在罗本中本来并不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
至此以后,毛本即成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本子。
毛氏父子在《三国演义》的传播上功不可没,同时在小说的理论批评方面也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14、《大宋宣和遗事》: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是一本杂钞旧籍而成的内容宠杂的资料书,其中有一段三四千字的梁山泊故事,可能由南宋时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其中的水浒故事已经有了比较连贯和完整的情节,是《水浒传》最后成书的重要基础。
15、《水浒传》七十回本:为明末金圣叹将一百二十回《水浒传》“腰斩”而成,题为《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七十回本的文字也作了一些修改。
由于这个本子保留了全书的精华部分,文字也比较洗炼和统一,同时又附有大量精彩的批语,因而成为此后最通行的本子。
16、《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约刊印于南宋时期,可能是北宋时期一个说经的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