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新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研究开发

合集下载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果蔬发酵及生物加工产品开发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果蔬发酵及生物加工产品开发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果蔬发酵及生物加工产品开发项目简介我国果蔬加工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需要果蔬加工进行创新。

生物加工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新型、生态的加工技术体系和加工理念,可以增强产品的营养、改善产品的风味,延长货价期,而且适合多种果蔬原料,有成熟的工艺和成套设备,容易进行规模化生产。

农产品加工能够显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较好解决果蔬类农产品就地消化和货价期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顺应了目前市场的消费导向,发酵果蔬以健康、低糖、低脂的特点,符合市场的消费潮流。

项目产品强化了肠道调理、功能因子等健康属性,并通过个性化的菌种定制和联合发酵技术,提升了产品的风味属性,使其滋味丰富,香气浓郁,必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创新要点(1)课题组具备十分完善的发酵微生物菌种库,可以针对不同原料筛选出适宜的酿造微生物,改善发酵风味、提高发酵产品的营养价值。

以各类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为原料,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现代科学发酵工艺,获得兼具风味和营养的果蔬汁发酵产品。

(2)课题组有完善的风味物质分析、功能物质评价技术平台,能够开展与风味物质与功能因子相关的有机酸、短链脂肪酸、多酚、多肽、多糖、生物酶等功能成分的精确分析以及与肠道调理、免疫提升、抗自由基氧化、护肝等动物模型评价或细胞学评价研究。

(3)课题组具有长期从事农产品高效开发的实践经验,能够针对具体的原理属性,采用多菌协同加工方式,建立复杂的生物加工体系,科学调节原料中各类营养组分,优化产品功能。

(4)课题组能够承担产业化生产线的方案设计,提供全套的设备选型方案,参与产业化技术优化。

同时,可以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类型设计和人群定位,开发特色果蔬或中药材的复合发酵制品。

关键指标(1)个性化工艺课题组已从传统酿造食品中分离筛选得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酵性能优良的上百株菌种,包括乳酸菌、醋酸菌、酵母菌、米曲霉等,这些微生物有着良好的发酵性能和安全性。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功能性醋酸菌、乳酸菌及其发酵调控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功能性醋酸菌、乳酸菌及其发酵调控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功能性醋酸菌、乳酸菌及其发酵调控技术成果简介本项目涉及功能性醋酸菌、乳酸菌及其发酵调控技术,可用于果蔬饮品、酵素、新型调味品的发酵制造。

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由于其保质期短,运输成本高,较适宜于在原产地或产地附近进行深加工,以延长保质期及产品附加值。

发酵类果蔬饮品由于经过微生物处理,在口味、质地以及营养成分等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其中果蔬类益生菌类发酵饮品,更是得到关注健康的消费人群的青睐。

然而目前市场中的发酵果蔬汁类产品,鱼龙混杂,很多产品存在发酵程度不高;高度依赖后调配;微生物混乱及发酵过程控制不科学;食品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等问题。

针对这一类型的产品,本项目从发酵菌种、发酵工艺、功能成分分析以及产品标准化等方面系统的进行了研发。

(1)丰富的菌种:本课题组拥有近百株背景明确、安全可靠、发酵性能优良的微生物,形成了完备的酿造用菌种库,包括乳酸菌、醋酸菌、酵母菌、米曲霉等。

可以针对不同的发酵原料以及最终产品口感及质构的要求,选择一种益生菌或复合发酵菌种,实现个性化的定制需求。

(2)科学工艺:通过科学的发酵工艺及过程控制,实现了乳酸菌等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活菌数可达100亿/ml。

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周期,混菌发酵可由几个月缩短至10天内,乳酸菌发酵缩短至24小时内。

实现高效的物质转化,总酸可以达到6%,提高产品品质及生产稳定性。

(3)成分分析:建立了完备的发酵产品成分分析技术平台。

针对与产品风味、以及肠道调节、增强免疫等健康功能紧密相关的有机酸、短链脂肪酸、多酚、多肽等功能成分进行精确定量分析以及健康功能评价。

(4)产品风味:本课题组研发的果蔬发酵产品口味浓郁、发酵特色明显,无不良异味。

避免了发酵后的过度调配及添加剂的使用,即可达到较优的感官要求。

符合健康、绿色的现代加工食品的需求。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及产品开发现状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及产品开发现状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及产品开发现状王海霞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0702班(9号)摘要益生菌是指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益生菌存在于地球上的各各角落里面,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乳酸菌、双歧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

目前世界上研究的功能最强大的产品主要是以上各类微生物组成的复合活性益生菌。

本文主要论述其作用机理及相关产品开发现状。

Abstract Probiotic bacteria is what improvement the host tiny ecosystem balance and develop a beneficial function, attain to raise the living of the host healthy level and healthy appearance germ product and its metabolism outcome, the p robiotic bacteria existence to mainly have on the earth at inside,some bacteria or fungi in the animal body inside is beneficial include :Lactobacillus, Bacillus bifidus, actinomycete, and yeast ...etc...The strongest function of the product in the research is mainly the compound p robiotic bacteria that above each kind of microorganism in the world currently.Their physiologic function and related product developmenting status are discussed in this review.关键词益生菌、作用机制、发展现状、对策益生菌,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功能性苹果醋和益生菌粉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功能性苹果醋和益生菌粉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功能性苹果醋和益生菌粉
成果简介
1、苹果醋
苹果醋是以苹果为主要原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经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制作而成的一种营养丰富、风味优良的酸味调味品。

它兼有苹果和食醋的营养保健功能,是集营养、保健、食疗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饮品。

苹果醋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素以及有机酸、植物多酚等生物活性保健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降血压、抗疲劳、美容养颜、延年益寿、防癌抗癌、促进肠胃消化、减肥、促进钙的吸收等十多项独特的人体保健功能。

2、益生菌粉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

人体、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酪酸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

本项目的益生菌粉产品主要包括双歧杆菌类和乳杆菌类,具有肠道保健,增强免疫,调节作用等功能。

技术特点先进的设备:采用全自动化生产设备及系统,关键设备是世界顶级设备。

稳定的品质:采用优质的原料、先进的工艺、高自动化程度的控制,得到批次稳定的优质产品。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菌种和专利。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抗过敏益生菌的研发及制剂的高效制备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抗过敏益生菌的研发及制剂的高效制备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抗过敏益生菌的研发及制剂的高效制备技术成果简介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疾病,涉及全球22%的人口。

如哮喘、鼻炎、过敏性湿疹、食物过敏和过敏性休克等均与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但目前过敏疾病的治疗药物存在副作用,不宜长期使用。

江南大学食品生物技术中心经过多年的积累,通过体外高通量筛选。

细胞、动物模型,人群临床试食及多组学机制解析等手段,研究得到能够有效调节免疫,缓解过敏性疾病,可长期食用无毒副作用的益生菌;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提升益生菌在消化道中抗逆性的关键技术,并攻克了菌种在产业化应用时的发酵工艺、活性保持、生产技术等多层面难题。

主要成果包括:(1)研发得到3株有效缓解不同过敏性疾病的益生菌,长双歧杆菌CCFM1029通过降低血清中总IgE水平,皮肤组织IL-4、IL-13水平,局部组织中组胺的释放,以及炎症细胞的浸润,缓解过敏性湿疹;短双歧杆菌CCFM1067通过改善肥大细胞炎症浸润,降低皮肤组织中IL-13和CCL11水平,且提高皮肤组织中IL-10的表达,最终实现缓解特应性皮炎症状;罗伊氏乳杆菌CCFM1040显著降低过敏性哮喘小鼠肺部病理炎症,抑制血清中尘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1的产生,降低肺泡灌洗液中IL-5、IL-13、IL-17A的含量,缓解过敏性哮喘症状;(2)通过剖析益生菌的底物代谢规律和关键限制性生长因子,建立科学有效的益生菌特异性增殖培养体系,并基于生长过程碳氮代谢规律,提出遵循底物消耗规律的自动补料技术和发酵精准化自动控制工艺。

益生菌增殖密度达到1.0×1010cfu/mL以上,是传统培养方法的5-10倍:(3)开发了提高益生菌消化道耐受性的关键技术,解决了菌株通过胃肠道后存活率低的技术难题。

通过开发高渗预胁迫、微胶囊预包埋等技术,使功能菌株在胃酸环境下的存活率达到95%以上,在胆盐环境下的存活率达到90%以上。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发酵生产L-赖氨酸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发酵生产L-赖氨酸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发酵生产L-赖氨酸
成果简介
选育高产菌种和发展赖氨酸生产对于提高食品中蛋白质利用率,增强人民体质以及发展家禽饲养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以谷物为主要食物的我国尤为重要。

本实验室通过诱变选育和基因工程手段对大肠杆菌进行改造,获得一株高产赖氨酸生产菌株,发酵培养36h,赖氨酸盐酸盐产量高达193g/L,葡萄糖得率为74%左右。

关键技术
本研究以玉米浆为氮源,有效的降低了发酵成本;以葡萄糖为原料生产L-脯氨酸的高转化率发酵,该法绿色、环保、可持续,具有经济竞争力,有很好的产业应用前景;以大肠杆菌为宿主,不仅缩短了发酵周期,而且也降低了染菌几率。

知识产权
一株产L-赖氨酸的大肠杆菌及其应用,CN201911370748.X。

项目成熟度
试生产阶段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投资期望:根据目前技术水平,初步估算生产综合成本约6.6万元/吨,目前市场定价约为12万元/吨。

以1000吨生产规模计算,毛利润可达5400万元/年。

应用情况:L-赖氨酸是人体和动物所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中最重要的一种,应用于食品强化剂和饲料添加剂,也用于医药。

益生菌发酵乳的研究及产业化进展

益生菌发酵乳的研究及产业化进展

中国食品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 20 No. 10Oct . 2 0 2 0第20 第10 !20 2 0年10月益生菌发酵乳的研究及产业化进展于洁张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乳)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45实验8 农业农村部奶制)加工45实验8内蒙古自治区乳)生物技术与工程45实验8 呼和浩特010018)摘要 益生菌产业朝气蓬勃,作为益生菌4要载体的发酵乳制)也在不断升级$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消费者对于营养健康调控有了新的认识$益生菌发酵乳等健康饮食可调节肠道健康,进而预}人体慢性疾 病,已成为共识。

本文概述近年来益生菌发酵乳的研究进展和产业化现状,45阐述益生菌发酵乳在肠道疾病% 肿瘤和肠-X 轴等方面功能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益生菌发酵乳的深入研究及产)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益生菌;发酵乳;肠道菌群;肠-X 轴;产业化5章编号 1009-7848(2020)10-0001-07 doi : 10.16429/j . 1009-7848.2020.10.001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 1 益生菌简介ture organization , FAO #/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WHO )联合专家委员会提出了 益生菌的科学定义:益生菌系指活的微生物,当摄取足够数量时,对宿主健康有益& 2018年我国修 订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 见稿)》及2020年《益生菌的科学共识;F 也认同这 一概念,亦明确指出益生菌的核心特征是足够数量、活菌状态和有益健康功能。

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驱动下,益生菌产业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及的产业。

随着益生菌理论研究的不断突破,其技果&益生菌 的品产业,科学界和产业界的&益生菌 中不 有量益生菌, 有 生物活 物, 益生菌和的 功能的益生菌 , 有益生功能叫本文概年来益生菌的究和产业 状, 益生菌 在、 和-X的功能究进展。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化妆品生物活性物制备与应用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化妆品生物活性物制备与应用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化妆品生物活性物制备与应用技术成果简介
本项目旨在发掘天然植物中具有美白、抗皱、保湿、杀菌及防腐等天然活性成分,开发其提取、纯化技术。

另一方面,本项目组与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合作,利用发酵法制备具有美白、抗衰老、抗皱、保湿等功效的发酵产物,产品分为直接发酵产物和植物发酵后的提取物。

在活性成分先进制备基础上,根据美白、抗衰老、抗皱、防晒、抗污染等理论,对天然活性原料进行协同复配,形成多靶点、多动能集成功效原料组合,并建立化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细胞水平、动物实验)到人体实验的完整功效评价技术平台,打通从天然原料到实际配方应用的通路。

关键技术
1、天然活性成分高效提取、纯化和功效评价;
2、具有美白、抗衰老、抗皱、保湿等功效的发酵产物开发;
3、天然活性原料多靶点、多动能集成的协同复配技术;
4、天然活性原料多尺度功效评价技术平台。

获得成果
1、专利授权数十项;
2、部分中药提取物、海洋植物提取物、发酵产物已形成美白、抗衰老、抗皱、保湿原料,在合作企业化妆品中得到实际应用;
3、已建立活性原料多尺度功效评价实验室。

新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

新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

新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作者:赵艺来源:《食品界》2021年第06期摘要: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的微生物菌群往往需要由宿主摄入益生菌来调节改善菌群平衡,以便能够更好地保障自身的身体健康。

我国不少大学已经开始成立课题组,对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开发进行了研究,从目前来看,研究内容相对较多,我们也根据他们的研究问题,对新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新型产品;研究与开发根据当前的诸多研究表明,益生菌发酵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以及免疫系统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保健作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以及菌群。

近几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身身体状况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人们逐渐开始注重自身身体的生理功能以及免疫功能的提高。

不仅如此,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发酵乳以及益生菌的研究,越来越强调将益生菌与发酵乳进行结合,这也为新型功能性发酵乳制品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对其进行简要探讨。

2.1 对益生菌的简要探讨益生菌是对人体有益的一种活性微生物,它在人体的肠道系统以及生殖系统内定植,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够起到调节人体生态平衡,提高人体身体健康状态的一类活性有益微生物。

目前来看,对于人体有益的大部分微生物当中,主要由细菌与真菌构成,其中,乳杆菌、酵母菌等是较为常见的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由于他们定植于人体的肠道及生殖系统内,对于人体的肠道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便秘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帮助肠道蠕动进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以便能够使得人体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

2.2 益生菌的功效分析益生菌,它主要定植于人体的肠道以及生殖系统内部,对这两个系统有一定的益处,其中最为常见的功效就是预防便秘,改善肠道功能。

在人体肠道内的益生菌群,可以平衡肠道的菌群状态,帮助肠道的蠕动,使得肠道在消化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加积极,预防机体发生腹泻或者是便秘等不正常的问题。

项目江南大学推介的项目

项目江南大学推介的项目

项目江南大学推介的项目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江南大学推介的精选项目★⑴项目名称:益生制剂及其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简介:本项目研制和开发了多种益生制剂的生物制造新技术。

主要包括:高纯度的低聚果糖和低聚木糖产品;法夫酵母突变株;高活性、高效率微生态制剂;微生物青贮添加剂;重组工程营养素。

1.研究建立了食品功能因子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的高效生物制造新技术和新方法。

自主研究选育了具有低聚果糖、低聚木糖高转化效率的新菌种;获得了分离和提纯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的新方法和途径以及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新技术;运用固定化酶技术,延长酶的半衰期和使用寿命,提高了酶的稳定性,减少了产品杂质含量,简化了后处理工艺,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实施了清洁生产;采用新型粉末化工艺和技术,不添加任何品质改良剂和抗结剂,获得了高纯度低聚糖粉末产品,填补了国际、国内该类产品空白;2.运用特殊酶及酶解工艺,有效破壁,使功能性虾青素的利用及其自身的稳定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3.采用生物反应器原理,在国内外首次研制了重组工程营养素的挤压新技术、新工艺以及集成新设备;4.应用基因重组、细胞融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选育得到了高效益生菌株,并具有生长速度快、定植能力强、可产生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质的特点;采用高密度流加发酵技术,使生产工艺无污染、产品效价高、生产效率高。

通过微胶囊、脂质体新剂型的研制,制备了稳定、高效的益生菌制剂;在国内首次采用新型保护技术,制备了高活菌数、高存活力的益生制剂;5.国内外首次研制了益生制剂工业化发酵过程的智能控制系统,解析了自动控制关键点及策略。

本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共发表了32篇SCI论文,分别在江苏梁丰食品集团等9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并建成了多条工业化生产线。

开辟了我国生物技术开发农副产品资源的新途径,使农副产品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附加值大幅度提高。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波固相高效合成益生聚糖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波固相高效合成益生聚糖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波固相高效合成益生聚糖
成果简介
低聚糖、多糖具有较低的代谢能(1kcal/g),在食品加工中可作为填充剂部分替代脂肪、蔗糖或淀粉,提高产品的感官特性、储藏性能及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等功能特性,是一类具有促进肠道健康功能的益生元,可以调节肠道氧化应激,促进益生菌增殖,提高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机体血脂代谢。

目前聚糖的制备主要依赖于天然资源的提取、水解和衍生。

天然资源的生长周期性和提取工艺的复杂性严重制约了聚糖产业的发展。

微波技术在有机合成中已多有应用,我们研究发现微波辅助杂多酸催化技术可用于制备低聚糖、巨寡糖,采用该技术在特定微波和物料条件下,10分钟内快速合成了高得率(90%以上)的低聚葡萄糖、低聚甘露糖、低聚木糖、葡-半乳聚糖、类虫草多糖等产品。

比较分析目前食品加工中使用的聚糖化学结构、营养功能,发现微波固相合成聚糖具有一致的化学和生物学性能。

微波固相合成聚糖技术突破性地以大宗农产单糖为原料,快速、高效、绿色制备功能性聚糖,有望实现传统聚糖制备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关研究获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累计投入科研经费400万元,研究发表论文21篇,申请自主发明专利4项,授权3项。

目前微波固相高效合成益生聚糖技术亟待转化。

微波合成技术成熟,生产设备简便。

2014年,我国糖产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121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8亿元,市场需求巨大。

本技术
寻求有相关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现技术转化。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的发酵生产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的发酵生产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的发酵生产技术项目简介ε-聚赖氨酸是由25-35个L-赖氨酸通过其α-羧基与ε-氨基缩合形成的一种同型氨基酸聚合物,分子量在2500-4500Da。

目前ε-聚赖氨酸主要作为一种食品防腐剂被广泛应用于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

2014年4月,我国卫计委也正式批准其在我国食品加工业中的使用。

本项目通过10多年的技术攻关,聚焦于产生菌筛选、高产菌选育、发酵过程优化与调控、产物的分离提取与精制等研究内容,获得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高产菌,实现了实验室(5L)-中试(1m3)-试生产(10m3)不同规模的ε-聚赖氨酸发酵生产,并建立了与发酵规模相匹配的ε-聚赖氨酸高效提取和精制工艺。

本项目得到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创新要点5L发酵罐ε-聚赖氨酸发酵产量达到48g/L,国际领先水平;10m3发酵罐ε-聚赖氨酸发酵产量>35g/L,国内领先水平;ε-聚赖氨酸提取收率>60%,纯度>95%,国内先进水平。

效益分析乳酸链球菌素(Nissin)、纳他霉素和ε-聚赖氨酸是美国FDA批准的三大微生物来源天然食品防腐剂。

相比于前两种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具有更广的抑菌谱、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更强的水溶性。

在实际应用中,三种生物食品防腐剂可以形成互补优势,是化学合成食品防腐剂的有利替代者,具有较大市场价值。

年产30吨ε-聚赖氨酸生产线,需要固定设备投资约1000万元;生产成本约400元/公斤,按市场售价1200元/公斤(95%含量)计算,预计利润达到800元/公斤;年利润为:800元/公斤×30吨=2400万元。

推广情况已转让相关企业授权专利一种灰褐链霉菌菌株、及利用该菌制备ε-聚赖氨酸及其盐的方法,200910224087.X;一种促进ε-聚赖氨酸合成的方法,201310257217.6;一种ε-聚赖氨酸发酵液絮凝除菌的方法,201410441173.7;一种对ε-聚赖氨酸及其盐溶液脱色的方法,201410289214.5;一种低pH值胁迫提高ε-聚赖氨酸产量的方法,201510021744.6。

江南大学最新科技成果目录汇编

江南大学最新科技成果目录汇编

江南大学最新科技成果目录汇编(一) 、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透明质酸生产技术2.ALAO系统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3.好氧颗粒污泥SBR工艺废水处理新工艺4.表皮生长因子5.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6.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酶法合成生产技术7.大豆精华素生产技术8.发酵法生产L-缬氨酸9.发酵法生产L-异亮氨酸10.前体发酵法生产L-丝氨酸11.冰啤生产成套设备12.系列酿造型国酒、水果酒系列13.低温蒸煮生产酒精发酵新工艺14.发酵成套设备技术服务项目15.干法脱胚玉米粉生产啤酒专用糖浆16.甘蔗制糖联产酒精及综合利用17.高转化率谷氨酸发酵新技术18.黄原胶发酵生产技术19.结冷胶发酵生产技术20.唾液酸发酵生产技术21.降血脂他汀类药物22.酒精生产清洁工艺23.L-赖氨酸发酵新技术24.灵芝活性产品25.麦芽-异麦芽低聚糖(寡糖)浆(粉)生产技术26.酸性尿酶生产技术27.洗涤剂用复合酶28.系列发酵产品项目:A.液体发酵法生产高活力纤维素酶技术B.液体发酵法生产β-胡萝卜素C.药用桑黄菌液体发酵生产抗癌食品D.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E.微生物纤维素(高纤椰果)的生产F.功能性生物保健饮料G.工业废渣发酵转化生产生物活性饲料技术29.系列啤酒类产品项目:A.无甲醛酿造啤酒工艺B.啤酒专用糖浆的生产C.膳食纤维啤酒的研制D.无醇、低醇啤酒的生产E.高档低度黄酒的生产30.现代生物技术生产云芝多糖及虫草菌干粉31.絮凝性细菌Z. mobilis酒精连续发酵32.乙醇浓度监测仪33.优良啤酒酵母34.植酸酶35.工业生物催化关键技术及在食品添加剂制造中的应用36.益生制剂及其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37.发酵法生产谷氨酰胺转胺酶38.生物香料酯的研制39.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甘油及其转化为1,3丙二醇的研究40.微生物合成丁二酸高产菌株选育与代谢调控研究41.用于食品和石油工业的系列微生物多糖生产技术42.中性纤维素酶高产菌株选育及高效后提取技术研究43.益生制剂及其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二)、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虾头、虾壳生产热反应型虾味调料2.新型涂料稀释剂生产技术3.新型食品防腐剂生产技术4.AF型气氛保鲜纸生产技术5.麦绿素系列产品生产技术6.速溶水果、蔬菜粉生产技术7.纸菜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天然芒果粉生产技术9.速溶板栗粉生产技术10.血液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11.脱臭大蒜系列产品生产技术12.杨梅粉生产技术13.百香果粉生产技术14.易腐烂果蔬和河蟹的冰温高湿保鲜技术15.生理功能性青绿色蔬菜饮料生产技术16.园艺农产品的富硒及其加工技术17.区域农产品加工业战略研究及规划18.利用废蚕丝生产丝素蛋白和丝素肽19.无花果系列食品开发20.乳铁蛋白生产技术21.水产品深加工——水产动物蛋白提取物22.利用菊芋工业化生产菊粉及其它深加工产品23.兽药残留量快速酶联免疫(ELISA)检测试剂盒24.活性因子 -氨基丁酸的生物合成技术及制品25.丁酸梭状芽孢杆菌生产简介26.挤压法生产焦糖色素27.天然复合氨基酸胶囊保健食品28.冬瓜系列食品加工技术29.大蒜油胶丸及无臭大蒜粉的生产技术、30.新型有机吸附剂-----多孔淀粉31.固体蜂蜜(粉末)生产技术32.变性淀粉的开发及生产技术33.几丁质酶与几丁质寡糖34.班产4000kg冰淇淋项目35.生物工程技术生产新型乳制品36.甲壳素生产技术37.甲壳低聚糖的酶法生产技术38.蝇蛆蛋白质和甲壳素的深加工技术39.莲藕深加工40.淀粉吸水剂生产技术41.淀粉糖系列产品生产技术42.低值淡水鱼综合利用43.应用微胶囊技术开发厨房调味系列产品:A.微胶囊化粉末酱油B.微胶囊化粉末猪油、大豆色拉油C.微胶囊化食用菌44.超市易腐烂果蔬常温气调保鲜技术45.日处理800吨玉米干法脱胚技术46.日产15吨玉米胚芽奶粉47.系列果脯加工技术48.特种红花油料高价值产品的开发49.精制奶粉最佳的替代产品——活性花生蛋白粉50.蕃茄红素产业化项目简介51.蛋白质粉生产技术52.肉类黏合剂—Fibrimex(类似物)的工业化生产及猪血综合利用研究53.超临界流体萃取在食品生物工业中的应用54.鲜奶油产品55.水产品下脚料综合利用56.系列脱水蔬菜生产技术57.芦荟综合深加工系列产品生产技术58.系列速冻食品生产技术59.高能大豆皮颗粒制造技术60.无公害高效水产饲料制造技术61.水产专用全脂大豆制造技术62.贝壳类水产方便休闲食品加工63.贝壳类水产冷冻方便食品加工64.牡蛎的食品资源化开发利用65.即食调理虾方便食品66.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生产工艺和技术67.稻米及其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68.利用玉米芯酶法生产功能性低聚糖――低聚木糖69.一种新型无污染淀粉基木材用胶粘剂的生产技术70.秸秆阳离子吸附剂生产技术71.南瓜粉生产技术72.洗车污水循环处理装置简介73.冷冻大闸蟹系列调理食品的开发技术74.绿茶提取液的纳滤浓缩技术75.新型食品防腐剂生产技术76.AF型气氛保鲜纸生产技术77.速溶水果蔬菜粉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78.速溶板栗、荞麦等栗粟粉生产技术79.麦绿素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0.大蒜脱臭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1.纸菜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2.血液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83.新型涂料稀释剂生产技术84.食品常温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开发项目85.鸡蛋粉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6.浓缩水果蔬菜汁及其饮品生产技术87.果醋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8.凹凸棒土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89.挤压法生产配合营养米技术研究90.壳聚糖酶法改性技术及应用91.氯霉素和盐酸克伦特罗酶免疫检测试剂盒的研制92.生物转化法生产香草醛93.新型微生物青贮添加剂的研究94.高品质大豆浓缩磷脂和酶法改性磷脂生产技术95.食用油脱色专用凹凸棒土吸附剂研究开发96.易腐烂果蔬和河蟹的冰温高湿保鲜技术97.生理功能性青绿色蔬菜饮料生产技术98.园艺农产品的富硒及其加工技术100.区域农产品加工业战略研究及规划101.凹凸棒土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102.壳聚糖酶法改性技术及应用103.预防酒精性脂肪肝樟芝菌粉胶囊104.D-塔格糖生产技术105.以鱼及小麦胚芽为主要原料的营养粉产品106.茶叶综合深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及产业化实施(三)纺织工程与服装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江南大学制浆造纸技术服务项目2.利用生物技术实现纺织产品的高档化和生产的清洁化3.数字喷墨印花用超细颜料墨水的研究与开发4.用于纺织工业清洁生产的高效生物催化剂的制备技术5.功能化非织造布可充电式电池隔膜材料6.纳米结构功能纺织材料加工技术7.差别化纤维气流免浆加工法项目8.WKCAD3.0经编针织物CAD系统9.全数字式智能竹节纱生产控制装置10.色织物CAD及仿真系统(软件)11.纺织企业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简介12.成布检验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13.涤棉阻燃多功能防护服装面料14.QDTH系列电脑提花控制系统及花型制备系统15.WS--1织机送经机构改造技术16.Z303经编机的技术改造技术17.三维纬编针织技术18.全自动绞纱丝光机制纱设备系统19.回归反光丝及织品技术20.新型刷花机制造技术21.智能防叠装置22.浆纱机浸浆方式的改造技术23.电脑提花针织物的计算机模拟系统24.缺压经编织物编织技术25.电脑横机程序文件转换系统26.全系列高精度金属探测器27.SU111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28.各行业的制服设计,以及生活类各种面料的服装服饰设计29.纺织浆料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A.酯化淀粉浆料:包括淀粉醋酸酯、淀粉磷酸酯、淀粉氨基甲酸酯(尿素淀粉)浆料;B.醚化淀粉浆料:包括羧甲基淀粉、羟乙基淀粉、羟丙基淀粉和阳离子淀粉浆料;C.各类交联淀粉浆料;D.氧化变性淀粉浆料;E.酸解变性淀粉浆料;F.各类复合变性淀粉浆料;G.高性能变性淀粉浆料;H.聚丙烯酸盐类浆料;I.聚丙烯酸酯类浆料:包括乳聚型聚丙烯酸酯和溶聚型聚丙烯酸酯浆料;J.聚丙烯酰胺类浆料:包括固态和液态聚丙烯酰胺浆料;K.组合浆料;L.辅助浆料30.利用生物技术实现纺织产品的高档化和生产的清洁化31.织物快速准确出样系统系列设备的制造及生产工艺研究32.国产碱性果胶酶棉织物生物酶前处理技术33.蓄光型多色夜光纤维的开发与产业化34.用于纺织工业清洁生产的高效生物催化剂的制备技术35.SU111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简介36.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纤维的开发37.玉米聚乳酸(PLA)短纤维系列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四)化学工程与材料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绿茶提取液的纳滤浓缩技术2.镀镍漂洗废水槽边回收处理技术3.MES生产技术4.MZ-1型新型增塑剂5.三次采油用工业表面活性剂的开发6.以皂脚(或酸化油)为原料生产脂肪酸甲酯7.单碳脂肪酸分离技术8.新型叔胺合成技术9.脂肪醇制叔胺新工艺10.新型抗静电剂-CN生产技术11.无(低)磷洗衣粉生产技术12.晶体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13.椰子油脂肪酸单乙醇酰胺(CMEA)14.椰油酰胺甜菜碱生产技术15.椰油酰胺氧化胺生产技术16.热熔型道路标志漆17.皂脚脂肪酸生产二聚酸及聚酰胺树脂18.磺基甜菜碱19.结构型重垢液体洗涤剂生产技术20.羊毛防虫蛀剂生产技术21.聚醚消泡剂22.脂肪醇硫酸铵和脂肪醇醚硫酸铵23.高效驱油净生产技术24.新型食品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生产技术的研究25.新型织物柔软剂——双长链酯基季铵盐26.新型增塑剂偏苯三酸三辛酯生产技术27.增白型防晒剂巴松1789合成项目28.高温交联引发剂 TMDPB29.系列精细化工产品介绍A.杀菌剂助剂——TCC(三氯苯基脲)B.高质量N-酰基肌氨酸盐表面活性剂C.烷基二苯醚二磺酸盐产品D.二甲苯磺酸盐生产技术E.N-烷基—丙氨酸盐及N-烷基醋酸盐F.防腐抗菌剂系列产品30.高分子涂料及助剂31.新型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生产技术32.医药中间体及产品介绍33.超细轻质碳酸钙的制备34.新型无机填料改性剂(ADDP)35.可转让的化工产品生产技术(五)机电、自动化控制与信息工程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3LZ-B全自动三辊高速轧机自控系统2.FPC2000集散控制系统3.包装秤单秤称重控制器4.电机车馈电接触接触线自动停送电装置和自动分区开关5.混凝土搅拌站计算机控制系统6.耐火材料全自动配料计算机控制系统7.耐火材料移动配料称量车8.盘式开听器和杆式开听器9.散料秤计算机控制系统10.蒸汽养护窑温度计算机控制系统11.中波发射台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12.商务信息处理系统13.计算机控制材料特性测试系统14.智能化网络办公系统15.宽带网络计费系统16.主要矿山机电类技术合作内容及成果17.普永房地产行业项目管理系统18.多单元变频调速同步控制器19.通用型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控制器20.可控硅单、三相半控移相触发控制器21.染整联合机多电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22.双闭环三相全控移相触发控制器23.通用电压型多功能三相电器保护器24.管理信息系统:A.不锈钢销售管理系统B.房屋拆迁管理信息系统25.铝塑复合管一次成型生产线项目26.一种容积可变的包装容器27.一种用于大重型电子产品包装的全瓦楞纸板衬垫28.全自动纺织器材(梳理齿条)多功能生产线29.感应加热电源技术及应用领域简介30.LZ-600-8型直线拉丝机全自动控制系统31.数字化玻璃试管自动定量打标仪。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γ-氨基丁酸工业生产菌代谢工程系统改造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γ-氨基丁酸工业生产菌代谢工程系统改造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γ-氨基丁酸工业生产菌代谢工程系统改造成果简介γ-氨基丁酸(GABA)是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医药、功能性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微生物生产GABA,是近十年来发酵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乳酸菌和大肠杆菌是生物合成GABA研究中最常用的菌株。

GABA是一种非蛋白氨基酸,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内。

动物、植物、微生物中都有GABA的存在。

在畜牧养殖方面,GABA 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抗热应激与镇静等作用,补充GABA可缓解动物由于热应激引起的生长受阻、体重下降等。

在饲料中添加GABA 对猪、牛、鸡等养殖都有促进作用。

本项目分别从乳酸菌和大肠杆菌出发,通过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改造菌株,并优化菌株发酵条件和发酵策略,提高了生物合成GABA 的产量和生产效率,1L以玉米芯水解液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的培养的L.buchneriWPZ001细胞通过静置发酵和静息细胞转化累计可得到GABA117g。

主要创新点发现L.buchneriWPZ001可利用木糖或玉米芯水解液为碳源生长并通过静置发酵高产GABA;发现E.coliBL21(DE3)/pET20b-torA-gadB 在信号肽TorA引导下可有效分泌表达GadB并可用于高效生产GABA;发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Weimberg途径可将木糖合成GABA的精简为7步反应;E.coliJWZ08/pWZt7-g3/pWZt7-xyl以木糖直接合成GABA产量是此前葡萄糖直接合成GABA的报道的3倍。

授权专利一种高产γ-氨基丁酸的发酵乳杆菌及其应用,201210136696.1;一种产多种L氨基酸的基因工程菌及应用,201610853074.9;一种高效生产γ-氨基丁酸的方法,201510208490.9;一株利用生物质原料为碳源高产γ-氨基丁酸的乳杆菌及其应用,201310519881.3。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药食用真菌生物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药食用真菌生物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药食用真菌生物技术
项目简介
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猴头菌、虫草、灰树花、松口蘑、云芝和樟芝等30余种药食用真菌的深层液体发酵技术研究,形成了真菌多糖、真菌糖蛋白、三萜化合物等代谢产物提取、分离和高效制备技术体系,已建立多种菌物活性物质筛选和评价模型,筛选出一批降糖、降脂、抗炎、抑菌、抗氧化等真菌产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药食用真菌菌株库和代谢产物库。

项目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要点
建立针对真菌生物量、代谢产物生成水平的发酵优化技术体系。

菌物活性物质制备技术成熟,可进行产业化生产。

效益分析
建成5m3/批次发酵生产线,所需设备投入约60-80万元。

综合年产值预计在2000万元。

推广情况
(1)与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符合国家标准的云芝胞内糖肽的深层液态发酵制备工艺并实施产业化,目前已形成年产值8000万元的云芝胞内糖肽的生产和销售规模;
(2)与江苏神华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虫草、猴头菌、云芝、密环菌等品种的发酵优化和产品制备研究。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过氧化氢酶发酵生产及应用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过氧化氢酶发酵生产及应用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过氧化氢酶发酵生产及应用项目简介
筛选得到一株具有良好过氧化氢酶生产性能的菌株嗜热子囊菌WSH03-01,经优化摇瓶发酵产酶水平达到优化前的10倍。

确定了添加乙醇优化过氧化氢酶的发酵工艺并放大。

最终在1500L罐中发酵120小时,产酶达到3650U/mL。

WSH03-01所产过氧化氢酶的热稳定性较好。

最适在工业化应用试验中,利用过氧化氢酶处理漂白棉织物后的残余过氧化氢,处理效果达到了传统高温大量漂洗的前处理水平,处理过程中节水近1/2,节能1/3,废水排放量减少50%左右,减轻了污水处理的负担。

在1500L罐中发酵120小时,产酶达到3650U/mL。

本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863计划资助,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创新要点WSH03-01所产过氧化氢酶的热稳定性较好,最适在工业化应用试验中。

效益分析
纺织业是污染非常严重的工业,尤其是在印染加工过程中,传统工艺耗费大量的水和化学品,不仅耗费资源,同时造成环境污染。

本研究成果利用过氧化氢酶处理漂白棉织物后的残余过氧化氢,替代传统的高温大量漂洗的前处理水平,以达到在处理过程中节约水耗与能耗,并减少废水排放量。

推广情况已转让相关企业。

授权专利一种提高微生物法制备的过氧化氢酶保存稳定性的方
法,200410014631.5;一种添加甲萘醌提高微生物法制备过氧化氢酶产量的方法,200410041137.8;一种提高微生物制备耐热耐碱性过氧化氢酶产量的方法,200310106371.X。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耐胁迫植物乳杆菌定向选育及发酵关键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耐胁迫植物乳杆菌定向选育及发酵关键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耐胁迫植物乳杆菌定向选育
及发酵关键技术
项目简介本项目以具有优良益生功能的植物乳杆菌为研究对象,筛选得到了耐胁迫相关靶点基因和蛋白,发明了基于环境因子耐胁迫耐受的菌种定向选育技术;发明了基于体外实验、细胞模型和活体动物模型的功能评价方法。

可实现具有减除食源性危害因子功能菌株的靶向性高通量筛选。

发明了一系列菌株高活性培养和高效制备的发酵关键技术,创新开发了植物乳杆菌新产品。

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主要创新内容及技术突破
1、建立了基于种水平宏基因组等技术的植物乳杆菌快速分离和筛菌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明了基于耐胁迫靶点的定向选育技术,从泡菜等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获得对酸、盐、胆盐等具有优良耐受能力的优良菌株;
2、利用比较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技术,形成生物减除重金属危害、致病菌感染和生物毒素毒性的菌株功能评价方法;
3、发明了一系列基于胁迫响应的发酵制备关键技术,实现了菌株的高活性培养和高效制备;开发多菌协同发酵、低温长时发酵等产业化技术,形成益生菌发酵乳、益生菌微生态制剂、固体饮料等新产品。

项目应用情况该获奖项目的成果已在光明乳业等7家企业实现产业化,打造了一批高品质的益生菌发酵乳、固体饮料等创新产品。

近三年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37.27亿元,新增利润3.02亿元。

首创我国植物乳杆菌发酵乳产品——“畅优植物乳杆菌发酵乳”,2017年销售额达到11.4亿元。

相关产品增强了我国益生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改善国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

新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

新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
张群
【期刊名称】《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年(卷),期】2015(34)6
【摘要】益生菌是指宿主摄入足够数量后可改善体内微生物菌群平衡而对其健康产生积极作用的一类活性微生物的总称。

而发酵乳被认为是将益生菌传递到人体内的最理想载体,添加益生菌后可以将菌种本身的保健作用与发酵乳的健康功效完美结合起来,这为新型功能性发酵乳制品提供了研发导向。

江南大学陈卫、南京农业大学董明盛课题组针对益生菌发酵乳制品开发与生产面临的技术问题开展了深入广泛的研究。

【总页数】1页(P672-672)
【作者】张群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发酵乳制品中益生菌生存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生理功能
3.新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
4.益生菌与发酵茵间生物关系受发酵乳制品组成成分和加工工艺影响
5.发酵乳制品加工过程中温度对益生菌的影响具有菌株特异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新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研
究开发
成果简介
本项目获2015年中国专利金奖,2015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展了益生菌的大规模分离和筛选,得到了20多株具有重要益生功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菌株。

课题组应用以上优良菌种和核心技术,陆续研发了畅优发酵乳、畅优ST-III乳酸菌饮料、莫斯利安常温酸奶等新型发酵乳制品,市场增长率达到50%,实现销售收入120多亿元,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树立了科技创新、引领中国乳业健康成长的标杆。

技术指标
(1)系统评价了26株专利菌株及其发酵乳的保健功能,植物乳杆菌ST-III对胆固醇的去除率为45.17%,乳酸片球菌P9对李斯特菌的抑制率达48.2%;对15株典型益生菌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精细图谱绘制,覆盖率达到260倍以上,完成10株典型菌株的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ST-III的耐酸和耐盐的分子机制等。

(2)开发氢氧型弱碱性阴离子交换、细胞微囊固定化高密度培养技术,活菌数分别达到1.0×1011cfu/mL和2.7×1011cfu/g以上,开发陶瓷微滤膜浓缩装置,浓缩倍率达50倍以上。

(3)开发新型液氮深冷发酵剂,实现超浓缩发酵剂的瞬时造粒,菌体存活率达99%;液芯包囊新型发酵剂,4℃保藏一年菌体浓度达1011-1012cfu/g;生物膜载体新型发酵剂,热风干燥的菌浓度达1010cfu/g。

(4)开发高剪切粘度损失控制和二次巴杀技术,打破酸奶无法长期常温存放的难题,实现酸奶常温下5个月以上的货架期;开发益生菌协同发酵技术,首创了国内植物乳杆菌发酵乳制品,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植物乳杆菌发酵乳制品。

针对优良菌株进行了系统的功能评价和二次开发,解析了专利菌的益生性状、生理特性、遗传背景及环境因子作用规律。

基于终产物抑制解除、损伤修复、生物膜培养和胶囊化保护等机制开发了载体保护、反馈抑制解除、抗环境胁迫等高密度培养技术,并开发了液氮深冷、液芯包囊、生物膜载体等新型发酵剂产品。

以产业化生产为导向,攻克了益生菌协同发酵、低温长时发酵、高剪切粘度控制及质构保持、二次巴氏杀菌等新型发酵技术及生产工艺。

形成了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系统生产技术体系,开发出了系列新型益生菌发酵乳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应用情况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江南大学及南京农业大学就开始了益生菌资源的挖掘与收集工作。

到本世纪初,包括光明乳业、南京卫岗乳业等成果完成单位加入进来,展开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特别是在国家、省市各项科研计划的支持下:如江南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合作承担了2个有关发酵剂研发的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2004、2007);江南大学和光明乳业合作承担了2个有关益生菌酸奶的国家农转资金(2006、2010)和4个国家十一五、十二五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卫岗乳业合作承担了国家十五、十一五
和十二五有关高活性乳品发酵剂及南方奶业发展的课题;特别是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乳制品深加工”专项中,由江南大学主持,南京农大、光明乳业、卫岗乳业和扬大等参加的“新型酸奶及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研究”课题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成果的完成单位长期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各方分工明确,共同攻克了新型益生菌发酵乳的功能开发和生产关键技术,形成了三个既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的核心技术成果:
一是新型益生菌的功能开发与评价技术,获得了一系列具有突出功能性质的新型益生乳酸菌,在国际领域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
二是益生乳酸菌发酵剂的高效制备技术,开发了不同剂型的发酵剂产品,不仅活性高,而且成本降低50%以上;
三是新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了系列化的新型益生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

综合集成应用以上益生菌乳酸菌菌种与应用关键技术,实现了新型益生乳酸菌发酵乳制品和发酵乳饮料等产品中的应用,建立了相关产品的生产线,形成了一系列高品质的乳酸菌产品,已在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市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等实现稳定应用三年。

项目组的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排镉功能的植物乳杆菌及其用途”,首次发现了一种具有生物减除镉功能的益生菌,并开发了相关具有缓解镉毒性功能的益生菌发酵食品。

该菌株对重金属镉的耐受能力达到
其它测试菌株的20倍以上;吸附能力也远超过常见的商用益生菌;可有效去除食品中的镉污染,抑制宿主肠道对镉的吸收,降低组织中的镉含量,缓解镉对机体造成的毒性损伤,并恢复镉暴露影响的肠道菌群结构与组成。

目前专利菌株已多家乳品及生物科技企业实现生产应用。

基于本专利的核心技术,对上下游产业技术进行延伸,已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并在本核心专利的基础上,围绕“益生菌减除重金属”形成了从国内到国际较为完整的专利保护网。

授权专利
一种具有排镉功能的植物乳杆菌及其用途,201210322124.2;
一种能够缓解铅毒性的植物乳杆菌及其用途,20121004632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