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标签式”阅读教学如何破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对学生阅读的文本进行批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

第一,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于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限,因此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选择简单易懂、内容丰富、质量高的文本。

第二,合理设计批注内容。

批注是教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理解不足等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的方式。

批注内容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内容既要考虑到文本的词语、句子结构等语法层面的问题,也要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深层次的内容。

批注要具体、细致。

教师在批注时要给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指导和提示,让学生能够根据此进行思考和分析,例如可以提问学生:你对这个词语的意思有了解吗?你认为这个人物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具体、细致的批注,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第四,灵活运用批注方式。

批注方式应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材料特点灵活运用,可以采用文字批注、标记和写注释等形式,比如可以在文本上直接划线、圈出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然后在旁边写上注释,或者直接在文本上写批注,给学生提供更直观、具体的指导。

第五,及时反馈和总结。

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对学生的批注进行反馈和总结,可以对学生的批注进行评价,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错误、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还可以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批注和理解,互相借鉴和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具有一种主动的阅读态度,不能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文字信息,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对所读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分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所读内容。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标注和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在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批注式阅读并不仅仅是对文字的分析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传统与现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要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和思维去理解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激发学生对文字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技能在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技能。

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理解能力。

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读书,才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五、注重实践操作与情感体验的结合在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操作与情感体验的结合。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要通过实践操作和情感体验,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写批语、创作读后感等方式,让学生将所读内容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从而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内涵。

引导学生批注式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引导学生批注式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引导学生批注式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批注式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使用笔、纸或其他工具,记录下自己的想法、问题、答案等各种思维过程。

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同时也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下面介绍一些策略。

1.确定阅读目的在开始阅读之前,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这有助于学生更加专注和深入地阅读。

例如,学生可以确定自己的阅读目的是找出某种关系、解决某个问题、理解全文意义等。

明确阅读目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也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2.搜寻关键信息学生在读完一段文章之后,应该搜寻关键信息,并将其标记出来。

这些关键信息可能包括重要概念、重要名词、重要日期等。

将这些信息标记下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文章,并且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便利。

3.提出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例如,学生可以提出问题:“作者在讲什么?”、“作者想传达什么信息?”、“作者的论点是什么?”等等。

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并在阅读结束后进行回顾和总结。

4.进行注释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进行注释。

注释主要是指在文章中标注出自己的想法、感受、疑问和答案等。

学生可以在文章的旁边或者下方添加注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便利。

5.进行总结在阅读结束后,学生应该进行总结。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内容,并增强记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注释、记录和提出的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且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

以上就是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的策略。

通过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注意到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论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论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论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标注和注释的阅读方法。

它通过便于快速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阅读体验。

以下是关于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阅读过程。

2.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故事等,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3.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如建立有趣的阅读角、书香校园等,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阅读。

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批注1.解读批注符号的含义,固定一些常见的批注符号,如圈起重要的关键词、下划重点句等。

2.将批注过程化繁为简,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标注,如画出生词、写下疑问等,逐渐引导学生添加更多的批注内容。

3.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添加批注,如记笔记、标记重点等。

4.教师在学生完成批注后,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1.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根据批注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

2.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回答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提供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评价、解读和批判。

四、组织合作学习1.设置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团队中相互帮助、讨论和交流。

2.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如小组读书分享会、合作阅读讨论等。

3.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展开互动。

五、因材施教1.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适合的阅读材料。

2.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批注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批注情况进行差异化辅导和评价。

六、形成阅读习惯1.培养学生按时进行阅读的习惯,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时间。

2.设立阅读目标,帮助学生养成坚持自主阅读的习惯。

3.通过榜样示范,让学生学习他人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浅谈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一、培养学生的批注意识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主动的阅读方式,它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 passively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标注。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批注意识是批注式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注意识,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划线标记关键词、关键句,圈画关键信息,进行符号标记等。

教师还可以利用讲解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批注体会,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碰撞出更加丰富和深入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批注式阅读并不仅仅是一个被动标注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在标注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批注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比如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标注进行回答;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批注体会和阅读感悟。

通过思考和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发现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往往只是表面上的理解,很少能发现文章中的隐含问题和深层内涵。

通过批注式阅读,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标注和思考去发现问题;或者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中的疑点和争议点。

通过发现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增强对文章的审视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

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的密切互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批注,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全面而深入的阅读方式,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快速阅读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快速阅读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快速阅读的教学策略
1、用看图说话:引入课题,用图片让学生们自由说话,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快速进入语文快速阅读的教学环境。

2、让学生进行贴标签:分析文章,贴上“正面”、“反面”、“惊诧”标签,把文章的表达意义用图片更加形象化。

3、用同义词让学生进行替换练习: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把文章中的某些词语替换成同义词,训练学生的词汇熟练度。

4、让学生设置问题:鼓励学生给文章设置问题,了解原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结构及文章语言特点,训练学生进行快速把握含义的能力。

5、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答案:给学生提供多媒体教学课件、学习快速阅读技巧的教案,让学生快速学会正确答题的技巧。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阅
读材料,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1.制定目标
在开始阅读之前,老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制定阅读目标,明确阅读目的、阅读材料类型、阅读难度等。

这有助于学生聚焦于阅读任务,提高阅读效果。

2.阅读计划
教师应当指引学生逐步进行阅读,制定阅读计划,避免随意的读取。

学生可在阅读时
设置自主的时间轴,根据时间来分割或调整阅读的步骤和节奏。

3.阅读前思维导图
学生可利用思维导图前置阅读材料的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整体内容,求得重
点信息并增强理解。

教师或同学也可以在编写思维导图的时候给予引导和评论。

4.文字标记
这是最容易想到的批注式教学策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重要词语、句子或段落,
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阅读材料。

5.关注核心句子
将核心句子抽离出来,有利于学生梳理重点知识点,这样在学习时也可以更加地注重
核心内容。

6.摘要
建议学生在阅读完成后,标记或摘录最重要和最新颖的点。

在学习过程中,组合和概
述这些摘录的内容,全面了解借阅材料。

7.写小结
学生可以在阅读结束时,写一份简短而有用的小结,内容把握阅读材料及其主题,利
于学生对整个读物的整体理解。

8.分析结构
让学生深入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强化全局的阅读效果,理解全文的内涵意义。

以上八种策略可以是教师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技能,更深入地理解思考。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语文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通过在文中做标记、加注、记录心得等方式,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理解和思考。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因此教师可通过选取生动有趣的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故事和材料,让学生产生共鸣,增加他们的情感投入。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绘本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乐趣,将阅读和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批注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使用批注技巧,记录下他们的阅读体会和感悟。

可以教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颜色笔或者标记方式来标注自己的思维路径、重点内容、生词解释等,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批注过程中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和阅读材料,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

在阅读故事类文本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扮演角色、分组讨论等方式来展开阅读,提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而在阅读议论类文本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阅读能力,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注式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表面的记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对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学生做批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观点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水平。

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长是小学生读书的重要支持者,他们的支持和陪伴对于学生的阅读成长至关重要。

浅谈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策略。

它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文本的内容,还要注重文本中的细节,理解和思考文本的意义和主题等。

下面将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三方面谈一谈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1.通过阅读框架的建立来引导学生完成批注式阅读。

阅读框架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抓住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阅读框架,如提问式、对比式、分类式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2.培养学生注重文本的细节。

学生需要逐步培养细心的阅读习惯,通过观察文本中的字音、字形、词汇、表达结构等,全面、充分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与主题。

3.组织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思想,共同探讨课文阅读中的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益。

教学内容:1.注重语文知识的教授。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音、字形、词汇、词义、语法等,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意义。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拓展和巩固。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启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诗歌,让学生学会欣赏、品味文学之美。

3.注重阅读策略的训练。

从小学开始,学生就需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和策略,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逐步完善自己的阅读技巧。

教学评价:1.重视教学评估。

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批注式阅读进行评估,从而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水平,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2.注重评价的公正性。

在评估学生批注式阅读时,教师需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位学生的表现,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补充和改进。

3.培养学生自主评价的能力。

学生需要在自我评价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方法和阅读策略。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材料,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可以用于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

一、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在开始阅读前,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

老师可以提问,“你们读过类似的故事吗?你们体验过类似的事情吗?”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记忆,为阅读做好铺垫,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

二、强调关键词和问句
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时,老师可以强调文章中的关键词和问句。

通过强调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内容。

而问句则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和内涵。

三、指导学生使用批注技巧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批注文章,老师需要指导学生使用批注技巧。

例如,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区分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使用符号标记不同类型的信息,如“?”表示不懂的问题,“!”表示惊讶的内容,等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有目的地阅读文章,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四、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阅读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意图、文章中的难点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彼此协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五、反复练习和评估反馈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批注式阅读的技能,老师需要安排反复练习和评估反馈。

学生可以练习批注不同类型的文章,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小学阶段是孩子语文基础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通过对文章进行批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发现、解决问题,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以下是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导入阶段在开始一篇新的阅读材料之前,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或引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相关图片、短视频、简短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氛围。

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提问,让学生预测故事情节或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二、指导阅读阶段指导阅读是整个批注式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环节。

老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分享一段重要的文字或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然后,给学生合理的阅读任务,让学生找出文章的重点句子、标记文中的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的段落等。

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章进行必要的批注,标记不懂的词语、重要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疑问。

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和理解文章。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文章的含义和意图,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合作探究阶段在学生个人的阅读与批注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可以分享自己的批注,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理解。

学生可以互相提问,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共同理解文章。

小组内的学生还可以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合作撰写文章的读后感、合作完成阅读笔记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整理反思阶段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批注和理解。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些重要的批注内容,整理成一份思维导图或读书报告。

学生还可以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高中作文乱贴标签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高中作文乱贴标签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高中作文乱贴标签的应对策略和措施《高中作文乱贴标签的应对策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高中写作文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乱贴标签的情况。

那什么是乱贴标签呢?就是随便给人或者事情下一个不准确的定义。

比如说,看到一个同学成绩不好,就说他笨,这就是乱贴标签啦。

那我们该怎么应对这种情况呢?第一,我们要多观察。

就像警察叔叔破案一样,要仔细地看看事情的全貌,不能只看到一点点就下结论。

比如有个同学上课总是迟到,我们不能马上就说他是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也许他家住得很远,或者路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呢。

第二,要多思考。

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大家都说某个电影不好看,可你自己去看了觉得很棒,那你就要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能随便跟着别人乱贴标签。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多多思考,就能避免在写作文的时候乱贴标签啦!《高中作文乱贴标签的应对策略》小朋友们,今天来给你们讲讲高中作文里乱贴标签的事儿。

比如说,写一个人的时候,只因为他一次没考好,就说他是个“差学生”,这就是乱贴标签。

那怎么应对呢?我们要学会了解清楚情况。

有个故事,小明在体育课上摔倒了,同学们就说他太笨,可后来才知道是操场有个坑。

所以呀,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不能这样随便下结论。

还有呢,要听听不同的声音。

比如写一个地方很落后,不能只听一个人的话,要多问问其他人的看法,也许会发现那里有很美的风景和善良的人。

小朋友们,记住这些方法,以后写作文就不会乱贴标签啦!《高中作文乱贴标签的应对措施》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高中的哥哥姐姐们写作文有时会犯错,就是乱贴标签。

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多读书。

书里有好多好多的故事和人物,能让我们知道不能随便给人下定义。

比如《白雪公主》里的皇后,不能只说她是个大坏蛋,她也有可怜的地方。

还要和同学们多讨论。

大家一起说说对一件事的看法,这样就能发现自己是不是乱贴标签啦。

就像有个同学不爱说话,不能就说他不友好,也许他只是害羞呢。

只要这样做,就能把乱贴标签这个坏毛病改掉啦!《高中作文乱贴标签的应对措施》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高中作文里乱贴标签的应对办法。

引导学生批注式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引导学生批注式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引导学生批注式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阅读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业成绩,甚至对其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不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着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问题,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通过注释和思考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引导学生批注式阅读的策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一、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要培养学生的批注式阅读能力,需要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应该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阅读材料的内容也应该多样化,包括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故事等,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在挑选阅读材料的时候,还要注意文本的难度适宜性,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挑战,但不至于产生过大的阅读压力。

只有合适的阅读材料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进行批注式阅读。

二、教师引导与激励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技巧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示范和引导,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批注式阅读,包括何时做笔记、如何标注关键词、如何提出问题等。

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批注经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批注式阅读的好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阅读任务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批注式阅读的能力。

在鼓励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反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要培养学生的批注式阅读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学生在课余时间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文章,进行批注式阅读。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阅读时间,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告别“贴标签”,有效把握文本

告别“贴标签”,有效把握文本

告别“贴标签”,有效把握文本发表时间:2020-11-30T13:52:46.230Z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下作者:杨洁[导读] 大多数老师都把教学目标和重点放在通过文本中两位病人美丑善恶的对比扬善抑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

江苏省宜兴市广汇实验小学杨洁 214200 【摘要】大多数老师都把教学目标和重点放在通过文本中两位病人美丑善恶的对比扬善抑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

立足文本,人物的善恶不可简单“贴标签”。

文本主题的把握需建立在细读深读文本的基础上。

《窗》这篇小小说的主题放在交流的沟通与闭塞、欲望的膨胀与抑制上更为合适。

【关键词】告别“贴标签” 把握文本文本新解《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笔下的一篇小小说,被编入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它通过描写发生在一间病房中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意味深远,发人深省。

大多数老师都把教学目标和重点放在通过文本中两位病人美丑善恶的对比扬善抑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然而笔者在多次阅读文本之后,却总感到有些不对劲儿,笔者认为其主题与其说是褒贬人性的善恶,还不如说是针砭世人心灵的闭塞与无休止的的欲望的膨胀。

一、靠窗病人真的善吗?靠窗病人的心灵是否美善有待商榷。

靠窗者描述窗外美景的动机值得怀疑,大多数老师把靠窗病人描述窗外美景的意图概括为鼓舞病友的意志,为病友带来欢乐。

文本其实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靠窗者描述美景的真正意图。

我们普遍的推断来自于描述之景的生机与美妙以及这样的描述给另一位病人带来的感受:“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这样的推断有其合理但不绝对正确,只能说明我们的老师是善良的,没有以恶意的眼光来揣测靠窗病人的意图,把靠窗病人向同伴描绘美景当做“善意的谎言”。

如果以一个空想家的角度呢?靠窗病人仅仅是无聊之中用美好的景象来娱乐自己,那不过是自欺欺人,只要能让自己舒心解闷并有听众不明真相的认同以强化想象的“真实”,那又何妨?如果以一个阴谋论者的角度呢?靠窗病人为什么随心所欲、凭空捏造虚假的美景?或许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说谎是不是故意刺激不靠窗病人?他这样肆意的捏造有没有真正考虑听众的想法?他是不是也不喜欢这个靠窗床位,想挪个位置,所以在欲擒故纵?所以靠窗者尽管对窗外之景描绘得再生动再美丽,并不足以说明他的动机就是好意的,他的心灵就是美善的。

阅读教学去“标签化”的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去“标签化”的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去“标签化”的有效策略作者:林芬珠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06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头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情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脱离文本、简单定论、缺乏个性与生命力的“标签化”阅读教学并不鲜见。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如何避免“标签化”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人物形象立体化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文本,教师极易刻板地照本宣科,做教参、教案的“传声筒”,让学生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贴上各种僵化、抽象的标签,将文本中丰满的人物形象简单平面化、脸谱化。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六年级上册《桥》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感悟老汉的形象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教师马上说道:“‘他像一座山’,从中说明老汉沉着、冷静。

”接着提笔板书“沉着、冷静”。

另一个学生又站起来回答:“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教师又说道:“这一句表现了老汉大公无私的精神。

”随即又板书“大公无私”。

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言简义丰、耐人寻味,但这位教师却用一些刻板的词语直接给老汉贴上了“标签”,鲜活的语言文字被屏蔽,生态课堂的“语文味”被严重弱化。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触摸高尚的灵魂,和人物进行思维碰撞,并与之产生共鸣。

笔者以为,本文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师生玩味,从而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起来。

一是关注环境描写,充分体会山洪的突如其来和形势的危急,为感受人物形象打下基础;二是梳理出围绕“木桥”而产生的四次冲突,聚焦人物言行、神态描写的点睛之笔,深入品味老支书的想法与情感,感受他一心为民的党员形象;三是适度揣摩对比、留白的手法,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多元理解。

运用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运用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运用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是一种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的策略,它旨在帮助学生通过思考、提问、讨论和写作来理解和解释一篇文章。

这种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1. 强调重要信息
在阅读时,教师应该强调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可以
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笔记或用不同的颜色标注重要信息,以便他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文
章。

2. 提出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文章,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这种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

3. 分析主题
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可以要求学生
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在阅读之后进行讨论。

这种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4. 建立上下文
5. 挖掘细节
6. 制定读后问题。

高考语文二轮诊断突破 如何解决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中的“贴标签”问题学案

高考语文二轮诊断突破 如何解决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中的“贴标签”问题学案

学案14如何解决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中的“贴标签”问题学案略语句子(或段落)作用分析题是直接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结构”的一种题型,也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题型,更是平时模拟训练中考生较为拿手的题型。

因为这种题型有一定程度上的程式化答题套路,考生做题时几乎不加思考地直接套用,或许能得几分。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真正懂得了该句在文中的作用,反而出现了答题中的“贴标签”问题。

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呢?句子(或段落)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相同的位置总有相同的作用。

这些能体现文章结构规律的路数应该掌握,可以用在答题中,但必须与具体文本及其具体句子相结合,把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

本学案就试图教给你这种答题思想和方法,让你准确答题,提高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2013·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

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了一杆小秤。

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

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

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

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

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

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有删节) 1.本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转入对樱桃寓意的阐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贴标签式”阅读教学如何破解
——例谈《桃花心木》的教学
作者单位:慈溪市龙山镇三北希望小学
姓名:方丽丽
语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却太喜欢给原本复杂的事物作出似乎简单易记的定论。

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贴标签式”现象。

说到人物,你就得用个词概括人物性格,还最好是成语;悟出道理,你就必须用一句话准确表达。

而学生说出来的这个词或者这句话,是不是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呢?我看多数情况是教师给的,或者教辅书教的吧!
美国阅读心理学家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四个逐步深入的阶段:字面的理解;意义的解释;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而“贴标签式解读”最易形成于字面理解和文本解释环节。

因为字面的理解和文本意义的解释更多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引或者诱导下,对文本意义进行归纳整理。

但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紧张、教师教学能力差异、学生能力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归纳往往无法满足教学评价的要求:要么有所偏差;要么表达不流畅;要么与教材解读风马牛不相及。

于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形成了一种“默契”: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在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已有的意义”或“解释”。

我们说,语文学科是厚实的,最具审美情趣的。

但这种简单化的教学,却将语文读“浅薄”了。

学生也只能对文中的人物或者处世之道贴上毫无生命力可言的“标签”吧!这种“贴标签式”阅读教学只能抹杀语文本身的丰富与独特,抹杀了语文多元的解读可能和审美空间。

那如何破解这种“贴标签式”阅读教学,让学生将课本读“薄”,将语文读“厚”呢?
策略一:文本先行水到渠成
“披文入情”,同样只有“披文”才能“入理”。

脱离了“文”的“理”,只能是空洞的说教,领悟的也只能是“贴标签式”的解读。

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不允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作品,文章主要讲了作者观察到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

从种树人的回答中,他深受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领悟种树之理中的成长之理,我在两个教学环节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首先,让学生读3——10自然段后,归纳出种树人行为奇怪之处。

其间利用“奇怪的是……越来越奇怪的是……更奇怪的是……”这些提示语帮助学生理清理顺文本内容。

教学中将语言能力培养与课文内容的掌握有机结合,实现双赢;其次,我紧紧围绕种树人的回答来展开,先出示种树人的两段话,然后请学生反复读一读,思考种树人讲了哪几层意思。

在集中反馈交流中整理归纳,充分厘清种树人的话中之意:先从正面说种树是百年基业,树木要学会找水源;再讲浇水没有规律,是模仿老天下雨;接着讲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能长成百年大树。

最后,反面来讲如果有规律的浇水,树苗产生了依赖的心,同样也会枯萎的。

这样,种树人奇怪行为背后的“种树之因”和“种树之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文火慢炖”才能让语文味更浓,才能避免贴标签式的解读。

策略二:巧设话题融会贯通
一篇文章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靠形象说话。

正如,清代的学者沈德潜所说:“议论须带情韵而行。

”文章中人的成长之理,不是借助种树人这个形象来讲的吗?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桃花心木》时就充分利用了文章的形象性。

薛老师首先让学生反复读描写种树人行动的两段话,紧接着巧妙设置话题:一般种树人都按时浇水施肥,但他却有时间喝茶,没时间浇水。

我们该骂他大懒虫。

学生纷纷表示反对的时候,老师顺势问:“为什么不骂他?”学生们纷纷为种树人辩解,其中一学生这样说:“因为我觉得他说的话有道理。

就是如果他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薛老师紧接着故伎重演,再骂种树人没有爱心。

学生再次为种树人辩解:“我觉得种树人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样做可以让树苗在没有水的时候不会枯萎得更多。

他们的根很深,这样就能利用吸收到的很少的营养,努力生长。

能独自面对狂风暴雨。


薛老师两次激化矛盾,学生两次站在种树人的角度为其辩解,文本语言在表达运用中得到充分理解内化,同时辩明了种树之理,理解了人的成长之理。

策略三:找准“教点”文意兼得
“教是为了不教”,但到底我们语文教学怎么教才能达到不教?教多少篇同类的文章才能达到“不教”的程度呢?说得具体一点,课堂教学中教师怎么样提问才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我觉得,王荣生教授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学生在真实地阅读课文的同时,不但获得了课文所传播的信息,同时获得了课文‘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散文《桃花心木》所传播的信息就是种树之道中蕴含的人的“成长之道”。

学生必须像一个真正的读者那样浸入故事当中,读懂林清玄在这一文中传递的信息。

然而,当它被放入语文教材之后,它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教学价值。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只是读懂种树之道中蕴含的人的“成长之道”,还要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甚至更多。

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问,不讲,甚至于不顾,那学生读十遍甚至百遍《桃花心木》也是无法掌握阅读同类散文的一般语文知识。

薛老师教学本课时正是关注到了这一点。

他让学生在理解种树之理后,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么一步一步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当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文本所含的道理,更深入于文本所含的“法”。

通过老师的因势利导和重点讲解,学生明白了散文中的典型写作方法——“借事喻理”;明白了“设疑——解疑——悟理”说理顺序;还明白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等等。

这些语文知识就是《桃花心木》被选入语文教材后的教学价值所在。

作为一篇散文的典型样本,它不但让学生得“意”,更得让学生得“文”。

如果教师只盯着课文的原始价值,那么,“贴标签式”的教学就在所难免,因为他不知道在课堂中教给学生些什么。

策略四:整合资源巩固升华
叙事散文的教学最怕的就是过多的说理。

学生课堂的“说”,是一种文意的解读和表达,而对“理”的解读和表达只能是在读中悟,在辩中明的。

如果自己不悟、不明,听的却过多,那么学生的理解只能是复制他人的理解,教学只是在“贴标签”而已。

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创造机会去读,去悟,去辩,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1、对照阅读中整合。

某些课文的主旨,单独看无可非议,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片面认识。

这时教师如能从另一侧面提供一篇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照阅读,就会有益于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们可以补充相同主旨的文章《近乎冷酷的母亲关怀》。

围绕“这位母亲真是冷酷的吗?为什么她要这样做?从中,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几个问题交流讨论,这样学生更容易将《桃花心木》一文所悟的“理”生活化和个性化。

2、迁移阅读中整合。

我们可以借助课堂作业本中的练习,利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阅读《生活的滋味》,或同步阅读中的一篇金波的作品《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提示学生运用《桃花心木》一文的阅读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体会。

我们应该意识到教材是用来教学的。

课文是主要教学材料,那么,作业本、
同步阅读等同样可以作为辅助材料,帮助我们的教学。

总之,要想避免“贴标签式”的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能分清教材的双重价值;还在于掌握“怎么教”的策略。

开放我们的阅读视野,开放我们的阅读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走出“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