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

一直以来,很多的家长在咨询问题时,聊起他们的孩子,“我的孩子不爱学习”“做什么事情都很懒”,“我的孩子很胆小,怕事”,“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问题是经常会被提到的,我绝对相信,在跟我咨询时用词上还是稍微加以修饰的,而面对孩子,用词和语气上会更加的赤裸裸:“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跟你讲过多少遍,快一点,做什么事情怎么都这么拖拖拉拉”,“你胆子怎么这么小,有什么好怕的”,我觉得这些词多数家庭都是很熟悉的,也可能都有对孩子讲过,现在先不讨论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理,先来谈谈这些话里本身有没有问题。

笨蛋,拖拖拉拉,胆小怕事,小偷,多动症等等这些都是标签,是父母对孩子的某一行为下的定义。超市大家都去过,我们在买一个商品前,都要看标签,上面有名称,产地,价格等信息,标签的意义是让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这个商品的信息,也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归类。次考试没有考好,孩子心理就会想“可能我真的就像妈妈说的那样是个笨蛋,我没有学习的天赋。”第二次没有考好“原来我真的就像妈妈说的那样就是一个笨蛋”第三次没考好“我是笨蛋啊,我没有别人聪明,当然考不好”。当一我被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相信多数妈妈都有买回来衣服,一次都没有穿过或者买回来就后悔的经历,卖你衣服的销售员有没有跟你说过类似于“您真有品位,一眼就看出这是我们刚刚

来的新款”,“这件衣服简直就是为您量身定做的,比我们模特穿的都好看,要不您考虑下做我们的模特”,当你听到这样的话,心理是不是会把自己归到有品位这一类呢,这件衣服都是为你专门设计的了,你还好意思不买吗。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我的“个性思想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我“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大人都如此,更何况孩子。儿童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界限的辩识能力较弱,外界的影响对他们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孩子思想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思想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前面所讲的一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就是由于一些家长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不正确的标签,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

有位心理学家作过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款,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款,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标签。另一些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款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更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比没有标签的人捐的更少。

我们常常能够发现,一些演员如果长期扮演某类角色,那么他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就会表现出那类角色的特质,以至于不演戏的时候,看上去还是像那类人。人能够通过扮演一种角色而成为那种角色。长久的扮演,会让人向那个角色的本质靠拢,最后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那种人。有时候,自己都会分不清是在扮演还是真实的自我,习惯成自然,这就是“标签”的作用。

凡是练习书法的人,都是从临摹开始,而临摹的第一步,必然是选择好的范本,从正面的模仿入手。父母的言行就是这个范本,范本总是“你怎么这么笨,你偷懒,你不上进,不努力”却要求孩子临摹出来的是“成绩卓越,努力好学,”你觉得有可能

吗?

父母在说这些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对孩子的伤害,但只要换一个角度,想想自己在单位上,假如领导也这么训斥你:“你就是想偷懒,你根本不努力!”你会怎样?

在一个家里,如果妻子责怪丈夫:“你太没本事了,要钱没钱,要权没权,你看别人……”或者丈夫挖苦妻子:“你成天不知道在干什么,家也没收拾好,人也邋里邋遢,你看别人……”那这个家一定是没法安宁了,而且被责怪的一方,很有可能真的就变成你所描述的那种人。

同样性质的话,我们对孩子更是经常脱口而出,这些无意间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以及其他类似的负向的“期望”,很可能会像魔咒一样控制他

的思想和行为,讲得多了,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变得跟家长的评价越来越相像,因为外部评价往往会成为自我评价的依据,最终决定了个性发展的方向,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信念,认知系统。评价和标签是成长的导航系统,你现在怎样评价孩子,将来他就很可能成为那样的人。并影响他的整我生。最终就会变成“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总部认证导师马奇

想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贴标签”就够了!

刘翔退役了,这个参加了次比赛,得了次冠军的“超人”,被人记住的,却是他的两次退赛。因为伤痛,他被贴上了“刘跑跑”的标签。

翔飞人退役了。与其说退役,不如说是解脱了,从年奥运会的退赛风波开始,他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只因为他曾是冠军,我们无法原谅他的受伤、老去、退赛,我们叫他“刘跑跑”。

可是,我们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为何要苛责他成为一名超人?

联想到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是如此,我们太习惯给孩子评价了。不是自豪地猛夸孩子,就是恨铁不成钢地说自己孩子是“恶魔”,什么笨蛋、认生、小气、内向、害羞、懦弱、暴躁、不自信等等,一串的消极评价脱口而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夸孩子、损孩子,是当前儿童教育中,典型的“贴标签”行为。而且父母经常贴的是“负面标签”,这是家长非常容易犯的一个不对。

不可否认,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有调皮、捣蛋,或有其他许多的小毛病,但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作父母的,总是把眼光盯住这些地方,长期抱怨自己的孩子,其实,真正出问题的,是父母自己的内心世界出现了认知偏差。

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时,他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可以称为“标签效应”或“暗示效应”。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它对一我的“个性思想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我“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同时,这反过来强化了“贴标签”的人,使其更“坚定”自己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伤痕实验”:实验者通过化妆,在志愿者脸上画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先让志愿者看了效果后,借口补妆,悄悄把伤痕擦掉了。然后带着毫不知情的志愿者到各医院的候诊室,观察人们对他的面部伤痕反应。当志愿者返回后,惊奇的现象出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他们感觉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

这就是标签的威力。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自私”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你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我想,你一定会发现,当你为孩子贴上这些不良标签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如你所愿”变成你嘴里说的那个孩子!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我的“个性思想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我“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组织一批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上前线作战。出发前,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并未对犯人进行过多的说教,而是让他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专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如何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每一封信都告诉亲人,自己的表现非常非常好。专家们要求犯人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开赴前线,专家又要求犯人在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服从指挥,如何英勇作战等。自然,亲人们的回信都充满了惊喜和赞赏。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英勇战斗。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有正面也有负面的效应,尽量少贴

谁来贴标签很重要,如果是孩子自己给自己贴就最好了!

不贴标签怎么做会更好,当孩子有情绪时,连接孩子的情绪,接纳。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帮助孩子汇总报告好的行为是什么?好在那里?让孩子自我去评价,自我的欣赏,自我的接纳,就自我的成长

当我们在和平共处时给对方肯定赞美,当对方有情绪时我们就认真聆听,帮对方走出情绪,找到正能量

把这些理念融入到生活中去运用,就会水到渠成每天都会很喜悦

乡下的小兔子进城到了舅舅家,当自己家,但要注意电

什么是幸福呢?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答案一定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怎么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