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建文)

合集下载

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

问:我总是告诫我那调皮捣蛋的儿子,让他像姐姐一样安静点儿,他姐姐可真是个乖孩子。

但怎么我说的话这小子一点儿也不听呢?答:家长们总是能够留意到孩子们的不同,于是很自然地在孩子们中间做比较。

但是我们要注意不要把孩子不以为荣的特征标签化,尤其是当着他们的面儿,比如“他是家里慢吞吞的那个”。

即便是给孩子一个善意的、好的标签也会使其他的子女泄气,使他们连比一比的心思都没有,因为他们各自都有“特定的角色”,比如“学习好的那个”、“家里的运动员”……那么,请尝试客观看待孩子们之间的不同。

这些不同无所谓好坏,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提醒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缺点。

(参见“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自尊”相关内容。

)欣赏每个孩子的长处,接受他们的短处。

了解孩子们各自的长处,并且指导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获得并享受成功。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孩子们各自的弱点,允许他们偶然的失败。

在家的港湾中,在父母或其他成年支持者的陪伴下,孩子们的失败总会换来成长。

转换话题:当邻居们开始比较孩子们的时候,你就转换话题吧,即便你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比较中占了上风。

千万要忍住参与其中的冲动,因为那是我们学习将孩子看做独立个体的障碍。

我们要表扬孩子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有多么好地扮演了某个角色。

盖尔不叫儿子阿伦“家中的运动员”,而是说道:“你真是看准球了!接得不错!”她害怕如果将阿伦定义为“家中的运动员”,女儿会觉得自己根本不应该玩儿,因为她总是比不上阿伦。

同时,盖尔也不想暗示阿伦运动是他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

避免在孩子们中间树敌,否则会弄巧成拙。

说到吃饭,迪安的两个孩子可谓冰火两重天。

吉米老是挑食,吃得非常少,而保罗则是大胃王。

一天,迪安对吉米没吃多少午饭深感不安,于是吩咐道:“吃你的三明治,要比你哥哥那个人肉垃圾桶先吃完。

”不幸的是,这句话弄巧成拙,“人肉垃圾桶”回答说:“可是,爸爸,我不饿了!”珍妮告诉女儿:“把你的三明治吃完,不然我就把它给你姐姐了,她能吃得很香。

给孩子贴标签的危害

给孩子贴标签的危害

给孩子贴标签的危害你的孩子是什么性格呢?外向or内向?活泼好动or沉稳内敛?积极乐观or懒散被动?安静胆小or坦率勇敢?......通过你对自家孩子的了解和评估,你是否能准确说出孩子的性格特征?你看,在你分析孩子性格特征的过程中就已经在犯错了!错不在你了不了解孩子,能不能准确说出孩子的性格,错在你自以为是的了解孩子,错在你盲目的给孩子贴标签、给他/她的性格归类!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人们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判断。

人的性格形成的三大因素包括:先天因素,童年环境,人生际遇。

然而我们的孩子,正在经历性格形成期的最重要时期,即童年时期。

在这个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她的成长环境极为重要,在这个时期,我们不建议用过度去干预,因为大部分的小孩子在性格上并没有好坏之分,所以不建议家长过度去解读和干预其性格的正常发展。

从家庭环境来讲,日本性格心理学曾做过一个研究发现:支配性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比较顺从,依赖性强;过度干预孩子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幼稚而且神经质;溺爱孩子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任性、幼稚;喜欢否定、批判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冷淡,喜欢展示自己;对孩子成长毫不关心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具有攻击性,而且情绪很不稳定。

你看,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若父母在这个关键的时期,过早的给自己孩子贴上性格的标签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她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标签效应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不难体会到,在成年的世界里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小孩子呢!所以,我们拒绝标签化孩子!对于负面标签,我们是拒绝的!我们在此强调:绝对不可以给孩子贴上任何负面标签!因为6岁以前的孩子,还没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父母的有很强的依赖性,父母说的话在孩子听来都是无比正确的。

若此时,父母告诉孩子“你就是个胆小鬼”,那么这样的心里暗示会逐渐影响孩子,本来就不是很自信勇敢的小朋友会越来越胆小,“我本来就是胆小鬼呀”“我从小胆子就很小的”“我家里人都知道我很胆小的”......甚至慢慢的随着年龄的成长,这样的心里暗示会成为一种固有标签,跟随他/她一辈子,影响他/她一生。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摘要:新时期幼教发展大环境下,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生活中经常会被幼儿教师贴上一些诸如“小淘气鬼”、“小笨蛋”、“捣蛋王”、“胆小鬼”等各种各样的“标签”。

在这种“标签”的定向作用影响下,幼儿从小的自我认同感会被大幅度降低和削弱,并且会影响到自身的健康发展。

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新时期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给孩子“贴标签”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幼儿教师应如何利用正确的“标签理论”教育方式提升幼教质量与效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展开一定分析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幼儿;标签;影响;对策引言:从主体概念上来讲,“贴标签”通常是指在一种普遍化、大众化观点准则影响下,某个人或者某件事被赋予某种词语名称的一个过程。

现代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经常会出现给孩子“贴标签”的不应有做法。

如何有效降低和减少“贴标签”对于幼儿产生的消极影响,并且能够合理、科学、正确的运用“标签”,已经成为新时期幼教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思考和仔细探究的一个教育课题。

一、解读新时期困在“标签”世界里的幼儿现状(一)在社会群体中幼儿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幼儿由于年龄极小并且心理与生理发育极不成熟,自身没有独立自主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需要成人群体的养育、呵护与引导。

于是,幼儿必须要对成人群体“言听计从”,并且没有任何反驳权与否定权。

也就是说,幼儿们在家庭生活之中必须要听父母的话,在幼儿园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必须要听老师的教育教导,在出门时需要听其他成人的命令与指示,为其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结果让幼儿处于被动接受且较为迷茫痛苦的状态之中[2]。

(二)幼儿自身缺乏优质的自我辩护能力在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与日常生活影响下,幼儿虽然作为一个独立团体,但其成长与发展必然无法离开环境与社会的支持,当然也离不开社会性互动。

因此,每当幼儿自身想要表达和或者表现一种思想或者行为时,其身旁以及周遭的社会成员必然会以“成人观点”与“社会准则”为基准与标准针对幼儿展开断定、评判和说教,被贴上各种“标签”,并且朝向“标签”方向进行逐渐的偏转。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差评式”标签可能如影随形地伤害我们一辈子。

但很多家长常常做的事情就是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批评孩子的行为,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见人就躲,不肯喊”叔叔阿姨”,我们会说孩子没有礼貌;孩子喜欢自己独处,不爱跟其他小朋友玩,就觉得孩子内向;教孩子知识,孩子学不会,我们会怒吼孩子“真笨死了'!但实际上,这些标签和评判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标签”那样。

标签掩盖了问题真正的症结,导致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被看见。

在评估孩子的行为问题时,我们常常要提醒父母做的事情——不要因为一个行为,让孩子认为你在身份层面贬低否定他这个人,给他贴标签,这是要区分开的。

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做了一个错误的行为,就推翻了他这一个非常独特的、有价值的存在/身份感。

一旦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内心不被看见,就很容易出现对抗和拒绝父母的行为。

孩子行为的背后有一个非常害怕自己犯错,觉得自己不够好的部分。

他背后想要保护的东西是什么?可能是父母对他的爱。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如果父母处在崩溃的状态,就成了一面扭曲的镜子,孩子就会看到扭曲的自己。

所以父母需要处在一个中正的、稳定的状态,带着同理心,有理解、有连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孩子就不会那么害怕犯错,也更敢于尝试。

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孩子,没关系,去尝试吧,你是可以犯错的。

虽然有时候你做错了某些行为,我会生气,你可能觉得我不爱你了。

但请你相信,在妈妈心里,一直是爱你的。

我们可以透过这次经验,学习以后怎么做得更好。

无论怎么样,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跟孩子谈话,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状态、声调、表情,让孩子感觉到,你和他在沟通的时候,是跟他谈论这个行为,而不是针对他这个人,同时帮助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我是谁」,构建一个自我的身份。

通过这样的表达和连接,让那个绷紧的地方打开一个放松的空间,新的东西才可能进来。

别给孩子的未来贴上

别给孩子的未来贴上

别给孩子的未来贴上“标签”;郫筒二小(华西校区)万渝燕;周末带着儿子去动物园,遇见一个很热情的妈妈,一路;一.我们都给别人贴过标签你有没有会很轻易的给自己;来说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吧;后来的很多年,我一直在反思这件事情,如果当时我的;二.“贴标签”的影响巨大;“标签”具有强烈的暗示和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贴的;“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别给孩子的未来贴上“标签”郫筒二小(华西校区)万渝燕周末带着儿子去动物园,遇见一个很热情的妈妈,一路上结伴而行,虽然孩子们在一起玩得挺开心,但是我仍然谢绝了她下周同游海洋馆的邀请,因为这位妈妈在短短2个小时的时间里,不仅给我的孩子贴上了“胆小、内向、黏人”的标签,还多次说自己的孩子自私、懒惰、是个调皮鬼??甚至是路过的孩子也不放过,跑的快点就被她说成像猴子一样,一定不好管教。

一.我们都给别人贴过标签你有没有会很轻易的给自己或者别人的孩子做出过这样的评论?“你太内向了”、"你根本不适合玩篮球"、"你就有粗心的毛病"、“你的头好大呀”??也许你只是一时情绪,甚至只是开玩笑。

但这些话对于孩子来说,产生的影响绝对比你想的要大的多。

来说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吧。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在年级数一、数二,而数学成绩却往往拖分严重。

当时班主任,就跟我母亲说这孩子有很好的语言天赋,以后也适合读文科,数学思维能力太差。

在这样“标签”的影响下,我更专注于文科的学习,认为我就是思维能力差,数学怎么学也学不好,随便应付下得了,这样心理暗示的后果是,我早早就放弃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初中到高中数学一直是我的拖分科目。

后来的很多年,我一直在反思这件事情,如果当时我的班主任不那么急于给我贴上“数学思维能力太差”的标签,而是采用更积极的方式鼓励,我想我肯定会努力提高数学成绩的,或许我人生有更大的可能性呢?二.“贴标签”的影响巨大“标签”具有强烈的暗示和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贴的标签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标签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个人或物品的既定标签对其评价、行为、态度等产生的影响。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标签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影响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并严重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因此,家长、教师和社会应该认识到标签效应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益。

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影响评价:标签经常是贬义的,会给被评价者增加负担和期望,使其缺乏自信和勇气。

这样就会破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导致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等。

二、影响学习: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影响,从而在他们的考试表现中得到体现。

如果孩子们被认为是智力不足的,他们不太可能尝试超越这种想法,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跳出固有的既定观念,不给孩子们负面标签。

三、影响社交:标签能够形成成见,如果孩子被贴上了一种标签,他的行为和态度往往会受到关注和评价。

孩子们会努力维持这种标签,逐渐获得认可,但会因此远离社会多样性、接触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导致社交能力降低。

为了克服标签效应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下是一些建议:一、倡导重视多元发展:提倡教育多角度,不要局限于学习的成绩,还要注重孩子们的性格培养、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让孩子们探索不同的兴趣爱好,提醒孩子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二、鼓励表现多样性:教师和家长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评价。

鼓励孩子们不断努力前进,也就是要为孩子们创造表现多样性的环境,促进孩子们自发地尝试新的情况。

三、创造友善的环境:在家庭和教育环境中,要创造一个不带有任何成见和歧视的环境。

家长和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孩子们的发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支持,使孩子们能够在友好和相互尊重的氛围中成长。

四、积极正面地影响孩子:家长和教师给孩子们正面和肯定的标签感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自信心,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同时也能降低孩子成长过程中面对的不必要困难。

家庭教育谈: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家庭教育谈: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家庭教育谈: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家庭教育让我们很多家长头疼,我作为家长也一样,不断学习思考可能让我们更会做家长。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与小学、中学、大学的成绩是没有关系的。

一个人一生是否幸福与她(他)的做人做事,她(他)的人品有关系。

人做好了,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就会感到幸福。

这个理念让我和孩子之间就少了不少对立,减少了矛盾。

平时一些感悟和做法与朋友们分享,互相切磋,互相学习。

一、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女儿小学六年基本是玩大的。

每天六点后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听听故事,读读书,画些画,折纸玩游戏等等,九点半就入睡了。

当时给女儿选择这所小学,出发点就是我们了解到该校作业少,校长提出的理念就是“玩中学,学中玩,把学习当做快乐的事情。

”作为家长的我们,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就是不想让孩子每天在写作业中度过,因为我们觉得很多作业是重复,没用;另一个原因是我怕因为过多的作业,让孩子对上学失去了兴趣。

将心比心,换做我经常每天写十遍字词,超写十遍数学公式等等重复的作业,或者每天做三四套试卷,直到熟能生巧,我也会发疯的。

小的时候,女儿基本就是放养长大的。

在小学,上课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做到规规矩矩,让老师没少批评。

包括我,也被老师批评过,说我每天忙工作,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情:女儿上数学课,学习东南西北,为了让学生能分清,老师让孩子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在纸上标出东南西北。

女儿因课上把这张表有东南西北的纸张折叠后,做成了风车转,引起同学们的围观,影响了课堂学习纪律,被老师严厉批评,而且晚上老师电话打到我家里,非常生气的说起这件事情。

我和老师说,女儿影响课堂纪律不对,老师该批评批评。

作为家长我对老师的批评不介意,非常赞成。

孩子就是在老师的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老师辛苦了。

我会好好和女儿交流,争取以后注意课堂纪律。

老师打电话后,我也感触很深,当老师不易。

下班后,还在惦记班级的事情,从心里还是感激老师的。

教育的正确姿势:不要轻易贴标签

教育的正确姿势:不要轻易贴标签

教育的正确姿势:不要轻易贴标签昨天上午,有两个初一(7)班的孩子来办公室找我。

其中一个孩子满脸的笑容,他对我说:“邓老师,我进步了,我这次数学考试比上次多考了4分,你不是说要奖励我的吗?”我当时就说:“进步了?试卷给我看看,如果你进步了,我下午就请你吃糖!”孩子把试卷递到了我的跟前,我一看就傻眼了,因为试卷上的分数分明只有38分。

当时的我很镇定,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失望,或是不屑。

我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分数,我要的是态度,而不是高度。

于是,我非常坚定地对孩子说:很好,你进步了,我就必须奖励你,你下午到我办公室来,我请你吃糖。

另外一个孩子说:“老师,我也进步了哦,有没有奖励啊?”我抬头看了一眼说话的孩子,原来他是被我处分过的学生,因为抽烟被我处以留校察了。

我于是就问他:“你真的进步了?还有没有抽烟呢?”他很肯定的回答了我的问题:“进步了,从被处分后再也没有抽过烟!”我看了看他的表情,尤其是他的眼神,他的表情透露出的是诚恳,他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渴望,是希望被肯定的渴望。

我很开心,当时就一拍手,非常兴奋、异常坚定说:“我相信你,绝对相信你,你下午跟他一起来我办公室,我请你吃糖”。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就跟女儿商量,希望她能够给我一些零食,我要奖励给进步的学生。

女儿很配合,大大方方地把她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糖都拿给了我。

妻子在一旁打趣地说:“你呀,干脆去开个小卖部好了,今天表扬,明天奖励,家里哪有那么多的糖给你发呀!”我笑笑,不说话,因为我知道,妻子只是随便说说而已的,对我的工作,妻子是非常理解和支持的。

下午的时候,两个学生都来我办公室了。

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糖给了他们,其中一个孩子问“老师,可不可以多拿一些呢?”我说:“可以,你们全部都拿走!”孩子非常高兴,连袋子一起都拿走了,只留下一路的欢笑声给我。

孩子很开心,我也很开心,但愿我的付出,能够让孩子们看到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此越来越好。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篮球比赛的人,自己也喜欢打篮球。

孩子的内向 不专注 是父母贴标签惹的祸

孩子的内向 不专注 是父母贴标签惹的祸

孩子的内向不专注是父母贴标签惹的祸什么是标签效应?在大众的普遍意识中,内向的人,比较孤僻,不容易接近,因此被贴上,不易相处的标签。

有的人甚至会用不善交际来等同内向的人,从而定义这个人,如果内向,那么他的未来就没有活泼外向的人有前途。

而对于活泼外向的人,则认为是非常容易相处,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的朋友,自然未来的路也会比内向的人更宽广,更成功。

对于孩子的这样内向与外向的区分,逐渐在把人分类,从而定性一个孩子的未来,是可怕的。

而这样贴标签的想法,最初是不被接受的。

慢慢地潜移默化影响,有些孩子久了认可了别人给予的评价,并按照评价来塑造自己对外形象。

慢慢地我们会觉得的确如外界评价的一样,孩子就是和描述得一模一样。

家长是否有想过,究竟孩子是被说成是怎么样的,还是本来就是如此呢。

事实就是,孩子们极容易受到外界评价,来规范自己言行,久了成为一种性格。

贴标签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贴标签,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人一旦被认定,不管是贴标签的人还是被贴标签的人,都会慢慢形成固定印象,而不易改变。

比如有的家长,就经常在孩子耳边催眠,你这么内向,以后怎么办呢,你就不能学学别的人一样。

这样一遍遍反复催眠,本来孩子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倒是父母的反复提醒,而加重思想负担,认为自己有问题,需要改变,而变得畏首畏尾。

性格有好坏之分吗?内向需要改变吗?在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肯定外向,而期待改变内向,这些人有的是父母,有的是孩子自己。

内向真有那么不好吗?内向的人一直都是内向吗?而外向的人就没有需要独处的时候?有人也会烦恼社会为什么存在偏见,内向等于交际能力差、孤僻?事实是有的明星会表示自己平时生活中不善言辞,但表演过程中却能侃侃而谈,比如郭德纲、周星驰。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曾说过自己是一个内向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首屈一指的人。

对于成就一件事,内向和外向没有哪一方压倒另一方。

他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也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学会了借助斯蒂芬巴尔默的优点,弥补自身的内向不足,外延的支撑,让他得以维持庞大的IT帝国。

家长切勿给孩子“贴标签”

家长切勿给孩子“贴标签”

家长切勿给孩子“贴标签”作者:兰花来源:《青春期健康》2017年第05期现代生活中,给孩子“贴标签”的做法,普遍存在,有的孩子总是被夸“很听话,也好乖”,有的孩子则被说成“这孩子长大后肯定出息不大”,其实,不管是贴“好标签”还是“坏标签”,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比如,张某的儿子12岁时,私自拿走父亲的二百块钱和同学去海边游玩。

家中发生这样的事情,几乎每个做家长的都会很愤怒,张某也不例外,他生气地跟儿子谈道:“没经过我的同意,你怎么能随便偷家里的钱呢?”他在谈话中多次提到了“偷”这个词,没有想到,自从那次之后,他的孩子没有丝毫改变,甚至还形成了一种偷拿家里钱的习惯。

孩子的可塑性很多人都熟悉“标签”,它是个符号,一般用来标注物品。

但对人来讲,它就是一个特定的标记,往往与人的社会角色比如地位、阶层等有关,但对孩子来说,尽量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因为他们还处于成长期,是人生不稳定的阶段,无论好坏,都在变动之中,而且在一个阶段好的东西,到了另一阶段就不一定还是好的,比方一个很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如果还是很听话顺从,往往会缺乏创新、冒险、闯劲。

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当他的人生尚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家长就给他定了一个“标签”,往往会连家长自己以及周围的人,都不再会有耐心花时间了解孩子,这对孩子的发展没有益处。

在我们的身边,很多家长不仅轻易给孩子“贴标签”,更多的是乱“贴标签”、倾向于给孩子贴“坏标签”,这回更糟糕。

因为负向标签会产生负向功能,尤其当孩子年龄稍长、能自己判断一些事物、了解到“标签”的含义时,坏标签就会带来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再去做坏事时,孩子就会心安理得:反正我是坏孩子,反正我以后也不会有出息。

如果给孩子贴错了“标签”,也会很麻烦,比如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学习很勤奋,事实上很有可能孩子只是因为家长的压力而被动地勤奋学习,并非发自内心,当孩子的学习出现懈怠时,家长会很生气:以前你不是很爱學习的吗?其实是家长自己误导了自己。

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标签效应是指一种心理学现象,即当人被贴上某种社会标签后,会受到这个标签的影响,表现出与标签相关的行为。

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同样会受到标签效应的影响。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标签效应可能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家长、老师和社会需要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帮助儿童获得健康的成长。

首先,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认知与自我实现:标签可能会塑造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和看法。

一些负面标签比如“笨”,“懒惰”等,可能会给儿童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其自我实现的能力。

2.行为表现与期望:儿童可能会在大家的期望下表现出与标签相符的行为。

比如,一个被标签为“坏孩子”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而更容易表现出挑衅、不守规矩等行为。

3.自尊与社交发展:标签效应也可能影响儿童的自尊心和社交发展。

儿童可能会因为自己被贴上了某种标签而感到自卑和自我排斥,从而影响其与他人的交往。

以上是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一般影响,接下来我将提出一些应对策略:1.鼓励积极的标签:家长、老师和社会可以通过赞许和肯定儿童的积极行为和表现,来对抗消极标签。

比如,鼓励儿童勤奋学习、乐于助人等积极品质,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2.提供支持与正面榜样:在儿童面临标签效应带来的困扰时,家长和老师可以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负面标签带来的心理压力。

同时,提供积极的角色榜样,让儿童学习并认同积极的行为模式。

3.培养自尊和社交技能:加强对儿童自尊心的培养和加强社交技能的培训,让儿童更加自信,在面对标签效应时有更好的心理应对能力。

4.及时干预负面标签:一旦发现儿童受到了负面标签的影响,家长和老师需要及时进行干预,避免负面标签对儿童行为造成长期影响。

5.鼓励自我表达:促进儿童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自由地展示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树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以上是一些应对标签效应的策略,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几点: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家长和老师在对待儿童时应该避免给予过多的标签,特别是负面的标签。

如何看待贴标签作文600字

如何看待贴标签作文600字

如何看待贴标签作文600字《如何看待贴标签》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贴标签吗?比如说,有人说小明是个调皮鬼,有人说小红是个小气包。

这就是给别人贴标签。

贴标签可不好啦!我们班的强强,因为有点胖,就被一些同学贴上了“小胖子”的标签。

每次大家这么叫他,他都很难过。

其实强强特别善良,经常帮助同学。

所以不能因为他胖一点,就给他贴上不好的标签呀。

还有一次,我考差了,妈妈就说我是“小笨蛋”。

我可伤心了,就那一次没考好,怎么能这样说我呢?后来我努力学习,考得好了,妈妈才知道不能随便给我贴标签。

我们不能随便给别人贴标签,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这样大家才能友好相处,一起快乐地玩耍!《如何看待贴标签》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贴标签这个事儿。

比如说,有个同学字写得不太好,就有人叫他“字丑大王”。

这多不好听呀!我们班的花花,唱歌很好听,可就因为有一次跑步慢了点,就被贴上了“运动菜鸟”的标签。

其实花花一直在努力练习跑步呢。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水洒了,就有人说我是“小马虎”。

从那以后,我做事情都特别小心,就怕再被贴上不好的标签。

所以呀,我们不要轻易给别人贴标签,也许你的一句玩笑话,会让别人心里很难过。

要多鼓励别人,这样大家都会变得越来越好!《如何看待贴标签》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被别人贴过标签呀?我邻居家的弟弟,特别喜欢拆玩具,然后再试着装回去。

有人就说他是“破坏王”。

可我觉得他是在探索,很聪明呢!我们小区有个奶奶,总是喜欢捡废品去卖,有人就说她“爱贪小便宜”。

但其实奶奶是为了环保,还把卖废品的钱捐给有困难的人。

所以,贴标签是不对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我们要认真去了解,不能随便就给别人一个不好的标签。

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充满爱和温暖!希望小朋友们都能记住,不要给别人乱贴标签哦!。

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标签效应是指社会对个体产生的标签化认知,这种认知会对个体的行为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标签效应可能会对其行为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引起重视。

本文将探讨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将分析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其次,我们将探讨应对策略,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标签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1.形成自我观念标签效应容易造成儿童形成固定的自我观念,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标签,无法改变。

比如,某个孩子被贴上“调皮”“坏孩子”的标签,他可能会形成“我就是坏孩子”这样的自我观念,导致他在行为上更加不受控制,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是坏孩子,无法改变。

2.形成行为定势标签效应容易造成儿童形成固定的行为定势,比如,一个孩子被贴上“好学生”“优等生”的标签,他可能会形成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过高自信,而忽视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学习时,可能会因此而松懈,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是好学生,无需努力。

3.形成社会期待标签效应容易造成儿童形成社会期待,比如,一个孩子被贴上“聪明”“懒惰”“爱发脾气”等标签,他可能会被教师、家长或同学认为就是这样的人,而期待他的行为就是这样的。

这样的期待会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形成自我实现预期。

二、应对策略1.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教育者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被标签所定义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提升自己。

家长和老师可以在日常教育中,对儿童进行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摆脱标签的束缚。

2.提供多样性的角色认同教育者可以提供多样性的角色认同,鼓励儿童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行为,避免限制他们的成长发展。

孩子可以在不同的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多元化发展。

3.引导积极的社会期待教育者可以引导积极的社会期待,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不受别人的标签和期待所束缚。

家长切勿给孩子“贴标签”

家长切勿给孩子“贴标签”

孩 子长 大 后 肯定 出息不 大 ” .其 实 .不 管 是贴 “ 好 标 签 ”还 是 ” 坏 标签 都 不 利
于 孩 子 的成 长 。 比 如 ,张 某 的 儿 子 1 2岁 时 .私 自
在 我 们 的 身边 ,很 多 家 长 不 仅 轻 易 给孩 子 “ 贴标签” . 更 多 的是 乱 贴 标签 ” 、
做法 . 普遍 存 在 有 的 孩 子总 是被 夸 很 心 花 时 间 了解 孩 子 .这 对 孩 子 的 发 展 没
听话 .也 好 乖 ” 有 的 孩子 则 被说 威 ” 这 有 益 处 。
肯 的评 价 .教 育 才是 有 效 的 。
孩 子是 有 自尊 的 对 孩 子 的 任 何 评
阶 段 好 的 东 西 ,到 了 另一 阶 段 就 不一 定 事 一 旦被 贴 上 “ 标签” .周 围 的人 都会 认
倾 向于 给孩 子 贴 坏 标 签 ” 这 回 更糟 糕 。
价 都 不 是 一 件 小 事 。 对 孩 子 的 个 性 可 以 认 真 地 讨 论 、剖 析 ,提 出忠 告 却 不 能 粗 暴 地 指 责 。 当然 ,一 味 地 表 扬 . 以 至 于 偏 离 了实 际 的情 况 ,也 会 让 孩 子迷 惑
大 的 ,当他 的人 生 尚 处于 变 化 的过 程 中 .
家 长就 给 他 定 了一 个 “ 标签” 往往 会 连
刻 板 成 见 ,而 不 是 公 正 客 观 地 对 待 事 物
的 态 度 。 因此 .教 育 孩 子 要 符 合他 的 心
现代 生 活 中 给 孩 子 贴 标 签 ” 的 家 长 自 己 以及 周 围的 人 .都 不 再 会 有 耐 理 特 点 .更 要 因 材 施 教 只 有 对 孩 子 中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任性、不听话。

“标签式”教育正在毁掉中国孩子的一生!要让孩子认识自己,让孩子知道自己从哪来,到哪去。

让孩子产生好的自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孩子开始构建自我认知。

帮助孩子构建自我认知系统,是父母最重要的职责之——教会他正确认识自己,强大自己的内心世界。

什么是自我认知系统?我们看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1妈妈带着苗苗在小区骑自行车玩,有个阿姨看到了,夸奖说:“哇!你家孩子车骑得真好啊!”妈妈谦虚地说:“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骑得好呢。

”孩子听了,低着头停下了自行车。

回家后孩子就一直不说话,也不愿意吃饭。

妈妈生气地骂了一顿,觉得小家伙又耍小性子。

面对别人的夸奖,我们习惯性地谦虚,这也是中国父母最常见的礼仪方式。

可对孩子来说,很多时候这样的谦虚是毒药,甚至会摧毁孩子脆弱的自信心。

谦虚客气时,妈妈没注意到孩子内心活动,更别提保护孩子的自信。

大人和孩子的认知存在差距,大人眼里的客套话,孩子容易当真,认为父母在否定自己,自己真的不够好,甚至会认为父母不够爱自己。

谁能想到,父母随口的一句话,竟让孩子从此开始否定自己……这种过激反应,是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与自我认同感的表现。

在她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自我评价体系时,父母的评价将占据主导地位。

孩子会根据父母的反馈去认知自己甚至调整自己的行为。

而父母的一句谦虚,让她认为父母在否定自己,从而变得缺乏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而孩子安全感与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取决于亲子间的依恋关系;孩子自我认知的发展与完善,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不可分。

2我朋友家有个7岁男孩叫小杰,在一次全校唱歌比赛中,他一开口就走音了,引得全场爆笑。

可是这个小家伙竟然一点都没受影响,继续坦然又稳定地把整首歌唱完。

最后,所有人都给他送去了掌声。

从外在性格看,小杰是个自信的孩子,从内在本质来说,小杰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一个自我认知非常清晰的孩子,他对自己有足够的认同感,他明白自己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别人的评价。

教育案例给贴标签的孩子(3篇)

教育案例给贴标签的孩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自从上学以来,他总是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排斥。

原来,小明出生时患有轻度听力障碍,这使得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在同学们眼中,小明成了一个“特殊”的孩子,他们给他贴上了“聋子”、“笨蛋”等标签。

这种标签使得小明在学校里倍感压力,自信心严重受损。

二、案例分析1. 问题诊断(1)小明自身问题:小明由于听力障碍,导致他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下游。

这使得他在同学们面前感到自卑,不敢主动发言,甚至害怕参加集体活动。

(2)家庭环境问题:小明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

然而,由于家庭条件有限,父母无法给予小明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导致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

(3)学校环境问题:同学们对小明的嘲笑和排斥,使得小明在学校里倍感压力。

教师对小明的关注度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同学们的歧视行为。

2. 教育目标(1)帮助小明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2)引导同学们正确看待小明,消除歧视心理。

(3)提高教师对小明的关注度,关注其心理健康。

三、教育措施1. 家校合作,共同关爱小明(1)与小明父母沟通,了解家庭情况,共同制定关爱小明的方案。

(2)邀请小明父母参加学校活动,增进亲子关系,让小明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 教师引导,关注小明心理健康(1)教师主动与小明交流,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关心其心理健康。

(2)在课堂上,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提高其学习兴趣。

(3)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小明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3. 同学互动,消除歧视心理(1)组织班级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小明的情况,消除歧视心理。

(2)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同学们与小明结成对子,共同学习、生活。

(3)评选“关爱小明之星”,鼓励同学们关心、帮助小明。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1. 自信心逐渐增强,敢于在课堂上发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关于标签带来的影响的作文

关于标签带来的影响的作文

关于标签带来的影响的作文
在咱们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标签可真是无处不在。

它们就
像空气里的尘埃,虽然看不见,但总是默默影响着你我他。

你知道吗?在社交媒体上,大家都爱给自己贴标签。

什么“吃货”、“二次元”、“健身达人”之类的,感觉贴上这些标签就能
让人一眼看出你的特点。

但有时候吧,这些标签就像个紧箍咒,让
你不敢尝试新东西,怕打破了别人对你的固有印象。

在商业世界里,标签更是重要得不得了。

品牌们都会给自己贴
上各种高大上的标签,比如“环保”、“奢华”、“创新”之类的。

这样一来,消费者一看标签就懂了,立马就能被吸引住。

不过啊,
要是产品没做到位,消费者就会觉得被忽悠了,品牌形象也就毁了。

说到学校,那就更离不开标签了。

考试分数一出来,学生就被
分成“学霸”和“学渣”。

老师看你成绩好,就对你笑脸相迎;看
你成绩差,就懒得理你。

这种标签化的待遇,真的让人心里不舒服。

不过话说回来,标签也有好处。

比如你想找部电影看,网上一
搜,有各种类型的标签,一下子就能找到你喜欢的。

所以啊,标签这东西,得看你咋用,用好了就是工具,用不好就是麻烦。

别让“标签效应”毁了孩子

别让“标签效应”毁了孩子

别让“标签效应”毁了孩子作者:安扬来源:《家长》2022年第11期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或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标签引起的,因此被称为“标签效应”。

最近,我看了一部动画电影《坏蛋联盟》,里面的情节让我深有感触。

该片中的几位“坏蛋”并非天生的“恶人”,只不过在童话故事里和现实生活中,他们既没有可爱的外表,又沒有招人喜欢的个性,看上去很可怕,因此一出生就被贴上了“坏蛋”的标签,总是被大众不断提醒他们是一无是处的“怪物”。

最终,他们用行动齐心协力地打破了“标签效应”,做问心无愧的事,成为了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或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标签引起的,因此被称为“标签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家长在日常教育中切忌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别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行,让“标签效应”毁了孩子。

不因为小事对孩子冷嘲热讽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但天使也难免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些家长“怒其不争”,不断数落孩子,殊不知这会在无形中给孩子贴上再也不能轻易揭下来的标签。

比如,孩子每次出门前都有些磨蹭,穿衣服和收拾东西的动作很慢。

家长希望孩子提速,但嘴上却忍不住批评道:“差不多得了,再打扮也变不成公主。

”“你再不快点儿,天都要黑了。

”原本孩子只是想给外人留下好印象,因为追求完美而导致动作太慢,但听多了家长嘲讽的话,不仅从此再也快不起来,反而会越来越慢,而且会拿家长贴的标签做“挡箭牌”。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给予孩子正面的指导。

比如,让孩子前一天晚上搭配好衣服和鞋帽,列出清单准备好需要用的东西,并根据路线规划好行程,尽量预留比较充裕的时间,以避免出现突发状况。

当天孩子出门之前,让孩子对照清单把该带的东西全部带好。

总之,越是小事,家长越要能容忍孩子,并引导孩子总结规律、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做法。

给孩子贴你是个好孩子的标签读后感

给孩子贴你是个好孩子的标签读后感

给孩子贴你是个好孩子的标签读后感《<给孩子贴“你是个好孩子”的标签>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文章,叫《给孩子贴“你是个好孩子”的标签》。

这可把我的小脑瓜搅得翻腾不已,感触那叫一个多呀!文章里说,给孩子贴上“你是个好孩子”的标签,好像能起到一些神奇的作用。

这就好比是给小树苗浇了神奇的营养液,能让它快快长大、长得更壮。

可这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我不禁在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妈有时候会说:“宝贝,你真乖,真是个好孩子!”听到这话,我心里那叫一个美呀,感觉自己好像能飞起来一样,干啥都更来劲了!就像有一股力量在推着我,让我努力做得更好。

可是,我也见过有的小伙伴,家长天天说他是好孩子,他反倒变得骄傲起来,觉得自己干啥都对,谁的话也听不进去。

这难道就是贴标签的“副作用”?再想想我们班的班长小红,老师总是夸她是个好孩子,学习好,品德也好。

她呢,也确实一直都表现得很棒,就像一只领头的大雁,带着我们往前飞。

难道这标签对她来说,就是那助力飞翔的风?但反过来看看调皮的小明,老师和家长都很少说他是好孩子,他好像就越来越调皮,觉得反正没人觉得他好,干脆破罐子破摔。

这是不是因为他没有得到那个“好孩子”的标签,所以就失去了努力变好的动力呢?我就一直在想啊,这标签到底是个能让人变好的魔法棒,还是可能变成让人骄傲或者自暴自弃的双刃剑呢?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如果给孩子贴标签能一直起到好作用,那家长和老师不就轻松多啦?只要贴贴标签,孩子们就都乖乖听话,好好学习,那该多好啊!可现实哪有这么简单呢?就像盖房子,光有漂亮的外表可不行,里面的结构也得牢固。

这标签也一样,不能只是表面上夸夸,还得有实际的行动和引导,不然这房子迟早得塌。

我觉得吧,与其只是简单地贴个标签,不如多和我们交流,了解我们真正的想法。

比如说,我考好了,别只是说“你是个好孩子”,而是问问我是怎么努力的,和我一起分享这份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一直以来,很多的家长在咨询问题时,聊起他们的孩子,“我的孩子不爱学习”“做什么事情都很懒”,“我的孩子很胆小,怕事”,“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问题是经常会被提到的,我绝对相信,在跟我咨询时用词上还是稍微加以修饰的,而面对孩子,用词和语气上会更加的赤裸裸:“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跟你讲过多少遍,快一点,做什么事情怎么都这么拖拖拉拉”,“你胆子怎么这么小,有什么好怕的”,我觉得这些词多数家庭都是很熟悉的,也可能都有对孩子讲过,现在先不讨论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理,先来谈谈这些话里本身有没有问题。

笨蛋,拖拖拉拉,胆小怕事,小偷,多动症等等这些都是标签,是父母对孩子的某一行为下的定义。

超市大家都去过,我们在买一个商品前,都要看标签,上面有名称,产地,价格等信息,标签的意义是让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这个商品的信息,也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归类。

次考试没有考好,孩子心理就会想“可能我真的就像妈妈说的那样是个笨蛋,我没有学习的天赋。

”第二次没有考好“原来我真的就像妈妈说的那样就是一个笨蛋”第三次没考好“我是笨蛋啊,我没有别人聪明,当然考不好”。

当一我被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

相信多数妈妈都有买回来衣服,一次都没有穿过或者买回来就后悔的经历,卖你衣服的销售员有没有跟你说过类似于“您真有品位,一眼就看出这是我们刚刚来的新款”,“这件衣服简直就是为您量身定做的,比我们模特穿的都好看,要不您考虑下做我们的模特”,当你听到这样的话,心理是不是会把自己归到有品位这一类呢,这件衣服都是为你专门设计的了,你还好意思不买吗。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我的“个性思想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我“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大人都如此,更何况孩子。

儿童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界限的辩识能力较弱,外界的影响对他们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一个孩子思想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思想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

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

前面所讲的一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就是由于一些家长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不正确的标签,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

有位心理学家作过一个实验。

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款,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款,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标签。

另一些则没有用标签法。

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款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更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比没有标签的人捐的更少。

我们常常能够发现,一些演员如果长期扮演某类角色,那么他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就会表现出那类角色的特质,以至于不演戏的时候,看上去还是像那类人。

人能够通过扮演一种角色而成为那种角色。

长久的扮演,会让人向那个角色的本质靠拢,最后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那种人。

有时候,自己都会分不清是在扮演还是真实的自我,习惯成自然,这就是“标签”的作用。

凡是练习书法的人,都是从临摹开始,而临摹的第一步,必然是选择好的范本,从正面的模仿入手。

父母的言行就是这个范本,范本总是“你怎么这么笨,你偷懒,你不上进,不努力”却要求孩子临摹出来的是“成绩卓越,努力好学,”你觉得有可能吗?父母在说这些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对孩子的伤害,但只要换一个角度,想想自己在单位上,假如领导也这么训斥你:“你就是想偷懒,你根本不努力!”你会怎样?在一个家里,如果妻子责怪丈夫:“你太没本事了,要钱没钱,要权没权,你看别人……”或者丈夫挖苦妻子:“你成天不知道在干什么,家也没收拾好,人也邋里邋遢,你看别人……”那这个家一定是没法安宁了,而且被责怪的一方,很有可能真的就变成你所描述的那种人。

同样性质的话,我们对孩子更是经常脱口而出,这些无意间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以及其他类似的负向的“期望”,很可能会像魔咒一样控制他的思想和行为,讲得多了,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变得跟家长的评价越来越相像,因为外部评价往往会成为自我评价的依据,最终决定了个性发展的方向,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信念,认知系统。

评价和标签是成长的导航系统,你现在怎样评价孩子,将来他就很可能成为那样的人。

并影响他的整我生。

最终就会变成“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总部认证导师马奇想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贴标签”就够了!刘翔退役了,这个参加了次比赛,得了次冠军的“超人”,被人记住的,却是他的两次退赛。

因为伤痛,他被贴上了“刘跑跑”的标签。

翔飞人退役了。

与其说退役,不如说是解脱了,从年奥运会的退赛风波开始,他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只因为他曾是冠军,我们无法原谅他的受伤、老去、退赛,我们叫他“刘跑跑”。

可是,我们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为何要苛责他成为一名超人?联想到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是如此,我们太习惯给孩子评价了。

不是自豪地猛夸孩子,就是恨铁不成钢地说自己孩子是“恶魔”,什么笨蛋、认生、小气、内向、害羞、懦弱、暴躁、不自信等等,一串的消极评价脱口而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

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

夸孩子、损孩子,是当前儿童教育中,典型的“贴标签”行为。

而且父母经常贴的是“负面标签”,这是家长非常容易犯的一个不对。

不可否认,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有调皮、捣蛋,或有其他许多的小毛病,但这些都是正常的。

如果作父母的,总是把眼光盯住这些地方,长期抱怨自己的孩子,其实,真正出问题的,是父母自己的内心世界出现了认知偏差。

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时,他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可以称为“标签效应”或“暗示效应”。

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它对一我的“个性思想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我“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同时,这反过来强化了“贴标签”的人,使其更“坚定”自己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伤痕实验”:实验者通过化妆,在志愿者脸上画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先让志愿者看了效果后,借口补妆,悄悄把伤痕擦掉了。

然后带着毫不知情的志愿者到各医院的候诊室,观察人们对他的面部伤痕反应。

当志愿者返回后,惊奇的现象出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他们感觉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这就是标签的威力。

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自私”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

你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我想,你一定会发现,当你为孩子贴上这些不良标签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如你所愿”变成你嘴里说的那个孩子!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我的“个性思想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我“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组织一批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上前线作战。

出发前,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并未对犯人进行过多的说教,而是让他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由专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如何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每一封信都告诉亲人,自己的表现非常非常好。

专家们要求犯人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开赴前线,专家又要求犯人在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服从指挥,如何英勇作战等。

自然,亲人们的回信都充满了惊喜和赞赏。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英勇战斗。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有正面也有负面的效应,尽量少贴谁来贴标签很重要,如果是孩子自己给自己贴就最好了!不贴标签怎么做会更好,当孩子有情绪时,连接孩子的情绪,接纳。

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帮助孩子汇总报告好的行为是什么?好在那里?让孩子自我去评价,自我的欣赏,自我的接纳,就自我的成长当我们在和平共处时给对方肯定赞美,当对方有情绪时我们就认真聆听,帮对方走出情绪,找到正能量把这些理念融入到生活中去运用,就会水到渠成每天都会很喜悦乡下的小兔子进城到了舅舅家,当自己家,但要注意电什么是幸福呢?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答案一定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怎么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快乐的感受。

快乐是创造的能量并且人有追求快乐逃离痛苦的本能。

如果一段关系让人感到快乐那么他就有一个像磁铁一般的吸引力,把对方牢牢的吸引在自己的左右,但如果每一次沟通都是痛苦的话,对方就会离自己越来越远。

所以怎么样让自己找到更多快乐的感受,让对方与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快乐轻松,这是一门大学问。

对于快乐有一组数据引起了我的关注,网易女人在,这两年都做了快乐指数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年有的人原来最近一次开怀大笑已是远在一年前的事了。

年的调查居然有的人最近一次开怀大笑已是远在三年前的事了。

快乐指数在分以下,的人居然给快乐指数打了分。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原来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一些不快乐的人,那到底怎么样能得到快乐呢?真的是有钱有地位就快乐吗?人民网对孩子做了一次调查,就发现原来孩子对快乐的理解就简单得多,说只要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那就很快乐,当很多父母们误以为给孩子们最好的物资就是快乐的时候,孩子们却远远的超出父母的想象,而孩子们更关注的是精神领域当中的快乐感受如何清除孩子身上的标签.父母从心里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每个孩子都有其多样性的一面。

一个好动的孩子,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安静的时候,比如,这个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安静的一面。

这需要父母彻底拿掉对孩子的程式化看法,去仔细发现孩子展现出的不同方面。

.创造机会,让孩子获得自信为了改变小丽对数学的看法,每天晚饭后,爸爸和小丽都会玩十分钟游戏,那是一种关于数字计算的扑克牌游戏,比赛看谁算得快。

玩的时候,爸爸都会巧妙地减慢速度,总会让小丽赢几次。

如果小丽赢了,爸爸会吃惊地大呼:“宝贝,你这么快就算出来啦?!”于是,小丽越算越勇。

.淡化孩子的某些行为今天家里来客人了,小强不愿把自己的玩具给小客人玩。

如果是在以前,妈妈会很生气地说:“小强,你怎么总是这么自私啊?!”但这一次,妈妈走到小强面前,蹲下来,平静地说:“妈妈很愿意看到你将玩具和小朋友分享,需要妈妈帮助吗?”教育专家指出,拿掉孩子身上的标签,帮助孩子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