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马克思视野中的政治正当性论证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和作用,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当代社会中,国家扮演着维护秩序、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角色,但也存在着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对当代社会提出了警示和启示,强调了权力和利益的平衡。
为了实现国家的民主化和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必须不断完善国家机制,确保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当代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未来应该加强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促进国家制度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当代意义、核心理念、国家本质、国家作用、社会角色、启示、权力、利益平衡、现实意义、发展趋势。
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实行对抗性的政治权力并以此来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的主要作用是对外拓展市场和保护资本家的利益,同时维护和管理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垄断。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是为资本家服务的。
马克思认为,国家将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和人民群众的觉醒,逐渐淡化和最终消亡,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们正确看待国家及其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启示。
1.2 当代意义的重要性当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变革的时代,全球化、信息化等现象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当代意义显得格外重要。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强调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当今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产物。
在当代社会中,阶级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不公不断加剧,国家的角色与作用日益受到挑战。
论马克思韦伯的《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论马克思韦伯的《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作者:刘影来源:《商情》2014年第44期【摘要】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
这篇作于慕尼黑的演讲稿《政治作为一种志业》是其政治思想的一次集中阐释。
在这篇文章中,韦伯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国家观,提出了合法统治的三种类型,比较了官吏和政治家的角色差异,并对官僚制作了评析。
【关键词】政治,统治,制度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
这篇作于慕尼黑的演讲稿《政治作为一种志业》是其政治思想的一次集中阐释。
笔者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韦伯的这篇演讲稿作进一步的解读。
一、界定“政治”和“国家”在文章开端,作者便对“政治”和“国家”做了界定。
在韦伯看来,一切自主领导的行为在宽泛意义上都可以被称为政治,但此处所指的政治仅指“一个政治团体——这在今天是指国家——的领导”;那么,国家又如何界定呢?韦伯认为,国家是一个政治团体,它在一定疆域内拥有宣布正当使用武力的垄断权。
也就是说,在韦伯眼中,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一种以地域为基础的强制性机构,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唯一宣称拥有使用武力垄断权的组织。
虽然武力是国家的特有手段,但它并不是国家常用手段或唯一手段。
韦伯将其政治概念限定于国家层面的领导活动,而国家又是特定疆域中正当武力行使的垄断者。
如此一来,政治便必然与国家的权力活动联系在一起了。
二、合法统治的三种类型在韦伯看来,一个政权是否正当存在,不在于它是民主抑或独裁,而取决于是否得到了民众的认同。
也就是说,统治的合法性仅仅与统治的正当性及对统治的认同有关,与价值无关。
按照这种合法性、正当性观念,凡是被大众所认同的、相信的、能保持大众对他的忠诚和支持的统治,就是正当、合法的统治。
为此,韦伯在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正当统治的三种类型”理论。
第一,传统型。
这种统治的正当性是建立在长期形成的传统风俗和习惯的基础上的。
按照韦伯的话说,“也就是权威因于‘古已如此’的威信、和过去遵袭的习惯,而变成神圣的习俗”。
政治经济论文
政治经济论文范文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做出了深刻反映,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它针对现实并没有提出根本性改革建议与对策,面临了很多严峻的挑战。
1、时代进步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在对前人优秀经济学成果的批判继承中发展而来的,主要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者相关经济学说,它首次提出劳动二重性概念,在创立无产阶级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新的经济学范畴,标志着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变革。
另一方面,它表达了现实发展的诉求,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揭示出了可以经受实践检验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并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给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促进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不足也日益显现,在当下的理论与现实发展当中面临了各式各样的挑战。
一方面,其学科性质不够明晰。
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在承认其内在阶级性的同时,将很多并不带有阶级性的内容在实际研究当中归入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当中,当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区别于传统的只讲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否则将会导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指导意义的缺失。
另一方面,传统政治经济学已不再符合当代发展的要求。
在现代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中,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社会结构,并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适用于各个社会主义形态经济规律的相关规定在当代实际改革当中越来越空泛。
二、政治经济学理论价值的当代化发展一理论创新与发展作为实践的基础,理论的改变与创新是探究政治经济学理论当代价值过程当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继承,充分发挥方法论的优势。
马克思主义政策观
马克思主义政策观现今世界各国政治体制各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然而,作为一种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社会正义关注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策观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影响着政治决策和社会变革。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政策观展开论述,着重介绍其核心理念、适应性以及实践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策观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政策观源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其核心理念之一是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政策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主体,政策应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必须尊重人民的意愿,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的共同富裕与可持续发展。
另一个核心理念是社会主义特色政策。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制度决定着社会政策的性质。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政策的制定应该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服务于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政策观强调国家的积极作用,通过经济纲领、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的政策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此外,马克思主义政策观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
科学性意味着政策制定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践性则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密切关注实际情况,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政策观的适应性马克思主义政策观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可以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实。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策观是一种原则性的思想体系,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基础。
它不仅指导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和实践,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改革者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指南。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策观体现了历史的辩证法和发展规律。
社会和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其中各种矛盾和冲突是无法回避的。
马克思主义政策观通过对矛盾的深入剖析和理性分析,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方法和思路。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
2012年第7期山东社会科学No.7总第203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学术主持人:孙伟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孙伟平周广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具体路径,成为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层面上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化”的可能性;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在中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完全可能的。
这既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合法性;可能性;必要性[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7-0005-0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下简称“中国化”)既是一个政治理念,又是一个哲学命题;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学术运动。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具体路径,成为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中国化”?“如何可能”“中国化”?“中国化”“何以必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这些问题一直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这里我们不妨结合相关学者的意见作些讨论,以消解和祛除“中国化”的合法性危机,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合法性”(legitimacy)一词通常是在法学或法哲学领域中使用的,意指某一存在物或某一活动是否为法律所许可。
试析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监督思想
[ 关键词] 代 论 新 民 层 文 制 : 银 币 明舆 :市 阶 ; 教度 白货 化 明代带来的结果,也为明代社会舆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明代的舆论活动十分活跃, 对明代的社会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根据 1 世纪中期在中国工作的英 国使领馆 TT梅多斯 的分析, 9 .. 尤其是在明代中后期,以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事件 为触发点,发展到 中国稳定的根源被认为是有 “ 三个信条和一种制度……这三个信条 党争,包括 明末三 大案在一定程度上,都可看到活跃的舆论活动。 是:必须靠道义的作用而不是靠物质的力量来治国。让最贤能的人 产生这样活跃的舆论活动 ,有各种深远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影 响。 为国家效力是妥善治理 国家所必须的。如果君主道德败坏、肆意放 经过两宋以至元代的长时间社会动荡 ,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中 纵 自己,从而导致高压的暴政,那么人 民有权废黜这样 的君主。 央集权政府建立之后,明代社会各方面的生产与发展迅速恢复,甚 种制度是 :公职竞争考试 的制度 [ 科举制]. 口 . …・ 至高出前代 ,出现 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这样的社会背景,对 这 三种信条贯穿于汉武帝确定儒 家思想 为国家的主导思想之 明代舆论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明代舆论活动具有重要影 后 ,为封建社会主流的思想价值观 。在明代 ,正是这三种信条和一 响的社会历史背景有以下方面。 个制度被发挥NT淋漓尽致, 因此社会在数百年中持续保持稳定性。
2 1 年 01
《 田师范 专科 学校 学报 》 ( 文综 合版 ) 和 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论赛-正方观点
正方论据:1.维护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律。
法正则行顺,行顺则国泰,国泰则民安,民安才有社会秩序。
维护社会秩序当然要选择信得过,靠得住,强有力的手段。
2.中国朝代的经常性更变原因在于维系社会秩序的是德。
3.社会秩序的意义在于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
而以法律为主的这样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方式更能够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在原始社会,社会秩序是通过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被全体成员自愿地维护的。
原始社会之后的各种社会,社会秩序则主要是凭借国家权力、通过强制的手段得以维护的。
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
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基层民主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
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
行政体系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十八大)5.把强制力法律制度化是近代以来社会文明的标志。
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强制力,强制力不再是一种任意的强制力,而是一种可以稳定发挥作用的理性的强制力。
我们知道,法律主要以明文规定的规则、规范和条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有了这些规范,社会个阶层的人的行为都有了可以知觉的合法空间,人们的行为都是可以知觉的和可以预测的。
法律的意义也就在于引导和维系整个社会进入或长期处于理性化的社会秩序!坐而论道,只能独善其身;行为有法,方能兼济天下!6.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的过程中,只有法律才能有效解决各种利益冲突,维系社会秩序!5.从法律的稳定性,有基准和相对完善。
马克思正义观的三重逻辑
马克思正义观的三重逻辑作者:龙佳琦来源:《西部学刊》2023年第19期摘要: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诺奇克公正理论的要点包括私人权利至上、国家最小化、正义三原则,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性质是为资产阶级剥削正义背书。
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代表性人物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公正的要求,公平正义是基本的两个原则,原初状态是解决所有可能促使人趋向不平等决策的基础。
相较于自由主义理论家正义理论的非历史性、无主体性与抽象性,马克思的正义观生成于具体历史的社会现实,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理论归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与阶级性三重属性。
马克思独到的正义观彰显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具有着深入时代的伟力。
关键词:马克思;正义观;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罗尔斯;诺奇克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9-0077-04An Analysis of the Triple Logic of Marx’s Concept of Justice—On the View of Justice and Its Criticism of Western Neoliberal Political PhilosophyLong Jiaqi(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Abstract:The key points of the neoliberal political philosopher Nozick’s theory of justice include the supremacy of private rights, the minimization of the state, and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justice. The theory ignores the socia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endorses the justice of the bourgeoisie’s exploitation. Rawls, a representative of neoliberal political philosophy, believes that justice is the requirement of social justice and the two basic principles are fairness and justice. Meanwhile, the original state is the basis for addressing all decisions that may drive people to inequality. Compared with the non-historical, non-subjective and abstract nature of liberal theorists’ justice theory,Marx’s concept of justice is generated from the social reality of concrete history. It takes the liber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and all mankind as the theoretical purpose, and has the triple attributes of sociality,historicity and class. Marx’s unique concept of justice shows that Marx’s political philosophy has the great power to go deep into the times.Keywords: Marx; the concept of justice; neoliberal political philosophy; Rawls; Nozick自196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塔克尔在自己名曰《马克思的革命观念》一书中对于“马克思的资本剥削劳动是完全正义”的主张作出指认后,国内外学界针对马克思正义观的问题作出过诸多阐释。
货币支配国家:国家正当性的消解——基于马克思《穆勒评注》的文本考察
对国家正 当性 的证 明。
【 关键词】马克思 ; 国家的正当性; 交往异化
与历史理念” ( 0 9 B a Z X 0 3 7 ) 的 资助 。
作 者简介 :王淑娟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人 ,( 北京 1 0 0 0 8 4 ) 清华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高校德 育研 究中心博士生。 刘敬 东,山 东费县人 ,( 北京 1 0 0 0 8 4 )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清华 大学 高校德育研 究中心教授 。
径—— 消 灭私人 所有 ,实 现真 正 属 于人 的生 产 和
交往 。
。
马克思继承 了 1 8世纪后期德 国思想界对近
代启蒙运动 自由主义国家理想 的反思 ,要求在人 的理性 已经觉 醒 的前提下 ,实现人 的感性 与理
性 、人 与 自然 、人 与 社 会 的 更 高 层 次 的重 新 统
・
对市民社会的研究 ,为人的 自由寻求新 的统一方 案。但马克思并没有回到近代启蒙运动提供的 自 由主义国家的正当性证 明。在 《 巴黎手稿》 时期 对 国民经济学的研究中,特别是在 《 詹姆斯 ・ 穆 勒 < 政治经 济学原理 )一书摘要 》 ( 以下简称
穆勒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家通常把 自由主义原
货 币支 配 国家 :国家 正 当性 的消解
基 于马 克思 《 穆勒评注》 的文本考察
王淑 士 葡 支 4 敬 东
【 摘要】国家问题是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成史的基本视域之一。马克思承继 l 8 世纪后期德国思想界对近代启蒙
浅析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在社会矛盾不断运动和斗争中形成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借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创建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指出政治源于经济,是上层建筑;政治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政权;政治是随着历史而变化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化,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起源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是在社会矛盾的不断运动和政治斗争中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依据,分析研究了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和现象的根本特点以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在吸收法国的启蒙政治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并且批判了不合理的部分而形成的成果。
英国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的生产力大大地提高了。
但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却不断地加深,致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激化。
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和法国的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自主的政治力量开始了政治斗争。
这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资料。
同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分析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寻找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方法,进行了积极艰苦的探索,最终在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找到了社会发展运动的规律。
接着,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和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本质和发展规律。
这些理论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的各种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还借鉴了许多前任的政治学理论,如:借鉴了基佐等人关于阶级的理论;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论,重新定位了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抛弃社会契约论的同时吸收了有关人民主权的思想。
在此期间,马克思恩格斯代表性的政治学著作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共产党宣言》等。
在政治哲学视界中洞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济决定 论 ” 经 济学 的唯 物 主 义” 主 导 的观 念 , 或“ 为 决 都挑 起 了这 个 问 题 。 当 然 , 们 还 只 是 以抽 象 和 空 他
定 了这个 问题 在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史 上 只 获得 第 二 位 疏 的方式 挑 起 了这 个 问题 , 因为 他 们 并 没 有 能 力 去 的、 体系 方面从 属 的 、 时甚 至 是 被遮 蔽 的地 位 。不 现实 地 面对 这 个 问题 。例 如 , 朗西 斯 ・ 山只能 抽 有 弗 福 注意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 史 遮 蔽 了这 个 问题 , 显 示 了 象地 以有 关维 持 一 种特 殊 的制 度理 论 的讨论 去 取 代 便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6期
广 西社会 科学
GUA GXISOCI AL SCI ENCES
NO. 2 0 6. 0 6
( 总第 1 2期 ) 3
( u l i l, O.3 ) C mua v y N 12 te
在 政 治 哲 学视 界 中 洞察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的 当代性
张 文 喜
( 江工 商 大学 马克思 主 义理论 研究 中心 , 江 浙 浙 杭州 3 0 1 ) 1 0 2
[ 要 ] 就 其本质 而 言 , 学, 摘 哲 尤其 是政 治哲 学 的要 义是 探 究人 类社 会 生活 中的根 本 的 、 正 永 恒 的和 真
持 久 的 因素或 关 涉何谓 最好 的政 治秩 序 的 问题 。然 而 , 在人 们 习惯 称 为 “ 史” 东 西被 称 为 时代 的精 神 之 历 的 后 。 当前社 会 生活 的特 定“ 向” 其 历 史起 源问题 的思考 , 乎取代 了对 永恒 和根 本 问题 的 思 考 。对 于马 对 趋 及 几 克思主 义者 来说 , 似乎也 难 以发 现还 有机 会 提 出政 治方 面 的哲 学 问题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之 所 以真 正属 于 当 代 , 个 问题 只 有从思 想上 超越 了现 时代 的那 个 本质 性 维 度去 领 会 才 有 可 能。 马 克 思对 哲 学 的贡 献 可 以说 这 是对 政 治哲学 的贡献 , 史唯 物主 义作 为政 治哲 学澄 清 了那些 解决人 类 社会 生 活的 最为基 本 的 问题 。 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及其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及其启示王 越, 林怀艺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创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过程中, 就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 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光荣传统和根本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 对于中 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从坚定政治信仰、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提高政治能力、 营 造党内生态四方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 党的政治建设; 从严治党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088(2019) 04-0048-0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中, 高度重 视党的政治建设, 不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决定党的 建设方向和效果” [1](P62)的论断, 而且出台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 对加强党 的政治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这些党的历史上的 “第一次” , 充分表明了我们党旗帜鲜 明讲政治的决心和毅力。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历来坚持把 “老祖宗不能丢” 和 “讲出新 话” 辩证统一起来。
本文受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提出的 “从后思索” 方法的启发, 拟就马克思恩格 斯在指导创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过程中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做一梳理, 并从中得出有助 于当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启示。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毕生使命, 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 论证社会主义、 共产主 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在党的学说方面, 他们主要是从阶级、 政党如何在顺应客观规律中发挥主 观能动性的角度来阐释党的领导、 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就党的政治建设来说, 马克思恩格斯并 没有专门论述, 其相关内容主要呈现在各个时期的重要著作如 《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共产党 宣言》《论权威》 等篇目及一系列书信之中。
近代社会契约论视野下的政治合法性及其现代意义
1 政 治 合 法 性 的概 念
关于“ 治合 法性 ” 一概 念 , 者 们 从 不 同 的角 度进 行 了深入 研 究 , 者见 仁 , 者 见智 。 “ 政 这 学 仁 智 合法 性” 即指正 当性或 正统性 。我们 应 当区分法 律意义 上 的合 法性 和政 治 意义 上 的合 法性 。法 律 意义 上 的 合法 性是指某 一 机关制 定 的法 律是否 符合程 序 ; 而政治 意 义上 的合 法性 是指 法 律 能不 能 为人 们所 认 可 接受 , 并加 以执行 。法律 只要符 合宪法 的章程 与程 序 , 民众就 有强 制力 ; 对 而政治合 法性 , 是社 会成 员 则
西 安石油 大学学 社 科 版 报( 学 政治 合 法性 及 共 现代 意 义
黄 惠丽
(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福建 福州 30 0 ) 5 0 7
摘 要 : 政 治 合 法 性 的概 念入 手 , 绍 了近代 自然 法和 社 会 契约 理 论 对 政 治合 法性 的 论 证 , 讨 了政 治 从 介 探
等和 自由, 但不是放任状态 ; 生命 、 自由、 财产是 自然法为人们规定的基本权利 , 是不可转让 、 不可剥夺的 自 然权利 , 人们共同受一种 自然法的约束。但是 , 洛克指 出这种 自然状态下仍然存在严重缺陷: 由于缺 少 明文规定 的众所 周 知的法 律 , 一个 有权 依照 法律 审理 执 行 的机构 , 个保 证 判 决执 行 的 权威 。 “ 为 一 因 人类必须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 同其他人协议联合成为一个共同体 , 以谋求他们彼此间舒适 、 安全和和 平 的生活, 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 防止共 同体 以外 任何人的侵犯。[( 2 与 ” ] 1) P0
政治的知识逻辑与知识的政治逻辑——一个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阈中的考察
门科 学。 1嗍 , ”[ 1 无论 自然科学或社会 科学 ,一切 知识都反 映着人类 的生命 冲动 ,无论 它采取抽 象或感 (
性 、直接或间接 、神秘 或世俗 的形式 ,皆无法改 变其属人 的政 治本质 。 这是因为 ,知识 的本质乃是人 的 自我意识 与身份认 同。一方面 ,知识决定 了人与 大 自然 的权 力关系 与身份认 同,天人合 一导致主客一 体 ,天人二分则 引发 主客对立 。另一 方面 ,知识规定 了人与人 的权力 关联 与身份认 同 ,这 既包括伦理身 份 、法律 身份 、宗教身 份的认同 ,又包括 国家身份 、民族身份 、党 团 身份 与个体身份 的认 同 。所有这些 身份认 同 ,都 或深或浅地 影响着政 治身份认 同 ,从 而或近或远 地规定 了社 会统治秩序 。当然 ,按照大体 历史分期 ,人类知识史 经历 了玄远 神学 、理性哲学 、实证科学 三个 阶
是古典 自然 经济 、现代工业经济 .还是 当代知识 经济 ,亦 皆有其 特定知识基础 ,否则 ,经 济也就毫无增
长与变革可言。因此 ,只有统揽政治的知识逻辑 与知识 的政治逻辑 ,才能深切理解政治文明的演进发展史 。
一
、
问题 的提 出
什 么是 知识 ?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政治 ?什 么是正义? 在 6 0亿 地球居 民中 ,大多数人 仍终 日为面包而 四处奔 波 。对这些 芸芸众 生而言 ,这些 问题 既不令 人动心 。也颇难令人 动容。求生之急迫 .总能 压倒求知之渴望 。迫于生计者对 饭碗的关心 ,总是既远急
长期 以来 ,学 术界重视政治的暴力基础 、经 济基础而忽视其 知识 基础 ,注 重政治 的暴力 逻辑与经济 逻辑 而轻视 其知识 逻辑。其实 ,无论古今 中外 ,知识 历来是政家必争 之地 。暂且不论 政治 的合法性 和合 理性 知识基础 ,单单 就其暴力 基础 而论 ,暴力 并不是 现成不 变 的 ,它 的爆发 、凝 聚 、开发 ,离不 开道 义 、信仰 、科技 等知识要素 .否则 ,暴力也就毫 无威慑力可言 。此 外 ,若就政 治的经济基础 而论 ,无论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论证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其对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种方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诸多优势,能够更好地解决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论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经济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组织的重要思想之一。
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1 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生产和资源的分配由国家统一规划。
这样一来,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生产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相比之下,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往往会受到资本私有和市场博弈的制约,资源利用效率难以得到最大化。
1.2 劳动价值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得到了更加公平和合理的回报。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应当分享所创造财富的成果。
在社会主义制度中,通过建立合理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和福利制度,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得到了更好地体现,使全社会的富裕程度更加平等。
1.3 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国家的统一规划和调整,实现公有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相比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分配,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更加均衡,有利于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为全体成员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二、政治方面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也有着深入思考和明确论述。
下面从两个方面阐述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2.1 人民民主的实践社会主义制度追求人民的真正权力,实行人民民主,旨在打破资本家或特权阶级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真正享受到政治权利。
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狭隘的少数人民代表制和金钱政治,社会主义制度注重群众基础,倡导广泛的民主参与,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的政治权益。
2.2 社会稳定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和权力制约机制,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对将马克思这个专有名词置于“哲学”之前的合法性的重新思考——为什么是政治哲学
2 世纪末 , 0 笔者正在酝酿和撰 写《 自我 的建构与 它 , 人们甚至无法确定马克思哲学作为一 门学科 的本 解构》 一书时, ‘ n 就深深地感觉到有些新 的思潮在马克 质( 对此 , 我们只需 留心它在大学里 的 目录状况 ) 。人 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里涌动 , 由纯粹理智造就的那些 们之间所谈到 的马克思哲学 的意义迥异 , 而且其间也 经年累月所熟悉的学术研究模式、 强调 的重点 以及筹 很难确定一些明确的、 可沟通的含义—— 目的似乎也 划的方法都随时间而逐渐改变。 有一个学术现象不得 无意或有意地在于把那些 出身背景不熟悉 的“ 非专业 不引起笔者 的注意 : 论述马克思哲学的书 , 好像有很 人 ” 排 除在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 这 个 享 有 盛 誉 的领 域 之 多, 然而 , 一旦我们去稍作列举说明, 却会发现 出乎意 外。不过 , 笔者隐约也感觉到有个基本 的主题是在马 外的少 。即便这些较为少数的书 , 当其与近年来西方 克思身后 , 在那 个多事之秋 , 在共产主义与资本 主义 哲学研究 的急速发展相对照时 , 也是冠 以“ 形而上学 的 口水战和武力竞赛刚刚结束之际 , 在包括马克思哲 的没落” “ 、颠覆形而上学” 诸如此类的标题 , 最终也只 学在 内的所谓“ 哲学 ” 已丧失 了指 向可能性的反应 业 有作为马克思对 已经在根基上瓦解 的“ 哲学” 大加挞 和作用力量 的“ 后哲学” 时代 , 在各种各样对马克思哲 伐的意义存在。因而 ,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 的特点似 学的阐释中却 已然反复且必然 出现的。 这些 阐释的一 乎就在于不论它有多少著述, 它都认为哲学不应该被 个 重要 主题乃是 : 从何 种观点上来 看 , 对于将 “ 马克 书写或不应该把真理想象成是对经过重新解 释的重 思 ” 的名 字 与 “ 学 ” 个 名 词 联 用 是 最 自然 的 , 是 哲 这 也 新解释的重新解释 。认为人们真正需要 的是揭示 、 实 最为切合的? 践、 活动, 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是“ 实践”等等 。虽 , 难道将马克思与“ 哲学” 随意联用不具有正当性? 说如此 , 实际上 , 一方面 , 我们总是一般地使用着“ 马 或者 , 反过来说 , 为什么说马克思思想的本质意义可 克思哲学” 马克 思主义哲学” 或“ 这样 的名词 ; 另一方 以由“ 哲学” 来规定? 这完全不是不言而喻 的事。 面 ,却 浑 然 不 知 我 们 究 竟 应 当在 什 么意 义 上 去 理解 众所周知 , 在今天 , 马克 思哲 学就其关 于 自身 的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政治思想中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政治思想中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想之一,无论在思想、文化、经济和社会领域都产生着深刻的作用。
事实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曾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政治实践和改变社会现实。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政治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探究其优点和缺点,以及其继续发展的前景。
一、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还包括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国家和全球政治经济有关领域。
它的理论分析方法和主要思想在全球范围内都被广泛应用。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学者和一般民众珍视其价值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具有许多优点,它被视为是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杰出成果之一,并且在消除贫困、不平等和倡导社会公正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此外,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也对外交、经济制度和底层人民的状况都产生着深刻影响。
然而,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些缺点,这些缺点如权利侵犯、政治压制和文化扼杀等,使得不同地区在实践中选择不同的思想体系来探索自身的未来。
二、马克思主义的作用现代战争、全球贸易和政治力量的变化,让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变得更为明显。
它的作用包括指导广大人民和政府设计与实施经济和社会政策、提高公民意识、拓宽世界观和开拓经济发展模式,进而实现更加和谐、进步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是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延伸出许多其他理论和实践体系。
例如,经济和社会政策、环境问题、能源安全、全球治理、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等等。
在当今经济和政治形势变化不断的市场经济中,马克思主义是监管秩序和财富分配方面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许多国家的政治家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行宏观经济调节,并通过掌握竞争,改进劳资关系,消除社会内部的矛盾。
此外,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特别是那些处在社会边缘的人,例如女性、儿童、残疾人和自然生态环境。
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精选5篇)
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精选5篇)第一篇: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信仰,一种科学的信仰。
它不但给予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以伟大的认识工具,而且赋予他们以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
信仰是精神领域的最高主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的真诚信服。
它是一种附着于一定对象的相信心态。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的代表,更确切地说,科学信仰的理论信仰典型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实践信仰典型形式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其实质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科学共产主义信仰)的创立者。
他们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使自发地流行于部分工人群众和同情工人群众境遇的仁人志士中的带有幻想性质的共产主义信仰获得了科学的基础,成为科学的自觉的信仰,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奋斗的旗帜。
然而,当他们创立这一科学信仰时,却并没有对其进行命名,他们没有使用过象“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以及“共产主义理想”这样的概念,而且甚至有意识地避免和反对这样的提法。
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不赞同把共产主义说成一种“理想”:“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他们也不赞同把共产主义说成是一种“信仰”或“信仰的象征”。
马克思在纪念第一国际成立七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讲,明确指出:“国际没有提出任何特殊的信念的象征。
它的任务就是把劳动的力量组织起来,在工人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之间建立联系并把它们联合起来。
”恩格斯反对“把无神论宣布为强制性的信仰象征”,认为这只能是为神效劳,而且也反对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这样一些人,在他们那里“…革命‟本身成了某种象童贞女马利亚之类的东西,理论成了信仰,参加运动成了祭祀。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是一种研究公共政策形成和执行的方法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分析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与公共政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想体系,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出发,对社会发展、阶级斗争以及国家的本质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公共政策领域,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的分析,为公共政策分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公共政策的研究和评估。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强调对社会经济关系、阶级斗争以及国家权力的分析,着重于揭示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真实动因和利益冲突。
在这一框架下,公共政策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考察公共政策的背景、社会经济现状以及各利益主体的诉求。
通过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可以揭示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条件和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
2.阶级斗争和利益关系分析:揭示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协调,以及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争夺和妥协。
这个分析层面有助于把握公共政策的阶级性质和意识形态。
3.国家权力与治理分析: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执行中各利益主体的权力关系、政策选择和实施策略。
通过对政府职能和权力行使的分析,可以评估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和成效,提出改进策略。
三、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实践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入解决社会问题。
以下是一些具体案例:1.发展经济与社会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提出了扶贫、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2.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强调对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论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论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一)总起:政治、经济、文化在任何社会都是一个辨证的统一体。
他们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又密切相关,都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规则,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社会发展的保障,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
人类社会如同一座结构复杂的建筑物,有其基础和上层领域。
社会经济是基础部分,政治、文化则是上层建筑。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内容,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基础就越雄厚;否则,人类无法生存,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二)经济部分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以及由此来决定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其生产要素的发展,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的产生,推动了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各产业部门内部的级差化不断加强,这就不仅使产品规划更加多样化,而且使产品生产进一步复杂化。
因此,在一国范围内进行某些产品的生产便成为经济上并不总是有利的事情,从而使各国走上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的道路。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经济联系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加深,这标志着生产社会达到新的水平。
除了生产力的发展外,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发展最主要地体现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表面上是人与物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的关系。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决定该社会所有制定和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视野中的政治正当性论证一般而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时认为,“拜物教”根源于商品生产中个体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差异,其迷失在于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视为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形式。
由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根本不会揭示这种虚幻形式的虚假性,而是自觉不自觉地论证这种关系的正当性与必然性,“对于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引者注)范畴是有社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
①更重要的是,与这种社会形态相匹配的正是“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
②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理论形态与观念形态紧密咬合并互相支援,这正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的现实。
以此作类比,我们发现,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中,有一些人对政治权力也会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谜”,即将政治权力视为一种“可以感觉而又超感觉的东西”。
他们如同迷信上帝一样追求政治权力,如同膜拜神灵一样奉承官吏。
这种对政治权力的颠倒与幻觉,类似于宗教的虚幻。
一般来说,政治权力之所以会成为一个“谜”,根源于统治者将权力私有化的强烈冲动。
政治权力之所以能够被神秘化,一方面是由于权力的运行总是伴随着训诫、惩罚与暴力,一般人出于恐惧,不能也不敢追问其正当性来源,因而为权力的神秘化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政治权力的运行迎合了一般人的情感需要,并与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紧密咬合,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
以上原因使得政治权力的正当性追问缺乏坚实的理论坐标,因而一再被神秘化。
长此以往,人们不仅失去了追问政治权力正当性的兴趣,反过来不得不依赖于这种权力的“金字塔”体制,在其中寻找并确立自己的价值依归与心理认同。
在人类政治思想史上,对政治正当性的系统化追问,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主题。
如霍布斯的《利维坦》就是要追问主权的来源及其正当性基础;洛克不满意菲尔麦的“君权神授论”与“王位世袭论”,试图在《政府论》中确立另一种政治权力的来源与政府组织的方式;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目的正是要“探讨在社会秩序之中,从人类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可能性情况着眼,能不能有某种合法的而又确切的政治规则”。
③现在的问题是:如果马克思《资本论》对社会生活的分析具有普遍的意义,那么,我们能否借此来揭示政治生活中的“政治正当性之谜”?本文拟以马克思对“货币之谜”的考察为参照,结合近代社会契约论的演进,尝试将马克思《资本论》的主题作政治哲学的拓展,以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
在《资本论》开篇,马克思就从劳动的二重性出发,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在“价值形式”部分,他说,“在本章的开头,我们曾经依照通常的说法,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严格说来,这是不对的”。
④因为商品的价值绝不是商品自身所固有的“自然形式”,而必须通过与另一种不同的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才得以表现出来。
从这个意义说,任何商品的价值都是“相对价值”,必须通过另一个对象物才能表现出来。
马克思在《资本论》“价值形式”部分所着力揭示的,正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如何从简单的价值关系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
在他看来,如果能够较为完整地显示这一点,那么“货币的谜就会随着消失”。
⑤具体来说,马克思区分了四种价值形式。
第一种是简单的价值形式,马克思以“x量商品A=y量商品B”表示。
这里的“等号”类似于一个“天平”,将商品A的价值形式通过商品B的自然形式表达出来。
而商品A与商品B之间之所以能够具有这种价值关系,源于两种商品均凝聚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这种劳动还是抽象的,必须采用某种对象性的方式具体地予以表达。
原因在于,“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
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对象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⑥这就意味着,一个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表现,只有这样,商品“内部”所隐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对立”,才能以“外部对立”的形式,即通过两个商品的交换关系表现出来。
我们可以称这种简单的、偶然的、个别的形式为“一对一”的价值形式。
第二种是扩大的价值形式,“z量商品A=u量商品B=v量商品C=w量商品D,或=其他”。
我们可以称之为“一对多”的价值形式。
如果说商品A与商品B之间的简单价值关系还是偶然的与个别的,那么,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A已经与整个商品世界具有了某种社会关系,而不再囿于与个别商品B之间的关系了。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凝聚在商品B、C、D中的多样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都是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特殊表现方式,当然也是商品A的价值的表现方式。
但由于这种价值等式是一个无限的、永无止境的锁链,且最终没有出现一个统一的表现形式,因而这些表现形式还是有局限的、不充分的。
第三种价值对象性的形式是作为“一般”的价值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多对一”的价值形式。
相对于“一对一”与“一对多”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具有普遍与统一的特点。
此时的价值表现就是唯一的商品A,而其他的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与商品A的等同而得以表现。
由于商品A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世界共同的价值形态,因此,生产该商品的私人劳动也成了一般的社会形式,具有了最广泛的通约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价值对象性之表现的等价物,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是可以互换的,即互相等价的;但是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不能变换等式两边的项,因为这种等价形式是不完全的、有局限的、互相排斥的。
只有在一般的价值形式中,一般等价物作为最大公约数,才“倒转”过来,处于能与其他一切商品进行直接交换的位置,因而具有其他商品无法比肩的位置,正如相对于“天主教徒”的“教皇”的位置一样。
这就意味着,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出现了一种相对特殊的商品,开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从这个时候起,商品世界的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才获得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
⑦这就进入到货币的形式。
货币形式作为第四种价值形式,是一种以“‘唯一’驭‘多’”的价值形式,这明显不同于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一对多”,因为处于等价物位置的商品获得了相对于别种商品的特有的社会职能与“社会独占权”。
现在,“金”居于“一般等价物”的特殊位置了,而所有的其他商品都可以通约为一定数量的货币(金)。
在这里,如果看不到货币形式不过是“社会的习惯”与“金”的自然形式的结合,而只看到货币(金)的通约形式,并因此而认为货币(金)天生就具有通约的功能,那么就会导致“货币之谜”,进而导致“拜物教”。
事实上,“金”作为货币所承担的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等价物功能,最早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就存在了,如在个别交换中起着个别等价物的功能,在扩大的商品交换中起着一般等价物的功能。
只有当它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之后,才成就了货币形式。
由此可见,货币形式是商品价值形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的结果,货币形式的“胚胎”就是简单的价值形式,即在“x量商品A=y量商品B”这个简单的等式中就已经蕴含了货币形式的秘密。
这个等式之所以能够成立,根本原因就是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二重性,而这又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价值形式把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为作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形式作为商品世界的完成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
⑧这就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耀眼的形式”,即“货币拜物教”。
相对于斯密与李嘉图等对价值形式的有意或者无意的忽视,也有别于贝利仅将价值形式作相对的、名义上的理解,马克思在价值形式的演变中对货币形式的“复盘”,既揭示了货币之谜的发生学逻辑,也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作永恒化理解的错误:“如果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误认为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那就必然会忽略价值形式的特殊性,从而忽略商品形式及其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式、资本形式等等的特殊性。
”⑨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特别指出,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特别是以货币形式为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由于其高度抽象,因而显得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而在第二版的“跋”中,马克思再一次说明,关于价值形式的第一章第三节虽然全部改写了,但“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
⑩也是在这个“跋”中,马克思表达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双重态度,一方面是“批判”,即批判黑格尔混淆了“现实事物”与“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是“卖弄”,即“卖弄”黑格尔的辩证法。
后者集中体现在他对商品价值形式所蕴含的“一”与“多”关系的分析中。
从这个意义说,马克思的《资本论》与黑格尔的《逻辑学》确实具有某种亲缘性。
事实上,马克思之所以选择类似于黑格尔辩证法的这种表达形式,也是很偶然的。
他在1858年1月14日给恩格斯的信中,曾这样写道:“完全由于偶然的机会——弗莱里格拉特发现了几卷原为巴枯宁所有的黑格尔著作,并把它们当作礼物送给了我,——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
”(11)如果借用“事前的视角”与“事后的视角”的区分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卖弄”,不难发现,黑格尔是站在“事后的视角”,即类似于站在已经完成的、以“‘唯一’驭‘多’”的“货币形式”的视角,来观察以前的价值形式的演变;而在马克思看来,“金”的自然形式与其作为商品之等价形式的统一,是“社会地”结合在一起的。
资本主义社会正是这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它绝非什么历史的必然与永恒的制度。
但为了表述的方便,马克思在展开价值形式的论述中,还是将简单的商品形式视为货币形式的“胚胎”,于是,“胚胎”的发育与成长,似乎就必然地决定了“成熟”的货币形式的样态。
但我们必须自觉地意识到,商品只有与另一种不同的商品之间发生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时,才可能表现出其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二重性,如果只是孤立地考察,它就绝没有这种形式。
因此马克思才说,商品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12)由此可见,马克思在考察商品价值形式时,实际上蕴含着双重的视角,而不是单一的视角。
正由于未能区分这双重的视角,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之间的关系,至今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桩众说纷纭的“公案”。
而现代德国的“新马克思阅读”学派正是从这里出发重新阅读马克思的:“辩证的矛盾概念、二重性、表象、现象显现、实质等等都被正统的与(‘经济主义的’)解读给抹掉了。
对‘新马克思阅读’而言,恰恰相反,它们成为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键。
”(13)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论的是“商品世界”,“价值形式”也是用来描述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的。
但“商品语言”表征的是“契约语言”,而商品之间的关系表征的是有意志的“商品监护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