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故事(课文原文)
梁启超优秀家风故事
梁启超优秀家风故事
《梁启超优秀家风故事》
说到梁启超,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家的家风那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就说梁启超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这件事吧。
有一次,梁启超的儿子梁
思成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心情很低落,感觉自己怎么都学不好,整个人都变得没精打采的。
梁启超察觉后,没有直接去批评或者说教,他呀,找了个阳光特别好的下午,拉着梁思成来到了院子里。
他们坐在院子里的椅子上,梁启超就像个老朋友一样,开始和梁思成聊天。
他跟梁思成说:“儿子啊,你看这院子里的树,它们不会一夜之间就变成参天大树吧?它们也是一点点地生长,经历风雨才能慢慢变强壮呀。
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遇到点困难算啥,慢慢来,不要着急。
”梁思成听着父亲的话,抬头看着院子里那些树,心里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接着,梁启超又说起了自己小时候学习的一些故事,有失败也有成功,
让梁思成知道原来父亲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厉害的。
然后,他鼓励梁思成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像在森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一样。
梁思成
被父亲的耐心和理解深深感动了,从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学习,遇到问题也不再轻易退缩。
梁启超就是这样,用他的爱和智慧引导着子女们成长。
他教会他们要勇敢面对困难,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要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家风就像温暖的阳光,一直照耀着梁家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如今,我们也应该学习梁启超优秀的家风,让这种美好的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就像梁启超和他的家人一样,我们也能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梁思成先生的故事
那么 ,又是什 么原 因使梁思成先生身体搞垮 ,出现 实心十三层密檐式塔 ,平面八角形 ,建在方形 台基 上 ,
了 “又驼又瘸 ”的残疾 呢?
通高57.8m。梁思成 先生是古 建筑专 家 ,他 曾对多处 古
学 生时 代 的梁思 成 ,喜欢 开摩 托车 。 1929年 5月 7 建筑包括佛塔进行 考察。根据他 的经验 ,这种 密檐 式佛
奔西 四牌楼 、西单牌楼 、西长安衔 。那 时的西长安街 , 身 ,是重点 的部分 ,大多饰 以佛龛 、佛像 和门窗 、斗拱
不像 现在这么宽 ,中间还有 凹凸不平 的路段 。不料 ,摩 以及动植物 图案纹等雕刻装饰 ,佛教 与建 筑艺 术融于一
托 车 开到南 长 安街南 口,被 一辆 从后 面驶 来 的汽 车撞 体 。因此 ,梁思成先生断定 ,天 宁寺是 辽代建造 的。这
背 ,使他 的左腿短了一厘米 。在 以后 的年 月里 ,粱思成 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杰作。■
的鞋 子都是专 门定做 的。梁思成先 生颇有 毅力 ,尽管在 有这样严重残疾 的情况下 ,他依然 坚持深 入各地调查研
编辑 /秦 风
究 ,为 了测绘古代建筑 ,爬梁上柱 ,奋力攀高 。
梁思成受伤后 ,在协 和医院接受治疗 ,因为当时的 兵 火 荡 尽 ” 。这 就 是 元 代 末 年 ,天 宁 寺 毁 于 战 火 的
医疗技术 和设备还 不太高明 ,梁思成 的脊椎 骨和腿部 的 纪 录 。
手术都 没有 做好 。结果 ,使他 的脊椎骨 出现了弯 曲、驼
梁思成先生钟情 天宁寺 ,他说天 宁寺塔 富有 音乐韵
倒 。梁思成左腿骨折 ,脊椎骨受伤 。梁 思永面部受伤 , 个论 断已为我国考 古专家所公认 。
梁思成的故事(课文原文)
2 梁思成的故事李辉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也许可以这么说,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
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山川田野间再也没有那么多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待未来的人们惊奇发现,细心勘察。
曾令世人惊奇而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永远不再可能诱发出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象了。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
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的想到了当年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
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
暗淡的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我缓慢的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
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走。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
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尤存。
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
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
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岩的东西。
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
那天,风呼呼的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
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的往刹尖攀援。
她攀上去之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的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
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
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
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做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作为对建筑史一无所知的门外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梁思成的故事关于梁思成和日本的故事素材北师大版
梁思成和日本的故事
京都建于公元794年,直到19世纪中叶一直是日本的首都。
古京都的最初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以贯通南北的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仿照洛阳、西京模仿长安城、中间为皇宫;宫城之外为皇城,皇城之外为都城。
京都市内历史古迹非常多——列为“国宝”的建筑物有38处,定为重要文物的建筑物有199处。
而我对京都有印象并且最终极度的想去是因为有“京都恩人”之称的梁思成先生。
1944年夏天,盟军准备轰炸中国日军占领区,盟军司令部请梁思成建议,轰炸的时候要保护哪些古建筑。
梁思成当即向司令部交了一张圈了红圈有明确保护标记的图纸。
随后,梁思成又说,还有两个城市我也希望能够保护,但这两个城市不在中国。
美国人当时感到奇怪,即问他是哪两个城市,梁思成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对梁思成的这一建议,盟军司令部没有当即作出反应。
1945年夏季,美、英等国在太平洋上集结了两百万军队。
对日本进行持续而强有力的轰炸。
因为梁思成的嘱托,日本京都、奈良没有轰炸,日本最重要的这两个有着众多古建筑的古城得以保存。
日本人对这件事情非常感激,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
梁从诫一次在日本讲台上说:“我父亲做出这个建议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人直接死在抗日战争前线。
”台下的日本听众听了梁从诫的陈述,都被感动得鸦雀无声。
中华名人小故事(梁思成的建筑智慧)
中华名人小故事(梁思成的建筑智慧)
篇十:梁思成的建筑智慧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建筑史学家和城市规划师,他为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梁思成被誉为“西方城市规划引入中国的奠基人”,他的智慧和才华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也为中国的建筑界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梁思成早年留学美国,他深入研究了西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技术。
他回国后,毅然选择了回到中国,为中国的建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曾参与设计和修复许多重要的建筑项目,如北京古建筑的修复和城市规划等,他的设计和规划成果得到了广泛好评。
梁思成提倡融合中西方建筑文化和设计理念,他大胆地尝试和运用新的构思和技术,以创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他的作品注重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的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环境保护。
梁思成的智慧在当代的建筑界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的作品和理念为中国建筑师和规划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梁思成林徽因与宝坻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那是挨次难忘的旅游,是我第挨次离去首要交通干道的阅历。
那部若在美国早就当废铁卖了的T型老破车,仍定期(或不及说是不定期)开行于北京和那个小城之间。
我们出了北京的东门几里,就到了箭杆河。
河上有桥,那种尤其国产工程,在木柱架之上,安扎高粱杆,铺放泥土,竟然有能力载渡当代机械文雅的产物,倒颇合算留神。
固然车到了桥头,乘客却要被请下车来,徒步过桥,让空车开从前。
过了桥是河心一沙洲,过了沙洲又有桥。
在这枯水季节,河流只剩下不到十公尺宽,然而两岸之间却有两三段沙滩,足有两公里半宽。
满载的车,到了沙上,车轮飞转,一步也不能动弹了。
于是我们乘客只好帮着推车,始终把这老古董推过全部沙滩,而引擎直冲着我们的眼口鼻轰鸣。
还有其余烦琐的路段,我们不得不爬上爬下汽车好几次。
如此含辛茹苦,八十公里的征途,我们走了三个多小时;但我们还是认为很亢奋很有趣。
彼时我还不知晓,在以后的几年中,我将会习性于这种旅游而不认为奇。
独乐寺的观音阁高居于城墙之上,老远就能望见。
人们从远处就能看到它跃然纸上和祥和的形象。
这是中国建造史上一座主要而如此久远的修建,第挨次敞开了我的视野。
到了蓟县尔后,梁思成当晚打电话给北平的家人报太平:"不曾土匪。
四一己住店,一毛五。
"一听便知,这是城里人第挨次下乡的探险阅历。
建于辽代统和二年(984年)的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是当初被发觉的中国最久远的木建立筑。
1928年国民党北伐胜利后在蓟县建立党部,长官们在"消除迷信"的口号下,提议拍卖这处寺庙,全县哗然,群起抗议,使其得以幸存。
总高三层的独乐寺观音阁灵巧利用了中国传统木构造的修建技巧,它是穿过木材的框架构造法一层层叠加上去的,其衔接柱、梁的斗拱庞大雄壮,从外表上看极像敦煌壁画里所见的唐代建造,在艺术上也维持了唐代建造的朴素格调。
这处修建的修建早于《营造法式》颁行116年,上距唐代消亡仅77年,其格调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是琢磨中国建造进展的主要实物。
梁思成成长故事
梁思成成长故事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中文名:梁思成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日本东京出生日期: 1901年4月20日逝世日期: 1972年1月9日职业: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毕业院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主要成就:建筑教育、建筑研究、建筑艺术目录个人履历人物生平出身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各种职位参加各项建设工作建筑研究调查研究古建筑著书建筑教育身体力行学风严谨人格典范遭受迫害建筑理论主要论著保护奈良家庭生活展开个人履历人物生平出身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各种职位参加各项建设工作建筑研究调查研究古建筑著书建筑教育身体力行学风严谨人格典范遭受迫害建筑理论主要论著保护奈良家庭生活编辑本段个人履历梁思成梁思成,梁启超之子,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梁启超之子。
1912—1914年在北京汇文中学学习。
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年春,梁思成与林徽因[1]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欧洲考察半年才回国任职。
1928—1931年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梁思成的故事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故事素材北师大版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故事按照邓云乡的说法,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
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
又因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作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
总之,是几乎可以媲美李清照、赵明诚的最令人艳羡的美满婚姻。
《林徽因传》里则有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
他们是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
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
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
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
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此言并非全是恭维,当林徽因不到二十岁时,就立下了学建筑的志愿;因为她觉得建筑是一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
而且建筑所需的不只是奔放的创造力,更需严谨的测量,技术的平衡以及为他人设想的体恤和巧思,这能让她的聪慧、才干和天分都得以施展。
1936年,为了实地测量古建筑,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宁静肃穆的天坛祈年殿屋顶。
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而当时的梁思成,还在清华校园里又吹小号又吹笛,完全是一个兴趣未定的小伙子。
当梁思成提出要承父业学西方政治时,就被林徽因的一番高论改变了主意。
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她也以梁思成必须去学建筑为条件;据梁思成自己说:“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
徽因告诉我,那是融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
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专业。
”在当时的社会,女性能够自我实现并对此有充分自觉,是需要理性与智慧的。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三则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2)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三则故事二:在军用地图上标古建筑1948年底,在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后,毛主席随即拟订了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并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
鉴于弃守只是时间问题,国民党当局试图迫使在北平的高校南迁。
就在迁与不迁争议之间的一天,有两位穿灰布衣服的人,在一位朋友的引领下,来到梁思成先生家中。
来人取出一幅北平的军事地图,说:“我们的部队正在做进驻北平的准备,出于完好保护北平城中珍贵的文物古迹、书籍档案的考虑,党中央和毛主席主张和平解放北平,但是如果傅作义拒绝接受和平改编,我们只能强行攻城。
我们早知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建筑学家,现请先生把有重要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地方在地图上标出来,以使之避开炮火。
”当时,梁思成正为北平城中大量的名胜古迹、古建筑群落的命运担忧,他害怕北平遭受劫难,使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毁于一旦。
因此,以前从未直接和中国共产党人打过交道的梁思成听了来人的这番话,感到十分惊愕:共产党对保护文物古迹竟如此重视!而当他又听来人说他们的上级表示,宁可付出流血牺牲代价,也要尽最大可能保全古建筑一砖一瓦时,他更被深深地感动了。
他随即和妻子林徽因,用红笔在那幅军用地图上,把他们认为必须特别加以保护的地点,一一圈点了出来。
北平最终获得和平解放,国人额首称庆。
而梁思成夫妇昼夜圈点禁止炮轰地图一事,则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永久佳话。
有了这次经历,梁思成毅然做出了留在清华大学等待解放军到来的选择,拒绝了国民党派飞机接他到台湾的邀请。
如何在解放战争中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仅仅有高层领导人的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措施保障。
中共中央特地派人来请教梁思成,倾听他的看法和意见。
这一做法正符合梁思成千方百计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心愿,于是他慨然应允,为中央人民政府和解放军编印一本《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以供在解放各个城市和地方时用。
梁思成担纲这件大事,率领清华建筑系的部分教师及中国建筑研究所人员一起动手,从《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的内容、封面到书的版式设计都亲自定夺。
梁思成的故事 (3)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正在准备参加毕业考试, 并拟赴美留学时,听说天安门广场要举行进步学生 活动,便驾驶他的摩托车,带着他的弟弟梁思永, 向天安门广场进发。不料,摩托车开到南长安街南 口,被一辆从后面驶来的汽车撞倒。梁思成左腿骨 折,脊椎骨受伤。梁思永面部受伤,满脸是血。肇 事者是军阀金永炎的汽车司机。汽车撞人后,横冲 直闯而逃逸。 梁思成受伤后,在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因为当 时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还不太高明,梁思成的脊椎骨 和腿部的手术都没有做好。结果,使他的脊椎骨出 现了弯曲、驼背,使他的左腿短了一厘米。这次事 件使梁思成落下了严重的残疾。在以后的年月里, 他穿着钢背心才能直立行走,他的鞋子都是专门定 做的。
梁思成的故事
他们爬上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 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 的东西。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 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 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他攀上去 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上去,终于将 古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那时, 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 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他就那 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 躯。
“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这一声感叹包含着多少 !
作业:
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一文进行比较,两篇文章在 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木塔建成以后,能够把它当做文化遗产看 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 第一人。(第7小节) 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 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 了。(第10小节) “建筑是一门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 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梁 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第12、 13小节)
梁思成的故事
金岳霖梁思成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是什么关系?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
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
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
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
他终生未娶。
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
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
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
梁思成的故事文章
梁思成的故事文章第一篇:梁思成的故事文章文章一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
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
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
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心撰写《中国建筑史》。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
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梁思成只得带着夫人和儿子梁从诫南下,在离重庆300多里的里庄落脚。
日军的入侵让他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是日益恶化。
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画图颈椎受损,他就用花瓶拖着下巴,继续创作。
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即便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也难得片刻安宁。
1944年夏天,抗战形势扭转,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这天,几个陌生人忽然出现在梁思成面前,他们奉盟军司令部之命,前来邀请梁思成商议大事。
听明来意,梁思成二话不说立即乘竹筏从水路出发,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又弃筏登岸。
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时,梁思成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一张军用地图已经摆在面前。
盟军正在准备大规模轰炸日军,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古建筑不至于毁于炮火,所以专门把他请来请教。
梁思成手拿着红笔,在地图上仔细的圈点,每个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标记。
圈点完毕,当他交还地图时,稍作沉思,忽然说:“我还有个建议,希望另外两个城市也能得到保护,但是不在中国。
”美国人感到奇怪问他是哪两个城市?他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两座古城,古建筑林立。
”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两国交战正是你死我活之时,对于梁思成这个建议,就连司令部也不能擅自做主。
第二年夏天,日军兵败如山倒,却仍在垂死挣扎,拒绝投降。
为了打击日军的战争潜力,早日结束战争,盟军在太平洋上集结重兵对日本本土发起了持续大规模的战略轰炸。
在连连的炮火笼罩之下,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国内几乎只剩下了废墟,唯有两个城市幸免于难,京都和奈良。
盟军最终听取了梁思成的建议。
梁思成的故事之奈良地图_963字
梁思成的故事之奈良地图_963字
1944年夏,盟军在决定轰炸还处于日军占领下的重庆、南京等城市时,一位美军上校给建筑学家梁思成写了一封信,让他在一周内迅速标出哪些地方有古建筑物,以免误炸。
很快,上校便收到梁思成寄回的一张做出标记的地图。
令上校没想到的是,一道寄回的还有一封建言书,一张同样做了很多不轰炸标志的日本奈良地图。
上校大为不解,直到他看完了那封建言书。
在建言书中,梁思成恳求盟军在轰炸日本本土时,对日本的古都奈良网开一面,因为奈良有众多古建筑。
他写道:
“奈良古建筑跟我们各自国家的古建筑一样,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结晶具体象形的保留。
我图上所标上的地方,保留着东方最古老的建筑,一旦炸毁,那是永远无法补救的,后代人谁也无法见到了,请为全人类,不要轰炸它们!”
在短短的时间内,精确地标出两个地图的不轰炸目标,特别是异国日本奈良的各个古建筑物的具体地理位置,如果不是平日烂熟于心,是绝不能做到的。
上校被梁思成深深打动了。
不久,日本有近200座城市遭到盟军的猛烈轰炸,城市建筑物被毁严重,有些几乎夷为平地,但奈良却毫发未损。
好几次,飞机飞到奈良上空,转转就飞走了。
30多年后,奈良因其完好保存的众多古代建筑,及其拥有全日本十分之一的“国宝”级文物,而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梁思成也。
梁思成的故事 (1)
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的眼中 “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副雕像,都是活 生生的存在,….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 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 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 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 因梁思成在面对古建筑时有独特的视 角和心境。
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 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灵魂” 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conten/content/11/0922/20/1368361_150458855.sh /tmlt/11/m/conten/content/11/0922/20/1368361_15045
பைடு நூலகம்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 第一部分(1-2)开篇点题。 • 第二部分(3-7)写梁思成勘察山西应县木 塔。 • 第三部分(8-13)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 • 第四部分(14-21)梁思成保住了奈良。 • 第五部分(22-25)写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 被毁的忧愤。
再读课文
• 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给了你哪些感动?请 你以“在……的故事(事迹、语言) 中,我被先生…..的精神感动”来 表述你的解读。
• 因为梁思成将古建筑视为有生命的物体, 视为生命的一部分,真正了解它们的价值, 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所以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 灵魂的具体内涵是: • “建筑中所凝结的文化精神、 科技智慧、情感意志等人类 精神,所凝结的建造者的精 神和生命。
4。文中有很多描写作者并没有亲自经
• 让我们对建筑更有深刻的认识, 这样更深刻认识梁思成,他超 越了国界,超越了仇恨,这正 是他的伟大之处。
6、怎样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中 句话?
“老伙伴”梁思成_名人故事
“老伙伴”梁思成清芬挺秀,华夏增辉。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在即,众多学子重聚清华园,回忆当年的生活,回忆老师们。
本文是清华大学建筑系1961届毕业生黄汇对的回忆。
文章既有浓厚的师生情谊,又展现了梁先生的为师之道,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睹文远思,令人神往……我们建一一班(1961届)和梁思成先生有着一段深厚的师生情,回顾四十六年前与先生相处的戏剧性的场面,幅幅相连仍如同昨日。
先生在同学们和我的心中不是圣者,甚至不是严师,而是我们成长中亲切的“老伙伴”。
当年他常表示希望成为我们的“母亲”,现在细想起来,相处的那六年间的点点滴滴都影响了我一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习惯,不知不觉中铺垫了我们的敬业之路。
这“小老头”画得真好1955年高高兴兴走入清华园的时候,我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因为能乍乎,班主任派我暂任文娱干事。
为了使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同学熟悉起来,组织全班同学到颐和园玩了一次。
一到谐趣园,我们不由得叫了起来:“快来看呀!这里有个小老头水彩画得真棒!”他又瘦又“小”,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们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新生的小布章:“呵!了不起!清华大学的学生。
你们也喜欢画画?是哪个系的呀?”我们颇有些得意地表示:“当然,我们是建筑系的学生。
你知道?进了清华大学要上建筑系还得再考一次画画呢!”“噢?建筑系?你们的系主任是谁呀?”“不知道,还没正式开学,怎么会知道系主任是谁呢?不管他是谁都行呗。
”“好,我也累了,不画了。
我请你们上楼去看看吧。
”“上楼?那小楼上是不开放的。
”“没关系,我就住在上面。
”“你是颐和园的干部吧,住在这地方多好玩!”“我是个没事干的小老头,住在这里并不好玩,因为没人跟我玩,你们来了这里,带我玩行吗?”“行!你这人挺好玩。
”他请我们上了楼,吃了许多好吃的零食,然后又带我们到对面竹林旁的一块平整的场地上席地而坐,他坐下去很困难,就垫起了一块什么东西。
当时玩的是“叫名字”游戏,他自报的名字就是“小老头”,而且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四五个人的名字。
梁思成的小故事
梁思成的小故事梁思成,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书卷气,仿佛能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古建筑、老图纸,还有那一双永远在探寻、发现的眼睛。
他啊,可是咱们中国建筑学界响当当的人物,不过今儿咱们不讲那些高大上的事儿,就聊聊他那些接地气、有意思的小故事。
话说梁思成年轻时,那可是个标准的学霸加文艺青年。
他不仅学习好,还特别喜欢画画,尤其是建筑画。
有一次,他画了一幅超逼真的古建筑图,简直就像是从老照片里抠出来的一样。
朋友们看了都惊呆了,纷纷调侃他:“老梁,你这画技,简直可以假乱真了,以后咱们找不着古建筑照片,就找你来画!”梁思成听了,哈哈一笑,心里那叫一个美。
除了画画,梁思成还有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摄影。
他走到哪里,相机就带到哪里,看到什么古建筑,都得咔嚓咔嚓来几张。
有一次,他和朋友们去郊游,路上遇到了一座古桥,梁思成立马就兴奋了,掏出相机就开始拍。
朋友们等他半天,结果他愣是拍了上百张照片,每一张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去捕捉那座桥的美。
朋友们打趣他:“老梁,你这是要把桥都装进相机里带走啊!”梁思成却一本正经地说:“这桥可是宝贝,我得多拍点,留给后人看。
”别看梁思成平时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其实他也有调皮的时候。
有一次,他和同事们一起出差,路上遇到了一家小吃店,梁思成一马当先,冲进去就开始点吃的。
同事们跟在后面,看着他那副馋样,都笑了。
等菜上来,梁思成更是毫不客气,大口大口地吃,还不忘给同事们夹菜,嘴里还念叨着:“这地方的东西真好吃,下次咱们还得来!”那一顿饭,大家吃得特别开心,梁思成的幽默和热情,让气氛变得格外融洽。
梁思成还是个特别细心的人。
有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考察古建筑,发现一处屋顶上的瓦片松动了。
他二话不说,就爬上屋顶去修。
学生们都劝他:“老师,您别上去了,危险!”梁思成却摆摆手:“没事,我这身子骨还硬朗着呢!”说完,就继续埋头苦干。
那一刻,学生们都被他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
梁思成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都充满了人情味和趣味性。
梁思成的故事 (1)
9、古建筑在梁思成的眼里为何是“具有生命的 物体”? 因为建筑艺术是人类的创造精神的再现,而 梁思成拥有“建筑的灵魂”,他热爱古建筑, 所以古建筑在他眼里是“具有生命的物体”。
10,怎样理解23段的“我也是辽代 的一块木头”?
从表面来看,这是梁思成在调侃自己的顽 固,但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和 无能为力,也暗示了自己的不妥协。
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勘察 (kān) 叹为观止 耸立 (sǒng) 轩昂(xuān) 巍峨 (wēi’é) 黯淡(àn) 灰飞烟灭 逻辑 (luójī) 锈蚀 (shí ) 塔刹(chà)
再读课文,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 主要事迹,给课文划分层次。
主要写了四件事:
一是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 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 二是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 三是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 四是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 忧愤。
根据课文内容,回忆填空: 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 命的物体。 , , , ,都是活生生的存 在。当他 ,当他 , 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 是 , 。
“只能”,写出了梁先生与这个世纪的独特关系,在过去 的年代许多人认识不到古建筑的价值,也认识不到梁思成 的价值,这个世纪人们开始认识保存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 性,因而认识到梁先生价值。
阅读平台阅读第六自然段思考
1.第一句话能否改成“我们可以想象得到 当年梁思成勘探木塔的情景”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文中的句子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 觉,改后的句子则变成了作者的主观推测,显得 不真实。
品读赏析:
品读课文,深入了解梁思成的事 迹,读一读,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 梁思成怎样的精神?
内容品析:
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 世纪”这句话的?
梁思成的故事
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 现代著名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历史学 家,建筑教育家和建 筑师。中国近代维新 派代表人物梁启超长 子。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 日本东京,1923年毕 业于清华学校。
梁思成与林徽因
1924—1927年在美国宾 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 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 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 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 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 月与林徽因(中国第一位 女建筑学家)在加拿大温 哥华结婚。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 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 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 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 金字塔等等。我们在保护人类文 化遗产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保护 我们的历史。
梁 思 成 的 李 故 辉 事
走近作者
李辉,1956年生,湖北枣阳人。高中毕业后 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4年到乡村插队务农。 1976年底在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 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198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 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调入 《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巴金论稿》, 《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 —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 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 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 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 《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问题5:如何理解“我也是 辽代的一块木头”?
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 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 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 己不妥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也许可以这么说,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
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山川田野间再也没有那么多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待未来的人们惊奇发现,细心勘察。
曾令世人惊奇而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永远不再可能诱发出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象了。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
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的想到了当年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
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
暗淡的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我缓慢的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
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走。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
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尤存。
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
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山西
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
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岩的东西。
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
那天,风呼呼的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
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的往刹尖攀援。
她攀上去之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的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
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
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
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做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作为对建筑史一无所知的门外汉。
难以想象梁思成这样的人面对每一个新的发现,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一个旅游观光者,尤其永远是健忘的。
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他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
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以为然。
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
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
只有当人类将自己的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为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一—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
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他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筑者的表现。
”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
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学问。
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他们和创造他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为日本侵略带来的痛苦,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弟弟,作为一名中国军队的飞机驾驶员,就牺牲于对日空战之中。
国耻家很,都完全可以让他对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感到兴奋。
然而,梁思成想的更远、更深。
他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依旧把热爱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日本的一些城市,对于梁思成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奈良,那座有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设计的唐招提寺,是他所知道的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筑。
他不能想象炮火顷刻之间使它灰飞烟灭。
在最后一篇描写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的报告文学中,我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在美军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梁思成赶到美军设
在重庆的指挥部,向布朗森上校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并递交一
份奈良古建筑的图纸。
面对那位不免感到有些困惑不解的美国军官,梁思成说了这样一番话:
“要是我从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种职业和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
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
像奈良唐
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我不清楚报告文学的作者如何了解到这番对话的内容,也许是一种文学虚构。
但是,这是符合历史的虚构,是符合梁思成思想逻辑的合理想象。
我相信它是真的。
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的永恒价值取代了战争的非理性。
梁思成的建议受到了美军的高度重视。
保护奈良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
战争之后,在大轰炸中幸免于难的奈良,因其众多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被宣布为世界历史名城。
在奈良获此命名三十周年的那天,?朝日新
闻?特此刊文?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梁思成当年会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向周恩来描述可能会消失的北京古都景象。
也开始明白,当他读到北京城墙时,将它视为一种生命来诉说:“环绕北京的城墙,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
它不只是为防御而堆积的砖堆,而是一圈对于北京形体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
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它轩昂的外象,或它历尽风雨,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
”
五十年代,听说自己曾经勘察过的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梁思成感到十分惋惜。
后来,有感于自己的被误解,他有过这样一句无奈的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一个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才能发出如此深沉的感叹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味?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