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_答题技巧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和频率。
3、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判断的主动意识。
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
教学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先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体育运动项目做调查,教师制作好课件。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交流各自调查的结果,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也体会到其必要性;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各种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统计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问题)提问:你们喜爱球类体育运动吗?请从下面几项中选出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
A、篮球B、排球C、足球D、羽毛球E、乒乓球(每小组分别请二号同学到小黑板上进行统计,将每位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用字母表示出来。
通过活动,使学生再次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二、想一想(投影显示问题)问题:1、从上面统计情况来看,你能很快说出全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吗?2、你们认为这种数据统计方式好不好,能否设计出比较好的表示方式?(此问题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复习数据表示的几种方法)三、活动与探究(学生交流各自课前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统计的方法,教师对参加交流的同学加以肯定并作出适当的点评。
)本问题除了课本上给出的列频数颁布表、频率颁布直方图外,还可以提醒学生用数据的其他表示方法进行统计,如画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出示几道关于频数与频率计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关注学生解题方法的正确性。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讨论错误原因,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解法。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如何将频数与频率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分层教学,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6.针对重难点内容,设计专题讲座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
2.作业中遇到问题,要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积极寻求帮助。
3.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按时提交作业。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与频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数据中抽象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以及如何处理数据中的特殊情况,如分组数据的频数计算。
2.重点:运用频数与频率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将频数与频率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决策。
3.引导学生观察身高数据的频数分布表,探讨频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4.讲解如何利用频数与频率分析数据,解释数据背后的信息。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份关于学生成绩、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数据的调查表。
2.小组讨论:如何计算这些数据的频数与频率?它们能反映出哪些信息?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运用频数与频率进行数据处理。
2.学会使用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来展示数据的频数分布,并能够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数据的特点。
3.能够运用频数与频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班级成绩分布、调查数据等,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校运动会报名情况的调查数据,提出问题:“如何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报名情况?”
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频数与频率的意义,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利用具体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频数与频率的作用,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3.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c.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分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教学策略:
a.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b.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c.适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教师详细讲解频数与频率的定义,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苏科版7.3频数和频率教学设计
a.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计算频数和频率,并分析分布特征。
b.某商店一个月内销售各类商品的数量如下:食品类1500件,服装类800件,家电类500件,其他类200件。请计算各类商品的频数和频率,并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
3.探究题:
a.小明和小红在讨论频数和频率时,小明认为频数越高,频率就一定越高;小红则认为频数和频率没有必然联系。请结合具体例子,说明你的观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频数和频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3.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强调频数和频率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相关知识点,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难点突破策略
对于计算频数和频率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突破:
a.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频数和频率的计算过程。
b.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c.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d.适时给予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4.案例分析,学以致用
结合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5.课堂小结,反馈评价
在课堂尾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和频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频数和频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频数和频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问题:在一组数据中,数字3出现的次数是多少?这组数据中3出现的频率是多少?2. 新课讲解:a. 频数的定义: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b. 频率的定义: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c. 频数和频率的计算方法:频数 = 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频率 = 频数÷ 总次数。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实例1:调查50位同学喜欢的篮球明星,统计各个篮球明星的频数和频率。
实例2:一组数据中,数字3出现的频数和频率。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频数和频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问题:如何利用频数和频率来解决实际问题?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频数和频率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频数和频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1. 巩固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
2. 运用频数和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频数和频率的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统计方法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频数与频率》精品教案
教案一:掌握频数和频率的概念【教学目标】1.知道频数和频率的含义。
2.能够计算数据中各项的频数和频率。
3.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教学重点】1.频数的概念和计算。
2.频率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2.如何利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举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例如,学生在一周内上网的时间如下:3小时、5小时、7小时、4小时、6小时、3小时、4小时。
请问上网3小时的频数是多少?5小时的频数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频数的含义。
Step 2 频数的计算告诉学生,频数是指数据中一些数值出现的次数。
对于上述例子中的数据,学生可以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次数,并填写到表格中。
数值频数3小时24小时25小时16小时17小时1Step 3 频率的概念告诉学生,频率是指一些数值在数据中出现的概率。
频率的计算公式是:频率=频数/总次数。
引导学生思考频数和频率的区别。
Step 4 频率的计算告诉学生,要计算频率,首先需要知道总次数。
在上述例子中,总次数是7、然后计算每个数值的频率,并填写到表格中。
数值频数频率3小时22/74小时22/75小时11/76小时11/77小时11/7Step 5 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思考以下问题:1.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哪个数值?2.出现频率最低的是哪个数值?3.频率最高的数值和最低的数值之间有什么差别?4.7小时上网的频率和3小时上网的频率之间有什么差别?【教学延伸】可以通过更多实例来巩固学生对频数和频率的理解和计算。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读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数据,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通过手工计算频数和频率,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频数与频率》
频数与频率(2)教学目标:1、理解频率的概念2、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会计算频率。
3、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4、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
教学法重难点: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率的概念。
难点:例2第(3)题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引例:为了了解全班同学的出生月份情况,对全班35名同学的出生月份进行统计分析,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对35名同学的出生月份绘制一张频数分布表扔。
(师生共同完成,平等交流)请分析哪一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所占的比值是多少?哪一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少?所占的比值是多少?我们把这个比值就叫该小组的频率,由此引出课题。
(引例的讲解对上一课时频数、频率分布表有关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引入新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1、由引例归纳出频率的概念:一般地,每一组频数与数据总数(或实验总次数)的比,叫做这一组数据(或事件)的频率。
由此可知:(1)数据总数频数频率= (2) 频数=频率×数据总数(3)频率频数数据总数=; 2、针对引例中的频数分布表,把“比值”改写“频率”,师生共同完成其他10个月份的频率计算。
3、练一练:填写右面这张频数分布表未完成的部分。
三、例题讲解1、例1 表3-3是208班21名男生100m 跑成绩(精确到0.1秒)的频数分布表;208班21名男生100m 跑成绩的频数分布表(1)求各组频率,并填入上表;(2)求其中100m 跑的成绩不低于15.5秒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 ◆(3)若成绩在13.55以内可能在校运动会上取得名次,我们班获胜率为多少?(每班两名运动员参加,共20名)注:不低于15.5秒是指大于或等于15.5秒2、随堂练习:车站实施电脑售票后大大缩短了购票者排队等候的时间,一名记者在车站随机访问了25名购票者,了解到他们排队等候的时间分别为(单位:分)1,2,2,2,1,3,4,2,2,2,2,3,1,3,4,5,3,2,1,2,2,3,2,3,2。
最新版初中数学教案《频数与频率 》精品教案(2022年创作)
第5章数据的频数分布5.1 频数与频率【知识与技能】1.理解频率的概念.2.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算频率.3.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字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数学方法.【教学重点】1.频数、频率的概念2.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并绘制出相应的统计图表,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1.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2.正确列出统计图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景一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反映了这组数据一般的、全面的性质,但这还不够,在许多实际问题中,还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整理,了解其分布的情况,从而更具体地掌握这组数据.【教学说明】复习旧知识,引出新内容,为下面的学习作充分的准备.情景二机械记忆力成绩评定方法:*12~13个正确,优异;*8~11个,良好;*4~7个,一般;*4个以下,不理想.请制作反映我们班机械记忆力成绩的频数分布表.并求各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教学说明】复习已经学过的用频数和频率来统计数据,所提供的背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 频数与频率思考教材第148页“动脑筋〞【教学说明】借助统计图表将一组数据进行整理,感受画记分组的过程,得出频数和频率的概念,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教材第149页“例题〞【教学说明】通过对所给数据进行整理,绘制出关于频数和频率的表格形式,体会频数和频率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问题2 频数与频率的实际应用做一做:教材第151页“做一做〞【教学说明】通过投掷一枚硬币的方法,计算多种情况下每件事情发生的频数和频率,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一做:教材第152页“做一做〞【教学说明】让学生投掷两枚硬币,分别计算三种情况下发生的频数和频率,讨论得出频率高的情形,印象深刻,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做一做:教材第152页“练习〞【教学说明】通过分组试验汇总,绘制频率变化折线统计图,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统计的思想,另一方面利用统计图分析一件事情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一组数据有40个,把它们分成5组,第1组到第3组的频率分别为0.1,0.2,0.3,第4组的频数为12,那么第5组的频数为〔 〕2.数据:31,2,3,π,-2,其中无理数出现的频率为〔 〕 A.0.2 B.0.43.某校8年级有120名学生购置校服,校服分为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四种,在调查得到的数据中,一号、二号、三号出现的频数分别为25、43和28,那么四号出现的频数是 ,频率是 .“你在网上做什么〞的问卷调查:A.主要是查询学习资料;B.主要是玩游戏;C.主要是聊天、交友;D.主要是浏览网页;E.从不上网.统计结果如下:答复:〔1〕填出上表中的频率;〔2〕大局部同学上网做什么?〔3〕你如果是学校的领导,该如何决策?5.经市场调查,某种优质西瓜质量为〔〕kg 的最畅销.为了检验自己所种西瓜的质量,黄大叔随机抽取了田里的40个西瓜,记录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kg 〕:〔1〕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表:〔2〕假设质量为〔〕kg 的为一等品,黄大叔今年种了10亩这种优质西瓜,平均亩产量300个,估计黄大叔今年可收获一等品多少个?【教学说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及时查漏补缺,给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并有针对性加强训练.4解:〔1〕0.15,0.44,0.24,0.09,0.08;〔2〕大多数同学上网玩游戏;〔3〕符合题意即可.5. 〔1〕划记略,频数:6,27,7;频率:,,;〔2〕2025个.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用频数和频率来描述这一组数据吗?还有什么心得体会,请与大家共同分享.【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回忆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到达共同进步.~4题.的练习..从学生练习反响的情况来看,对于用频数和频率整理一组数据相对容易一些,就是当出现的数据较多时,容易遗漏,同时对于灵活的问题解答不全面,说不到主要的知识点上去.通过检测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给出的数据用频率分布表来统计数据比较容易,但在一个实际问题中有多个事情发生时,每件事情发生的频率考虑不很周全,缺乏灵活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训练,促进全面提高.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这一性质表述点与直线的关系.3.会画一条等于线段的线段.4.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根底上开展数学语言.教学重点: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学会正确表示直线、射线、线段,能够判断点与直线的关系,逐步使学生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能够把几何图形与语句表示、符号书写很好地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观察课本P125图4.2-1.2.学校总务处为解决下雨天学生雨伞的存放问题,决定在每个班级教室外钉一根2米长的装有挂钩的木条.本校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八个班,问至少需要买几颗钉子?你能帮总务处的师傅算一算吗?二、探索实践,自主归纳学生利用打好小洞的10 cm长,1 cm宽的硬纸条和撒扣进行实践活动.小组之间交流实践成果,相互补充完善,并解决课本P127思考,得到直线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由直线性质推导出表示直线的方法,进而引出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课本P125图4.2-3,同时提出交点的概念.你画我说要求学生分别画一条直线、射线、线段,教师给出标准表示方法.要求一组学生随意画出一点与一条直线,另一组学生判断点与直线的关系,教师加以指正.三、议一议结合自己所画图形,寻找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交流.思考:怎样由一条线段得到一条射线或一条直线?举出生活中一些可以看成直线、射线、线段的例子.设计意图:在自己动手画好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根底上,要求学生说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四、我说你画完成课本P128练习,使学生逐步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五、数学活动独立探究:画一条线段等于线段a,说说你的想法.小组交流补充.教师边说边示范尺规作图并要求学生写好结论.设计意图:慢慢让学生读清题意,并学会按照要求正确画出图形,并让学生自己说出想法,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自主探索的数学实践能力.六、课时小结七、课堂作业课本P129习题4.2第2、3、4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感受频数与频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频数与频率的定义。
2. 频率的计算方法。
3. 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频率的计算方法。
2. 难点:频数与频率的关系,运用频数与频率分析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受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频数与频率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3. 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问题。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频数与频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频数与频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频数与频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3. 运用数形结合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4. 采用分层教学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等。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频数与频率教案初中
频数与频率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学会计算频数与频率。
3. 能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计算频数与频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2.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数据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频数与频率,这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统计数据的情况?比如调查问卷、考试分数等。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频数的定义:频数是指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
2. 讲解频率的定义:频率是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
3. 举例说明:假设有一个数据集,共有100个数据,其中落在小组1的有20个数据,那么小组1的频数为20,频率为20%。
4. 引导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频数表示数据在各个小组的分布情况,频率则表示数据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给定一个数据集,让学生计算各个小组的频数与频率。
2. 引导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如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处理等。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频数与频率来解决?3. 拓展知识:频数与频率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数据分析、概率计算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练习计算给定数据集的频数与频率。
2.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4.针对以下问题,运用频数与频率知识进行分析:
-你所在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如何?
-你所在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如何?
5.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十章课后习题第1、2、3题,并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注意事项:
1.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保持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出现计算错误。
2.绘制统计图表时,要求图表清晰、美观,便于观察和分析数据。
3.分析问题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数据特征,体现出频数与频率在分析数据中的作用。
4.提交作业时,请将数据、图表和分析过程整理清楚,方便教师批改和点评。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计算频数与频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案例分析:结合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5.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
4.能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频数与频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与过程:
1.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频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利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频数与频率的兴趣;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2个课时)精品教案
频数与频率(2个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频率的概念。
2.会计算频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例子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对比、交流和讨论的数学活动中发掘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重点:频率的概念难点:频率的计算教学流程:一、知识回顾1、将一批数据分组后,各组的频数是指数据落在各组内的个数。
2、将发生的事件按类别分组,这时的频数是指各类时间发生的次数。
3、反映数据分布情况的统计表叫做频数统计表,也称为频数表4、列频数分布表的一般步骤如下:(1)找出数据最大值跟最小值,计算极差(2)选取组距,确定组数(3)确定各组的边界值(4)列表,填写组别和统计各组数量二、导入新课为了了解数据分组后各组频数的大小在总数中所占的份量,常常需要求出各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
每一组数据频数总数的比叫做这一组数据(或事件)的频率,频率×100%即为百分比。
例如,上节课新生婴儿频数表中,新生婴儿体重在3.55-3.95kg 这一组的频数为6,数据总数为20,频率为6÷20=0.3;血型频数中,9A型的频数为9,频率为9÷20=20想一想:各数据组的频率之和等于几?二、例题讲解例1:下表是七年级某班20名男生100m跑步成绩(精确到0.1秒)的频数表:(1)求各组频率,并填入上表;(2)求其中100m跑的成绩不大于15.5秒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解:(1)2÷20=0.1,5÷20=0.25.类似地,可得其余各组数据的频率依次为0.35,0.2,0.1.(2)表中自上而下第一、二、三组的累计频数为2+5+7=14。
14÷20=0.7。
答:其中100m跑步成绩为15.5秒或小于15.5秒的人数为14人,所占的比例为70%。
练一练1、体育老师对七年级一班的50名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次数测试,测试所得数据(单位:次)如下:88 90 92 96 99 102 106 108 110 112113 115 115 117 118 120 120 123 125 127130 132 134 134 134 135 136 137 138 138139 141 142 142 143 144 145 146 148 149150 152 153 157 160 162 162 165 168 172(1)记跳绳次数为x,补全下面的频数分布表:(2)该班一分钟跳绳次数不低于120次的学生有多少人?所占的比例是多少?【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数据,按一分钟跳绳次数的范围进行分类即可,然后根据所分类的数补全统计表(答案如下图)(2)一分钟跳绳次数不低于120次的学生人数为:16+13+6=35人,所占的百分比是:5035×100%=70%例2:某袋装饼干的质量的合格范围为50±0.13g.抽检某食品厂生产的200袋该种饼干,各组质量的频数表如图。
九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
-唤起学生对已有统计知识的回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结合导入环节的数据,引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学会用数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6.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成绩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数据的作用。
-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频数与频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阐述利用频数和频率估计总体分布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2.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关系。
-培养学生利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统计数据的情况?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学习自信心。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7.3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优秀教案.docx
课题:7. 3频数与频率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
【重点难点】:重点:频率与频数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 【新知导学】:一、复习回顾:1、学过的调查方式有哪几种?2.学过的统计图有哪些?二、合作探究:下面是小亮调查的八(1)班50位同学喜欢的足球明星,结果如下:A ABCD A B A A CB A AC B C A A B CA AB ACD A A C DB ACD A A A C D AC B A A C CD A A CA代表贝克汉姆;B代表费戈;C代表罗纳尔多;D代表巴乔。
(1)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的足球明星吗?(2)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3)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做法.从上表可以看出,A、B、C、D出现的次数有的多,有的少,或者说它们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我们称为频数, 我们称为频率。
(4)分别计算A、B、C、D的频数与频率.【例题教学】:例1、课本P23练习2 (做在书上)【课堂反馈】:1.在数字1241421235623412141中,“1”出现的频数是, “2”出现的频数是—“4”出现的频率是—"3”出现的频率是2.下表是某班学生在一次身高测量中得到的统计结果:请回答:(1)这个班总人数是人;身高、人数最多,分别是人、人.⑵身高最高、最低的分别是米、米,他们分别是人、人.最3.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我国年龄在18岁至69岁的部分公民进行“科学素养”调查,将其中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按年龄进行分组.列出频率分布表如下:请你填频率分布表中未完成的4个数据.【课后作业】: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频.数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B.频率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C.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是频率D.频率与总次数的比值是频数2、•oeooeo.ooeooooeooooo,出现实心圆的频数是,频率是,出现空心圆的频数是',频率是3、某班有50名学生,如果将他们按出生月份分成4组,其中4〜6月份组的频一率为0.32,则这个组有名同学。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频率的计算方法。
2. 难点:频率的稳定值,如何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概念与方法。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抛硬币实验,引导学生思考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4. 课堂讲解:讲解频数与频率的定义,演示频率的计算过程。
5.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提高: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搜集生活中的实例,运用频数与频率的知识进行分析。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掌握频数与频率的关系,理解频率的意义。
2. 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解决简单问题,能够理解并计算不同事件发生的频率。
七、教学设计与实施1. 教学设计:a. 通过实际案例引入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b.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数据,发现频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c. 讲解频率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演示。
d.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应用频数与频率的知识。
2. 教学实施:a. 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事件,引导学生计算频数与频率。
b.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计算结果,讨论频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c. 教师讲解频率的意义,解释为什么频率会趋向于一个稳定值。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章: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频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符合条件的个数。
2. 频率的定义:一组数据中符合条件的个数与数据总和的比值。
3. 频数与频率的关系:频率= 频数÷数据总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如何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关系。
2. 利用实例演示,让学生加深对频数与频率的理解。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频数与频率。
2. 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关系。
3. 演示实例,让学生加深对频数与频率的理解。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1. 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如何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不同情况下频数与频率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利用实例演示,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
2. 讲解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演示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频数与频率的图形表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图形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绘制频数与频率图形的技能。
1. 条形图表示频数与频率。
2. 折线图表示频数与频率。
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
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篇1: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二)能力训练要求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2.数据收集与处理.教学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2.数据分布规律.教学方法交流探讨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师]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生]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2.收集有关数据.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你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生]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篇2:频数与频率-频数与频率(第二课时)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赵路中学设计:王世涛教学内容课题名称频数与频率学科数学总课时数1版本名称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级八年级册次上册单元章节名称第四章页码119面执教者陈毅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会进行统计活动,并计算频率。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实例中抽象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理解整理数据的方法及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意识。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频率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频率的计算方法。
2.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演示频率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
3.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相关案例,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频数与频率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反馈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频数与频率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如概率计算、数据分析等。
2. 鼓励学生探索频数与频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市场调查、科学研究等。
九、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频数与频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十、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频数与频率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注意与前后课程的衔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确保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使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能清楚了解本节课的学习要求。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教案标题: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2. 能够计算给定数据集的频数与频率;3. 能够应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2. 频数与频率的计算方法;3. 频数与频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2.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白板、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实际数据集;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概念解释(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引发学生对频数与频率的思考;2. 教师简要解释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频数是指某个数值在数据集中出现的次数,频率是指某个数值在数据集中出现的相对次数。
Step 2:频数的计算与实例演示(10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统计班级学生考试成绩为60分的人数,引导学生计算频数;2. 教师再通过另一个实例,如统计班级学生考试成绩的频数分布表,展示频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Step 3:频率的计算与实例演示(10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如统计班级学生考试成绩为60分的人数所占的频率,引导学生计算频率;2. 教师再通过另一个实例,如统计班级学生考试成绩的频率分布表,展示频率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Step 4:频数与频率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如统计某个城市一周内不同天气情况的频数与频率,引导学生应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2. 教师提供更多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解答,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Step 5: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2. 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频数与频率问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进行频数与频率的计算与分析;2. 学生可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频数与频率的计算。
七年级数学下册频数、频率教案人教版【教案】
频数、频率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和作用.2.使学生会就一组数据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按步骤就一组数据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难点:组距、组数、分点的确定.三、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四、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如何在直角坐标系中做出(160.5,18)和(151.5,3)的对应点.引入新课某次考试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平均成绩,还需要了解他们中90分以上,80~90分,…,不及格的各占多少?此类问题如何解决?对学生身高进行测量,得出一组数据,需了解140厘米以下,140~149厘米,150~159厘米,…,160~169厘米,170厘米以上的人数有多少?此类问题如何解决?本课解决此类问题.新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并理解教材的内容.通过对这一引例的了解,得出此类问题的解题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确定分点.(4)列频率分布表.(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1.计算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为了解和掌握这组数据的____有多大.2.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____之间的距离.3.某批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23,组距为3,那么应将这批数分为____组.4.决定分点时,应使分点比数据____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____一点.5.将某批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____,它与数据总数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____.6.将一些数据分成6组,列出频率分布表,其中前3组的频率之和是0.6,后两组的频率之和为0.3,那么第4组的频率是____.选择题:为估计初三年级全体男生体重的分布情况,现抽样测量20名学生,记录如下(单位:斤):96 98 101 90 94 105 90 97 96 102 99 94 93 94 92 95 96 98 104 96(1)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 [ ] A.15 B.14 C.13 D.12(2)若将数据分成8组,分组取法以____为好. [ ]A.90~93,93~96,…,102~105B.90.5~93.5,93.5~96.5,…,102.5~105.5C.90~92,92~94,…,104~106D.89.5~91.5,91.5~93.5,…,103.5~105.5(3)最后一组的频率是 [ ] A.1 B.0 C.2 D.3(4)第二组的频率是 [ ] A.1 B.0 C.0.1 D.0.05小结本课学习了:1.频数、频率的概念.2.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制作.作业:选用课本习题补充作业某班40名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1)试填写下面频率分布表;(2)该校这个班所在年级100名同学中,估计年龄在15岁,16岁的学生分别有多少?五、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_答题技巧
5.3.2 频数与频率(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
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
2.数据收集与处理.
●教学难点
1.决定组距与组数.
2.数据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
2.收集有关数据.
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
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
Ⅰ.讲授新课
例1、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cm).
①如何确定组距与组数呢?
分组组数的确定,不仅与数据多少有关,还与数据的取值情况有关.
注: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应越多,当数据在100以内时,通常按照数据的多少,分成5~12组.
②为了更好地刻画数据的总体规律,我们还可以在得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上取点、连线,得到如下的频数分布折线图.
Ⅰ.课堂练习
Ⅰ.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如何整理所收集的数据.
2.将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
(1)表格形式.
(2)频数分布直方图
(3)频数分布折线图.
3.各种统计图、表的优缺点.
4.根据统计图表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
Ⅰ.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