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发展的脉络、策略及启示
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现状特点及启示
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现状特点及启示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现状特点及启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国外高校图书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学习空间的普及和发展。
学习空间是一种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场所,具有灵活、多样、互动等特点。
本文将对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的现状、特点及启示进行探讨。
一、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现状1、数量和类型在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的数量和类型都非常丰富。
有的高校图书馆拥有多个学习空间,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拥有18个学习空间,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拥有10个学习空间。
这些学习空间按照功能和特点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自主学习空间、小组讨论空间、创新实验室等。
2、布局和服务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布局和服务也非常人性化。
学习空间的位置通常比较便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到达。
学习空间的内部布局也十分合理,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使用习惯和舒适度。
此外,学习空间还提供一系列服务,例如打印、复印、扫描等。
3、实际应用案例以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为例,其学习空间分为小组讨论空间、个人学习空间、创新实验室等。
其中,小组讨论空间主要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配有白板、投影仪等设施;个人学习空间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配有舒适的座椅和充电设施;创新实验室则提供各种先进的科技设备和工具,供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二、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特点1、灵活多样的空间类型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类型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独自安静地学习,可以选择个人学习空间;有的学生喜欢与他人交流和讨论,可以选择小组讨论空间或创新实验室。
2、人性化的设施和服务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的设施和服务非常人性化,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和舒适度。
例如,座椅舒适、照明良好、提供充电设备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后顾之忧。
3、科技化的学习环境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还具有科技化的特点。
许多学习空间配备了先进的科技设备和工具,例如3D打印机、电子白板、智能机器人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实践。
世界高等教育高端发展的走向与我国应对战略
当思考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如何以高等教育来强国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回眸世界高等教育高端发展国家,从他们那里搜索有关未来发展走向的“蛛丝马迹”,作为我们制定行动方略的基本参考。
这种有选择地扬弃学习历史或别国经验,对后发国家始终都是一种经济而务实的决策举措。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相继形成了三个重要的高端发展期,即希腊化高等教育高端发展期、欧洲化高等教育高端发展期和美国化高等教育高端发展期,且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中心区,即环地中海周边区、西欧、美国。
在中心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高等教育逐步酝酿构造出有区域特征的高端特色,并向区域外部扩展传播。
这三个高端发展期既有密切的内在沿承性,又有个性化超越发展性。
其中环地中海周边地域是世界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是孕育世界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摇篮。
世界近现代高等教育就是在这三大高端发展期背景下,大致沿着意、英、法、德、美这5个国家,经历了4次高端中心国家的国别轮动。
一、世界高等教育高端中心轮动的典型特征(一)同步与相继性:各种软、硬实力社会高端中心总是联袂又相继涨落历史上,当意、英、法、德、美5国高等教育各自进入引领世界的高端阶段时,它们本国的教育、哲学、艺术等软实力因素也几乎同时进入到了高峰状态,并且比硬实力因素中的技术、科学和经济高端中心平均提早50年左右。
当这些社会高端中心开始衰退时,一般也首先是软实力因素先行退潮,而后是硬实力因素相继淡出全球霸坛(见表2)。
可见,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先导和基础,硬实力是软实力经过量的积累而质变升华的成果。
软、硬实力内部各因素具有同步兴衰性,而软、硬实力二者整体之间又存在相继涨落的特点,保持软实力先行,硬实力随后。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教育优先发展是任何一个大国向强国迈进时都不可逾越的门槛,尤其高等教育,它是国家高级人力和科技创新的源泉。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经过“文化大革命”后的不懈探索,1996年正式施行“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摆脱了纯文教身份,开始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序言当前,AA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升级新变化,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AA高等教育面临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内涵质量等重大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加快建成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为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挑战,引导并激发高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AA 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学统筹、超前谋划、合理确定AA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科学规划AA未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和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急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统筹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评价高校办学水平以及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制度保障,引导各高校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立足不同类型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推进AA高等教育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一、现状与挑战(一)AA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结构现状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展,层次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2014年,AA市普通高等学校为6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高职高专院校31所;中央部门所属院校10所,市属高校58所。
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为93.12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为64.03万人,成人和网络在校生为29.09万人。
与“十五”末期(2005年)相比,普通在校生总规模增长了22.8%,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分别增长了14.5%和69.8%。
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向纵深,办学资源日趋多元。
深入推进“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依托“部市共建”大力支持在沪部属高校发展,与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共建部分地方高校,快速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
重构与扩张_论20世纪中叶中国高等教育布局的演化
重构与扩张_论20世纪中叶中国高等教育布局的演化重构与扩张:论20世纪中叶中国高等教育布局的演化引言:20世纪中叶是中国高等教育布局演化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战乱与政治动荡的时期,也逐步形成了以教育为基础的国家建设理念。
在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重构与扩张的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本文将从重构与扩张两个维度,对20世纪中叶中国高等教育布局的演化进行探讨。
一、重构:建立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开始了高等教育的重构。
此时,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匮乏、人才培养水平低下、学科体系不完善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整合现有高等教育机构、改革学科设置、引进国外高校经验等。
首先,中国政府开始整合现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将分散的学校逐渐合并为综合性大学。
这种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以此为背景,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从多元化走向规模化,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框架。
其次,中国政府对学科设置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继承了传统的文科为主导的特点,这使得理工科等学科相对落后。
为了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国政府在改革学科设置时加大了理工科的力度,并增加了工科院校的数量。
这一举措为中国高等教育走上了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道路。
最后,中国政府通过引进国外高校的经验,逐步改善高等教育的质量。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与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互助合作条约》,这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大学开始引进苏联的教材、教师和管理经验,推动了高校的发展。
同时,中国高校也积极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合作,如东欧国家等。
二、扩张: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中国高等教育布局的演化并不仅限于重构,20世纪中叶,中国高等教育还经历了一轮扩张,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首先,中国政府提出了“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其逻辑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其逻辑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其逻辑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在推动国家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及其逻辑对于实现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优化学科结构和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以及其内在逻辑。
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地区层面、学科层面、水平层面和调控层面。
首先,地区层面的高等教育布局意味着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情况。
根据我国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异,高等教育机构的布局应该合理分布在各个地区,确保每个地区都能够获得均衡的高等教育资源。
其次,学科层面的高等教育布局意味着各个学科领域的专业设置和发展。
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中,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崛起。
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结构,加大对技术、科学、经济等领域的培养力度。
再次,高等教育的水平层面布局关注的是学校发展的层次结构。
有些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有些学校则处于发展初期。
因此,高等教育的布局应该注重发展阶段的匹配性,不同学校要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最后,调控层面的高等教育布局意味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指导。
在我国,国家教育部门通过政策、法规等形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控,以保证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能够朝着国家发展的方向稳步前行。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逻辑在于满足国家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
首先,高等教育布局要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匹配。
国家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布局应该与国家需求相结合。
例如,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应加大科学、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学科培养力度。
其次,高等教育布局要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
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量,更要关注质量。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科研实力的培养,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和实践机会。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框架 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
目录
01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的概念框架
02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 的实践探索
03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的发展路径
04 四、启示与展望
05 参考内容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框架、实 践探索与发展路径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框架、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 势。本次演示将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框架、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展开讨论, 以期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借鉴与启示。
3、效益提高:这主要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 高教育效益,推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践 探索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探索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指导下,各个国家和 地区都在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探索
四、启示与展望
四、启示与展望
总结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 义。我国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一是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法规;二是拓展合作渠道,积 极与世界一流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三是提升教学质量,注重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 全英文授课的推广;四是强化师资培养,
2、推进课程国际化建设
课程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载体。要推动课程国际化建设,应建立多层次、多元 化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 结合自身实际,开发具有特色的本土化课程。同时,要加强英语授课的推广,提 高课程的国际影响力。
3、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其逻辑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服务功能拓展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 控和评估,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提高。
加强与产业、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推动产学 研用深度融合,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
贡献度。
THANKS
感谢观看
知识逻辑
01
知识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高等 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传承和创 造知识。
02
知识的分类、传播和发展有其 内在的逻辑,不同类型的知识 需要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教学方 法。
03
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是推动社会 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高等教 育布局结构需要紧密围绕知识 的传播和创新来构建。
人才逻辑
01
02
03
02 高等教育布局结 构的逻辑基础
学科逻辑
01
学科是高等教育的基石,学科的发展和分类是构建高等教育布 局结构的重要基础。
02
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如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
出现,使得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学科的划分和设置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因此
03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也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重要性
1 2 3
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 局结构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 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求。
优化资源配置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 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质量,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 的整体发展水平。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合理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 之间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国际学生的竞争压力和人才流失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高 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方案,以应对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挑战。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做法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主 要做 法 及对 我们 的启 示浅 述 己见 , 以求 有 益 于 我 国 的高 等教 育
二 战后 ,随着 高等 教 育大 众 化 阶段 的 到来 ,各 国政 府都 采 取 了不 同 的方式 来 加强 高 等 职业 教育 。在美 国 ,面 向各 州工 农业 生 产的 侧重 实践 科 学技 术 教 育 的州立 大 学 和直接 为 地方 经 济文 化服 务 的农 工 学 院 , 以及 以职 业 教 育 为 主 的社 区学 院 得 到 了 蓬勃 发 展 。美 国政 府 还通过 立 法来 保 障高等 职业 教育 的地 位 。1 6 年通 93 过了 《 职业 教育法案 》 17 年又通过 了 《 , 92 职业 教育法修正案 》 ,增
(四 )大力 发展 高 等职 业 教 育
( )政 府 、 民 间 办 学并 存 一
美 国的 高等 教 育具 有 民间 办学 传 统 ,但 在 高 等 教育 大 众化 的 前期和中期,公立高的教育的发展却令人 瞩 目。公立高等院校吸 纳 的学 生数 逐步 赶 上并 超过 私立 大 学 的学 生数 ,1 0 年 公立 高校 90
的建 议 。
关 键 词 : 高等 教 育
二战 后 ,发 达 国家 和 一些 发 展 中 国家 相 继 跨 入 了大 众 化高 等 教 育 阶段 。本文 将 就 这些 国家 大众 化 进 程 中优 化 高 等教 育 结构 的
系统 的重 要一 翼 。 以原联 邦 德 国为 例 ,其高 等 教育 机构 最 初分 为 学术 性 和 非学 术性 两 类 ,前者 的条 件 、地 位远 远 高 于后 者 。在高
国外高等院校资源配置研究新进展
国外高等院校资源配置研究新进展作者:韩婷婷张强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7年第02期摘要:工业化社会的早期阶段决定了高等院校空间布局的研究重点,其中,对高校的校园规划、基础功能等研究较多,对高校的布局理论、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空间布局关系等研究较少。
实际上,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高等教育空间布局进行相应的调整,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导致知识性高端人才受到热捧,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受到高度重视,进而促使各国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城市产业(包含各类公共服务业)从城市地区向外延伸或扩散,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展和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转型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机构空间格局的变动,不仅是合乎产业和福利均衡化趋势的必然现象,实际上也已经起到了拉动区域发展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按照工业化阶段工业发展的规律性来安排高校的布局,使部分高校在大城市地区过于集中在一定区域,加剧了城市病,反而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7)02-0065-04一、引言对中国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研究表明,城市产业(包含各类公共服务业)从城市地区向外延伸或扩散,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展和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转型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机构空间格局的变动,不但是合乎产业和福利均衡化趋势的必然现象,实际上也已经起到了拉动区域发展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按照工业化阶段上工业发展的规律性来安排高校的布局,使部分高校在大城市地区过于集中在一定区域,加剧了城市病,反而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此外,高等教育的过度集中引起了教育的不公平性,有关高校布局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大学城等高校集聚形式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分散中心城区人口、交通等压力方面效果显著,形成对中心城区的有效支持;但其发展和扩张也进一步加大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扩大了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超大型城市的学术优势,加剧了我国高校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由此带来了经济、就业等一些社会问题①。
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启示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乎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社会流动,也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和政策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对高等教育进行国际比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的优缺点,也能够为自身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教育体系结构、入学率、学术研究、职业教育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
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为例,我们可以窥见各国在应对教育需求、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实践。
在美国,高等教育被视为个体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众多的公立和私立大学,其中常春藤盟校和一流研究型大学因其卓越的学术研究和教育质量受到世界瞩目。
美国的大学通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提供专业知识,还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实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美国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强大的研究能力,每年吸引大量国际学生,这为美国的科研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尽管高等教育的费用相对较高,但许多优秀的金融资助制度使得来自不同经济背景的学生均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也面临挑战。
费用问题使得许多学生背负巨额的学贷,造成经济压力。
与此同时,近年来的“大学危机”反映出部分工科及人文学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难,这使得教育政策制定者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关系。
为此,部分大学开始注重与企业合作,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在欧洲,高等教育相对而言较为均衡,许多国家的政府对高等教育提供了大量资助,降低了学生的学费负担。
以德国为例,公共大学提供免费的高等教育,吸引了不少国际学生前来学习。
德国的教育系统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许多大学与工业界合作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实习经验,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
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演进特征与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演进特征与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演进特征与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的演进特征和发展趋势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演进特征是从重点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些城市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然而,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高等教育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蔓延。
许多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纷纷设立高等学校,以满足当地人才培养的需要。
这种空间布局的演进特征使得高等教育更加平衡和普及化。
其次,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是向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
在过去,高等教育主要以大学为主,并且重视一切大学都争取成为综合性大学。
然而,随着社会分工和职业需求的不断细化,高校开始向独立学院、研究机构、职业学院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同时,不同高校之间也开始有所差异化,有些高校专注于理工科研究,有些高校专注于社会科学研究。
这种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需求,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演进特征是城乡结合。
城乡差距一直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过去,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匮乏。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开始蓬勃发展。
政府鼓励高校设立农村分校,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更多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这种城乡结合的空间布局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
最后,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范围。
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并且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视野
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视野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尤其在国际视野下,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更是备受重视。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国际视野下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成为了各国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国际视角出发,探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现状与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和个性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国际视野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特点各异,但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机遇。
高等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各国都致力于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高等教育现代化在国际视野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人才国际流动的加快,国际间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不仅关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更关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未来。
一个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学者来到自己国家或地区学习和工作,为国际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可以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体系,参与到国际研究合作和学术交流中去。
高等教育现代化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更可以促进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为全球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等教育现代化在国际视野下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教育体系和学科建设上,更体现在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上。
在国际视野下,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
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和教师注重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特色发展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特色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国际化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引擎。
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特色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融入国际教育格局,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日益缩短,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迅速和便捷。
这使得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加容易地跨越国界进行教育交流和学术合作。
同时,全球化也给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需要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国际教育合作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各国都希望能够在全球教育市场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义与挑战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通过国际化,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开拓眼界、提升自身素质。
其次,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减少文化隔阂和误解,增进国际间的友好关系。
此外,国际化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合作空间,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然而,高等教育国际化也伴随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文化冲突和适应问题,学生在国际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困惑。
其次是语言障碍,母语非英语的学生面临语言学习和沟通的困难。
还有学习成本和竞争压力的增加,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竞争机制。
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学生和教师具备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和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三、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重要性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特色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是指在国际化的基础上,给予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科独特的发展定位和特色培养,使其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优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与启示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与启示一、背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学校教育理念的重塑和创新,也是促进国家互联互通、跨文化交流、全球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有益实践。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1、国际教育与国际化教育之间的区别国际教育是指从国外引进教育资源,例如外教、教材、教育软件等,与本国的教育资源结合使用,实现应试教育的教育形式。
而国际化教育则是指在跨文化背景和多元文化环境下,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和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背景、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
国际化教育既强调知识的专业化,也注重学生在人文社会领域的综合素质。
2、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在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逐渐加速。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球有超过120万名中国留学生在境外学习,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源国。
同样,许多国家也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入外国高校、优秀师资和优质教育资源,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模式,鼓励本国学生到海外留学。
3、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1)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包括学术研究、学术会议、学术出版和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术合作。
(2)跨文化交流和教育互惠,突破国界和文化障碍,通过教育、文化和体育交流等方式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人才培养和国际化教育,针对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培育具有国际背景、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4)教育服务、经济合作和国际公益事业等领域。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1、强化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高校应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能力,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2、打破学科壁垒,推进国际化教育高等教育应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进国际化教育,加强各学科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以满足全球范围内的人才需求。
3、建立高品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建立高品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国际合作、联盟建设等方式,将高质量教育资源共享到全球各个角落。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分析一、引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各国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在教育、科研、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相互合作和交流,以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将从国际化的意义入手,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分析,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国际化的意义1.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术水平。
各国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分享教育资源和经验,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
通过与国际一流大学进行合作和交流,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术影响力。
2.培养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合作精神的人才备受青睐。
通过与国际一流大学进行交流和合作,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3.促进产学研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
各国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各国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合作开展科技研究和技术转化,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分析1.招生国际化招生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面。
通过招收外国留学生,可增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对外国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促进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同时,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对外招收留学生,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多样性,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
2.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可以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
同时,开展学术交流还可以增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提高其国际声誉和竞争力。
3.合作办学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高等教育2024年高等教育格局的重构之年
高等教育格局重 构的主要内容
高等教育格局重 构的实施路径和 策略
高等教育格局重 构的背景
高等教育格局重 构的影响和意义
高等教育格局重 构的挑战与对策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1949-1976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 1977-1998年:恢复高考和高等教育改革 1999-2018年:高等教育大众化 2019年至今:高等教育普及化和高质量发展
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财政压力: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学校经费紧张 师资力量:高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 学科发展: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平衡发展问题 学生就业: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对策和建议
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数字化转型:高等教育将更加依赖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国际化视野: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人才
个性化教育: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加灵活多样 的教育服务
终身学习:高等教育将与终身学习理念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不断学习和发 展的机会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2024年高等教育格局重构之年加速了国际化进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引言高等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个国家维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人们对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需求也愈加迫切。
本文将从国际和国内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发展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探索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路径。
欧盟于1999年出台《博洛尼亚宣言》,旨在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也于2000年签署了《曼谷宣言》,提出了亚太高等教育区的构建规划。
这些区域化政策,旨在确保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流动性,提高各国的竞争力和合作性。
国内发展趋势在国内,高等教育也正在向区域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规划,提出加强高等院校布局和定位,培养地方特色和优势人才,打造名校群和创新中心等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挖掘各个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化发展趋势的原因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具有多重原因。
首先,高等教育需要有多样化的资源和体验。
其次,高等教育不断出现的新兴领域需要更趋于国际化和专业化。
最后,高等教育需要服务各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就需要有符合自身特点的高等教育布局。
区域化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十分关键。
切勿因为区域化而忽视教育教学本身,或是大量引进外部资源,导致教育流失。
其次,高等教育区域化还涉及到不同地区和各国之间合作的问题,存在政策、文化、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同时,我们也要谨慎行事,逐步提高教育的国际化程度。
结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话题。
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才能够逐步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希望各地高等教育机构和政府,能够共同真诚合作,将高等教育推向更加多元和国际化的新阶段。
国际教育交流情境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
国际教育交流情境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教育交流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教育交流中的发展路径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国际教育交流的情境出发,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教育交流中的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放的初级阶段。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
在外国政府和组织的援助下,中国政府开始让一部分高校学生到外国留学,同时也邀请外国教育专家来中国进行教学和科研合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教育资源高度依赖外国援助,学生和教师很少接触到国际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第三阶段是全面发展的阶段。
进入21世纪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向全球化迈进。
中国也开始推行国际化的招生政策,鼓励更多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主动走向世界,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教育交流中的发展路径也需要面临一些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本身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尽管“双一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的融合度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制度和政策方面的改革也需要不断深化,以适应国际教育交流的需求。
针对以上挑战,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教育交流中的发展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这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引进更多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这既包括加大对外学生和教师的引进力度,也包括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深化制度与政策改革。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创新摘要
附件 3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大纲)——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导、研究员周满生(依照录音和课件整理,未经自己判断,仅供学院内部学习使用) 主要内容:一、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二、深入改革,的确把提升升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地址序言国家可否连续繁荣下去、可否保持可连续发展、可否在世界拥有竞争力,重点在人才,根本在教育。
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以为中国的中兴刚才开始,其重要的标志就是教育的中兴。
——温家宝总理在教育会商会上的讲话一、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一)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地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的美国加上网络学习注册学生数,也就是1700 万人左右。
——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有2002/03 年度数据的130 个国家(地区)统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31.3% ,我国以 2005 年 21% 的数值计算,也可是排在第80 位上下,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从业人员大专科以上学历的仅占 6.5% 左右,近期能够改进的,也可是新增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而人才存量与中等以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有明显差距,至于同发达国家在高层次人才拥有量比较,落伍甚远。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排位其实不算高,尚存增加的空间。
竞争是长久的,重点是人才的竞争。
近半个世纪以来,重要科学发现主要来自傲学学者,70% 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大学工作。
由于大学在国家创新中拥有的重点地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高水平的大学建设,在抢占世界学术高地方面明显加快了步伐。
“经济不像战争,它能够双赢。
美国、中国、印度和欧洲都能够繁荣。
”----- 托玛斯 .佛里曼经过推进教育制度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 CQ+PQ>IQ , C 代表好奇, P 代表激情。
——学会发掘信息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开发主导创新的右脑,而不是过去重申的理性支配的左脑。
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一、引言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阶段,其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全球高等教育结构的演变以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全球高等教育结构的演变1. 学科专业设置的多样化随着知识的不断拓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增加学科专业的多样性。
传统的文科、理科和工科逐渐衍生出包括法学、医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专业,以满足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
2. 学位层次的丰富化除了学科专业的多样性外,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机构还逐渐丰富了学位层次的设置。
从最初的学士学位发展到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以及一些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分支学位。
这种结构的演变既有利于培养更高层次、更专业化的人才,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3. 国际化教育的普及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国际化教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机构争相引进国际学位、国际课程和国际师资,以提升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培养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三、对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1. 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全球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启示。
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适时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和优化,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2. 学位层次结构的完善在全球高等教育学位层次丰富化的影响下,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应该适当拓展学位层次,提供更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项目,以培养更高层次的科研和创新人才。
3. 国际化教育的推进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高等教育也需要更加积极地推进国际化教育。
这包括引进国际先进课程、开展合作办学、增加留学生招生等多种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视野。
四、结论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性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在全球高等教育结构的演变和影响下,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应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学位层次结构,并加大对国际化教育的推进力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空间布局结构是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水平、判断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契合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合理规划与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解决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
面对国内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态势,高职教育的空间布局结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何通过调整优化,以适应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这一经济新常态的需要,我们从分析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得到启示。
一、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演进的基本脉络1.自然演进与点状积聚:“二战”前。
从国际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高校空间布局结构的演变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高校自身办学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
在高校成立初期,根据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如需要良好的人力资本供给和精神文化生活环境等,高校一般建立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并逐渐形成空间布局“在工业化程度高的大城市的‘点状集积’”。
①高校之间彼此独立、自成一体,相互关联不大,教育资源较为分散。
在自然演进中,这些地区集聚了丰富、高水平的高校及教育资源,逐渐发展成为该国或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科研中心、金融商贸中心等,具有规模、水平、质量、人才、特色等多方面的优势。
例如,为满足经济发展及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美国在工农业经济高度发达的芝加哥等城市创办了初级学院、高级学院、社区学院等,注重全民教育、实用性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大大革新了美国高等教育体制,推动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以纽约为核心的都市圈作为世界顶级都市圈和金融神经中枢,则在高等教育方面独具特色和优势。
法国是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起源地,18世纪兴起的高等专科学校适应了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工商业、科学技术相对比较发达,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深厚的巴黎、里昂、南特等城市或地区,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心。
2.因势利导与多元格局:“二战”后至今。
“二战”后,西方各国相继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民主化、大众化、科学教育等成为时代主题。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大,由自然演变而成的点状积聚的高校空间布局结构的弊端日益凸显,如不能适应国[摘要]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的空间布局结构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它反映了高校的空间分布和资源配置状况,并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高校成立至今,国际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结构经历了从自然演进、点状聚集向多元发展的演变,主要采取政府推动、一体化发展、均衡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等策略。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应注重国际化视野下发展理念的更新、政府的主体推动及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一体化区域经济[作者简介]周红莉(1983-),女,河南郑州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比较教育、职业教育。
(广东广州510300)[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项目“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研究”(项目编号:EIA130424)和2013年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广东高职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JKZ00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5-0017-04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发展的脉络、策略及启示周红莉家和地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规划,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能力差,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不均衡,不能满足大城市以外地区人们的教育需求等。
为此,西方各国通过新建、重组、迁移、合并等方式,积极调整优化高校空间布局结构,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以高校为依托,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力兴办科技园、大学城、工业园区,以发达城市或大城市为重镇,将高等教育布局向郊区、卫星城镇扩散,构建了各具特色、各司其职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系统。
例如,芬兰合并了85所职业教育机构,组建了22所高职院校等,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元化、均衡化以及一体化发展。
1960—1975年,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34%提高到45%,日本从11%提高到37%,法国从12%提高到24%,联邦德国从6%提高到20%。
二、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策略1.政府战略设计与推动高校空间布局结构发展。
在不断完善发展的市场经济尤其是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高校空间布局结构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促使政府成为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的重要力量,通过制定政策、财政拨款、支持专业机构参与办学等强有力的措施,调整了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
以英国、美国为例。
“二战”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基于高等教育内容偏重于古典学科、忽视职业技术教育等原因,英国经济一直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并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直到“二战”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巴特勒法案》,积极改革高等教育,尤其是批准广泛开办职业教育,促使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有了新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复苏发展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激增,客观上要求英国政府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1963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罗宾斯报告》,在驳斥了“有限智力库”的同时,提出了高等教育自由发展、合理分配高等教育资源、同绩同酬等原则,以及将部分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赋予部分地区学院大学地位、将部分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技术大学、用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代替全国技术文凭授予委员会、鼓励技术院校发展学位课程等建议,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指明了方向。
2000年,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制定了《英国高校战略规划指南》,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设置,引导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促进良性竞争和协调发展,这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第一份关于高校规划的正式指南”。
②至今,围绕劳动力职业技能的不断提升,③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始终是英国的一个重要政策议题。
美国在积极借鉴学习德国、法国等国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通过制定政策、拨款等予以推动。
美国相继颁布和实施了《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设施法》《高等教育法》《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等政策文件,推动了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了社区学院。
针对“二战”前联邦政府对大学资助很少的问题,“二战”后,在“威斯康辛思想”等的作用下,美国不断加大对高校的资助,促进高校与区域经济、军事科技的结合,逐渐出现了以高校为依托的“科技园”“工业园区”,注重高校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与区域生产的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为脱离1975年的财政困境,纽约依托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优势,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利用联邦资金,在市区开辟第一批高科技产业研究院区,筹建与知识经济衔接的专业,调整院系空间布局,④大大集聚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并使他们发挥了巨大的力量,促使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起来。
2.多元化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一体化发展。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速。
为积极融入这一进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效地满足了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类型、水平人才的需求,促进了经济腾飞。
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通过新建、重组等方式调整了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了区域内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致力于实现彼此的多向合作、共同繁荣发展。
美国加州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相互开放、定位明确、分工合理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包括加州大学系统、州立大学系统、社区学院系统。
其中,社区学院系统面向所有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及本科一二年级的教育,达到相关要求后即可转入州立大学或加州大学。
法国和德国通过新建、升格等方式,大量创设了两年制的大学技术学院、高等专门学校等。
随着高校规模的越来越大,大学城的出现极大地创新了高校空间布局结构的表现形式。
一方面,英国、美国等国拥有办学历史悠久且办学水平较高的老牌高校,按照市场法则,在自然演变的基础上联合多所大学及所在社区共同聚集成大学城,闻名世界的如美国波士顿大学城、英国剑桥大学城、德国洪堡大学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城等,具有历史积淀性、文化共享性和辐射性。
另一方面,政府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趋势,主动构建了大学城,如美国的麦迪逊大学城、夏洛茨维尔大学城、州立大学,日本的筑波大学城,韩国的釜山大学城等,大大促进了区域高校的一体化发展。
有的大学城通过产学研合作、政校行企合作等方式,共同建立了大学科技园,促进了高校与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与自然形成的大学群落相比,政府规划建设的大学城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性、目标性、复合功能性,建设周期也较短。
与此同时,伴随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特别重视自主创新,不断寻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校长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在大学城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多元化巨型大学(城),具有广延空间性、综合学科性与人才培养的多元性,在校生人数在万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万人,成为教育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载体,赋予了空间布局结构以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例如,在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弗·特曼教授构建“技术专家社区”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斯坦福大学将579亩闲置土地建成实验室、生产基地、办公室等出租给企业,⑤成立了斯坦福研究园区(Stanford Re ⁃search Park )。
这是第一个位于大学附近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进而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硅谷”,拥有一批高技术的公司群,以及斯坦福大学、圣克拉拉大学和100多所专科学校与技工学校。
从发展脉络及趋势来看,以高校为轴心、构建产学研紧密联合体,也是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举措和表现形式。
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力兴建科学城和产学住一体化的新兴技术城,英国兴建科技工业园区、一体化创业型高校,美国构建了科学工业综合体、大学—工业联合体(中心),韩国进一步发展产学研联合体,瑞典建设了工学交流中心等。
截至2010年,美国兴建了近200个工业园,除硅谷外,著名的有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园区等。
20世纪末至今,欧洲各国在一致共识下,相继颁布了《博洛尼亚宣言》《柏根宣言》《哥本哈根宣言》《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化议程》《欧洲教育和培训合作战略框架》《欧洲2020策略:旗舰倡议及整合指南》等,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促进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加强合作和交流,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构建欧洲高等教育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如于2007年提出建构“欧洲职业教育区”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