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
中式园林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中式园林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中式园林以其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特点,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哲学的体现。
中式园林以自然为基础,结合人文的审美和理念,创造了一种富有诗意和雅致的空间。
本文将探讨中式园林如何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并分析它对人们的影响和意义。
中式园林的核心理念是自然和人的和谐共生。
它追求自然景观的完美再现,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将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花木扶疏等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园林中的湖泊、池塘、假山、花圃等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如亭台楼阁、廊桥等人文景观相映成趣。
在中式园林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同时也体验到人文建筑的独特韵味。
中式园林注重自然的表达,追求地理环境的最大限度保留和利用。
它常常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特点,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融入其中。
园林中的山石布局、水景设置等都力求以自然为本,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受。
同时,中式园林注重人的感知和体验,通过景色的变化和路径的引导,让人们在园林中体验到不同的空间感受,进而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舒适。
中式园林对人们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审美享受上,也体现在心理健康和文化认同上。
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空间形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文化沉浸体验。
在园林中漫步,人们可以远离喧嚣和压力,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同时,中式园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和生活理念,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式园林的完美融合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式园林所倡导的环保理念和低碳生活观念,与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契合。
园林中的植物、水体等生态环境的设计和保护,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功能,并成为人们追求绿色生活方式的象征。
总之,中式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空间艺术形式,通过自然和人文的完美融合,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照。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国学文化精髓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国学文化精髓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丰富而深厚的国学文化精髓。
从古至今,中国园林艺术一直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构图方式而备受世人推崇。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园林艺术中的国学文化精髓,分别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意境营造的文学表达”、“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和“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美学追求”。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通过布局、建筑和植物安排等手段,模拟自然山水景观,使园林成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地。
这种思想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园林中,人们能够领略到自然之美,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同时,这种哲学思想也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追求。
意境营造的文学表达中国园林艺术常常借助文学表达手法,通过诗词、对联等形式,来传达园林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文学表达的手法使得园林更富有情趣和内涵。
通过运用文学典故和隐喻等手法,园林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意境。
在这种意境中,人们能够放松身心,沉浸于艺术的氛围之中,从而感受到园林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中国园林艺术在布局和装饰上广泛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如石雕、木雕、壁画等艺术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比如,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常出现在园林的建筑和石雕中,象征着尊贵、权威和吉祥。
通过运用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园林艺术打造了独特的景观,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美学追求中国园林艺术强调“山水行园”和“幽境胜境”的美学追求,通过布局和设计将自然山水融入园林之中。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选择山水之处修建园林,以追求山水结合的美。
园林中的建筑、湖泊、花草树木等元素,与自然山水交融得天衣无缝,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这种美学追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谐的追求,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独特之处。
中国园林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中国园林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园林艺术中体现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使其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赞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先,中国园林艺术注重自然环境的营造。
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庭园,都力图在有限的空间中还原自然风光。
一方面,园林中的水池、湖泊和溪流等水景元素都是通过人工手段来打造,使其形成仿佛天然的效果。
另一方面,植物也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有垂柳、莲花、荷叶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置,这些植物与水景相得益彰,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其次,中国园林艺术强调人文关怀与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的园林常常配以诗词、书法和雕刻等艺术形式,以表达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人文情感的追求。
例如,在苏州园林中,常可见到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的作品,其中既有意境深远的诗词,又有书法飘逸的字体。
这些文学艺术的加入丰富了园林的内涵,也使其与人文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此外,中国园林艺术注重空间布局和景点设置的合理性。
园林中的景点设置都经过精心的考虑,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程度地展示各个景观的美丽与独特。
例如,在北京颐和园中,万寿山、畅春园和长廊等景点错落有致,形成了层次感和流动感。
这种布局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增加了园林的可游赏性。
最后,中国园林艺术还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园林艺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园林艺术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一些创新。
例如,在一些现代园林中,设计师会融入现代的艺术元素,如雕塑、音乐喷泉等,使得园林艺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总之,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能够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是因为它在自然环境的营造、人文关怀与情感表达、空间布局和景点设置的合理性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等方面都下了真功夫。
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正是在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中得以彰显,也为世界所共赏。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它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达形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
中国传统园林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通过极富创意的景观布局和建筑风格,将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独特的空间美和精神环境。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理念进行探讨。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追求人类与自然的一体化。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通过对山水、植物和建筑等元素的精心布局,营造出一个完美的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
二、园林布局中的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体现在其极富创造力的布局中。
园林以山水为主题,以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为构成要素,通过精巧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一种天然美和人造美的完美结合。
园林中的景点和建筑也采用了曲线、回廊、迂回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产生连续、意境丰富的空间效果。
三、景点与人的和谐共生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景点的设计和布局考虑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身体感受,使得游客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与自然的连结。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和休憩需求。
同时,园林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如水池的倒影、风吹树叶的声音等等,使人与自然相互交融,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四、园林与精神环境的融合中国传统园林不仅是一种物质空间的构建,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抒发。
它以抽象的方式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园林景观和建筑的布局,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感悟。
园林中的诗文、题刻等文化景观,更是加强了人们与景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使人在园林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
五、天人合一与现代园林设计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园林设计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理念和风格。
然而,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对现代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园林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打造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借鉴传统园林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使现代园林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和精神追求的需求。
论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
广泛 而久 远 的影响
左 中 晏 如羹 焉。水火 . 醯 思 想流 派 的精 , 即始终 贯 穿和 合文化 的精 神 。 道 家 儒 《 传 - 公 二 年 》 , 婴指 出和 “ 醢 .盐梅 以烹 鱼肉 ,火单之 以薪 ,宰 夫和之 .齐之 以 味 , 济其 不及 ,以泄 其过 ” 这就 是 | “ 兑 和” 是 种由不 同要 素所 构 成的 和谐状 态 .就 像鱼 、 掺和 水 、火 、盐 、梅 肉 等 ,经 过厨 师的 烹调 与 丁而成 为 另 加 种新 质 的食・ 存 j状 态 。同 时 ,晏婴 还指 』 若 水济 水 .谁 能食之 年 l J“ 若琴 瑟之专 一 , 能听之 l之不可 [如足 ” 其意 是指: 谁 司 [ 【 。 如果 以 水加 水 . 然 是水 ,构 不成 佳肴 美食 . 愿去 吃 仍 谁
长而 物归之 ” 。町见 .“ 和”这一概 念包 含着矛 盾的对
叫代 .尊称它 为 《 南华 经 》. 老子 》的 “ )《 道论 ”是 全 部 思想 的根据 。“ ”的中心 含 义就足 “ 为” 道 无 .即任其 一 即 治 、 人法地 、地法天 、 大 .以他 平他 谓之 和 . 能 # 故 然 的意思 , “ 人事 灭奠如 啬” “ 法道、 道法 自 ” 老 了 , 道德经 》 ,也就是指 切 取 然 ( 《 ) 都 魏晋 时期 在 中国 历史 h足政 治最 混乱 、 想最 活 跃 思 的叫代 南于 战争 的频 繁 、政局 的动 荡 、门 闷制度 的 交
呢 同之 ,琴瑟 如果 只弹 奏一 个音 符 ,没 有其他 音符 相 的思想所 成的宗 教 ” 许地 山 , 道 教 史》 在道 家的发 展 ( 《 ) 老子 》( 玄宗 唐 配 ,终不 能组 成悦 耳 动听 的乐 章 ,准 义愿意 去 听呢 u 】 史 上最 能体现 道家 崽想 的当推 老子 及其 《 _ 见 .“ 和”不 是相 同要 素的相 加 聚合 .更不 是单个 要 素 l f ,尊称 它为 《 t ,E 道德 经 》在状 态 晏婴之 后 . 思想 家史伯 进一 步地深化 了 “ 的概 念 和” 史伯 说 :“ 和实 生物 , 大
中国园林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中国园林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中国园林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人向来重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这一观念深刻地体现在园林艺术中。
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氛围和设计理念,成为了人们追求心灵宁静与生活品质的象征。
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概念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的状态。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源于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对人文的理解,通过园林景观的布置和建筑之间的协调,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1. 人造与自然相辅相成:中国园林艺术在布局和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自然的气息与人文的要求,通过人为的建造,在自然的环境中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空间。
例如,在园林中种植树木、种植花卉,通过精心修剪和规划,使得自然的力量与人工的力量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
2. 借景与景观相融合:中国园林艺术常常采用“借景”来达到与自然的融合。
通过精心布置园林景观,将自然山水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园林内的景观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增加了人们的审美享受。
3. 四季景观交替:中国园林艺术非常注重四季景观的变化,通过栽种不同的植物,创造出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与氛围。
园林内的花草树木,不论是在春天绽放的花朵,还是在秋天变黄的叶子,在不同季节都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观赏价值和感受。
三、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1.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它们以小巧精致、布局紧凑而闻名。
苏州园林充分融合了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通过建筑物的智慧布局和植物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了宛如世外桃源的美景。
2. 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在设计上极富匠心。
颐和园通过山水、宫殿、廊道等元素,将自然与人文的元素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度。
3. 景山公园:景山公园是北京市的一座园林景区,也是传统的皇家园林。
它以山水秀丽、植被繁茂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闻名。
景山公园的建筑和景观布局巧妙地融入了自然山水的优点,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风采。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和谐精神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和谐精神园林是艺术融合度最高的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世界艺术珍品。
18世纪以前,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自己的园林,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形成了中国、西亚和古希腊三大体系。
与西方园林,尤其是法国的对称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相比,中国古园林的有其独特风格: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艺术美的融合;诗情画意的情趣;意境的蕴涵。
1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出浓浓的和谐精神。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司马迁“究天人之际,同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的“际”就是“关系”。
2天人之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体现得很明显。
自然审美历来是中国人审美的核心,中国古人把能纵情于山水、寄身田园视为人生一大胜境,即使不能真的如此,也要在各类艺术中反复描摹、咏唱自然之美,自然美成了中国古典艺术之主题,大量的山水画、山水田园诗就是明证。
到明清,绘画领域最终出现了“山水居首”的理论。
与此相对应,引自然入生活,在自己的庭院中以人工的方式将大自然搬回家,营造出一片山水花鸟之境——园林建筑艺术成了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艺术的最高总结形态,明清时期恰恰是我国园林建造的最高峰,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家园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自然是人类心灵的花园。
这与西方的园林是很不相同的。
古希腊哲学家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是整齐笔直的。
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几何形园林,修葺整齐,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严格的几何构图关系,一切都为表现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
其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1《细说中国园林》第10页,佘志超,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2006年2《传承中华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冯之浚,《和谐文化建设专家谈》第42页,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2006年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它更多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终极精神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终极精神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奇葩。
在上千年的发展变化之中,中国园林经历了数阶段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终极精神——天人合一,并在其主体建筑和山水花木上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关键词: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主体建筑山水花木正文:园林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因为它既是对自然的模仿,力图于方寸之间显露出自然的意趣,又是对自然的加工,一草一木均能显出造园者的匠心独运,是以古今中外均不乏良园美景。
而终极精神则是指精神所能抵达的超越物质、超越现实的彼岸。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源远流长,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独特艺术风格,而中国园林的终极精神正是在这独特艺术风格之中深深蕴藏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之道——天人合一。
在中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的历史阶段:首先是上古至殷周时期,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起始时期。
据古文献记载,远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有了放养繁殖野兽以供帝王狩猎为乐的“囿”。
商代(约公元16世纪—约前11世纪)的君主都在“囿”内筑高台以观天敬神,名为灵台。
由此可见,狩猎与通神是这“上古园林”的最主要功能。
在初民眼中,自然是神秘而伟大的,举凡山水、野兽、植物都充满神灵且其神秘力量无处不在,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人们俯身于自然之下,建园狩猎,筑台通神,希望能够得到各方神灵的庇护,这是原始意味上的天人融合。
此时期的园林艺术还处于幼儿阶段。
第二个时期是园林艺术的发展时期,即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随着国家形态的逐渐成熟,原始宗教的迷雾渐渐散去,山水终于在曾经敬畏它们的人们眼中呈现出美的本来面目。
人不再臣服于自然,而是站在了全新的角度。
秦汉时期,初成的封建集权王朝雄心勃勃,国家的强大使得人们有了征服自然的能力和信心:秦始皇在咸阳大建宫室,仅其遗留至今的宫殿遗址主体部分东西就长达1100米,南北宽400米,而且将南山、渭水等自然山体和水体纳入宫苑范围之内;西汉初兴建的长乐、未央和附近的桂宫、北宫、明光宫所占地几乎是明清紫禁城面积的20余倍。
中国园林艺术与文化精神
中国园林艺术与文化精神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注重园林艺术。
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中充满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各种美学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精神。
一、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渊源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开始了园林的建设。
到了汉代,园林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繁荣时期。
唐宋时期,园林艺术更是达到了巅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明清时期,又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园林,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等等。
上述历史揭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深厚渊源。
中国古代人们重视环境品味,注重空间组合和对自然的认识,这些都是中国园林艺术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特别强调园林视觉效果的美感和触感的和谐。
园林是一种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设计的方法,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
二、中国园林艺术的核心价值中国园林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优美风景,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哲学涵义和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形成了中国园林建筑的实践和理论,具有着丰富的艺术、人文、历史和地方性的特征。
其核心价值如下:1.以自然为师,保护生态环境中国传统园林遵循“天人合一”、“人文自然”的理念,注重凸显世间万物的美好和自然之美,以自然为师,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园林艺术的手段,让人们沉醉于自然之美,更加意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
2.表达人文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中国园林艺术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和建筑艺术,而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现。
中国园林重视对人文精神的阐发和对文化传承的探索。
园林艺术有其独特的审美规律,主张自然、朴实和内秀的审美,由此营造出一个温馨、敬畏的人文环境,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个性。
3.借景抒情,营造精神世界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抒情非常讲究,旨在营造一种深邃静谧、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中国古代园林中布置的亭台楼阁、池沼、石桥等景点,常以唐诗宋词、古乐、书画等艺术作品点缀其间,从而表现出园林的深刻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和合”文化探析
关键 词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和谐;儒家文化 ; 道家文化
中图分类 号 :T 61 U9 . 8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1 0 1 ( 1)0 — 00 0 6 — 5 1 2 2 1 02 — 3 7 7 0
我 国长达几 千年 的历史 孕育 了丰富 的中华传统 文化 , 其哲学 、审美 情趣和道德伦理 观念渗入到我 国古代 的方方 面 面 ,而作 为传 统文 化重 要组 成部 分 的园林 文化 ,在受
2 “ 和合 ” 文 化 与 古 典 园 林
在我 国长达几千 年的封建社会 中 ,儒家对 中国古典 园 林 的影 响最 为深远 ,孔 子的 “ 中和 ” “ 中庸”之道 ,孟子 的 “ 天人 和一 ”的审美 理念 ,而其所 主张的 “ 仁义 ” “ 礼 乐” “ 德治 ” “ 仁政 ”及 中庸之道 等思 想的形成导致 了中
个 国家的园林风格与这个 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紧 密相 连 ,它 代表 了这个 国家 的文 化 情趣 ,性格 特 征 。
“ 和合 ”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而作为传统 文化重要 组成部分的园林文化也必将 深深 印上 “ 和合”文化的烙 印,
献考证 , “ 和合”一词最早 出 自 《 国语 ・ 郑语》: “ 商契能
“禾 口 ,相应也 。人 “ ’ 合”为会意字 , ( 1 ( i 兑艾》对其的解释是 “ ,口也 。从 合 口。 。而 “ ” 口”在古代作为象形字 ,原意 为 “ ” “ ”字原 指上下 嘴唇合 拢 ,是 “ 嘴 。 合 吻合 ”的意
思 。 而 “ 合 ” 两 字 并 用 ,最 早 见 于 春 秋 时期 ,据 已 有 文 和
1 “ 合 " 文 化 的起 源 和
传统中国园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传统中国园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中国园林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传统中国园林中的自然和人文元素相互融合,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氛围。
这里没有过度的人为改造,反而强调自然的原生态,使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本文将详细讨论传统中国园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传统中国园林注重自然元素的运用。
它以水、山、石、树为基本要素,通过巧妙地布置和设计,打造出几何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结合。
其中水是中国园林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象征着生命和流动。
水池、湖泊、溪流等水景经常出现在园林中,并且通过亭子、桥梁等构建物与周围的景观相连接。
这种布局使得园林中的水景更加融入自然环境,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
传统中国园林的设计也融入了人文的因素。
园林的整体布局和内部细节构造都彰显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例如,庭院的布局常常按照“天人合一”的原则进行设计,通过把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得人们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在园林中的建筑物、雕塑和雕刻等细节中可以看出中国园林对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尊重。
传统中国园林中的植物也是体现自然和人文和谐的重要元素。
园林中的树木和花卉被精心选植,它们既可以增加园林的绿化效果,又可以为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有竹子、梅花、松树等。
这些植物不仅在形式上与中国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同时也寓意着坚韧、纯洁和长寿等品质。
除了自然和人文元素的融合外,传统中国园林还通过一些独特的设计手法来增加观赏的乐趣。
比如,利用小桥、亭子、假山等景观构建物来营造一种错落有致的空间感;利用回廊和水面的倒影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利用园林中的花卉、树木和池塘等元素来构建四季景观。
这些设计手法不仅增加了园林的观赏性,还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
总的来说,传统中国园林中的自然和人文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
通过水、山、石、树等自然元素的运用,园林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园林建设,将园林视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进行园林设计、营造和管理,不断演变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园林风格,如汉代的园林、唐代的园林、宋代的园林、元代的园林等。
其中,以苏州园林和扬州瘦西湖园林为代表,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性精品。
本文将从园林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景点特色三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展开探讨。
一、园林的历史文化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和展示。
自古以来,中国园林建筑始终贯穿着自然、人文、艺术和信仰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书画艺术、诗词歌赋、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均体现在了古典园林中。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文化。
古代园林建筑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智慧与匠心的结晶,是古代文化精髓的代表。
凭借着独到的文化思想与美学理念,古代园林建筑不仅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提供了精神与思维上的启迪和冥想,使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古代,园林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
贵族们喜欢在园林中举办各种宴会和活动,分享彼此的文化、艺术和智慧。
同时,园林也是信仰和宗教文化的体现,尤其是佛教园林和道教园林,如西湖边的灵隐寺和岳阳楼的道观等,深受人们的崇敬和赞美。
二、建筑风格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独具匠心,展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传统美学。
其实现方式非常具象,即在一个有限空间中营造一个自然山水之美的人工园林。
在建筑风格上,中国古典园林往往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把人们带入到一个自然风景的场所中。
在建筑材料上,中国古典园林通常使用灰瓦、泥塑、木构、石雕等天然材料,运用传统的园林观念和造园技术,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为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更多文化气息和建筑美学的内涵。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石桥、曲径、廊庑、攀岩、亭台、假山、池塘等设计元素贯穿始终,它们被巧妙地布置在园林中,形成了奇巧玄妙的景观,让人们在细微处体验到园林建筑之美。
中国园林艺术平衡与和谐的创作之道
中国园林艺术平衡与和谐的创作之道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园林以其平衡与和谐的创作之道而著称,这种创作之道在设计和组合不同元素时追求一种自然而有序的美感。
本文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平衡与和谐之道,并分析其创作方法和美学原理。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园林艺术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文人墨客就开始在自家花园中创作,吟诗作画,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
宋朝时期,园林艺术达到了巅峰,形成了著名的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私家园林。
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方式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瑰宝。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平衡与和谐是至关重要的原则。
二、平衡的创作之道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平衡是一种基本的美学原则。
平衡意味着各种元素之间的和谐统一,既不能过于单调也不能过于复杂。
平衡的创作之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称与不对称的协调:中国园林常常采用对称的布局,以传达一种稳定和谐的美感。
然而,为了避免刻板和枯燥,中国园林也注重对称中的不对称。
通过合理地摆放不同的元素,园林在对称的基础上呈现出一种自发与随机的美感。
2. 高低错落:中国园林艺术追求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高低错落不仅可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还可以使园林更具变化和趣味性。
通过合理运用高低和平面的变化,园林创造出一种丰富的空间感。
3. 动静结合:中国园林艺术强调动静结合的美感。
园林中静态的山石、水池与动态的树木、花草相得益彰,形成一种和谐的平衡。
动静结合不仅使园林更具活力,还能给人带来宁静与放松。
三、和谐的创作之道和谐是中国园林艺术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和谐体现在园林的整体布局、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视觉效果的协调上。
1. 天人合一:中国园林通过模拟自然景观,让人与自然相融合。
传统园林常常采用自然材料和植物来打造,使园林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此外,园林中的建筑、雕塑等人工构造也注重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与融合。
论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
论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提纲:1.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概述2.和合意识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的运用3.园林文化和社会和谐的关系4.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在当代城市与现代园林中的体现5.未来的中国园林文化中的和合精神1. 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概述中国园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中国园林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湛的技艺和出众的艺术性享誉世界。
在这些元素的基础上,和合精神是中国园林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内核。
和合,即和谐相处和融合。
和合的精神表现了中国园林文化中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探索。
这是中国园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2. 和合意识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和合意识在中国园林设计中是重要的设计理念之一。
它包括“天人合一”、“形神兼备”、“举案齐眉”、“小品即景”等多方面的内容。
天人合一意味着自然与人文环境之间的融合,园林中植被分布遵循天时、为事、为情、为人的有机规律。
形神兼备是指园林中建筑和景观要同时展示自身的实际和精神性,具有艺术和审美价值。
举案齐眉是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关系的体现。
小品即景指在小的园林空间内巧妙布置景观,让游客沉浸其中,产生文化、艺术和审美上的享受。
3. 园林文化和社会和谐的关系园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之一,不仅体现着一个民族对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认识和把握,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心态与社会和谐的理念。
园林文化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信仰,引领着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关注和追求。
园林的和谐氛围能够扩展到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理解和信任。
因此,园林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和谐的桥梁之一。
4. 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在当代城市与现代园林中的体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环境也日益发展,许多新型的高层建筑和园林景观层出不穷。
论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一)
论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一)摘要:历经三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园林能形成在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园林文化始终贯穿了和合文化的精神。
该文以和合文化为楔入点,分析了中国园林文化所包含的错综复杂的思想内涵关键字:中国园林;和合精神;道家;儒家;佛家1、“和合”概念“和合”观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关于“和”的概念,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已提出。
在《左传。
昭公二十年》中,晏婴指出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这就是说“和”是一种由不同要素所构成的和谐状态,就像鱼、肉掺和水、火、盐、梅等,经过厨师的烹调与加工而成为另一种新质的食品存在状态。
同时,晏婴还指出“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其意是指:如果以水加水,仍然是水,构不成佳肴美食,谁愿去吃呢?同之,琴瑟如果只弹奏一个音符,没有其他音符相配,终不能组成悦耳动听的乐章,谁又愿意去听呢?可见,“和”不是相同要素的相加与聚合,更不是单个要素的存在状态。
晏婴之后,思想家史伯进一步地深化了“和”的概念。
史伯说:“夫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可见,“和”这一概念包含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也就是说“和”是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是万物存在的基础。
随后,先秦时期的“和”被赋予了“合”的含义,从而出现了完整的“和合”概念。
《国语。
郑语》最早出现“和合”一词:“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该文记录了殷商朝官员——契为使平民百姓安身立命。
遂将五种不同的人伦之教加以融合,实施于社会。
契之所以能流芳史册,就在于他能和合五教。
由此可见,“和合”表明的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合”联用,不仅突出了不同要素组成中的融合作用,强调了矛盾的事物中和谐与协调的重要性,而且从此以后,“和合”成了不同要素融合最为理想的结构存在形式,普遍受到各派思想家的推崇和重视。
論中國園林文化的和合精神
論中國園林文化的和合精神論中國園林文化的和合精神本文摘自《華中建築》2006年第7期作者:劉海燕呂文明/gate/big5//history/sp ecial/jiachunqiu/detail_2010_03/22/401476_1.shtml歷經三千年的不斷發展,中國園林能形成在世界園林史上十分獨特的藝術形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園林文化始終貫穿了和合文化的精神。
該文以和合文化為楔入點,分析了中國園林文化所包含的錯綜複雜的思想內涵1、“和合”概念“和合”觀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概念,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廣泛而久遠的影響。
關於“和”的概念,早在我國西周時期就已提出。
在《左傳。
昭公二十年》中,晏嬰指出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火單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
這就是說“和”是一種由不同要素所構成的和諧狀態,就像魚、肉摻和水、火、鹽、梅等,經過廚師的烹調與加工而成為另一種新質的食品存在狀態。
同時,晏嬰還指出“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其意是指:如果以水加水,仍然是水,構不成佳肴美食,誰願去吃呢?同之,琴瑟如果只彈奏一個音符,沒有其他音符相配,終不能組成悅耳動聽的樂章,誰又願意去聽呢?可見,“和”不是相同要素的相加與聚合,更不是單個要素的存在狀態。
晏嬰之後,思想家史伯進一步地深化了“和”的概念。
史伯說:“夫和實生物,……,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
可見,“和”這一概念包含著矛盾的對立與統一,也就是說“和”是矛盾多樣性的統一,是事物產生和發展的源泉,是萬物存在的基礎。
隨後,先秦時期的“和”被賦予了“合”的含義,從而出現了完整的“和合”概念。
《國語。
鄭語》最早出現“和合”一詞:“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該文記錄了殷商朝官員——契為使平民百姓安身立命。
遂將五種不同的人倫之教加以融合,實施于社會。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和之美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也最能体现儒家文化思想的“中和之美”,如苏州拙政园、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都以此来寄托强烈的社会感情,使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风格带有浓厚的社会和谐意义,儒家文化思想为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提供了较完整的“中和之美”的理论基础。
“中和之美”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
董仲舒《春秋繁露》载: “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其实这些理论思想,实质上都是在统一的“中和”原则下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说明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严格遵循了“中和之美”的设计理念。
儒家文化思想“中和之美”的内涵,对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
在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中表现为,追求“人———园林———景观植物”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追求景观植物艺术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与自然空间环境融为一体,主张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即“天人合一”。
儒家“中和之美”不仅有其特定的实质,也有由这种实质所决定的特定形态。
这种特定形态就是“中和”。
“中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赞美《关雎》云: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乐”与“哀”是动,“不淫”、“不伤”就是动而不过,动而适度。
所以这句话集中而又明确地表达了孔子对美的形态观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动而不过、动而适度”的美学思想,这就是“中和”。
“中和之美”最经典论述就是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最核心的审美形态。
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在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与艺术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苏州拙政园,包括远香堂、绣绮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松风水阁、小沧浪和清华阁七个主要景观区。
中国园林的“天人合一”
中国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亲近、欣赏和赞美大自然,作为大自然一部分的山石,汇集了天地灵气,吸取了日月精华。
在园林景观中,石头,已不是表面意义上的石头,它不单单是一种点缀、装饰品,更是一件具有深刻内涵和灵气的艺术品;它还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怀和精神追求。
石文化在中国园林景观中的起源要追溯至商周时期,当时的“苑”或“囿”、“台”是中国园林的雏形,而“台”是用土堆筑成的高台,象征着山岳。
西汉时期,梁孝王刘武在自己的封地修建兔园,据《西京杂记》记述,该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
由此可见,汉代的叠山造景之术已经出现一定的规模。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堆山筑石建造的园林一时间特别兴盛流行,许多士族官宦也纷纷建造私人园林,但是他们拥有的花园通常是小型的,因此都努力争取做到见微知著。
在这种情况下,用单块石头点景来比拟山峰的造景模式初见端倪,后人称这样的石头为“特置石”。
南梁人到溉的园中就有“斋前山池有奇礓石,长一丈六尺”(《南史·到溉传》)。
唐宋时期,文人园林开始出现并很快繁荣昌盛起来,石景观向文人化的方向发展。
该时期,我国园林的建造在规模、技术、构思上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而且搜寻奇石及对奇石的评鉴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白居易曾作《太湖石记》,称“石有聚族,太湖为甲。
罗浮、天竺之石次焉”。
宋代修建的艮岳体现了该时期非自然山水景观的最佳成绩。
石文化发展到唐宋时期已相当的繁荣,士大夫的玩石和藏石已经不仅仅是园林中的怪石奇石。
人们将体态较小的放置于盆盎之中,供于几案之上或是厅堂之中,开辟出石文化的另一番景象——山石盆景。
我国石文化园林景观从汉代发展至宋代,筑石叠山手法变得逐渐娴熟,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筑石叠山的手法更是发展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并形成多种风格。
纵观我国石文化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从对石的选材、造型、艺术造诣、工艺技术等方面可以看出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境以及精神追求。
园林中石景观的文化内涵石之崇拜首先,由于山石凝聚着山河海流的灵秀韵律,所以它本身就带有非常明显的自然特质,还拥有圆润的外表和坚实的品性。
浅议和合思想下的园林设计
浅议和合思想下的园林设计摘要:和合思想是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精髓,研究的是天地人的三者*相处。
而园林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于景观内部空间及外部空间的各个元素是否能*共处,与自然是否能共荣,是否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设计。
本文重点研究和合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关系,通过对和合思想的研究,找出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契合点,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生态*、美学*。
关键词:和合、园林景观、思想和合思想是我国传统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历代的思想家都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崇尚天地人一个完整的社会统一体。
和合思想所提倡的融合、共存、调和差异正是实现万物*统一的理论基础。
和合思想具有双层含义,其一:和指万物的*、平和、共荣。
其二:合指的是万物*的合作、融合贯通、结合。
其内涵强调的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世间万物都存在差异*,而和合追求的是包容差异*,调和差异*而使其*、万物繁荣生长。
而不是使万物相互改变至完全一致,如果完全相同那么万物则无法发展繁衍。
一、和合思想的作用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改变自然能力的提升,都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越来越多的发现生存环境的重要*,开始在设计中提出生态,环保的设计,营建一个绿*的环保生态系统,尽可能对自然较少的伤害。
通过科学完整的规划利用有效的资源,在园林景观设计时提出有一个实效的,可行的理念为指导,进行合理、绿*、可持续的设计。
和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理念,一种行为意识,一种行动指南而存在。
和合思想指导着园林景观设计的开发,能够向着平和健康的发展。
园林设计与自然的健康发展,不应只看作为树木、石头的摆放工作,而更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
*不仅是人与自然、植物与景观,同时,也是与园林文化,与生物等一切存在于园林空间中的物质、精神的元素都应该是*共存的。
所以和合思想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是设计之源,是我们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之前应放在首位的思想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历经三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园林能形成在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园林文化始终贯穿了和合文化的精神。
该文以和合文化为楔入点,分析了中国园林文化所包含的错综复杂的思想内涵关键字:中国园林;和合精神;道家;儒家;佛家1、“和合”概念“和合”观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关于“和”的概念,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已提出。
在《左传。
昭公二十年》中,晏婴指出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这就是说“和”是一种由不同要素所构成的和谐状态,就像鱼、肉掺和水、火、盐、梅等,经过厨师的烹调与加工而成为另一种新质的食品存在状态。
同时,晏婴还指出“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其意是指:如果以水加水,仍然是水,构不成佳肴美食,谁愿去吃呢?同之,琴瑟如果只弹奏一个音符,没有其他音符相配,终不能组成悦耳动听的乐章,谁又愿意去听呢?可见,“和”不是相同要素的相加与聚合,更不是单个要素的存在状态。
晏婴之后,思想家史伯进一步地深化了“和”的概念。
史伯说:“夫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可见,“和”这一概念包含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也就是说“和”是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是万物存在的基础。
随后,先秦时期的“和”被赋予了“合”的含义,从而出现了完整的“和合”概念。
《国语。
郑语》最早出现“和合”一词:“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该文记录了殷商朝官员——契为使平民百姓安身立命。
遂将五种不同的人伦之教加以融合,实施于社会。
契之所以能流芳史册,就在于他能和合五教。
由此可见,“和合”表明的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合”联用,不仅突出了不同要素组成中的融合作用,强调了矛盾的事物中和谐与协调的重要性,而且从此以后,“和合”成了不同要素融合最为理想的结构存在形式,普遍受到各派思想家的推崇和重视。
“和合”这一传统哲学概念,从此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广泛而深入地融合于中国文化之中。
如中国文化奠基初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学就是对殷周时代礼乐文明的“和合”;隋唐时期,禅宗的出现,便是佛教与老庄理论及魏晋玄学相“和合”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和合“的产物”,惟其如此,中国文化才能如此地源远流长,充满活力。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儒、道、佛等历经诸多历史阶段的流变,成为三股宏大的思想文化洪流,有力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民族性格,给中国一切文化科06学艺术,包括园林文化以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2、中国的园林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背景历经三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园林能形成在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园林文化能以道家思想为底蕴,融合儒家礼教、佛家禅宗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精华,即始终贯穿和合文化的精神。
2.1道家与中国园林中国园林是自然式山水园林,其山水艺术风格形成于魏晋南北朝道家隐逸思想盛行的时期,所以在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中,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深远。
道家思想的渊源复杂,“可以说是混合汉族各种原始的思想所成的宗教”(许地山,《道教史》)。
在道家的发展史上最能体现道家思想的当推老子及其《老子》(唐玄宗时代,尊称它为《道德经》)、庄子及其《庄子》(唐玄宗时代,尊称它为《南华经》),《老子》的“道论”是其全部思想的根据。
“道”的中心含义就是“无为”,即任其自然的意思,即“治人事天莫如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政治最混乱、思想最活跃的时代。
由于战争的频繁、政局的动荡、门阀制度的实行,以至中央集权瓦解、权威信仰动摇,儒家经学逐渐解体,道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人们开始推崇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观念,开始崇尚隐逸、隐居山林,希望过着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桃花源”式的生活。
由此,人们通过接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进而喜爱大自然、摹仿大自然。
于是,山水诗、山水画的艺术形式涌现。
这时期,人们“不专流荡,又不偏华上;卜居动静之间,不以山水为忘”(《洛阳伽蓝记。
城东。
正始寺》,引姜质《庭山赋》),为了时时享受山林野趣,社会上掀起了构筑庭园的热潮。
在这种艺术氛围里,中国园林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园林的艺术格局。
这时的山水园林一改过去“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以山水为园林的基本构架,将对山水的欣赏提高到审美的高度。
可见,我国古典园林初步确立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艺术原则,是与魏晋时期道家隐逸思潮的流行有极大的关联。
如果按照规模、数量以及艺术成就划分,中国园林大致可分为四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及风景名胜区园林。
然而,无论这四类园林如何风格迥异,它们却大都属于自然或人工山水园林。
正如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即是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的“师法自然”在造园中的精妙体现。
不仅如此,中国园林的许多艺术手法都和道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
老子说:“道常无为”(《老子》第三十七章)。
无为是道家根本的人生态度,它要求人们要因循事物的自然状况,顺应万物的本性及其内在规律。
“无为”观念折射到政治上,便是“无为而治”,便有了汉初“文景之治”的历史佳话。
“无为”观念折射到造园中,造园手法中便有了“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高方欲就厅台,低凹可开池沼”等。
“无为”观念折射到生活态度上,便导致文人们退隐山林、淡泊冲和的出世人生观。
中国造园历代都大有文人参与,于是园林文化中渗透着许多道家情怀。
从景园的题名上,有“拙政园”、网师园“,甚至皇家园林中都有暗示隐逸的”濠濮间“;从造园的要素中,舫或舟这一构景要素的重复出现等等,无不在营造园林的隐逸氛围。
因此,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其哲学与美学底蕴却在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老庄哲学的另一重要思想是贵柔、尚静。
老子多次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另一位道家重要人物王弼说:“动起于静”,认为静是动之本。
反观我国园林,无论是平面布局、空间造型还是叠山理水,均以曲致为上,甚至连人工味极重的建筑也可以达到“如翬斯飞”(《诗经-小雅-斯干》)的效果。
与道家之虚静观相对应的是中国园林文化主静,以水景的营造最能充分说明。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多以静态的水面作为园林布局中心,以形成质朴淡雅、含蓄深沉的园林氛围;而西方规则式园林以“动”水为美,注重水法的千奇百态,多以喷涌、流动的水体为构园重心,以形成热闹、活泼的园林环境。
中国园林的这些构图手法无不印证着道家思想,其中,尤以私家园林为最。
2.2儒家与中国园林儒家发源于华夏上古文化,确立于孔子。
儒家思想一直被尊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又被称为官方哲学,给予了中国历史以最深刻的影响。
相对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采取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推崇“学而优则仕”,主张以礼制来维系社会。
所谓的“礼”主要是指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以及伦理道德规范。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礼是无所不在的,礼渗透于一切人生领域。
周朝是重“礼”的时代,讲究“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
庄公十八年》)。
其时,诸侯城、都城与王城的规模各不相同,据《考工记》中记载:“天子城方九里,公盖七里,侯伯盖五里”。
不仅如此,周朝还规定了囿(园林的最初形式)的等级,天子之囿百里,诸侯之囿四十里。
这些,正是恪守礼制的具体表现。
园林建筑的体量与用材,也应依礼而定。
《明史》中记载:“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
在园林装饰艺术上,礼制也有很多约束,《礼记》中有“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主”,至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用色按等级来定,明黄最为显贵,为皇室所独有,而黑、灰、白则为民居的专用色。
此外,在非寺庙园林及建筑的整体布局中,为体现森严的礼制观念,自古以来便存在着强调“尊者居中”、皇权至上的作对称均衡布置的中轴线,比如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城市中轴线、颐和园仁寿殿建筑群中轴线等。
在中轴线上,儒家重礼之倾向体现得最为充分。
同时,作为官方哲学,作为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在皇家园林中较之私家园林等其他类型园林有更充分的体现,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庭园平面布局中很少有中轴线的存在。
而避暑山庄,作为现存的最大的皇家园林,虽在整体上是自然式山水园林,但其宫殿区由于是皇帝理政的要地,均采用中轴对称、数进院落布局,以此体现皇权独尊。
2.3佛家与中国园林佛家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不仅在于形成了一个园林类型——寺观园林,更在于佛家最主要的宗派——禅宗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兴发。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相和合而形成的宗教流派。
唐高宗时期,以慧能呈偈为标志,禅宗正式形成。
禅,在梵语中是沉思的意思。
中国的禅宗既保留有印度佛教“梵我合一”的世界观——“本心论”,又发展了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法,即通过直觉观察、沉思冥想、瞬间顿悟达到“梵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
同时,禅宗文化还宣扬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自然澹泊、清静高雅的生活情趣。
禅宗在传承教义时提倡“以心传心,兼不立文字”。
故禅者在谈禅论道时或拈花示众、或羚羊挂角,起谛听者在清静本心中寻觅真意。
禅宗追求的是自我精神的解脱,通过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达到“梵我合一”、心物交融的境界。
深得禅宗之妙的苏轼有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与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可见,禅宗的思维方式已深入到文人的创作境界。
在这种空心澄虑、心物交融之际,心海中万象奔腾、联想万千,所有的象外之意、景外之致尽悉陈列于前。
于是,中唐以后尤其是宋代的中国艺术,重内在情感的表现而不重物象的再现,重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交融互滲,即重意境的表现。
于是,就有了宋代文人写意园的产生和兴盛。
这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造园风格产生了又一大转变——注重完整“意境”的营造。
结语穿越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园林仍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
中国园林文化为什么能具有如此强大的活力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园林文化始终贯穿了和合文化的精神,对其他的思想学说始终采取了融合与吸收的包容性态度。
所以,中国园林才能以道家思想为底蕴,综合体现儒家礼制、禅宗意境,以最为理想的独特的结构存在形式——自然山水园,永立于世界艺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