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护理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定稿)
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总学时: 120 (其中理论课90 学时,实验30 学时) 学分: 课程类别: 必修课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面向专业: 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开课单位: 基础医学部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就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得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本课程教学需要医学教育前期各个专业课程作为铺垫,同时又就是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得综合性边缘学科。
课程目标就是为临床医学得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它在基础医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各课程之间起一个承前启后得作用,就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得桥梁学科。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
需要具备得能力包括对人体正常结构、生理机能与调节得理解与掌握,对人体基本生化反应过程得理解与掌握。
二、课程得教学目标(一)理论、知识方面1、树立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得新理念;2、掌握常见病得基本病理变化;3、掌握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得基本概念;4、了解疾病过程中得共同病理变化;5、了解常见病得病因与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学基础。
6、了解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得基本研究方法与新技术得应用;7、了解病理临床联系;8、能够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常用检验指标。
(二)能力、技能方面1、熟练掌握显微镜得使用方法;2、掌握观察、描绘大标本与切片得病理变化得方法;3、掌握病理生理学动物实验得操作方法;4、能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5、能通过复制动物疾病模型学习观察病变表现得方法;6、学会识别基本病理过程;7、能用疾病时得机能改变解释临床表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第二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及其研究方法第三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得学习方法【基本要求】1、掌握:健康、亚健康与疾病得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得一般规律与基本机制;死亡、脑死亡得概念及判断脑死亡得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得区别。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pathology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1)变性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1.再生(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4、了解病理学的新进展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内容1、绪论:介绍病理学的定义、任务、内容及学习方法;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阐述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发生机制;3、损伤的修复:介绍损伤的修复方式及其机制;4、血液循环障碍:阐述血液凝固、血栓形成、梗死等概念及发生机制;5、炎症:介绍炎症的基本概念、类型、发生机制及炎症的结局;6、肿瘤:阐述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学特点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7、心血管系统疾病:介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8、呼吸系统疾病:介绍肺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9、消化系统疾病:介绍胃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0、泌尿系统疾病:介绍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1、生殖系统疾病:介绍子宫颈癌、乳腺癌等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2、神经系统疾病:介绍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课时数为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实验观察学时,病例讨论学时。
建议在学期开设本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
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病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完整版)《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病理学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
病理解剖学着重从形态变化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生理学则着重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任何疾病都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的改变,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关系,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全身与局部变化的关系.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验。
病理解剖学的实验内容,包括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等。
病理生理学则安排一些必要的动物实验。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亲自操作,结合理论,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总结。
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临床,加强临床症状与病变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习效果。
病理学教学时数为45学时,其中总论25学时,各论19学时。
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史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病理学的任务和性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疾病、死亡的概念。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3、了解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内容]疾病的概念,病因学概论及发病学概论。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目的要求]1、掌握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和在修复中的作用。
2、掌握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3、熟悉骨折愈合过程。
4、了解组织再生能力和再生过程以及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教学内容]1、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3、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及骨折的愈合过程。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类别:医学基础课程课程学分:具体学分课程学时:具体学时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它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疾病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的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对常见疾病进行病理诊断和分析。
具备观察病理切片和解读病理报告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增强学生对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教学内容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凋亡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2、教学要求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熟悉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了解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发生机制。
(二)损伤的修复1、教学内容再生: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对机体的影响。
创伤愈合: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骨折愈合的过程。
2、教学要求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型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
熟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
了解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教学内容充血和淤血:充血和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英文名称: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讲课学时:实验学时:学分:适用对象:先修课程:病理学是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是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并结合机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疾病的本质。
病理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主要讲述基本病理过程,即某些疾病存在的共同的基本病变、发生和发展规律而各论是在总论的基础之上,分系统具体阐述各种特定疾病的特殊性。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它的任务三、教学基本要求要学好病理学必须总论与各论密切结合,理论与观察标本相结合,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相结合。
掌握疾病的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镜下与大体、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目的要求】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
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地位。
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史【教学内容】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病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
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发生机制;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细胞、组织损伤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萎缩的概念、原因及种类、结局;肥大的概念、形态特点;增生与不典型增生的概念;化生的概念、类型。
老化的概念及学说。
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机制变性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等原因、机制及形态特点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结局凋亡的形态学特征、机制、生物学意义熟悉再生的方式,各种组织的再生(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与神经组织的再生);骨折愈合过程。
了解影响再生的因素。
【教学内容】再生的概念、种类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组织的再生过程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形成过程及机制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形成过程及机制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再生修复的分子机制及影响因素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目的要求】掌握充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原因及其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和结局。
《病理学》教学大纲

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21051709二、计划总学时:52学时,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8学时。
三、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的课程。
四、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运用运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所发生的各种病理变化(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及疾病的转归和结局,从而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1.掌握本病理形态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2.掌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变化及其结局,并具备初步自学其它疾病病理学知识的能力;3.了解病理活检和尸体解剖的意义、检验程序及操作方法,初步学会在临床工作中正确处理、使用病理材料,培养临床病理思维能力。
(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1.能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检查内容并能根据病理特点作出初步诊断。
2.能根据诊断制定护理计划。
(三)素质要求1.能正确判断检查结果。
热爱护理专业及护理工作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高度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3.初步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和具有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能制定护理计划及措施。
4.具有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五、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行课为和《人体结构学》,要求学生掌握人体正常的结构特点;另一先行《生理课》,要求学生掌握人体正常的生理特点和功能。
本课程的后续课为一些专业课程,如《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第一章疾病概要教学内容1.健康、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概念2.疾病的原因和条件3.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4.疾病的经过与转归重点:疾病的概念、经过、结局难点:疾病过程中的共同规律第二章应激教学内容1.应激的概述、基本表现2.应激与疾病3.应激的防治和护理原则重点:应激概念,应激的基本反应。
难点:应激功能代谢变化第三章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和修复教学内容1.细胞、组织的适应。
病理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与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
各论主要讲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发病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幻灯及录像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病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病理学实验及临床相关知识密切联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绪言0.5学时目的要求【了解】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4.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5.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疾病概论 1.5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病因的分类【了解】了解疾病的概念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1.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病理过程及病理状态。
2.病因学概论:病因(包括原因和条件)及其分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营养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及先天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3.发病学概论: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4.疾病的经过与转归:康复、死亡。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各种变性、坏死和凋亡的概念及变性、坏死的病变特点。
《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病理诊断等任务。
也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级培养目标。
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与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病理学教学应从医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学为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一)理论知识1 .掌握组织、细胞的损伤和适应修复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理。
2.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病因、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发生机理和结局。
3.掌握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理、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基本类型、经过和结局。
4 .掌握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癌前病变、生长与扩散、命名和分类以及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上皮、间叶、神经组织和其他来源肿瘤常见类型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征,癌前病变和肿瘤的病因、发病学。
5.掌握下列各系统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联系:风湿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矽肺、肺炎、肺癌、食管癌、胃癌、胃炎、消化性溃疡、大肠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乳腺癌、子宫颈癌、水泡状胎块、绒毛膜癌、甲状腺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病、麻风、梅毒、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流行性出血热。
6.熟悉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源性心脏病、阑尾炎、非特异性肠炎、急性胰腺炎、肾细胞癌、膀胱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佝偻病、骨肉瘤。
7.了解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心肌炎、心肌病、胆囊炎、胆石症、前列腺增生症、甲状腺癌。
《病理学》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是病理学课程的进阶部分,侧重于探索更深入的疾病机制和相关的实验室技术。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一、病理学原理与方法1.细胞和组织学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组织学染色技术及其应用2.病理学与免疫学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病理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分子病理学技术和应用分子病理学在疾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4.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病理生理学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病理生理学与药物治疗的关系5.实验室病理学技术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技术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在实验室病理学中的应用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2.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过敏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特征3.代谢疾病代谢紊乱引起的病理学变化遗传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相关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4.其他系统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5.肿瘤病理学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病理学特征常见肿瘤类型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病理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总结:《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涵盖了病理学的原理、方法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通过深入学习该课程,学生将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更全面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实验室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的医学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1001522002总学时:96(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总学分:5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预修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
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和疾病以教师讲授为主,尽可能讲深、讲透;对相近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列表比较或自学;删去教材中临床已较少见的疾病,增加部分教材中没有但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病变。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定期开展形成性评价,如提问、实验报告等。
改革考试题型,部分题型参照执业护师资格考试题型。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学分:适用专业:开课部门:医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利用各种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引起疾病的原因和疾病的发生机制,了解机体患病时形态、功能和代谢的改变,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认识并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
为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程。
病理学常用的尸体剖验、活体组织检查等研究方法,对诊断疾病、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以及指导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病理学也是临床上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
二、课程学时分配教学章节理论实验实践绪论;第一章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2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第三章炎症 2第四章肿瘤 2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2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2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2第八章泌尿系统疾病;第九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2第十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第十一章性传播疾病 2第十二章疾病概论;第十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第十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第十五章发热 2第十六章缺氧;第十七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第十八章休克;第十九章心力衰竭 2第二十章呼吸衰竭;第二十一章肝性脑病;第二十2二章肾功能衰竭合计28三、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1.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本教材内容(2)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4)病理学发展简史2.重点与难点重点: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难点: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课程教学要求(1)基本知识点: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基本方法:学会通过大体和组织学的方法观察疾病的病理变化;能够利用运动发展的观点认识局部病变与整体之间的联系、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和特殊规律;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观点看问题。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病理生理学一、课程简介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病理生理学以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等为基础,是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独立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
病理生理学通过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器官病理生理学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等的培养,为其后续临床课程学习及科研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教学内容1.绪论和疾病概论掌握内容:病理生理学和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健康、疾病的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了解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疾病的病因学及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基本机制;疾病的转归。
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掌握内容: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概念、发病机制、特点和对机体影响及其机制(重点为三型脱水)。
了解内容:正常水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及代谢调节。
3.水、电解质代谢紊乱(2)掌握内容: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及水肿的特点,心力衰竭和肝硬化引起水肿的机制。
了解内容:正常血管内外水平衡,体内外水代谢平衡。
4.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掌握内容: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发生原因、代谢规律和对机体的影响(重点为心脏、骨骼肌和酸碱平衡)及其机制。
了解内容:正常钾平衡的调节(跨细胞转移和肾调节);各类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5.酸碱平衡紊乱(1)掌握内容:酸碱平衡的概念和酸碱失调的概念;四型单纯型酸碱中毒的概念、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阴离子间隙的概念。
了解内容: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
6.酸碱平衡紊乱(2)掌握内容: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呼吸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和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ath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164048101、总学时90、周学时5.5、学分3.5、开课学期:第3学期。
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2.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病理解剖学部分52学时)(病理生理学部分38学时)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1)病理解剖学学习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系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观察、描述病理的现象,并能根据病变的基本规律去分析病变,揭示病变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2)病理生理学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模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严密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病理解剖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
它以学生已学的基础医学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课程作为学习病理解剖学的基础,而病理解剖学则是为学生日后学习临床护理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重要医学基础学科。
病理生理学的范畴非常广泛,它与基础及临床各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歩宏(第2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 病理学实习指导本教研室自编(2010版)参考书:董郡主编,《病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8李甘地主编,《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1Cotran RS et al.《Robbins Pathokogic Basis of Disease (6th Edition) 》W.B.Saunders,1999 李玉林主编,《分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1吴人亮主编,《基础病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王恩华主编,《病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金惠铭等主编,《病理生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王迪浔金惠铭主编《人体病理生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
陈正跃王建枝主编《临床病理生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年。
金惠铭卢建殷莲华主编《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年。
Chris E.Kaufman et al.《Essentials of Pathophysiology》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6.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讲授、实验操作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习的自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的独创精神。
7.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本课程是考试课程,采用以理论考试为主,结合课堂测验、课外练习、实验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
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内容,理解主要内容,了解一般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上课提问、网络考试、课堂纪律等)占30%,期末成绩占70%。
(注:病理解剖占55%,病理生理占45%)8.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性教学以实物病理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观察、描述和动物实验为主,辅以幻灯、投影和视频材料相结合的生动、直观的互动性教学。
详见《病理学》实验大纲二、教学内容纲要病理解剖学部分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3.5学时)1.主要内容绪论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实验2.基本要求掌握:肥大、增生和萎缩的概念、意义;化生、变性、坏死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常见原因、形态改变;坏死细胞核的改变;坏死的类型、常见原因和形态特点。
理解:肥大、增生和萎缩的类型;常见的化生及其意义;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意义;坏死时细胞质和间质的改变;坏死的结局。
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与机制;粘液样变、淀粉样变、病理性色沉着和病理性钙化。
凋亡的概念、形态改变和发生机制。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3.5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再生第二节细胞的生长与调控第三节纤维性修复第四节创伤愈合实验2.基本要求掌握:再生与修复的概念。
三类不同强弱再生能力的细胞;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肉芽组织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理解:瘢痕组织的概念和作用;一期愈合、二期愈合和痂下愈合的过程;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全身与局部因素)。
了解: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上皮、纤维组织、骨和软骨、血管、肌组织、神经组织);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细胞外基质与细胞之间的作用;接触抑制和生长抑制;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4.5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充血第二节血栓形成第三节栓塞第四节梗死实验2.基本内容掌握: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栓子和梗死的概念;静脉性充血的原因、病变、后果。
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的原因、病变;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形态及其发生原因。
理解:肝、肺慢性淤血的病变与后果;栓子运行途径;血栓栓塞和气体栓塞了解: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原因、后果;血栓形成的机制、过程及血栓的类型和形态;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和其它栓塞。
第四章炎症(4.5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炎症的概述第二节急性炎症第三节慢性炎症实验2.基本要求掌握:炎症、炎症介质和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基本病变;急性炎症的类型(浆液性炎症、纤维素性炎症、化脓性炎症、出血性炎症)。
白细胞的渗出及其作用理解:炎症的原因。
一般慢性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肉芽肿性炎症常见原因和类型;急性炎症的结局了解:影响液体渗出的主要因素;主要的炎症介质及其作用;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形成条件、组成)。
第五章肿瘤(8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肿瘤的概念第二节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第三节肿瘤的异型性第四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第五节肿瘤的分级与分期第六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六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七节肿瘤的命名和分类第八节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第九节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第十节常见肿瘤举例实验2.基本要求掌握:肿瘤、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
异型性的概念、形态特点、临床意义、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的扩散途径;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癌与肉瘤的区别。
理解: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组织结构;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常见的癌前病变;良性上皮组织肿瘤和恶性上皮组织肿瘤。
了解:肿瘤的大体形态;肿瘤的生长动力学、肿瘤血管形成、肿瘤的演进与异质化;肿瘤的分级与分期;肿瘤的分类;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六章心血管疾病(6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症第二节高血压第三节风湿病实验2.基本要求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良性高血压的病理变化;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性心内膜炎。
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改变;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风湿性心肌炎和心外膜炎,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恶性高血压的肾、脑病变;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动脉炎、皮肤病变和中枢神经病变。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6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病与肺心病第二节肺炎实验2.基本要求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合并症和临床病理联系。
理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肺气肿的类型;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肺癌的病理变化。
了解: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联系;病毒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变化。
肺癌的病因、临床病理联系。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6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胃肠疾病第二节肝胆疾病实验2.基本要求掌握:溃疡病的病变、结局及合并症;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临床病理联系;肝硬化的概念、病变、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溃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肝硬化的结局;胃癌的病理变化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理变化;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和传染途径;坏死后性肝硬变。
第九章泌尿系统疾病(4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肾小球肾炎第二节肾盂肾炎实验2.基本要求掌握: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肾盂肾炎的概念和病理变化理解: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变和分类。
第十章传染病(6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传染病概论第二节结核病第三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第四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五节伤寒第六节细菌性痢疾实验2.基本要求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继发性肺结核的主要类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和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和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病理联系了解: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致病机制。
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和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及发病机制。
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核的发生和发展;肺外器官结核病。
病理生理学部分绪论(自学)1.主要内容: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第二节病理学及其研究方法第三节病理学的学习方法2.基本要求:掌握:疾病和病理过程的概念,疾病原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和发病学,疾病经过和转归。
了解:脑死亡的意义,健康的定义。
第一章应激(2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第三节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第四节应激防治和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2.基本要求:掌握:应激的概念,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理解:急性期反应蛋白和热休克蛋白、应激与疾病。
了解: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应激防治和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七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4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第二节钾代谢紊乱2.基本要求:掌握: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的原因、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理解:水、电解质(钠、钾)的正常代谢。
了解: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的防治及护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