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家教文化源远流长。

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训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

从古至今,期待孩子成长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今天的人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家教家风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使人向上向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纪录片《守望家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的拓氏家族,互帮互助,兴教育才,诗书传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家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更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

”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

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

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始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就能更好助力祖国的花朵向阳生长、绚丽绽放。

材料二:
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

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

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

箕袭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

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

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
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最优先的题材。

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

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

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

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戾凶横。

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家风,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

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

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

《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

通俗地说,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材料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良好家风,其实就是榜样意识。

家,就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家庭或者家族中的长辈,如果以身作则,严以自律,处处为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关注重视下一代教育,那么对家庭成员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无可替代的教诲。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心,则国家有希望,民族有
未来,文明有承继。

良好家风,更是一种精神传承。

我们说的家风是日积月累,经过岁月的反复淘洗积淀才形成的。

家风好的家庭,下一代才会更优秀,国家才会拥有更多的人才,也就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

虽然每个人的成功途径不尽相同,但每个人的成功起点几乎都与良好的家风密不可分,因此唯有搞好家风建设,才能让世世代代从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迷失方向。

良好家风,最终是国家民族发展动力。

有正气、存善良;守清廉、重担当;知礼数、持节操。

这样好的家风多了,一定会促进整个社会进步,以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正所谓“上行而后下效”,家风对家的影响巨大。

我们一定要教导下一代,每个人都应该对亲人有宽厚兼爱之“仁”,对朋友存往来之“义”,在家内家外要有自律之“礼”,为人处世则拥有明晰是非之“智”,而在待人接物方面,应需有轻利重诺之“信”。

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

如此以往,社会正能量和好风气才会不断得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1.下列对家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良好的家风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传统社会,大多被赞美和传承。

B.家风,是家庭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它以显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举止都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

C.家风不等同于家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家规是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

家规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D.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但也要善于借鉴外国优秀的家教家风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德行善之家,必恩泽及于子孙,因为家风都是传家宝,如耕读、忠厚、清廉等。

B.“正家而天下定矣”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相通的。

只要端正了家道,天下就能安定。

C.《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家风对家族子弟“润
物细无声”的熏染过程。

D.“仁义礼智信”,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助力于国家民族的发展。

论证了“上行而后下效”的观点。

3.下列语句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C.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D.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白灵均。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引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请结合材料和生活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流水遇知音
冯梦龙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一日,行至汉阳江口,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

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轴,弹出一曲。

曲犹未终,指下“刮刺”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

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处?”船头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草树,并无人家。

”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

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

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人,小子乃樵夫也。

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潜身岩畔。

闻君雅操,少住听琴。

”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

左右的,叫他去罢。

”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

走近舱门,回嗔作喜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

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

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

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绝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

’”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

”命左右:“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

”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

手下人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我老爷官尊着哩!”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

”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苾下截。

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脱下芒鞋,漓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

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礼了。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

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

”叫童子看坐的。

童子取一张杌坐儿置于下席。

伯牙把嘴向樵夫一努,道:“你且坐了。

”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

默坐多时,怪而问之:“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

”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

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正问之时,船头来禀话:“风色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

”伯牙分付:“且慢些!”樵夫道:“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

伏羲氏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

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

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

外按五行:金、本、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

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

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

乃雅乐之好处也。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

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抚琴一弄,其意在于高山。

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

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

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

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
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

”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

”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

”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

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

伯牙开言又问:“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

“伯牙点头道:“好个集贤村。

”又问:“道艺何为?”子期道:“也就是打柴为生。

”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

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

”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馀年。

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

”伯牙道:“如此大孝,一发难得。

”二人杯酒酬酢了一会。

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又问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虚度二十有七。

”伯牙道:“下官年长一旬。

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

”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

”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

若以富责贫贱为嫌,觑俞瑞为何等人?”遂与子期顶礼八拜。

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

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

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

正是: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改编自“高山流水”的典故,歌颂文人雅士超尘脱俗的友谊。

《滕王阁序》“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也化用该典故来表达自己结交胜友的欣喜快慰。

B.本文出自明代话本小说,主要以韵语格言俗谚等来描状情景、评论小说人物、舒缓叙事节奏、抒发情志心声,间杂一些散文化句式增加语言的自由灵动感。

C.小说情节既有平稳的展开、演进,又有突然的变奏、巧合,可读性强。

例如,开头写伯牙抚琴却遇弦断,设置悬念,后文接着就写荒山江岸边与子期相遇。

D.小说的虚构性在这篇作品中体现得很突出,比如俞伯牙和钟子期顶礼八拜结为兄弟这一情节,就是史料中没有记载,而由作者为了表达主题而虚构出来
的。

7.文中伯牙对子期的称呼前后发生了多次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荒山下听琴之人乃一村野樵夫,伯牙嗔怪讥笑,“山中打柴之人”这一称呼暴露了伯牙有一定的封建等级观念。

B.闻子期出言不俗且颇通琴曲,伯牙惊喜邀见,“崖上那位君子”“先生”的称谓出于对子期难掩的好奇和欣赏。

C.子期入舱揖礼,伯牙以“贤友”“你”相称,显得友善亲切,民主、平等的新思想战胜了原有的封建等级观念。

D.敬称对方“子期先生”,谦称个人“下官”,是因为伯牙感佩于子期对“瑶琴”的了解和对“高山流水”的领会。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9.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有言“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意思是说,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者,称得上知音。

请结合文本说说俞伯牙与钟子期这对千古“知音”“声气相求”的具体表现,这对我们当代的友情观有何启示?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耽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

”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

故曰“苟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

汤之时,大旱七年,洛坼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营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

《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

”言疾旱也。

殷太戊时有桑、楮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拱,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于是乃早朝而要退,问疾吊丧,三日而桑、楮自亡。

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

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楮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

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

”闻诸祖己,曰:“桑、楮,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
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

三年之后,蛮、夷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

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

”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拜命之辱。

”君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

”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妟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

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

《诗》曰:“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此之谓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B.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C.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D.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庄”是谥号。

春秋时期,齐、晋、秦、宋、卫等国国君常称“公”,而楚国国君常称“王”。

B.“比旦而拱”与“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两句中的“比”字含义相同。

C.“蛮、夷”在文中指边远地的少数民族、在古代,对少数民族有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的称谓。

D.“拜命之辱”“拜臣郎中”(《陈情表》)两句中的“拜”含义不同,前者是“拜谢”,后者是“授予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因为连续大旱七年而令人向山神河神祷告,从政令是否适度、是否使百姓遭受痛苦、是否贪贿成风、是否小人得势等方面进行反思。

B.殷商太戊时,有桑秧和楮苗长在朝廷的院子里,这被认为是不好的征兆,
太戊后来勤政爱民,后来庭中的桑、楮竟然消失了。

C.武丁听祖己说,得知国家面临危亡的情况后,就约束自己,检点行为,追思先王的政绩,尊老敬贤,后来有少数民族国家前来朝拜。

D.孔子否定了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他希望宋君能够反思并改正自己的过错,后来宋君果然对国内的政事尽心尽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

故日“苟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

(2)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

14.选文中,商汤、太戊、武丁和宋君在执政方面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起首三句是环境描写,词人多方面多层次地描绘了—幅晴空与绿野相连、天光与澄江相接的美景,景象寥阔而寂静。

B.词人从船上望去,看到远处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

人渐走渐近,原来是一位美人独自在芳洲之上采香草,拾翠羽。

C.“玉盘”一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用而来,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凸显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高雅深沉。

词人又用“谁省”一词,突出此时知音难觅的惆怅。

16.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但词人并未一味模仿,而是另出新意。

请简要赏析“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表达技巧上的异同。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加强统治,凭据华山、黄河作为天险,并以“,”来把守严防重要关口,自认为这样就可永保帝业了。

(2)古人常因自然永恒而生生命短促之悲,比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曾感叹“,”,所以死生真是一件大事啊。

(3)古诗词中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常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读者为之洒一把同情之泪,如“,。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智囊般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①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

在夕阳的余晖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对我们②,竟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

是的,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自信与自尊受挫吗?老子的行踪可以这样一个词形容;神出鬼没。

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云端里半隐半显。

不过,就算他是飞鸿,偶然经过我们的时空,也还是留下了③,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怜悯和慈悲。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
B.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因为失望和另有使命
C.因为失望和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失他方
D.又神奇般地消失他方,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
20.请提炼概括上面两个文段的主要观点内容,不超过5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简单说,阴历以月亮为参照,先有月,后有年;阳历以太阳为参照,先有年,后有月。

①,用阳历可以看季节的春夏秋冬。

早期人类文明大多采用阴历,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

因为月亮比较容易观测,30天左右就能观测一个轮回。

不像太阳,②。

中国古代最初也用阴历。

但阴历有一个问题:十二个朔望月是354天,比一个回归年的365天少了11天。

这样的话,每过一个阴历年,时间就会提前11天。

月份就会越来越提前,和季节对应不上。

不过这难不倒聪明的中国古人,他们将阴历和阳历相结合——用朔望月来确定月,也用回归年确定年,二者差的天数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补齐。

比如说我们用农历时会出现“闰四月”的情况,就是过完了四月又③。

这个临时加入的闰四月,就是为了凑齐阴历与阳历差的天数。

21.下列各句中的“容易”与上面文段中加点的“容易”一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容易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

B.秋凉时节运动出汗后若不及时换衣,很容易感冒生病。

C.这几组形近字容易混淆,请同学们注意其书写。

D.好不容易才找到水源,干渴了一天的他们高兴得叫喊起来。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看待事物的角度真的会发生变化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2.C3.B
4.①论证方式多样。

文章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等。

作者引用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家而天下定矣”等语句,选取了拓氏家族的事例,运用了“累土”的比喻,让自己的论证既有说服力又更生动。

②论证结构清晰,运用分总结构,分条论证。

作者紧扣“良好的家教家风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