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得学派
巽风答题量子力学的学派
巽风答题量子力学的学派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其中包括原子、分子、原子核等微观粒子。
自从20世纪诞生以来,量子力学便成为了物理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学派,其中以哥本哈根学派、多世界学派、相干态学派较为著名。
而巽风答题中所问的是量子力学的学派问题,我将从这三个学派角度出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量子力学的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是量子力学最为传统的学派之一。
这个学派以哥本哈根大学物理系为中心,以波尔、海森堡、玻尔等著名物理学家为代表,倡导一种不可分离原理——通过观察过程的干扰或测量会改变受测系统的状态,从而影响测量结果。
哥本哈根学派重视量子力学的经典解释,认为它解释不了物质的本质,且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数学形式只是一种描述,并没有真正的物理意义。
与哥本哈根学派不同,多世界学派则认为测量不会影响系统的状态,毫无干扰,量子体系存在多种不同的状态。
多世界学派中最著名的代表是休姆普登和伊弗双胞胎(Everett),他们发展出分支宇宙的概念,解决了哥本哈根学派中的量子纠缠问题。
多世界学派认为,当我们测量一个体系时,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就会随之分裂出许多不同的宇宙,每个宇宙都对应着量子体系的某个状态。
这种学派的理论对于描述宇宙的微观世界非常有意义。
相干态学派则主张考虑系统和观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芬曼,他强调量子体系和观察仪之间的相互作用,此时的观测手段可以被视为量子态。
相干态学派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解释量子纠缠的现象,同时也完善了物理学对于测量理论的探讨。
综上所述,哥本哈根学派、多世界学派、相干态学派是量子力学中的重要学派,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和解释方式,包括对于测量理论的探讨、对于观测者的涵义以及它们各自独特的学说。
这些学派虽然各自不同,但都深刻地影响着量子力学这门重要的学科,同时也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量子力学主要三大学派
量子力学主要三大学派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一门重要物理学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多个不同的学派。
本文将介绍量子力学主要的三大学派,分别是哥本哈根学派、数学派和多世界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是由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和维尔纳·海森堡等人创立的。
该学派强调测不准性原理和干涉原理,认为量子力学是一种统计性理论,无法准确描述微观粒子的具体运动状态,只能通过概率性的波函数描述其可能的位置和动量。
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实验是双缝实验,揭示了微观粒子呈现波粒二象性的特点。
数学派
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约翰·冯·诺依曼和埃里温·朗道等数学家。
这一学派强调将量子力学建立在数学严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算子和希尔伯特空间等数学概念,为量子力学的公理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数学派的工作为量子力学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世界学派
多世界学派由休谟·伊弗瑞和休伯特·普尔共同提出。
该学派认为在测量微观粒子时,宇宙会分裂成多个平行宇宙,每个宇宙符合量子力学的统计规律。
这一学派的理论解释了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等现象,提出了量子态的波函数演化是宇宙的分裂过程。
综上所述,量子力学主要的三大学派分别是哥本哈根学派、数学派和多世界学派。
它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观点,丰富了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推动了量子力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之解释的思考
第29卷第2期2008年4月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 shan No r m al Un iversityVo l. 29 No. 2Ap r12008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之解释的思考陈国庆(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 广东潮州521041)摘要: 量子力学的形式体系建立超前于物理诠释, 这为量子力学解释群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前提。
但量子力学和经典物理学语言体系分别蕴涵着不同的本体预设, 描述宏观世界的经典力学与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在作用机制、质点抽象、概率的应用均有本质的区别。
因而, 借助经典物理学的概念描述微观物理实在图景会在本质上存在不适应性。
在此语境下, 我们认为, 尽管哥本哈根学派之解释有不足之处, 但目前在整体上还没有哪种解释比它更优越。
关键词: 量子力学; 本体预设; 哥本哈根学派中图分类号: B029; N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26883 ( 2008) 022*******20 世纪物理学最具有革命性的成果是量子力学, 它为人们撩开了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
然而, 量子现象不同于宏观现象的奇异性, 使这一领域成为物理哲学中争论最多的问题。
量子力学。
‛前苏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朗道(L endau, L ev D avi dovi ch ) 更直接地声称: ‚量子力学永远不可能被‘理解’, 你们只须去习惯它。
‛①据此, 不难看出, 量子力学的成就, 却难以掩盖量子力学解释体系的不足。
所谓量子力学解释向题, 是指量子测量、量子概率和量子关联的解释。
这三个解释问题的形上学抽象就是因果性、实在性和整体性问题。
不同的解释方案就是围绕着以上问题而展开。
哥本哈根学派( Cop e nhagen Schoo l) 是20 世纪20 年代初期形成的, 为首的是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 N i e ls Boh r) , 玻恩(M a x Bo r n )、海森堡(W e r ne r H e i senbe r g )、泡利(W o l fgang E. Pau l i) 以及狄拉克( Pau l A. M. D irac ) 等是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
量子力学是谁提出的
量子力学是谁提出的
量子力学是在20世纪初由马克斯·普朗克、尼尔斯·玻尔、沃纳·海森堡、埃尔温·薛定谔、沃尔夫冈·泡利、路易·德布罗意、马克斯·玻恩、恩里科·费米、保罗·狄拉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康普顿等一大批物理学家共同创立的。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发展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物质的结构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
量子力学得以解释许多现象和预言新的、无法直接想象出来的现象,这些现象后来也被非常精确的实验证明。
除通过广义相对论描写的引力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描写(量子场论)。
量子力学并没有支持自由意志,只是于微观世界物质具有概率波等存在不确定性,不过其依然具有稳定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否认宿命论。
第一,这种微观尺度上的随机性和通常意义下的宏观尺度之间仍然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第二,这种随机性是否不可约简难以证明,事物是由各自独立演化所组合的多样性整体,偶然性与必然性存在辩证关系。
自然界是否真有随机性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对这个鸿沟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普朗克常数,统计学中的许多随机事件的例子,严格说来实为决定性的。
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物理体系的状态由波函数表示,波函数的任意线性叠加仍然代表体系的一种可能状态。
对应于代表该量的算符对其波函数的作用;波函数的模平方代表作为其变量的物理量出现的概率密度。
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量子力学史上的四次大论战
量子力学史上的四次大论战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在物理学界引起了一场异常激烈而且旷日持久的论战。
这场论战的参与者都是当时理论物理的精英,主要有以尼尔斯·玻尔(NielsBohr)为核心的哥本哈根派,包括波恩(MaxBorn)、海森堡(WernerKarlHeisenberg)、泡利(WolfgangErnstPauli);还有就是哥本哈根派的反对者,主要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路易斯·德布罗意(LouisdeBroglie)、薛定谔(Schr?dinger)。
论战的内容涉及到对量子力学的物理图景、基本原理、完备性甚至哲学基础和世界观等根本问题的争论。
根据论战内容和时间可将这场大论战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26年薛定谔应玻尔邀请到哥本哈根做《波动力学的基础》的演讲并由此爆发第一次论战;第二阶段,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关于“新量子理论的意思”的第二次论战;第三阶段,1928年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关于不确定原理的第三次论战;第四阶段,1935年EPR论文发表,引起了关于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描述的完备性的第四次论战。
四次论战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极具深度,触及到物理学的基础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论战爆发▲薛定谔方程1925年至1926年薛定谔从经典力学的哈密顿——雅可比方程出发,利用变分法和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将电子看成德布罗意波,用一个波动方程表示,最后得到一个非相对论的波动方程,即著名的薛定谔方程,方程中的波函数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薛定谔的这套理论就是后来所谓的波动力学。
虽然薛定谔方程也能产生玻尔原子的量子化能级,但是薛定谔认为这应该表现为振动着的物质波的谐函数而不是跳跃的电子。
此后薛定谔很快证明了他的“波动力学”在数学上同哥本哈根学派的“矩阵力学”是等价的。
薛定谔认为:波函数本身代表一个实在的和物理的可观测量,即使在原子量级上,经典的连续过程和绝对的决定论照样成立。
以下属于量子力的学派
以下属于量子力的学派
量子力学是一门多面向的学科,它考虑了自然界微观世界中微小分子、原子、分子、原子核以及原子小粒子的运动规律。
有几个主要的学派
和面向:
1、波力学:又称量子力学,借鉴了物理学的波动理论,认为被观察的
物理系统是由一种解释成波的形式可以描述的,专门研究能量以及物
质在微小范围内的运动,提出了唯波力学理论。
2、薛定谔方程:也称哈密顿方程,又称量子力学对电子化学和结构的
解释,它定义了物理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可以用来描述电子的行为,
利用它可以描述电子结构,如分子的稳定性、迁移性等。
3、原子理论:主要由克莱因、喷尔斯等人倡导,考虑了原子的结构及
它的能量模型,认为原子的形成是由若干个基本的桥架元素组成的,
并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用来更好地研究原子结构。
4、原子核理论:主要涉及核反应过程中的原子核,借鉴了量子思想,
考虑了原子核的结构及其结构特性,用来描述核反应的动态过程,从
而更好地研究原子核的反应特性。
5、量子力学的定性理论:考虑的是物质的定性特性,如量子现象、量
子波动、量子约束等,从而对物质的性质进行更具体的描述,这给物
理学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单元来解释量子现象。
6、量子场论:又称量子场理论,它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磁场、电场和弱电场之类的物理场中,在描述量子现象时,考虑了物质与其
场中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强调了物质在场中的相对性。
总之,量子力学的学派非常复杂,这些学派的发展历程也代表着物理
学的发展,它集合了众多学科的共性,让我们更常地去认识世界。
玻恩
玻恩玻恩(Max Born,1882~1970)德国物理学家。
量子力学的他建者之一,晶格动力学的奠基人。
1882年12月11日生于普鲁士布雷斯劳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
小时受父亲(医学教授)影响喜欢摆弄仪器和参加科学讨论。
1901年进入布雷斯劳大学。
1905年慕名人格了根大学以便听希耳伯特、阅可夫斯基等数学、物理学大师讲学。
于1907年获博士学位。
1912年受聘为格丁根大学讲师。
1921年成为格了根大学物理系主任和理论物理学教授。
从1923年开始,他致力于发展量子理论,年轻的海森伯当时是他的助教和合作者,1925年海森伯提出他的“关于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理论”后,玻恩当即支持海森伯理论,认为其表达形式与矩阵代数一致,他和海森伯等人合作发表了长篇论文,用严整的数学形式全面系统地阐明海森伯理论。
1926年薛定谔以波函数为基础,提出与海森伯的矩阵力学等价的波动力学,并把波函数看作是对实在的物质波的连续描述。
玻恩从具体的碰撞问题的分析出发,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诠释波函数的二次方代表粒子出现的概率。
由于这一贡献,他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量子力学的提出使格丁根大学成为当时举世瞩目的物理中心之一。
在玻恩的领导下,格了根群英苦革,自由讨论空气清跃。
形成了可以和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相媲美的格丁根物理学派。
玻恩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工作者,他讲课出色,常组织名家讲学,他热诚待人,诲人不倦,奖励后起之秀,对年轻人的成就给予很高评价。
他还善于向晚辈学习,如他认为他从其助手泡利那里学到的,比泡利从他那里学到的要多。
1933年希特勒上台,玻恩由于犹太血统,教授职位被剥夺,财产被没收,流亡到了英国。
1936~1953年任爱丁堡大学教授。
退休后回德国居住,仍继续进行科学与写作活动。
在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了近30本著作。
于1970年1月5日在格丁根逝世。
墓碑上刻着他发现的著名公式:。
量子力学早期发展史
量子力学早期发展史对量子力学发展早期的学派之争作一简要的评述,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1 引言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是对经典物理学的革命性的突破。
与经典物理学不同,它是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
因而对于物理学家来说,需要建立起崭新的概念和思想方法,也就是需要有新的哲学观点来解释它。
同时也引发了一场空前的物理学和哲学上的大争论。
比如,波函数、不确定关系等量子力学中的主要概念和原理,各学派之间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然而,这场争论也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本文对量子力学发展早期的学派之争作一简要的评述,从而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2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哥布哈根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形成的,为首的是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是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
它的发源地是玻尔创立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它对量子力学的解释被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玻尔本人不仅对早期量子论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而且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量子力学的创建起了推动和指导作用,他提出的著名的“互补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支柱。
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成了量子理论研究中心,由此该学派成为当时世界上力量最雄厚的物理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在定量方面首先表述为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
这类由作用量量子h表述的数学关系,在1927年9月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中从哲学得到了概括和总结,用来解释量子现象的基本特征——波粒二象性。
所谓互补原理也就是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互相补充。
该学派提出的量子跃迁语言和不确定性原理(即测不准关系)及其在哲学意义上的扩展(互补原理)在物理学界得到普遍的采用。
因此,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以及哲学观点,理所当然是诸多学派的主体,是正统的、主要的解释。
3 玻恩的量子力学统计解释对量子力学解释的统计观点认为,量子力学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只能是统计性的,而不是决定论的,也不能描述单独发生的事件。
以下属于量子力学的学派
以下属于量子力学的学派量子力学学派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物质和能量构成的宇宙的重要理论。
其中,量子力学的学派有很多,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第一派:解析力学**解析力学是量子力学学派之一,由爱尔兰物理学家德拉特纳和德国物理学家德尔塔尼所创立。
解析力学是第一个使用“数学主义”方法建立的,利用数学来考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并分析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化,它是把量子物理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基础。
沿着这个学派,学者们发展出了精确分析量子力学的数学方法,这一方法不仅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也是形式量子力学学派发展的基石。
**第二派:凝聚态量子力学**凝聚态量子力学是指利用量子力学定义、计算以固体为基本系统的物理性质、结构和物性,它主要研究在低温和压力下,由原子、分子、电子和中子构成的微观系统。
这一物理学学派是在二十世纪30年代开展的,它综合了传统物理学的根据实验和实践的经验的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方法,令量子力学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三派:量子场论**量子场论是量子力学学派之一,是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物理学家纳斯兰姆所创立的。
量子场论思想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加深了有关物质的研究,而且解释了宇宙中时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高能物理的研究和发展。
由于它的强大理论和实验研究,它在宇宙学研究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以上就是介绍三个量子力学学派的内容,每种学派都有它特殊的视角、吸引力、用来分析宇宙构成的方法,都为我们研究宇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量子力学(物理学理论)—搜狗百科
量子力学(物理学理论)—搜狗百科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量子力学是描述物质微观世界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物理科学。
它是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量子力学的发现引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量子力学 19世纪末正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一系列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一个接一个地发现了。
德国物理学家维恩通过热辐射能谱的测量发现的热辐射定理。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了解释热辐射能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在热辐射的产生与吸收过程中能量是以hf为最小单位,一份一份交换的。
这个能量量子化的假设不仅强调了热辐射能量的不连续性,而且跟'辐射能量与频率无关,由振幅确定'的基本概念直接相矛盾,无法纳入任何一个经典范畴。
当时只有少数科学家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说。
1916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发表了光电效应实验结果,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为解决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不稳定性(按经典理论,原子中电子绕原子核作圆周运动要辐射能量,导致轨道半径缩小直到跌落进原子核),提出定态假设:原子中的电子并不像行星一样可在任意经典力学的轨道上运转,稳定轨道的作用量fpdq必须为h的整数倍(角动量量子化),即fpdq=nh,n称之为量子数。
玻尔又提出原子发光过程不是经典辐射,是电子在不同的稳定轨道态之间的不连续的跃迁过程,光的频率由轨道态之间的能量差确定,即频率法则。
这样,玻尔原子理论以它简单明晰的图像解释了氢原子分立光谱线,并以电子轨道态直观地解释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导致了72号元素铪的发现,在随后的短短十多年内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大科学进展。
这在物理学史上是空前的。
由于量子论的深刻内涵,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对对应原理、矩阵力学、不相容原理、测不准关系、互补原理。
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等都做出了贡献。
量子力学-人物及理论介绍
1.海森堡的贡献
德国物理学家,1901年出生 于维尔斯堡的一个教师家庭, 1920年进入慕尼黑大学物理系, 师从索末菲攻读理论物理学,第一 学期就在解释反常塞曼效应时首先 引入了半量子数,第二学期结合听 《液体力学》课程,写出了有关涡 流的论文,深得其师赏识。 1922 年6月,海森堡亦随同索末菲参加 了玻尔的一次系列演讲,海森堡的 提问引起了玻尔的注意。
①波函数的几率诠释:在微观领域里,人们必须放弃力学意 义上的因果律和决定论,而把几率性看成是本质的。
23
②测不准关系:1927年,海森堡在论文《量子论中运动学和 动力学的可观测内容》中,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为 了说明他的测不准原理,海森堡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用一 个γ射线显微镜观测一个电子。由于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光波 波长的限制,为了精确确定电子的位置,应该使用波长短的 光,而波长越短,光子的动量越大,根据康普顿散射,引起 电子动量的变化就越大。因此电子的位置愈准确,就愈难确 定电子的动量。反之亦然。 海森堡认为,微观粒子既不是经典的粒子,也不是经典 的波;当人们用宏观仪器观测微观粒子时,就会发生观测仪器 对微观粒子行为的干扰,使人们无法准确掌握微观粒子的原来 面貌;而这种干扰是无法控制和避免的,就像盲人想知道雪花 的形状和构造。通过仔细分析,海森堡得出电子坐标的不确定 程度Δx和动量的不确定程度Δp遵从:Δx·Δp~h;同样,能 量和时间这种正则共轭物理量也遵从测不准关系,海森堡认为 “这种不确定性,正是量子力学中出现统计关系的根本原因”。
18
海森堡的数学方法,当时对大多数物理学家并不熟 悉,包括海森堡本人也没有把握,他把论文交给了玻 恩,请他决定有无发表的价值。波恩经过几天的思考 后,将论文推荐到《物理纪事》予以发表。玻恩后来 回忆说:“当时海森堡的乘法规则使我不安,经过八 天的苦思冥想,我回忆起在布莱斯劳大学时我从老师 罗森斯(Rosanes)教授学到过的代数理论。”这就是70 年前被创立的矩阵演算,所以海森堡的理论就被称为 “矩阵力学”。 2.玻恩的工作
海森堡的介绍
海森堡的介绍韦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德国理论物理和原子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立者,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提出了“测不准原理”(又称“不确定性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
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基础》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
1924年,海森伯到哥本哈根在N.玻尔指导下研究原子的行星模型。
1925年解决了非谐振子的定态能量问题,提出量子力学基本概念的新解释。
矩阵力学就是M.玻恩和E.P.约旦后来又同海森伯一道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
海森伯于1927年提出“不确定性”,阐明了量子力学诠释的理论局限性,对某些成对的物理变量,例如位置和动量,能量和时间等,永远是互相影响的;虽然都可以测量,但不可能同时得出精确值。
“不确定性”适用于一切宏观和微观现象,但它的有效性通常只明显地表现在微观领域。
1929年,他同W.E.泡利一道曾为量子场论的建立打下基础,首先提出基本粒子中同位旋的概念。
193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泡利的简介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E.Pauli,1900~1958),1918年,18岁的泡利初露锋芒,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是关于引力场中能量分量的问题。
1919年,泡利在两篇论文中指出韦耳(H.Wegl)引力理论的一个错误,并以批判的角度评论韦耳的理论。
其立论之明确,思考之成熟,令人很难相信这出自一个不满20岁的青年之手。
1921年,泡利以一篇氢分子模型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同年,他为德国的《数学科学百科全书》写了一片长达237页的关于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词条,该文到今天仍然是该领域的经典文献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评价说:“任何该领域的专家都不会相信,该文出自一个仅21岁的青年之手,作者在文中显示出来的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力、熟练的数学推导能力、对物理深刻的洞察力、使问题明晰的能力、系统的表述、对语言的把握、对该问题的完整处理、和对其评价,使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羡慕。
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各种学派
量子力学解释的学派有:
1. 经典量子力学:经典量子力学是由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和费米等物理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一种基于经典物理学的量子力学理论,它将量子力学的概念应用于经典物理学的框架中,以解释量子力学现象。
2. 相对论量子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是由爱因斯坦和费米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基于相对论的量子力学理论,它将量子力学的概念应用于相对论的框架中,以解释量子力学现象。
3. 波动力学:波动力学是由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和费米等物理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一种基于波动力学的量子力学理论,它将量子力学的概念应用于波动力学的框架中,以解释量子力学现象。
4. 原子力学:原子力学是由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和费米等物理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一种基于原子力学的量子力学理论,它将量子力学的概念应用于原子力学的框架中,以解释量子力学现象。
5. 数学量子力学:数学量子力学是由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和费米等物理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一种基于数学的量子力学理论,它将量子力学的概念应用于数学的框架中,以解释量子力学现象。
薛定谔的调研报告
薛定谔的调研报告薛定谔的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XX研究团队的成员,我负责对薛定谔的研究进行调研并撰写报告,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1. 薛定谔概述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1887年-1961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著名量子力学的创始人。
他通过波动方程成功地解释了几个实验现象,被誉为“波动力学奠基人”。
2. 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是薛定谔学派的核心理论,它描述了粒子在量子力学背景下的运动。
薛定谔方程是一个时间相关的偏微分方程,可以用来求解微观粒子的波函数。
通过薛定谔方程,我们可以得到粒子的能量、位置、动量等相关信息。
3. 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薛定谔猫思想实验是薛定谔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量子力学思想实验,用于揭示量子力学的特殊性质。
该实验设想将一只猫放入一个密封的盒子中,同时放入一个放射性物质,以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放射性物质有一定几率发生崩溃,使得猫死亡。
而在观察之前,猫将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中。
这个实验引出了“观察者效应”和“量子纠缠”的概念。
4. 薛定谔学派的重要贡献薛定谔学派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薛定谔方程成功地解释了诸如电子云、电子束的干涉等现象,为量子力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释框架,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5. 薛定谔学派的争议薛定谔学派的量子力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薛定谔方程对于宏观物体并不适用,而当量子力学的理论扩展到宏观世界时,往往引起了人们的疑问和争议。
许多学者对于量子力学的解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争论。
6. 薛定谔学派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薛定谔学派对现代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工作不仅在理论物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研究和思想对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物理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7.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薛定谔学派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下列属于量子力学的学派
下列属于量子力学的学派
量子力学三大学派是:慕尼黑、哥廷根、根本哈根。
1、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广泛应用于量子化学、量子光学、量子计算、超导磁体、发光二极管、激光器、晶体管和半导体如微处理器等领域。
2、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物质的理论,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许多物理学理论和科学如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的学科都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所进行的。
3、量子力学是描写原子和亚原子尺度的物理学理论。
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组成成分的认识。
微观世界里,粒子不是台球,而是嗡嗡跳跃的概率云,它们不只存在一个位置,也不会从点A通过一条单一路径到达点B。
4、根据量子理论,粒子的行为常常像波,用于描述粒子行为的波函数预测一个粒子可能的特性,诸如它的位置和速度,而非确定的特性。
物理学中有些怪异的概念,诸如纠缠和不确定性原理,就源于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三大创始人
量子力学三大创始人在20世纪初期,量子力学作为一门完全革新性的物理学理论,不仅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描述微观世界规律的方法。
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中,有三位重要的科学家被认为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他们分别是马克斯·普朗克、艾尔温·薛定谔和沃纳·海森堡。
马克斯.普朗克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1858-1947) 是德国物理学家,被誉为“量子力学之父”。
他在1900年提出了热辐射的量子理论,这一理论后来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普朗克认为能量是以离散单元(即量子)的形式存在的,这一假设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
普朗克的研究为后来的量子力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艾尔温.薛定谔艾尔温·薛定谔 (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 是奥地利物理学家,他以薛定谔方程闻名于世。
薛定谔方程描述了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演化,是量子力学的基础方程之一。
薛定谔通过对波动性粒子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引起了人们对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深入思考。
沃纳.海森堡沃纳·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1901-1976) 是德国物理学家,被认为是量子力学的创立者之一。
他在1925年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该原理指出:不能同时准确地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在量子力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揭示了微观世界中的测量限制和基本规律。
总的来说,马克斯·普朗克、艾尔温·薛定谔和沃纳·海森堡是量子力学三大创始人,他们的研究成果为这门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启了物理学的新篇章。
他们的贡献不仅对当代物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激发了后人对微观世界的探索热情。
以下属于量子力学学派
以下属于量子力学学派
量子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微观尺度上不受现实界限的行为。
它有几个学派,这些学派对量子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是属于经典量子理论的狭义量子学学派。
该学派主张将量子力学和经典物理学整合起来,以知道量子物理世界的特殊现象。
它吸收了经典物。
理学的有效性来解释和探究量子的原理,以及其在许多方面的发展。
第二种是属于量子力学的扩展量子学学派。
该学派强调实验发现和数学处理来理解和推导量子物理,以解释和推导物质世界中大尺度的现象,证明以及开发量子物理中的分子物理规律。
第三种是量子信息量子学学派。
该学派将量子物理和信息论相结合,试图使用量子力学的理论来理解和研究信息的传输和处理。
是以量子力学关于信息的表示方式,得以探讨和实现复杂的量子逻辑门。
量子学的几个学派对对对量子物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每个学派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发展,但他们也有相同的目标:理解量子物理学,以揭示其精妙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子力学得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
哥布哈根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形成的,为首的是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是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
它的发源地是玻尔创立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它对量子力学的解释被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玻尔本人不仅对早期量子论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而且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量子力学的创建起了推动和指导作用,他提出的著名的“互补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支柱。
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成了量子理论研究中心,由此该学派成为当时世界上力量最雄厚的物理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在定量方面首先表述为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
这类由作用量量子h表述的数学关系,在1927年9月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中从哲学得到了概括和总结,用来解释量子现象的基本特征——波粒二象性。
所谓互补原理也就是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互相补充。
该学派提出的量子跃迁语言和不确定性原理(即测不准关系)及其在哲学意义上的扩展(互补原理)在物理学界得到普遍的采用。
因此,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以及哲学观点,理所当然是诸多学派的主体,是正统的、主要的解释。
量子力学的随机解释
随机解释认为,通过研究薛定谔方程与费曼积分、马尔科夫过程之间的联系,认为应把量子力学解释为一种经典的概率理论或统计过程理论。
这些过程是随机的,例如,用布朗运动理论解释不确定关系。
最早对量子理论作随机解释的薛定谔和随后的玻普通过对随机过程的研究认为,波粒二象性的矛盾是由于波被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实在,如果波被看作是粒子系综的集体特性,例如声波那样,就不存在矛盾了。
后来,他们借助量子场中的产生和湮没过程,建立起一种推广了的统计力学,由此推出量子力学的规律。
他们进一步认为波函数只是表示时空中事件出现的次序。
由于基本事件按其本性来讲是分立地产生和消失的,所以这些次序的规律具有统计的性质。
随着统计电动力学的发展,发现经典随机体系与量子力学体系之间具有很大的类似性。
薛定谔还认为,只能把“客观实在性”归属于波而不归属于粒子,并且不准备把波仅仅解释为“概率波”。
因而他认为,只有位形空间中的波是通常解释中的概率波,而三维物质波或辐射波都不是概率波,但却有连续的能量和动量密度,就象麦克斯韦理论中的电磁场一样。
薛定谔因此正确地强调指出,在这一点上,可以设想这些过程是比它们通常的情况更为连续。
在通常的量子论解释中,它包含在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变中。
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大论战
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不同观点之间的大论战是量子力学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场争论,因而本文特作比较深入完整的阐述和分析。
玻尔1918年提出对应原理,认为量子理论能以一定的方式同经典理论一致起来。
即认为原子保持量子状态的特性和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只有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不足以把原子激发到较高量子状态时,原子才显现量子特征。
如果在非常强烈的干扰下,那么量子效应的特性将完全消失,原子也就带有古典性质。
海森伯正是按这一原理和可观察量是物理理论基础创立了矩阵力学。
波动力学也是通过量子和经典的对应性建立起来的。
1927年海森伯提出“不确定关系”后,玻尔接着于同年9月在意大利科摩城召开的纪念伏打逝世100周年国际物理学会议上发表了题为《量子公设和原子理论的晚近发展》的演讲,提出了著名的“互补原理”,引起学术界很大震动。
互补原理认为:微粒和波的概念是互相补充的,同时又是互相矛盾的,它们是运动过程中的互补图像。
玻尔特别指出,观察微观现象的特殊性,由于微观客体中最小作用量子h要起重要作用,因此微观客体和测量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能忽略的。
这种相互作用在原则上是不可控制的,是量子现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种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的数学表示是“不确定关系”。
这决定了量子力学的规律只能是概率性的。
为了描述微观客体,必须抛弃决定性的因
果性原理。
量子力学精确地描写了单个粒子体系状态,它是完备的。
玻尔特别强调微观客体的行为有赖于观测条件。
他认为一个物理量或特征,不是本身即存在,而是由我们作观测或度量时才有意义。
哥本哈根学派写了大量文章,宣传互补原理,提出了客观不可分的观点。
他们还将互补原理推广到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历史各个领域,认为互补原理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1927年10月24日至2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五届索尔威会议,玻尔在会上又一次阐述了他的互补原理。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为众多的物理学家所接受,成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但是在会上,互补原理却遭到了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人的强烈反对,开始了物理学史上前所未有的长达几十年之久的爱因斯坦-玻尔大论战。
实际上,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从1920年4月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玻尔到爱因斯坦所在的德国柏林访问,第一次与爱因斯坦会面。
他们两人就量子理论的发展交换了意见,谈话的主题是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问题。
乍看起来,这次争论好象是爱因斯坦主张,完备的光理论必须以某种方式将波动性和粒子性结合起来,而玻尔却固守光的经典波动理论,否认光子理论基本方程的有效性。
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玻尔强调需要同经典力学的观念作彻底的决裂,而爱因斯坦则虽赞成光的波粒二象性,但却坚信波和粒子这两个侧面可以因果性地相互联系起来。
爱因斯坦坚决反对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不赞成抛弃因果性和决定性的概念。
他坚信基本理论不应当是统计性的。
他说,“上帝是
不会掷骰子的。
”他认为在概率解释的后面应当有更深一层的关系,把场作为物理学更基本的概念,而把粒子归结为场的奇异点,他还试图把量子理论纳入一个基于因果性原理和连续性原理的统一场论中去,因此他在第五届索尔威会议上支持德布罗意的导波理论,并且在发言中强调量子力学不能描写单个体系的状态,只能描写许多全同体系的一个系综的行为,因而是不完备的理论。
由此可见,量子力学的发展是个充满争吵的发展。
主要有哥本哈根、玻尔、爱因斯坦 3个学派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