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生活与哲学全册课程目标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定义○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3)运用○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
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内容目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知识目标(1)识记○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运用○结合所学哲学原理,分析在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结合所学哲学原理,谈谈人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论证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得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结论。
○结合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列举生活实例,依据有关原理,说明要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既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又要具备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既要反对无限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保守主义。
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观念》教学计划
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观念》教学计划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生活与哲学观念,帮助高二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和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通过理论研究、实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将探索各种生活观念与哲学思想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概念和内涵;- 分析不同生活观念与哲学思想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对生活与哲学问题的探索兴趣和自主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活观念的概念与内涵1. 生活观念的基本概念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观念差异3. 生活观念对行为和决策的影响第二单元:哲学思想与人类生活1. 主要哲学思想的介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等2. 哲学思想对社会制度和个人行为的影响3. 哲学思考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启示第三单元:生活与哲学的互动与交融1. 生活与哲学的相互关系2. 哲学对生活的意义和作用3. 哲学对生活观念的引导与调整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讲解生活观念和哲学思想的概念、内容和相关理论。
-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生活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活观念和哲学思想对社会问题和个人行为的影响。
-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生活观念与哲学思想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并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能力。
- 学生独立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文献阅读和独立研究,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评估-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 作业和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研究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个人研究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生活观念或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论文,评估学生的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资源- 《哲学的故事》作者:威尔·杜兰特- 《生活观念与社会发展》作者:李明以上是《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观念》教学计划》的初步安排和设计。
本计划将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并提供理论学习和实际案例分析,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江苏省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1.1美好生活的向导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
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教学计划
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教学计划一.教材总体分析生活与哲学》共分为四个单元,涵盖了生活智慧、探索世界、思想方法和认识社会等方面。
全书共十二课,每个单元包含三节课。
第一单元主要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两大阵营,旨在通过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哲学问题,开启人的智慧。
第二单元探讨世界的本质和真理的追求,强调在实践中发展和把握真理。
第三单元重点在于领悟世界的普遍联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法,树立创新意识。
第四单元则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哲学概念、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理解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的全面的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和“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研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主要教学措施1、采用教案和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2、采用分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3、强化知识的落实检查,包括抽背、听写、默写等方式。
4、针对性解题技巧辅导,训练和督促学生过关。
四、本学期教学研究一)专题(主题教研)1、如何提高学生对哲学的研究兴趣。
2、如何落实不同类型的主观题解题技巧。
二)互帮互学计划1、共同探究如何突破哲学教学中的重难点。
2、共同探究关于哲学的高考题。
3、共同探究与哲学有关的时政。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研发中心扈文华一、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是课程知识目标的要求。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这是课程能力目标的要求。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是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达成这些目标,是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意义。
本课程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以学生当前的生活为基础,在凸显实践线索的架构中,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这对于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坚持“求真务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正确对待社会价值观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本课程的内容结构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融入本课程设置的四个主题中讲述,一以贯之,这是本课程结构设计的主要特点。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要从主客体关系入手,引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主要从分析矛盾入手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主要从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入手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本课程的内容要点(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教材简介与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必修4
可编辑ppt
15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运动是有规律的
可编辑ppt
16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生活与哲学》教材简介与教学建议
可编辑ppt
1
一、《生活与哲学》教材简介
(一)《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主要特点
1.贴近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
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时代感)
2.贴近学生,加强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
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针对性)
3.贴近生活,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
可编辑ppt
26
第四单元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本单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人 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 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在整部教材中具有 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可编辑ppt
27
第四单元设置了两课、一个综合 探究。
可编辑ppt
6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这一单元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 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
这一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 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可编辑ppt
7
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 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 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
《哲学与生活》教材分析--【教学参考】
《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前言一、课改的必要性: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1、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三、《生活与哲学》简介:1、学习哲学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
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
4、《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意识·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分理解哲学 , 就要摆脱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 , 对教学方 识的意义与价值 。 此外 , 教学设计需要与学生实际生活 、
式进行创新 , 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 生活与 社会现实相结合 , 在《 生活与哲学》 中融合 日常生活 、 时 哲学》 课堂教学 中需要遵守的原则 , 同时探讨高 中思想 事新 闻与社会热点 ,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
由于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中, 《 生活与哲学》 这 门课 教学 的内容 升华 至 关重 要 。很 多 实践 表 明 : 课 堂教 学 体
程 有 着重 要作 用 , 所 以需 要 严格 遵 循直 观性 的原则 。直 系 目标 基本 一 致 ,主要 都 是 为 了促进 高 中生 全 方 面发
展 ,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与理论知识间的联系 , 还 要综合应用学科知识与实践锻炼 , 为高 中生打好学科知 识 的基础 , 同时发展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高中《 生
学 的方法 , 在提高教学 质量 的同时 , 提高学生学习 的积 极性 ,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2 . 直观 性 的原 则
二、 高中思想政治《 生活与哲学》 有效的教学方法
1 . 充分 应用 课 外 的活动 形 式 , 对 教 学情 景进 行设 计 由于课 堂教 学 和课 外 活动 有 着密 切联 系 , 因此 课 堂
思想政治教师应用辩论方式进行 《 生活与哲学》 的 内航天事业是否可 以取得较高的成就 ;第三个综合探
教学 , 在南宋时期 , 朱熹就比较重视学术的辩论 , 并且在 究 : 在 国内航天事业之 中, 主要有哪些失败例子与成功 教育学生时也经常使用讨论方式。《 朱子年谱》 有言 : 先 例子 , 彰显出什么样的哲理。 在课堂教学中 , 教师要先让 生穷己之力 , 治理军事甚劳 , 在晚上还会和学生交谈 。 而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互相分享彼此之 间查阅的资料 , 在
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4 (生活与哲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1.了解哲学的含义。
2.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2.理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 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4.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2.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内容目标学习要求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阐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前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前言〔第一课时〕一、课改的必要性: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表达学生动手的能力比拟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
二、新的体系:1、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局部。
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 ,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局部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局部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局部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根底:即是以生活主题为根底的系统联系。
2、必修: 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3、文化生活明协调开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根底的系统联系,又表达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对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开展的要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3、选修:经济学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表达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表达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⑴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⑵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②重视部分的作用。
运用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1、什么是意识?(P35~37)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从中亦可说明为什么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
2、意识的作用(1)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能动地改造世界。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最突出的作用)
阐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理解意识的作用。
运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实践的特征(P4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P43)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最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教师用书
最新⼈教版⾼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活》教师⽤书《⽣活与哲学》教师⽤书前⾔⼀、如何定位《⽣活与哲学》《⽣活与哲学》这门课是⼀门什么样的课?这本书是⼀本什么样的书?在这门课和这本书中,我们要告诉学⽣什么?这是⾸先要明确的。
如果⽤⼀句话来概括,这⼀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对⾼中⽣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门课要讲的不是⼀般的哲学,不能把它讲成哲学概论,也不能⽤其他哲学派别来冲击和淡化这门课的主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门课程的主题和任务是: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当然,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整个⼈类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考察,让学⽣在与中西哲学的对⽐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的现实⼒量。
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的优秀成果,这不是⼀句空话。
应该让学⽣初步认识到,与西⽅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相⽐,马克思主义哲学处在⼀个什么位置上。
教材⼒图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建构,通过教师采⽤恰当的教学⽅式,让学⽣初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所未有的科学真理性和指导⼈民改造世界的伟⼤⼒量。
⽐如说,哲学是怎样起源的,这原本是⼀个哲学味道颇浓的话题。
我们把这⼀问题放到了“⽣活处处有哲学”这⼀框中。
通过对案例、情境和问题的思考,引出结论:哲学源于⼈们的实践和在实践中对世界的思考。
只要是正常的⼈,他就有⽣活和实践,就会思考,因⽽就会不⾃觉地与哲学发⽣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们在“专家点评”栏⽬中,把柏拉图和亚⾥⼠多德的观点提供给了学⽣。
这师徒⼆⼈认为哲学起源于“惊讶”、“惊异”、“迷惑”,这对不对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谁更⾼明呢?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因为“惊讶”、“惊异”、“迷惑”等是⼀种主观的⼼理状态,这种状态是怎样产⽣的?是在实践中产⽣的。
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一)-推荐下载
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一)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前言为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规范和统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我们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组织编写了《江苏省实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将课标的“内容目标”细化和分解为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编写的指导思想1.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明确的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实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2.坚持实践取向的思想,明确教学具体要求,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深度无数、拓展无度”等问题。
3.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强化课标意识,落实“三维目标”,正确发挥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导向作用。
4.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中内容目标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促进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进一步完善。
二、格式与项目本学科“教学要求”采用表格形式表述,由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部分组成,与单元题、课题相对应。
第一项“内容目标”,为《课程标准》的表述,展示该课教学的课标依据。
第二项“学习要求”,为用能级要求表述的该课的教学要点,基本上按教科书的教学体系排列。
第三项“教学建议”,对该课的教学提出较具体的建议。
包括:落实课标中相关的活动建议;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要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建议等。
三、能级要求的基本界定能级要求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落实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教学要求。
本学科“学习要求”按下列三级表述:了解——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行为动词可以包括:了解、再认、再现、说出、辨认、识别、列举、描绘、引述、复述等)理解——懂得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常识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行为动词可以包括:解释、阐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赏析、感悟、体察等)运用——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一)
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一)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前言为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规范和统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我们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组织编写了《江苏省实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将课标的“内容目标”细化和分解为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编写的指导思想1.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明确的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实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2.坚持实践取向的思想,明确教学具体要求,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深度无数、拓展无度”等问题。
3.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强化课标意识,落实“三维目标”,正确发挥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导向作用。
4.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中内容目标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促进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进一步完善。
二、格式与项目本学科“教学要求”采用表格形式表述,由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部分组成,与单元题、课题相对应。
第一项“内容目标”,为《课程标准》的表述,展示该课教学的课标依据。
第二项“学习要求”,为用能级要求表述的该课的教学要点,基本上按教科书的教学体系排列。
第三项“教学建议”,对该课的教学提出较具体的建议。
包括:落实课标中相关的活动建议;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要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建议等。
三、能级要求的基本界定能级要求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落实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教学要求。
本学科“学习要求”按下列三级表述:了解——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行为动词可以包括:了解、再认、再现、说出、辨认、识别、列举、描绘、引述、复述等)理解——懂得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常识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行为动词可以包括:解释、阐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赏析、感悟、体察等)运用——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本学科教学要求采用表格形式表述,由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部分组成。
“内容目标”采用《课程标准》的表述,展示相关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标依据。
“学习要求”提出了学生学习相关部分内容所应达到的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
“教学建议”对教师教学相关部分内容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落实课标中相关的活动建议;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方面的建议;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建议等。
行为主体是教师。
本学科“学习要求”涉及或与之相当、相关的行为动词有:了解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知识的行为动词:了解、说出、知道、辨认、识别、列举、描绘、引述、复述等。
理解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常识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行为动词:懂得、理解、明确、解释、阐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赏析、感悟、体察等。
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行为动词:运用、应用、分析、解析、剖析、评析、评议、评述、评价、比较、综合、探寻、设计、坚持、树立、实践等。
思想政治4 (生活与哲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说课标说教材《生活与哲学》
具体内容应包括对哲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对不同哲学流派和观点的 介绍与评价,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哲学问题的探讨等。同时,应注重引入当代社 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新问题和新观点,以反映哲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02
课程标准解析
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社会需求
课程标准制定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 学科学习能力。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一:生活实例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总结词
生活实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
详细描述
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哲学概念,例如,通过讨论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道德选择、价值观念等来探讨哲学中的伦理学问题。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哲学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 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THANKS
案例二:探究性学习在哲学教学中的实践
总结词
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哲学问题。例如,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哲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案例等方式,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这种方 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哲学的兴趣。
教材的特点与亮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方 向和思想导向。
输标02入题
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 用哲学思维分析现实问题。
01
03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材结构和内容,提高 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注重语言表述的简洁
明了、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活与哲学》学习要求诠释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活与哲学》学习要求诠释--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2009修订本)》编制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了解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属于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是对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2016届高二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六课时)◇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本学科教学要求采用表格形式表述,由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部分组成。
“内容目标”采用《课程标准》的表述,展示相关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标依据。
“学习要求”提出了学生学习相关部分内容所应达到的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
“教学建议”对教师教学相关部分内容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落实课标中相关的活动建议;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方面的建议;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建议等。
行为主体是教师。
本学科“学习要求”涉及或与之相当、相关的行为动词有:了解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知识的行为动词:了解、说出、知道、辨认、识别、列举、描绘、引述、复述等。
理解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常识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行为动词:懂得、理解、明确、解释、阐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赏析、感悟、体察等。
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行为动词:运用、应用、分析、解析、剖析、评析、评议、评述、评价、比较、综合、探寻、设计、坚持、树立、实践等。
思想政治4 (生活与哲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1.了解哲学的含义。
2.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富有哲理的事例,使学生感悟哲学并不神秘,哲学能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2.通过实例说明具体科学是如何推动哲学发展的。
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2.理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了解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通过介绍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言论,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哲学思想的存在。
2.通过汇集资料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列举历史上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列举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典型事例,使学生感受到,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时代的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3.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通过事例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
2.引导学生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3.引导学生懂得,在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阐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1.理解意识的本质。
2.理解物质是本原的,物质决定意识。
3.理解意识的作用。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列举事例说明: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组织讨论。
包括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1.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有条件性。
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5.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列举当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迷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懂得: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3.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1.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理解联系的含义。
3.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4.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列举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
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了解发展的普遍性。
3.理解发展的实质。
4.分析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5.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
6.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导现实生活。
1.列举实例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永恒发展的。
2.正确把握发展的实质,注意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
4.用事实说明,注重量的积累及抓住机遇促成飞跃的重要性。
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理解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3.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
4.理解矛盾的特殊性。
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7.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8.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9.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实例,理解两点论、重点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
2.概括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矛盾论》。
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1.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2.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3.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4.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1.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迷信权威的危害和独立思考的价值。
2.收集以批判性思维获得创新成果的事例。
3.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开拓创新的意义。
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3、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6.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7.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8.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等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理解教材中这些基本观点。
2.联系实际,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从而认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正确性。
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1.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2.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3.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理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5.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在本课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
尤其要注意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让学生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使学生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可选择开展以下活动:社会调查:了解不同的人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映,用哲学观点探讨其原因。
讨论:(1)选择解决某项公共问题的不同方案,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可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2)人类由“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由“片面追求GDP增长”到“追求绿色GDP”说明了什么。
演讲:面对人生旅途中挫折与成功、曲折与前进、机遇与挑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