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
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着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
四川盆地震旦系_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_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_邹才能
石油勘探与开发278 2014年6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1 No.3 文章编号:1000-0747(2014)03-0278-16 DOI: 10.11698/PED.2014.03.03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邹才能1,杜金虎2,徐春春3,汪泽成1,张宝民1,魏国齐4,王铜山1,姚根顺5,邓胜徽1,刘静江1,周慧1,徐安娜1,杨智1,姜华1,谷志东1(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3.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5.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专项“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含油气评价及勘探配套技术研究”(2012ZD01)摘要:2013年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发现了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探明含气面积779.9 km2,探明地质储量4 403.8×108 m3,气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气藏,该领域具备形成万亿立方米级天然气储量规模。
主要取得如下认识:①重新厘定了震旦系、寒武系地层沉积充填序列及划分对比依据。
②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期继承性发育“德阳—安岳”古裂陷槽,控制下寒武统烃源层分布,源岩厚20~160 m、TOC值为1.7%~3.6%、R o值为2.0%~3.5%。
③灯影组发育碳酸盐镶边台地、龙王庙组发育碳酸盐缓坡台地,靠近同沉积古隆起发育大面积颗粒滩。
④大面积发育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缝洞型、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孔隙型2套主要含气储集层,准同生白云石化和表生岩溶叠加改造形成相对高孔渗储集体,灯影组孔隙度3%~4%、渗透率(1~6)×10−3 µm2,龙王庙组孔隙度4%~5%、渗透率(1~5)×10−3 µm2。
⑤古隆起核部在晚海西—印支期发育大型古油藏,分布面积超过5 000 km2,石油资源量(48~63)×108 t,燕山期发生原位原油裂解成气及斜坡深部分散液态烃裂解成气,提供充足气源。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一个被围绕着山地环抱的盆地。
它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形成原因一直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华南更新世以前的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
在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剥蚀作用,古老的岩石层被暴露在地表。
这期间,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不断抬升和沉降,形成了多个构造断裂带,如岷山断裂、大渡河断裂等。
这些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上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是四川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四川盆地不断沉降,被海洋覆盖,形成了浅海盆地。
沉积物的堆积导致了地壳伸展和断裂活动的增强,出现了一系列的槽系结构。
同时,由于构造活动的作用,四川盆地的地壳在现今位置的北侧形成了一系列山脉,如大巴山、青藏高原等。
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的构造变化较为复杂。
盆地的中部出现了断裂活动,导致盆地的南部隆升,形成了四川盆地里近东-西向的山脉,如岷山山脉、大凉山山脉等。
在这个阶段,四川盆地的沉积物层也发生了变化,火山岩和喀斯特地貌开始出现。
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中,构造活动与地质作用是核心因素。
盆地的构造演化受到了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构造活动和地壳变形导致了地层的垂直挠曲和断裂构造的形成,进一步影响着地壳的沉积和变压作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沉积作用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盆地经历了多次的沉积和抬升过程,沉积物的堆积与新的地壳变形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而言之,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是长期地质过程的产物,受到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体现了四川盆地从古老到现代的地质历史。
盆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与构造活动、地壳变形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
石炭纪末海水退出上扬子台地,经受了短期间断后,早二叠世初逐渐海侵,广泛接受岩性单一、厚度稳定的台地相沉积,与此同时,上扬子区不断南漂,晚二叠世到达赤道附近,三叠世初,华北、华南两板块间相距千余公里,以后逐渐靠拢,中三叠世以后,两板块相碰撞拼合,成为统一的中国古大陆,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局面。
早二叠世海侵初期,普遍沉积了河湖沼泽和滨海沼泽相砂、泥岩、泥灰岩,超覆在石炭、泥盆系之上。
中期栖霞组为浅海台地相灰岩,几乎覆盖了整个上扬子地区。
其特点是含有大量有机质和较多泥质和硅质,形成了含硅质条带或结核的灰岩。
晚期(茅口中晚期)。
台地内部又一次出现拉张断陷和断块的差异升降运动,导致沉积环境的差异,表现为两组台盆环境,并在台盆两侧肩部出现滩相沉积。
早二叠世生物组合以筳、珊瑚和腕足为主。
晚二叠世沉积概况
早二叠世后,又一次广泛海退,加之断块的差异沉降,使茅口组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晚二叠世沉积格局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强?
2烈玄武岩喷发,康滇古陆上升扩大,成为主要物源区。
?长兴期又一次大规模海侵,台地边缘和台沟边缘礁相发育,是台地的重要成礁期。
晚二叠世早期(龙潭期)为海陆交互相砂泥岩夹煤层的薄灰岩;晚期长兴期以开阔台地碳酸盐相为主。
此相区以东为开阔台地相区,以灰岩和燧石灰岩为主。
但在存在NE和NWW向台盆沉积,晚二叠世以硅质粘土岩,放射虫硅质岩、页岩和生屑灰岩,属深水沉积(大隆组)。
台盆两侧的肩部发育众多的生物礁体,两台盆的交汇处还发
育一些点礁。
三叠世沉积概况。
四川盆地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构造运动记录及动力学成因讨论
四川盆地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构造运动记录及动力学成因讨论邢凤存;侯明才;林良彪;徐胜林;胡华蕊【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5(22)1【摘要】四川盆地中部古老的震旦系—寒武系发现了储量过万亿方的特大型油气田,前人研究揭示了乐山—龙女寺持续性古隆起的重要作用,提出德阳—安岳拉张槽(裂陷槽)的存在及其重要的控富生烃凹陷的作用,但其发展和演化以及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还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揭示.在四川盆地大量野外工作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钻井和地震等地下资料,以盆地中西部为主要研究区,对晚震旦世早寒武世该区经历的构造-沉积记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探讨.研究揭示了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存在3期构造运动,对应桐湾运动的工、Ⅱ、Ⅲ幕,分别对应灯影组三段/二段,麦地坪组/灯影组四段以及筇竹寺组/麦地坪组等界面及灯影组三段、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等层位.桐湾运动Ⅰ幕中发现了典型的重力流滑塌沉积及凝灰岩等火山活动记录,而桐湾运动Ⅱ幕和Ⅲ幕构造界面大部分地区具有叠合特点,形成了区域性的不整合,南部地区可见典型的碎屑流沉积和表生岩溶响应.三幕构造运动总体均表现为先隆起剥蚀再沉降充填的演化过程,隆起剥蚀区和沉降区具有一定的叠合性,并在四川盆地西缘地区形成了近南北向带状展布的灯影组三段和麦地坪组—筇竹寺组两期相对深水陆棚区域(前人称为拉张槽或裂陷槽),而该深水陆棚区也是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一段和二段的沉积中心区域.认为该相对深水区具有基底的持续继承性,并由灯影组三段至筇竹寺组沉积期具有幕式性活动增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构造活动的动力学成因.【总页数】11页(P115-125)【作者】邢凤存;侯明才;林良彪;徐胜林;胡华蕊【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期区域抬升运动对岩溶储层发育的影响[J], 谷志东;李宗银;袁苗;黄平辉;梁东星;张黎;乔琳;李梅2.中扬子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转折期台-盆演化及烃源岩形成机理 [J], 汪建国;陈代钊;王清晨;严德天;王卓卓3.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扬子地台北缘碳同位素研究 [J], 郭庆军;刘丛强;Harald Strauss;Tatiana Goldberg4.中扬子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J], 李忠雄;陆永潮;王剑;段太忠;高永华5.敦煌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沉积地层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康磊;李天虎;王杰;计文化;王涛;陈奋宁;刘学均;张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与沉积模式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与沉积模式1.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摘要:为指导四川盆地安岳古老碳酸盐岩特大型气田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从构造和岩相古地理分析入手,结合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和地震资料,重建了该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及其沉积模式,取得了4项研究成果:①盆地及其周缘震旦纪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强烈的伸展作用导致德阳—安岳台内裂陷的形成,其最终将四川盆地分隔成“两隆四凹”的古地理格局,“两隆”演化为台地,“四凹”演化成斜坡—盆地环境;②灯二期发育大陆边缘丘滩、裂陷边缘丘滩及台内丘滩等有利储集相带,裂陷边缘丘滩沿德阳—安岳裂陷两侧发育,呈U形分布,宽5~40 km、长约500 km,向西在什邡一带、向北在广元附近与大陆边缘台缘带相接;③灯四期继承了灯二期的岩相古地理特点,但由于德阳—安岳裂陷不断向南张裂,并最终贯穿盆地南北,裂陷边缘台缘带演化成东西2条,东部台缘带分布在广元—盐亭—安岳—泸州一带,南北向展布,长约450 km、宽4~50 km,西部台缘发育在都江堰—成都—威远—宜宾—马边一带,呈向东凸出的弧状分布,长约300 km、宽4~30 km;④建立了灯影组“双台缘”镶边台地沉积模式,指导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
关键词:四川盆地震旦纪德阳—安岳台内裂陷岩相古地理沉积模式台缘带裂陷边缘台缘带震旦系灯影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的产层之一,前人对灯影组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储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1-8]。
近年来,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灯影组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旺苍、南江、峨边、绵竹等地识别出灯影组大陆边缘型台缘,并在德阳—安岳台内裂陷东侧的高石梯—磨溪地区和西侧的威远—资阳地区发现了裂陷边缘台缘带,提出台内裂陷控制了裂陷边缘台缘带的发育和展布的认识,建立了“双台缘”镶边台地沉积模式,指导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不仅支撑了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的高效勘探,而且还对我国其他地区古老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研究以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
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摘要】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本文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以及成因几个方面介绍了四川盆地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四川盆地沉积特征成因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周山地海拔多在 1000 米~ 3000 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00米~ 750 米。
地表广泛出露红色岩系,称为红色盆地。
它是我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
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海拔500 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中国最大外流盆地。
面积 26 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
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
一、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 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 3.7 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 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一)早期台地形成1.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形成了线性褶皱,同时伴生了强烈的同造山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槽转化为地台起了关键性作用。
2.早震旦世时,围绕上扬子古陆边缘普遍发育大陆板块张裂、断陷活动,形成各种类型次稳定型建造,包括大陆火山沉积建造、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
3.早震旦世末,澄江运动有强烈的岩浆侵入、火山喷发以及剧烈的块断运动。
同时在山间或山前洼地堆积了巨厚的红色砂砾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和中酸性火山岩建造。
四川盆地及其以东大范围抬升、剥蚀,发育区域不整合面。
澄江运动后,该区地壳才处于相对平稳状态,脱离地槽阶段进入地台发展阶段。
(二)晚期台地沉积阶段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为四川盆地地史上至为重要的盆地过渡阶段,属克拉通台盆性质。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1、引言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四川盆地经历了数亿年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包括其地质构造演化、沉积演化、火山岩演化等方面的内容。
2、地质构造演化2.1 古生代构造演化详细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包括构造作用的强度、方向以及形成的构造特征等内容。
2.2 中生代构造演化探讨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程,包括岩石的变形与运动、构造的发展、断裂和褶皱带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2.3 新生代构造演化详细阐述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包括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构造断裂和褶皱的变化等方面。
3、沉积演化3.1 古生代沉积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沉积环境的演变、岩相的变化以及沉积盆地的形成等方面。
3.2 中生代沉积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沉积演化过程,包括沉积物源的变化、沉积体系的发育、古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方面内容。
3.3 新生代沉积演化探究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河流和湖泊沉积作用、三角洲沉积、海岸带沉积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4、火山岩演化4.1 古生代火山岩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形成过程和分类,包括不同类型的火山岩岩性、岩浆组成以及与构造作用的关联等内容。
4.2 中生代火山岩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分布及特征,包括不同火山岩的时代、类型和成因等方面的详细解析。
4.3 新生代火山岩演化探索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火山活动和火山岩的演化过程,包括火山喷发频率、喷发类型和地质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5、结尾部分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中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建议:在文档内容涉及法律名词时,附上相应的解释或者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参考。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
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着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与沉积模式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与沉积模式周进高1,2 张建勇1,2 邓红婴1 陈娅娜1 郝毅1 李文正1 谷明峰1 罗宪婴11.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摘要:为指导四川盆地安岳古老碳酸盐岩特大型气田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从构造和岩相古地理分析入手,结合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和地震资料,重建了该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及其沉积模式,取得了4项研究成果:①盆地及其周缘震旦纪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强烈的伸展作用导致德阳—安岳台内裂陷的形成,其最终将四川盆地分隔成“两隆四凹”的古地理格局,“两隆”演化为台地,“四凹”演化成斜坡—盆地环境;②灯二期发育大陆边缘丘滩、裂陷边缘丘滩及台内丘滩等有利储集相带,裂陷边缘丘滩沿德阳—安岳裂陷两侧发育,呈U形分布,宽5~40 km、长约500 km,向西在什邡一带、向北在广元附近与大陆边缘台缘带相接;③灯四期继承了灯二期的岩相古地理特点,但由于德阳—安岳裂陷不断向南张裂,并最终贯穿盆地南北,裂陷边缘台缘带演化成东西2条,东部台缘带分布在广元—盐亭—安岳—泸州一带,南北向展布,长约450 km、宽4~50 km,西部台缘发育在都江堰—成都—威远—宜宾—马边一带,呈向东凸出的弧状分布,长约300 km、宽4~30 km;④建立了灯影组“双台缘”镶边台地沉积模式,指导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
关键词:四川盆地震旦纪德阳—安岳台内裂陷岩相古地理沉积模式台缘带裂陷边缘台缘带震旦系灯影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的产层之一,前人对灯影组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储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1-8]。
近年来,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灯影组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旺苍、南江、峨边、绵竹等地识别出灯影组大陆边缘型台缘,并在德阳—安岳台内裂陷东侧的高石梯—磨溪地区和西侧的威远—资阳地区发现了裂陷边缘台缘带,提出台内裂陷控制了裂陷边缘台缘带的发育和展布的认识,建立了“双台缘”镶边台地沉积模式,指导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不仅支撑了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的高效勘探,而且还对我国其他地区古老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研究以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川盆地二三叠系礁滩相储层沉积演化特征
S 1 超 层 序 由 中下 三叠 统 组 成 ,包 含 S 6 1 S0 1 、S 7
成 。层序底界为平行不整合 面。总体表现为地壳沉
和S8 1 三个层 序 。
降 、早期海侵 、晚期海退 的特征 。早期海水 由西南
和 东 面大 规模 侵 入 ,除康 定 一 西 昌 、大 巴山 为古 陆
据二 叠 纪 一 早 三 叠世 沉 积相 图 ,该 期沉 积 模 式
为河 流沼 泽 一 潮 坪 一 局 限 台地 一 开 阔 台地 一 台
含 双 壳 类 、 菊 石 、腕 足 、海 百 合 等 ,厚 1 3 5 1 ~3 0
m 。
缘 浅滩 一 台缘生 物 礁 一 广 海 陆棚 ( 槽 )典 型 碳 酸 海
S8 1 层序 由 中三 叠统 雷 口坡 组 ( 巴东 组 ) 、天井 山 组 组 成 ,层 序 底 界 为 不整 合 面 ,层 序 底 部 普遍 发 育
一
展至 中晚期成熟台地沉积模式 ,包含台地各类典型
沉 积 相 ,沉 积 模 式 形 成 背 景 处 于 台 地 伸 展 构 造 环 境 ,盆 地 古 地 貌 西高 东 低 ,其 特 点 为 开 阔 台地 分 布 范 围广 , 台缘 形 成 浅 滩 及 生 物礁 ,盆地 内主 要 分 布
四川盆地 中西部二叠纪 一 中三叠世统构造运动
处 于 海 西 晚 幕 一 印 支 早 幕 ,为 1 巨层 序 充 填 序 个
列 ,进 一 步 划分 为 3 超层 序 ( 1 ,此 时盆 地 处 于 个 表 ) 克拉 通 裂 陷盆地 发展 期 ,属 于伸 展环 境 。
地 ,以泥 微 晶灰岩 、硅 质灰 岩 、硅 质岩 为 主夹 页
S2 B
S 9 S 5 苏皖运动 S 1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型地形单元,位于四川省中南部,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度约300公里,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
历史上,四川盆地曾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和构造演化,地质变迁丰富多彩。
其中,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尤为重要,对于四川地质演化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是四川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四川古地理环境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四川盆地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海陆环境演化,为今天的四川地质特征奠定了基础。
在震旦纪时期(约6亿年前),四川盆地处于一种稳定的地质环境中,大量泥岩、砂岩、灰岩和炭岩等沉积物堆积在盆地中部。
这些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围山地的侵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逐渐沉积形成了一层层的地层结构,成为盆地中的各种岩石类型。
在早寒武世时期(约5亿年前),四川盆地的地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地球上的一部分大陆开始裂开,形成了南北向的普格古大陆和东西向的古扬子地块,它们以四川盆地为分界线拼接成为中国的最早期大陆。
古扬子地块和普格古大陆的碰撞产生有力的冲击力,使四川盆地发生了显著的构造运动。
斗南古隆起和龙门山—大巴山古隆起在此时期形成,对四川盆地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南方海域频繁淹没沉积,形成了石灰岩、页岩、泥岩和砂岩等,这些岩石记录了四川盆地古生物和古古地理的变化历程。
总之,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是四川盆地地质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得出四川盆地的自然演化历程和地质特征,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写一篇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的报告,
800字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报告
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半拱形盆地。
它最初是一片大陆海洋,然后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从而形成了目前的形状特征。
在这一构造运动中,早寒武世构造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对该盆地的形态、构造具有重大影响。
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构造阶段始于2.5亿年前,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碰撞型构造(2.5亿-2亿年前)、褶曲型构造(2亿-1.8
亿年前)、变形断裂型构造(1.8亿-1.3亿年前)。
在碰撞型构造中,促使了四川盆地发生东部褶曲,形成东部褶曲带,由此导致了中部坳陷的发育。
在褶曲型构造中,由于四川盆地大地构造运动,造成了横向褶曲,形成了褶皱带,从而促进了盆地的发展。
在变形断裂型构造中,由于强烈的拉伸作用,出现了大范围的断裂,进而导致了坝湾形态的发育。
此外,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构造的沉积演化过程也对四川盆地的形态、构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早寒武世阶段,四川盆地的岩盘受到了大规模的沉积,其中有大量的火成岩,例如石灰岩、石英砂岩及页岩等。
随着构造运动的推动,不同构造体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沉积,例如坳陷湖泊沉积、间断河流沉积、湖心岛沉积及断层沉积等。
综上所述,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构造的发展及其沉积演化过程对
四川盆地形态、构造及沉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其特有的半拱形盆地构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成都理工大学环境水文地质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的初步探究,可确定四川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期沉积旋回,其上沉积震旦系到第四系盖层,厚度达6000~12000m。
由此将四川盆地的沉积建造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发展阶段(Z-T2)、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发展阶段(T32-E2)和晚新生代盆地演化形成(E3-Q)三个大的阶段。
继而又可将其细分成早期台地沉积(Z-S)、中期台地沉积(D-P1)、晚期台地沉积(P1-T32)、晚三叠纪晚期前陆盆地期(T33)、侏罗-白垩纪陆内坳陷盆地期(J-K1)、陆内盆地萎缩期(K2-E2)、盆地形成演化(E3-Q)七个次一级阶段。
关键词:四川盆地沉积建造盆地演化海相陆相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是一个发育于中新生代和具备多方位逆冲推覆构造背景条件下的挤压性构造盆地【1】。
地貌上成一菱形盆地(图1)。
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四周由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山地环绕,按地理差异可将其分为盆西平原(成都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盆内资源丰富,尤其是油气、煤、盐类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早已引起中国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在研究和应用中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研究四川盆地无论在地质学或工程应用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在大批地质学家工作的基础上,加上笔者的一些分析认识、归纳总结,本文就四川盆地的沉积建造和演化形成做简单的阐述。
图(1)四川盆地1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发展阶段(Z—T2)1.1早期台地沉积阶段(Z—S)。
1.1.1早震旦世: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形成了线性褶皱,同时伴生了强烈的同造山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槽转化为地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2】。
早震旦世时,围绕上扬子古陆边缘普遍发育大陆板块张裂、断陷活动,形成各种类型次稳定型建造,包括大陆火山沉积建造、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
位于上扬子古陆西缘川滇一带,沿板溪期断陷带进一步发展成南北向地堑式张裂。
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
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着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
四川盆地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_张满郎
文章编号:1000-0550(2010)01-0128-12四川盆地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①张满郎谢增业李熙喆谷江锐杨威刘满仓(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摘要通过露头、岩心、钻测井资料分析建立典型沉积相序列,结合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编制了四川盆地寒武纪各个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件。
盆地整体西高东低、西部发育陆源碎屑沉积,中东部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寒武纪包含两个半海侵—海退旋回:首次海侵发生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形成巨厚的浅海陆棚相泥质烃源岩;首次海退发生在早寒武世沧浪铺期,陆源碎屑供给充足,发育三角洲和碎屑滨岸相沉积;第二次和第三次海侵发生在早寒武世龙王庙期与中晚寒武世洗象池期,为碳酸盐岩滩相储层发育的主要时期,在局限台地的地形较高部位发育砂砾屑滩和鲕粒滩,砂砾屑滩主要发育在盆地的中西部,鲕粒滩主要发育在盆地的中东部,在盆地西南部发育具有继承性的泻湖相沉积。
关键词四川盆地寒武纪海相碳酸盐岩单因素分析沉积特征岩相古地理第一作者简介张满郎男1963年出生博士副研究员沉积储层及岩性油气藏E-mail:zhangmanlang@163.com中图分类号P512.2文献标识码A0引言近年来,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越来越受到重视[1 3],并在礁、滩相灰岩、白云岩储层中发现了大型油气藏[4 11]。
在四川盆地,陆续展开了针对震旦系、寒武系碳酸盐岩的天然气勘探,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及其斜坡地区取得了较大的勘探进展[12]。
寒武系已有12口井钻遇天然气,平均产气量10ˑ104m3/d 左右,显示了较好的勘探前景。
碳酸盐岩区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是查明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在这方面前人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13 19]。
在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时,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定量岩相古地理重建提高了图件的准确程度[20 21]。
四川盆地寒武系发育齐全,被划分为下寒武统(从下至上为筇竹寺组、沧浪铺组和龙王庙组)、中寒武统(高台组)和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
四川盆地震旦纪末期—寒武纪早期台盆的形成与演化
Z h o u Hu i L i We i Zh a n g B a o mi n L i u J i n g j i a n g De n g S h e n g h u i Z h a n g S h i b e n
Abs t r a c t: Ba s e d on t he a na l ys i s o f we l l i n g,l o g gi ng,s e i s mi c i n f or ma t i on a nd o ut c r ops ,t he f or ma t i o n a nd e v ol ut i on o f U ppe r Si n i a n t o Lowe r Ca m br i an i nt r ap l at f o r m al b a s i n( I PB) i n Si c hua n Ba s i n wa s s t udi e d f r om t he a s pe c t s o f s e di me nt a t i o n,t e c t o ni c s a n d ka r s t i fc a —
S h a n Xi u q i n Z h a n g J i n g Wa n g Xi a o b o J i a n g Hu a
( Pe t r o Ch i n a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Pe t r o l e u m Ex pl o r a t i o n & De v e l o p me n t .St a t e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En h a n c e d Oi l Re c o v e r y,Be i j i n g 1 0 0 0 8 3 ,C h i n a)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地质特征魏国齐;杨威;杜金虎;徐春春;邹才能;谢武仁;曾富英;武赛军【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5(035)001【摘要】随着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地质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在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西侧发现了一个近南北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但对其构造性质、边界特征与展布范围、沉积充填特征、形成时期与演化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多分歧.由于该负向构造带与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的形成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该区震旦系—寒武系钻井资料和野外剖面观察,利用27 000 km二维地震资料和最新钻井资料(高石17井),结合该盆地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了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边界与展布、地层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该裂陷总体呈南北向展布,裂陷东边界陡,相对稳定发育,裂陷西边界缓且不同时期发育位置不同;②震旦纪灯二期末该裂陷表现为近似对称的坳陷形态特征,分布面积为3×104 km2;③灯四期末其又表现为受裂陷东边界断层控制的东陡西缓的断陷形态特征,分布范围达8×104 km2;④该裂陷演化分为震旦纪灯一期—灯二期坳陷雏形形成、灯三期—灯四期裂陷形成发育、早寒武世麦地坪期—筇竹寺期裂陷充填与沉降、早寒武世沧浪铺期—龙王庙期裂陷萎缩与消亡等4个阶段.结论认为:该裂陷两侧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是该区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总页数】12页(P24-35)【作者】魏国齐;杨威;杜金虎;徐春春;邹才能;谢武仁;曾富英;武赛军【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万源—达州克拉通内裂陷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J], 赵文智;魏国齐;杨威;莫午零;谢武仁;苏楠;刘满仓;曾富英;武赛军2.四川盆地晚二叠世克拉通内裂陷作用背景下的盐亭—潼南海槽沉积充填特征 [J], 李秋芬;苗顺德;王铜山;江青春;汪泽成;李军;谢芬;殷积锋;谷志东3.陆内裂陷盆地的复式断陷结构类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海-塔盆地早白垩世盆地为例 [J], 蒙启安;朱德丰;陈均亮;漆家福4.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格局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J], LI Zhiwu;CAI Qixin;LIU Shugen;RAN Bo;XIAO Bin;SONG Jinmin;ZHENG Ling;LI Jinxi;WANG Han;XIAO Bin;YE Yuehao5.四川盆地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东侧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台缘丘滩体成藏特征与勘探前景 [J], 杨威;武赛军;魏国齐;谢武仁;金惠;曾富英;苏楠;孙爱;马石玉;沈珏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位于华南克拉通的西北部,是一个早期的内陆盆地。
震旦纪-早寒武世是盆地演化的关键时期,本文将从构造-沉积
演化两个方面分析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的演化过程。
一、构造演化
震旦纪-早寒武世是四川盆地发育的早期,桂东隆起因四川地
块与扬子地块的相互碰撞而形成。
在此基础上,四川地块西北边缘与楚南地块发生了剪切作用,形成了大破断裂(汶川—平武断裂)。
四川盆地作为克拉通内陆盆地,地壳稳定,在海侵过程中,发育了以多组走向不同的断裂组成的岩体应力系统,形成了星状断裂带。
在此基础上,盆地內生岩浆活动形成了褶皱和垂向挤压带,形成了一系列构造组合。
这些构造组合控制了盆地沉积—堆积—侵蚀等历史过程。
二、沉积演化
受华南克拉通西北部地壳稳定的影响,四川盆地早期以低粘度流体运动为主,沉积物以砾石为主,其中以角砾岩相、角砾砂岩相为主。
晚震旦世以后,盆地受到次级构造的控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晚震旦世时期,盆地深水区发育了大面积的全球性寒潮,盆地沉积区南部也发生了显著的后碎屑流沉积。
早寒武世初期,盆地南部深水区发生强烈的浊化作用,形成了滑液沉积。
在滑液沉积的同时,盆地的浅水区发生了显著的澄清作用,发展了大面积的滩地沉积。
早寒武世中期,盆地的滩地和主要的深海有了明显的生物群落区分,并且开始发育富含有机质的
黑烃层。
晚期则发生了多期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作用,形成
了较厚的砂岩—泥岩地层,其期间还有断续的斜坡碎屑流沉积。
综上所述,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的构造和沉积演化过程
是相互交织的。
构造控制了区域沉积环境和沉积剖面的展布,沉积环境和沉积序列也反过来记录了盆地演化的历史过程。
这种相互关系对于我们研究华南克拉通内陆盆地和华夏地区地质演化的规律和历史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