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合集下载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一个被围绕着山地环抱的盆地。

它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形成原因一直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华南更新世以前的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

在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剥蚀作用,古老的岩石层被暴露在地表。

这期间,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不断抬升和沉降,形成了多个构造断裂带,如岷山断裂、大渡河断裂等。

这些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上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是四川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四川盆地不断沉降,被海洋覆盖,形成了浅海盆地。

沉积物的堆积导致了地壳伸展和断裂活动的增强,出现了一系列的槽系结构。

同时,由于构造活动的作用,四川盆地的地壳在现今位置的北侧形成了一系列山脉,如大巴山、青藏高原等。

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的构造变化较为复杂。

盆地的中部出现了断裂活动,导致盆地的南部隆升,形成了四川盆地里近东-西向的山脉,如岷山山脉、大凉山山脉等。

在这个阶段,四川盆地的沉积物层也发生了变化,火山岩和喀斯特地貌开始出现。

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中,构造活动与地质作用是核心因素。

盆地的构造演化受到了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构造活动和地壳变形导致了地层的垂直挠曲和断裂构造的形成,进一步影响着地壳的沉积和变压作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沉积作用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盆地经历了多次的沉积和抬升过程,沉积物的堆积与新的地壳变形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而言之,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是长期地质过程的产物,受到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体现了四川盆地从古老到现代的地质历史。

盆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与构造活动、地壳变形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川北广元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分析

川北广元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分析

第39卷第2期2021年4月Vol.39No.2Apr.2021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川北广元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分析谢小平1,2,李姝臻1,鲁宁2,王永栋2,席书娜31.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2768262.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3.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队地质遗迹研究院,成都610000摘要四川盆地北部三叠系—侏罗纪发育,出露良好,是三叠纪—侏罗纪转换时期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的良好物质记录。

其中,晚三叠世诺利期是四川盆地海陆转换的重要过渡期,尤其是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显著。

以川北广元剖面为研究对象,对晚三叠世诺利期末须家河组须一段进行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演化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剖面发育潟湖沼泽—三角洲平原—辫状河流亚相沉积,为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体系;受甘孜—阿坝弧后盆地发育影响,始自卡尼期的海侵自诺利中后期到达广元地区;在秦岭造山带及龙门山的隆升背景下,广元地区较早结束海陆过渡相沉积,于须一段中后期向河流相沉积转变。

结合对古生物化石组合研究和岩性特征及沉积相,恢复了广元地区晚三叠世诺利期须一段的古气候特征,广元地区须一段处于近海亚热带潮湿气候,这种潮湿气候从须一段一直延续至诺利期末期。

关键词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沉积环境;广元;川北第一作者简介谢小平,男,1966年出生,博士,教授,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E⁃mail:**************通信作者李姝臻,女,硕士研究生,E⁃mail:****************中图分类号P512.2文献标志码A0引言四川盆地中生代海相—非海相沉积保存完整,地层剖面出露连续,古生物化石丰富,蕴藏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重要能源资源,在层序地层、沉积环境、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等研究和能源勘探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1⁃7]。

此前已有很多学者运用不同方法对川西地区、川中地区及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的沉积相、沉积环境和构造进行了探讨[8⁃12]。

四川省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省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省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炉霍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处于大渡河上游的干热河谷区域,是中国西部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之一。

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是一个重要的地质研究区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炉霍地区沉积地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对于该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和盆地演化机制的研究还较为薄弱。

因此,开展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炉霍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自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演化过程的研究,探究炉霍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自然保护机制,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 重建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相和地质事件序列,探讨古地理环境演化过程。

2. 揭示炉霍地区三叠系盆地形成、演化机制和古地理过程,获得有关盆地沉积物填积和盆地演化历史的有用信息。

3. 计算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速率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揭示炉霍地区古环境特点和成岩作用规律,为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地质考察和采集沉积样品,获取炉霍地区三叠系地层信息。

2. 地球化学分析:对炉霍地区的沉积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获取沉积物组成、变化规律和成岩作用特征等信息。

3. 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沉积物数据进行分析,并确定炉霍地区三叠系的沉积环境、古地理环境和地质事件序列。

4. 岩石学方法:通过岩石学方法,从岩石组成、结构特征等方面揭示炉霍地区沉积物成岩作用特征。

四、预期成果1. 建立炉霍地区三叠系地层分布图和古地理环境演化序列图,在区域和全国范围内开展地层对比、盆地分析、古地理和古环境研究。

2. 揭示炉霍地区三叠系盆地形成演化机制、沉积物填积和盆地演化历史,为认识炉霍地区古生物进化和动态演变提供有用信息。

3. 发现炉霍地区的沉积环境特点和成岩作用规律,为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和资源勘探利用提供依据。

综上,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炉霍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自然保护机制的深入认识提供有力的支撑,对于加深对西南地区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的理解和保护理念的提高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古地理背景、物源、沉积类型和沉积相展布,明确了上三叠统存在龙门山古陆、米仓山-大巴山古陆、康滇古陆、江南古陆4个物源,识别出上三叠统海湾、冲积扇、曲流河、辫状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8种沉积相类型.层序Ⅰ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海陆交互相向陆相转变的时期,整体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发育海湾等沉积;层序Ⅱ沉积时期,川西前陆盆地成为统一的内陆湖盆,其湖侵期为须家河期最大的湖侵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和湖相沉积;层序Ⅲ沉积时期,米仓山-大巴山古陆提供充足的物源,在米仓山-大巴山两逆冲推覆带前缘广泛发育大型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Ⅳ沉积时期,主要受江南古陆的影响,发育三角洲沉积和湖泊沉积.整体上,川西前陆盆地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受构造控制,具有平行构造带展布的特点.盆地西北部陡坡带发育粗粒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西南部陡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北部-东北部陡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而在东南部缓坡带则发育远源的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作者:姜在兴田继军陈桂菊李熙喆张满郎 Jiang Zaixing Tian Jijun Chen Guiju Li Xizhe Zhang Manlang 作者单位:姜在兴,陈桂菊,Jiang Zaixing,Chen Guiju(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田继军,Tian Jijun(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李熙喆,张满郎,Li Xizhe,Zhang Manlang(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刊名:古地理学报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年,卷(期):2007 9(2) 分类号:P512.2 关键词: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古地理物源沉积相。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1、引言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四川盆地经历了数亿年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包括其地质构造演化、沉积演化、火山岩演化等方面的内容。

2、地质构造演化2.1 古生代构造演化详细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包括构造作用的强度、方向以及形成的构造特征等内容。

2.2 中生代构造演化探讨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程,包括岩石的变形与运动、构造的发展、断裂和褶皱带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2.3 新生代构造演化详细阐述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包括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构造断裂和褶皱的变化等方面。

3、沉积演化3.1 古生代沉积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沉积环境的演变、岩相的变化以及沉积盆地的形成等方面。

3.2 中生代沉积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沉积演化过程,包括沉积物源的变化、沉积体系的发育、古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方面内容。

3.3 新生代沉积演化探究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河流和湖泊沉积作用、三角洲沉积、海岸带沉积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4、火山岩演化4.1 古生代火山岩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形成过程和分类,包括不同类型的火山岩岩性、岩浆组成以及与构造作用的关联等内容。

4.2 中生代火山岩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分布及特征,包括不同火山岩的时代、类型和成因等方面的详细解析。

4.3 新生代火山岩演化探索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火山活动和火山岩的演化过程,包括火山喷发频率、喷发类型和地质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5、结尾部分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中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建议:在文档内容涉及法律名词时,附上相应的解释或者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参考。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一、前言三叠纪是全球范围内一次较为显著的生物灭绝事件,同时也是陆地植被演化与环境变化的一次重要转折期。

而根据之前研究表明,中国四川盆地的三叠-侏罗纪之交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

所以,本文旨在阐述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的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二、研究背景1. 地理背景四川盆地是内陆沉积盆地,整体地形隆起平稳,分布广泛。

在三叠纪晚期时,四川盆地处于川西构造旋回形变带,因此,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盆地的沉积层不断变化。

2. 沉积背景四川盆地在三叠纪后期到侏罗纪早期,进行了多次的深浅水相交替沉积,主要受盆地沉积环境以及区域性构造作用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多数是以陆地向海相转化为主。

3. 生物群落在盆地内部居住着多种生物群落,地区上有飞蜥、异齿龙等爬行动物和望琴鱼等海生生物。

同时,植物群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盆地内部进行着生物演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

三、研究结果1. 沉积环境变化(1)三叠纪末期沉积环境在三叠纪晚期,四川盆地东部主要以砂岩为主,沉积相为陆相及浅海相。

其中,上三叠统的龙马溪组,由于地区的复杂构造作用,使得其盐类沉泥、湿地等浅水沉积环境得到改变,逐步向海生环境过渡,开启了东中国陆缘的海相沉积。

(2)侏罗纪早期沉积环境在侏罗纪早期,四川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的程度更深。

其中,下侏罗统的锦阳组以及大成组与三叠统的接触关系密切,是陆相向海相转化的关键。

(3)侏罗纪早期-中期沉积环境在侏罗纪早期-中期,四川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程度更加深刻。

逐渐形成了崇山、塘坝、平原、海湾四大沉积区,沉积环境演化具有地区性特征。

2. 陆地古生态变化(1)三叠纪末期植被演化在三叠纪末期,四川盆地东部的陆生植物群落以红壤原始林组成为主,其中以杉木、杉科为代表种群,还出现了一些蕨类植物和球果植物,这些植物都是乔木型植物。

(2)侏罗纪早期植被演化在侏罗纪早期,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植被也有相应的变化。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和方法,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界面、层序划分和层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可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 1)上三叠统与中、下三叠统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 2)须二段与小塘子组的分界面; 3)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的次级构造不整合面; 4)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根据层序界面的发育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每个层序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划分为盆地扩张体系域(BE)和盆地收缩体系域(BW)2个体系域.晚三叠世四川盆地的演化主要是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其中TS1为边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TS2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阶段,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开始逆冲推覆;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使得整个四川盆地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构造运动是控制晚三叠世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林良彪陈洪德胡晓强纪相田姜平 LIN Liang-biao CHEN Hong-de HU Xiao-qiang JI Xiang-tian JIANG Ping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 刊名:地层学杂志ISTIC PKU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TRATIGRAPHY 年,卷(期): 2007 31(4) 分类号:P534.51 P539.2 关键词:构造层序盆地演化上三叠统川西前陆盆地四川盆地。

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及沉积演化

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及沉积演化
相到浅湖相沉积 。


词 :I 川 东北前陆盆地 ; 上三叠统 ; 须家河组 ; 沉积相
文献 标 识 码 : A
中 图 分 类 号 :52 2 P 1.
川 东北 前 陆 盆 地 位 于 四川 盆 地 北 东 部 的米 仓 山. 巴山山脉 的前缘 地带 , 理上 属 于 四J盆 地北 大 地 i I 部 和东 北部 的 中高 山 区 , 四川 前 陆盆 地 的重 要组 为
地坳 陷幅度加 大 , 沉积物供给充分 , 沿米仓 山- 巴山前缘地带 主要发育辫 状河三角洲沉 积 , 盆地西南 部主要 发育 大 而 浅湖沉积。在 须三段发育 时期 , 米仓 山- 巴山构造山系构造活动逐 渐减弱 , 大 处于低 幅稳 定隆升状 态 , 屑物供 给量 碎 减少 , 沿米仓 山一 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 大 从盆地前缘地带 向中心地带则主要发育浅 湖沉积。须 四一 须六段发育 时期 , 米仓山- 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 , 大 川东北前 陆盆地坳 陷幅度 急剧加大 , 碎 屑物供 给量骤然增 多 , 从盆地前缘地带 向中心地带主要发育冲积扇. 扇三角洲一 辫状河三角洲 、 曲流河 、 曲流河 三角洲
陷、 大幅度沉降以及 中新生代巨厚陆相地层沉积充
填 的 主要 因素 。
图 1 川东北前陆盆地位置图
F g 1 L c t n o e n rh a t r ih a o ea d b sn i . o ai f h o te sen S c u n f r ln a i o t
摘要: 在对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露头剖面野外实测和钻井等 资料综合研究 的基础上 , 对该 区上三 叠统 须家河组层序及沉积相类型 、 沉积特征进行 了详 细 的研究 。结果表 明 : 究 区内主要发 育冲积扇 、 研 辫状 河 、 曲流河 、 扇三 角洲 、 辫状河三角洲 、 曲流河三角洲 、 湖泊 、 海相三角洲等八种 主要 的沉积相类 型。古地理演化 经历 了由海 相环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型地形单元,位于四川省中南部,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度约300公里,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

历史上,四川盆地曾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和构造演化,地质变迁丰富多彩。

其中,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尤为重要,对于四川地质演化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是四川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四川古地理环境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四川盆地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海陆环境演化,为今天的四川地质特征奠定了基础。

在震旦纪时期(约6亿年前),四川盆地处于一种稳定的地质环境中,大量泥岩、砂岩、灰岩和炭岩等沉积物堆积在盆地中部。

这些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围山地的侵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逐渐沉积形成了一层层的地层结构,成为盆地中的各种岩石类型。

在早寒武世时期(约5亿年前),四川盆地的地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地球上的一部分大陆开始裂开,形成了南北向的普格古大陆和东西向的古扬子地块,它们以四川盆地为分界线拼接成为中国的最早期大陆。

古扬子地块和普格古大陆的碰撞产生有力的冲击力,使四川盆地发生了显著的构造运动。

斗南古隆起和龙门山—大巴山古隆起在此时期形成,对四川盆地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南方海域频繁淹没沉积,形成了石灰岩、页岩、泥岩和砂岩等,这些岩石记录了四川盆地古生物和古古地理的变化历程。

总之,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是四川盆地地质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得出四川盆地的自然演化历程和地质特征,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四川盆地侏罗纪沉积地层的相关文献

研究四川盆地侏罗纪沉积地层的相关文献

一、引言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地处川岷山地槽、川西坳陷和长江地坳陷之间,是一个多相相互作用的大型地层凹陷盆地。

盆地内保存着丰富的地质信息,尤其是关于侏罗纪沉积地层的研究,对于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二、侏罗纪地层的特征1. 地层分布及厚度四川盆地的侏罗纪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南部,其中主要包括下三叠统、侏罗系、上侏罗统以及侏罗系至白垩系过渡带。

侏罗系地层在盆地东南缘和南部展布面积较大,厚度也相对较大,地层分布具有明显的沿向变化。

2. 生物化石侏罗纪地层在四川盆地保存有丰富的生物化石,包括古植物、古脊椎动物和古节肢动物化石,其中一些化石对于确定地层的时代和环境具有较高的指示意义。

3. 地层岩性侏罗纪地层在四川盆地主要以红色系、灰绿色系和灰黑色系岩石为主,岩性类型较为丰富,包括砂岩、泥岩、页岩、石灰岩和煤系岩石等,不同岩性对于盆地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盆地演化历史与地层沉积环境1. 盆地演化历史四川盆地的盆地演化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和岩相变迁,包括晚三叠世以来的断陷旋回、侏罗纪以来的古构造活动和新构造作用以及中新世以来的成盆旋回等,这些演化历史影响着盆地沉积地层的形成和演化。

2. 地层沉积环境侏罗纪时期的四川盆地受到了海陆相互作用和构造活动的影响,其地层沉积环境主要包括河流三角洲相、湖泊相、滩相、古隆起相等多种不同的地层环境类型,这些地层沉积环境为盆地地层沉积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 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四川盆地侏罗系地层的研究较为深入,包括岩相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研究。

2. 存在问题在四川盆地侏罗系地层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对地层沉积环境的认识不足、对地层古生物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不够深入等方面的问题。

五、展望与建议1. 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深入开展地质调查和野外地质工作,以加强对四川盆地侏罗纪地层的详细研究,进一步揭示盆地的地质演化历史和地层沉积环境。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太平洋板块和滇青藏板块继续俯冲 浙、闽、粤火山岛弧系 怒江俯冲消减带
时期:喜马拉雅期
印度板块碰撞 滇青藏洋板块封闭 形成喜马拉雅山 海水全部退出中国南方陆地
江南古陆:晚震旦世,澄江运动
康滇古陆: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
大巴山古陆: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 龙门山造山带:三叠中期,印支运动
四川盆地周缘古陆形成时期及顺序:
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滇西一甘孜一秦岭海沟 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安山岛弧 黔、桂、湘、鄂岛弧后缘盆地
时期:晋宁运动
时期:澄江运动
洋壳俯冲
江南古陆形成
扬子古板块形成
时期:加里东期
浅海陆棚
板内隆起: 乐山-龙女寺隆起 黔中隆起 边缘隆起 康滇古陆隆起 江南古陆隆起
01
03
02
龙门山边缘受到推挤形成岛链 四川盆地与边缘海部分隔绝,半封闭 海盆,大量蒸发岩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复理石
X1:龙门山逆冲带还未形成 X2:龙门山逆冲带川西推进,部分出水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松潘甘孜边缘海转变为山系 物源
时期:燕山期
滇青藏洋板块北东向俯冲 与华北板块嵌合,祁连山系 太平洋板块北西俯冲
秦岭海槽收缩
时期:海西运动
时期:印支运动早期
滇青藏洋板块最早沿着西秦岭南缘消减带和东昆仑一略阳消减带相继俯冲 海西晚期,沿着怒江消减带活动 康滇古陆内部张性断裂,玄武岩喷发
滇青藏洋板块沿着金沙江深断裂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四川盆地 碳酸盐台地,西北通过龙门山岛链与边缘海部分隔绝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晚三叠世(Late Triassic,237~201Ma)是深时地球历史上地质作用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环境气候条件剧烈变化。

而三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则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气候波动的响应与反馈机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

本文以四川宣汉七里峡剖面为基准剖面,并辅以合川炭坝和秭归罗家沟等4条邻区三叠系一侏罗系界线剖面,开展了详细的沉积分析、沉积模式与盆地演化研究,识别出冲积扇、河流(辫状河和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等5类沉积体系10余种沉积亚相。

其中以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分布最为广泛;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体系的分布局限在近物源区的广元等地区;海相三角洲沉积仅在须家河组一段地层中可以见到。

四川盆地沉积环境变化与沉积体系转换的主导因素是印支运动,此外还受到气候变化与湖平面升降的影响。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四川盆地内古植物群落结构和古植被面貌均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但须家河组植物群的衰退与属种多样性的锐减发生在晚三叠世瑞替期中、后期,而非三叠纪—侏罗纪转换时期;此外,在晚三叠世瑞替期最末期存在明显的过渡性植物群。

基于沉积分析与环境背景重建,对宣汉七里峡剖面进行逐层逐段的古植物生态群落重建,将其划分为滨海环境下的发育的水生植物生态群落(MAEC:marine aquatic plant eco-community),河流边滩及泛滥平原沼泽环境的水生植物群落(FAEC:fluvial aquatic eco-community),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中的湿地植物生态群落(DWEC:delta wetlands plants eco-community),沼泽湿生植物生态群落(SWEC:swamp wetlands plant eco-community),由滨湖沼泽湿地向岸边高地过渡的植物生态群落(TEC:transitional planteco-community)和岸边高地植物生态群落(HEC:highland plant eco-community)等6个生态功能群落,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植物群的兴衰及其向早侏罗世珍珠冲植物群的演替过程建立起可对比的标尺与区域对比框架。

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罗启后
【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
【年(卷),期】2011(031)009
【摘要】前人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沉积相进行过很多研究,但迄今为止认识分歧仍然很大.为此,根据数十年的野外露头剖面及岩心观察,结合对岩石薄片鉴定、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反复思索,认为:①须一段为海湾中形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②香二段、香四段、香六段砂岩在盆地中西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进河床与河口砂坝至滨湖滩、坝沉积,夹香三段、香五段湖相砂泥;③四川盆地东部的整个上三叠统均
为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砂和河间湖沼沉积.特别指出,盆地中西部香二段、四段、六段中许多与湖泊有密切联系的正粒度韵律砂体应属水进型三角洲的水进河床充填砂微相,所谓“水下分流河道”一词实际上是与客观情况不太吻合的.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罗启后
【作者单位】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沉积相 [J], 张金亮;王宝清
2.对大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四、六段砂岩沉积相的再认识 [J], 蒋裕强;陶艳忠;沈妍斐;蒋婵;王占磊;张本健;李顺;张国常
3.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沉积相 [J], 施振生;王志宏;郝翠果;郭长敏;莫午零
4.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J], 段金宝;彭劲
5.四川盆地中三叠统-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天然气藏特征和有利勘探地区 [J], 秦川;刘树根;汪华;孙玮;李德星;杨荣军;张长俊;吴熙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

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

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刘若涵;何碧竹;郑孟林;彭阳;陈威威;余卓颖;贠晓瑞;徐士陆【摘要】本文以野外实测剖面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地层学、岩石组合特征及沉积盆地分析,并综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及年代地层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对羌塘盆地东部上三叠统-侏罗系岩石组合、沉积类型和沉积相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明确了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地层分布特征、沉积相类型、展布特征及构造-沉积演化过程.以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为标志,将羌塘盆地东部上三叠统-侏罗系划分为2个构造层(卡尼阶-诺利阶构造层和瑞替阶-基默里阶构造层),并详细叙述了不同构造层内各地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变化及岩性特征.研究区上三叠统-侏罗系以海陆过渡相和海相沉积为主,其中海陆过渡相包括三角洲相和潮坪-泻湖相,海相包括碳酸盐缓坡、蒸发台地、局限台地、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相沉积.卡尼期主要发育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相沉积(北羌塘坳陷)和滨浅海沉积(南羌塘坳陷).诺利期早期以碳酸盐岩缓坡-混积陆棚沉积为主,诺利期晚期、赫塘期-巴柔期、卡洛期和基默里期主要发育潮坪-三角洲相沉积(北羌塘坳陷)和滨浅海沉积(南羌塘坳陷),巴通期和牛津期以蒸发台地-局限台地-混积陆棚沉积为主.沉积相东西向带状展布,东部低隆起是分割南北相带的重要构造单元,并在巴通期及牛津期为水下隆起,控制着羌塘东部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及台地边缘的分布.将区域构造背景与沉积记录相结合,总结出5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活动陆缘阶段(卡尼期,Ⅰ1)、前陆盆地演化阶段(诺利期,Ⅰ2)、裂陷-坳陷阶段(瑞替期-巴柔期,Ⅱ1)、被动陆缘-坳陷阶段(巴通期-卡洛期,Ⅱ2)和被动陆缘-坳陷阶段(牛津期-基默里期,Ⅱ3).【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9(035)006【总页数】18页(P1857-1874)【关键词】晚三叠世-侏罗纪;沉积相;构造-沉积演化;东部低隆带;羌塘盆地东部【作者】刘若涵;何碧竹;郑孟林;彭阳;陈威威;余卓颖;贠晓瑞;徐士陆【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克拉玛依834000;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邢台0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P542羌塘盆在大地构造上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夹持于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许志琴, 2011; 王剑和付修根, 2018; Meng et al., 2018, 2019),记录了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信息。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古气候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古气候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古气候徐兆辉;汪泽成;胡素云;朱世发;江青春【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10(12)4【摘要】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可分为6段,整体表现为砂-泥间互的沉积结构,古气候是控制这种沉积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利用孢粉分析法、黏土矿物分析法和特征元素分析法对全盆地6个采样点、6个层段的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分别恢复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各段地层沉积时期的古气候.研究表明,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古气候特征为热带-亚热带背景下发生的温热交替、干湿更迭:须1段为海陆过渡相沉积,该时期温度高、湿度大,为炎热潮湿气候;须2段沉积时期,温度与须1段沉积时期持平或略低、湿度大幅降低,为温和干燥气候;须3段沉积时期,温度和湿度均比须2段沉积时期高,炎热潮湿,沼泽沉积发育;须4段沉积时期,温度升高、湿度略有降低,气候温和干旱;须5段沉积时期,温度和湿度均达到峰值,为整个须家河组沉积时期最炎热潮湿的阶段;须6段沉积时期,温度降至最低、湿度有所下降,气候温和干旱.【总页数】10页(P415-424)【作者】徐兆辉;汪泽成;胡素云;朱世发;江青春【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 [J], 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2.古气候恢复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J], 徐兆辉;胡素云;汪泽成;徐安娜;江青春3.四川盆地西缘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化石木年轮的古气候意义 [J], 钱利军;时志强;李智武;欧莉华4.四川盆地东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 [J], 梁西文;何文斌;盛贤才5.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潮控河口湾与潮控三角洲沉积 [J], 赵霞飞;胡东风;张闻林;张银德;唐波;林杭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东部侏罗纪与三叠纪地层分界初步意见

四川盆地东部侏罗纪与三叠纪地层分界初步意见

四川盆地东部侏罗纪与三叠纪地层分界初步意见
邬斌
【期刊名称】《川煤地勘》
【年(卷),期】1994(000)011
【总页数】8页(P10-17)
【作者】邬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52
【相关文献】
1.山东省石炭-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清理意见 [J], 张淑芳;张增奇;宋志勇
2.华北燕山带东部三叠纪和侏罗纪大地构造演化:来自备受争议的邓杖子组及相邻地层的线索 [J], Gregory A.Davis;Meng Jiafeng;Cao Wenrong;Du Xingqiang
3.福建侏罗纪生物地层学初步研究 [J], 曹宝森;粱诗经
4.山东省石炭—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清理意见 [J], 张淑芳;张增奇;等
5.中祁连陆块三叠纪-侏罗纪地层变形特征 [J], 刘世宝;范文科;李永红;窦光源;祁昌炜;党洪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特征段金宝;彭劲【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沉积期继承了二叠系长兴组末期沉积格局,经历了由陆棚相、斜坡相到台地相的演化。

综合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及8个四级层序(C1-C8)。

SQ1沉积早期(C1-C2),受长兴末期古地貌差异性的影响,西北部相对快速充填,发育台地边缘相沉积。

SQ1沉积晚期(C3-C4),主-发育两期鲕粒滩,第一期发育于台地边缘相带,第二期鲕粒滩大面积分布,在开阔台地和台地边缘均有发育。

SQ2沉积时期(C5-C8),沉积相带相对单一,仅在C5沉积期有一定差异,在相对低部位发育开阔台地鲕粒滩和滩间亚相,晚期全区演变为局限台地相和台地蒸发岩相。

鲕粒滩的分布受控于层序-沉积相,但鲕粒滩储层的发育受控于高频层序与微地貌的耦合关系。

%After inheriting the sedimentary pattern of the Upper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undergone evolutions from carbonate shelf and slope facies to platform facies in Yuanba area in the northeast of Sichuan Basin. According to the 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 Feixianguan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2 sequences (SQ1 and SQ2) and 8 subsequences (from C1 to C8). In the early phase of SQ1 sedimentation (i.e. Subsequences C1 and C2), influenced by the topographic difference at the end of Changxing sedimentation, open platform facies developed accompanying with quick filling in thenorthwestern part of Yuanba. In the late phase of SQ1 (i.e. C3 and C4), two episodes of oolitic shoal subfacies developed, the first episode developed in the early open platform and the second on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is area except locally distribution in platform foreslope. During SQ2 sedimentation (i.e. Subsequences C5 to C8), the sedimentary facies was relatively simple only except some difference in th e C5 sedimentation, in which open platform oolitic shoal and inter-shoal subfacies developed in relatively low positions. In late phase of SQ2, the open platform evolved into restricted platform and platform evaporite facies in the whole area. Alth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oolitic shoal facies is controlled by stratigraphical sequence and sedimentary facies, the reservoirs in oolitic shoal facies are controlled by the coupling of high-frequence sequence and microtopography.【总页数】7页(P47-53)【作者】段金宝;彭劲【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长兴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J], 段金宝;彭劲2.云南会泽鲁贝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分析 [J], 田翔3.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飞仙关组各沉积相带储层特征 [J], 王正和;郭彤楼;谭钦银;王瑞华;程锦翔4.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碳酸盐蒸发台地沉积相 [J], 王一刚;张静;刘兴刚;徐丹舟;师晓蓉;宋蜀筠;文应初5.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孙春燕;胡明毅;胡忠贵;薛丹;王振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付冠;张良华;袁志华;陈波【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12)006【摘要】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为湿地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几种类型.晚三叠世早期,川西地区为一套海相沉积,向东主要为海相三角洲沉积环境,随着龙门山岛链缓慢上升,逐渐由海盆转变为陆盆.须二、须四、须六段充填作用大于沉降作用,盆地周缘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向盆地内至川中平台区,主要为浅水湖盆沉积.须三、五段湖盆面积扩大,物源减少,主要发育泛滥平原及浅湖一半深湖沉积.须二、须四段砂体分布面积广,厚度稳定,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高,是须家河组主要的产层.须二、须四段砂岩主要是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被波浪和湖流部分或全部改造后,形成由多个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滨浅湖滩坝砂体组成的叠加层,并随着岸线的迁移,最终遍布整个盆地.【总页数】5页(P17-21)【作者】付冠;张良华;袁志华;陈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东北气矿,达州,635000;重庆气矿,重庆,401220;重庆气矿,重庆,401220;重庆气矿,重庆,4012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风暴岩沉积特征 [J], 李华启;姜在兴;邢焕清;鲜本忠2.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 [J], 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3.四川盆地东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 [J], 梁西文;何文斌;盛贤才4.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潮控河口湾与潮控三角洲沉积 [J], 赵霞飞;胡东风;张闻林;张银德;唐波;林杭杰5.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六段海侵沉积记录 [J], 施振生;谢武仁;马石玉;李国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
态变化
一、前言
三叠纪是全球范围内一次较为显著的生物灭绝事件,同时也是
陆地植被演化与环境变化的一次重要转折期。

而根据之前研究表明,中国四川盆地的三叠-侏罗纪之交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

所以,本文旨在阐述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的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二、研究背景
1. 地理背景
四川盆地是内陆沉积盆地,整体地形隆起平稳,分布广泛。


三叠纪晚期时,四川盆地处于川西构造旋回形变带,因此,在构造
运动的作用下,盆地的沉积层不断变化。

2. 沉积背景
四川盆地在三叠纪后期到侏罗纪早期,进行了多次的深浅水相
交替沉积,主要受盆地沉积环境以及区域性构造作用的影响。

在这
一时期,多数是以陆地向海相转化为主。

3. 生物群落
在盆地内部居住着多种生物群落,地区上有飞蜥、异齿龙等爬
行动物和望琴鱼等海生生物。

同时,植物群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
盆地内部进行着生物演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

三、研究结果
1. 沉积环境变化
(1)三叠纪末期沉积环境
在三叠纪晚期,四川盆地东部主要以砂岩为主,沉积相为陆相
及浅海相。

其中,上三叠统的龙马溪组,由于地区的复杂构造作用,使得其盐类沉泥、湿地等浅水沉积环境得到改变,逐步向海生环境
过渡,开启了东中国陆缘的海相沉积。

(2)侏罗纪早期沉积环境
在侏罗纪早期,四川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的程度更深。

其中,
下侏罗统的锦阳组以及大成组与三叠统的接触关系密切,是陆相向
海相转化的关键。

(3)侏罗纪早期-中期沉积环境
在侏罗纪早期-中期,四川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程度更加深刻。

逐渐形成了崇山、塘坝、平原、海湾四大沉积区,沉积环境演化具
有地区性特征。

2. 陆地古生态变化
(1)三叠纪末期植被演化
在三叠纪末期,四川盆地东部的陆生植物群落以红壤原始林组
成为主,其中以杉木、杉科为代表种群,还出现了一些蕨类植物和
球果植物,这些植物都是乔木型植物。

(2)侏罗纪早期植被演化
在侏罗纪早期,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植被也有相应的变化。

其中,大多数的连接福建的特有植物数量逐渐减少,开始的大陆地
带的植物毛裸银杉逐渐减少,开始出现更多的马尾松植物。

(3)侏罗纪早期-中期植被演化
在侏罗纪早期-中期,森林植被已不再以杉木、杉科为代表,而以马尾松、裸子植物为代表。

也发现了一些含有淡水生态或半淡水
生态的黑色页岩中的植物化石记录。

四、结论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经历了陆相向海相转化的过程。

同时,植被群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了生物演化。

在研究中,我
们发现随着地形的变化,盆地内的沉积环境和陆地古生态也有了相
应的变化。

这也反映出环境变化是陆地生态演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