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合集下载

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含水系统的划分

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含水系统的划分

四川盆地早 -中三叠世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含水系统的划分摘要:四川盆地的富钾卤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赋存于早中三叠世嘉陵江期-雷口坡期的储集层中。

本文利用最新的钻井资料、实测地质资料及研究成果,通过四川盆地的演化、沉积相特征的分析,结合古水文地质分析的方法,对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的含水系统进行了古水文地质的分期与分区。

研究认为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富钾卤水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四个水文地质时期,沉积作用、淋滤作用、埋藏-构造作用以及构造-(埋藏-淋滤)作用水文地质期;含水系统的演化在空间上又因地壳运动而有所差异性,在空间上分为龙门山断裂-龙门山前断裂褶皱带、龙门山前断裂褶皱带-华蓥山以及华蓥山-明月峡一带及蜀南地区三个区域。

关键词:四川盆地富钾卤水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古水文地质期引言本文所称的四川盆地是指四川盆地现今中生界残留范围中属四川省管辖的范围。

四川盆地是我国海相钾盐最具有勘探开发远景的重点靶区之一。

我国钾资源稀缺,是钾肥的进口大国,对国内钾资源的勘查和开发迫切需要取得突破。

富钾卤水是四川盆地最主要的液态钾盐,富钾卤水被认为是多来源、多成因的深层地下水,具有沉积变质与固态钾盐溶滤的复合成因(林耀庭等,1994,2001,2002,2004)。

早中三叠纪时,原始海水受强烈的蒸发作用而浓缩成盐,在多个层段中沉积了岩盐、石膏、杂卤石等蒸发岩矿物,古海水中的K+也随矿化度增高而增高,逐渐浓缩形成沉积成因水赋存于早中三叠世的碳酸盐岩储层中,在漫长的地史进程中(龚大兴,2016),经历了渗透水的交替以及沉积成因被挤出与围岩发生水岩作用而变质形成了混合型卤水(李亚文等,1998;林传律等,1994;徐国盛等,2012;张成江等,2012),同时也与二叠纪东吴运动玄武岩喷发、绿豆岩以及深部流体活动有关(张成江等,2012)。

陈科贵等(2014)认为,富钾卤水是在压实作用下,由坳陷中心向坳陷边缘聚集形成。

而关于富钾卤水的储集,多受控于构造,如川西平落坝的富钾卤水受龙门山泥岩推覆构造影响,宣汉黄金口川25井富钾卤水受控于华蓥山、铜锣峡及明月峡等背斜(商朋强,2011)。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成都南网格是中国岷山造山带中的地质构造单元之一,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部,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成都南网格的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深入认识成都南网格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形成机制。

一、地层特征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质年代主要为寒武纪,地层主要由云贵系统的地层组成,包括了下面几个阶段:龙马溪组、吉安组、丹霞山组、灌阳群、罗田群、华蓥山群和牛鼻山组七个盆山地层,其中以华蓥山群最为发育和重要。

华蓥山群是寒武纪最早、最重要的地层之一,由岩溶岩、页岩和石灰岩交替组成,地层中发现了滇池动物群,是世界上重要的古生物学研究基地之一。

二、地貌特征成都南网格地区地貌分布较为复杂,主要由丘陵、山地和盆地组成。

地貌的形成与华蓥山群的岩性和构造有直接关系,华蓥山群中的石灰岩易溶解,被雨水侵蚀形成大量的溶洞和峡谷,这些地貌特征是成都南网格地区最为典型、最为引人注目的标志之一。

另外,成都南网格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地貌,如高低峡、天生桥等,这些地貌形成于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溶侵蚀的作用下,同时也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科研对象。

三、构造演化成都南网格地区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寒武纪的海相沉积、奥陶纪的岛弧运动、志留纪的弧-大陆碰撞过程和燕山造山运动等多个阶段。

这些构造运动决定了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层和地貌特征,并在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寒武纪时期,成都南网格地区处于一个海相环境中,属于洪雅古洋。

在岩石组成上,多为石灰岩和页岩等器层沉积,因此华蓥山群岩石中有很多化石,这些化石可以提供有关成都南网格地区生物和环境的重要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南网格地区经历了奥陶纪的岛弧运动和志留纪的弧-大陆碰撞,构造运动带来的应力作用使区域地质构造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形成了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层和地貌。

最终,成都南网格地区经历了燕山造山运动,形成了现在的地形地貌,同时,也为引发了该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四川盆地位于华南克拉通的西北部,是一个早期的内陆盆地。

震旦纪-早寒武世是盆地演化的关键时期,本文将从构造-沉积演化两个方面分析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的演化过程。

一、构造演化震旦纪-早寒武世是四川盆地发育的早期,桂东隆起因四川地块与扬子地块的相互碰撞而形成。

在此基础上,四川地块西北边缘与楚南地块发生了剪切作用,形成了大破断裂(汶川—平武断裂)。

四川盆地作为克拉通内陆盆地,地壳稳定,在海侵过程中,发育了以多组走向不同的断裂组成的岩体应力系统,形成了星状断裂带。

在此基础上,盆地內生岩浆活动形成了褶皱和垂向挤压带,形成了一系列构造组合。

这些构造组合控制了盆地沉积—堆积—侵蚀等历史过程。

二、沉积演化受华南克拉通西北部地壳稳定的影响,四川盆地早期以低粘度流体运动为主,沉积物以砾石为主,其中以角砾岩相、角砾砂岩相为主。

晚震旦世以后,盆地受到次级构造的控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晚震旦世时期,盆地深水区发育了大面积的全球性寒潮,盆地沉积区南部也发生了显著的后碎屑流沉积。

早寒武世初期,盆地南部深水区发生强烈的浊化作用,形成了滑液沉积。

在滑液沉积的同时,盆地的浅水区发生了显著的澄清作用,发展了大面积的滩地沉积。

早寒武世中期,盆地的滩地和主要的深海有了明显的生物群落区分,并且开始发育富含有机质的黑烃层。

晚期则发生了多期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作用,形成了较厚的砂岩—泥岩地层,其期间还有断续的斜坡碎屑流沉积。

综上所述,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的构造和沉积演化过程是相互交织的。

构造控制了区域沉积环境和沉积剖面的展布,沉积环境和沉积序列也反过来记录了盆地演化的历史过程。

这种相互关系对于我们研究华南克拉通内陆盆地和华夏地区地质演化的规律和历史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四川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与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四川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与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P t oe m oo y P to i a Ha g h u 3 0 2 , i a 5S u h E p o a in C mp n ,S NOP C h n d 1 0 1 C ia er l u Ge l g , er Ch n , n z o 1 0 3 Chn ; .o t x l r t o a y I o E ,C e g u 6 0 4 , h n ;
(. 1 MOE Ke a o ao y o rn s r o rEv lt n a d Hy r c r o c mua in Me h ns C ia Un v ri f y L b r t r fMa ie Ree v i ou i n d o a b n Ac u lt c a i o o m, h n i e s y o t
r s r o ri i h n Ba i e e v i n S c ua sn
J n hn lWa i i C i eo g Wa gJ n e  ̄ Y n io u  ̄B i n u i We z e g n , nGu 2 u Z h n a n u p n , a g Xa q n a Wa k i me, , ‘

第 1 9卷 第 3期




21 0 2年 5月
F I B O KO L& G IL AU —L C I ASFE D
文 章 编 号 :0 58 0 ( 0 2 0 — 2 30 1 0 —9 7 2 1 ) 3 0 7 —5
四川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 与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金 文 正 , 万桂 梅 2崔 泽 宏 , 俊 鹏 4杨孝 群 5 白万 奎 6 , 王 , ,
(. 国地 质 大学 ( 京 ) 相 储 层 演 化 与 油 气 富 集 机 理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京 10 8 ;. 国石 油 大 学 ( 京 ) 气 资 源 与探 测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1中 北 海 北 0 0 3 2中 北 油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下面将从地质构造演化、岩石组成和地貌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扬子板块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板块之一,主要由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汇寄生而成。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扬子板块经历了多次大陆碰撞和变形,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

扬子地块是中国东部特有的一个地质区域,其西部和北部临近华北地块和青藏地块,东面濒临东海,南面与华南地块相接。

扬子地块具有广阔的盆地和丘陵,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地块被各种断裂和逆冲断裂切割,形成了丰富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其中最重要的断裂是金沙江-怒江断裂带和成都-重庆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在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调节作用。

四川盆地是扬子板块内的一个大型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和抬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地质岩层。

四川盆地的地壳运动主要受到东亚大陆板块东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带,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巴东新太古代断裂带、大邑—都江堰古隆起等。

岩石组成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扬子板块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英安岩等构成,是中国东部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四川盆地主要由三叠纪和侏罗纪的火山岩、凹凸山岩和砂岩等构成,其中火山岩是盆地最主要的岩石。

地貌景观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大特征。

扬子板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三峡大坝和峨眉山景区。

四川盆地地貌类型相对单一,以盆地为主,分布着大量的丘陵和低山。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丰富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及气藏形成

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及气藏形成

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及气藏形成
童崇光
【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0(027)002
【摘要】新构造运动控制中国东部新生代裂谷含油气盆地形成,丰产油气资源.改造了上扬子地台区及青藏高原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大量油气层受到破坏.青藏高原隆升构成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中心,它控制了四川盆地新生代断褶构造演化及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形成.构造发育程度控制气藏形成及分布.发育程度高的背斜,原有油气藏遭到破坏;发育程度中-低及隐伏背斜,富集天然气成藏.四川盆地气藏形成及保存的地层构造条件,可作为上扬子地台区及青藏高原找油气指南.【总页数】8页(P123-130)
【作者】童崇光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
【相关文献】
1.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构造演化与油气藏形成史 [J], 张建球
2.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前景 [J], 王世谦;陈更生;董大忠;杨光;吕宗刚;徐云浩;黄永斌
3.四川盆地混元气藏形成的地质基础 [J], 程付启;金强
4.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高效气藏形成机理 [J], 赵文智;汪泽成;王一刚
5.利用TM遥感影像分析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新构造运动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

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
维普资讯
卷( V o l u m e ) 3 1 , 期( N u mb e r ) 3 , 总( S U M) 1 1 3
页( P a g e s )2 8 8 ~2 9 9, 2 0 0 7, 8( Au g u s t ,2 0 0 7)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提 出的新 概 念 ( 吴 根 耀 和 马力 , 2 0 0 4) , 国 际 上 并 无
的两个 构造 单 元 ( 何 登 发 和赵 文 智 , 1 9 9 9 ) , 在 空 间
上相 互依 存 , 在物 质上相 互转 换 , 并统 一 于地球 深部 动力 学机 制 , 有 机 地组 成 了一 个 相 互 联 系 且不 可分 割 的整 体—— 盆 山 体 系或 称 盆 山 系 统 ( 翟光明等 , 2 0 0 2 ; 刘树 根等 , 2 0 0 3 ) 。盆 山体 系 的 研 究 是 石 油 和 天然 气 等能 源 、 大 地 构造 理 论 与 模 式 以 及 其 它地 质 理论 发 展 的关 键 ( 张 国伟 等 , 2 0 0 2 ) , 也 是 当前 大 陆 动力 学探 索 的热 门和今后 若 干年 甚 至长期 研究 的前 沿科 学思 想 的生 长点 ( 李德 威 , 2 0 0 5 ) 。造 山 与成 盆 过程 之 间物质 与 能量 的相互 关联 、 相互 制 约作 用 , 即 为盆 山耦 合作 用 ( b a s i n - m o u n t a i n c o u p l i n g ) 。盆 山体 系或耦 合作用 研 究 的 目的就 是在 地球 系统科 学 思维 的指导 下 , 充 分认 识 时 间序 列 过 程 与 空 间 状 态格 局 的盆 地 和造 山带相 互作 用 的动态 关 系以及 变化 过程

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阶段分析-实习报告

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阶段分析-实习报告

川西龙门山地区构造演化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特点
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
西伯利亚板块
印度洋 板块
太 平 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 洋 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 板 中部克拉通盆地 块
演化特征
印支期中国板块的拼合和特提斯的张开与关闭 印支晚期—燕山期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的俯冲 喜马拉雅期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 中国大陆是由许多中小型陆块和缝合带拼接而成的,使得中 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洋盆闭合阶段 国大陆构造的演化以稳定性差、活动性强为特征。 古生代早期洋盆扩张阶段
1.2.3
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柱状图
1.3 中国西部地区
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
1.3.1
板块构造特征
印度板块不同地质时期向北的移动形成了西部中新生代的沉积 1.3.2 油气聚集特征
盆地,三叠纪至中侏罗世,羌塘地块与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南缘的 碰撞,造成西北诸盆地陆相碎屑岩建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含煤 构造体系:1. 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有 建造;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冈底斯地块北移,继续发展了西北 关,盆地往往不对称,发育有中生代—新生代的山 诸盆地边缘逆冲断层带,并形成巨厚的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印度 前坳陷,边界受逆冲断层控制;2. 盆地靠近山前 板块在早白垩世到第三纪继续向北移动,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 生碰撞,其主要向北的挤压作用,使西北所有盆地的边界逆断层带 褶皱发育紧密线状排列的背斜和向斜,背斜两翼不 剧烈活动,盆地抬升,巨厚的粗碎屑物质在山前挠曲地带广泛分布。 对称,靠稳定地块方向一翼较陡,甚至倒转,并伴 西部盆地受挤压作用的同时,还有横向推移,形成走滑拉分盆 有逆断层各逆冲断层,靠褶皱山脉一翼较缓,幅度 地,主要集中在印度地台与塔里木地台或与杨子地台或与华北地台 由高变低,逐渐变为大型平缓构造。 之间的交接地区。盆地主要类型为: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等。

四川类前陆盆地盆-山耦合系统和沉积学响应

四川类前陆盆地盆-山耦合系统和沉积学响应
地 (。 T —J) 晚 期 萎 缩 衰 亡 ( 3个 演 化 阶 段 。各 演 化 阶 段 盆 一 、 K) 山耦 合 过 程 的 沉 积 学 响 应 具 有 特 征 的 异 同 性 : 异 差 性 为 对 应 各 造 山 带 逆 冲 推 覆 应 力 方 位 的 变 化 , 亚 阶 段 沉 降一 积 中 心 位 置 各 异 , 复迁 移 于 川 西 、 东 北 和 川 东 各 沉 往 川 南 3个 坳 陷 带 ; 似 性 为 各 次 系统 地 层 分 布 都 呈 自前 缘 坳 陷 带 向 前 陆 斜 坡 带 和 前 陆 隆 起 带 上 超 减 薄 变 细 的楔 状 相 体 , 有 相 似 的 沉 积 组合 、 带 展 布 和 油 气 地 质 特 征 。 具 相 关键 词 :四川 类 前 陆 盆 地 ; 山带 ; 一 造 盆 山耦 合 系统 ; 造一 积 格局 ; 积 学 响 应 构 沉 沉
四川 盆地 是发育 在青 藏高原 东部 最重 要 的压 性 盆地 之一 , 该盆 地具备 前 陆盆地 结构 、 沉积 充填序 列 和构 造 演化 历 史 ( 肇 才 , 9 8 顾 家裕 等 ,0 5 罗 孙 19 ; 20 ; 志立 , 9 9 何 登发 等 , 9 6 许效 松 等 ,9 7 刘 和甫 17 ; 19; 19; 等 ,9 4 Al ne a. 1 8 ; 1 9 ; i t 1, 9 6 陈发 景 等 , 9 6 , 由 e 19 )但 于其 形 成仅与 大 陆岩 石 圈 板 内挤 压 挠 曲作 用 有 关 , 不 存在 同期 大洋 一 大陆 板块 间 的碰撞 或 俯 冲作 用 , 因而缺 乏 同期 岩浆 弧 或 蛇 绿混 杂 岩 带 , 缺 失下 部 也 被 动大 陆边缘 的沉 积 。同 时 , 盆地 发 育 在 碰撞 造 该 山期开 始之后 很 长 的时 间 间 隔 内 , 可从 晚 三叠 世 延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

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着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1. 引言
本章节介绍文档的目的和背景,以及对四川盆地演化历史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2. 地理概况
本章节详细描述了四川盆地所在位置、边界范围、面积大小等基础信息,并附上相关图表和数据。

3. 古生代时期
a) 前寒武纪:解释前寒武纪时期四川盆地形成原因,包括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

b) 寒武纪至奥陶纪:讨论这一时期岩相特征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大规模火山活动。

4. 中生代时期
a)志留系到泥盂系: 描述中生代早晚两个阶段发育过程, 包括海侵-陆退与湖泊扩张.
b)二迭世末至三叠世初: 论述该时间段内断裂构造影响下新型深水环境出现.
5.第三紀時候
與其它區域導致不同於之前內外力結合引起階坡垮塌與沉積物運移的特殊環境.
6. 第四紀時候
a) 更新世:解释更新世时期冰川活动对盆地演化的影响,包括冰蚀和堆积作用。

b)全新世至今: 讨论现代湿润气候条件下水系发育以及人类活动对盆地环境带来的变化。

7.结论
本章节总结了四川盆地演化历史中各个阶段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和过程,并提出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之处。

附件:
1. 相关图表、数据或模型结果等支持文档内容说明与分析部分;
2. 研究报告、学术文章或其他相关资料引用列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构造运动:指由于板块构造力量而导致岩层产生断裂错位、隆升下陷等形态改变。

2. 湿润气候条件:指相对较高年平均温度并有适宜雨量供给保证植被覆盖率较高情况下存在着充足土壤含水状态。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型地形单元,位于四川省中南部,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度约300公里,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

历史上,四川盆地曾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和构造演化,地质变迁丰富多彩。

其中,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尤为重要,对于四川地质演化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是四川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四川古地理环境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四川盆地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海陆环境演化,为今天的四川地质特征奠定了基础。

在震旦纪时期(约6亿年前),四川盆地处于一种稳定的地质环境中,大量泥岩、砂岩、灰岩和炭岩等沉积物堆积在盆地中部。

这些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围山地的侵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逐渐沉积形成了一层层的地层结构,成为盆地中的各种岩石类型。

在早寒武世时期(约5亿年前),四川盆地的地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地球上的一部分大陆开始裂开,形成了南北向的普格古大陆和东西向的古扬子地块,它们以四川盆地为分界线拼接成为中国的最早期大陆。

古扬子地块和普格古大陆的碰撞产生有力的冲击力,使四川盆地发生了显著的构造运动。

斗南古隆起和龙门山—大巴山古隆起在此时期形成,对四川盆地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南方海域频繁淹没沉积,形成了石灰岩、页岩、泥岩和砂岩等,这些岩石记录了四川盆地古生物和古古地理的变化历程。

总之,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是四川盆地地质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得出四川盆地的自然演化历程和地质特征,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侏罗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侏罗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Ev o l u t i o n o f t e c t o n i c — d e po s i t i o na l e nv i r o n me nt a n d p r o t o t y p e b a s i n s o f t he
E a r l y J u r a s s i c i n S i c h u a n B a s i n a n d a d j a c e n t a r e a s
第 3 5卷
第 2 期




Vo 1 . 35 No . 2
Ma r . 201 4
2 0 1 4年 3月
A CTA PET RO LEI SI 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A
文章 编 号 : 0 2 5 3 — 2 6 9 7 ( 2 0 1 4 ) 0 2 — 2 1 9 — 1 4 D OI : 1 0 . 7 6 2 3 / s y x b 2 0 1 4 0 2 0 ¨ 0 2
屑的堆积速率 , 导 致 了四 川 盆地 早 侏 罗 世 最 大 湖 盆 的形 成 。早 侏 罗 世 四 川 盆地 及 邻 区主体 为 陆 内弱 拉 张环 境 下 的 大 型 克 拉 通 内 坳
陷 盆地 , 周缘 造山、 造 陆 的 间歇 性 活 动 , 湖 盆 或 快 或 慢 的沉 降 以 及 局 部 的 古 隆 起 、 古 坳 陷 控 制 着 沉 积 中 心 整 体 向 盆 地 北 部 及 NE 方 向迁 移 , 其 演 化 过 程 对 油 气 聚 集 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 关键词 : 构造一 沉 积环 境 ; 原 型盆 地 ; 盆一 山耦 合 ; 早侏罗世 ; 自流 井 组 ; 四川 盆 地 中图分类号 : TE 1 1 1 .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太平洋板块和滇青藏板块继续俯冲 浙、闽、粤火山岛弧系 怒江俯冲消减带
时期:喜马拉雅期
印度板块碰撞 滇青藏洋板块封闭 形成喜马拉雅山 海水全部退出中国南方陆地
江南古陆:晚震旦世,澄江运动
康滇古陆: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
大巴山古陆: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 龙门山造山带:三叠中期,印支运动
四川盆地周缘古陆形成时期及顺序:
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滇西一甘孜一秦岭海沟 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安山岛弧 黔、桂、湘、鄂岛弧后缘盆地
时期:晋宁运动
时期:澄江运动
洋壳俯冲
江南古陆形成
扬子古板块形成
时期:加里东期
浅海陆棚
板内隆起: 乐山-龙女寺隆起 黔中隆起 边缘隆起 康滇古陆隆起 江南古陆隆起
01
03
02
龙门山边缘受到推挤形成岛链 四川盆地与边缘海部分隔绝,半封闭 海盆,大量蒸发岩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复理石
X1:龙门山逆冲带还未形成 X2:龙门山逆冲带川西推进,部分出水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松潘甘孜边缘海转变为山系 物源
时期:燕山期
滇青藏洋板块北东向俯冲 与华北板块嵌合,祁连山系 太平洋板块北西俯冲
秦岭海槽收缩
时期:海西运动
时期:印支运动早期
滇青藏洋板块最早沿着西秦岭南缘消减带和东昆仑一略阳消减带相继俯冲 海西晚期,沿着怒江消减带活动 康滇古陆内部张性断裂,玄武岩喷发
滇青藏洋板块沿着金沙江深断裂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四川盆地 碳酸盐台地,西北通过龙门山岛链与边缘海部分隔绝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与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 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1.构造特征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与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1.1基底特征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与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1.2区域构造特征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与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盆地内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范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内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1〕川东南坳褶区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与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与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2〕川中隆起区介于华蓥山断裂与龙泉山断裂之间,包括川中平缓褶带和川西南低陡褶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弱的地区.区内构造平缓,断层少见,地层倾角仅1°~5°,少有大于10°者,均属平缓褶皱类型.构造线方向多呈近东西向,但受邻区影响,也有北东和北西向者,个别呈现旋卷构造,如威远、中台山等构造.3〕川西北坳陷区指龙泉山以西的川西和川北地区,包括川西低陡构造带和川北低平构造带,是盆地内白垩系、古近系主要分布和第四系大片覆盖区,也是川西北前陆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坳陷区.区内南段和靠盆地西缘的山前带因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带影响,表皮褶皱强烈.北段主要为一区域大向斜〔梓潼凹陷和苍溪向斜〕以与九龙山和南阳场构造带褶皱平缓,只有龙门山前山带印支期构造褶皱强烈.背斜构造类型划分四川盆地是一个以压性为主、兼具扭动的压扭性盆地,受基底和盖层沉积幅度的影响,环绕川中刚硬基底,在盆地不同地区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背斜构造,有的地面显现,有的则潜伏地下.背斜构造类型的划分方法很多,有的根据褶皱强度、构造顶部和两翼倾角大小、褶皱强度系数〔闭合度/短轴〕、受力性质……等等.本书从油气富集与保存角度出发,结合构造特征分析,将四川盆地背斜构造分为梳状、似梳状、箱状、膝状、高丘状、低丘状等6 种类型.1〕梳状背斜该类构造受力强、顶部尖、两翼陡、构造狭窄,褶皱强烈,两翼伴有倾轴逆断层,以陡翼最发育.地腹构造多向缓翼偏移,在断下盘常形成陡带—牵引次一级潜伏构造.梳状背斜主体的嘉二段石膏层〔区域盖层〕被破坏后,一般只有残余气藏;下盘潜伏构造是主要的找气圈闭.2〕似梳状背斜该类构造受力中等,顶部圆缓,翼部稍陡,两翼倾角一般<45°,构造褶皱适中,形态较完整,沿长轴裂缝发育.当地腹断层切轴、切顶时会造成气藏散失.似梳状构造顶部也有相对尖陡者,核部地层出露较老,嘉陵江组区域盖层遭受破坏,使气藏的保存条件变差.3〕箱状背斜多为狭长型构造,受力较强,其显著特点是顶部宽平、两翼陡峻,张应力集中在构造顶部,沿长轴与宽缓的顶部裂缝发育〔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一般有利于天然气富集与保存.但该类构造向地腹深处有变尖变陡的趋势,且伴有切轴逆断层发育,不利于气藏保存.4〕膝状背斜该类构造的形态和裂缝发育特征,和箱状构造相似,顶部平缓,一翼陡、一翼缓,呈不对称状,地腹主断层多发生在陡翼,缓翼断层规模小,一般构造的完整性较好,且沿轴部裂缝发育,有利于气藏的富集和保存.5〕高丘状背斜该类构造褶皱强度弱,多为短轴背斜,顶圆翼缓〔<25°〕,常不对称.沿长轴和顶部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发育,形成网状渗滤通道,有利于气藏高产.高丘状构造出露地层新,褶皱适中,地腹断层发育的规模不大,是含气条件较理想的构造.6〕低丘状背斜该类构造一般多为区域向斜中的低平穹隆背斜,褶皱平缓,上下构造形态变异小.有时受断层或不同组系构造的影响,在地腹形成局部潜伏高点.由于受力弱,裂缝发育程度不均,有利于气藏保存,但高产条件较差.1.3断裂发育特征四川盆地定型在喜山期,是水平应力挤压作用的结果.由挤压褶皱相伴生的地层断裂属逆断层性质.从油气勘探的实用性出发,本书姑且将盆地的断裂分为深大断裂〔含基底断裂〕和一般断裂.深大断裂对区域构造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深大断裂对构造格局的控制是十分明显的.如龙门山、城口、安宁河等断裂都是发生在晋宁期的深断裂,是造成断层两侧地质构造迥然不同和引起周边古陆变迁与构造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类不同地史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底断裂,是地台内部的次一级深大断裂,对盆地边界的形成、盆地内部隆起和坳陷的变迁以与区域岩性岩相变化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如华蓥山、龙泉山断裂,是盆内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两者之间为川中隆起区,华蓥山以东是川东南坳褶区,龙泉山以西是川西坳陷区;同时在它们的两侧,对各时代地层的缺留、岩性岩相的变迁都有明显的区别.又如建始~彭水、普雄河~小江、峨眉山~瓦山等断裂,对盆地东南和西南边界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的影响除上述深大断裂、基底断裂外,一般在特定的地质时期内,断裂活动的时间相对短、且受构造滑脱层控制的、与构造褶皱带或局部构造相伴生的断裂,这里统称一般断裂.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垂向变异产生重要影响.如川东高陡构造,浅层断裂不发育,构造完整;中层〔嘉一段~石炭系厚约1300m〕构造对应浅层构造的陡翼和缓翼肩部,发育了倾轴逆断层,形成断垒式主体背斜,其背斜轴部向浅层构造缓翼偏移1~2km;陡翼断下盘出现主断凹,与浅层构造轴部相对应;过主断凹连接潜伏构造,与浅层构造陡翼或陡缓转折带相对应;在地面构造缓翼,因构造干扰复合形成舒缓带,对应中层构造缓翼倾轴断层上盘,出现潜高,且与主体背斜间有缓断凹相隔.深层〔志留系滑脱层与其以下地层〕构造褶皱趋于平缓.又如川西低陡构造,受加里东古隆起影响,二叠系与寒武系直接接触;印支期以来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影响,在其前渊坳陷,形成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直到喜山期沿中三叠统形成"L 型"滑脱面表皮褶皱,两期构造在滑脱断层面上下的形态变异是极为复杂的.1.4构造与油气的关系众所周知,油气藏形成离不开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与其上覆岩层要素与圈闭形成和烃类的生成、运移与聚集作用的综合.十分明显3 大地质要素和4 大地质作用,离开了构造运动促进了沉积盆地的形成——"没有盆地,便没有石油"这一精辟的论断;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充填,才形成了烃源岩、储集岩、盖层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对成烃作用产生影响,改善了地壳的莫霍面以上的地温梯度以与构造多旋回导致生烃作用多旋回;构造活动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因为油气进入储集层即开始二次运移,但大规模的区域构造运动,才是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有了充足的浮力和水动力〕.下面着重介绍构造活动对油气的聚集与破坏作用.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构造运动促使岩层发生形变而形成背斜褶皱、断裂构造等.当构造圈闭的形成时间与运聚期配置就能形成各种构造油气藏.据统计,世界特大型、大型气田的圈闭中,构造背斜、断背斜约占70%以上,我国大中型气田占70%;四川盆地背斜油气田的比例更高,即便是有地层、岩性因素形成的复合圈闭,几乎都要有背斜因素的配置.纯粹的地层或岩性圈闭,因其裂缝不发育,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很低,很难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油气藏.构造活动期与生气期的关系,决定天然气资源聚集程度在一个含油气盆地中,只有那些在区域性大规模油气运移以前或同时形成的构造圈闭,才有可能聚集油气形成构造油气藏.四川盆地威远震旦系构造是很完整的,它的圈闭面积850km2,闭合度895m,无论从圈闭面积还是闭合度讲,震旦系气藏的充满程度只有25%.这就不能不令人考虑成藏的关键时刻的配置问题.震旦、寒武系源岩的成油高峰期在二叠系、成气高峰期在侏罗系,而构造最终形成在第三纪,好比客人错过了宴席时间!所幸的是,它位于加里东古隆起的上斜坡,在古隆起上的古气藏调整中,保存了残余气藏.相反,位于古隆起下斜坡至坳陷的构造,不仅生气高峰期提前,而且构造条件也远不与威远,所以经历30 余年对震旦系追索式勘探,均以无果而终.构造活动对聚集成藏的天然气的破坏与再调整作用在地质历史中已形成的天然气藏能否存在,决定于天然气藏形成后是否遭受破坏或改造.若盆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最后一幕构造运动则决定盆地的地质构造现状,是最终控制天然气区域性运移的时间,于是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继承性发展的构造,促使原有圈闭进一步发育定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如上述威远构造;另一种是构造活动比较强烈,改变了原来构造面貌,打破了已有的油气聚集平衡状态,使油气重新分配,如川东石炭系气藏.与此同时,由于天然气要求盖层和遮挡条件比石油更严密,强烈的构造运动直接造成气藏的破坏,如川东高陡构造的主体,出露地层老,嘉二段石膏层被剥蚀的构造圈闭,一般无石炭系气藏存在.四川盆地的构造定型是喜山期,一般都晚于侏罗系与其以下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通过该期构造活动的再调整作用,所以现今所发现气藏,基本上都是晚期成藏.天然气晚期成藏比石油成藏更普遍.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疏导与散失作用大量油气勘探事实表明,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双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即人们通常谓称的烃源断层与溢散断层.毫无疑问,断层切割地层,断层面与其伴生的裂缝,提供了渗流通道,促使油气运移,特别是天然气,由于它的流动性强,又具有弹性驱动〔流体势差条件下〕的特点,发生长距离运移,一旦有储层的圈闭存在,就能聚集成藏.所以,次生气藏比次生油藏更普遍,如川##区的蓬莱镇组等气藏.本来中上侏罗统河道砂岩储层,发育在大套红层泥岩中,距下伏上三叠统须五段煤系源岩约,如果缺乏烃源断层是很难成藏的.与此同时,断层在切割地层中,往往不仅破坏了圈闭的完整性,而且破坏了盖层和侧向遮挡条件,不利于油气保存,甚至使圈闭中已聚集的油气被渗漏散失.大量的地面油气苗或呈串珠状分散的油气化探异常,无不例外地说明,这种溢散断层〔包括伴生的裂缝〕对盖层,包括直接和间接盖层的破坏或者造成断层上、下盘疏导层〔储层〕对接而丧失了侧向遮挡条件.大量的断层研究表明,断层对油气的保存,一般地说,断层未切穿所有盖层〔即不通天〕;断层与其圈闭的搭配的〔断点〕低;断层上、下盘地层无疏导层;平缓断层比陡倾断层的上覆地层应力大〔闭合性好〕以与断层的性质、要素、发生与演化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对断层封闭性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2.地层特征四川盆地地层层系齐全、厚度大,具有多层系、多旋回的特点.盆地边缘主要分布元古界、古生界.大凉山、龙门山、米仓山还有岩浆岩出露,构成环绕四川盆地的周边.此外,华蓥山背斜核部有古生界出露;中生界遍与盆地内部;新生界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与现代河流的两岸.盆地基底为中上元古代前震旦系,主要由一套变质岩与岩浆岩组成,厚度1000m 至愈10000m.其上覆盖层的沉积时代齐全,总厚4000~12000m.四川盆地的构造发展与演化,决定了它的沉积物充填类型.古生代以拉张为主,以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为特征,在海侵早期,泥质岩类发育;海退晚期,盆地中部潮坪〔Z2dn、C2hl〕、礁〔P2ch〕相发育.中生代三叠纪盆地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以碳酸盐岩蒸发海台地相沉积为特征,受海水频繁进退影响,滩相或潮坪相发育.印支早期〔T2 末〕海水退缩,上三叠统除在川西坳陷残留海相向湖相的砂、泥岩沉积外,中生代侏罗纪盆地转向挤压为主,在龙门山、大巴山前渊坳陷形成前陆盆地,其中川西坳陷形成巨厚的须家河组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最厚逾4000m〕;在大巴山前渊,侏罗系~白垩系河、湖相沉积厚逾6000m.四川盆地的多旋回演化特征,决定了它的多生、储、盖组合.2.1烃源岩特征地壳中天然气与石油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但是,基于烃源岩的类型不同,其干酪根生成石油和天然气〔含凝析油〕的数量和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的烃源岩一般以生成天然气为主,通常称为气源岩;以藻类和低等水生物为主的烃源岩一般以生成液态烃为主,通常称为油源岩.但随着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增高,形成石油的各类油源岩也是生成天然气的重要气源岩.根据岩相、岩性、有机质类型、可溶组分的组成、烃源岩构成和烃演化特征,四川盆地存在3 大类源岩:煤系烃源岩煤系烃源岩,包括煤系泥质岩和煤,是有潜在成烃远景的天然气源岩,即通常谓称的煤成气.据H/C 和O/C 原子比统计,煤系烃源岩属腐殖型〔Ⅲ型〕有机质,少部分滨海沼泽相煤属Ⅱ型有机质.煤系烃源岩除生气为主外,也可生成少量原油与凝析油.四川盆地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上二叠统、上三叠统,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4%、1.0%~1.5%,均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泥质岩〔非煤系〕烃源岩泥质岩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烃源岩类型.根据沉积环境和演化特点,又分以古生代为主的海相沉积黑色页岩烃源岩—寒武系和志留系;以中生代湖相沉积为主的泥质烃源岩—侏罗系.寒武系、志留系、侏罗系的泥质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67%、0.83%、0.88%,它们以Ⅰ型干酪根为主,Ⅱ型次之,少量为Ⅲ型.碳酸盐岩烃源岩四川盆地碳酸盐岩特别发育,从震旦系~中三叠统都有分布.但大多数有机碳含量低,热演化程度高,除了一些薄层烃源岩外,真正够格的烃源岩非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0.34%~0.94%〕莫属.除此,还有侏罗系湖相碳酸盐岩介壳灰岩〔有机碳含量0.34%〕.它们均属Ⅰ型和Ⅱ型干酪根.以上,有关有效烃岩的判识指标与评价方法,参见《天然气资源勘探》一书P34~36.资源评价结果根据2002 年最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四川盆地的石油总地质资源量为4.26×108t,剩余地质资源量3.57×108t;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5.35×1012m3;剩余地质资源量4.63×1012m3.1〕资源的层位分布特征石油资源均分布在侏罗系.天然气资源分布在侏罗系~寒武系,共12 个组系.其中,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三叠统和石炭系相对丰富,约占盆地的51%;其次是侏罗系、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分别占盆地的8%~9%;资源量最少的层系是下古生界和震旦系,分别占盆地的2%~3%.2〕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石油资源仅分布在盆地的川中、川东和川北3 个区块.其中,川中区块最多,占盆地的48%;川东和川北区块分别占盆地的29%和23%.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盆地的6 个区块.川东区块最为丰富,占盆地的43.26%;其次依次是川西〔占23.46%〕、川中〔占12.43%〕、川北〔占9.65%〕、川西南和川南区块〔分别占6.22%和4.98%〕.3〕资源的深度分布特征四川盆地石油资源基本分布在3000m 内.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2000~3500m 中深层,约占41%;次为3500~4500m 的深层,约占31%;小于2000m 的浅层和大于4500m 的超深层,各占14%左右.此外,从天然气成因看,以海相油型气为主,约占盆地的71%;其次为煤型气,约占25%.从天然气地理环境看,有49%的资源分布在丘陵地区;次为山区,约占38%;平原区仅占13%,且主要集中在川西区块.2.2储集层特征四川盆地已发现的储集层从震旦系到上侏罗统计有25 个之多,随着新区、新的领域勘探,新的储集层还在继续发现.从岩石类型讲主要是碳酸盐岩,次为碎屑岩,罕见玄武岩.碳酸盐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中三叠统至震旦系,包括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雷三段、雷一 1 亚段;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嘉五段、嘉四 1 亚段、嘉三段、嘉二3 亚段、嘉二2 亚段、嘉二1~嘉一段和飞仙关组的飞一~三段;上二叠统的长兴组,下二叠统的茅口组和栖霞组;石炭系的黄龙组;下奥陶统;寒武系洗象池组、遇仙寺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等,均属于海相碳酸盐岩.另有下侏罗统的大安寨介壳灰岩,属湖泊相碳酸盐岩.控制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1〕有利的沉积相国内外已发现的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浅水台地相、蒸发海台地相、滩坝相、生物礁相和藻成因白云岩相中.四川盆地也无例外,如震旦系潮坪相粘连藻白云岩,石炭系潮坪相白云岩,长兴组生物礁相白云岩,飞仙关组台地边缘滩鲕粒白云岩,嘉陵江组粒屑滩白云岩以与雷口坡组潮坪相白云岩等,这些有利沉积岩相经过准同生期、表生期和晚期成岩作用以与构造期改造,原生孔隙几乎殆尽,而保留了各式各样的溶蚀孔、洞、缝、喉道,一般形成裂缝~孔隙型或孔〔洞〕隙型储渗体.2〕有利的成岩作用有利的成岩作用,包括准同生期、表生期和早、晚期成岩等作用.实压、压溶、胶结、充填作用等,对储集空间产生不利的影响.准同生期在其海〔湖〕底、潮上,大气淡水产生混合水环境,易形成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特别是对上述有利的碳酸盐岩沉积相带更为有利.早期成岩和晚期成岩作用,分别发生在浅埋藏和中深~深埋藏环境,受大气淡水、地层水性质、有机质演化和地温、地压等因素影响,产生埋藏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化、大气淡水溶蚀和有机酸溶蚀等作用,促使孔隙体积增大.表生成岩作用,是受构造抬升运动影响,进入表生成岩环境,使已固结成岩地层遭受风化淋滤、剥蚀,在古岩溶渗流带和潜流带顶部形成溶蚀孔、洞、缝,有利于储集层发育.四川盆地震旦纪末的桐湾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下二叠世的东吴运动、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等,都在相对应地层的剥蚀面附近形成了风化壳,有利于碳酸盐岩孔洞~裂缝型储层发育.3〕构造作用四川盆地自中三叠世末至今,发生的印支~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从形成盆地雏形直到定型,由于东南方向的太平洋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印度板块与亚殴板块的碰撞,在强大挤压应力作用下,伴随褶皱、断裂产生了大量的挤压、扭压裂缝,在力学中和面以上属张开性质,对储层,特别是致密层段改造产生重要的影响.据研究,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与岩石力学性质〔脆性〕、岩石成分〔质纯〕、地层厚度〔薄层〕等密切相关.因此,四川盆地二、三叠系中的性脆、质纯、薄层、致密碳酸盐岩的裂缝型储层发育〔表2-1〕.碎屑岩储层碎屑岩储层发育于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砂岩.包括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厚层块状砂岩,侏罗系下统的珍珠冲段、凉高山段,中统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上统的蓬莱镇组薄砂层.控制有利碎屑岩储层发育的因素有:1〕有利的沉积相。

四川盆地萎缩衰亡阶段构造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四川盆地萎缩衰亡阶段构造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础。
年 代 剑 阁分 区 梓 潼一 巴 成 都 一 雅 宜 宾一 习 地 层 中分 区 安 分 区 水 分 区
E E 1 缺 失 缺失 芦 山组 名 山组 柳 嘉 组
1 层 序 地 层 特 征
K 2 缺 失 缺 失
灌 口组 高 坎 坝 组
三 合 组 夹 关 组 打 儿 凼 组 窝 头 山组
Ta l S r tg a h cd v so n o r l t n o h be1 ta i r p i i iin a d c re a i ft e o Cr t c ou — r ir n Sihu n Ba i e a e s Te ta y i c a sn
【 上
【 善 l -: _ 一 I 1 】 I 三0 j )
[ 稿 日期 ]2 1—62 收 0 00 —4
缺 失 古 店 组 剑 阁组 七 曲 寺 组 Kl 汉 阳 铺 组 白龙 组
缺 失 缺 失
剑 门 关 组 苍 溪 组 天 马 山 组
[ 金 项 目] 中 国石 化 科技 攻 关 项 目( J —0 0 5T 1 基 Y Y P 4 3一 O ) [ 者 简 介 ]耿 旗 (9 4 ) 女 , 作 1 6 一 , 工程 师 , 事 层 序 地 层 和 油 气 藏 描 述 研 究 , - i malq 1 3 cm。 从 E ma : i @ 6.o l g
成 都理 工大 学学 报 ( 自然科 学版 )
JU N L FC E G UU IE S YO E H O O Y(cne e nly di ) O R A H N D NV R I FT C N L G sic &Tc o g Ei n O T e h o t o
Vo . 8 No 4 13 .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写一篇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的报告,
800字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报告
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半拱形盆地。

它最初是一片大陆海洋,然后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从而形成了目前的形状特征。

在这一构造运动中,早寒武世构造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对该盆地的形态、构造具有重大影响。

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构造阶段始于2.5亿年前,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碰撞型构造(2.5亿-2亿年前)、褶曲型构造(2亿-1.8
亿年前)、变形断裂型构造(1.8亿-1.3亿年前)。

在碰撞型构造中,促使了四川盆地发生东部褶曲,形成东部褶曲带,由此导致了中部坳陷的发育。

在褶曲型构造中,由于四川盆地大地构造运动,造成了横向褶曲,形成了褶皱带,从而促进了盆地的发展。

在变形断裂型构造中,由于强烈的拉伸作用,出现了大范围的断裂,进而导致了坝湾形态的发育。

此外,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构造的沉积演化过程也对四川盆地的形态、构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早寒武世阶段,四川盆地的岩盘受到了大规模的沉积,其中有大量的火成岩,例如石灰岩、石英砂岩及页岩等。

随着构造运动的推动,不同构造体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沉积,例如坳陷湖泊沉积、间断河流沉积、湖心岛沉积及断层沉积等。

综上所述,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构造的发展及其沉积演化过程对
四川盆地形态、构造及沉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其特有的半拱形盆地构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日益受到全球。

我国对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四川盆地作为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其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备受。

本文将围绕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展开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四川省和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区。

盆地内地形复杂,山脉、丘陵和高原等地貌交错分布。

四川盆地的形成始于2亿年前的三叠纪,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四川盆地内的地层结构复杂,由志留纪到第三纪地层均有发育。

其中,志留纪和二叠纪地层为页岩气的主要储层。

这些地层在沉积环境中处于适宜的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四川盆地的气源条件十分优越,其中古生物化石和有机质是页岩气形成的主要来源。

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这些有机质会发生降解和裂解,形成大量的页岩气。

同时,四川盆地的煤系地层也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气源。

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对页岩气的形成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泥岩和灰岩等。

这些岩石类型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页岩中的多种矿物成分也对页岩气的生成和储集产生影响。

储层物性是影响页岩气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川盆地内的页岩储层具有较好的物性条件,包括高渗透率、高孔隙度和低含水饱和度等特征。

这些特征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和开采。

本文从四川盆地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出发,对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具备了志留纪和二叠纪地层发育、优越的气源条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以及良好的储层物性等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为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

但是,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备受。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成都理工大学环境水文地质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的初步探究,可确定四川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期沉积旋回,其上沉积震旦系到第四系盖层,厚度达6000~12000m。

由此将四川盆地的沉积建造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发展阶段(Z-T2)、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发展阶段(T32-E2)和晚新生代盆地演化形成(E3-Q)三个大的阶段。

继而又可将其细分成早期台地沉积(Z-S)、中期台地沉积(D-P1)、晚期台地沉积(P1-T32)、晚三叠纪晚期前陆盆地期(T33)、侏罗-白垩纪陆内坳陷盆地期(J-K1)、陆内盆地萎缩期(K2-E2)、盆地形成演化(E3-Q)七个次一级阶段。

关键词:四川盆地沉积建造盆地演化海相陆相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是一个发育于中新生代和具备多方位逆冲推覆构造背景条件下的挤压性构造盆地【1】。

地貌上成一菱形盆地(图1)。

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四周由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山地环绕,按地理差异可将其分为盆西平原(成都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盆内资源丰富,尤其是油气、煤、盐类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早已引起中国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在研究和应用中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研究四川盆地无论在地质学或工程应用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在大批地质学家工作的基础上,加上笔者的一些分析认识、归纳总结,本文就四川盆地的沉积建造和演化形成做简单的阐述。

图(1)四川盆地1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发展阶段(Z—T2)1.1早期台地沉积阶段(Z—S)。

1.1.1早震旦世: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形成了线性褶皱,同时伴生了强烈的同造山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槽转化为地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2】。

早震旦世时,围绕上扬子古陆边缘普遍发育大陆板块张裂、断陷活动,形成各种类型次稳定型建造,包括大陆火山沉积建造、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

位于上扬子古陆西缘川滇一带,沿板溪期断陷带进一步发展成南北向地堑式张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一个被围绕着山地环抱的盆地。

它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形成原因一直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华南更新世以前的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

在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剥蚀作用,古老的岩石层被暴露在地表。

这期间,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不断抬升和沉降,形成了多个构造断裂带,如岷山断裂、大渡河断裂等。

这些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上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是四川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四川盆地不断沉降,被海洋覆盖,形成了浅海盆地。

沉积物的堆积导致了地壳伸展和断裂活动的增强,出现了一系列的槽系结构。

同时,由于构造活动的作用,四川盆地的地壳在现今位置的北侧形成了一系列山脉,如大巴山、青藏高原等。

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的构造变化较为复杂。

盆地的中部出现了断裂活动,导致盆地的南部隆升,形成了四川盆地里近东-西向的山脉,如岷山山脉、大凉山山脉等。

在这个阶段,四川盆地的沉积物层也发生了变化,火山岩和喀斯特地貌开始出现。

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中,构造活动与地质作用是核心因素。

盆地的构造演化受到了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构造活动和地壳变形导致了地层的垂直挠曲和断裂构造的形成,进一步影响着地壳的沉积和变压作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沉积作用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盆地经历了多次的沉积和抬升过程,沉积物的堆积与新的地壳变形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而言之,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是长期地质过程的产物,受到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体现了四川盆地从古老到现代的地质历史。

盆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与构造活动、地壳变形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通过对四川盆地构造演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并为地质灾害预防和资源开发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