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气候》重难点突破 教学设计 同步测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重难点突破

一、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重点)

分析: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地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所获得的大部分信息将从地图中获取,它也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虽然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过描述位置的方法,但在八年级仍需复习和强化,并通过读图过程培养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案:

第一步,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得出初步结论。

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通过巩固已经学过的等温线知识,采用问题链的方式,带领学生读图,得出结论,并且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原因。

第二步,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成因,引发兴趣,让学生猜测我国不同区域降水量的多少。

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基于之前的学习,在问题链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行阅读地图并且提取信息,得出我国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结论。

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重点)

分析: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这两个特点需要从两方面来学习。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太阳辐射和盛行风,也受到下垫面的影响。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季风引起的,对学生来讲相对抽象一些,是理解的难点。

突破方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再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进一步落实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分析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接下来通过展示我国冬季最南端和最北端的温度差异以及我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南北向纬度跨度大,使得南北温度差异较大。从沿海到内陆有高大山脉的阻挡,使得降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青藏高原的隆起又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

复杂多样的气候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也带来了不一样的物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认识不同水果生长的主要气候区,进一步明确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三、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难点)

分析:温度带是结合农业生产所形成的区域,考查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既要求学生掌握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又要求学生能够建立起气温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干湿地区是基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来划分的,要求学生首先掌握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在了解蒸发量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明确降水量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突破方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图片加强对生活实际的认知。

首先让学生了解积温概念,知道它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在了解了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和意义的基础上,掌握不同温度带的分布。

其次通过景观对比,如海南岛水田、华北平原小麦、东北平原水稻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温度带的耕种制度,认识常见的农作物。

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湿润程度的影响因素,引出干湿地区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景观图展示不同干湿地区的植被状况,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影响(难点)

分析:我国气候受季风影响显著,季风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既要求学生知道季风所带来的锋面雨,又要求学生了解夏季风的进退过程以及它带来的“梅雨”和“伏旱”天气。学生还需要掌握夏季风异常所带来的干旱和洪涝灾害,知道季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因此,夏季风的进退过程是学生要掌握的重点。

突破方案:

第一步,通过讲述锋面雨的概念以及锋面雨带推移过程,为学生建构我国降水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认识到“梅雨”和“伏旱”这两种气候现象。

第二步,对比同纬度区域自然环境。学生可以从景观图片中对比阿拉伯半岛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差异,形象地认识到夏季风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三步,通过列举夏季风异常对我国的影响,让学生意识到它也会带来灾害性天气,建立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为自然灾害的学习打基础。

《气候》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景设置

教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知道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大家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

学生:(读图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师: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

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

学生回答预设:气温和降水。

教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可是他这次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预设: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教师:同学们可以通过生活实际得出刚才的结论,让我们从地图上验证一下我们刚才的发现。出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地图要首先读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先读图名,左边这幅图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代表的是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右边的图为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代表的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的分布。

教师:读图的第二步是读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读图例。

教师:通过读图例,我们可以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范围。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读图的第三步──根据问题,提取信息。

【设计意图:回顾读图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问题。(问题1)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依次标注各等温线。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每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预设:我国1月气温从南向北递减。

教师:请大家找到一条特殊的等温线──0℃等温线,它有着重要意义:冬季这条线以北,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结冰,而这条线以南,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会结冰。让我们来看一下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学生回答预设:从图上可以看到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教师:(问题2)1月的最低平均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最高平均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

学生回答预设:最低气温为-28℃以下,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最高气温大概是16℃以上,分布在海南岛及台湾岛南部。

教师:(问题3)1月南北温差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